日期:2007-01-27 作者:安迪 来源:文汇报一一九一九年秋天,毛姆带着他的同性密友哈克斯顿,途经美国,在纽约和芝加哥稍事停留后,来到亚洲。
他们从西贡经香港到上海,然后北上天津、北京,再转回上海,坐船溯扬子江而上,一直到山城重庆。
第二年元月初返回上海,又去香港住了几天,最后取道苏伊士回英伦。
根据在中国历游四个月的见闻经历,毛姆写出了三部作品:随笔集《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以北京为背景的剧作《苏伊士之东》(1922)和以香港及中国内地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面纱》(The Painted Veil,直译为《彩色的面纱》,1925)。
毛姆在《面纱》的序言中说,这部小说的灵感得自于但丁《神曲·炼狱篇》中的诗句。
一八九四年,毛姆还是医学院的学生时,去佛罗伦萨度假,房东的女儿教他读《神曲·炼狱篇》。
其中有这样几句:“请记住我,我就是那个皮娅,/锡耶纳养育了我,而马雷马却把我毁掉,/那个以前曾取出他的宝石戒指并给我带上的人,/对此应当知晓。
”(黄文捷译文)房东的女儿向他解释说,皮娅(Pia,董桥译作“碧娅”,显然更传神)是锡耶纳的贵妇,她丈夫怀疑她红杏出墙,把她关进马雷马的一处有毒瘴的废宅中。
她居然没有死,她丈夫就把她从窗口扔下去。
拉斐尔前派画家罗塞蒂的名作《碧娅》画的就是这段哀艳的故事。
这段故事激发了毛姆的创作想像力,持续了好多年,一直到他去香港,听到一个类似的故事,寻找到合适的角色,才写出了《面纱》。
二《面纱》的书名出自雪莱的十四行诗:“别揭开这幅彩幕(就是‘彩色的面纱’),它被活人称为生活;/虽然上面所绘的图景显得很不真实。
/只不过是以随随便便涂刷的彩色/来摹拟我们愿信以为真的一切东西;”(吴笛译文)凯蒂是个漂亮而虚荣的女孩,择婿多年,但到了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眼看就要变成老处女了。
这时,一位在香港工作的细菌学家瓦尔特·费恩向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凯蒂慌不择路地嫁给了他,并随他一起远赴香港。
婚前没有多少了解,婚后凯蒂更是发现他毫无魅力可言,是一个“矜持、保守、冷漠、自制”的男人。
就在她对瓦尔特越来越厌倦的时候,英俊潇洒的助理布政司查尔斯·唐出现在她面前,两人很快坠入爱河,频频幽会。
某次,他们在凯蒂家中午幽会时,被瓦尔特发现了。
但瓦尔特不揭穿也不声张,而是申请去内地瘟疫流行的“湄潭府”,要凯蒂随他同往。
事到如今,凯蒂只好向丈夫摊牌,她嫁给他是个错误,而此时她全心全意爱的是查尔斯,她要和瓦尔特离婚然后嫁给查尔斯。
凯蒂原以为查尔斯也会像她那样,抛弃自己的妻子和她结婚。
但查尔斯一心只想到自己的前途,不愿与妻子离婚,并明确对凯蒂说:“一个男人深深爱一个女人,并非意味着他就希望下半辈子和她共同度过。
”凯蒂绝望之余,只能和瓦尔特一同去霍乱疫区。
在湄潭府,瓦尔特拼命工作,得到了当地军民的爱戴,也得到了在那里救援的法国修女的尊敬。
凯蒂认识了那里的海关助理专员韦丁顿,又在韦的引导下去了修道院帮助那里的修女照顾病人孩子。
在工作中,她逐渐忘了查尔斯,对瓦尔特也慢慢产生了好感。
然而,就在得知凯蒂已怀孕后,瓦尔特却不幸染上霍乱去世。
临终对凯蒂说的一句话是:“死的却是那狗。
”凯蒂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韦丁顿解释说,那是高尔德史密斯《挽歌》中的最后一句,大意是:一个好心人把狗领回来,起先相处融洽,后来狗却发疯了,将人咬伤。
但人活过来了,死的却是那狗。
凯蒂回到香港,查尔斯却让太太把她接到自己家里住。
又和查尔斯重新上了一次床,凯蒂为此极端嫌弃自己,匆匆料理一切后,她回到伦敦,此时她母亲已去世,她就随着父亲一起去了巴哈马群岛。
三这部小说毛姆写得很不顺利,是他第一部写了好几年的小说。
其间他又出了几次远门,直到一九二四年九月才完成。
小说从这年的十一月开始在纽约的一本杂志上连载,十二月起在伦敦的杂志上连载,次年四月在纽约和伦敦同时出版,首印八千册。
小说在连载时,在香港有位和小说主人公同姓的莱恩,要告毛姆的状,毛姆花了两百五十英镑平息了这场官司,并在小说正式出版时把主人公的姓改成费恩。
同时香港助理布政司也认为其名誉受到诽谤,毛姆只得将故事发生的那个殖民地香港改为虚构的“清源”,后来的版本又改回来了。
由于书刊的介绍和这场“侵权”官司,《面纱》出版后几乎成了畅销书,短短几年在伦敦就重印五次,印数高达两万三千册。
以后又改编成舞台剧在伦敦上演,一九三四年又改编成电影,由葛丽塔·嘉宝和赫伯特·马歇尔主演。
最近再一次搬上银幕。
评论界对《面纱》的褒贬很不一致,法国评论家许为经典小说,而英国的《旁观者》杂志却认为“落入俗套、做作、不可信”,英国的著名传记作家林顿·斯特拉奇卧病在床时读了小说,评定为“二等一级”。
四如同毛姆的所有小说的主题,《面纱》所揭示的也是:爱情、婚姻都是不真实的彩色面纱,揭开这层面纱,“将是一条通往宁静的路”。
小说出版后,有评论家认为小说中那位“矜持、保守、冷漠、自制”的瓦尔特就是毛姆本人的写照,但毛姆自己说那是以他哥哥弗里德里克为模特的。
晚年毛姆还跟他侄子罗宾说:“我曾在我写的一本书里描绘了你父亲的肖像,我想就是《面纱》那本书。
”毛姆一辈子和他的这位兄长不和,据罗宾说:“他有许多理由厌恶我父亲——而理由之一是妒嫉。
”而小说中借瓦尔特的口对凯蒂说的话:“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
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
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有论者认为这其实说的是毛姆的太太西莉尔。
毛姆和他太太结婚后就后悔,他总觉得是西莉尔设下陷阱害得他娶她的。
他们结婚后共同生活了十年(其间毛姆还不断带着同性密友出游),双方都感到这是不幸的十年。
毛姆对西莉尔的恨伴随了他的一生,因此,在他笔下,是不可能找到感人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五《面纱》出版后两个月,正在热恋中的陆小曼就读了这部小说,在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陆小曼写道:“因为没有气力所以耽在床上看完一本《The Painted Veil》,看得我心酸万分;虽然我知道我也许不会像书里的女人那样惨的。
书中的主角为了爱,从千辛万苦中奋斗,才达到目的;可是欢聚了没有多少日子男的就死了,留下她孤零零的跟着老父苦度残年。
摩!
你想人间真有那么残忍的事么?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为故人担忧,平空哭了半天,哭得我至今心里还是一阵阵的隐隐作痛呢!
想起你更叫我发抖,但愿不幸的事不要寻到我们头上来……”显然,陆小曼误读了《面纱》,却不幸而预示了她自己后来的命运。
(《面纱》[英]W.S.毛姆著阮景林译重庆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个人评论 请勿转载只是人都太决绝呢,多情自伤,便飞蛾扑火。
人总是觉得得到太轻易,失去才追悔吧。
Kitty像是一只美丽的蝴蝶,没想过在Fane身上停留。
Edward Norton是一个很奇妙的演员,这么说是因为他没有华丽的外貌,反而孱弱文静,让人觉得很安心。
然而他近期的每部作品,都能摄人心魄。
毕业于耶鲁大学,亲华派的他,最近几年上演的《面纱》、《绿巨人2》、《魔术师》和《自豪与荣耀》,每部都有不俗的表现。
他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种忧郁却不羁的气质。
《面纱》中,尤甚。
正如别人对他的评价:“朋友们认为诺顿善良、大度、有教养,是那种会扶老太太过马路的人;他不吸毒,不酗酒,高尚得好像来自另一个时代。
”而《面纱》里,他就像是一个从来没有存在过,却记忆深刻的角色。
毛姆笔下的这个人,有着决绝的气质。
得不到就摔破,带上这爱飞蛾扑火。
为什么有人会喜欢理工科的男生,会喜欢科学家的男人,因为这些人沉静、内敛,有着自己内心的世界,却不对外流露,只是平日静静把爱深埋,用点点滴滴的温柔灌溉自己的爱,不得已从不言说吧。
《面纱》中,对于中国的处理的确不到位,简单得让人觉得可怕。
虽有如诗如画般广西山水的衬托,却仍旧鄙陋粗俗,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幸而,故事还是有着自己的精髓。
该片的故事情节改编自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华丽的面纱》,毛姆本身就很富争议,然而在原著中,最后Kitty也没有爱上Fane,这太让人心痛,料想毛姆或许也有这般决绝的心性吧,得不到,就摔破,不拥有,就离去吧。
Kitty最终被这爱感动,料想简单的山盟海誓抵不过朝夕相处的温柔。
Naomi Watts在片中把握了很好的尺度,这种转变发生得自然而深刻。
我当初最担心的莫过于Kitty的转变过于生硬,然而所幸的是,Naomi在片中展现的不俗功力还是令人刮目想看,饰演过《金刚》里女主的她,仍是柔情万种。
自然片中夏雨、黄秋生的表演也可圈可点,毕竟说英语不是他们强项。
其实看了影片,倒真没觉得能反映多少真实的中国,也不能展现多少病疫摧残下的爱情。
其实这就是一个为了爱而摧毁,为了爱而重生的简单故事。
我能理解Fane痛心疾首,甘心放弃的决定,就像是一个被爱伤透了的孩子,要彻彻底底地离开吧,得不到,那就同归于尽,自取灭亡。
只是人都还有情呢,朝夕相对,便死灰复燃。
http://vividtime.spaces.live.com/
I didn't hold high expectation for the film when I first watched the moive trailor couple of months ago. I thought it was, like most films, just a movie with stunning sceneries and twisted plots. But as it turns out, it's not the case.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at first, is plain. A passionless marriage between a wooden-minded workaholic and a spoiled sociable "princess" leads to extra-marital passion. In pain and in revenge, the husband voluntarily works in a cholera-stricken town in China. There, the couple overcomes the problems of marriage as well as life-threatened challenges. As the film develops, I'm amazed with the journey made by Water(Edward Norton). He managed to change from a dull workaholic to someone who's truly ennobled not only by his unfailing efforts to stem the plague, but by forgiving his wife for her mistakes. When dying his last word is "Forgive me" and I'm touched to see they've comed to a place of love. It's a pity there's no time left for them to share this happiness but to bury it deep in their momeries.The film was magnificantly shot, providing a vivid contrast to the harsh envirnment. It's a remarkable combination of story, acting, directing and music. It doesn't fail to portray the superstitious prejudices of the Chinese massese as well as the sheer egotism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rulers. There're little plot development about anti-colonialistic resentment of Chinese towards the English. It also points out the nature behind the so-called noble deeds of the Christian orphanage---to turn the orphans into little Christians.My favorite dialogue of the film comes from Mother Superior:"I fell in love when I was seventeen with God. A foolish girl with romantic notions. But my love was passionate. Over the years, my feelings have changed. He's disappointed me, ignored me. We've settled into a relationship of peaceful indifference. The old husband and wife who sit side by side on the sofa but rarely speak. He knows I will never leave him, this is my duty. But when love and duty are one, then grace is within you."A good film indeed.
【丑话说在前面】不是忽悠阁下,不是得了好处在此卖大包,这部戏的确是近期最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电影。
为了不影响大家观看电影防止先入为主,此处不再赘述剧情,保持一点好奇心是好事:剧情到底会怎么发展下去?
到底男女主角后来是不是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大团圆结局?
但在传媒网络无孔不入资讯铺天盖地的今天,想要完全绝缘,保持一种赤裸裸地心情静鸡鸡的心态,谢去看一部电影,尤其难得。
因为那有助于阁下体会对白之间的话外音,思绪随着剧情展开,也就是入戏。
同时注意Off阁下的手机,斜躺在椅子里全身放松与之融为一体,同时可以脱鞋脱袜,把腿伸到前面一排座椅的扶手处——前提是前排没人同时阁下三米之内没有接受熏陶观众。
然后,电影开始了……【台词】“如果一个男人不能让一个女人爱上他,那是他的错”。
“:你真的这么恨我?
:不,我恨我自己,因为我曾经爱过你”。
“女人不会因为一个男人品德高尚就爱他”。
“When love and duty are in one,Grace will be with you”.ps:《面纱》讲述了一段霍乱时期的爱情,但不仅仅只有爱情。
ps2:经历过03SARS的观众,尤为要看此片,阁下不妨先百度一下了解传染病霍乱的前世今生发病症状 。
ps3:《霍乱时期的爱情》据说是一部名著。
ps4:黄秋生在里面很鬼有型,英语说得滑溜,因戏份与角色的关系,他没有抢戏。
ps5:名模吕燕也有戏份,作为外国导演眼中典型的中国元素。
ps6:金刚女郎娜奥米沃茨,穿衣服不穿衣服都这么beautiful,当然,那些戏服设计佷棒。
ps7:爱德华诺顿的确堪称罗伯特德尼罗的接班人。
ps8:配乐推波助澜烘云托月,朗朗弹奏钢琴。
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往往有所不同,通常会令原著的风格不同程度的流失,国内国外的电影无不如此,苏童的《妇女生活》被侯咏改编成电影,全然没有了苏童灰暗慵懒的文风,而影片《面纱》同样丧失了毛姆笔峰流转的冰冷。
虽然在影片结尾处诺顿所饰的费恩同样死去了,不过影片与小说对女主人公的不同处理却显出冷暧两重风格,或许毛姆的小说更加现实,以悲剧收尾的影片却透射出一番暖意。
爱德华诺顿想让影片充满中国风格,于是特意到中国来取景,并同样对故事的中国背景作了适当的改变,虽然好莱坞的影片要完全凸现中国是不太容易,但个人感觉影片《面纱》在这方面还是做得足够好了,毕竟以西方视角来完全真实地展现中国是不切实际的。
影片中切实地加入了二十年代中国反帝运动的风潮,将中西文化的冲突放置在爱情故事的背后,使这部影片的故事建立在更具可信度的历史背景下,虽然这其中也有小小的纰漏,但是不可否认这使小说单纯关注爱情的主题得以扩展,使得影片的内容更为丰富。
作为外来者的费恩夫妇与中国人在文化认识上的差异,以及帝国主义殖民时代下对外来者抵制的盲目性等,影片都有所触及,不过在这样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影片中也不可能挖掘得更深。
在影片中出现的中国人物大都面目模糊,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局限性,相比较夏雨、吕燕所饰角色的可有可无,黄秋生所饰的军官则要丰富许多。
影片对黄秋生这个人物的背景还是作了铺垫,一个去过海外的中国军人,在旧军阀年代具有革命倾向的新军人。
他对费恩夫妇的到来最初还是抱有抵触性的,但是由于比更多普通中国人接触过更多新思想,以及同费恩的深入交流,他最终还是同费恩成为了朋友,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费恩向督军要到了帮助。
督军、团长及费恩三人的一场戏虽然不长,但却很精彩,三人之间的对话呈现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现状,构画出费恩的古板性格,最重要的是表达出对于西方人想用自己的科学和知识来改变中国的自大想法是难以实现的。
由此也看得出影片在中国的内容上还是做足了功课,黄秋生在影片放弃了肢体表演的方式,以配合影片内敛的风格在表演上也含蓄了许多。
抛开小说来谈电影的爱情主题,影片中的丈夫费恩属于典型的英国刻板绅士形象,一位生活没有情趣且热衷于实干的科学家,有着深厚的理性色彩。
而作为妻子吉蒂明显属于那种娇纵反叛的大家小姐,对于生活更多的是充满感性色彩。
这样看似矛盾的夫妻关系,以及他们未爱先结婚的故事,放置于今日也比比皆是,这是一个看起来永恒的婚姻命题。
如《理智与情感》中所写的那样,大户人家女子的唯一归宿便是出嫁,这种传统延续到二十世纪初也未曾有所改变,吉蒂的父母巴不得将女儿快点送出门,吉蒂嫁给费恩也属于一种逆反心理的使然,早日摆脱父母的责难。
而一段无爱情铺垫的婚姻便意味着彼此关系的不牢固,贝蒂的性格注定她难以抵挡诱惑,出轨成为理所当然。
远赴霍乱疫区是费恩对妻子背叛的惩罚,这种处罚方式甚至有些带有自虐的倾向,仿佛带有对自己不明智的爱的愤怒。
用死亡的恐惧和孤独来惩罚娇纵的妻子,就象是一种磨砾,令一直深藏闺中的贝蒂从心理上得以成熟,也渐渐认识和了解了自己的丈夫,并看到了他工作的伟大性,于是从了解转向爱恋。
这种先结婚后恋爱的模式,在中国其实也很常见,日久总会生情,太多人的婚姻便是如此建立起来。
但是这样的爱情有时也并不牢固,因为这样的爱情是在一个危险封闭的空间中滋生,没有其他选择同样也没有诱惑,所以缺少考验。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是被男主人公所感动,而影片却让贝蒂死心塌地爱上了费恩,在回到伦敦后还是拒绝了情人的邀请,这是不同的结尾,却折射出原作者与导演不同的观点,或许小说可以写得更深刻更现实些,而电影有时候却不得不考虑大众的口味,温暧点总比冰冷点好。
影片的故事不离奇也不曲折,平平淡淡中规中矩,没有杀戮、性爱等一切惊世骇俗的卖点,只是在细腻之中显露着点点平淡如水的美,这种美远不同于张艺谋在《黄金甲》里用浓烈的色彩所呈现的感官之美,只是几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闪烁。
有时候变态夸张的故事更容易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而讲好一个平淡的故事却不那么引人注意,从这个层面来讲拍好一部《面纱》更难过拍一部《黄金甲》。
文:眉间尺
一提笔才发现,原来好莱坞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一部能够引起世界观众共鸣的史诗般的爱情文艺影片了,《走出非洲》壮阔草原上的美丽爱情、《燃情岁月》西部旷野上的秋日传奇、《英国病人》北非战场上的帜热爱火……这般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在如今的美国影坛已经难觅其踪,取而代之的则是一部部心浮气躁的掺杂了太多商业元素的爱情小闹剧。
正因为如此,本人在看完好莱坞新片《面纱》之后的激动之情才会如此的难以言表:同样是讲述一段发生在异国他乡乱世之中的爱情故事,同样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生离死别,虽然缺少《走出非洲》、《英国病人》这般史诗爱情的大气与谈定,但《面纱》却有着一份独属于自己的精致与从容,同样有着不俗的艺术魅力与感人力量。
一 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男主人公费恩是一位携爱人一起来上海工作生活的医学博士,费恩平日不苟言笑专心工作的习惯加上人在异国不可避免的孤独感,使得女主人公终于耐不住寂寞红杏出墙。
妻子的越轨行径使得费恩十分的气恼,如同影片《白》中的男主人公设下圈套令不忠的妻子锒铛入狱,费恩也对妻子采取了报复性行为,他给自己戴上了一张冷酷无情的“面纱”:对妻子的一切爱理不理、漠不关心,并且强迫妻子随自己到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疫情重灾区工作。
然而,不管是《白》中的男主人公还是本片中的费恩医生,在他们报复性行为背后难以隐藏的是对妻子深深的挚爱。
在疫区工作生活、患难与共的岁月里,费恩逐渐感受到了妻子忏悔的心灵以及对自己的真爱之情,并最终摘去了脸上冷酷的“面纱”和妻子再一次走到了一起。
如果说,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是逐渐摘去“面纱”的话,那么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则是日久生情。
的确,在影片的开始阶段,女主人公吉蒂对于丈夫是不存在那种挚爱之情的,她之所以随费恩医生来到中国完全是为了摆脱母亲的烦扰,而他随费恩到疫区工作也是迫于费恩离婚的威胁。
然而,在疫区患难与共的岁月里,吉蒂却逐渐发现了丈夫身上那些可敬可爱的品质,对自己之前的不忠行为感到了深深的忏悔,并最终与费恩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相爱之情。
但是,不幸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费恩医生染上了霍乱并且不久就撒手人寰,只把深深的悲痛遗憾之情留给了他的妻子、留给了片中和他一起战斗过的人们,留给了荧幕前感动不已的观众们。
就这样,影片通过男女主人公两段不同的心路历程,将一幕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含情脉脉。
当然,除了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还之外,《面纱》对于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深切人文关怀则陡然间提升了影片所具有的思想深度。
如同《走出非洲》对于西方殖民政策的拷问,《英国病人》对于战争、种族、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探讨,《面纱》也涉及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给我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中国民众对于西方洋人们也是采取一概的敌对仇视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费恩医生自愿到疫情重灾区领导救治工作并最终因公殉职,地方教堂的修女则照料收养无依无靠的孤儿们,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这些举动多多少少都有些许利己的成分搀杂在其中,但我们从中更能感受到的是其体现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或许,片中于团长对费恩医生说的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贵国的军队不把枪口对准我们,也许我们之间的合作可以更好。
”二 叙事一流 制作精良或许是影片描述的霍乱蔓延的中国南方小镇远比雄美壮阔的非洲草原更能拨动我的神经,《面纱》在叙事节奏上带给我的感觉比《走出非洲》、《英国病人》等片还要紧凑流畅。
影片的一开始,便是费恩医生与妻子行进在前往疫区工作的途中,其间采用倒叙、插叙的方式将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背景以及他们之前的情感经历一一道来,镜头剪辑流畅凝炼,决不拖泥带水,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洁的方式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
之后故事的地点便转移到了霍乱蔓延的疫区,此时,费恩医生与当地百姓紧张严峻的控疫工作、费恩与妻子之间逐步的情感变化两条叙事线索有条不紊的铺展开来,高低潮衔接过渡自然,人人自危的严峻疫情以及费恩医生与妻子的最终命运时刻压迫着每一位观众的神经。
影片在摄影、美术、外景等环节上的表现同样相当出色,完美的再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个普通南方小镇的风情面貌,虽然影片的气氛始终笼罩在霍乱疫情的阴影之下,但小镇群山环绕、依山傍水的如画风景依旧令我们心旷神怡。
除了优美的风景之外,影片对于当时中国时代脉搏的把握也是相当的准确:轰轰烈烈的工人罢工、青春热血的进步青年、愚昧保守的落后村民、地方军阀与国民政府的势力斗争……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特征都在影片中一一展现,使得影片具有了浓厚的历史感与时代感,也令作为中国观众的我们对影片倍感亲切。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影片的配乐也是相当的精彩,配合着剧情的发展,音乐时而紧张急促,时而婉转优美、时而大气磅礴,令每一位观者闻之心动,其中朗朗的三处钢琴独奏无疑是影片配乐最为华丽的篇章。
影片一开始,配合着一幅幅刻画时代特征的资料画面,凄凉哀婉、如泣如诉的钢琴独奏想起,一下子就把观众的思绪拉回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民不聊生的旧中国。
朗朗的第二次钢琴独奏出现在影片的后半段,此时的男女主人公已经在患难与共的岁月里真心的走到了一起,配合着他们一路游船观光的经历,优美动听的钢琴配乐、风景如画的山水风光、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心心相印……这一切构成了影片最为浪漫的一处段落。
影片的最后,费恩医生不幸染病因公殉职,此时哀婉悲痛的钢琴声音连同天真烂漫的童声合唱一齐响起,影片进入了最为感人的高潮段落,每位观者都会为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黯然神伤。
三 中美演员联袂献出最佳表演 由于在《美国X档案》、《搏击俱乐部》、《穆赫兰道》、《21克》等经典名片中的出色表现,《面纱》中的两位主演爱德华诺顿和诺米瓦茨在影迷心目中享有着极高的声望与口碑,这次,他们同样没有让观众失望,两人用一场场针锋相对、火花四射的对手戏完美的演绎了一对英国恋人在异国他乡的情感经历,明年奥斯卡影帝影后的小金人似乎已经在向他们招手。
片中另一名重要演员托比琼斯的表现同样相当出色,扮像酷似杰克尼科尔森的他以不着痕迹的演技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精明老练的“中国通”形象,而其许多颇具英式幽默的台词更是时不时的缓和了观众因为严峻疫情而时刻紧绷的神经,很好的起到了调节影片气氛的作用。
至于片中出现的两位中国影帝,夏雨因为戏份太少而没有什么表现,戏份稍多一点的黄秋生则抓住了有限的出场机会成功的秀了一下自己过人的演技,其第一次开口说话以及以强硬手段威胁地方军阀首领的两场戏令人过目难忘。
结 语特定的历史背景、动荡的历史岁月、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这些元素的成功结合催生的是一幕幕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史诗爱情,《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如此,《走出非洲》、《英国病人》如此,《面纱》亦是如此。
虽然在整体上,《面纱》还没有具备上述这些影史杰作的艺术魅力,但在如今的美国影坛,《面纱》以其精良的制作水准、动人的爱情故事、深切的人文关怀,已可算是同类型影片中的翘楚之作。
在强片云集的秋冬档期,既《无间道风云》、《父辈的旗帜》、《硫黄岛家书》之后,又一部“奥斯卡大赛种子选手”闪亮登场,明年三月的柯达剧院,几部影片将会上演怎样的“小金人争夺战“,我们拭目以待yes电影俱乐部约稿http://www.yesdianying.com/index.asp?boardid=13
曾经的深爱和无言的憎恨,刻骨铭心的爱恨纠缠,在生命的尽头,是一片平静- 如花一样的女子,选择一场草率的婚姻,不过是为了远离唠叨市井的母亲。
自私娇惯,即使出轨,仍然固执地以为,一个男人无法让女人爱上是他的错,而不在她。
然而飞蛾扑火,拥抱的只是一场爱的幻觉,醒来才发现,不过是情人眼里的一场露水情缘。
舞台上的戏子低吟浅唱:流落异乡,罪责加身,生活无望,没有爱情,枷锁中的灵魂,哀怮欲绝。
她在台下看着,听着,自悲身世,不禁黯然。
他是沉默的,沉默到除非有话要说,否则便不会轻易开口。
他是笨拙的,笨拙到求婚的措词都过于直白,以至于受她嘲笑。
他是固执的,固执到明知婚姻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还是执拗地以为爱能改变一切。
他是害羞的,害羞到只敢倚在门前,手足无措地问她是否满意替她布置的一切,即使二人之间的亲昵,也需要关灯才觉得安全。
他是隐忍的,隐忍到即使明知她与人偷欢,一门之隔的距离,停留把手上的双手,片刻的犹豫,终于离开,留他们在房间里惴惴不安。
然爱之愈深,恨之愈切。
霍乱横行的梅坛府,恐怖的死亡之地。
他选择一场自杀式的死亡旅行来惩罚她的不忠,因为她背叛的那一刻,他的心就已经死亡。
破旧的木屋,昏黄的灯光,肮脏的桌子。
僵持与冷战,报复与伤害。
她赌气吃没有煮过的蔬菜,以抗议他的沉默和冷淡,他亦陪同。
他宁愿注视着墙、地板和自己的鞋子,也拒绝看她。
她是他心头的那根刺,扎进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鲜血淋漓。
如此不同的二个人,却一样的固执,那层面纱,横亘于彼此,似漓江上终年不散的雾蔼。
不能分开,亦拒绝相视。
待面纱揭开一角,露出爱情的真相,瘟疫成全了爱情,却让死亡逼近。
彼此煎熬,一朝释然。
他还是那个沉默寡言的他,她却已读懂他眼里的爱。
她还没来得及了解这个曾经如此陌生的男人。
此刻忘我工作,救死扶伤,面无表情底下,是深藏的温和与善良。
他还没来得及在她那首熟悉的钢琴曲里缓过神来。
他注视着她,被一群天使般的孩子们围绕,洗尽铅华后的蜕变,如此美丽。
死神相邀,他勿勿赴约,化为异国乡间的一杯黄土,死亡成为他对爱的祭奠,只留她驻足原地。
他只存在于她生命中的一瞬,却已是无法抹去的永恒。
伦敦街头,繁华落尽,浮生若梦。
幕后制作 【幕后班底】 导演约翰·卡兰是好莱坞导演。
他的短片《锈迹斑斑》在世界众多电影节中参加展映,在法国克莱蒙费朗短片节(1997)荣获探索奖,在国际短片节(1997)勇获最佳短片奖。
其1998年拍摄的影片《赞美》在多伦多国际影展(2000)等国际影展中荣获大奖。
资深摄影师斯图尔特·瑞伯(Stuart Dryburgh)(《BJ单身日记》、《欲望都市》)1994年拍摄《钢琴课》获得奥斯卡奖提名,而其担任摄影指导的《我父亲的小屋》今年则赢得了上海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
美工屠居华作品有《相伴永远》、《荆轲刺秦王》等。
另外,《面纱》中华丽的服饰由多次获奖的国际知名服装设计师鲁斯·麦尔斯(《生命的证据》、《洛城机密》、《艾玛》)所设计…… 【关于影片】 本片根据毛姆小说《华丽的面纱》改编,好莱坞曾在上世纪将该小说搬上过银幕,当时出演女主角的是葛丽泰·嘉宝。
制片人博女士回避了与1934年版本的比较,“任何人都有权在不同时期,对一部经典原著进行改编拍摄。
” 此次中美合作的《面纱》,耗资2000万美金。
由于辗转了十年才开拍,加之从导演到女主角也是一换再换,真正用于拍摄的资金已相当有限。
然而对于影片中的细节,《面纱》剧组仍力求“还原真实”,还请来了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提名的鲁斯·麦尔斯。
鲁斯·麦尔斯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选择用真正属于上世纪20年代的服装进行改造。
在她的服装间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旧款英国女装:“我从英国找来很多80年前的衣服,然后根据女主角的身材重新制作。
那个年代的衣服很难仿制,尤其是色彩,因为染布的颜料有毒,现在都已经停产了。
”…… 【关于原著作者】 威廉·索默斯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
他出生于律师家庭,曾在伦敦情报部门工作,战后周游世界各地。
他一生共创作了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150多篇、剧本30多部。
不过毛姆本人对自己的评价却很谦虚:“我只不过是二流作家中排在前面的一个。
” 毛姆于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
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
小毛姆不满10岁时,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
上学后的毛姆由于身材矮小和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
从此,毛姆养成了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切影响。
后来,毛姆从医学院毕业,成为了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实习医生。
1897年,他根据自己在伦敦兰贝斯贫民区做助产医师的经历写成了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
这本书的销路很好,毛姆由此决定弃医从文。
从1903年开始,毛姆开始创作剧本。
1907年,一部关于婚姻与金钱的喜剧《弗雷德里克夫人》为毛姆赢得了声誉。
翌年,有四部毛姆的戏剧作品在伦敦上演,一时间可谓盛况空前。
一战爆发后,40岁的毛姆加入了法国的红十字急救团,并受英国情报局之邀,作为特派人员往返于伦敦总部和欧洲大陆之间,为情报局在欧陆的其他情报人员穿针引线。
毛姆的这些经历为他后来创作的一些间谍小说提供了丰富素材。
1915年,毛姆与有夫之妇茜瑞·威尔卡姆生下一个女儿,次年两人成婚。
但是婚后,毛姆仍与在西线服役时结识的同性伴侣哈克斯顿生活在一起,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两人携手游历了中国、印度、拉美等地,搜罗了大量奇闻轶事。
1927年,茜瑞终于不堪冷落,与毛姆离婚。
出版于1915年的《人性的枷锁》是毛姆最著名、最畅销的小说,在毛姆去世前,销量已经超过1000万册。
随后出版的《月亮和六便士》同样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毛姆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总是对应着某个具有重要影响的现实人物,如小说《寻欢作乐》以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为创作原型,晚期作品《刀锋》则影射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1926年,毛姆在法国境内的地中海度假胜地里维埃拉定居。
二战期间,毛姆远赴美国。
1946年,毛姆回到法国里维埃拉,设立了索默斯特·毛姆奖,奖励优秀的年轻作家,鼓励并资助他们到各处旅游。
1952年,牛津大学向毛姆颁发了名誉博士学位,随后毛姆又被授予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
同年1月25日,英国著名的嘉里克文学俱乐部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
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91岁。
【十年磨一剑】 将毛姆的小说《面纱》搬上大银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995年,编剧罗恩·内斯万尼尔刚刚因《费城故事》而名声大噪,他开始寻找自己的下一个项目。
“我对毛姆的作品产生兴趣是从童年时观看的由他同名小说拍摄的电影《名士殉情记》开始的,”内斯万尼尔说,“于是我接连看了他的很多作品,最后我看到了《面纱》,对我来说,这本小说的魅力完全超越了毛姆的其他作品。
” 后来,内斯万尼尔在同制片人萨拉·克莱顿(Sara Colleton)的交谈中说到了这本小说,而克莱顿透露她正在努力争取小说的改编权,她回忆说:“我们一起谈论毛姆的小说是如何真诚的处理性爱与情爱,我们都知道应该拍成电影。
”两人开始一起改编剧本,书中关于基蒂决定嫁给沃特的背景故事最终变成了一段闪回。
经过3年的努力,《面纱》的剧本终于完成,而看到剧本的第一个人是爱德华·诺顿。
1999年,看到剧本的诺顿立即被征服了,而且作为亲华派,他很愿意接受沃特这个角色。
由于多种原因,其中包括诺顿正致力于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男人爱美神》,影片在当时无法拍摄。
1999年末,诺顿加入了本片制片人的行列,在随后的6个月中,他和内斯万尼尔在剧本中添加进了更多中国元素。
因为诺顿曾在耶鲁大学学过中国历史,在他的启发和引导下,沃特在中国的经历日渐丰满起来。
纳奥米·沃茨是最先看好剧本的第一位演员,当时她正在拍摄2001年的《美版午夜凶铃》。
“虽然爱德华已经加盟了《面纱》,但那时还没有导演。
我看第一遍时就被这剧本迷住了,可当时影片还无法拍摄,”沃茨回忆说。
诺顿说:“当时纳奥米和我都在各忙各的,导演人选也在换来换去,《面纱》在2001年再次遥遥无期。
我们的开端很不顺利,总是无法在同一年内将所有准备就绪。
”2004年秋天,影片制作计划终于成熟,诺顿和沃茨牵挂多年的项目终于准备扬帆启航,而整部影片的舵手由约翰·卡兰担纲。
“当时纳奥米刚刚拍摄完《爱不再回来》,”诺顿说,“我看过这部赢得如潮好评的电影,我问纳奥米的拍摄体验,她说很满意,约翰·卡兰总能激发出演员的最佳状态。
”可以说,《爱不再回来》的难度丝毫不亚于《面纱》,卡兰所擅长的,正是用不带偏见的眼光去看待存在缺陷的人物。
2005年元旦过后,诺顿、沃茨和卡兰相约共进午餐,三人相谈甚欢,合作意向也就此敲定。
影片的前期准备工作终于开始进行,而在正式筹备之前,制片方积极的同中国广电总局取得联系。
诺顿说:“就我所知,其他在中国拍摄的西方影片并未和中国广电总局磋商会晤,《面纱》应该是长久以来第一部在中国拍摄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
”可想而知,获得各种许可、让各个环节亮起绿灯是为期漫长的,不过毕竟好事多磨,制片方最终还是如愿以偿。
紧随其后,就是选取在中国的拍摄地点。
在10天时间内,剧组工作人员行程8000多公里,力求找到依山傍水的古老村镇,而且还要靠近现代化设施,以为演职人员和制片公司提供方便。
最终,广西成为最佳地点。
起初,制片方曾打算在广西的山谷中建造影片中的梅潭府,但巨大的工作量让所有人都望而生畏。
后来几经搜寻,终于发现了黄姚古镇。
黄姚位于广西昭平县,具有上千年历史,素有“梦境家园”之称,是中国四大古镇之一。
除了在黄姚古镇拍摄之外,剧组还在北京的摄影棚中拍摄,而且北京的棚拍是最先开始的。
整个剧组由40名西方人和260名中国人组成,仅翻译就有12人,工作车多达70辆。
此外,制片方还酌情改动了剧本,将原著中的香港改为上海,而且片中伦敦的场景也是在上海拍摄的。
【爱德华·诺顿感言】 爱德华·诺顿因为对亚洲文化感兴趣,6年前,他第一次见到《面纱》剧本时就放不下了。
在来中国之前,诺顿曾查阅过许多有关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图片资料,以了解当时的历史。
“我扮演的男主人公是个典型的西方人,带着满腹的高傲自大和野心来到东方,以为自己的科学知识可以改变中国,可以‘治愈’他认为的顽疾。
但踏上这片土地后,他才发现自己错了,他被事实和当地的文化击败,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认识是多么浅薄。
” 对于诺顿来说,拍摄《面纱》的最大收获就在于此:“我在耶鲁大学念书时的一位老师,曾写过一本名为《去改变中国》的书。
如今大多数美国人仍然抱着这样的‘自以为是’。
他们以为他们所谓的‘科学’和专业知识能解决一切,能改变一个国家。
他们错了!
” 花絮 ·娜奥米·沃茨在《面纱》中以棕黑色的头发出镜,据介绍,沃茨的造型完全根据毛姆的原著小说中对女主人公的描述设计而成。
《面纱》将是沃茨和导演约翰·卡伦继《爱不再回来》(2004)后再度合作。
·2005年,爱德华·诺顿到中国来拍《面纱》,总共呆了3个多月,至今他对合作的香港演员黄秋生的演技念念不忘:“他的表演极有深度,我非常钦佩他,那样的表演我做不到。
” ·黄秋生在与爱德华·诺顿互演对手戏后,笑称诺顿确实够神经。
黄秋生甚至说:“我都算个神经病了,但他比我厉害。
我和他演戏时,发觉他已经神经到很恐怖的地步!
” ·黄秋生认为拍这部戏对他最大的挑战是台词。
在片场时,他往往说英文台词时,有时会忘了表演,表演时又忘了说词,弄得有点“手忙脚乱”。
·纳奥米·沃茨在拍摄一场哭戏时让一个金发女孩担任的替身替她站了近半个小时的位。
她自己则在一边聆听忧伤的音乐,以期快速进入状态。
正式拍摄时,沃茨的哭戏拍了足足15遍。
老演员李滨领着托比·琼斯15次走上山坡,到达女主角的屋前,紧接着,屋里爆发出沃茨撕心裂肺的哭声。
我和小露坐在电影院里预言着每一个情节的发展。
她会嫁给他的,因为只有嫁给他她才可以摆脱她势利的母亲,摆脱老姑娘的身份,摆脱令她不满的现状。
她不爱他,正如她后来说的她不会因为他是个好人而爱上他。
她一定会有外遇的,跟他那样闷的科学家一起生活,没有外遇才怪。
她是个虚荣而自私的女人,总是认为男人不能让女人爱上他并不是女人的错。
她刚开始有外遇的时候也不是认真的,但是慢慢的,她投入了全部的感情。
门没有开,门外一定是她丈夫。
那个男人绝对不会离婚的,甚至不会承认恋情,她太天真了,这个时候还去找他。
她除了跟丈夫一起去那个暴发瘟疫的地方,别无选择。
他不再看她是因为他怕他还会爱她,他一爱她,就会恨自己。
她只能从别人的称赞中才能得知他的好。
她自已从不懂得去发现,去体会。
她慢慢的会发现她丈夫的好,他的可爱他的真情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
她已经爱上了他,只是她自己还不知道。
他们和好了,他会死的。
导演一定会用他的死来证明她对他的爱。
结束的字幕出现的时候,我和小露异口同声的说,一定要再去买一张DVD来收藏着。
我们说一定要去一次梅谭府,那个美丽得让人产生爱情的地方。
我不想要沃特死,我宁愿他好好的活着。
如果不嫁给他就不会背叛他,不背叛他,他也不会有恨,不恨就不会去那个鬼地方,不去那个鬼地方,他就不会死。
我固执的认为,揭开面纱使他失去了抵抗霍乱的保护伞。
为什么一定要用他的死去惩罚她,可以让她发现他有多好,可以让他永远不再爱她,可以让她后悔一辈子,可以让她穷困,老去,孤单,但是可不可以不要让他死。
在看电影,其实心里想的一直都是自己,也许在每个女人的身边都有一个沃特,至少她们心目中的沃特,可能曾经在想到过要嫁给这样一个人,也可能曾经想到过不能这样去伤害一个好人,但是电影始终是电影,自己的生活还是得自己亲身去体验。
我不会做任何的决定,仅仅为了一部让人感伤的电影。
在一片如水墨画般的青山秀水间,缓缓飘来一叶竹筏。
竹筏上坐着面容清瘦的英国绅士,身后是他美丽、娇柔的妻子……初看电影《面纱》,优美的景象,和淡淡的色彩,都显得与众不同。
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男女主角吉蒂和沃特之间,仿佛总是隔着一层模糊的面纱,从未走进过彼此的内心。
他们从相识到结合,没有经历过爱的磨合。
凯蒂是典型的英国少女,虚荣、脆弱、爱幻想,她厌倦丈夫沃特的沉默、拘谨,与已婚的查理陷入了婚外情的漩涡……出乎意料的是,沃特发现后采取了极端的报复手段——带着被情人遗弃的妻子远走他乡,来到霍乱肆虐的中国小镇。
也许大多数人都一样,一辈子也不会遇上《泰坦尼克号》那样的荡气回肠的爱情。
《面纱》中的爱情,不是浓墨重彩的渲染,而更接近细水长流的温润。
沃特与吉蒂从冷漠、隔阂、彼此厌弃,到在异国偏僻环境里的彼此陪伴,一点一滴地理解、感动和依恋,都发生得细腻而又平淡。
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电影,甚至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时代特征比起来,爱情的成分一开始都显得无足轻重。
导演抓住了毛姆原著中对人性的披露,用好莱坞式的镜头来表现当时的中国社会,影片因此有了一种特别的异国情调。
结局则摈弃了原著近乎残忍的现实色彩,更切合观众的心理期待——生离死别之际,两人终于解开了情感的面纱,发现爱的真谛,吉蒂也完成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有评论说:“《面纱》提升了毛姆原著小说的境界,把拘谨的高尚转化成了真诚的激情。
”我对此不予置评,毕竟小说和电影的手法迥异。
毛姆认为好的小说自己就能说话,不需要别人添油加醋或者标举意义;电影则通过声光影像等各种手段,在观众心里留下具象的记忆。
所有的感悟,最终都汇聚成画面:沃特死后,吉蒂怀着孩子离开了他们曾经彼此深爱相依的地方。
“太阳升起了,驱散了雾气,一条崎岖的小路出现在眼前。
它穿过稻田,越过小河,在广阔的土地上起起伏伏,一直延伸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或许所有她做过的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女人不会因为男人道德高尚而爱上他,带着面纱的脸,也永远无法走近对方,除非你看清自我,包括丑陋的内心。
人性之复杂,心灵的怯懦,恰恰体现在对爱情的态度上。
沃特明明深爱妻子,却不会表达情感,更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是怯懦的表现;而吉蒂,不管是嫁给沃特,还是被查理吸引,都出于自身不愿面对现实的心理,同样出于怯懦和自私。
古往今来,最美好的爱情,是让你认识真正的自己,更勇敢地走下去。
“在清澈的泉水边,我漫步;泉水如此美丽,我依溪而浴……唱吧,黄莺唱吧,为你心中的爱。
你满心欢喜,而我的心却在哭泣。
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主题曲《在清泉边》响起时,电影又回到了优美、柔和的旋律里,他和她的故事,已随着音乐没入时间深处……
諾頓
看了原著之后才发现真的是离谱,把原著中的精髓全删了,还带私货,真恶心。两星给风景
爱是折磨,也是仁慈。
刚读完小说就看根据它改编的电影,记忆清楚,区别与优劣立现。小说故事性强,适于改编。加中两国2006年合拍,在上海与广西取景,总美术师又是中国的电影美术大家屠居华,所以影片的环境、居室、服装等视觉体现都比较到位、准确;外国导演及演员则中规中矩,缺少光彩。内容上增加了中国民众对西方人的斗争及努力治愈霍乱疫情的正面情节,这是原小说没有的。主线也改为主角夫妻的最终理解和温情。只是这样就丧失了原作对人物及人性阐释的尖刻和酸楚。而这个独特的个性,正是毛姆一生所追求的。
好听的音乐
那首歌真好听~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在导演的摄影机前得到了很好的展现。那个年代的中国,也许贫穷守旧,但依然有一种令人不能抗拒的朦胧的美感。镜头是内敛的,就如东方的美景一样含蓄。配合着温柔的音乐,人物复杂的情感缓缓地推动着故事情节,令人动容。你找到我时,我在寻找别人;当我爱上了你,你却走到了生命尽头。
冲着Norton去看的
看过原著 爱真是奇怪
孤傲、古板、偏激的男人与骄纵、自私、愚蠢的女人确实很难找到交集,但也不过隔着一层面纱,木已成舟的情况下,撕下面纱也许是唯一能够让彼此找到出口的方式。结局有点悲伤,但成全了婚姻中的永恒谅解。
呵呵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不知道怎么说了😁
为什么丑化中国 丑化中国人
古今中外,爱永远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总觉得外国的爱情片更深沉,更能引起共鸣
电影一般,但听到那首歌还是有感动。
太空洞和表面
Edward Norton~XD
好烂的爱情电影,除了摄影一无是处。中国的背景设置完全沦为舞台布景,即便转换成卢旺达或者南美洲也一样讲得通。贝托鲁奇的《遮蔽的天空》将西方文明吞噬在伊斯兰的沙漠中,衍生出迷失身份的恐惧感,显然比这部要高明的多。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风情
蛮一般~~- -但是是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