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对于弗兰兹的死亡,最受影响的人只有安娜,她不仅要释放使别人获得救赎的力量,还要吸收巨大的悲伤。
有几个点很触动我。
1.安娜救赎过的弗兰兹父母,阿德里安都是有相爱的伴侣继续支撑着活下去,对比了安娜用心解救他们后独自的空虚与孤独。
2.德国住在弗兰兹爸妈家对比法国住在阿德里安家,她都是那个可怜的“外人”。
3.她善良的谅解了阿德里安,隐瞒了真相,私以为大家都沉浸在弗兰兹死亡的悲伤里。
结果只有她真正背负着悲伤。
她谅解的私心里本带着对阿德里安的期待。
结果现实是只有她是这场救赎里的小丑。
愿安娜忘掉这些悲痛和一些假模假式的人,找一个爱的人好好活下去。
其实安娜并不会一直沉浸在弗兰兹的死亡里。
只要一个爱她、她爱的男人出现,一切将回归正常。
这也是普通人对爱的诉求。
不是渣男吗?
看评论说是懦弱,是不敢接受女主的感情,我不觉得,如果是懦弱,不会有勇气跑到弗兰兹家去请求原谅,去面对逝者年迈的父母和至爱的恋人和所有当地人的敌意,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是做不到的。
而且所有的举动都精心策划,去墓地献花,找弗兰兹父亲看病,和女主聊天取悦她,裸泳展示美好肉体诱惑她,和女主参加舞会展示魅力,和弗兰兹父母吃饭获取他们的喜爱,做所有他们喜欢的事情以博取他们的喜爱,女主也看出来他是很受女孩欢迎的,并且丝毫未透露青梅竹马的女友半点风声,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获得自己内心的平静,至于会不会给被害者家人造成二次、三次伤害,他并不理会,但是显然他的行为就是在弗兰兹家人伤口上撒盐,对女主更是始乱终弃,所以是彻头彻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
在战场上杀人就是战争的罪恶,男主因为面对面杀人在良心上始终无法得到救赎所以跑到受害者家去寻找谅解寻找解脱,只能说极端自私,作为受害者家人,本来只要面对战争就可以了,现在跑出来一个鲜活的个人,你让家人如何面对?
他让一个对制度的审判转换成了对一个人的审判,而个人显然是无须承担责任的,这就是一个极端鸡贼的人,逃避自己的责任而将自己的痛苦转嫁到他人头上的渣男。
电影中有两个鲜明对比时刻,阿德里安去了德国的酒吧,安娜也去了法国的酒吧,两个酒吧的人们都唱着同样歌颂战争的歌曲,《莱恩河的守卫者》和《马赛曲》并无区别。
他们悲痛地缅怀着逝去的同胞,又将异国旅人恨之入骨。
但弗兰兹的父亲从悲伤中走了出来,于是他遭到了朋友们的抵触,然而他表示“是我们将他们送去前线,当我们杀害了敌人的儿子时我们在这里举杯庆祝我们的胜利,当他们杀害了我们的儿子时,他们也在举杯庆祝他们的胜利”,作为一个丧失亲子的人这是何等胸怀。
战争永远是在位者为了权益而发起的野心之夺,但受伤的总是那些将亲人送上站场的普通人,这是人类文明以来的悲剧,没有正义可言却也如髓附骨。
《弗兰兹》电影海报,安娜双眸明亮,疑惑、渴慕、怜悯,神情温和期待,阿德里安侧脸闭目,沉浸在自己的冥想中,似乎并不在意安娜。
寻找是电影的主线索,电影前半部,阿德里安来德国寻找弗兰兹家人,下半部是安娜去巴黎寻找阿德里安。
弗兰兹的老父亲宁肯与老朋友们绝裂也要保护阿德里安,家国情怀虽然使人们被迫卷入集体仇恨中,但当抽象的敌人变成一个鲜活生命,并分享至爱之人的甜蜜回忆时,人们心里痛苦和悲伤都会被甜蜜与希望而瓦解。
弗兰兹父母从阿德里安与安娜的两个谎言中很快获得了安慰,这是因为阿德里安成为爱的替代品。
阿德里安只想获得自己的灵魂平安,事实上他并不能完全替代死者成为安娜以及弗兰兹父母永远的情感寄托,因为他仍然承担着自己一方小家园的情感寄托,一身无法两用,无论是阿德里安还是安娜,寻找的结果似乎是一场徒劳。
安娜在法国小酒馆里,突然面临周围的法国人集体高唱国歌,宣扬民族情怀,身在他族包围,安娜卷缩在角落,身影充满不安与惊惧。
战争何曾远去,硝烟虽然散开,但每个人仍身处巨大的阴影之中。
战争将常人的生活撕裂,又混杂着与生存无直接关联所谓的民族大义,人如蝼蚁,任凭摆布,却仍沉浸在高歌颂德中。
战争幽灵仍然在蛊惑众心,来自战场的凶杀不仅是合理的,甚至是英雄的,安娜在法国小酒馆里的遭遇,让其了解到阿德里安灵魂的高贵与心灵的脆弱,安娜也更迫切要找到阿德里安。
但阿德里安在法国时忏悔的力量来自自我良知,在德国时却遭受着来自强大得多的外界压力。
因此,一旦阿德里安回到宁静的乡下,享受富裕生活,有恋人有家人,阿德里安对内心因自我谴责而承受的压力也已明显减轻,他似乎已经摆脱了心理负疚,即将开始新的生活。
说到底,好好地活下去才是人的本能,而活下去又必须怀着希望。
弗兰兹的父母相信安娜遇上合适的人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这是两位老人满含笑容鼓励安娜开始寻找幸福的动力,也是自已能从弗兰兹的死亡极度痛苦中努力提取出的积极意义,从而支撑老人勇敢地活下去。
阿德里安是恋人的希望也是母亲的希望,他承载着家人的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反过来,这也是他能走出阴霾的根源。
安娜失去弗兰兹,心灵是巨大的空洞,她一度以为阿德里安可以填补这个情感的空洞,当她第二次失去爱情,她彻底失去活下去的希望。
影片从头到尾都是黑白色彩,创造出某种远久、古旧和苍凉的阴郁气氛,即使安娜快乐地登上前往法国的火车,电影背景音乐与画面都显得轻快舒服,似乎安娜的幸福就是咫尺之间触手可得,画面仍是不变的黑白。
只有到了最后一个镜头,安娜独坐在画面,画外一位男子搭讪声音传来,安娜回眸凝视,电影此时才突然转变彩色。
安娜的希望终于来临。
影片至此也结束。
片名是弗兰兹,是电影开始时就已经死去的人,安娜与阿德里安因为弗兰兹而联系,又因弗兰兹而别离,弗兰兹生前喜欢《自杀》,弗兰兹代表着死亡,是结束,也是开始。
安娜自杀被救起后,梦到了弗兰兹回到家中,为父母拉小提琴,脸上满是血污,是安娜正式与过去告别,也发自真心地原谅阿德里安。
安娜先从马奈《自杀》画作开始寻找阿德里安,她认为这是三人的情感交接点,安娜惊讶于画作的写实风格与象征意义,但阿德里安从没有来看过这部名画。
从这点上看,因战争而取人性命,在被杀与杀人者之间,幸存下来的生命才是能真正开始新生活的载体,才是上帝挑选的幸运者。
这部电影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安娜未能与阿德里安成就一段姻缘,因为前半段大量铺垫,以为两人的爱情能成就一场完美的救赎,而且两人也年貌相当,趣味相投,也算是佳偶天生。
但如果电影真的这样安排,也就过于简单和俗套,生死与爱情,看着简单,实则承载了更多生死与爱情当事人以外的厚重之物,绝非一次寻找,一场爱情,就能把人间复杂说得透彻。
《弗兰兹》究竟表达对战争无言的控诉?
还是想讲述一段夭折的爱情故事?
亦或是要借着两段寻找之旅展现如何摆脱心灵的痛苦?
也或者是要评论人的所谓救赎忏悔并非一件易事?
仍是让人有些不太明了,最终只留下安娜落寞、怀疑、忧伤的眼神,在海报的明亮处,深深地凝视着阿德里安,似乎在问阿德里安,也似乎在自问,也似乎在问每一位观众:硝烟之后,家园何在。
观众对本片的讨论和争议,大多围绕着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安娜和阿德里安之间存在爱情吗?
这种感情是有悖伦理道德的吗?
相比观众在戏外的思虑,影片从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安娜对“爱上杀夫仇人”的心理挣扎,她被这个外貌、气质、爱好都和自己未婚夫相似的男人吸引,熬过得知其身份真相的痛苦期后,为了确认他的下落来到巴黎,看到死者名册上有他的名字时掩面痛哭,再次重逢时满心欢喜。
无意识深陷其中的感情最为纯粹迷人。
这份无疾而终的感情最后化作眼角的一滴泪,带着不舍、失望、哀叹与释然,消逝在秋日的尾声。
这篇文章不是讨论男女主之间感情之定义的,我觉得这也并不重要,世界上没有一种爱情是错误的,也并不是所有感情都能被具体命名。
在战争和爱情的话题之外,这也是一部展示“虚拟世界力量”的电影。
安娜和弗兰兹的相识,源自他们小时候在书店相遇,安娜喜欢德国诗人吕克特,弗兰兹喜欢法国诗人魏尔伦,二人因诗结缘。
弗兰兹曾给安娜念过一首魏尔伦的关于秋天的诗,在影片以安娜之口念给阿德里安:秋声悲鸣/犹如小提琴/在哭泣/悠长难耐的阴郁/刺痛了/我心脾/沉沉闷闷/迷迷濛濛/钟声荡起/往事如烟/在眼前重现/我泪落如雨。
这首诗几乎就是本片剧情的映射,几个意象都在影片中有具象化的对应。
得知真相后,一度痛苦迷茫的安娜自杀未遂,养病时订了魏尔伦的诗集,看着扉页的诗句若有所思,心中的迷雾渐渐散去。
诗歌 - 魏尔伦诗集阿德里安和弗兰兹的连接,除了相似的外貌身材,同样腼腆敏感的性格,还有拉小提琴的相同爱好。
当阿德里安拿起弗兰兹的小提琴演奏时,室内凝固的空气流动了,黑白的画面被琴声染上色彩,弗兰兹一家对他的态度由此改观。
安娜将这编入她的虚构世界,在给弗兰兹父母的信中她写道:“阿德里安在巴黎管弦乐团当上首席小提琴手,每天晚上我都会去剧院听他演奏,偶尔还会邀请我参加私人音乐会,我们会一起合奏,度过美妙的时光…”这些生动优美的想象,让人不忍心认清其中的幻灭。
音乐 - 小提琴安娜在现实中和弗兰兹的仅存连接,是卢浮宫里马奈的一幅画作。
死在异乡的弗兰兹什么都没带回来,阿德里安这段虚构的回忆给予安娜重要的精神寄托。
来到巴黎当天,安娜饱尝战后法国的人情冷暖,住进了当年弗兰兹求学住过的旅馆,去参观卢浮宫寻找这幅“弗兰兹最喜欢的画”,仿佛这是笃定存在的事实。
影片结尾,这幅画俨然已成为安娜活下去的动力。
画作 - 马奈《自杀者》诗歌、音乐、绘画,这些虚构的艺术创作,隔着生死界限,跨越国恨家仇,连接起乱世中的三个年轻人。
化解安娜与阿德里安之间嫌隙、抚平失去爱子老夫妇伤痛的,则是谎言、幻想与回忆。
影片中共出现九个彩色镜头的场景:1、影片的第一个镜头,近景的花枝和树木是彩色的,远处的城镇建筑却笼罩在黑白之中。
荧幕右下角浮现交代事件背景的字幕:1919 QUEDLINBRG(德国奎德林堡)。
显然,本片并不是为了怀旧特意拍成黑白,整个世界只有故事的发生地处于黑白之中。
(现实)
很多人都忽视了这里的色彩处理2、阿德里安编造的回忆:他和弗兰兹的最后一次相聚是一起去卢浮宫观赏画作,在马奈的画前驻足良久。
(谎言)3、安娜和阿德里安从山洞走出,走向弗兰兹生前最喜欢的地方,画面从黑白自然过渡到彩色,然后两人聊起关于弗兰兹的往事。
(回忆)4、阿德里安编造的回忆:他指导弗兰兹拉小提琴的画面。
(谎言)5、阿德里安拿起弗兰兹的小提琴演奏,琴声如诉,恍若与弗兰兹的面容重叠。
(幻想)6、阿德里安对战场遇到弗兰兹的真实回忆。
(回忆)7、安娜的幻想:弗兰兹在客厅给家人拉琴,转过头来脸上一半是血污。
(幻想)8、安娜的幻想:读阿德里安的回信时,脑袋中浮现起阿德里安在管弦乐团演奏的场景。
(幻想)9、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安娜凝视着马奈的画作,说“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现实)
除了一首一尾两个画面,其他七个彩色镜头皆为主人公心中虚构的幻想,这些虚幻的东西却饱含了全片所有的情感,推进了安娜和阿德里安的关系---安娜对阿德里安的感情就是基于谎言和幻想之上的。
在向安娜坦白真相的那个夜晚,阿德里安也说,正因为这个谎言,让我有幸认识了弗兰兹。
讽刺吗?
带给人温存的,竟然是虚构的谎言、幻想与回忆。
而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现实的彩色镜头,则有两层含义。
一是她最终和阿德里安得出一致结论: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于是决定留在弗兰兹最喜欢的巴黎,延续弗兰兹的记忆活下去,心结被解开;二是一首一尾两个镜头呼应,彩色渐变黑白-黑白渐变彩色,象征故事结束,回到现实世界。
诗歌、音乐、绘画、谎言、幻想、回忆。
我将这些影片中这些改变主角人生轨迹的元素统称为“虚拟世界力量”,它们让人心中变得柔软,又让人内心变得坚强。
给予安娜活下去希望的画作名为《自杀者》,这似乎是个不小的玩笑。
而作者马奈取名自拉丁文“Manet et manebit”,其中含义是:他活着,并将活下去。
沉湎于过去是毫无意义的、做白日梦是浪费时间的、自欺欺人是可悲可笑的……对一些人来说,这些话没错,然而也有一群人,他们除了回忆一无所有,只有这些虚幻的东西才能使他们稍稍感到慰藉。
过去的诗歌、音乐和画作,今天的电影、剧集和游戏,它们不能带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技术变革,不能带来生存的物质保障,却足以支撑一些艰难处境中的人活下去。
对我来说,《弗兰兹》就是一部“给予人活下去力量”的作品。
看完之后,不,甚至在影片开头或中段,不少人也许会惊讶:这真的是欧容的片子吗?
作为法国新浪潮导演的代表之一,欧容擅长拍各种各样的女性故事,也善于讲述关于同性或不伦的禁忌之爱,偏爱容易把握节奏的剧情或悬疑题材。
然而《弗兰兹》看上去好像欧容在有意规避过去擅长的东西,将镜头转向一个很难拍、但一旦拍好就意味隽永的主题:战争与爱情。
影片的时间设置在1919年,一战战后。
法国德国之间虽已平静,但仍残留着战火的敌意与惨痛的战争记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弗兰兹》在镜头上几乎想要追求极致的复古——黑白镜头占了大部分,仅有的彩色镜头调色十分克制沉稳,颇有几分老电影修复的感觉,且出现的位置值得回味。
导演同样非常克制,镜头语言给人以干净而冷凝的印象,在塑造人物上保持了这种简洁的设计,人物情感恰到好处,某种大众的、普世的、属于所有人的共情。
风在树叶中穿梭的声音,是我热爱春天的原因。
女主角安娜是影片绝对的叙述者,《弗兰兹》讲述着她的柔情与忠诚、喜悦与绝望。
这不仅是因为影片用了双线叙述的方式,以阿德里安的战时经历与他在法国进行救赎之旅的经历,和安娜的感情线索、去德国寻找阿德里安这两条线索形成了精美的对仗。
更重要的是,安娜掌握着《弗兰兹》中最大的秘密——假借安娜死去的未婚夫弗兰兹的朋友之名拜会其父母的、带给其父母欣悦和快乐的法国小伙子阿德里安,竟是杀死弗兰兹的凶手。
本片最大的这个戏剧冲突最终在阿德里安与安娜在墓地的对话中被揭发,显示着阿德里安灵魂最后的忍耐,这里也是影片的最高潮。
尤其是在阿德里安制造谎言以换取宽恕的过程中,他逐渐了解了他作为法国士兵履行职责打死的不准备还手的弗兰兹是一个什么样的德国人。
弗兰兹喜欢小提琴,虽然只是业余选手;弗兰兹经常和未婚妻安娜说法语,法语是他们俩的“langue secret”;弗兰兹是个和平主义者,是被爱国的父亲逼着上战场的……法国人,德国人,如何区分呢?
在战场上与阿德里安相遇时,弗兰兹的枪里根本就没有子弹。
一封信是揭发这个秘密的罪魁祸首。
这是阿德里安在打死弗兰兹之后在他口袋里发现的,一封弗兰兹写给安娜的信。
亲爱的安娜:这噪音简直可怖。
你无法想象,这场战斗将是可怕的。
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死,运气好的话,我能活下来。
在我胸前的口袋,我存放着你给我的干玫瑰。
这封信经由阿德里安念出,伴随着安娜的绝望和眼泪,我们终于明白了一切。
当回忆中弗兰兹的声音与这封信的内容重叠,眼泪再也抑制不住。
我们为弗兰兹的善良而哭,我们为安娜的痛苦而哭,我们也为阿德里安的无奈而哭,我们为战争和爱情长歌恸哭。
《弗兰兹》随后展现出了对仗的对比带来的艺术魅力。
阿德里安来到德国,看见了德国人的愤怒与狂热。
他们高唱着国歌,捍卫自己的荣誉、为自己逝去的儿子们哀悼。
于是,阿德里安遇到了巨大的敌意,但弗兰兹的父母和安娜是他唯一的安慰,是他意外的友谊。
他们谈论弗兰兹,他编织关于弗兰兹的谎言;他们留他吃饭,他不辞而别。
德国是个实在危险的地方,但这也证明了阿德里安赎罪的决心:必须求得弗兰兹一家的原谅。
否则,关于弗兰兹的记忆永远都是那个战壕中被自己杀死的年轻人,那个在幻想中可能会与自己逛卢浮宫、拉小提琴的年轻人。
在告知安娜之后,他结束了赎罪的过程,因为安娜说弗兰兹的父母已经知道真相。
阿德里安回法国。
影片至此,悲伤就像累积原则一样不断放大、变厚。
这里的叙述视角完全在安娜这里,她是秘密的掌握者,并且同时欺骗了弗兰兹的父母和阿德里安。
她,才是阿德里安的救赎者,同样也是弗兰兹父母的救赎者。
但她意图自杀。
安娜,弗兰兹离去的时候是你让我们走出来。
现在,该我们这样做了。
你一定要活下去。
弗兰兹的父母给予安娜极大的温柔,鼓励她去法国寻找阿德里安。
影片到这里仿佛有了一丝向上的东西牵着所有人。
但对仗的对比也在这里:安娜去了法国,受到了歧视。
法国人唱着马赛曲,充满了狂热的爱国激情。
安娜却没有收获安慰。
阿德里安家庭美满,未婚妻非常爱他,而懦弱的阿德里安最终送安娜上了火车,告诉她:再见,你要开心起来。
安娜来到了卢浮宫,再次看到了阿德里安在谎言中声称弗兰兹和他经常去欣赏的马奈的作品,这幅出现在阿德里安痛苦和内疚中的画如今赫然在安娜眼前:《自杀》。
我也喜欢这幅画,它让我想要活下去。
马奈《自杀》现藏于瑞士
该片是一个由连串善意谎言编制而成的百年前浪漫故事。
影片故事线一度“散”到让人心生反感,但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才让人意识到看似主题在不停变化背后有一个自始至终的人性命题。
该片是一部想象力极为丰富且组合相当精妙的划时代作品。
电影传递了欧容作品中一贯的浓烈情感,以及友情的牵绊和女性独立自主的主题。
从这些方面看,《弗兰兹》比较像经典的剧情片,并且很有魅力。
但是,恩斯特·刘别谦的电影是以反战为主,加入了浪漫爱情的元素,而欧容的这部片子却刚好相反。
这部片子比起1932年的原版电影(《我杀的那位(broken lullaby)》)多了几分虚伪,当然,也少了几分感动。
生活还要继续,我们不只为我们自己而活着。
死者永远活在生者心里,而生者在死者的阴影中慢慢死去。
破碎的灵魂被执念粘连,温情下是令人喘不过气的重担与谎言。
对于阿德里安来说,一切终将过去;但对于安娜来说,她将活在失去弗兰兹、阿德里安与养父母的处境中,进退维艰。
她一人承担了属于三人的痛苦,乞求原谅的阿德里安相比安娜而言无疑脆弱懦弱而自私,他是还没走出母亲怀抱的孩子。
电影海报似乎有此暗示:安娜勇敢而坚定地注视,而阿德里安闭眼,呈现出天真的逃避姿态。
喜欢安娜与阿德里安从山洞阴影走向阳光下时,电影由黑白转向彩色的色彩变幻。
电影色彩转换象征着虚实与情感的交融,最后变为彩色,是否映证着安娜可以靠新的际遇走出阴影?
更喜欢的解读是安娜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她将死亡之景作为走向新生的希望,实现了自我的重构。
阿德里安与弗兰兹交叠着倒在战壕中的那幕让我想起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的描述“仇恨的圈套,就在于它把我们和我们的敌手拴得太紧了,这就是战争的下流之处。
两个眼睛瞪着眼睛相互刺穿对方的士兵亲密地挨在一起,血也流在一起。
”喜欢电影的对称设计,安娜两次穿新裙子,阿德里安拿着弗兰兹的信来到德国寻找安娜,安娜拿着被退回的信来到法国寻找阿德里安。
这些巧妙的对应结构十分精巧。
车站中阿德里安与安娜送别时的那一吻无比缠绵,克制下的情动如此具有张力,不由得想起《沉静如海》。
片尾曲后的镜头花枝摇曳,似乎能听见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然而远景下的城市仍然一片黑白,走出战争的阴影还需要多少个春天?
我之前一直思考,一个人会因为某个人会带来ta所爱的人的消息而爱上那个人吗?
当一对恋人因为某种情况而不得不分开两地,而邮递员成为了两人能够诉说爱意的唯一介质,因此邮递员成为了女孩的寄托,他给她送信,读信,在读信的过程中逐渐融入自己的感情,女孩每天对恋人的盼望和期待转移到了邮递员的身上,因为他的身上有恋人给她的想念,但是因为无法见到恋人,因此那份念想又转接到了邮递员身上,直到女孩似乎感觉到自己好像在和邮递员谈恋爱。
这部电影里,女主因为男主身上带有着未婚夫的印记而逐渐对他有了期待,直到女孩知道未婚夫是男主杀死之后,但是期待依旧在继续,因为他身上有着未婚夫的影子,他们都一样,热爱艺术,都喜欢莫奈的那幅《自杀》,所以女主也不可控制地对杀死自己未婚夫的这个人产生了情感,最后那一吻,是情感的表白也是结束。
所以人是会爱上自己原本爱的那个人所带来的另一个人的吧。
两周前看了这个电影,本没想写什么。
但是,昨天大毛打了二毛发起了战事,又引出了我对于这部电影的观影体会。
我记得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有类似这样的话:宇宙是偶然,地球是偶然,人类是偶然。
所以,如虫子般活在地球上的你我都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的,存在已经不易,活着本身已经美好。
谁还不想活着呢?
虫子也想完整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肆意剥夺他人他命存在的权力,强悍地终止他人他命的存续过程,天诛之。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后。
年青的法国兵士弗兰兹在一次双方激战中,与一位德国同龄士兵在战壕里相遇,在谁先开枪谁就能生的情况下,弗兰兹击毙了汉斯。
当他从汉斯的衣服口袋里发现一封写给未婚妻的信时,弗兰兹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
自责让他在战后前往德国开始了自己的忏悔和赎罪之旅。
汉斯的父亲在接受了弗兰兹之后面对朋友和邻居们的指责,他说:我们消灭了敌人,我们就欢欣鼓舞;敌人打死了我们的儿子,我们就悲痛欲绝仇恨敌人。
但是,那些死去的敌军战士也是有父母的,他们也是人子。
生命是脆弱的,一场地震一场海啸能夺走多少生命。
面对大自然,人类弱小得如虫蚁,何苦你争我斗。
①60分钟①回忆是彩色,现实是灰色①不能相信故事的可能性:①有一点点道德说教:
英俊软弱的富家公子实在可恨,从古至今都是做足九十分钟前戏然后拔腿就跑!
以为要出柜呢……
战争 永恒的辩证法
这是欧容吗 根本看不进去了唉 无感的观影行为是很难受的你在搞笑吗 黑白彩色???
摄影美,演员棒 故事章节设计也有意思
拍给欧洲人看的,不普世。
看得好心烦啊这什么soap opera智商都要掉没了
乏善可陈
折磨了我两个小时
画面不错,开始以为是基友片呢
琴声如诉,柔情似水,哭成傻逼,女人戏谁也别和我家欧容抢。恨过爱过,有勇气原谅,也有尊严离开的,永远是女人。
本片可别称为“安娜的信”,女主安娜的爱与恨明白地呈现在银幕上,另本片的色彩运用很特别,每当出现温暖情感的场面就会变彩色,余下的现实场面则是黑白。欧容的叙事从容又节制,情感的数次转变自然又动人。从爱战胜战争的仇恨这个角度出发,可谓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伪女性视角,你们哪里看到的爱情?明明是一个单纯为赎罪,一个在融合幻想、承担和宽恕后,由自我感动萌生出的单恋。欧容用了四十分钟把剧情走向引导向钙片,除了满足了自己一贯奇情的爱好,对剧情发展有任何帮助吗?反而让转折突兀而没力度。女主演技一星,渐彩半星。
这个女主看着咋这么显老啊,那重重的眼袋……对于这种杀人凶手,不会欲除之而后快么
人生缘聚缘散,有始有终
温婉流畅的故事与剧情 两人的身份和角色也映射着那个时代背景下更大的矛盾与冲突 只是很难不把它与导演之前的作品比较
为什么叫“弗兰兹”,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对阿德里安来说,安娜只是弗兰兹的未婚妻,他的赎罪券,所以他会问“他们最近怎么样”,会说“你想起了弗兰兹”,是战争将彼此物化,而真正可怕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会因为战场上的杀伐而自责,毫无知觉地沦为集体主义的箭矢。
茨威格说的一战期间民族情绪煽动是多么疯狂可怕。父亲把儿子送上战场,男孩们为了被利用的目的杀人或死去。弗兰兹在巴黎住宿在妓女穿梭的旅馆,阿德里安射杀没有实际恩怨的敌人陷入无法摆脱的阴影,战后的人们互相仇恨。这一切都像是荒唐的玩笑,然而痛苦是真实的。安娜怀着勇气接纳了“杀夫”仇人,接纳自己的命运,但一切“太晚了”。弗兰兹就是这场无意义的战争之果,折磨阿德里安,折磨安娜,折磨霍夫曼斯塔,折磨所有在战争中丧失亲人的人。
3.5 套路到有点不敢相认,这竟然是欧容拍的。黑白彩色转换什么的很尴尬呀。倒是看得出来想讲什么吧,就是编剧和导演都很用力,而且用在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方——一封信写了一句就把纸揉成一团丢掉这种桥段真的用一次就够啦。好在两个年轻演员很沉稳,让人入戏的同时给了故事多一些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