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宴之歌

The Song of Lunch,午餐之歌

主演:艾玛·汤普森,艾伦·瑞克曼,Andi Soric,肖邦·哈里森,约瑟夫·朗,Georgina Sutcliffe,Christopher Grimes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午宴之歌》剧照

午宴之歌 剧照 NO.1午宴之歌 剧照 NO.2午宴之歌 剧照 NO.3午宴之歌 剧照 NO.4午宴之歌 剧照 NO.5午宴之歌 剧照 NO.6午宴之歌 剧照 NO.13午宴之歌 剧照 NO.14午宴之歌 剧照 NO.15午宴之歌 剧照 NO.16午宴之歌 剧照 NO.17午宴之歌 剧照 NO.18午宴之歌 剧照 NO.19午宴之歌 剧照 NO.20

《午宴之歌》剧情介绍

午宴之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艾伦·瑞克曼 Alan Rickman 饰)是伦敦一名默默无闻的图书编辑,经历了写作生涯的惨痛失败后,只能在工作之余写写诗,一边唾弃着他平淡无奇的工作,一边为曾经的失败爱情心怀遗憾,渐入颓唐中年。 “她”(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饰)是“他”的 旧情人,离开他之后嫁给了一位极负盛名的作家,在巴黎过着光鲜滋润的生活。 分开15年后,两人再度相约在以前常去的餐厅共进午餐。满怀期待赴宴的“他”却发现,餐厅已面目全改,曾经熟悉的一切无迹可寻。“她”依然亮丽,却少了他记忆中的样子,食物依旧,话题却不尽人意。这一切只是他沉溺诗歌的幻想,还是他真的已经随着那老去的一切被遗弃了? 本片改编自克里斯托弗·里德(Christopher Reid)的同名叙事诗,诗人携该诗于2010年获柯斯达文学奖(Costa Book Awards)“年度代表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求救信号体操公主第三季海市蜃楼章鱼噼的原罪初三、冬、逃亡中短句之国大风水一去不返爱与性,我们的30岁警察世家第四季K浴血兄弟男追女第二季地狱为何恶劣熟女镇第二季青夏:恋上你的30日末路姐妹魔法先生涅吉!OVA春面对面第三季灵魂医师2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当时的我们只有我能喜欢你黑色复活节恋爱好烦,不如结婚吧!幸福已逝月上江南之狄仁杰洗冤录十三号仓库第二季一马三司令奔跑吧合伙人

《午宴之歌》长篇影评

 1 ) 午宴不成歌

因为哈利波特中的斯内普教授,开始迷上Alan Rickman,因为迷上Alan Rickman的声音,开始看更多的英国电影。

似乎大部分打着“英国制造”标志的电影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沉静,一如英伦淑女绅士见面时的点头致意,再浓烈的情感也多半只保存在一个人心中,隐忍而无声。

《午宴之歌》在众多英国电影中可谓代表了典型的英国性格。

但将【电影】这张名片加之又略微牵强,因为它只是一部45min的drama。

取材自Christopher Reid柯斯达(costa)文学奖获奖诗歌,用制作者的话说,它展现了“Christopher Reid的全部智慧,诡计和人道”。

这话的确是句一针见血的概括,由百分之八十的诗朗诵般独白支撑起的45min,细节的描摹可以精致到变态,跳跃的思维亦是一种冷静的神经质。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

男主角——天命之年却庸碌的无名编辑— —在昔日的餐厅约会15年前旧情人的一次午宴。

一如那句烂俗的情话:分手后,你是不是过得比我好?

15年后的女主角,贤妻良母,养尊处优。

于是本应互诉衷肠的午宴变成宴无好宴的闹剧,只能以男主角的狼狈仓皇而黯然收场。

而两位老戏骨,Alan Rickman和Emma Thompson,绝对称得上英格兰国宝级影星,虽然演的只是连姓名都不知道的“他”和“她”,从眉宇到嘴角的不着痕迹,讲述关于时间与情感的哲学命题。

不得不承认,诗化的影像总是太过细腻而凌乱,连看两遍《午宴之歌》,能让我记住的都还是只言片语的画面。

【His trusty blue pen can snooze with its cap on.】这是个颇有点“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句子,画面里的他脚步匆忙而不急促,满心渴望辉映故作姿态的矜持,还有那么一星心虚的惶恐,仅凭这点,他绝对不是个可爱的老男人。

【How long has it been? Five years? Six years? Ten? Fifteen.】光阴似流水这话不假,Massimo和他的pirate crew连影子都找不到,从前熙熙攘攘的意式餐厅如今整洁的更像医院,面无表情的侍者更像看惯生死的医生护士。

他想要一份酒单,面无表情的侍者直接翻到纸张粗糙的菜谱反面。

一开始确实有些讨厌老男人的矫情,转念又觉得凄凉,15年光景已经把过往的情调侵蚀到仿佛一张薄薄的菜单,上面写满毫无温度的快餐名字。

【He commands-nice word-a clear view of the entrance, lit contre-jour so that each new arrival, new candidate for his notice, appear to step from brightness to bathos with an tacit apology. Sorry I’m not…】不过他还是在嘴唇与红酒的亲吻中错过她从阳光走进阴影的瞬间,于是他惊惶、手足无措。

像个孩子,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等待露天演出,然后突然来了一场倾盆大雨。

他们点菜,他照旧一脸厌烦的开始抱怨,而她则更圆滑与老练的请求侍者为她推荐。

他小心翼翼让她高脚杯中的红酒与自己的持平,他们像从前一样互相品尝对方的午餐……他透过酒杯和红色的液体,偷偷望向杯底,那双藏在他心底的“精灵之眼”。

【Skulking at dusk in her prim grey square, address folded in his raincoat pocket, with no real intention of ringing the doorbell, yet unable to depart. Until the horrible shock of the pigeon, an entire flock rising at some scare into the diminished light, like a thousand umbrellas simultaneously opening, and tell him to go.】他称这是生命里唯一一次“疯狂”,当巴黎的街景渐渐湮灭在暮色中,脑海里挥之不去一个想象的、被细密的雨打湿肩头,睫毛间夹着水珠,倒映眼神中落寞与无奈,最终踽踽独行在陌生的街区,游离而空洞。

承认这是整部电影中我最爱的一分钟,灰白喑哑的色调,安静的钢琴一个音符一个音符闲逛,时间黏稠到几乎停滞,或许真的停下了最好,这样他就可以伫立在她的窗前,一眼万年。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的观众,我没法记住他和她的争吵,太过杂碎而现实。

或许人到中年,浪漫就变成了奢侈品,即便是15年未曾谋面的爱人,她也会毅然宣称自己的手腕已经有了主人。

她埋怨他精神涣散、话语刻薄、心智消沉,可她自己又何尝不是?

为他多看了女侍应的玲珑曲线忍不住发起牢骚,纠结在他的回忆录里她是怎样的角色。

之于他,是缺失家庭感而精神上歇斯底里的老单身汉;之于她,是衣食无忧但掩盖不住岁月带来灵魂衰老的中年女人。

总之,他和她都不可爱。

犹然印象深刻结尾那个面无表情,呆滞的坐在打烊餐厅里行尸走肉一遍的那个人,Massimo,十五年前他还是觥筹交错间穿梭如鱼的店老板,十五年后已然脱了人形如同灵魂被抽离身体。

相比之下,他和她,是不是也算命运的幸运儿了呢?

电影名为《午宴之歌》,中国亦有古话“无酒不成席”,只是他的两瓶红酒与一杯白兰地,并没有让十五年来的故事化作从喉头缓缓滑向胃里的一缕温润,也没有浓烈到引爆一切、吞噬万物的助燃剂,而是愈沉愈无味,愈久愈嘶哑,直到呕哑嘲哳,颓唐而残破,唱不出一首完整的歌……

 2 ) 文艺老青年的大彻大悟:本以为爱情是一首歌余音绕梁,原来不过是一顿午饭,吃完就完。

很多人感觉这部电影很“意识流”,我观看完后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只不过是一个中年男人内心真实的独白而已,一个文艺老青年的“诗意”呢喃。

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灵感,失去了爱情的滋润,倍感孤独和寂寥,这种生活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得有多么折磨。

虽然诗人是孤独的,但孤独的人又是可耻的。

这一点儿也不矛盾!

一个骨子里很浪漫的人,没有爱情可以谈是多么让人痛苦的事情。

我们故事里的主角浪漫么?

虽然他是地道的英国人,但是我能感受到他内心是一个比法国人还浪漫的人,虽然他的外表看上去不是这样。

也许,他的这种浪漫只是没有人会欣赏而已。

饭馆还是那个饭馆,不过饭馆内却已然:物不是人亦非了。

老哥怀着一颗悸动火热的心,本打算借着午宴的机会,与曾经的挚爱重温那久违的浪漫。

但是当他踏进这家意大利餐馆的那一刻起,他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他那与生俱来的文艺细胞被迅速调动起来,最要命的是哥有一颗诗人的心,刺激着老哥的大脑神经,对他所能见到的一切开始“写意”式的进行着臆想,结果这个文艺老青年彻底失控了……当她如约而至,他凝视着她,往昔的种种美好情景渐渐浮现眼前,顿时醋瓶子碎了一地,真是五味杂陈。

这种既矛盾又复杂的心理,透过两位演员的精彩演绎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阿伦·瑞克曼把一个情感饥渴的老男人那种既矫情又酸涩的味道演的活灵活现。

他那特别而迷人的声线,撩人心肠的台词,迅速把观者带入了属于那个情景下的语境中。

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最后一幕,当这个文艺老青年看出那位苍老的盲人是谁时?

他突然想到了那首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他知道他的爱情已经随风远逝,可是他却还用爱情紧紧捆绑着自己,把生命耗费于这飘渺里.......时间去哪了?

 3 ) 句句有力

Now, according to my logic, the Eurydice that you're trying to rescue with your brave little song must be yourself, your inner self, your soul.But you've not been in touch with that in your entire life, which puts you in a hole, strategically speaking. And who was it dumped you there in the first place?The kidnapper i was talking about whom i can now reveal to be the Lyric Muse, who should have left you alone to work out your problems in some healthier fashion, and not led you on, not made you confuse poetry with therapy.It's not just that you're stuck in the past. You're stuck in your poems which have their merits. They're nicely written. They're clever and so on.But they're misconceived, false, hollow, wrong.You should never gone there. Yet you did. That's the catastrophy.Ever the escape artist, ever the clown.特意从巴黎跑来吃一顿午饭的女人,说这么些话是为了讽刺还是责骂么?

Emma演的真切,Alan对的自然。

真实生活的结尾,往往如此。

 4 ) murmur and whisper straight from the heart

头脑中肆意甭出的思绪,沉淀在心底的精神独白,剥丝抽茧的想法剖析,alan rickman用他天鹅绒一般的声音缓缓道来,犹如在你耳边低声细语。

直捣心灵的思维分析和充满快感的自我倾述,诗一般地吟出,不失优雅地淋漓尽致,时间在倾述中放缓,现实在吟诵中归于平静。

 5 ) 为什么还要见面?

我想问,分手这么多年,还有必要见面吗?

女主难不成想聊男主的作品?

最终也不过是,互相生气。

没必要呀,既然你好母亲好妻子,你就好好过你的日子呀。

大老远见个面是为了?

男主真的,皮松肉馕,lsp中年男。

反正就是,看完想去看下男女主其他的电影,有魅力,但是本片,真实且没劲,886。

 6 ) 情绪的层次

AR的声音配叙事诗太好听了(虽然絮语跟音色让我分分钟秒回他的教授时代),很适合这连日阴沉的上海冬天,一边收拾家务一边听AR+ET一顿午饭间的推杯换盏跟你不知道我知道的小心思真有意思(也不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最近一有时间就磕AR的电影跟周边,看到采访里说教授在HP电影后期的岁月里,每年都会用七周的时间带黑色隐形眼镜会他的老朋友真是太感动。

好像可以越来越接近J.K跟团队邀请AR出演教授的原因,早期角色塑造了他在可以同时表达爱至疼痛又云淡风轻之间又分离出一层自虐出常情的不适,舞台之外的观众熟悉了角色之间复杂的AR,教授的色彩饱和度不言自立

 7 ) 叙事诗的视听翻译

今天在观影前,我特别阅读了Christopher Reid的叙事长诗,因为电影改编自这首诗。

诗歌语言浅白,除了不熟悉的菜肴名字,读起来十分流畅。

我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诗人,但是这首诗中的一些段落与情感描绘细致而又独到,以这样的方式去体现故事情感和冲突,给我特别的阅读体验。

读完之后,我就打开了这部电影的视频文件;影片开始了,一只眼睛、一张黄色便条、一支蓝水钢笔,我惊讶于这影片的形式,简直就是“诗歌朗读画配音”。

说实话,我一直都不是很喜欢影视作品中使用过多的旁白,我认为那是情节的赘述、同时说明了导演和演员的无能;大量国产的谍战剧就是如此,旁白多用于情报迷雾之中人物内心思考的补充,只需要给演员一个谨慎沉思的面部特写,之后配上旁白即可,十分直观方便,却也是偷懒之术。

本身我就不是很看好将诗歌做电影改编,何况是以这样一种旁白的方式,这种预设的偏见一下子占据了我的大脑,正当我内心动摇,思考要不要继续观看下去的时候,一个镜头划过,那是提着一袋子书的“伍尔夫”,还有正午就要去饮酒的“艾略特”。

刚刚阅读的诗歌情景跃然眼前,也给我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阅读诗,从未认真深入地遵从诗人的提示,让自己的想象力保持“鲜切状态”(peeled)。

我想不到街上的伍尔夫究竟会是怎么样?

抑或,倘若我真的在街道上遇到了这样一位女士,(更可能的情况是,我真的曾经与这样的人擦肩而过,)我也万万不可能将她与伍尔夫联系起来。

然而就在这个镜头中,我看到了那个女人的形象,听到旁白读着:“Virginia Woolf/ loping off to the library/ with a trug full of books.” (维吉尼亚·伍尔夫大步奔向图书馆,还拖着满满一篮子的书本。

)那女子的身材、步态、发色、穿戴、简直如伍尔夫本尊,此刻文本与画面碰撞在一起,让文字更鲜活了,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种观影感受在其他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中同样时常出现,比如马龙·白兰度把科瓦尔斯基演活了,但那些大多数存在于有情节支撑的人物角色;如此一个路人,竟然也能让我感叹妙哉,还真是第一次遇到。

这种小确幸一般的幸福感,让我继续观看下去。

看完整部影片,果不其然,诗歌原本的美感与遐想空间确实被削弱了,但这并不能BBC拍摄的《午宴之歌》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我认为这样一种近乎于“画配音”的呈现方式,是BBC对于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在广电领域传播的一次实验,它摒弃了诗歌原本的文字中心,用一种全新的视听语言去包装诗歌;甚至可以说,诗歌在这部作品中已经退居二线,成为了电影叙事的手法之一,诗歌魅力的消减无可厚非,却是为了支撑视听艺术的牺牲。

这里我觉得就不能再用“改编”一次,因为我发现其实对原文本的增减也只有几处而已,差不多就是全文搬运,以电影的拍摄手法,加以专业演员的助力,将Reid的叙事长诗翻译成了视觉影像和听觉音效。

说到翻译,任何翻译都要以损耗一部分信息为代价,这是必然。

在这部影片中,诗歌的灵动抽象的措辞,被镜头固定成为了特定的样子,让诗的暧昧与灵气大打折扣。

比如这句:Once more she is distracted,/ catching the eye of the waiter/ with a demure flutter/ of restaurant semaphore/ and asking for more water. (她再次走神了,用眼睛向餐厅奔忙又自若的服务员示意,需要添水了。

)描绘服务生的矛盾修饰在影片中完全丧失了。

而在这之前,女主角刚刚向男主角讲述自己丈夫近况良好,可谓是一切完美,此处的被动语态完全是男主的感情误置,女主角主动暂停了交谈,向服务生要水喝,在男主眼中却变成了被动地被服务员吸引,二人的交谈被迫地告一段落。

这不仅点名了男主在为自己不时偷瞄女服务员开脱的潜意识,也表现出了女主的自信与泰然将男主推到了尴尬的境地。

这表情是不是十分自信?

你看,在电影自短短几秒钟,恐怕和艾玛·汤普森再神的演技也不能囊括文字的力量。

如果细究,这种缺失比比皆是,我不能一一列举。

虽然影片试图运用特写镜头和慢动作镜头去引导观众的视角,同时将诗歌的长句子塞进对应的表演中,但也效果甚微。

我只能说,幸亏两位艾伦·瑞克曼和艾玛·汤普森大神演员撑场子,不然那些慢镜头估计会影响观影效果。

比较让我惋惜的是,Christopher Reid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火星诗派”的特点,怪异陌生的比喻在原诗中比比皆是,然而大多数在影片的画面中都丧失了。

我能体会到导演的挣扎,比如说到服务员如同蜜蜂在花朵间劳作一样穿梭在餐桌之间,影片响起了嗡嗡的蜂鸣声,这是与原文“Business and buzziness”这一拟声双关语的呼应。

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诗歌中奇特的比喻与类比都不能找到画面来支持与体现,我想如果运用动画或者特效,可能会还原那种感觉吧,但制作方无疑是想用写实的方式去保持整个故事深沉细腻的基调,当然,这故事不是《天使爱美丽》,恐怕经不起超现实的象征主义的折腾。

影片还对原诗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删减,详情可以看这位友邻的总结:原诗未编入剧中的部分大部分删减都二人会面之前,因为许多描写在于划定诗歌基调,渲染气氛,突出语言风格,就情节推动而言意义不大,且这些在电影中完全可以通过电影语言来完成,故删除,也让影片更利落些,另外就是描述服务员和场景的一些段落。

这些删减的部分虽然于剧情意义不大,但也是很美好的文字,个人看来情有可原,也确实有点可惜了。

但是!

我不得不说,这部影片,这次视听翻译,大致上做到了忠于原文,甚至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信、达、雅”,而且也有很多可取的优点,某些地方给了我一些惊喜。

要知道,诗歌的一个特征就是音乐性。

这不仅局限在例如蜜蜂振翅的拟声上,更为重要的是,诗歌的节奏,诗的抑扬顿挫。

画面的剪辑、人物运动的轨迹、演员动作的快慢、电影画面的构图,这些都是影片新创造出来的节奏,且与原本诗歌的节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是这部影片完成最好的一方面。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男主从单位到餐厅走的那一段路,步伐的节奏,小路与大道的交错、光亮与阴影,拥挤的游客人群与独自行进的男主,现实与追忆,各种视觉元素构成新的交响乐,刺激了观看者的视觉,弥补了文字视觉上的缺失。

影片也不乏神来之笔,对原诗歌的阐释和翻译有独到之处。

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男主在餐厅看到只有一人坐于窗边,发现那个人是以前的热情老板。

原诗只用了“There's someone seated by the window”(只有一人坐在窗户边)来描述,我读诗的感觉是这个落寞的人倚窗而坐,外面熙熙攘攘的大街与冷清的店铺有种空间上的对比。

但影片却用了另一套布景,老人窝在墙角的一桌,窗户高高地凌驾在他之上,甚至镜头转换后朝街的窗子也都被百叶窗遮挡着。

这密闭的压抑的空间,跟让人怅然若失,更加渲染了往日逝去不可追的感觉,这个设计真真震撼到我了。

除此之外,在这部影片中,我发现电影艺术与诗歌艺术并驾齐驱,也能擦出别样的火花,不知道到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反正我乐在其中。

我就来说两个令我黠笑的有趣之处。

其一,在电影21分处,女服务员给沙拉撒胡椒,导演给了一个全景:女服务员拿着非同一般巨大的木质研磨器,正在咯吱咯吱地操作,十分滑稽。

然后旁白开始读诗:“He watches,and his companion/ watches him watch,/ the flexing of supple back/ and sturdy haunches/ as the waitress raises and twists/ the head of the wooden phallus,/ scattering seed.” (他看着,他的女伴也看着他看着,女服务员弯曲的娇嫩背部线条,还有瓷实的臀部,这时女服务员正拿着并且拨动头部,木质的阳具的头部,并洒下种子)。

原本这个描写就够好笑的了,原文一步步吊读者的胃口,到最后才说明是“木质阳具”,而画面先呈现出一个超大的研磨器,正当观众注意了被他吸引过去的时候,每个观众都变成了好色的男主,这个幽默更有意思了。

其二,电影25分处,当女主指责男主偷瞄的时候,男主说:“My God. You're right. I'm sorry./ It's the old male gaze.” (天啊,你说得对,我很抱歉,那只不过是一个老男人的注视)。

紧接着,旁白读到:“Through alcoholic haze.”(是酒精使然)。

这句旁白既是男人内心的借口,又是对男人在午餐约会中酗酒的吐槽。

台词与旁白的巧妙搭配、加上原本诗句的押韵,加上人物尴尬的表情,凸显了特别的喜感,这些都是单单读文本体会不到的。

所以我说,这部电影是对叙事诗《午宴之歌》的一次视听翻译,忠实中带着创新,四平八稳中又别具特别的氛围与韵味。

在米开朗基罗绘制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的时候,他肯定没有想要自己的画作能超越圣经故事与箴言,他只不过是用另外一种形式去诠释上帝的伟大与璀璨。

这部电影也是这样,或者说任何一部文学改编电影都是这样,它们不想去超越原著,只不过是去诠释它,用试听的语言去翻译它,这种情况绝大多数在于小说和传记,而对于诗歌,而且是有情节的叙事诗,这部电影做了很好的尝试,并且有出色之处,实属难得。

P.S. 在写这篇影评的程中,我偶然查到其实还有舞台剧版本的《午宴之歌》,好想看看啊。

 8 ) 相见不如怀念

睡前看了这部短篇《午宴之歌》,接下来仿佛整晚的梦里都是关于这部电影,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所以干脆爬起来把由此引发的感触付诸于文字,于是有了以下这篇观后感。

影片一开始,那独特的旁白便深深吸引了我,它细腻的捕捉到了男主人公每一个细微的心理变化,并用精准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从影片开篇的铺垫已经能猜到电影的主题,男主人公来到十五年前最爱的一家意大利餐厅,原本想找回藏在心里多年的记忆,而却发现很多东西已然物是人非:餐厅周围的街巷,内部的装饰,忙碌的服务生,用餐的客人,桌上的桌布,以及简易的菜单,所有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陌生。

对着满屋子陌生的男男女女,他不禁感慨:“时间虽如白驹过隙,对这群充满生机的年轻人而言却如此悄无声息不为人知……”在我们的生活中何尝不曾遇到类似的场景——当你来到某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地方,虽然多年未达,却在梦中常常神游至此,但看到眼前的景致,你不得不感慨时过境迁,在你的记忆里它永远是那个样子,而在现实中却一点一点被时间改变着,直至面目全非……每当这样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变化带给你内心的震颤,要远远大于那些不变的——或说你以为未变的带给你的惊喜……随着女主人公的出现,这种物是人非的陌生感便继续升级——“熟悉的唇唇相依,却还有些什么不同。

每处变化,都使他的记忆越发清晰。

”她的相貌变化或许并不大,但当她开口称赞这间餐厅的变化,并称之为“改进”时,着实刺痛了他的心——她竟然对那些他难以接受的改变表示欣喜,这一细微的意见上的冲突让他感到不悦,甚至有些气急败坏。

其实这一细节已经暗示了后面更多的冲突,也揭示了造成后面的尴尬和悲伤最本质的问题:She was moving on, but he was still there ——她已经随着时间向前行,而他却始终被困在过去,或者更确切的说,困在自己的回忆之中。

然而这只是开始,因为这一差异,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更加让他更加感到心痛。

他所期盼的在经历了多年之后仍然留存在感情中的温存,逐一被打破。

这或许是最让人绝望的事情:朝思幕想的人就在眼前,你们之间只有一张桌子的距离,然而四目相对,你却感觉到她如此遥远,前所未有的遥远。

因为这距离不是空间上的距离,而是时间上的。

由此,他们的谈话很难谈得上投机,这一切对他而言似乎是那么的难以接受,于是他将对她的依恋转化到对杯中的酒。

“酒与舌之间有一种亲密联结,一种强烈的相互吸引,它们彼此互补,它们深切相爱。

当两者相遇时,瞬间产生出极值的快感……”于是他渐渐喝醉了。

于是后来的情形越发不可收拾,原本期待多年的一场会面,竟然以如此悲惨而尴尬的方式收场。

影片的最后,那已经年迈得让人几乎辨认不出的餐馆儿老板Massimo,为整部片又增添了几分戏剧性。

他的变化仿佛也同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一样,变得面目全非。

不得不赞叹导演对男主人公的情感细致入微的而又极其到位的把握,将其心情的跌宕起伏、期盼与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

倘若早知道这样的结局,大概他一早便不会发出这样的邀请,约她见面。

两人早就说好不再回首往事,但他禁不住诱惑——来源于美好回忆的诱惑——而主动约了她。

对于已经翻过那一页的她而言,这不算什么,于是便欣然接受邀请,并能够在席间表现得足够优雅得体。

而对于他而言,就没那么容易了,他始终沉浸在过去中,或说他自己营造的世界中,走不出来。

有谁曾经说过,最美的爱情其实是一个人的故事。

对此我表示认同。

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没有两个人的冲突,没有人会冒出来打破美好的意境,没有在对方说出不尽如人意的话语时带给人的刺痛,没有爱情变质带来的失落,有的只是基于某个人所产生的美好想像,而这种想像——只要想像力够丰富的话,可以无穷无尽。

因此——在看过这部片后再一次得出的结论:相见不如怀念——让那些美好的过往永远埋藏在心底,而不要轻易拿出来将它撕破。

 9 ) 你可知我情愿在回忆里蹉跎老去

多少次我们梦见当年的自己?

纯真坚定,青春无敌;多少次我们梦见曾经的爱人,温柔执著,未曾离去;多少次我们在旧梦里沉醉流连,不知归路?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却总有不愿跟随前行的人。

只为一段记忆画地为牢,任凭水涝火烧,尝尽辛酸苦痛未忍轻抛。

他用十五年的洪荒岁月为她刻录一本诗集,轻薄简陋又厚重无比,那是他对她,融入血脉的欲望,感觉和记忆。

于他而言,她不止是一个旧爱,更是他花样的年华,灵魂的乐土,澎湃的诗句。

在这甜蜜的牢笼里,他成痴成魔,孤独狂欢。

所以,他要找到她,纵使海天万里遥,纵使相逢已不识。

于是,她来了,仿若来自时空深处,奔赴他的午宴之约。

一瞬间他的世界虚浮凌乱。

眼前的她和梦里的她时而重叠,时而疏离。

热渴、眩晕、窒闷、不安……在辗转反侧间他小心试探,妄图证实——有些盼望,可以重新开始。

而她语锋如剑,穿透他所有的痴妄。

刻骨铭心的昨日不过是一出自以为是的独角戏,任百般更动也再难以为续的剧情。

那些墨迹未干的诗篇,转瞬之间读来竟都成谶言。

他摇晃着离席,几近虚脱。

15年的坚守姿态终于感到了累,天台上阳光下他只想做一场不醒的梦。

梦里的她依旧是昔日模样,静静坐在他身旁,风儿轻抚她的长发,她的眼中只有他。

终究还是要醒来:相爱原来不过是一场盛宴,终要面对散席之后的狼藉。

人生原来不过是一幕戏剧,终要承受落幕后的孤寂。

聪明的,及早离开;愚笨的,收拾残局。

只是,聪明的你是否知道,我情愿在回忆里蹉跎老去,耗尽余生,随风而逝。

 10 ) 不如叫失落之歌

1.面对平凡的现实。

能力与理想的差距,成就了平凡又带有落魄的人生。

又因为心怀,或者怀过梦想,所以不能心甘情愿过这样的生活,因为能力不足,所以只能自怨自艾。

这就是现实的失落。

2.面对曾经盛开却又不能拥有的感情。

Found a treasure and threw it away。

本应是自己的,却被别人抢走,而自己竟然放任他人抢走。

感情的失落。

3.演技。

为什么能让我看别人一个落魄小编辑吃一顿饭,听他内心这些自怨自艾的话,忍受他的无所作为。

只因为男主的演技。

其实,看你的眼睛,看你的嘴唇,看你的双颊,就足够了。

《午宴之歌》短评

不愧是诗歌改编~~~

5分钟前
  • Lavender
  • 推荐

吃饭果然是感情交流好选择呢

10分钟前
  • 憨大仁
  • 推荐

或许太高雅了。

15分钟前
  • 葱星人
  • 很差

诗歌体短片

20分钟前
  • 王筱驴
  • 推荐

飞机上看有点抓狂,尤其吃着土豆和牛肉傻傻分不清楚的飞机餐的时候。

21分钟前
  • 猱困困
  • 还行

22分钟前
  • emma
  • 力荐

这片怎么分这么高= =失意老男人的性幻想与酒后逃离,很做作。

24分钟前
  • 张小毛
  • 还行

叙事诗午宴之歌,再优美的语言也代替不了故事感的充实

26分钟前
  • Ajisai
  • 较差

无聊

27分钟前
  • hc9910
  • 很差

笑而不语

29分钟前
  • 莳路美年
  • 力荐

too much narration

33分钟前
  • wyice-burg
  • 较差

叙事诗改成电影不算什么!但是敢这么玩而且玩的这么漂亮的是在稀有!不得不说这个电影的第一主角是旁白!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实在让人温暖!

38分钟前
  • 谷满仓
  • 力荐

妈的 为了这俩人 我直是生肉也要啃了

40分钟前
  • kiminimuchu
  • 力荐

Alan Rickman的嗓音以及对诗的理解很是恰当。 在作为诗歌的视觉呈现上,也恰当和准确地使用了电影语言。赞。

44分钟前
  • mOco
  • 推荐

为啥我这个英音痴迷粉完全看不下去……

47分钟前
  • YUANer
  • 较差

不错

49分钟前
  • NAHTE
  • 力荐

像是在听一个故事。但这个男人也忒失败了一点。。。

53分钟前
  • 莉迪亚
  • 推荐

从光明步入虚伪,带着心照不宣的歉意。他拿起冰水,泡沫熙熙攘攘地欢迎他。轻轻啜饮,冰冷的寒意冲击着他的味觉。也许他已经死了,回来的是他的灵魂。

5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看过的最莫名其妙的电影了,绝对不是我的菜。。。%>_<%

1小时前
  • 一茗
  • 较差

一是有诗意的台词,二是有英式口音,三是两个演技派演员,让这部片显得十分十分文艺

1小时前
  • 追忆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