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作为电影的一个分支,具有独一无二的形式与风格。
像美国的卓别林和基顿,捷克斯洛伐克的杨史云梅耶,匈牙利的《校合唱团的秘密》,俄罗斯的《春之觉醒》,西班牙的《电话亭》,日本的《猫汤》,法国的《堤》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短片或导演。
而今天介绍的这部短片,来自韩国,片名为《恋慕》。
短短26分钟的《恋慕》,宛如一部浓缩的爱情韩剧,既能把人虐哭,又不失短片应有的深度,委实难得。
故事的开始,是在一座平凡的,翻新的小镇上。
镜头拉近,我们看到其中一个复古的小院里,年轻靓丽的女子莲熙,也就是女主角,正在细心烫着一件男士西装,随后将它和一顶帽子挂了起来。
这时,铃声响起,是长途来电。
莲熙耐心地听着对方唠家常,每当提到婚姻问题,电话那头的女子就会变得尖酸刻薄。
但莲熙只是不置可否地笑笑,她总是这样温婉友善,散发着与外表不符的平淡,和谁都保持着距离感。
太阳高升,莲熙会坐公交,到市场买菜。
她似乎因常常光顾和买菜的很熟,却总是礼貌地拒绝别人的好意。
每次的菜式都是大同小异,蒸煮的方法她也已经烂熟于心了。
一碟碟热腾腾的汤菜端出来的时候,莲熙又并不吃多少,脸上也没有笑意。
食物渐渐凉了,她等待的人没有出现。
有时候,她会去一间老冷面店解决午饭。
在慢条斯理地吸着面的同时,莲熙用余光悄悄地看向附近的一对对男女,一种少见的落寞与怀念的神色便流露了出来。
在下午时分,莲熙偶尔会出现在一家养老院里,但并不做护理员的工作,只是一遍遍地陪着患了阿茨海默症的老人搭积木。
不厌其烦地重复,耐心地搭建的过程中,有人夸赞她好看,莲熙却会错了意,以为在说旁人。
夕阳西下,莲熙依然坐公交回家。
途中他人让座,她温和地表达谢意。
推开家门,她再次认真地烹饪料理,其后自己还是品尝几口,剩下一桌。
时间凝滞,不着痕迹,莲熙仿佛永远生活在若即若离的幸福和期待当中。
电影到了一半,秘密才开始揭晓。
单调无奇的日子波澜不惊地流逝,莲熙等待的事物终于降临了。
那是一封信,里面的几张纸记录着一个年迈男人的名字,存活,会面许可这几个字映入莲熙的眼眸,泪水汹涌。
她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打包好饭菜。
少有地,莲熙照着镜子打扮起来。
这一刻,镜子里分明是一张老人的脸。
原来莲熙已经垂垂老矣,因而她动作缓慢,人人让位。
原来她也患了阿茨海默症,因此重复动作,生怕遗忘。
原来早晨电话的对象是远嫁美国的女儿,她担心母亲孤独,劝莲熙搬去同住,同时责备抛下两人的父亲。
原来莲熙的爱人在他们新婚不久便奔赴北方。
时局分裂,两个人天各一方,竟直到现今仍不得相见。
原来莲熙的心依旧如初,所以在开头她的样貌就像几十年前一样美丽。
原来她每天下的面馆,做的饭菜,都是依着丈夫喜欢的口味。
如今,南北关系稍微缓和了,亲属终于得以见一面了。
莲熙坐上摇摇晃晃的巴士,一车皆是怀着期盼之心的老人。
莲熙努力恢复平静,但手指的颤抖还是出卖了她。
多少年了,自己为今天等了多少年,早已经记不清了。
抵达边界线,一个令人绝望的消息传来,和谈失败了。
这意味着这次会面瞬间泡汤,而下一次不知拖延到猴年马月。
人们暴怒,哭泣,咒骂,巴士回程却无可避免。
莲熙跌跌撞撞地冲了下去,哽咽着对着朝鲜边界的士兵说:“放我过去好不好,放我过去,我把鲻鱼汤和饭菜拿给他吃,不行吗?
这样都不行吗?
哪怕帮我把这个带给他,行不行?
”当然不行。
这是唯一的,冷漠的回答。
拉扯中,便当撒了一地,一滴滴泪水滚下脸庞。
最终莲熙无助无力地眺望窗外飞掠过的风景,双眼无神。
记忆拉回到那一天。
古朴的屋子里,一名男子穿上妻子烫好的西装,取下挂在墙上的帽子。
莲熙笑眼盈盈地送他出门,两人在窄窄的街上吻别。
她依依不舍地伫立在繁花似锦的小路,目送着男子一步步地离开,一步步地消失在她的世界,再也不见。
花开人不在,美景空转年。
真正好的作品,不仅仅让人鼻酸,还拥有引人反思的作用。
当今韩国和朝鲜之间那条分割线,分割了无数爱人亲人。
这当然是政治与历史问题,不可能一下子消除。
但观众在唏嘘之外,不妨想想,曾经的东德与西德,大陆和台湾不也是这样么?
此时柏林墙早已推翻,台湾归乡同样不再是难题。
相信只要恋慕之情足够深,分离终将再相聚,阻碍始终会消弭。
无论是解释一个词语或者一件事情最佳的方式就是举例说明,如果这个例子举的形象,别人就更容易理解。
电影的名字起的很妙,用一段发生在韩国老人身上的日常,让我们亲身感受了这个词语的味道。
这种娓娓道来的力量,比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情节都要直触心底,虽然只有短短的26分钟,但却比任何电影更打动人。
女主的年纪停留在了与男主相恋的年纪,就这样恋慕了一辈子,最后什么都要忘记了,却记得男主…………导演把伏笔埋得恰到好处,让你很容易就猜到她是停留在那个年纪的老人,很容易就猜到天天与她通话的那个人就是他的女儿……一切的理所当然,都变成了她对男主情素……在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女主就这么恋慕了一辈子……
心如识幻,诸行如梦一浅析《恋慕》 时光匆匆,岁月不饶人。
转眼数十载不过弹指间,不忘初心,恒定一生。
数十载的等待,迎来的终将是一场泡沫,人生总不愿放下那生命中的誓言。
影评《恋慕》讲述的是一位老年痴呆患者为自己曾经追求的爱情,付出了数十载的等待爱人回来。
而爱人却在她至死都未能回来的故事。
人生短短数十载,不忘初心,恒定一生。
苦苦等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眺望。
宁做望夫石,不换爱之人。
记忆封存 无尽的等待,遗忘的恐惧,让人选择失忆而逃避。
正如影片中的莲熙,影片开片不久便出现了一个框式构图,而这个框中的莲熙自己一步一步的步入这个框,步入自我封闭,将自己与世隔绝,等待爱人的出现,也是莲熙选择将老年的自己封存。
好当影片第一次出现莲熙照镜子的场景时,画面突然闪现出了她年老时的容貌,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悬念。
这是莲熙选择将自己老年忘去,将老年的自己封闭在镜子内。
一个垂直俯拍的纱笼里面是她年轻时的菜,莲熙保存了的也就只有她年轻时容貌。
时光的无情,生命的脆弱。
岁月弯刀 佛经中提到"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壮士弹指间,时光便逝去六十五刹那。
影片中的莲熙正如佛经中提到的壮士一样。
开片对于所有食物的仰拍,结尾时会所有食物的俯拍,短短几个角度对比,六十年的飞逝。
在影片即将结束时,莲熙站在小道眺望时出现的三次跳切,远处的高房建筑从画面淡出,莲熙的等待,正如她脚下的小道由黄土变成了水泥,远方的高山也被建筑所掩盖。
岁月的弯刀将莲熙记忆从高山流水一刀刀的削成钢筋水泥。
莲熙也像《史记》中的望夫石一样,数十年的等待,像望夫石一样坚定的眺望着爱人的归来。
心本无缺 佛经中提到"应知一切心识如幻,应知世间诸行如梦"初心如圆。
莲熙这一人物正是如此,对于爱情的崇拜,对那似真似幻的爱情崇拜。
而影片中多次出现了她手中的饭盒,那装满了爱情信仰的饭盒,就像她心中对爱情的初心。
影片的开片与结尾形成多次对比剪辑,老旧的照片,高挂的衣服,一切都保持数十年前的模样,不曾改变,也不曾忘却初心。
而开始的清晰与最后的模糊形成的对比剪辑,以及影片最后出现了一幅上下三比一的构图,与开片的构图一致,莲熙的死亡完成了她初心的修行即将圆满。
她爱人给她"吃冷面"的承诺,而完成那承诺的也是她对那初心的履行,也是她人生记忆的终点。
影片本该随着莲熙照片的不断模糊而结束,但导演并没有结束影片,而是再次将影片从现实拉回了她的回忆。
于开片时的冷色调形成强烈对比,映照了莲熙初心的圆满时刻。
莲熙在死之前再次回忆自己的初心,也是至死不忘初心。
心本无缺,正如佛经中所说"初心,即是圆满的心,清静,平和"对爱情的崇拜,似真似幻也如同镜子一样终将化为泡沫。
影片最后那破开的饭盒,就像川端康成的《雪国》中的"物哀之美"爱情的残缺之美,望夫石般的等待修行,圆满初心。
唯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美好2014:大师微电影”的导语是这样的:“有人破禁,有人疗伤,有人前瞻,有人缅怀。
2014,为其混沌,才有憧憬。
”四部微电影,用短短的二十多分钟治愈人心。
其中以“有人缅怀”为主题的电影名为——《恋慕》这部电影来自于韩国著名导演姜帝圭,虽然只是一部短短的微电影,但却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许多观众在结束后不禁潸然泪下,为故事中坚贞不渝的爱而泪目。
这部微电影之所以能收获许多观众的温情,原因无外乎两点:手法和剧情。
影片对光和构图的运用炉火纯青。
一个年轻娴静的女子,目光温柔,镜头随着光线的变幻而变换,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女子的情态与面容。
整部影片根据剧情的发展不断变换光的明度——回忆过去时运用的是柔和的暖光,转回现实时运用的是锋利的冷光。
在光线的改变中,观众体会到的是故事传达出的对往事甜蜜的追忆与怀念,已经无法逃避的现实以及年华老去的失落。
导演另一个高明的技巧则是对构图的安排——影片中大量出现“镜中镜”的构图效果,不论是开始时的对镜补妆,又或是影片中间主角面对镜子时久久的伫立——镜子本身就象征着主角对自我的审视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在该片中更是象征着主角在现实与回忆中的纠缠,不想面对却无法逃避的现实,想要重拾却已然逝去的往昔。
文中存在着大量的伏笔,影片开始的镜头就是女主坐在车上,正好与结尾一行人赶去与离散多年的家人团聚相呼应;此后在车上一闪而过的合影,老人和陌生女人的身份却还是未知;年纪轻轻的女人竟然常常健忘,不得不靠吃药来维持;每天都会按时来电话问候的好友,从不间断;一直被等待着的丈夫,却从未露面;镜子中一晃而过的老人……这一切细节都是导演的小心机,如果导演想让你大吃一惊,他就不会让莲熙在举手投足里透露这么多细节,通过这一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故事的结局也合情合理。
随着故事的一点点深入,所有的细节都开始照应——曾经的少妇早已成了年过花甲的老人,夫妻分别已经六十年,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的“好友”原来是自己的女儿,片头的汽车原来是去团圆……看到这里,观众一定会恍然大悟。
导演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故事中所有的交代都是隐喻,但总会让观众心中有一个大概的猜测,从而让观者对于主角有一个更深层面的了解。
导演对于细节的处理在这些伏笔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细腻的安排让故事情节在观众面前一点一点展开,剧情的节奏完全在导演的控制之下——这就是姜帝圭导演对电影高超把控能力的体现,让观众的心紧紧地被剧情吸引,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电影上。
影片围绕两大主题缓缓展开。
最明显的主题就是永恒、坚贞不渝的爱——无论是莲熙对珉宇执着不悔的等待,还是远在美国的女儿莎拉对母亲日复一日的关心,都是对爱的最好体现。
爱就是爱,不论等待多久,不论相隔多远,都始终如一。
而本片的另一个更深层面的主题就是反战。
因为战争,家人离散,生死不明;因为冲突,就算会面就在明天,可还有现实中难以跨越的边境线。
时代的大伤痕刻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割裂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观众在此刻,已经不需要他人过多宣传战争的弊病,已经在这一份执着却艰难的爱情中对战争深恶痛绝。
尽管在现实中莲熙和珉宇难以重逢,但是在影片的结尾,导演穿插着莲熙对当日分别时的回忆——爱在现实中不知何时才能重聚,但在回忆中,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仿佛又回到六十多年前——莲熙追上了珉宇,一起朝着前方走去。
影片开始画面非常干净,镜头用特写的方式将女主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安静听歌的耳朵,干净纤细紧握放置于腿上的手,不断向后退的街景,女主温柔的眼睛,镜头轻柔的徐徐揭开女主的面纱。
不断向后退的街景推动着几辆排列有序的列客车前行,女主安静的在客车上看书,眼眸跳跃出喜悦,“我仍然没能看到你的身影,听见你的声音,只不过我听到了你从我家门前走过时轻轻的脚步声”。
翻阅相册时,看到年迈的自己和年轻活力的女儿,流露出的迷惑不解的表情。
翻到年轻时的丈夫与自己,立刻面露喜悦,情真意切,久久凝视。
女主像一条只有七秒钟记忆的鱼,这七秒钟内充满了爱人的一切细节。
紧接着响起了急促的急救车的声音,其中一辆大巴停靠在路边,两名负责人满脸焦急。
画面切换到静谧的家中,炊烟袅袅,古色古香。
灵动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安宁,画外音是来自美国女儿每天的问候,镜头像展现静电影一样,一幅画面一幅画面的给我们展现平时的生活以及家中陈设,安静,井井有条,充满生活气息。
画外音是女儿对生活爱情的抱怨,“爱情既悲伤又痛苦,极其自私,毫无责任感,而且是孤独的”。
不得不说美国女儿一直生活在女主的阴影之下,对爱情丧失希望。
日复的生活日复一日,每天都在门前扫地,等待爱人归来,每天都会遇到发廊小夫妻同样的戏谑和打趣。
打扫房间,用喷壶喷射在花草上的水雾和在为丈夫擦皮鞋时哈出的口气如出一辙,每一个动作都流露出她的爱心和细致入微,女主刷牙时一闪而过的一张苍老的脸每天都在暗示莲熙记忆与现实不符,她迷惑,但不解。
每天都会幻听爱人喊自己的名字,冲出家门寻找,总是失望而归。
每天都要吃六片药,每吃一片都努力回想昨天发生的事并记录下来。
女主到最喜欢的韩国餐馆吃平壤冷面,这道荞麦冷面也是岷宇走之前约定好回来就一起去吃,女主也一直念念不忘,自己去吃这道冷面也是在思念爱人,和一群同龄的老太太们跳老年disco也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每一张年老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这个舞蹈动作夸张,简单,是能带给人快乐的事物,剪纸搭积木也是她们老年活动的一项。
女主形容自己的记忆一天天衰退,就像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掉头发一样快得吓人。
到充满市井气又很干净的菜市场买菜,鲻鱼汤,五谷饭,比目鱼酒酿,每买一种菜,就在记事本上重重地划掉,在温柔的音乐声中,搭朋友车回家,从对话中听到了女主对岷宇的期待,朋友的黯然。
回到家女主悉心料理每道菜,切葱白,青椒红椒,胡萝卜条,肉酱,海带丝,鲻鱼汤,女主把她浓郁的爱都投入到一蔬一饭中,汤是鲜美的,五谷饭黏嘟嘟香喷喷,摆好两份碗筷,把鲜花插进花瓶,好像爱人就在身旁。
爱情也会变成她人的遗憾女儿说,一辈子,只想着明先生的妈妈内心一定是洁白敞亮的,而您却把丈夫和女儿的内心变得黯淡无光。
珉宇先生要回来了,也枉您六十多年不离不弃守在那个家里。
此时莲熙的面容由年轻变成了老人,女儿的一席话令她重回现实。
当车停在平壤边界等待的时候,看到接待员和军人艰难的交涉,最后面露难色,艰难的走上大巴,满怀愧疚的通知大家第十八次离散家属团聚活动由于不得已的原因,决定无限期延期。
立刻千夫所指,整个车厢里的老人都悲痛不已,痛哭流涕。
在车刚开动要原路返回时,年迈的莲熙慌乱起身,在晃动的车厢里艰难前行,冲出车门,冲向那些军人,求他们放她进去,不行的话把自己做的饭转交给他,镜头中的莲熙年轻容颜和苍老交替变化,令人心酸不已,在接待员把莲熙拉回大巴的过程中,饭盒洒落一地,令人唏嘘。
回去的路上,画外音在播报,原计划于今日在平壤举行的第十八次离散亲属团聚活动,由于南北代表团突发意见分歧而被迫无限期延期。
长期以来,在无休止的政治纷争中饱受煎熬的离散亲属们的内心,再一次受到深深的伤害。
60多年前停战时曾经数以千万计的南北离散亲属,而今由于高龄,大部分已离开人世。
目前只剩下7万多名健在。
以这样的趋势发展三年后将减少至3万名,五年后健在者便屈指可数了。
听到这则令人绝望的消息,莲熙的眼睛变得黯淡无光,苍老的双手紧握在一起,绝望的表情令人潸然。
莲熙衰老的脸渐渐退出镜头,便是不断逝去的街景,苍白的雪,尖锐的铁栏杆,蔓延纵横。
电话铃声打破了哀伤,女儿通知莲熙,她就要结婚了,在方面妈妈无奈第二次结婚的年龄,我才第一次结婚,美国不可能有南北分治的事情发生,我不会过妈妈那样的日子。
我不会无休止等待,也不会伤心难过,我会幸福得让妈妈嫉妒我。
多多祝福我。
画面定格在珉宇挂在墙上的衣帽,珉宇出现摘下帽子,离去,年轻的莲熙,拿上饭盒跟随其后,相约好周六回来一起吃冷面,莲熙挽着珉宇的胳膊,陪他走了最后一程。
最后一句,等我回来,让莲熙从青春等到暮年。
画面定格,屋脊绕蝶,大雁南飞,沧海桑田,莲熙等成了一首诗,等成了一幅画。
对你的恋慕可以跨越一切 --评韩国微电影《恋慕》 隔着严肃的铁栅栏,她似乎依稀地看到了你身处的北方。
她虽然在照片中看到了自己已然年老的模样,却依然为此梳了妆,带着像往常一样、你最爱吃的饭菜,用与你分别那时、尚不过20多岁的少女面容,迎接着你的归来。
唯独不忘的是你 姜帝圭导演的镜头下的莲熙的独白大多是在讲自己的日常生活,全篇也用大量篇幅来描绘莲熙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表现形式下,一个平平凡凡的少妇形象就这样被表现出来,但同时,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却无声地诉说着她的不平凡—— 莲熙是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八十六岁的老人,每天靠6片药来维持自己日常的记忆,但心中始终不忘的是自己数十年来一直坚持的无声的付出。
莲熙记得他爱吃鱼,每天不厌其烦地亲自去买,拒绝了路过的朋友帮买菜的请求,朋友的一句,“菜他都能背下了”,昭示了莲熙对这么一件平凡的小事的坚持。
不论是与女儿的对话,还是多处空镜头的表现,导演巧妙地用这么一处处细节,诉说了在这六十年来的故事——莲熙六十年来都没有搬家,并在家中整齐地挂着丈夫的衣服,认真擦着丈夫的皮鞋,平时经常去吃丈夫爱的冷面,做着丈夫最爱的饭菜,不忘记多准备一套碗筷。
日落,伴随的夕阳落下而睡却,连梦中都是关于你的故事;日出,跟从破晓的黎明打扫门前,等候你的到来。
导演从没有想让我们大吃一惊,他早在上面的有意安排的那一切之中,告诉我们,首任丈夫是莲熙心中最爱的人,是她忘却了一切也不会忘记的人,连薰衣草的花语也诉说着自己无休止的等待。
你不回来我不愿老 导演有意将她的容颜留在二十多岁的少女模样,仿佛是在用外表的年少,诉说她心中爱的不老。
本片使用大量的固定镜头和空镜头,还有画外音的配合,向我们讲述了莲熙这个饱经沧桑,却仍然纯洁如少女的内心。
空镜头不空——多次出现的丈夫的衣帽,诉说着莲熙数十年来对丈夫的坚守;片头片尾的隔离网,暗示着他们这两个被相隔的爱人;一盒包装精美的饭菜,容纳了莲熙六十年来对丈夫思念与等待。
几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忽然到访,她得知自己即将见到丈夫,心思缜密的她知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意外事故,但她还是如往常一样准备了他爱吃的饭菜,装进充满爱之甜蜜的饭盒…… 可是,数十年的等待,却连给送饭这一件小小的心愿也无法被满足,饭盒被打碎的同时,她的心也碎了。
苍白的雪,苍白了她的头发;高高的铁栅栏,拦住了莲熙对丈夫的思念。
绝望的眼神下,莲熙再不复少女年华;希望的破碎后,最后的坚守也訇然寸断。
铁栅栏隔住的爱 片头片尾的火车呼啸而过,莲熙望向窗外,早已模糊的双眼依稀辨得那是一道很长很长的铁栅栏,她知道正是这条铁栅栏隔住了她与丈夫对彼此的爱,但她可能不知道的是,那条铁栅栏隔开的,是整整一个国家啊!
姜帝圭导演将自己内心最深的情结融入到了莲熙这么一个平平凡凡的小人物身上,他巧妙地用爱情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表达了自己真正想表达的自己的韩朝情结。
莲熙终究是一个平平凡凡的老太太,被政治风波直接或间接伤害的千千万万的家庭中的一个女人。
莲熙的等候,也代表了不知多少人对隔离网对面的家人的思念。
那一盒饭菜,倾注了莲熙六十年的等待与希望,更装载了莲熙无限的爱恋,可这一份饭菜,终究抵抗不了那道森严的铁栅栏。
巡逻的军队,紧密的岗楼,以及那一重重的铁栅栏所构成的“三八线”,撕裂的可不仅仅是莲熙一个人的心。
影片仿佛从一开始都暗示了这样的结局,但是在结尾的高潮部分,仍然如怒涛一般冲击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不禁为这样的悲剧爱情留下眼泪,同时,更给韩朝两国政府一个深刻的警示!
深爱之人在心不在口。
不曾言说对你的爱,唯愿将六十多年来的思念与等候,化作我至死不渝的坚守。
恋慕 (2014)8.42014 / 中国香港 韩国 / 剧情 短片 / 姜帝圭 / 高洙 文彩元
--浅析电影《恋慕》的主题意蕴 情到深处人孤独,你未归来,我怎能老去?影片利用慢节奏的视听剪辑和温馨的风格基调讲述了一个女人终其一生来等待一个男人的故事,不仅表达了等待是爱情的忠贞诠释,强调了爱情中的等待,还表达了时间流逝后的物是人非之感和战争对无数家庭的支离破碎。
等待是爱情的忠贞诠释 从女儿的旁白中得知女主得了阿尔兹海默症,记忆停留在自己年轻时期第一任丈夫时,她这几十年来做这同样的饭菜,只为给自己心爱的人送去,表现了女主在爱情中的忠贞,强调了爱情中的等待。
女主在家中的院子里时,利用俯拍角度的框架式构图展现了女主此时深陷病中幻想和失去丈夫的困境之中,表现了她此时的孤独与无助,展现她为了爱情而等待的执念,不仅如此,影片中还插入了对女主梦境的描绘,影片中女主在家中睡觉,冷色调渲染了此时屋子里十分静谧的氛围,展现了悲伤之感,后来女主梦见她的恋人,眼中的神情满是等待很久之后的惊喜与悲伤交加的复杂情绪,这些细节都展现了女主在爱情中的等待,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永恒追求。
时间流逝后的物是人非 影片中多次强调和暗示女主早已是垂暮的老人,在幻想与现实之间交叉剪辑的叙事模式中,展现了女主在等待爱情的过程中,时间流渐的如此之快,全片一开始就利用大量的曝光暗示存在不安的因素,例如女主第一次在镜子前刷牙,背景是曝光,并利用插帧的方式展现镜子中的老人形象,随后则是重影叠化的效果,暗示她是老人。
第二次和女儿打电话照镜子,则是利用慢推镜头展现人物的情绪爆发,变脸特效后告诉我们她早是个老人,不仅如此,全片还铺设了大量的细节,她全身上下朴素无比的着装完全与年轻人鲜艳的颜色有所区别,年纪轻轻却行动迟缓,以及很多人都对她叫“您”都在暗示她早已年幕,但她就如同一个孩子一般去等待自己的恋人到来,虽然时间流逝的迅速,但在爱情中的忠贞守护是永恒不变的。
战争对家庭的支离破碎 南北战争时期的背景,一开始就将女主与自己丈夫的分别归结于战争的罪恶,对战争进行批评,展现了韩国人民深受南北战争的影响,不仅使无数家庭变得支离破碎,还使无数人的一生饱受遗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同样分崩离析。
例如女主在睡梦中梦见自己的丈夫一般,从丈夫的背部开始流出鲜血,鲜红的血液代表了暴力与危险,暗示了丈夫作为南北战争中的士兵而深受残忍的迫害,而两人之间的情感也因为战争而被切断。
片末在满是老人的客车中,通过抽声和升格镜头的运用来展现战争使他们无法见到亲人的痛苦,因为战争的影响使他们再无法与亲人相见,抱憾终生,而女主便代表了在战争中艰难等待和追求爱的这一群人的人物群像,不仅让观众反思了历史,还使观众感受到了人们对爱的追求。
影片《恋慕》的主题内汤层层递进,逐步加深,结合温馨的叙事节奉和强大的情感抓取使观众深陷于女主的情感之中,达到了传递情感的效果,不仅着重描绘了爱情中的等待是忠贞的诠释,还极力的表现了时间流逝后的物是人非以及战争对无数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而这也同样在告诉我们永远要珍惜自己身边的人,时间飞逝恍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但我们仍要追求属于我们自己的永恒之爱。
当镜头上升,莲熙望向远去的珉宇,春夏秋冬不断变化之时,跨越六十年的这场一条线之间的爱恋,还将继续下去到永远。
一条国界线,六十年,一代人的变老。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中的爱情,两个人的思念的故事。
交叉剪辑的时空记忆 女主莲熙,是一个阿茨海默症患者,记忆的衰退和固定的记住一些事情,让她的生活中充满着重复的记录。
影片中不断出现交叉剪辑,重复剪辑,以表现不同时空的错乱式的记忆。
女主在笔记本上回忆,片段的记忆不断闪过,她回想起鲻鱼,积木,鲜花,门口路过的青年,和她深深爱着的珉宇。
影片的结尾,莲熙的记忆在国境线旁又开始时空交错,她的记忆已不甚清晰,但却始终的不论青年或老妇的,坚持将盒饭递给边防士兵。
她的记忆或许只停留在了六十年前的青春时代,因为那里有她最牵挂的人,和最温暖的家。
独白里的平静的爱 两个人的爱恋因战争而分离,莲熙的记忆也在不断衰退中消逝。
电影中大量的独白和旁白,通过电话,收音机,和女主自己的讲述而逐渐清晰明了。
独白中的女儿,以欢快而富有生命力的语气帮助母亲回忆一些她可能忘记的美好而可爱的事物。
莲熙自己的讲述不断深入的,以自我的角度,柔软而温和的语气阐述她对珉宇的爱。
影片结尾的收音机,以最客观的角度,讲述了小人物爱恋的大时代背景“南北朝鲜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份平静的爱,在独白的发展中,越来越重。
镜头光影中的故事 莲熙的家中是温暖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国境线上的铁丝网,站岗的士兵,冷峻的构架却充满了肃杀之感。
影片中大量的特写和中近景镜头,把莲熙的家展现的宁静而可爱。
镜头拍到莲熙每天所做的饭菜,一蔬一饮都极尽精致和充满仪式感。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坏给你看”。
何谓美好?
不过就是“自此长裙当垆笑,为君洗手做羹汤”。
汤已好,而君又在何方?
在一片清新而温暖的空气中,伤感也慢慢升起。
阿茨海默症,记忆的定格,对旧时光的留恋,这一切又让我想到了《我和我的家乡》“最后一课”中的范老师。
同样是失忆,他们都把自己内心深处最温暖的地方当作了他们记忆之归宿。
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一起存在的地方,就是心中最美好的温柔乡。
南北朝鲜的政治问题,在数十年间不可化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让家事和国事息息相关。
一去不回的丈夫,独守空房的妻子,六十年间的世事无常,沧海桑田,让少女变成了老妇,大国家中的小家庭,因为大国家的政治而被永远的分离,乡愁乃是国恨。
春去秋来,这场跨越六十年的爱恋,却不知何时才是终章。
特别感动。
一次看不太懂,于是反复看了几次,但每次都会泪目。
这是我给五星给得最爽快的。
也绝对比国产剧好看太多。
一开始,我以为是个年轻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只是一位老去的婆婆内心面貌而已。
我以为萨拉只是女主朋友,实际上是女主和她第二任丈夫的女儿。
我以为这部剧只会演一个等待丈夫回家的日思夜想的妻子一段时间后见到了丈夫,实际上这部剧有的却不仅仅是等待。
好的片子就像这样,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每一个角色都不多余,多余的地方都会留白;这样的片子也不会表达太多中心,因为中心明确才能显得意义深刻。
女主演技很棒,演一个老婆婆的内心,那个等丈夫回家等了几十年,就算第二次结婚,生了女儿,仍不变心的一个家庭主妇。
也许这样的场景在现实生活很少出现,但它仍旧展现了每个女孩子心底最开始都会有的最纯真的恋慕。
写实的片子,就是一部好片子。
这部微电影,是上课老师给我们放的,老师每次都让我们注重片子的剪辑,和各种蒙太奇的运用,他说一个好的编导生看电影的时候要脱离剧情,在看懂内容的基础上,以一个拍摄者和剪辑者的角度,才能更好的分析片子。
“跳脱于电影之外”,我本来以为,像我前天去看的《信条》,我硬着头皮把情节看懂就不错了,这种小小的微电影,我一定能“跳”出来,却没想到,情节不复杂的它,情感却久久在心,还是陷进去了。
这部电影时长只有快三十分钟,短短的三十分钟,导演做到了情节涉悬,情感递进,真的太厉害了。
反正看完之后我的眼泪是哗哗的往下掉,很多女生也和我一样,在悄悄地抹眼泪。
影片以女主莲熙为主视角,跟随着她,“日常擦鞋,买菜做饭,记忆衰退”。
还有记忆里那个叫珉宇的男人。
令我最动容的,在通知此次见面取消之后,老人不顾一切,冲下车去,一遍一遍的问“不可以吗?
真的不可以吗?
就连这盒饭都不可以带过去吗?
”老人痛苦的争喊,可是守在警戒上的士兵确是一动不动,算是一个情感迸发的高潮。
这里还有莲熙的容貌,一会儿是年轻,一会是年迈,是讽刺也是感人。
一个人爱一个人,日日相处磨合,尚且经不过时间的考验。
日日分离,心中想念,却坚持了60多年,这种爱情真的真的会存在吗?
或许生命中的确会出现那一个人,值得跨越时间的,让你无怨无悔。
就是韩剧嘛。
差评
我一直以为是一个少女在等待,结果是从新妇等到白发苍苍,不忘初心
一般。
迷你韩版《归来》,隐藏名《三胖你必须死》。7.5
看完后每个人都想家,想回家了。
刚开始没看明白,看到最后才发现在别人眼中,她已经是个老人了。这个很有趣。不过电影并没有将出那种很深的感情。
普天下所有的水都在你眼中荡开。消声与蒙太奇的结合让催泪太刻意。
哭惨了
拖沓得不行
花开人不在,美景空转年。
一段南北朝鲜战争时期的爱情故事,失忆女主等候参军的丈夫长达60年之久,结局的回忆杀凄美而动人。
不过是因为距离产生的美感,让她一辈子活在对爱的幻想中而已。
你们这些花痴,就知道看韩剧
后段加入了政治与煽情,假如停留在老年莲熙第二天坐车去见故人的清晨那一刻,会不会更像一个纯粹的爱情小故事。
阿茨海默症的老人怀着颗少女心等待前任丈夫的归来。虽然记忆不断退化,却始终记得关于他的一切。南北韩政治纷争造就悲剧的缩影。你不归来我不老。可是后来那任丈夫呢?好可怜的一辈子都没在爱的人心里留下印记。这样的爱虽凄美,但这放不下的执念对于枕边人是多少不公不忠。
略煽情
awaitiing 巧妙……
很感人的短片,虽然是小故事,却又有着大背景的无奈
爱和爱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