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灵魂就像是一个黑暗的山谷,那里有很多东西,在一些情况下,这些东西就会冒出来,有时你只是没有注意而已。
——Nuri Bilge Ceylan一开始,她就在忍耐。
爱琴海旁,小镇卡斯,神庙废墟,日光照耀,飞鸟鸣叫,拍翼的声音,相机的声音,远方的狗吠……在她看来,只是一个无声无色的下午。
只是开始。
彼此尚且能够笑着短暂拥抱。
你闷吗?
她口不对心讲不。
她在忍耐。
走开,一个人坐到半山,看着他,他依然醉心于拍摄。
他跌倒,她笑,凝住,泪下。
最远的距离便是我在你眼前,但是你看不见我。
回程,她开车,他睡觉。
她看他一眼,微微一笑,关掉音乐。
他有一习惯,枕抽屉,也许是伏案伤了颈椎。
馆店房间,他自顾枕着抽屉,舒展四肢。
她坐到阳台,闷闷不乐。
到朋友家晚餐。
餐后两个男人闲聊着,她沉默着吸烟。
他的朋友礼貌性地问她一些问题,她用无精打采的嗓音应着。
他冷淡地看着她。
他自己觉得冷,要她穿上外套,她拒绝,些些恼怒。
陷入尴尬的沉默。
一小段争执。
要维持好一段关系,需要好好对话。
他们没有。
他们的心门也是错开来敞开。
峰回路转的余地,没有了。
两个男人回到他们的闲聊,她无法自制地笑,极突兀。
像要引人关注的淘气小孩。
她有着孩童般的敏感。
海边,她梦见他走过来,亲吻她,讲我爱你。
她笑着,这是她的梦想。
他用沙子把她埋起来,仿佛嬉戏,她还是笑着。
最后他把她的头也埋没。
她惊醒了,这是让她窒息的现实倒影。
醒来,他在身边看书。
无言走开。
他看着她的背影,一脸愁苦,仿佛陷于灾难。
他在下决心,要结束掉这段关系。
他说:我想说件事但请别会错意也许我们双方应该自由些我们还是好朋友,我是说,事情不会有多大改变我们还会一起出去,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她答:我们不必非得维持朋友关系,我不介意他再说:对你也会好些……这就是我想说的,你年轻貌美想要什么男人你都可以得到也许你说得对,也许我对你来说太老了年龄确实是问题我们不能装得很和谐人生若只如初见。
可悲喔。
惯于压抑,她听着,无表情,笑容稀罕的日子形成脸上一片衰败景色。
也许,分手才是出路。
也许,心存不甘。
滋生出玉石俱焚的念头。
沿海的崎岖路上,她用双手遮住了他的眼睛,摩托车翻倒。
他极其愤怒,要推她掉下海。
她情绪激动,终于哭了,捂着眼睛走着回去。
他站在原地,吼着:回来,回来……大巴上,他叮嘱她一些琐事,像长辈,面容严肃。
她木木地应着。
他说我回伊斯坦布尔后再给你电话。
被她拒绝。
男人对于分手总是拖泥带水。
另结新欢的分手才会决绝。
车开了,他跟了几步,内心带着一丝余情,仍旧一脸无情。
剩下他一个人,断续拍神庙遗迹。
回伊斯坦布尔,断续大学的教学。
说要给她的电话,搁下了。
她换了号码。
绝情时女人更绝情。
伊斯坦布尔下着雨,灰灰的,萧瑟的。
他一个人走着。
他一个人的时候比较顺眼。
书店里遇见旧友与旧爱。
夜里躲在她家对面的黑暗角落。
与人相处,他这样不磊落。
所以愿意看着他一个人。
他进屋,笑容奉上,肚腩收起,一段纠缠。
他对感情的态度,也许等同于对待一颗落地坚果。
不慎掉落,沾染尘埃,拾起,在嘴边吹吹,以为了事。
甚至强迫他人接受。
深夜里,雷声轰响,他在书桌前,看着窗外。
美好的一个画面。
可惜手机响了,传来女人粗糙放纵的笑声。
两人见面。
他虚伪地,迫不得已的时候才讲出分手的事。
一切已化轻烟,就像歌里唱的那样。
他的形容。
面临暑假,他一心想去一个有好天气的地方。
结果,去了她拍戏的外景地。
大雪纷飞的偏远小镇。
小旅馆里,他照旧要枕抽屉。
第二天还是大雪天。
他买了一个火柴盒般大小的简陋音乐盒。
说来自迪拜。
他开始寻找她,并不上前,远远地看着。
跟踪她。
终于她发现了他,受惊一样,笑容凝住。
两人再次面对面,他低头一笑。
她表情木然,像从前一般。
在一段感情里受罪受伤,已经忍无可忍,挥手告别了,怎能若无其事地重新相处。
坐下来,她不自然地微微一笑。
他带来卡斯的照片,她看了,浮出一丝笑,又隐去。
她匆匆离去,约好晚上见。
天地一色,他独自站在桥上。
淡雅的画面,深重的寂寞。
她遗下照片和音乐盒,他送过去,却见她在哭泣。
他想安抚她,却笨拙。
开始自省陈述他设想的未来。
可笑的是当有人上车,他立即一本正经,不敢言语。
她哭得更厉害。
他信誓旦旦。
依旧说谎。
她又一次拒绝了他。
他又一次走开。
订了机票,租了车,做旅程里的拍摄工作。
把司机放进入镜头,承诺会寄一张给他女友。
回头丢掉写着地址的MEMO纸。
给人丑陋印象。
她在深夜到来,倒头便睡。
一个同床异梦的夜晚。
他一夜无眠。
她一夜酣睡,做了梦。
醒来坐到他对面,向他描述梦境:晴朗的一天,满是阳光,风抚草地,掀起绿浪滚滚,我可以飞,我轻巧地掠过草地,那么美丽,然后,我往下看,看到了水泥或其它的,我慢慢地飞向它了,突然我看见了我妈妈,她在向我招手,我想,哦,她还活着,真的很不错,那让我如此开心。
她像个小女孩一样神采飞扬比手划脚地跟他讲。
她快乐的时候很美。
他反应冷淡。
打呵欠。
一盆冷水淋下。
她又回复往常神情。
像一条窒息了,静止的鱼。
大雪里,拍着戏,她听到飞机的声音,是他那班机。
什么也看不见。
只有大片大片的雪花飘落下来。
大雪覆盖的宁静世界,只有狗在吠。
抱歉,我要说的,不是金基德,是土耳其导演锡兰的《适合分手的季节》。
我承认我会看它,很大程度是被这个诗意的译名“电到”。
而它的英文名,其实不过是平实的英文单词一个:climate。
气候,恋人间的气候是六月的天,是孩儿的脸,说变就变,多的也许是风和日丽,突然就袭来话题全数消逝的闷窒,时间拉长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空白,难堪得一如洪水甫退的马路。
这时候,如果有哪只不识趣的蝴蝶扇动翅膀,一场暴风就要来了。
所以,他们一出来,就让人嗅到了其中潜藏的暗涌的味道。
二人去古迹的遗址游玩,男人流连在一片断壁残垣之中,女人坐在一边沉默地看,眼神悲伤,只有在男人不小心一个趔趄时,才突然想起来似的,扯扯嘴角,笑笑。
几乎没有对话,貌合神离,死寂的四周只有飞虫扰人,一再撩拨人脆弱的神经。
争执果然如期而至。
除了床,大概饭桌是另一个争执高发地。
相邻而坐或是相邻而卧的人,总是不忍心不说点啥,而心中一旦有怨气的话,又大多管不住一张摘叶飞花也能伤人的嘴。
男:天气凉,加件衣服。
女:我要是冷的话我自己会加衣服。
男:你为什么总是那么无理取闹?
女:你为什么总是那么罗唆?
男:我就算是罗唆,那也是为你好!
……看到这我都忍不住要笑了,多么家常的争吵,多么隔岸观火的幸灾乐祸——但难不成恋爱中的你我没有说过类似的话?
好吧,那就分手,回到各自的城市各自生活,生活就像那辆猝然倒地的摩托车,哪有那么多百转千回,欲拒还迎,大多数时候,也不是谁没了谁便不能活。
多雨的秋季,他独身,寂寥的线性生活,管得住心,管不住身,莫明其妙地和前女友来了一场状若肉搏的性爱大战,粗鲁,暴力,看得人胃也扭曲。
称呼面前加上“前”字,好似偶尔想起的过气玩具,捡起来,或可一用。
反正清楚知道彼此之间感情都是过去式,没有牵绊,不必费心温存前戏,反正也知道她也是寂寞,到头来也会是肯,反正这就分明是一场清楚底牌的对弈……所以反而得以直奔主题坦诚相见?
我不知道,可是他有了结论,尽管结论却是,要追回她来。
不管用多么笨拙的方式,不管用的是多么“万金油”式的台词:你听我解释,你听我解释……他说他已经重新有了爱的能力,他澄清他没有和旧情人会面(我是有点暗自揣测,也许这份纠缠不清就是他们闹别扭的原因?
)总之是正反两方面道理都论述过,大拙也是大巧,若感情余温尚在,当点得燃。
都说女追男,隔层纱,所以当她出现在他房间时,我以为,happy ending之前的高潮戏要来了。
而且,确乎是这么走的,克制的温存,虚焦的镜头,发丝的亮泽和烟安静燃烧的质感都份外迷人。
一路看过来,旁观的人也只觉累,只愿你们便好生的睡起,然后,吃个丰盛的早餐,再从头来过,冰雪消融,美人鱼开始唱歌……可是,男人没有理会晨起的女人关于梦境的温柔叙述,他也许略有犹豫,但还是坚持说了出口:“吃完早餐,我送你去工作吧。
”我和她的笑容都僵住,好似晚上房间的保险丝突然熔断,一时间,只觉得瞎。
她一定不知道,她败给了甚么,败给了谁。
而说出拒绝的话来时,其实他也输了,大老远地追过来,解释过了,认错过了,到头来,却发现那已经不是自己想要,或是明明人面依旧,却又无力承担,自己先露了怯,打了退堂鼓,多难堪。
看的人这时却适应了环境,觉得黑屋子里的东西开始渐次显现出轮廓来——也是对的吧,男男女女相爱又分离,聚聚散散好似一场戏,没完没了,只有自以为的独一无二,却不知其实家家剧情都雷同,不纯属巧合。
春去春又来,只要季节还在不停地更迭,这出戏就没有结束的时候,好象一次又一次地轮回,好了伤疤忘了疼,人却是难得有长进的时候。
间或有人腻味了躲猫猫的游戏,洗洗相拥睡了,算是修成正果,少数哥们勇敢如他,不顾柏拉图的劝告,挥慧剑自劈一刀,弃“另一半”不顾而逃。
更多的人如你如我,站在半山腰上,向上够不着,向下不敢跳,惶惶然在风中如丧家犬。
如果我是他的哥们,或者她是我的闺蜜,听完这个冗长的故事,我一定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地说:“得了吧,还是散了好,三天两头扭作一团,你累不累呀?
”可是,换了自己,还不定能演得这么利落出彩。
一个善良可是无用的自我提醒是:遇着了貌似长情和有担待的男人,还是要小心一下为好,因为他们会让人毫无防备,而他们一旦“舍得”起来,往往也很可怕。
别以为买着了蓝筹股,其实却踏空了行情,那才是一子错,满盘皆落索呢。
原文链接:http://catsleeping.blog.sohu.com/76514273.html
第一次上影节,真实,非常喜欢。
这片子没有多少情节,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刻画情人分手之后的心理状态,无比产生共鸣。
在海滩上两人因为没有情感连结没有激情分了手,平静而理性。
回去的路上芭哈捂住了开车的伊萨的眼睛,险些冲下悬崖。
我觉得这是全篇最亮眼的一处设计, 完美的表现了那种分手后突然失落无数可怕的念头涌上心头的感觉。
伊萨在努力回归自己生活徒劳挣扎了几个月后还是踏上了寻回芭哈的旅程。
即使他可能早就明白,寻回并不能改变他们的不和谐他们的无激情,他挽留的这个行为可能只是从挽留的过程里获得解脱。
芭哈同样也在忍受煎熬,只当伊萨在车里急切诉说自己要做的改变,承诺未来的时候,又仿佛看穿了一切,回归了平静。
这种虚幻的怀念回归具体落到实处的时候便消失不见了。
很不凑巧又或者说幸好, 当芭哈深夜内心失落寻求挽回的时候,伊萨又回归了理性, 两个人的脆弱时刻正好相错,收缩在一个低落而理想的结局。
实然即是两人没有共同语言没有交集羁绊,这是给定的前提, 两人都理性地意识到需要分开, 而应然则是受情感状态制约的。
实然与应然从来都是难解的命题,我们在父辈身上看到了太多类似的例子,但即使能理解这一切,也难逃避。
现实里大部分人在分手之后会间或交替的经历失落脆弱和理性回归,如彼此同时渴望挽回,很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循环。
而本片幸得命运让两人脆弱与理性的节奏正好错开,让两人不受此煎熬,低落而理想。
视听方面,影片用镜精巧,海边的一个长镜,一下就拉开了他们的心理距离。
埋沙的幻想,简练的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无法弥合并不是因为发生了什么 而是没有发生什么。
前后两段芭哈表情长镜特写呼应精巧。
音响方面,有两段导演把细微的声音突然放大,如伊萨与情人发生非自愿关系的时候,音平直接拉高超限,非常刺耳,是挺能让人感受到伊萨狂乱混沌的心理状态。
如伊萨抚摸芭哈头发的细微声响,侧面的反映出他们各怀心事无言相对的状态。
非剧情非类型片,没有顾及到的方面也无法苛求它,完成度相当不错。
很久都没有看到如此沉浸的欧洲电影了。
锡兰对环境和情感的融合做的非常到位;夏日的别离;冬日的温存;极具反差;使得一个平淡无味的故事和人物多了许多使命感和沉浸感。
我们只关注分分合合中的分,孰是孰非;却鲜有自省合是为何?
难舍难分?
还是对过往一种执迷一般的美化推动。
或许对于多哈而言;伊沙只身一人来到冰封北境之地;不顾大学冰封的寒冷只为来求和;这一点就是原因;或许对于多哈而言,对过往执念般的回忆与滤镜般的美化;促使他来此;但在温存之后,二人所有的憧憬在现实的悸动下;都只是自我感动,自我以为的憧憬;最后都沦为现实和情感变迁的一地鸡毛。
锡兰对于暧昧的描写同样十分出彩;用一面镜子象征关于身份和原始情欲的错位对立;用笑来掩饰内心的空洞寂寞空虚;用笑来传递关系错位的无奈;用笑来伪装对旧爱的想念与那份剪不断的思念与留恋,与对偷情但忍俊不禁的嘲讽。
却都在一声声笑中共同上演。
那句台词“它都陈了”“那你就不要吃了”或许这也从创作者的视角隐喻了伊沙与二位女性的关系;过去终究是过去;都已经变了,那就不要吃了。
影片中声音的创作也十分丰富;雨声、飞机的轰鸣声,《欢乐颂》八音盒都精准的传递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
影片最后,多哈在拍摄现场入戏太深;雪花纷飞;天空发动机引擎的轰鸣意外嘈杂;或是她是对二人关系灯枯油尽的无奈;或许也是对伊沙依然不变的失望;或许在这两种情感基础上;依然有对伊沙的点点不舍和哀伤。
多哈所有的情感,都隐藏在这嘈杂的飞机轰鸣声中;和这大雪皑皑的落雪之中。
Iklimler(土耳其语,义为:气候、季节)春夏秋冬的更替,正如爱情的华美到凋零。
这样的天气里我总是颓废萎靡并非假装 没有刻意我渴望的晴天只怕遥遥无期夏天 注定是个多雨的季节寒烟笼着黑夜驱不散地心透出的余热我的心 剧烈的跳动着却拖不动落寞悠长的背影雨和雾散尽之后你的皱纹终于凝固起来虽说 我早已习惯你的反复东边雷雨西日出但当你 偶然地探出云层瞄我一眼我便要翩翩起舞为你 唯一的观众你看不懂我的欢笑你不知道我的舞衣已被浸湿六月里的我 不断地打颤正如我不懂自己为何要在明媚的夏天跳着秋舞迎接冬季或许我要的 只是你的一句:这一场下的 只是阵雨天空 很快又会放晴
情感究竟靠什么维系,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是情感本身源于对一个人的认识,这种认知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就好比你认为一般人是怎样如何,你认为你的爱人是怎样如何,当你对他动心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你认为他在你的心里跟别人不一样。
正是这种不一样,才让人们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最终促成了情感的产生。
而这种差异如何产生的呢?
距离和错位,一个人只有在某种状态下会让人着迷,而这种状态一定是建立在某个动态平衡之中的,因而,哪些失去了情感的人自然是打破了平衡。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讲述的就是情感种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适合分手的季节》讲述的是一对夫妻与一对情侣。
伊沙是一个教授,他跟自己的妻子巴哈去海边度假,然而度假的过程中,两个人经历了一种莫名的情感波动。
尔后,在返回途中,巴哈离开了伊沙。
在这段妻子不在的时间里,伊沙想起了自己的前女友,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找到了前女友并想要维持一种关系。
但前女友毕竟不是妻子,在与前女友的相处中,伊沙逐渐的意识到自己的妻子对于自己而言有多重要。
于是,他决定返回去找到自己的妻子。
作为一部讲述情感波动的影片,本片很好的为观众们解释了情感波动究竟因为什么行程,为何两人在分手后却能意识到彼此对于各自来说有多么的重要,为什么这种重要不会在相处的过程中产生。
伊沙与妻子巴哈之间的情感来源于伊沙内心的愧疚感,因为妻子跟自己的年龄差距,伊沙认为妻子本身并不是跟自己很匹配。
年龄的差距如同一个鸿沟一样无法逾越。
这种现实问题时刻困扰着伊沙。
而巴哈因为伊沙的这种问题,对于自己跟丈夫的感情也有了间隙。
这是无法弥合的裂痕。
因为伊沙在内心中有这样的顾虑,而巴哈作为一个敏感的人,她能觉察到自己的丈夫在内心中的顾虑,但是却无法知道丈夫在内心中究竟在顾虑着什么。
于是,这种猜忌开始侵袭巴哈的内心。
生活在一步一步的摧残着这对夫妻,而巴哈内心的猜忌越来越深,最后转变为对于伊沙的各种针对。
这就是两个人在朝夕相处之间,本来没有任何的秘密,然而一旦一种猜忌行程,而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人通过好好的交谈来化解这种猜忌,最终,矛盾产生。
伊沙坦言了自己的沮丧的源头,而这个源头显然是巴哈无法消解的。
伊沙觉得自己的妻子跟自己的年龄不匹配,而他要的不是一个可以解决的答案,而是这种感觉的消散。
伊沙知道,任何的给出的答案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巴哈也知道,他有了这样的疑问之后,自己所能做的就只有拼命证明自己可以超越年龄跟伊沙在一起。
但这种证明有意义吗?
如果真的需要用证明来捍卫感情,那么感情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或者说,感情还有意义吗?
于是,回去的途中,巴哈继续着自己的无理取闹,从而彻底的让伊沙失去了耐心,两个人分道扬镳,这个时候菜有各自思考自己的空间,或许问题会解决。
因为远离了妻子,伊沙开始重新思考爱情的意义,这个时候,他遇见的是自己的前女友,前女友因为已经有了新的男朋友,伊沙顿时有了妒忌心,而在前女友这里,伊沙看到的却是一种占有式的爱情,这种爱情对于自己来说并没有特殊的意义。
前女友可以被自己占有,也可以与自己嬉闹,但前女友这里对于伊沙而言,有的只是生理上的乐趣以及弥补自己的空虚,对于自己实际上存在的情感问题,没有任何解决的意思。
于是,伊沙回过头来找自己的妻子巴哈,这个时候,伊沙才真正思考了爱情的意义,情感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支撑,这种支撑本身来源于日常生活,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且无法通过占有而绝对拥有,伊沙即便是占据了自己的前女友,也无法俘获前女友的心,前女友对于自己并不会产生如同巴哈一样的意义。
而真正带给伊沙的是自己的婚姻,婚姻平淡而不刺激,婚姻也没有百分百的契合和心灵交汇的相互理解,但婚姻给予伊沙的是一种稳固的状态,这种状态无需任何刺激去获得,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如涓涓细流一样存在。
伊沙意识到自己的婚姻问题并不产生与年龄差,而是他之前无法接受距离与错位才是维持感情的主要契机,等到真正的和自己的妻子分开后,一切昭然若揭,原来就是距离,就是朝夕相处之间,伊沙与巴哈之间慢慢的失去了新鲜感,然而两个人并不擅长发掘对方的细节来作为婚姻中的乐趣,长此以往,伊沙与巴哈之间就产生了嫌隙。
就如同伊沙在本片中不断地拍照一样,风景在何处?
风景在镜头之外,风景在远方,风景却不在相机中,只有打开镜头盖,更好的景致才能被看见。
……你好,再见
他是太阳,她是月亮。
月亮朝向太阳的一面很温暖,背着太阳的一面很冰凉。
视线里只有她的时候,日食发生了,永恒的石柱和白晃晃的沙子也透出荒凉与哀伤。
镜头里不见她的时候,月食出现了,夜色里唯一的亮光被吞噬,只剩下欲望和彷徨。
太阳可以有很多颗卫星,而从标准的轨道来讲,月亮甚至都算不上,因为她还要为来回晃荡着去拍地球各角落的外景这种无趣的工作,而跌跌撞撞。
他撒谎说他会改变,怎么可能,他永远是自私的恒星,闪耀他锋利霸道又冷漠的光芒。
她撅着嘴哭喊她要逃离,谁又能相信,柔弱的戴安娜会逃得出阿波罗强大的引力网?
深夜里她熬不过挣扎,重新沉沦。
他拂晓时从容撤离,守时地从另一头升起,仿佛无声息地抽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于是,她只能无奈而又不舍地,看着他坐的飞机慢悠悠地侵略她那布景的天上。
于是映着漫天飞雪,一行眼泪溢出她的眼眶。
灿烂的光试图穿透古迹,照亮女人、男人不再坦诚映照彼此的心河。
躲在阴影中,站在高岗上,女人注视、遥望着她似懂非懂的爱人,默默泪滴流淌在苍蝇的嗡嗡嘤嘤里。
汗珠、梦魇、爱人、分手亦是朋友的谎言,一对貌似恩爱的夫妻,一段度假的全部曲目,在飞驰的摩托车上,因女人捂住男人眼睛,想要一同赴死的疯狂举动,余留的爱被痛苦的汪洋冲荡殆尽,提前结束了它的演奏。
妻子随电视剧拍摄组离开伊斯坦布尔,丈夫继续留在城市做他安稳的教书先生。
丈夫开始重新幽会旧情人,释放着偏执的征服欲望与空洞的痛苦。
激情、欲望、占有都不是爱,空虚得让男主人公愈发迷茫无助。
在重新找回妻子的道路上,再次撒谎,再次摇摆,再次感受无法纠正的“不和谐”,同时又体悟到爱、等待、希望,与割舍不掉的忧伤,爱情与婚姻随飞过头顶淹没在鹅毛大雪中的生命过客,远走了。
而这样一部幽怨地讲诉“分手”故事的电影,正是来自土耳其导演锡兰06年的作品《适合分手的季节》。
如若真心赞扬某位影人,或许避开“传承”或“巧仿”的同比,更具有敬重与表达其不可或缺的意义。
但对一些比较神秘且低调的人,总会觉得评论不够生动饱满,触不及面目,就拿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来讲,举出电影《五月碧云天》《远方》《三只猴子》加之这部《适合分手的季节》,再谈到欧洲电影奖、戛纳电影奖,伊斯坦布尔电影奖等等,还是没有介绍凯瑟琳.毕格罗时,引前夫卡梅隆、奥斯卡《拆弹部队》来得深刻,令人过目不忘。
显然,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锡兰是戛纳的宝贝,不是好莱坞的宠儿。
他致力于民族文化生命的雕塑,而非立足在影视商业帝国竞赛。
作为个人对艺术存在方式的不同追求,商业与文艺宣传效果的差异,总之,能深刻记住锡兰部部精心的代表作,竟也会不在意幕后的他是谁,成为无奈的遗憾,始终在影迷心中存在模糊不清,找不到扶墙的眩晕感,这也是能够理解的自然现象,名利与贡献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在谈及他的作品时,每每乐此不疲,从头到尾再絮叨一遍,讲他的电影风格,与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并论,并不由自主地拿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等顶顶大名荣耀锡兰的门面。
不管怎样,看起来,很多影迷愿意折服于他编、导、摄、演多栖才华,盛誉他特立独行的世界独立影人身份,哪怕他就如媒体所言是位大器晚成的电影界“孤狼”一样的大叔,对他的喜爱之情应该是发自真心的。
选择看《适合分手的季节》,多半是好奇锡兰担当主角,镜头前的直观形象了。
笑起来英俊腼腆,板起面孔冷漠刻板的锡兰,想不到是有做演员的天赋的。
而演绎方面的才华,丝毫不影响他编剧导演的能力。
99年的《五月碧云天》,锡兰回到故乡请来双亲隆重助阵这部真实人间醉人的“碧云天”,到06年自编自导自演的《适合分手的季节》,他迷恋长镜头的风格未变,却多了内敛的沉淀;画面灰色意境未变,却多了跳跃的春山黛点;谱写故事情调未变,依然倾向自传体视角,且多了成熟现实的气息,而时间过滤走的遗憾,显然,也并未摧毁锡兰的电影人未来。
若比较“五月碧云天”与“适合分手的季节”,我的确更喜欢早年锡兰张扬释放华丽才情的做派,或许充满诗意的图画是最直接吸收灵魂的磁盘,在这一点上,锡兰具有高超的视觉鉴赏力,他的审美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而“适合分手的季节”因剧情需要,显得规矩、迷蒙、躁动、分裂了,围绕着爱情婚姻,问题源源不断。
如此,图画便不重要,需要全神贯注可听可想的故事内容。
为迎合主题,叙事角度、故事节奏、拍摄剪辑等的确集中成了一种矛盾复杂的融合体,尝试了新的影像语言,动静中流动着令人抓狂的心理变奏曲。
若不细心体会,或厌倦了声东击西的“暗语”,此剧的美丽在时过境迁后体会到它的震撼感,我想可能性更大。
总之,爱情不能望梅止渴,一生定要有份属于自己的爱,在心猿意马的人心中挑挑拣拣,也许就该存在相当复杂的因素。
而这样思考所需的脑细胞自然要抱怨。
剧中,锡兰游走在婚姻内外的躯壳与灵魂,随同沙滩烈阳及小镇冰雪,形成了全剧复杂善变的情感叙事线。
对于夫妻最后陌路的成因,锡兰选择了倒叙的手法。
电影结束时,就能完全理解最初镜头中,莫名啜泣的女子的脸,她的忧伤来自何处。
而锡兰自身摇摆不定的心性,也有所推诿。
似乎是夫妻生活中存在的通病,太过亲密,就会看到彼此的眼屎,太过疏离,就会彻底放开了彼此相牵的手。
所以,最后为了自由,为了完全占有,男人说谎,女人逼供。
男人偷腥,女人伤心。
女人离去,男人悔悟。
但结果是,再也回不到彼此只拥有对方的曾经。
这当然是人间一大悲剧,永结同心的神话被笑话了。
其实不讨论整部剧的主题思想,就说锡兰拍摄此剧所要历练自己的所在,完全能感受他对美的贪婪诉求,诗歌、散文、小说外加图画,他一直要求自己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完美地分割他们的比例,并永远同时存在着。
而这一部,因为复杂的“情感”话题,使得他的意图未被唯美的诗境画面掩藏,所以有了均匀分布的平衡感,但也在视觉上少了异常突出耀眼的锋芒。
经典 让人深思 深有感触
女人很灰色。
脏乱蓬松的长卷发。
一直在抽烟。
肆意地破坏气氛,并且带有习惯性的无所谓态度。
然后又开朗地提出游乐的提议。
弄得他们不知所措。
笑。
和某个时候的自己很像。
他连叫她添件衣服都是错。
他受不了她的自我,她受不了他的无趣。
情感残废在沉默和冷漠里。
于是终于分开。
男人是耐不住寂寞的动物,找到以前的情人,在没有她的大半年里。
他几乎是用一种动物性的方式撕开她的身体。
ML的那段拍的很出色,不情色不赚眼球,却越看越是心酸。
急切的想要满足欲望的两个人,用力的,暴虐的纠缠,使劲地贴合肌肤,寂寞在一个晚上得到解脱,在第二天重新建立。
可是那个短发的丰腴女人,始终没有能够让他忘记她。
半年之后他去遥远的地方找她。
说,亲爱的,我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人了。
他不断地强调自己真的变了,请求她和他回伊斯坦布尔。
车厢里的对话不断被外界打断。
女人只是哭,啜泣或颤抖。
苍白的脸庞映照白雪皑皑。
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
她在乎他,她并不表现出在乎他的生活,不在乎他的变化,她只在乎他的前女友。
善妒和想要的平衡感。
却抛不下理想中的完美。
他离开,她笑他的轻易放弃,笑他弱不禁风的谎言。
她没有办法表达,她的坦诚得不到合适的舞台,于是只能在鲜红的绒线帽下独自悲伤。
看到82分钟,我想导演总得来个升华和转变。
她来到他的屋子,一言不发躺在他的床上闻着他的气息,男人抚摸她的头发,轻轻地亲吻她。
两人都不舍。
温婉迷人地好像从未离开。
次日清晨她坐在桌边不施粉黛地对他微笑,叙述自己昨夜的梦境。
他说『现在几点了?
不要耽误上班的时间,我们一起去吃早餐吧』。
从没有对别人表达过的言语被他的世俗粗鲁打断。
敞开的门和窗户吹进一阵冷风。
长时间的沉默,于是她再次失望。
彻底。
他要的感情那么直观,他给的方式那么肤浅。
她明白的。
她明白他离她的情感理想那么远,她离她的情感满足又那么近。
彼此完全明白彼此要的,却仍旧以自己的方式作贱着已经摇摇欲坠无可救药的感情。
由始至终地不肯妥协。
哀其不智,怒其不争。
终于割舍地放弃,让它隐隐作痛到溃烂掉或被遗忘掉的那一天。
豆瓣上有人说『於是你們又一次失望,關係彷如雞肋,你們再為了割捨與否陷入痛苦。
週而復始,又是一個愛情的循環。
』 我想,感情的期限,是自己给的。
只有自己能谋杀掉自己的爱情。
太消极或太愚蠢,都得不到结果。
一个半小时的欧洲文艺片。
一如既往的有好听的配乐,冗长的充斥沉默和表情的情节。
土耳其单词翻译过来是『climates』。
中文版的是『适合分手的季节』。
很台湾的聪明译名。
冷感的电影
收尾有精彩至极的表演 Ebru 在最后焦灼迷离的局部特写后 早上兴致勃勃的给锡兰讲述关联母亲的愉快梦境 回应的是太精准的打哈欠 这样注重“藏”的刀意真是难得 相较而言中途找 Serap 硬上弓那就很无聊了
第一,渣男,第二,情人就要有情人的样子,第三,男人就是不喜欢女人哭,第四,都在装B
长镜头给两星,否则给一星
真老婆来了却成为目前为止我最不喜欢他的一部 仿名导四不像 女人总是太忍 男人总是太装 谁都未曾改变 心灰意冷只在一瞬 情感裂痕却是久恒 不爱别拿季节装文艺 不论电影还是真实
我着实不喜欢土国的闷片
泡面,泡椒豆干,火腿,以及一枚亘古不变的混蛋。也有很多枚的可能。
有幸去过一次土耳其,逗留长达20天,那里的气候就跟电影里一样,西边是夏天,东边是冬天,在锡兰的电影里,雨声雷声呼吸声哭声风声都真实自然,身临其境,很容易让人沉浸在这种氛围里,而不感到沉闷。
伯格曼式的男女博弈镜头,比后来的《冬眠》要动态一些。但影片先验地认为爱存在于两人之间,因而总戴着温情面纱,而缺乏伯格曼的解剖。
剧本是不是就一行字,硬生生拍成那么长……
有点刻意
及其无聊
巨大的飞机声压过一切,于是他们相解了.
乍看还像法国那群残酷电影的拍法
This is a great movie about affiliation and possession. Nothing to do with love, yet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ASSUMPTION of love.
2007-5-6,淡风格……。
淡出是电影的考古学,因此最后一镜成为安东尼奥尼《蚀》的结尾的变题,作为对人类消失后某处生活的陈述。锡兰并不是什么大师,他的电影都太象征性了些,是的,确实是“快门声”太大了。
锡兰的电影是个长剧。导演还会嘟嘴啊
摄影和声效精细到了极致!
与寂寞有染,与爱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