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国纪录片的历史,在其网络化的发展道路上,出现了种种问题一度陷入无人问津的困境。
随着2011年被学界称为中国纪录片元年的推动下,纪录片开始复苏,越来越展示出其价值。
因,纪录片本身具有承载一定历史使命的特点,中国纪录片是中国文化走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尽管中国有些优秀作品走出去了,但仍有限。
因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脱困转型使得纪录片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网络化生存之路,始终是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我在故宫修文物》、《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大地情书》等成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互联网时代未来发展的革新之路。
因此,文章抛砖引玉,以期为今后中国纪录片制作与网络化传播乃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近代外界对东北的描述越来越不堪,曾经的东方鲁尔,现在仿佛只剩破落腐败混乱,一夜之间全中国的专家都在为东北出谋划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民间戏称东北 重工业靠烧烤,轻工业靠直播。
在外地人眼中,很多东北人低俗虚荣、愚蠢贪婪、满嘴大话、金链纹身;也有很多东北人非常富有、学识修养高、前卫时尚、热衷房产……这些东北人都是真实的存在,但我更关注的是,占比最大也最普通的民众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他们没有华丽的言语或故事,默默接受国家集体对他们提出的任何要求,最严计划生育、资源人才 南输、产业链转移、下岗潮……时代洪流中,他们不仅毫无还手之力,根本不会被看到,《钢的琴》、《铁西区》、双雪涛、贾行家 都试图挖掘那段东北历史变迁中的微弱光线,但观者寥寥,甚至被机构有意识地边缘化和雪藏。
就像片中展现的一样,也许自始至终,普通民众都不太懂,也不太在意那些宏大的时代命题,他们朴素诚恳循规蹈矩,在黑土地上日复一日埋头劳作,倾尽有限的知识和气力,只为求得一家人的幸福与安定。
这部片子的创作团队与被访者同吃同住,用平静温和的镜头,去观察去感受,去记录一群普通百姓小世界里的喜乐悲欢,极富感染力。
乡土美风物美东方美——《大地情书》影像以“看见•东方之美”为主题,借助电影美学,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脱贫攻坚”等重大社会关切为切入点,讲述了一段段感人故事,光影之隙自然流露出的风景美、物产美、文化美、人性美、乡土美、城市美、东方美,令人美在心里、爱在细处。
这部充满地域特色影像既是写给中华大地的影像情书,亦是写给这个世界的影像情书,入选“情书”的地域、风物是亟待被国内外深度认识的代表。
《大地情书》,朴实+厚重+耐人寻味,整个片子共5集,每一个画面的剪辑、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
或让人心头暖暖,或让人充满忧伤,或令人振奋不已,或令人充满欢欣……如:1、村口的母亲,安静度日,仔细回味此生的点点滴滴。
在老人心里,子女就是她种了一辈的庄稼地,时常牵挂,彼此熟悉;在儿女心里,不管活到哪个年岁,回到老屋,都还能叫一声老妈,有人答应着你。
正是这些人间真情,如同一束束光,穿透我们曾经的寒凉。
还有那冬储大白菜,那纯手工粉条……温暖!
温暖!
温暖!
2、望奎皮影的传承,充满优思,非遗可是一代代人的精神寄托。
3、勤劳、朴实的采松子父子、采冰小分队,特殊的二人转社团,他们的精神振奋人心!4、戏精米模、纯粹马倌, 展现出新时代农民勤劳、团结、幸福,充满农耕农趣,...唤起我对儿时的美好回忆,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细细品味,整部片子从头到尾,其实都蕴含着一种生活的美、人性的美、东方的美。
期待续集哦。
大东北在我眼里,一直以来都是很遥远很寒冷的北方,所有关于东北人的认知,都是源自于哈尔滨开往海南的那列火车,每年寒暑假往返老家,在车上都能遇见,身材高大,不爱洗澡,无论男女性格都是大大咧咧,广东人对他们有个颇带歧视的称呼:捞仔,这是一直以来的刻板印象。
崇山峻岭和蜿蜒河流养活了黑土地上的人们,银装素裹的冰面和一望无际的林海很是新鲜,镜头下的十个普通人的故事,虽然生活习性迥异口音陌生,但却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乡村生活总是以它最质朴最真实的一面感动着人们,人们遵循简单的道理,为改善生活而努力。
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憎恶,但所有对平凡生活的真挚热爱,并没有什么不同,东北人粗犷豪爽的性格之下,也拥有这份细腻的情感。
冬去春来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间冷暖交替,人们和所有生命体一样,在肥沃土地的大方馈赠之下,渺小而平凡却又努力倔强地生活着,书写一些消逝在微风里的故事,只有大地在安静的聆听,这是他们之间美好的情书。
PS:私以为松花江的镜头,背景音乐应该配上李健的《松花江》。
20岁之前,我一直没有搞明白绥化和北林区的关系我可能是个假绥化人 看了纪录片才知道我家附近有这么多可以去旅游的地方亏了。
20岁之前,我一直没有搞明白绥化和北林区的关系我可能是个假绥化人 看了纪录片才知道我家附近有这么多可以去旅游的地方亏了。
身在客乡 无意间在微信公众号看到关于【大地情书】的推文拍摄地点还是我的家乡绥化我的眼睛随着镜头脑海里零零散散的童年碎片被这部片子唤醒了 以下是我的碎碎念:松树塔。
印象里村庄旁边最多的是柳树,杨树带是受国家植树造林计划产生的。
从小学到初中的那几年,亲眼见证了杨树苗从瘦弱的竹竿慢慢长成了三米高的青壮杨树。
村前后的杨树带是我和小伙伴躲避酷暑的好地方,我和几个淘气的小伙伴在那里捉迷藏找毛毛虫,想要爬树的时候可以攀顺着柴火垛直接就能够到树顶。
我坐在树枝上抱着顶端的树干,风一来我也随着万千杨树一起摇晃。
后来他们长高了,我也就爬不上去了。
我小时候去摘松树塔的时候特别想看见松树。
我喜欢老得已经炸开的松塔,秋天的时候抓一个在手里,顺着风轻轻轻轻敲里面带着薄翼的小松子就会飘下来,那种快乐是吹看蒲公英和看树叶飘飘飞舞下落无法比拟的。
青涩的松塔我是不会把玩的,那上面有松树浆,弄到手上或者衣服上都是不好清洗的。
冰。
我大娘家里鱼池,到了冬天那就是一块天然的溜冰场。
太阳下山后的冬天小孩子不是抱着电视机看动画片就是聚集在雪地上做冰上活动。
我没有堆过雪人,到是在冰面上清理过雪开拓一条滑冰的长道,能钻进人的雪窟窿我也是挖过的。
二人转。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我家那块的人喜欢看二人转,尤其是我父母这一辈。
电视机里的咿咿呀呀的地方戏我从小就听不进去,现在也是。
但如若有地方剧团来村上表演,各家各户都会去看热闹,我也不例外。
二人转风气不正的那几年,二人转表演者为了生计和盈利会加入很多荤段子,看我们二人转的是吃大蒜的,那些喝咖啡的说这是低俗。
大酱。
东北人离不开大酱。
好像东北人无论做什么都会往里面放大酱,小时候村里有小孩手若受伤了,村里的老人会告诉他们抹点大酱就好了,成年后我来自南方某处的同学跟我说他们那里是抹酱油。
(手受伤了要听医生的,不要乱加调味品。
)记忆力我家的酱比别人家的好吃,城里的亲戚回家探亲走之前总会来我家要点大酱。
我去别家做客的时候也是吃过别家的酱的,总觉得味道不如我妈下的好。
视频里捣酱那几个镜头拍的美极了,酱被捣往上翻的样子,和我记忆力一毛一样。
试问,那个东北农村熊孩子没有帮爸妈捣过大酱。
有次大学暑假回哈尔滨的时候点了一份土耳其烤肉饭,我把黄瓜丝放进嘴里的时候一股大酱的齁齁咸强暴了我的味蕾,在外清汤寡水惯了受不得这份咸,我一口就把菜吐了出来。
东北人做什么都爱放大酱……水稻。
吃了20多年大米,还是觉得稻香米最好吃。
印象里我家水旱田都有,水稻玉米大豆土豆红豆绿豆都种过。
我没有下地干过农活,但给菜园子除草跟着我妈给地里人送饭还是做过的。
捣酱我也很在行。
插秧机是个好东西啊……东北三省是对外人才输出大省,我虽然不是个人才,但我家已经在我的怂恿下搬离了那片黑土地。
在外头野了这么多年,生活习惯和饮食被他乡同化了。
我是个连东北话都说不标准的东北人,和身边人每每提起自己籍贯都会经受怀疑的目光。
对于那边松嫩黑土,他寄藏了我全部的童年和青春期。
那嘎达太冷了,还是南方酥服。
我也回不去。
最后感谢制作组选取我的家乡北林区作为拍摄地点这个纪律片是我意料之外的有生之年
镜头调度充满艺术色彩《大地情书》的画面构图、取景角度和镜头调度,打破传统模式,在4k高清镜头下,上演视觉盛宴。
无论是层林尽染的森林,翠绿欲滴的稻田、热火朝天的劳作、白雪皑皑的呼兰河畔,还是晶莹剔透的冰雕、沾满露珠的秧苗、袅袅升起的山间烟雾……《大地情书》都拍出了一种极致的美感,每一帧,每一个镜头都无比惊艳,让人心神向往,心旷神。
大开大合、波澜壮阔的画面,极具电影大片的感觉。
提到东北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给人的第一印象变成了大金链子小手表,坊间调侃称东北轻工业靠直播,重工业靠烧烤,这么简单的两句话,足以概括外地人眼中的东北人,评价褒贬不一,低俗,土气,能说,幽默,但“大金链子小手表”能代表所有的东北人吗?
不能,当然不能,那么大多数东北人是什么样的?
这部纪录片镜头下的东北人可以告诉你。
纪录片的名字叫《大地情书》,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拍摄,片子一共5集,记录了10组人物。
他们有秋天的“跑山人”,徒手爬上70多米高的松树采松塔,有在零下三十度的天气下,在松花江凿冰的“采冰人”,还有身患癌症的二人转小团体……
纪录片的导演名叫胡峰,虽然拍的是讲述东北黑土地故事的纪录片,但导演并不是东北人,用导演自己的话说,他不是东北人,拍这部片子之前,对东北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样,都是“大金链子小烧烤”,一些很搞笑的印象。
但拍纪录片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东北特色的工作,比如“跑山人”,“采冰人”,对当地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但亲眼见过之后竟发现如此有趣,而那些劳动的人是如此的勤劳、质朴。
对,就是勤劳,质朴,大多数的东北人是勤劳的也是质朴的,他们是最普通的人,朴实,本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无需了解什么形而上学,意识形态的纷争,也不用在意那些宏大的叙事,那些东西与他们无关。
他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吃饱穿暖,家人生活幸福。
纪录片中这几组人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那组“跑山人”采松塔,因为我之前看到过很多由于爬到高处采松子发生的悲惨事故,在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徒手爬到七十多米高的树上,用纪录片里的话说就是“树梢是钱串子,树根是坟圈子,掉下来就是坟圈子”。
采松塔是一个危险系数很高的工作,那些松塔生长在几十米高的松树树梢,没办法用机器打,只能靠人力爬上树去采,十分不容易,在采松塔人之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十斤松塔一斤子,十斤汗水一颗塔”,可见采松塔艰难的程度。
之前发生过不少事故,有人爬树打松塔时不慎从树上跌落,掉下来摔断腿;还有人在树上掉下来,树枝从脸上穿过;前些年,打松塔的人想出了新办法,坐在氢气球上打松塔,然而,这样的操作也发生过意外,2017年,延边一名男子在失控的氢气球上被风吹走。
每一次吃松子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想到,你吃的每一粒松子,都可能沾着另一个人的血和泪。
这句话是模仿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新闻的一个标题,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颁给的是揭露东南亚海产黑幕的美联社,当时的新闻标题是,你吃的每条鱼,都可能沾着另一个人的血和泪!
虽然松子没有这么夸张,但确实采松塔十分不容易,而且发生意外也很可能没了性命。
纪录片中,父子俩采完松塔离开时,有一个细节很让人感动,他们在地上给松鼠留了三颗松塔,这是跑山人的传统,这是朴实的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感恩、保护与敬畏。
镜头下的他们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但屏幕前的我,却深深被他们所流露出的情感所打动,那么朴实的脸庞,那么真诚的笑容。
在镜头前,他们说,“我们是普通人嘛,就是得普通一点。
一步一个脚印地过日子,不求大富大贵,过日子朴朴实实,一代传一代就是这样。
”
父子俩采完松子回家,妈妈用父子俩采的松子做了一道松仁玉米,那是一道意义大于风味的菜,是妈妈祈盼父子俩平安归来,是妈妈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透过纪录片中的一个个镜头,那是自然的美,导演运镜讲究,每一个画面都那么清晰唯美,片子的配乐还用到了小提琴,活生生拍出了一种非常治愈的感觉。
纪录片中那一组组镜头下,展现的也是人性的美,在一片东北衰落的声音中,还有很多人留住这一片黑土地上,他们辛勤劳动,日复一日,其实,常年大部分时间在冰天雪地里的东北人并不容易,只是他们天生乐观,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过什么样生活的权利,无论他们的职业是什么,因为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
当你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时。
你会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是自暴自弃,混吃等死?
还是珍惜眼前,及时行乐。
在东北黑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有的身患绝症,有的人为了支撑家庭生活的开销而独自支撑。
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苦楚,但他们却也有一个相同的爱好——二人转!
这一曲二人转,让我十分动容!
因为他们真的事用生命在演绎艺术。
我特意留意了一些片子中他们二人转的唱段,老实说技巧很难称得上精湛。
最高阶的艺术跟艺术本身的造诣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生命能量的释放!
这种单纯、简单的形式,往往更能让人觉得感动和舒适。
而其中大哥大姐在讲述自己的病情和经历时,我的眼圈真的有了泪水在打转!
大家在身体好的时候,总会幻想一些不可能的事,如梦幻泡影般痴迷心醉,却又心痛涟涟,无人易懂,身处自己的世界,游走于虚幻间,分不清光与影的交错!
但只有你临近死亡的时候,你才能卸去铅华得见本心。
这个队伍之中的所有人都已经看透的这世间所有,而他们身上的那份坦然也引发观众对人生的反思。
人生很多人情事故,不是不懂,只是无奈。
一辈子,就图个心里痛快。
那些想不通头疼,想通了心疼的人事,不如淡然视之。
我们真实地活着,但不是每个人每件事都要较真到底。
真实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场心痛。
开心地活着,如花自然开,自然落,不难过。
花非花,雾非雾,看淡者优雅。
看了第一集,爬树和采冰。
画面清晰干净(极度舒适),是优美类型的纪录片。
配音略硬,但解说词内容较简洁明了。
有科普,且好理解,有人情,且不刻意。
第一部分。
爬树打松子是一人在上展示一人在下解说的交叉形式,比传统配音解说更真实且通俗易懂。
登顶航拍,环绕震撼有电影感,解说词多余,最极致的感受应是无言。
配乐小提琴交响乐有高级感,但不够恢弘,应用更大气的音乐,衬托小人物有如英雄一般的勇气。
松仁玉米画龙点睛,(我小时就就常吃)想到自己吃的松子如果是这样采到的可以瞬间共情。
第二部分。
采冰机位多且配合默契,多人远景镜头有美学效果,脚下挫冰和冰块缓缓拉出有电影感。
采冰失败众人失望神情捕捉,无需解说词,顿生怜惜之情。
人在冰上,有爬树至顶相同效果,给人刺激感。
冰灯部分同样共情,如果想到自己看到的美丽的冰灯背后需要付出如此辛苦,那么欣赏人工美景的心态自然会变得不同。
此外,片中人物一句“好人干不了,赖人不希干”,话虽说反但摄制组没有干预,给弹幕留了讨论空间。
两个小片组合恰当,一个单人、一个团队,一个危险、一个辛苦,一个森林、一个江河。
同样都是主人公自己讲述较多,如果只针对东北地区拍摄,那应该是策划者利用地区优势做出的合理安排,毕竟其他地区的表达欲望及能力整体稍差,恐不能达到片中效果。
此片整体类似我以前拍摄的节目,怎么采摘、怎么售卖、怎么吃/用,有层次感,当然效果是我曾经节目的顶配版。
如我曾拍过新疆爬树打桑葚,虽危险程度不同,但效果很电视,而此片很电影,这是相同内容不同处理方式的结果。
此片一有电影感的精美镜头(审美),二有刺激感的桥段(猎奇),三有感同身受的人情(相关性),总体较为成功。
只是部分依然稍慢,习惯性倍速观看,这也可看出制作者还是略传统,如果网络播出,其实可以不用拼片,单个故事单个剪辑,几分钟狂拽酷炫吊炸天即可。
纪录片,记录下东北黑土地赠于人们的情书。这片土地,哺育了宽厚淳朴真诚的人民,一段段热气腾腾的人间故事,一张张生动的笑脸,生生不息的温情和希望。人间烟火深重,不枉我们走上一遭。
不是东北人 看的比较迷糊 这就是文化差异吧··
吹起劳动的号子,用危险,辛劳,努力的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是大地之下,每个劳动者献上的情书.
最感动的是第二集的二人转部分,对东北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已经刻在了每个人的骨子里。还没去过东北,什么时候去旅游一次。
皮影戏还有二人转这两集都好感人~
第一集爬树和采冰,第二集二人转和捕鱼,都是东北人日常生活中最有特色的那一部分,我觉得还可以展开一些来讲,豆瓣条目更新不够快,现在还只有第一集的内容
啊啊啊!!!我的家乡太棒了!!!
讲述黑土地的故事。
故事太简单,鸡汤文废话太多。
有钱的东北人都去海南岛了。
东北话咋这么好听呢
真的好看。和《中国人的活法》一样,不追求刻画完美的人生,也没有一味向观众传递励志的鸡汤,真实地展现我们朴素的生活状态——泥沙俱下,仍然有攀越高山的心境和精神,才是国人的生活。
特别真实的一个纪录片,记录了小人物的故事,里面有心酸有苦辣,看完了之后给人一种很平静的感觉。
看第一集里山人徒手爬七十米高的松树采松塔,采冰人在零下三十度的冰面上完全依靠人力采冰拖冰时,我不禁跟身边的人说,你我都是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没走过太多地方,不拥有几吊钱,没饿过肚子,不曾干过什么体力活,尤是如此,看这部片子还是让我觉得我们是不知人间疾苦的井底之蛙。平凡生活皆不易,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愿这些坚韧的平凡人一生平安。
【备忘】火候稍欠,某些情节摆拍严重,某些镜头调色不统一,最后一集皮影戏,谢幕空场观众席,想法不错
拍得不错但结构和主旨有点混乱以至于有点分不清到底是人文还是美食还是自然的主调一段略显零碎的地方之旅,又带有不少刻意的煽情不能说不好,只是总感觉少了点纪录片的真诚
关于东北的故事
冰雕中那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一亮,冰光、灯光映在一起,五彩缤纷,耀眼夺目。感谢那些背后默默奉献的采冰人。
精神东北人来了 ! 爱这片神奇广袤的黑土地 !
当你学会自我开解,自我释放得时候,你就会得到一种永远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使你快乐而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