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2

误杀2,Fireflies in the Sun,迫在眉睫 中国版

主演:肖央,任达华,文咏珊,陈雨锶,宋洋,李治廷,张世,尹子维,姜皓文,陈昊,周楚濋,王昊泽,强巴才丹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误杀2》剧照

误杀2 剧照 NO.1误杀2 剧照 NO.2误杀2 剧照 NO.3误杀2 剧照 NO.4误杀2 剧照 NO.5误杀2 剧照 NO.6误杀2 剧照 NO.13误杀2 剧照 NO.14误杀2 剧照 NO.15误杀2 剧照 NO.16误杀2 剧照 NO.17误杀2 剧照 NO.18误杀2 剧照 NO.19误杀2 剧照 NO.20

《误杀2》剧情介绍

误杀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林日朗(肖央 饰)与妻子阿玲(文咏珊 饰)、儿子小虫(王昊泽 饰)一直过着清贫但幸福的生活,直到儿子小虫突发意外急需救治,几经周折,走投无路的林日朗为了救儿子决定放手一搏。他制定了一个惊天计划..... 本片改编自电影《迫在眉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猛虎之家新包青天淘气包马小跳粉红色时光三星营养午餐消消气第十季打工老板法庭浪子哦!我的皇帝陛下第二季顺风鱼乱世飘萍人来蜂我能预见成功率六指琴魔以藏孩子们杀戮演绎制作人我的青春遇见你柳树屯手机见鬼婚礼兄弟弩级战队H×EROS花与罪桃花源怪谈冬天的骨头神奇动物管理员第二季王子爱上我十里桃花后传侠盗

《误杀2》长篇影评

 1 ) 院长:原来人质只有我自己。

一点也不好看,再也不会看跟陈思诚有关的任何一部电影,逻辑太不通顺了,特种兵从两层楼不到的高度摔下来,直接废了?

那个医生靠自己的血肉之躯扛起了一堆人才能抬动的铁皮?

那帮爆破的特警,来个人说动他们就动,又来个人说停他们就停,无头苍蝇啊?

那个保安明明好几次都能开门跑出去,他非要回来干嘛?

懒得吐槽了,逻辑硬伤太多了,煽情也过于强行,全靠过于用力的演技和及其俗套且尴尬的台词,你说他是悲剧吧,全场人没几个哭的,你说他是悬疑剧吧,看了上段你就能猜到下段,你说他是动作片吧,也没有什么精彩的打戏,只能说坑钱。

 2 ) 影片最大的失误,是以《误杀》作为片名

相隔了两年多才鼓起勇气看这部评分不及格的片子,是因为一口气把印度版都看完了。

由于准备好迎接一部烂片,所以反而让我看到了电影的亮点。

这部电影其实完成度非常高,我看完后开始疑惑为何评分如此低,即便有几个bug存在,但整体的立意还是不错的,演员感觉也到位,两位男主更是水准以上,低于6分我觉得是不公平的。

很多人开口就烂片的,无碍乎几个原因:大人心移植到小孩身上,特警掉下通风管,一楼上演大龙凤二楼却在做手术,一楼打电话听见二楼手机铃声,女记者无所不能,男主死了200万债务谁背。

其实以上的问题,在这部电影来说真不是问题,有的问题说出来,感觉真的是为黑而黑,不知道是不是陈思诚的路人缘问题。

反而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片名《误杀2》,全世界都以为是延续第一部翻拍的内容或者另一桩误杀案,谁知却等来了《迫在眉梢》的翻拍,看过原片更不接受这部的各种改编,一旦《误杀》这个观点被否定,片子好不了,很多人冲着片名走进电影院的,第一时间感觉到的是受骗。

其实和印度版误杀2还是有一丁点关系的,爸爸救儿女,按剧本发展故事,不过《误杀》确实不该用,哪怕有一点寓意在里面,这个故事死的人也不算误杀,只能说不应该死。

几个吐槽点都有评论合理地解释了,不合理的二楼手术室和听见二楼电话铃声导演自己解释过,就不再重复,孩子两个月恢复也是夸张,姑且算影视效果吧,因为这些旁枝末节不太影响整体,我们看哪部电影没个bug,只要那个bug不是影响全局,其实影视作品里有bug属于正常,现实中有的事情可能比bug还要bug。

故事主线是普通人遇到困难后,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自救,但最后发现还有更大的力量压在头上,自己做的都是无用功,这是不少社会现象的缩影。

片中男主最终目的原本是拿回要换的心脏,虽然他已经准备好两个结局,最后不得已选了牺牲的结局。

可以说,男主在这个过程都在赌,赌自己的心脏合适儿子(他到后来逼眼镜医生才知道匹配结果),而且心脏有效时间很少,即便找回来也很可能超时,那时就是双输的结局。

他劫持人质更重要的目的是把这事情的幕后黑手揪出来,为自己和儿子陪葬,作为编剧他很清楚,循正途去申诉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才走这条不归路,为的是争回属于普通人甚至穷苦人群的那份追求平等对待的尊严。

我所支持影片完成度高的是,bug基本没有影响男主完成这系列的行动,从市长一直不接电话和对话中看出,他其实也想有一番作为的,无奈也是儿子突发状况让他放弃一切做出这种犯罪行为,某种意义上,他和男主是一样的,为了自己的孩子,我啥都要干。

当然,男主不会去犯法,而市长则超越了底线,用自己的权力做了违法的选择。

男主牺牲前其实早就想到了民众的反应,还有妻儿以后的生活,虽然不能百分百掌控,但这件事所引发的舆论绝对能让老婆孩子不用被债务纠缠,以市长为首的一条输送链都犯了罪,作为最大群体的人民群众,还会追究男主的行为吗?

更别说他只是追回他应该得到的东西,没有伤害过一个人!

我抛开了《误杀》和《迫在眉梢》的故事,单论这一个电影,他是能让我们泄愤的,里面涉及的医院及政府行为,我们也太熟悉了,看得太多了。

不是男主这样的举动,确实有冤无处诉,所以其他比较弱的bug,没有盖住这个问题背后的寒光。

我们希望相信最后罪恶消失,人民平等,希望不要再有厄难降临在平民头上,但是,我们只能希望。

所以,我愿意给这部电影,这个故事一个好一点的评论,因为它给了人们一个希望。

 3 ) 那些被打动的和要吐槽的

看完之后,先来了豆瓣。

看过前排的评论,发现和我的观影体验有所不同,贬多于褒,甚至有人写了好评感想,评论里都说是收了钱的,我有点摸不清楚状况。

既然决定要写一个影评,我还是想回归到当时坐在电影院的那个瞬间,我自己在想些什么,是什么打动了我。

我自己是全程代入的,基本上是能跟着剧情节奏,顺着情绪往下看。

首先是感觉,整个本子挺完整的。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心脏被别人中途劫走,而不是因为巨额医药费承受不住,逼医救子。

在豆瓣上知道了原版的《迫在眉梢》,看了一下简介和评论,对比下来,我觉得这一版的动机更合情理。

就像毒舌电影说的,这背后在探讨的是:面对体制性的不公,个体能够做出什么样的反抗。

这个中间设置的那些反转,我觉得是合理的。

心脏被市场秘书送到,妻子打电话来说孩子有救了,林日朗的那个表情,就让人知道此事还有后续。

但是小虫被推进手术室,静静躺着,什么医疗措施都没有,被面目肃然的医生护士们围住的那个镜头,让我觉得不寒而栗。

或许小虫就此遗误了治疗契机,父亲想尽办法将自己的心脏和生的希望送给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在那个诱饵计划下死去,被掌握权势者所牺牲,更能体现现实的残酷。

这种不完美是不符合电影叙事的,但可能更真实。

被劫持者们的一些举动,会让我觉得有被打动到。

比如最后他被刺伤时没有选择制服他逃生,而是帮他包扎伤口,寻找铃声响起的那部手机,比如他最后略显犹疑的上了电梯,选择把这群人只扔在下面,无人看管,我感觉他们是真的理解了这个父亲的举动,试图想要帮他达成目的。

而这些人也在最后参加了林日朗的葬礼。

但是有一个评论说的也提醒了我,这些人质还有医院外面围观的群众,都能因为了解了事情的情况,对林日朗的这一举动有所理解和同情。

反而是小虫的病友们和家属们,嚷着不愿意跟劫持者家属同病房。

看电影之前看过毒舌的影评,当时我以为人们的态度转变是在他释放孕妇人质之后,但分明两波群众的不同反应,是在当时情节进行到同一个阶段的时候。

这种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割裂,确实感觉有点问题。

还有就是市长和手底下的人,为了掩埋真相,不惜将卫生局长推下楼,用杀人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那他最后的道歉,口中说的“欠你和你的儿子一条命,想要弥补”,到底还有几分可信?

以及觉得特警在执行任务期间过于草率,有记者放进摄影车跟着本来就已经有点不太现实了,车上还有吓人的面具,让一个训练有素的特警,在这么微妙的场合反应过度,从天花板中掉了出来。

如果是真的心怀恶意的劫匪,这种举动恐怕已经让他怒杀很多人质了。

一些角色的人物弧光是有的,没有非黑即白。

屈服于领导的威压之下,没有抗争的医生,也是那个在危险之中,挡在孕妇面前,用背去顶砸下来的天花板的人。

看起来更讲求面子的警察局负责人,也会在后面回归朴素的正义。

那个新闻记者,我没有觉得很突兀,会想起来今年1月的昆明劫持人质事件,当时被歹徒允许靠近的,也是持有证件的女记者。

面对生死,哪怕是知道对方更多的底细,我觉得也会害怕的,但是那种职业的责任感,又会推动着你站出来,完成该完成。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会觉得这个女记者本身是市长的女儿。

可能是在林日朗要求有记者进入时,警察们说的那句以她的身份地位,她可能不会愿意。

可能是在电视台台长因为事情牵涉太大,要求她不要跟进报道的时候,她说的那句你承受不起,但我可以。

以及在市长的儿子车祸受到撞击时,副驾驶坐着的那个我已经不记得长相的女性的存在。

当时我还感叹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记者也太大义灭亲了。

找到器官移植利益链是符合情理的,把矛头指向市长和他的儿子有点过于直接。

而且从新闻理想和新闻野心的角度来讲,其实不太说的过去,因为电视台发布新闻,不是前线记者一个人就能左右的,如果电视台真的不想参与报道,还会有其他的办法。

仅凭记者一个人来完成这揭露真相的一环有点困难。

跳出电影情节,觉得肖央的演技确实挺好,他的面部表情能够让人入戏。

演员们对戏,看着不尴尬。

虽然这么说看起来是一个很基本的诉求,但这些年看到的影视作品里面,很多连这一条都达不到。

导演好像是个新人,叙事的节奏和镜头的使用感觉还蛮规矩的,能看得出是有套路和方法论,没有出乎意料,但整体让人感觉很舒服,能把故事讲完整。

最后没有使用真枪,而是用假枪和血包来代替完成这个计划,我觉得有点多了。

实际操作中有那么多不可替代性,使用假枪未免太过轻视警察们的专业程度。

林日朗可以是一个被逼走上绝路的好人,没有为了达成目的,真的射杀无辜者。

但是他更可以是一个不完美的好人,持真枪劫持人质,真的犯了罪。

不用帮他再找补和美化。

总体来讲,误杀1和误杀2我都还是挺喜欢的,也种草了原版《迫在眉梢》,打算有空就补一下。

 4 ) 逻辑差,煽情滥,笑点尬

《误杀2》的结尾有个彩蛋,里面有导演的一句自夸,大致意思是说此片“写得好,演得好”。

我想这恐怕是导演对《误杀2》水准的一种误解。

要我说,整部《误杀2》,写得差劲,演得勉强;食之恶心人,弃之不可惜。

《误杀2》,三分之二的悬疑,三分之一的煽情,中插一点陈思诚拍喜剧落下的不讲段子就难受的毛病。

从擅抢新闻的女记者出现的那一刻起,我几乎一刻不停地在叹气:怎么会有这么不专业的记者?

怎么会有行动如此迟缓的办案人员?

怎么会有这么盲目的围观群众?

甚至还有如此配合男主的人质和指哪打哪乖巧如斯的枪。

但这一切不可能的人和事都在这个自以为捏造得很高明的故事中轮番登场。

他们不光登场,而且流程顺畅,配合有方,时机巧妙——这中间哪怕出了一点差错,男主的儿子都注定得不到父亲的心脏——狙击枪的瞄准镜视域在影片中段必定逃不出一个小小的金属奖牌,在影片结尾又注定要绕开男主珍贵的心脏。

悬疑不够,煽情来凑。

柔情舒缓的BGM时不时就冒头,配合冗长的台词和奋力呼号,竭尽全力要撼动观众的泪腺,但最终的效果只让我坐立难安。

当我听着肖央对市长陈述自己的犯罪动机,我脑子里只有:好磨叽。

当我听着深情款款的音乐和结尾写给妻儿的长信,我脑子里只有:好磨叽。

当我看着那只冲破雨幕的萤火虫飞停到肖央的手上、圆满完成了编剧赋予它的前呼后应、煽人热泪的任务时,我脑子里只有:萤火虫真不容易。

俯拾即是的煽情之处让我本就不紧张的脑子更加放松了。

感谢导演为我的无聊添砖加瓦。

还有笑点。

尴尬的笑点让这个本就虚弱的故事更加不堪一击。

它虽密度稀疏,但杀伤力强大,招招致命,让稀薄的悬疑氛围土崩瓦解。

胖保安,持刀男,滑滑板摔伤的女孩儿和她的男友,无聊到我不知是该礼貌地笑上几声,还是干脆放弃礼貌。

不过李治廷长得像力宏还是很好笑的。

全片只有李治廷出场的那一幕,闺蜜发出了惊喜的尖叫:啊!

力宏!

居然还能看到他!

现在想想我当时立即告诉她她认错人了事儿有点考虑不周,或许不告诉她她能收获更好的观影体验。

谨以此文,纪念我白白扔掉的四十五块钱。

电影票价日益高涨,我却频繁在为这种牵强虚假的故事买单,想想都冤枉。

 5 ) 陈思诚翻拍宇宙快点结束吧

rnm退钱,足球比赛明明是一比一哪来的金牌,有了防弹衣还金牌挡子弹,我十多年都没看过这么老套的桥段了。

马上要做手术了,还找医生求一小时借高利贷,早干嘛去了。

全程都在说什么儿子儿子,强行煽情,毫无逻辑,那个想杀达马医生的角色设置有什么意义?

为了衬托他是个好医生?

围观群众一下子被感动一下子又唾骂毫无原则,还有这么明显的假枪,抢了警枪警察会不知道吗,漏洞太多了。

简单的反转都是可以直接想到的,没有新意。

任达华这个角色也没有对电影起到什么推动作用,各主演演技在线是这片子唯一正常的了。

误杀了谁!!!

谁能告诉我跟误杀两个字有什么关系,建议直接看美国原版迫在眉梢。

 6 ) 《误杀2》:别看

老被doub卡文章,所以中英夹杂避免敏感词。

《误杀2》,别看。

特别是如果你抱着再看一部前作《误杀》那样的心态去看,你将大失所望。

前作《误杀》,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二者都是悬疑片。

《误杀》带有较强的悬念性,而且两个阵营之间有高度的对抗性,这两点使得它娱乐性很强,所以很受观众欢迎。

《误杀2》,翻拍自美国电影《迫在眉梢》,两部电影都讲了一个父亲因为孩子得不到心脏移植,绑架医院里的医患为人质要挟警察的故事。

但两部片的情况不太一样。

《迫在眉梢》是一部现实主义犯罪剧情片,它的重点在于控诉US医疗体制(保险公司、用工企业、医疗机构、government救济部门)和US社会(媒体、police、冷漠的middle class)如何系统性地碾碎American Dream,把勤奋良民逼上violent crime的绝路。

它没有什么悬念性,当然对抗性还是很强,因为这是一个人与整个system的对抗,而且这种对抗让每一位美国观众都感同身受:有一天,我也可能是那位父亲;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也没有别的选择。

丹泽尔·华盛顿的表演极其炸裂,强烈推荐观看那么对于这样一部电影,《误杀2》该怎么翻拍呢?

简单来说它的策略是:剥离现实性,增强娱乐性。

剥离现实性,这个很好理解,CN国情与美国不同,不能照搬;就算改成其他问题,也播不了。

那不如像《误杀》一样,把故事设置在泰国。

这样,现实主义带给观众的那种对抗性以及感同身受,就都不存在了,所以必须要用别的东西来吸引观众,那就是娱乐性,主要是悬念性和正反派带来的对抗性。

所以《误杀2》这样设定:corrupted官员抢走了男主角孩子的移植心脏,男主角制定了一个“惊天计划”……听上去是不是既有悬念,又很对抗?

假的!

男主角就是进医院把大家hijack了,然后一边回忆自己与儿子的生活,以及儿子患病、心脏被人截胡的过程,一边等police满足自己的要求;police在外边稍微做了一些调查工作,派了一个人渗透了一下(还失败了)——后来我知道了他们这么磨洋工主要是在等反派在电影过半时露面。

电影总共两小时左右,至少前一小时,没有任何悬念和对抗;后一小时,悬念和对抗微乎其微。

而且,移植心脏是有保质期的,本片也一点没有时间上的紧迫感。

除了情节以外,人物设定也极大削弱了对抗性。

里面有一个记者,显然是翻拍自《迫在眉梢》里的记者——对男主角漠不关心,只追求能让自己爆火的新闻。

但这个记者后来突兀地变成了一个追查真相、为男主角伸冤的形象。

而抢走移植心脏的corrupted官员,还对男主角心怀愧疚,满足他的要求。

唯一能跟男主角形成对抗的,竟然是corrupted官员的秘书,这太可笑了。

可以说,《误杀2》在剥离了《迫在眉梢》的现实性后,完全没能加入娱乐性,反而是把《迫在眉梢》反思现实时的那种“质朴”的叙事风格保留了下来,导致影片平淡如水,这就属于里外不是人。

别忘了,观众是冲着“误杀”这个名头、冲着你的“惊天计划”来的!

以上是本片失败的根本原因。

还有其他一些细枝末节的技术原因,比如全片弥漫的不真实感:通风管道里的SWAT先不小心弄松了螺丝,然后被无良记者的鬼脸面具吓得撞断了管道。

这个真的有点过于无厘头了。

医院一楼警匪紧张对峙,医院二楼有条不紊做手术。

我看到这都傻了。

还有没用的支线人物:想刺杀医生的家伙有什么用吗?

删掉他是不是没啥影响?

疑似家暴男存在的意义就是反转,让观众发现他原来才是被女朋友欺负的那个,增加一些笑料,调剂紧张的剧情——问题是这个角色在反转的时候占去了好几分钟,已经抢戏了,严重破坏了紧张的对峙气氛。

我发现有很多支线人物都是从《迫在眉梢》里改来的,但是人家的支线人物设置是为主线服务的;本片把主线改了,支线人物也不会玩了。

总之,演员的表演其实都挺不错,奈何这个本子太菜了,从根本上说编剧没有想清楚这个本子改编的战略大方向,同时执行上也欠缺基本的剧作技法。

 7 ) 故事单薄,演技合格

看评论说是翻拍的,没看过原版,所以不做比较,仅就这部电影谈谈看法。

首先几位主演的演技是在线的。

任达华的妆造很棒,特别有故事感,这样的自然衰老真的很棒。

肖央纯演技派了,无论是喜剧正剧还是这种悬疑故事剧都能轻松拿捏。

不过他的台词口音不太好,喜欢用耳语来表达情绪,听起来很难受,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都到位了,但台词念得不好,不够饱满。

所以爆发戏的时候总觉得缺了口气,吊在胸口咽不下去,便秘一样不够畅快。

有时候咬字还不够准确,重音也拿捏不准。

特别是看到市场儿子在手术室换心脏时,情绪爆发得相当感人,但语言表达没有跟上,很可惜。

文咏珊戏份不多,表演痕迹明显,演技还需要进一步打磨。

尹子维还是一贯的刻板人物形象,受制于人设也只能按照观众熟知的方式去表演。

不过后面服软时的那声“师傅”很有反差萌,个人很喜欢。

希望以后他能接一些不同的角色,挑战一下自己。

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整体比较单薄,前半段太过拖拉。

整体悬念不够,煽情太多。

特别是感情戏,冗长拖拉。

父爱有很多种表现方法,实际生活中可能更加深沉而隐晦。

影片展现的几个场景很普通、很刻意,没有足够的深度。

所以无法给与观众最大的情感冲击,剧本打磨还不够。

导演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泰国的唐人街,这样可以规避很多过审的风险。

后半段也充分展现了对权力、平等、民意等的思考,这会引起很多人的思考。

说白了,大多数观众都是普通人中的一员,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要怎么办?

这是影片比较成功的地方,无论显示是否黑暗,有人展示黑暗并直视黑暗总是好的。

让我感到困惑的还有一点,关于女记者的人设。

前后转变太快,没有什么原因和契机。

林日朗最开始找她的时候,甚至没有听完就直接拒绝,非常冷漠。

在门诊部拍摄的时候,也并没有抱有同情,一味地抢新闻而已。

最后却为了公布真相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很割裂。

中间如果多点铺垫,演员的演技再精进一些,应该会合理很多。

关于最后的结局,大人的心脏是否可以置换给孩子,我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不予置评。

如果说真如评论所说这是医学常识,那编剧犯了这么低智的错误真的太遗憾了。

因为这一开始就是林日朗的Plan B,如果不可以置换,那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这个故事的根基也就不存在了。

 8 ) 2颗星谨献给伟大的父爱,与此电影无关!!!

电影开场一个拿枪的男主,一个拿刀的龙套,分别走向各自的目标,我以为“误杀”要出现了...........先说拿枪的男主:他的特点:职业小编剧,还是没人用的那种,长期待业在家,他老婆(女主)小学老师,还是快失业的那种,二人存款10万+,还不是人民币,妥妥的社会底层。

两人为了200万的天价手术费做出了一系列举动,女主被学校老师捐款,感动的无以复加;男主去跟一个只是给对方写过台本连面都没见过的记者借钱(这段简直是毫无逻辑,男主以为“美女”都是大善人吗),被果断拒绝后空手而回。

但是手术在即,他又请求医生给他1个小时的时间,自己去借高利贷(早干嘛去了),但就这一个小时发生了变故,移植心脏被抢,他就铤而走险劫持了医院,目的是把心脏要回来,从这一刻开始男主突然化身为名侦探柯南,让警察、市长秘书都上当,揭露事情真相。

再说拿刀的龙套:他的特点:他说自己不能看见男人打女人,电影强行弄了一个低劣无比的乌龙(强行搞笑),还是跟被“劫持”的人质发生的。

一个可有可无甚至有点尴尬的角色。

医院里被劫持的人质听了男主劫持医院的目的纷纷为其感动,被放出去的人质为男主叫好,外面围观的群众为男主鼓掌喝彩。

(围观群众两面派,先为男主喝彩,再为警察“击毙”男主喝彩,无语)总之电影强行煽情、节奏混乱,看过就忘(写评论努力的回忆了好一会儿)。

2颗星谨献给伟大的父爱,与此电影无关!!!

 9 ) 对《误杀2》我有十问

观感流畅但漏洞百出为什么要安排林写的最后一个剧本是相似内容?

为什么要安排通风管道里一个吓人的鬼脸?

为什么安排一个女家暴男的无聊笑点?

为什么设置一个要暗杀医生的人却不作为第二矛盾铺陈开写?

为什么非要安排成假枪,假枪能发出剧情一开始医院大厅里那么大的枪声吗?

为什么编剧不去查查足球有没有金牌,成年人心脏能否移给儿童?

为什么特警的手开枪前被绑起来就证明特警没有被杀?

为什么前一秒还在给林叫好的民众看到一个条子死了光速改变立场?

为什么一楼和外面都是翻天覆地二楼却能安心做手术?

为什么林要制定这样的计划?

首先明确计划前他已经决定将心脏捐给儿子,并且他不知道谁截走了心脏,那他还要演一出戏无非是想揪出真凶并在媒体前曝光。

看似合理,但换做是我我是没把握揪出真凶的,大概率只会白白把命搭上。

事实证明没有那个记者以及“市长手术刚好就在二楼做”的巧合,他也根本完不成自己的计划。

网上说的最后一个小时去借高利贷我倒觉得没什么,毕竟林日朗的人设是很规矩本分的人,原本一直在向亲朋好友借钱,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借的高利贷。

闹出这么大的事,处于舆论压力警方也一定会保护母子的安全不被放贷者为难的。

建议加强倒计时的紧迫感。

建议详写医院内部斗争,不然真以为劫持医院那么简单啊。

 10 ) 救子

这个故事表面看是警匪片和悬疑片,实际上讲的是亲情和匹夫之怒。

悬疑方面破绽颇多,可谓千疮百孔,所以用了各种巧合来填补,但是勉强补上也是四处漏风。

亲情方面,父亲救子的心情确实能打动人心,但也是因为剧情的破绽百出致使感情戏插入得不自然,有的地方甚至明显能感到在强行煽情。

影片主题其实大有可挖,权贵无视规则法律,凌驾于小人物之上,逼得小人物变成罪犯甚至赌上性命。

这条线可以给主人公添上一抹悲壮的色彩,引起观众的同情之心。

不过,最后林日朗用自己的命换了儿子的命,而院长和市长秘书受审,市长下台,这种结局真是令人失望,好像是武侠小说的大决战变成了法庭上的庭审辩论。

为了保住儿子的命,市长可能最多丢掉官位,而林日朗只能豁出性命。

对于所珍视的东西,权贵和小人物所付出的代价是截然不同的。

电影中的无奈,也是现实中的无奈,底层之怒或许真的连权贵们的毫毛都伤不到。

不过电影不就是可以让大家稍微离开一下现实吗?

观众们大概都希望能看到个大快人心的结局吧。

《误杀2》短评

三星,故事讲的一般,填莫名其妙的笑点,和一煽再煽的桥段,本质都是对剧本和故事节奏的不自信,别再翻拍了,误杀的原版人家有续集。

8分钟前
  • 付突突
  • 还行

很成功的翻牌,演员整体演的都不错,有几处还有点泪目,这一套商业模式感觉被陈思诚玩的很溜了。每次看到达玛医生,都会不由自主的代入许光汉,如果让小许来演,应该也是满出彩的,遗憾啊。

10分钟前
  • 苏打小小围🙃
  • 力荐

一面惊叹于国产类型片把控和外来剧本本土化改编的娴熟流畅,一面感慨于国内主创频繁翻拍和利用观众G点“投其所好”的偷懒投机。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故事转折、高潮反转等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都毫无惊喜。电影其实并不难看,但就是味同爵蜡。突然感觉国产电影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平庸,烂一次下回可能会进步,平庸的结果就是下次可能还会平庸。还有一点就是肖央可能还是奔着拿奖去的,那么多情绪爆发和特写,整体还可以,细节还得加强了。

13分钟前
  • 亲切的昊子
  • 还行

这电影有编剧?而且是三个!你敢信

16分钟前
  • 夜半撞车
  • 较差

不是说原版就好,翻拍的就差。同样的内核不一样的故事,但这部明显比节奏拖沓结局阳光的《迫在眉睫》要好很多(虽然这好也只能是在虚构的国外的什么地方。)。PS:我要去给原版减星了。。。╮(╯▽╰)╭PSS:我说女主播怎么那么眼熟,原来是那战斗力爆棚的牙套妹啊。。。

17分钟前
  • 一贫
  • 推荐

“我们老老实实做人,为什么赢的怎么总是你们?”是啊我也想问,希望不要让“生存与平安”这些需求,成为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祈求。

18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故事是个好故事,演员演技也在线(除了陈雨锶),但个别角色没有塑造好(比如李安琪和当堪)。立意很高,但一方面技法欠缺火候,另一方面受限于审查,最后只能靠煽情来弥补挖潜的不足(尤其是把“大众”拍的低幼且撕裂)显得有些遗憾。

20分钟前
  • Tom
  • 还行

私心四颗星吧…我知道拍的是很差,但是却也戳到我了。看到短评说这部电影背景放在泰国是为了过审吧,想想就更觉得难过,我们这里被要求捂着嘴巴视而不见太久了,甚至忘记了该怎样抵抗。电影总是美好的,有善良的医生、警察以及愿意追求真相的新闻工作者…可是啊,现实呢?现实荒谬的可怕,只是大家习以为常又在庆幸自己不是受害者罢了。很喜欢那句台词“今天的事情发生在林日朗的身上,明天就能发生在千千万万我们的身上。”有一个私心,希望毕业之后可以不会成为那种垃圾媒体工作者,依旧能够尽我的力量为别人发声。新的一年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做一个对一切本该抵抗和呐喊却选择视而不见装成哑巴的动物。善良一点,祝你和我。

25分钟前
  • 废话小猫
  • 推荐

把“误杀”做成一个翻拍IP诗选我也是没想到,也说不清楚是反讽还是自嘲了。相较原版《John Q》侧重的制度涉及,这个改编着重的却是原版原本弱化的阶级矛盾,它开场的车祸对原版观众来说则是一场诡叙。最后它实际上是将John Q的另一个可能性的结局拿来写了,顺便来点了一下这个“误杀”的命题,老实说,居然节奏、照应细节、完成度整合的相当好,特别是在前面《误杀》玩砸最后十分钟的情况下,这个对比就变得很明显了。之前有听到一种过审解题法,就是怎么去拍一个表现阶级或者说制度、体制的犯罪片呢……将它安排到一个国外的唐人街去就好了,具体到这个改编,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异地化的本土化吧,其实凡此类片,当成架空、科幻片或反乌托邦看待都没问题。

26分钟前
  • Kaito
  • 力荐

过于算计了,所谓的批判不过是想撬动大众情绪,用力还那么刻意,煽情并消费情绪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票房秘密吧。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好失望。想看蜘蛛侠

28分钟前
  • 我小燕子不回来
  • 很差

看了场《误杀2》,听后排小姐姐哭了20多分钟!片子牛逼!看完最大感想,现在养个娃已经不是费钱了,还得搭命!万一是二胎,可能小两口都得搭进去。难怪现在年轻人都不结婚生娃了,有钱给自己花不香么??

29分钟前
  • 真味君
  • 推荐

货不对板,完全称不上悬疑片。第一部片尾埋下来的悬念就不打算管了?这一部中的bug也太多。我就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市长不去私立医院,却非要跟穷人挤在一家一看就在贫民窟的医院?典型机械降神。以后肖央+误杀的搭配休想再骗到我。我整个人高喊rnm退钱!

30分钟前
  • 豆友212272374
  • 较差

各怀心思的博弈 改编确实省力

31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误杀》不红,倒是爱蹭。陈思成剧本小裁缝实锤。——《一出不好戏》 多一星给肖央和他心里永不褪色的父爱。

34分钟前
  • 猫咪长犄角
  • 还行

没看预告就去看了,还在想这个部到底跟上一部有什么链接,看了以后才发现,是内核一致,都在讲父母对孩子的爱,2更多的是讲肖央爸爸对孩子的爱,也是东方亲情中普通人对这个平凡世界无奈的反抗。故事情节也是超出我的预期,反转的剧情的内核也是浓烈的感情的一种表达吧。

37分钟前
  • 靓仔哒哒琢
  • 推荐

煽情戏份略重。男主妻子扮演者口音有点出戏,女记者的戏份牵强了些。与误杀1没什么关系。

40分钟前
  • 王惊魂
  • 较差

故事是个好故事,可惜讲述的手法太普通了,一个俗套接一个俗套

44分钟前
  • greyStar
  • 还行

泰国人说中文,中国电影放泰文歌,我到底在看什么啊。而且这个系列也别叫误杀了,就海外大片翻拍集吧

4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较差

不公不义刻画地轻描淡写,煽情倒是一大段,精准到每一秒的商业片套路,也把第一部的推理感和悬疑感丧失殆尽(虽然已经这么平庸了,还在苦口婆心地告诉观众记者的重要性,我就不多批评了

50分钟前
  • 李慕白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