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环境,大家好在有这位好厨男。
没了他,大概勘察站点会混乱不堪。
都说食色性也,我看是真的。
人累了,有好吃的饭吃了,才能不胡思乱想。
南极的生活很枯燥,半年有阳光半年是永夜。
人们在勘察站自己想游戏自己娱乐,过的还不错。
我以为只有男人的屋檐下会爆发不可挽回的战争,没想到大家居然很平静的每天每日的干活,做广播操,并且对广播体操录像带中的女演员评头论足。
没事的时候大家你追我赶,你骂骂我,我打打你。
痛哭流涕对厨男说着:“我要吃拉面,我是拉面做成的。
”厨男皱眉头:“要怪就怪那些自己半夜偷吃拉面的人,现在拉面已经没有了。
”但是呢不要紧,驻站医生用化学公式解释出来碱水的做法,于是厨男兴奋的半夜和面切面煮面,终于在清晨把拉面做了出来。
大家呼哧呼哧的吃,忽然让人觉得,最基本的最平凡东西,往往就是让人最有归属感的东西。
他们想吃炸龙虾那段大概是最爆笑的了。
厨男说,切成块或者磨成泥不好么。
他们说不要,我们就要吃炸的龙虾。
一边说还一边干脆把炸龙虾变成干活的号子,喊的好不热乎。
厨男骑虎难下了,于是居然真的搞了出来。
shock!
他的厨艺啊,真想说太神奇是用什么炊具把那么大的龙虾给搞熟的。
后来大家对着大龙虾入座,每一个人头分别对着一个龙虾头。
其中一个人说,怎么感觉乱糟糟的。
哈哈,可不嘛,无数的龙虾须朝各个方向立着,都快要把人的脸给挡住了。
谁叫你们自己要吃炸龙虾的,噗嗤。
这样的影片总让人看完过后想起里面的一个个片段呢。
食物和生活,这样的题材百看不厌。
如有如果,那么不在海上,不在海上厨房里工作的我聚焦的可能仅仅是切厚片的三文鱼刺身,丰满的海苔饭团,热气腾腾的拉面,切的厚厚的肉排。
其他的,可能只是哦一声,嗯,原来南极那么冷,-50℃,甚至-70℃;不是在南极就有企鹅和海豹的,冷的连细菌也生存不了的地方,每次小朋友问“这里有企鹅,这里有海豹吗?
有什么可爱的生物吗?
”的时候只能回答“没有。
”尴尬的笑。
多少个画面,让我看到了工作中的影子,工作生活时的影子。
若干年后,这部电影,会是我回忆这个ADVENTURE工作的另一个媒介。
· 岛1000KM以外才有另外一个基地,1人1年的食物大约是1吨,食物供给全是罐头,包装食品,冷冻食品,唯一的新鲜蔬菜是豆芽,水是最最最重要的东西,队员要集体挖冰块造水,“幸好造水的材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墙壁上随处可见“节约用水”的提醒,洗头洗澡是一种奢侈,每个人一间约5 ㎡的CABIN,厕所共用,简陋半门,大号插红旗,小号插白旗,室内的娱乐骑单车,下棋,打保龄,打乒乓,看雪花电视,通过海事卫星打电话,吃饭,过节,带上节日面具,被人追着打,赤身裸体关到门外;又或者,将果汁撒在挖好的坑里,冻成棒球的边界,挥棒跑垒,(看到他们拿铁勺子在挖红色的冰我原以为他们是冻冰激凌吃)眼之所及,白雪皑皑。
8个男人,吃相各异,聚在一起,互相取暖;生日也好,过冬至也好,爱女的牙齿掉进坑后也好,一起。
我所在的地方,则是一片汪洋,比他们要幸福的多:有网络能上网,打电话也不用钱只是信号不好;每个星期如天气好供应船会准时来到,有新鲜的果蔬;CABIN有单人房和双人房,都有独立的卫生间,水、电无限制使用;有健身房、游戏机、电视房、电脑房、祈祷室,也能到直升机甲板上散步如风力小于8级;CABIN内温度可以调节至人体舒适的26℃;室外温度还没低过15℃。
最重要的是,海上上班28天,然后就能回归陆地。
相似的是人们对食物的想念,食物也只是一个链接,让我们记得日历上真实的日子,日子里真实的社会与生活。
中秋节,几个人一起包饺子,硬邦邦的皮,牛肉馅儿,吃的很开心不亦乐乎,再在甲板上看海上的明月,吹吹海风,就这么过了。
整鸭、整鸡,鸭头、鸭爪鸭翅和鸡爪,这些下脚料老外不吃,厨师就留起来,卤牛肉顺便卤起来,犒劳我们这帮馋鬼,不肖一会儿,一大盆骨头瓜分完毕,边啃边说嗯比外面烧腊铺的还要好吃。
西村问胡子眼镜研究男,有没什么想吃的东西?
那男人想了好半天才挤出来一个“肉排”,太过笼统,西村追问,研究男掩饰自己的窘迫,不客气地说“我们来这里不是白吃饭的。
”西村大度,不鸟他,在一大块儿肉上涂满汽油点燃烧,另一个小青年玩性大起,举着烧着的肉块火棒在雪地里追着西村跑,哈哈。
做厨房的,服务行业的,往往会给别人一种印象“满脑子想着吃”,似乎除了吃我们啥都不会,这也难怪南非BT医生听我说我读过SLUMDOG MILLIONAIR的书的时候惊讶地问我居然还读过那本书?
这些人,难道没有过特别怀念某种食物的味道的刹那吗?
尤其是在雪地里,圆球的底端,南极之南,温暖的食物带来身体的能量,也是精神食粮。
电影里的SITE很像LOST故事里的那座岛。
困。
· 家有家室的人,恋爱中的人,有说不出的难处;懂事的人,会和家里人说这边一切都好,不用担心,有什么委屈心酸可说呢?
说出来只是让岸上的你们悬着心挂念,不如不说。
很喜欢西村一家,女儿在展览馆看着老爸的视频跟他讲电话,说家里的事情,轴老爸居然没听出来是女儿的声音还说:“哦你的名字和我家女儿一样哦。
”浪漫的是,曲里的歌词,尽管外面下着雨,我依然,等待你的归期。
只是这种等待,这种守候,有几个人能坚持。
· 其他在做拉面的碱水时,西村用的是ROYAL BAKING POWDER.冬至过大节的时候各位穿着西装,西村穿着厨师服戴CHEF HAT,大哥当侍应生呵呵让我想起了圣诞节当天我们从早忙到晚的情景现在是中午时分,同事们应该也在忙新年大餐了吧居然拿大龙虾来炸,暴殄天物啊....南极站的垃圾不晓得怎么处理?
我应该会选择看极光而不是吃拉面...谢谢让我在2010年末看到这部电影。
这是我第4次来南极越冬,在中山站,前三次是在长城站。
2011年在长城站越完冬以后接着又去一次去昆仑站度夏,回到家后在网上搜索关于南极方面的电影,才看到这部电影。
个人觉得这是描述南极考察队员越冬生活的最真实最完美的一部。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南极,每次看的时候都会觉得很温暖。
顺便聊几句关于南极生活的方面:在长城站越冬时间是一年。
在中山站,加上来回路程时间是一年半。
从我99年第一次到南极长城站越冬,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电话太贵打不起。
到2003年开始有了卫星电视(中文的只有一个中央4台),到2010年通了网络,还可以随时免费给家里打电话,孤独感减少许多。
在这里做厨师是很辛苦的,一日三餐日复一日(礼拜天可以休息一天,由大家轮流主厨),还有众口难调的问题,很难让每个队员都满意。
前一阵站上队员流行打联机CS游戏,每晚8点到11点,枪声大作。
这两天又集体玩起了三国杀。
前几天晚上最低温度零下35度,网络坏了,断了两天。
下水管道结冰也堵了两天,疏通后粪水狂泄下来,污水处理房内满地的粪便。
祸不单行,凌晨4点宿舍楼里火灾报警器误报警,一惊一咋。
电影海报封面上主角的黄色大鞋子,日本产的,也是我国南极昆仑站内陆队的制式装备。
主角身穿的服装和我们越冬队的服装也是一样的款式,我们把它叫作“企鹅服”,我们这套是国产的。
就想起这么多了……哦,对了,补充一下老南极和刚来南极的队员的显著区别:外出时,首次来南极的,胸前挂满各种长枪短炮加最先进的摄像机,老南极就带一个很老的卡片机,更老些的南极就没有相机。
如果有人惊呼:极光(也可以是冰山、企鹅),刚来南极的,狂奔过去,快门声响成一片。
老南极抬头看看,低下头该干嘛干嘛,更老些的南极,就当没听见。
这样的片子,故事就好像发生在身边一样,琐碎平淡而温馨,看完之后就留下轻松美好的心情,不记录一下,很快就会淡忘。
一群科学家大叔,好像小孩和猴子的结合体,很可爱。
偷吃拉面和黄油的,不吃拉面睡不着,偷偷洗澡的,偷偷摸摸打电话给女朋友,最搞笑的是电视连线里,大叔们回答这里没企鹅和海豹,但有我们,小boy问他们有没有其他可爱的动物,再一群人僵硬的表情加上横七竖八地长相,真是非常搞笑。
片子里,一群大叔吃法国菜的时候,西装革履,正襟危坐。
上一道菜大叔们则赞叹不已,并像模像样的举刀动叉,研究生同学亦变成熟练报菜单且礼数周到的服务生。
但医生一个捡起落衣鹅肝塞进嘴巴的动作,和研究生来到后厨房大快朵颐,问西村“鹅肝是什么”的问题,将大家都在装模做样的有趣行为表现了个淋漓尽致,后来吃热烈的中国菜,大家就跟一群饿狼民工差不多,完全没有形象,抢着吃。
好细致的刻画。
的也让人觉得贴近地好像在说自己和周围的人一样。
冲着堺雅人大叔看的片子,感觉还好。
最大卖点,是眼神专注的帅大叔一心一意地做料理,有板有眼地算上精致的食物。
那个模样,不输星级大厨。
原来,做面条也可以那么有魅力!
堺大叔,好丈夫的典范啊,温和,小帅,入得厨房,出得厅堂!
时长两小时的电影,当中很多不经剪接的画面,保持了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的完整性,剧情不会很跳跃,就是要观众放松心情,慢慢的看,比较适合晚上睡觉前看吧:)有一点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就不放放音乐,看看书过日子呢?
非要整天往外面跑吗?
很喜欢日本影视的这种风格,细腻,清新,朴实,简单,平凡中见美好。
不会很时尚搞笑,演员不会很美很帅。
堺大叔,看着就是低调的人。
除了此片,就看过《秘密花园》,口水流下来了
都说食物不仅拯救人的胃,还能温暖人的心。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好厨子?
有精湛的手艺就够了吗?
日本人对打造一个好厨子仿佛颇有心得。
从电影《海鸥食堂》,深夜剧《深夜食堂》,再到《南极料理人》,无论是北欧不可多得的夏日,还是日本霓虹灯下的都市一角,抑或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之间,食物神奇的治愈功能都能在心思缜密的好厨子的手下,发挥到极致。
每种食材都有它的含义,每道料理背后又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也许,食物的美味关系永远建立在人情的层面之上。
也因了这一茶一饭的温暖,才更让人胃口大开,对生活充满希望。
生活 大叔甲在雪地里狂奔,崩溃地喊着“我要回家”。
大叔乙丙丁等人在白茫茫的后头一顿追赶,好不容易按住了大叔甲,大吼着:“你再忍耐一下,再坚强一点。
”这是一个何等壮烈的场景,但下一秒,生活变得逗趣起来。
大叔乙看着含泪的大叔甲,严肃地说:“那我们现在去打麻将吧。
” 在南极,没有企鹅,没有海豹,有的只是一片白茫茫的冰天雪地,和八名孤独南极考察队员。
南极的生活,光是用想的就已经无聊得让人发指了。
那是一片与世界末日无异的空间。
大家如同《月球》中那个孤独的宇航员,日复一日地等待回家的日子。
但三百六十度大转弯的片头,就足以告诉观众,即便生活在南极,依然要懂得寻找快乐。
《南极料理人》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虽然八名可爱的大叔级考察队员基本没有户外活动,每天只能大眼瞪小眼,但总能自己挖掘出点儿趣事来干干,换一点快乐来尝尝鲜。
早上团聚在小小的洗手间里,排着队聊着天等刷牙、等上厕所。
在美其名曰为“中国文化研究所”的横幅下面打麻将。
跟着录像做早操。
用花生当筷子托。
在冰箱里种豆芽。
把果汁倒在雪地里,做成水果碎冰吃。
自己挖雪造水,喊出来的号子是“今晚要吃油炸大虾”。
在南极生活的日子,可以简单枯燥,却也能像一曲华尔兹一样,轻快而愉悦。
美食 食物成了他们的希望所在。
身处极寒之地,要是没有了丰盛的大餐,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所幸他们有一个温柔能干的厨子大叔。
于是,就在南极的这间小屋子的木头饭桌上,端出了各式各样美食。
从鱼子饭团,到半熟牛排,从油炸大龙虾,到精致的鹅肝。
日式料理来了,中国菜来了,豪华西式大餐也来了…… 如果说南极的寂寞是冷不丁就会疼的伤口,那么食物必定是那温柔的一刀。
都怪大叔们半夜起床偷吃拉面,把南极仅有的一点囤货都吃了个精光。
有一天,拉面没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拉面控大叔丙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任多美味的皇帝蟹也无法抚平他的痛苦。
他哭着对厨子大叔说:“我这个人是拉面做的,我的人生没有了拉面就活不下去。
” 吃着拉面,品的却是家乡日本的味道。
吃着油炸虾,想起的却是妻子和女儿肆无忌惮的大笑。
吃着巧克力蛋糕,念着的却是家人的温暖和问候。
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从电影里品出了一点美食与思念的美味关系。
任全世界的极光再耀眼,如何能比得上一碗热腾腾的拉面来得重要。
冰天雪地里,美食只是一条红线,绑住的是地球那一端深深浅浅的思念。
即便2012年世界末日真的来临,我想也总会有许多人选择用食物顶住绝望,寻求那当中百般的滋味。
一茶一饭的思念,任谁都不能不眷恋。
细节助电影一臂之力,还是想说感叹下日本电影太注重细节了。
任性的7人。
有为了埋怨自己被贬职而犟着脾气不按时吃饭,缩在工程车里披着毯子翻着漫画嘴里念着要玩柏青哥的汽车工程师。
末了大厨因为担心而特地送上门,结果又是很可爱的小插曲,出门才短短几分钟,饭团结冰冻住了。
有为了自己以后参加铁人三项比赛随时都在做准备的医生。
不管料理人西村在做啥,他总是可以趁机而入。
猛地一踹门,询问对方体重后在氧气稀薄冰天雪地的南极骑着自行车载着西村练肺活量。
好处就是,你可以用喇叭给今天的午饭做广告。
还有烤肉,举着若干千克的大块生肉,用铁叉叉着,燃了火之后像孩子一样在白色的世界里追着跑。
有不能活在没有面条的世界里的气象学家。
在帝王蟹面前得知拉面被提前吃完后也顿时没了食欲。
直到西村把帝王蟹送到门口,还是迟迟不开门坚称自己生病了。
直到西村放下螃蟹走开。
才看到门开,一只手出来把一大盘蟹端了进去。
看着这一幕的西村在走廊的那头微笑着。
有尽管墙上贴着‘一分钟740円,经常打电话是要破产的喔’的标示可还是为了女友经常致电的兄やん,只不过手边多了个沙漏。
还是大学生的他,孩子本色依旧,带着鬼脸面具到处吓人,结果被大家关到门外的冰雪世界。
有嗜吃的盆先生,造水广播里边播不忘边吃,后来还索性抱着大块的黄油啃,跟气象学家一起为提前吃完拉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有挑食的平先生,因为浪费水事件和汽车工程师闹得不可开交,结果导致西村劝架而丢失了如守护神般重要的手物。
事后奇迹般地看到之前吵架的他们过家家一样捏着同一只鱼竹轮拿着筷子对着两头往里面塞食物。
也有平时待人严肃的本先生。
只因一句随口地:我想吃厚厚的肉。
结果厚厚的肉真的出现在他生日宴会上的时候却愣住了,一脸严肃地说:西村君,这里可是南极喔。
就是这样一个个不会做饭,拿着食物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的7人。
却做出了让西村感动的料理。
曾经在家里跟妻子埋怨过的,现在却在千里之外的南极让人泪流不止的炸鸡块。
一切的一切都是南极,只有料理是家乡。
才会如此期盼吃饭时间的到来。
大厨看到大家吃自己做的饭菜吃得这么香的时候,本该感到高兴,可是大家真的仅仅只是‘吃’而已。
随着个人的口味和性子加入调料狼吞虎咽,理所当然地吃。
大家被分配到南极来不满的心灵在饭食中得到满足,面对工作四处埋怨,可是西村呢?
看大家虎吃虎咽不发一言,问个话半天没人响应,吵个架也是西村去劝,四处帮忙仿佛没人把他放在心上。
直到最后他身上随同护身符一样携带的女儿的牙齿掉入冰窟窿,撕心裂肺地呼喊女儿的名字的时候,仿佛听到了地球的那端女儿的呼唤……突然西村也想家了。
起先觉得有点埋怨这7人,但是看着看着,他们也不过都是孩子。
白天一个个叫着要吃炸海虾的大人们,结果龙虾大小般的伊势海虾上桌时,桌边的大家一个个神色凝重地望着桌上的一盘盘大物,镜头好不容易掠过重重盖住人脸的海虾胡须才终于拍到了西村说话的脸……要说这8人最后的故事,看看片尾曲时大家赤膊着打沙滩排球就知道啦。
用沙排这个场景也是独具用心。
再说说西村古灵精怪的女儿,她和妈妈总是很合拍,一起响应同样的话题,一起哈哈大笑。
爸爸在家放屁无遮挡,但是会被女儿拍。
到了南极后爸爸才知道,闻到别人的屁味比被南极的冰雪天气狂吹冻得快要史掉还要难受。
可是回家后依旧老毛病不改,这回被女儿踹了。
片尾。
一家人在游乐园。
妻子说起下周的女儿的生日宴会的事,女儿突然记起了老爸是个厨师,妻子也恍然大悟:“对喔,爸爸是厨师。
”那一刻,西村愣住了。
原来跟家人在一起,快餐也可以这么美味。
于是我也忍不住了,我要在南极吃拉面。
我要在南极吃刨冰。
有着日式电影特有的慢,慢,慢啊,也很煽情,什么事情都可以美好的不像话啊,年轻的时候看,总想快进,可是当再看这部电影,真的要慢慢看才有味道,成长了就习惯看温情的事物,大概抵不住情绪起伏所带来的那种痛彻心扉或者鸡冻昂扬。
最后,觉得日式料理的真的太精致了,不一样的精致,做料理的时候的心情大概全世界都一样吧
我是在地铁上看完《南极料理人》的,当时感觉这部电影很慢,也很长,看的时候,走路的速度都比身边的人要慢上几个八拍,不觉得怎样,但看完了又有些暖心。
仔细想来,整个观影过程,大概和吃到心仪的美食差不多,有点开心又不那么狂喜,有点温暖又不那么炙热。
没什么特别的情绪,也没什么大起大落的内心活动。
一定说有,就是脑中涌起的美食地图上,那家店的位置突然被插了个小旗,上面写着:下次还可以再来。
可能这就是日本人拍的美食作品特别受大家欢迎的原因吧。
因为料理,说的太天花乱坠,想来也不能成为多么复杂的东西。
我们在表达幸福的时候,总觉得应该有那种怆然而涕下的情绪,内心都是满满的,眼眶湿润温热。
所以吃到美食,背后也应该像小当家一样,生出“美味”这样的字,然后突然感到人生都被救赎了。
但是像《南极料理人》这种电影,是不会给人这样的感觉的。
西村先生的料理很好,尽可能的平衡各种食材,让大家不至于在吃上发愁。
偶尔,会耍上一些花样,让困居在南极的人,生活也显得不那么无聊。
人生其实真的很无聊,我们必须从生活中寻找趣味,但身处南极,每天重复生活着,虽说今天之后只会是明天,但突然又有什么错乱了,今天不是明天,而是昨天的重复。
周而复始,整个人就会陷入困顿绝望之中。
所以,料理就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唯一可变的东西,吃变成了重要的精神载体。
想吃点不一样的、想吃点让开心的东西,让自己不止是活着,而是又盼头的生活,就成为了南极观测队员唯一在意的东西。
所以看电影的时候不觉得,看完后才发现,西村真的很重要。
他满足的不仅是人的口腹之欲,还有人心底,对生活积极的渴望。
美食有多重要,美食就有多不重要。
当西村回到日本后,他的生活又被更多的东西填充着。
妻子、儿女、游乐园、垃圾食品……料理因此退居到幕后,就像他在女儿生日会时要扮演的角色一样。
美食带给人的,始终还是小幸福。
但是,越冷的时候也许就越需要这种简单的幸福,因为坚持下去本身已经很辛苦。
只要有一点温暖,一点感动,人就能倚靠着舌尖舔舐的小小温度,挨过寂寞。
最近终于看了雅人叔的《南极料理人》。
整部片是一个到南极赴任的厨师琐琐碎碎的日常。
拍他如何做饭、如何铲雪、如何日复一日地进行大同小异的工作。
这部电影遵循了日系常见的朴实平静,既真实又梦幻,波澜不惊的日常仿佛你我现下的生活,在你快厌倦时却又跳出一个疯狂的脑洞。
虽然是类似生活纪实一样的东西,却有戏剧的张力。
真正将我心中的情绪拉高的是科考期结束时,那些扫过科考站内部的镜头,你可以轻易地指出以往这些地方会发生什么、正在上演什么——现在却只有一片长长的寂静。
阳光照着厨房的工作台,雅人叔将自己的刀具收拾整齐,离开南极,重又投入另一个日常。
他能被观众记住的,绝对不止《半泽直树》或《legal high》
南极什么都没有。。。
堺雅人的假笑脸真的没法演老实人,总感觉他会在片尾笑嘻嘻地捅谁一刀……
冲田修一估计不对我口味,看下来和当年看《横道世之介》一个感受,无聊极了。
蛮安静的电影。食物确实有强大的力量
带入感极差。看这个电影可以睡三分之二的时间,只需要每分钟睁眼20秒,就不会漏任何剧情。
大叔你们怎么可以都没有谱出恋曲来!不知道我边塞吃的边看你们,内脏一直跟大脑争血液搞得我有多困吗!
如果是以前,我应该没有耐心看完片长2个多小时不温不火的电影。现在的心情变得平静耐心了许多,向所有特殊种类的工作人员致敬。
“有什么可爱的动物吗?” 笑惨了! btw:各式餐具,连吃螃蟹的工具都每人运了一套过去,未免也太夸张了吧。
比较平淡的日系电影,最搞笑的是把果汁倒在南极的地上,几个人拿着叉子开始吃刨冰
好无聊的片,评分如此高,看来是我不会欣赏...
浪费时间。。。不是脑残粉的力量能有四星?我看一半睡着了还以为是太困了,看完才发现……是真的不怎么样啊!!!
平淡无奇,应该拍的基情点。
有趣!
美食成为8个南极苦逼男人的终极精神支柱,看过肚子就饿了……
觉得男主角装单纯、假认真、显无奈的表情有些虚假,不太喜欢
嚴寒、荒蕪的南極,每天能吃上美味食物成爲了科考隊員最大的樂趣、煩惱的慰藉和工作的動力。以各類美味食物衝擊視覺與味蕾,佐以日本特有文化,充滿勵志的力量。雖對影片敘事節奏略有不滿,南極時空和日本時空組織欠佳,為吃拉麵放棄觀測沒職業道德,但群戲出彩,堺雅人的表演很有愛。
去南极吃吃吃,看完最想尝炸龙虾!!!鲜血里流淌着拉面的霓虹人。所以你们三回国就去当律师了么。雅人叔真是好厨子好人妻
值得一看,做厨子的,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大家狼吞虎咽了吧。南极这个密闭环境,寂寞、无趣、思乡是最大的心灵之苦。多亏有一顿顿的美食。这种日式温情多是节奏缓慢,看心境吧。又是那种看完之后心里会很舒服的电影。还有两个小时的美食
意念到了手法還沒到,這裡都還不是高級的煽情就是明晃晃的煽情啊,好多地方早就該收了卻一直沒收唉~
勉强两分。这片子跟我预想不同,其实并未着力在料理上,比如厨子堺雅人要根据队员和南极的具体情况设计什么菜品、解决什么饮食问题,八个队员在这一年的相处里也没展现出什么性格上的独特魅力,电影还是以生活流的方式,去呈现八个南极队员孤独又想法排遣孤独的平淡日常,他们平时就是看电视、打棒球、用跨洋通信参加些社会活动之类,那些寡淡的笑点我觉得不好笑,只是编导在展示一种随遇而安平常心的生活态度罢了,偶尔有戏剧性的段落也设计的很粗疏——那个未婚小年轻跟女友打电话的戏一出来,你就能预判到他俩肯定熬不过异地恋而年轻人肯定搞上女接线员,剧情也真这么编的,如此烂俗和整体不搭。全片唯一一处和厨师能力有关的桥段,是队长吃不到面条有些神经质,后来吃到了也就好了,此外那些画外音解说的关于南极科考的零星知识相对还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