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生 只有狼狈的,无用的,悲哀的青春 现在 在额头上留下的最初的皱纹 是对人生的信任 对人生的认同 伙伴啊 如果是你就一定能明白的 我的微笑是什么意思 直到现在人们才知道 人生不会骗人 人生从来都没有骗过人
《黄泪》五人由杰尼斯人气组合“岚”的五只分别饰演。
二宫和也,为什么总想要看到他呢?
虽然他不高也不有型,那么小只,但就是无法忘记他无辜、清澈的眼神,呆呆的,你却无法把眼睛从他身上挪走。
平时上贴吧从来想不到要去他的吧,花痴他的照片或怎样,可知道有他的电影或电视剧就想找来看。
《Stand up》(又名《日本派》)我不萌剧情,太压抑了,总是快解决第一次问题的时候又错失,不解饥渴啊,而我最不满的就是主演是二宫,当时要看这个剧的时候都不知道这个人……因为想看山下智久才去看的,结果刚刚在想另外三个配角的时候,就记起了小栗旬和成宫宽贵,死活没想起来山P,演的角色太没有存在感,直接被过滤了(汗)《Stand up》只是让我知道了这个人,之后因为他参与好莱坞大制作——《硫磺岛的来信》演技受到褒奖,《看电影》上对他进行了介绍,让我了解到他的演艺经历,原来他在日本是个实力派,大受日本女性喜爱的很有特色的一只。
(《贫穷贵公子》是二宫07年夏的剧,一般,毕竟这个角色对相貌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又有仔仔,仅在外形这一项勉强算是“珠玉在前”吧)实力派——这三个字让我很想看他的表演,想看演什么像什么的角。
《黄泪》让我开始真正地喜欢他的表演。
喜欢看到他被“蹂躏”,剧情由他要把重病的母亲骗到东京就医而雇佣了三个和他一样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开始,由此五人相识了。
1963年,64年即将在举行奥运会的东京,二宫饰演一个喜欢画儿童漫画,却不得赏识的漫画家;樱井翔是成天空想,写不出一个字的小说家;湘叶雅弘是来东京闯荡不济,回了乡下,却又觉得乡下太闷又回来了的音乐家;大智野是卖不出作品,极不自信的油画家;松本润是喜欢听湘叶的歌,崇拜他的米店小伙计。
二宫虽然不情愿,为了生计,为了母亲的病,也会接受不愿意画的题材,樱井、湘叶和大野却说为了艺术,怎可以去工作,向生活低头,艺术家就是要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而在63年的夏天的一个雨夜,投奔了二宫。
看着最初分手的四人突然一个又一个聚集在一起,二宫大概有点晕眩的感觉吧,吃饭问题总得解决吧,不断地赊账和典当总归不是办法,二宫去当老师的助手,连续十七天不眠不休地作画挣到了一笔钱,决心要给他们这群未来的“艺术家”一个夏天的“自由”,按大野的说法,“自由”就是“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了物质基础,可以开始创作了。
樱井天天去咖啡馆写作,喜欢上店里的女招待,孟兰节的时候要去她家,却听说她要回去相亲;湘叶的恋人一直默默支持他,他却因为贫寒觉得和她在一起只是浪费时间,浪费她的金钱,和她分手,香椎由宇扮演的恋人后来去了银座的酒吧,最后竟和松本润结婚,生了孩子——这是个妙笔——前面可能有润关注她的一个或两个镜头没有人在意到,但还是有一个小插曲巧妙地做了铺垫:润送米到香椎做侍应的饭店,跟可能是老板,更可能是香椎父亲说,请见到她后帮忙把电影杂志还给她,都借好长时间了。
老板不说话,润往店里墙上望了望,镜头换,墙上挂着香椎的侍应服。
当时,她已经去了酒吧,影片结束时知道了他们的结局反而让人遐想前面的留白:是润去那里找回了可怜的香椎,把她带了回来吧——为了湘叶,曾愿意付出一切,却得不到切实温暖的女人,没能谱写一曲被不得志的艺术家恋人抛弃的悲歌,和崇拜其艺术家恋人,踏踏实实讨生活,淳朴善良的底层男人结合,是湘叶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呢,还是润早已喜欢上了这个不多言语、懂得爱的女孩呢?
总之,觉得他们是结局最好的一对。
——是啊,故事总有结局,人物总有归宿。
湘叶有句话:“做爱很无聊呢,完事之后一点意思都没有”,在分手后,在香椎去银座之前,一个雨夜(导演很喜欢下着雨,进来一个人,摄像机从脚开始往上拍来者的狼狈样呢),香椎来找了湘叶,他们之间发生了……总觉得,湘叶说得很彪悍呢。
还有,前面铺垫了画外音,广播里在进行唱歌比赛,就在想,湘叶去参加嘛,拿个头奖从此辉煌多好。
一直到最后,他们离开了二宫家,二宫听到了广播,湘叶果然去参加咯,虽然很快就被叮掉了。
——是啊,我们以为会像电影般、梦幻般成功的事,总是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大野,他的经历也很惨痛。
以为被伯乐买走的作品,只是被学长拿去了当铺(当铺能给这么多钱,去当也不错啊,可能他们觉得还是可悲吧);看到梦中女孩,画下了她,放在了他看见她的地方,却被疯女人以为画的是她,他和她一番交谈后,约定好要结婚——当发现一切都是骗局时,终于承认了自己没有才华。
二宫,樱井、湘叶和大野从来没有自己煮过饭,连去米店买米都不会而不敢,拿到了润救济的陈米,竟然拿板凳当锅盖;锅底煮漏了,咖喱撒了一地,樱井用手巾拿起露底的锅,从那空洞看过去的表情,有丝无奈,有丝可笑;二宫坐下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裤子的屁股上竟然真有个洞;有了钱就先喝个小酒,泡个澡痛快一下,没有了就当,当电扇,当钢笔,当吉他,当画具,看着这几只背着家当,在日本的小街上,在黄色热烈的阳光下晃晃蹒跚时,不觉得辛酸,却有青春真好的喜悦感。
在过了“自由”的一夏后,不愿找工作,要艺术创作的樱井、湘叶和大野终于愿意面对生活现实,离开了二宫的小居。
一年后,再聚首时,已成为推销员,建筑工和酒店经理,他们从事了什么职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曾一起挥霍青春的那个夏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之所以喜欢《黄泪》,跟是偶像团体出演有很大关系,如果换了演员,我还会这么喜欢么,一直投入地看完么。
要知道这个世界是没有假如的,撇开演员不说,我喜欢导演把发生在五个人身上的故事讲得有条不紊,有头有尾,不仅各个人如此,整个影片也首尾呼应——以二宫母亲的病贯穿始终。
喜欢他所做的小铺垫和留白——润和香椎的感情,广播里的唱歌比赛,樱井对女侍应的偷瞄,湘叶去问学长哪位伯乐买了大野的画,二宫对前恋人的两次“施暴”,一次是强吻,一次是怒斥。
甚至喜欢大摇大摆突然走进他们家,抛出印有圣德太子头像的万元大钞的学长(后来二宫拿出钱来的时候,已经见过“圣德太子”的大野说“还没见过圣德太子列队呢”非常好笑,也显现了他们确实没见过世面的单纯的“可爱”,他们还不已贫穷为耻,还天真得很呢),甚至喜欢那个读过法兰西大学,被恋人抛弃后神经分裂,成天和车站旁看上去寒酸的青年搭讪,许下婚约的疯女人。
当然最最喜欢的还是,几个梦想着将来成功的“大艺术家”还是小子的时候,蜗居在一起,不顾眼下的赤贫(真的是赤贫),简单的生活,还在欢笑着,坚持着,憧憬着未来,在那个已经开始渐渐躁动的东京夏天。
《黄泪》改编自永岛慎二的漫画作品,导演犬童一心也在片首题词:仅以此片献给永远的永岛慎二。
犬童一心的《狗狗心事》我看了开头就没有看下去了,这部让我对他有所改观。
——是啊,谁的作品都会有好有坏滴。
比起《莉莉周》或《告白》式的青春,我更中意不温不火的《黄色眼泪》沉浸在日式青春题材的作品中,看了太多抢劫,打群架,玩刀子,划地盘,毒品,娼妓,诈骗,集体自杀,这样的作品让我深深的喘了一口气。
从最初看石田老师的池袋西口系列,到迷恋于乙一的goth风格,以及后来《莉莉周》《告白》这些名声大噪的电影有时大概我真的误以为青春的面目就是如此吧《黄色的眼泪》让我突然想起,原来大多数人,包括我,他们的青春都是不温不火的坚持一些,放弃一些,也会被时光磨灭一些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那么不同,自己的梦想那么伟大值得世界来尊重,可是到最后真正变的不同的又有几个人呢?
电影中昭和时代的青年在梦想与现实,奋斗与享乐之间不温不火地踌躇,做着不温不火的抉择,回首时在谈笑间有不温不火的后悔,这样非常非常的真实。
那些看了太多血腥暴力色情,觉得青春太喧嚣了的孩子,也来看看这部电影吧,我们真的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如果我在七年前看这部片子也许会觉得它有些无聊,毕竟那会儿我还是个学生还未曾步入社会感觉梦想与现实的冲撞。
然而我对于Arashi的狂热也就在2007年戛然而止了,其实那也只是三分钟热度的短暂经历,权当是我欧美担人生中的小插曲,直到今年3月生日之后一切又奇迹般的燃了起来。
顺手就找来了这部戏看,感慨真是颇多的。
当初自己的梦想也多与艺术有关,画画,写作,服装设计,混音乐圈,这些都曾是自己最希望的职业,但我却做着一份和这些并没有太多联系的工作,然而我却也在尽自己所能把自己往期待的圈子里推着。
兼职记者,采访乐队,后台参观,音乐交流,四处旅行等等,在做着本职工作的同时,这些我都没有落下,但却也明白现实的辛苦。
这部片子把这一切展现的很好,它看起来很平淡,就是几个困苦青年的生活,也会让我想到在洛杉矶遇到的starving artist们以及听着那些已经成名的乐队跟我讲述曾经的艰苦生活是怎样扛过来的。
60年代几个年轻人小小的梦想同当年日新月异的东京以及即将在亚洲举办的第一届奥运会相比显得是这么微不足道,但人前进的动力也是要靠自我领悟才行,否则无论他人絮叨多少遍都也只是耳边风而已。
然而他们也终于明了了这个道理,放下身段,去迎接这个社会,去磨练去打拼,也许艺术家的梦想就此搁浅,但也许有一天还可以把这份记忆拿出来展现,只要内心不会放弃。
怀旧的音乐,泛黄的画面,细腻又真诚的刻画手法都让我惊喜满满。
这份七年之后的感悟,来源于经受社会磨练的我对于Arashi七年之痒后的领悟。
-什么是自由?
-自由就是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
是吗?
“如今夏天进入尾声,我放弃了绘画,龙三也说不再写小说了,随心所欲做喜欢的事的季节,却成了放弃爱好的开端,真是讽刺,仅靠绘画和写作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有朋友在身边的话,就会想要去为他们做什么,而独自一人的时候,就马上会想要寻找其他人,因为我们是意志薄弱,平凡的人。
我们就是如此普通的人,这样的夏天,我们是再也不会遇到了吧。
这个夏天流过的眼泪,也不会再流了吧。
在这里,我把龙三以前教的法国人的那首诗,作为我们三人的离别心情送给你,这人生之路,虽有让人狼狈不堪,徒劳而又哀伤的青春。
但当额头上浮现第一道皱纹,我领悟之事,是要对人生心怀信赖与认同。
我的伙伴,我知晓你的一切,因此我才会绽放微笑。
如今我才明白,并非天意弄人,天意从未弄人。
“
4个人挤在一间小房间一起用仅有的钱一起约定梦想寻找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仅有一个夏天夏天过后各自无奈的放下梦想为了生存不得不向生活妥协唯一还坚持梦想的人不知还能坚持多久每个人都有梦想也都知道梦想与现实的差别可还是像飞蛾扑火一样奋不顾身不同的只是时间的长短有的追寻了一个夏天还有人追寻了一辈子梦想与现实笑容与泪水命中注定的邂逅不期而至的离别······这些都逃不掉
喝酒的最佳境界不是醉酒,而是酣畅。
当然,人是奇怪的动物,生活中并不鲜见花钱买醉的人——他们喝酒,只为寻醉。
在电影里,有一样的法则。
醉酒——刺激派电影。
酣畅——温柔派电影。
刺激派电影又可以分为两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怪力乱神、奇幻特技的诸多低级感官刺激的所谓刺激,那就是类似与“二锅头”的暴烈廉价刺激。
如果仅以日本电影为例,那么它在60年代中期出现的诸多“桃色电影”就可以归于此列。
另一派的刺激,就是诸如激进的大岛渚、吉田喜重、今村昌平、铃木清顺们了。
他们以粗暴的方式与旧式日本电影决裂,以惊世骇俗的气魄推动日本电影的新浪潮。
那么,除却这些以不同方式走在风口浪尖的电影作品以外,电影之海里敦实而大量存在的,即是我认为的“温柔派”的电影。
它们对你的“利比多”视而不见,你妄想凭借它们来释放你的欲望之火。
它们甚至做不到“电影梦境”基本法则中的一条——“催人泪下”,你满腔的哀愁就是化不做泪来沾湿衣襟。
在这样的一片温吞中,你却久久不能释怀,酣畅死去。
是的,在我以为,“温柔派电影”遵循的法则就是:温柔地杀死你。
有时候,埋头在生活之海的我们也会探出头来,甘愿,让凛冽的海浪涤荡、让灼热的烈火炽伤我们那些日渐麻木的灵魂,悼念我们就要忘却的已经死去的梦想。
我们需要刺激。
然而从来没有人质疑,那些可以长久的滋润我们心田的,终究还是那些波澜不惊的涓涓细流,和冬日里的那一抹暖阳。
2007年出品的日本导演犬童一心的新作《黄色眼泪》正是一部这样的温柔派电影。
时代——激进与饥饿《黄色眼泪》的故事发生在1963年的日本。
全片之间共插入了三次黑白映画。
这些黑白映画有的甚至只是图片形式,再配以新闻解说词,像一把历史的刀,为这部影片刻上了时代的年轮。
这个年代的选取非常得有意思。
1963年,整个日本都在轰轰烈烈地筹备举办1964年第18届奥运会。
也许是巧合了,2007年,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如火如荼的准备工作也正在大张旗鼓的进行时中。
就因为这样的一种巧合,两个发生在不同国家的,似乎毫无关联的年代之间,就不经意地生发开许多耐人寻味的关系纽带。
至少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均是激进的与饥饿的。
且来看看60年代的日本社会状况:日本经济在战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而得以迅速复苏,并且借1964年举办第18届奥运会之际,快速勃发,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而同时期的日本电影业,却正在经历第二个黄金时代盛极而衰的哀伤年代——1960年日本电影年产量达547部,创下日本电影史上新的历史纪录。
然而因为1964年奥运会在日本举办,彩色电视机在日本变得相当普及,电影业遭遇“滑铁卢”,此时大批低预算、短周期的桃色电影粉墨登场,这类影片在当时整体电影业颓势的泥沼中,是日本电影人可以苟且偷生的最后的救命稻草。
这种状况在本片中也有直接的表现——漫画出版社主编声嘶力竭地教育荣介:“今后的读者要看的是——惊险、速度、性感的系列故事。
你不能总是走抒情风格。
”一切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一个问题:经济问题。
一个极力渴求发展的社会,就像一个急功近利的人,很难保持足够的理智,去在经济和文化之间划一条“黄金分割线”一样完美的线,总是难免过于重视了谁,又忽略了谁。
发展问题,也总是从解决温饱做起,然后才能谈到精神和理想。
然而,“饱暖思淫欲”,物质上的困苦又似乎是繁衍文化产品的优良环境。
而物质上的贫瘠,又只能让所谓“理想的信徒们”无可奈何地去“为五斗米折腰”。
正是因为“米饭”和“梦想”这一对悖论的存在,《黄色眼泪》里的主人公们才有了发生在1963年暑假的那一段辛酸又甜蜜的有关青春的往事。
才会有影片最后的“点睛”一般的诗文——“在人生面前,青春,是如此的狼狈无能而且悲哀。
如今已有皱纹爬上额头,我们学到的是,对人生的信任和妥协。
”那样的年代里,怀梦的,当然不只是这样的四个青年。
人人都可能怀揣过梦想,只是最后大都难逃现实的罗网。
那样的经济上求激进、物质、精神又双重饥饿的年代里,感伤,应是整个时代的流行病。
主题和人物——梦想•青春•爱情《黄色眼泪》讲述的是日本的荣介、章一、龙二和圭四个青年人在1963年暑假的一段生活往事。
这段往事和梦想有关、和青春有关、和爱情有关。
这些“宏大”的,甚至是没有任何新意的主题,化作无影无形的平凡的故事和无数细碎的细节,更集中体现在影片的主要人物们身上。
荣介坚持自己的漫画主张,画自己心中的杰作。
火车上邂逅的小读者的微笑已经告诉我们,荣介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声称“艺术家做艺术以外的事情就是一种堕落”的龙二,最终也没能著述出他那本只有封面的小说集。
有关千惠的那点事关爱情的情感也不痛不痒地消失于无形。
章一曾经告诉朋江:“我会继续唱歌,因为那是我的生命。
”,他不在七夕赴朋江的约会,因为“现在的我,不能浪费时间和钱”。
后来岁月告诉他,他所以为的爱情,原来并不是爱情——他支支吾吾地说出“做爱真没意思……到后来还有点扫兴”。
后来生活告诉他,他的生活里也可以没有了“唱歌”。
经历了“大喜大悲”的圭,终于折断了画笔,写下了“遗书”,挥别了青春的梦想。
虽然影片讲的是四个人的故事,由碟片以及宣传海报的封面设计来看甚至是五个年轻男孩的故事(但这种设计极有可能是出于宣传的考虑,因为出演该片的这五个男孩是日本一个偶像组合的全部成员),但是如果稍加留意就不难得知,《黄色眼泪》的主人公应当是漫画青年荣介。
这一点有许多地方可以佐证:首先,影片开头有一段关于漫画的独白,就是荣介的内心独白,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段有关往事的电影,完全就是荣介的回忆。
这段独白也可以看作他为什么执拗地坚持自己的漫画风格的根本原因(这段独白还有很多可供挖掘之处,但为了行文的规整,我且在此部分就说到这里)。
第二,从影片人物的出场顺序来看,荣介是第一个出场的。
他的一脚罐头发出空旷的咣当响声,影片徐徐拉开序幕。
然后荣介正式出场更是用了一个比较出挑的影像方式——定格,然后配合荣介妹妹的解说词。
其他人物出场则没有这样的特殊待遇了,稍微有点性格特征体现的就属章一了,运用的方式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哼唱着歌曲的章一的脸入画,很呼应他热衷音乐创作的特征。
再回到荣介,影片的闭幕仍然是以荣介画着漫画的场景告终。
另外,从影片的故事人物关系来看,所有的人物几乎都是围绕着荣介串联起来的:荣介的母亲、妹妹和他的三个朋友们。
再有,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四个做梦的少年里,惟有荣介是将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的人,而其他的三个男孩,都在暑假结束之时,也终结了自己的梦想。
当然,从作者的影像文本中来看,关于最终四个年轻男孩是否坚持梦想了还是放弃了梦想,都没有褒贬或者评价的意思,电影作者自始至终,都只是非常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那样一段有关梦想有关青春有关爱情的故事。
风格——彻头彻尾的漫画电影选材上,“本片的原作是有‘青年漫画之祖’之称的已故漫画家永岛慎二的名作《年轻人们》。
该漫画曾于1974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黄色的眼泪》,在NHK电视台播放。
”影片开头部分也有“献给永岛慎二和关于这部作品的回忆”的字样,另外更附上了永岛慎二的画像。
正如上文中提到,影片接下来就是一段荣介的独白——“战争在我八岁那年结束了,当失去一切、怀疑一切的时候,给予我和我的朋友们以勇气的是,漫画。
《丛林之王》、《铁臂阿童木》……”。
这样一段似乎和电影故事正式开展有“逻辑断层”之嫌的独白,真正用意可能就在于借荣介之口,来表达导演对日本漫画文化的深切感情以及厚重的敬意。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之处,漫画风格更是深入了《黄色眼泪》的骨髓。
且看四个主要人物的服装设计,除了最后时间跨度长达两年不得不更衣以外,在整个电影约莫四个月的时间跨度中,荣介、龙二、章一和圭自始至终都基本没有换过衣服装束。
他们的造型是相当模式化的。
这一点在漫画中特别的明显,举个例子:我们是否看过机器猫换过衣服呢?
就连中国的孙悟空也无分四季,坚持一套经典的打扮不动摇。
人物表演上,《黄色眼泪》的导演也成功地将漫画风格彰显得淋漓尽致。
几位偶像团体组合的成员,虽然主业不是表演,但是之前也都有过从影的经历。
在该片中表现得也都相当称职。
木讷、加上少许的夸张,也意外地营造出了许多漫画式的惹人嬉笑的效果。
这里值得提及的有几个场景:荣介去鲛岛老师的工作室里赶工,鲛岛老师装做晕过去了,众人方寸大乱,争相观看,众多人头在走廊之间叠成人墙状。
熟悉日本漫画的人一定对这样的场景非常熟悉,因为这样风格的夸张在日本漫画中简直比比皆是。
再比如,荣介、龙二、章一和圭四个人挤在荣介的小屋子里喝酒、吃饭、唱歌、谈理想诸如此类的场景,出现过好几次,这样的镜头视角却都被导演处理成从天花板的方位向下垂直俯视的角度,这样的角度来拍室内戏,要说是电影的首创,还不如说是延承了原著的漫画风格。
除了主要人物的表演,次要人物的形象更是几乎被简化到了符号式的底线。
导演把“漫画式”的精简风格用到了极致——我们永远不知道那家盖饭店的老板为什么总是那样冷峻、三次出现的重要场景——典当铺的奶奶和大叔的脸简直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喜剧效果、米店老板可以震慑人的脸、山岸的动画片式的脸、阳光美女扑朔迷离的双矒、乃至那只名为小野良的从不会挪个位置站的小狗……当然,电影毕竟不同于漫画,电影在营造既定的效果方面,至少比漫画多了一样利器——音乐。
《黄色眼泪》虽然改编自漫画,甚至风格上也延承了漫画的风骨,但是它绝不止于漫画的翻拍。
在电影《黄色眼泪》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很考究的视听语言设置,导演犬童一心的功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深沉一如“车站送别”一场:龙二、章一和圭收到了荣介母亲病危的电报,他们为不在家的荣介打点好一切,来到火车站等待荣介回来。
荣介从朋江那里感伤归来,刚下车就又见到了在车站等他的这三个好朋友。
三个人把坏消息以及准备好的东西一一交给荣介,荣介错愕和悲恸中提着朋友们帮着收拾好的行李匆匆离开,却又回首。
就在这个段落中,导演没有用任何音乐,也没有多余的台词,只用了几个中规中矩的正反打镜头,就恰到好处地把荣介和朋友们的千言万语化在了镜头中,清浓意重。
然而,这部追忆青春的影片格调并不是沉痛而惨烈的,里面也充斥了许多轻松诙谐的场面。
诙谐一如 “神智不清女出场”一幕:镜头对准了一个憨胖的小女孩,然后配以隆重的音乐,这样失调的声画对位,已经有了喜剧效果,观众好奇地追随小女孩的视线,下个镜头便是,众目睽睽下的奇怪的“神智不清女”袅袅走来。
另外,电影的片尾字幕设计以及后来相关电影产品比如电影海报、DVD碟片的设计,都采用了漫画人物的形式。
这一切都显得相得益彰、大有和谐统一之美。
结语关于青春,谁都有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伤。
《黄色眼泪》无意刺痛你的旧伤,无意告诉你现实的冷峻,只想要,氤氲做一团暖暖的气,然后,温柔地杀死你。
冬日的下午,窝在家里,盘着腿,跟时光一样慢的看完整部电影。
比想象中的好很多,毕竟一部顶着爱豆组合全员出演的“光环”电影很容易打下“偶像电影”的标签,好险它不是。
整部画风都非常昭和式,从布景到故事内核,四个艺术青年怀揣对各自的梦想聚到一起,漫画少年荣介,吉他少年章一,作家少年龙三,油画少年圭。
画面是昭和年代的色调,火车,街边小店,当铺,少年是昭和年代的少年,都有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四个少年相聚在夏天,都怀着对艺术的极大向往,挤在荣介小小的屋内,时刻被钱所困扰着。
很讨巧的是整部以nino饰演的荣介展开的,nino对这种小人物的把握应该是全团最有经验的,无论<敬启父亲大人>还是<温柔时刻>都能清晰的表达出小人物的张力与性格。
最惊喜的应该是aiba,夏日晚风坐在窗边弹吉他,脚下是微醺到手撑不住头的朋友。
这就是青春啊,这就是夏天啊,虽然跨了大半个世纪,仍然让我感受到青春的共鸣。
一星一定是留给配乐的,两首主题歌太契合电影了。
自由是什么?
自由是荣介画漫画 ,章一写歌唱歌 ,下川画油画 ,龙三写小说。
在二宫和也被退稿后,抽着烟笑着问时江“你一个人很寂寞吧,把章一领回去吧。
”时江只是用那张不再清纯的眼睛似是望着远方说:“一个人寂寞,两个人在一起还是寂寞,那还不如一个人自在简单快乐呢。
”二宫和也扯着嘴角似是懂了得笑道:“一个人的寂寞更自在是么···”在以前看的剧中从没见过他抽烟的样子,这个被称为“17岁少年”的男人,在抽着烟沮丧的这一刻,我突然觉得看到了梁朝伟的影子,两个人都是瘦弱不够挺拔的身形。
回到电影,在荣介坐在五轮抽烟时,我才明白其实四个人中,荣介是领导,是最深沉的更像一个人大人。
章一,下川,龙三更多有着孩子的单纯天性。
在我看的时候母亲问荣介为什么要平白无故养他们三个,最后我才明白,荣介需要三个朋友的孩子天性,就像他虽然擅长画各种刺激色情的漫画却一直坚持自己是要做一个儿童漫画家的信念一样。
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是不是自己才不会丧失那点孩子气的天性。
到了最后被退稿意志消沉时,他也想要放弃了,微醉着下决心见面一定要让那三个孩子搬出去,却在车站得知自己母亲病逝,而那三个孩子为自己准备好一切,然后写了离别遗书跟自己挥手告别了。
荣介没有流泪,只是抽着烟望着看自己漫画微笑孩子的脸又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是否想起了自己母亲曾说过“荣介真是遇到了好人呢。
”是的三个好人呢,虽然到最后生活迫使他们在一个夏天迅速褪掉孩子外壳变成了无聊的大人,但是他们都不会忘记那个夏天,那个所有人在追逐梦想的夏天。
我不认为这是别人所认为的什么画漫画还在坚持梦想别的放弃之类,导演所要表达的也应该不是这样的理念,是对人生方向选择的一种思考,就像荣介的漫画中稻草人问到,我到底会随风飘到哪里,哪里是我的容身之处,我到底是谁。
时江爱慕着歌手章一,因为章一而负起堕落,终于和章一进行了深入交流后却发现两个人如此寂寞便又洒脱的再次离开,在兜兜转转后却是嫁给裕在乡下种蔬菜生儿育女。
但是最后照片她的脸上却再次有了当初那少女般的笑容。
时江一次又一次的改变着人生的路线,不断找寻着自己容身之处,最后我相信她对自己的选择是觉得最合适的了。
人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中,寻找自我位置中去一次又一次的向前走或者改变方向,只要还没有死就可以选择要走的路。
因为人生是不会骗人的。
人生を前にして、ただ狼狈するだけの面对人生 只有狼狈的无能な、そして哀れな青春だが 无用的,悲哀的青春 いま最初のシワが额による顷になっていられるのが现在 在额头上留下的最初的皱纹 人生に対するこの信頼であり、この同意であり是对人生的信任 对人生的认同 相棒、おまえのことならわかっているよ伙伴啊 如果是你就一定能明白的 という意味のこの微笑だ 我的微笑是什么意思 いまにして人は知るのだ 直到现在人们才知道 人生は人を欺かないと 人生不会骗人 人生は一度も人を欺かなかったと 人生从来都没有骗过人最后他们在车站挥手告别,明明都没有哭,也没有一场哭戏,最后都笑着聊天,但是我却湿了眼眶,眼泪掉下来。
以漫画家为题材的漫画,就像以死跑龙套的为主角的喜剧之王一样,充溢在日常琐碎之中的,全是笑与泪。
在这部漫画改编的电影中,从乡下跑到东京的年轻漫画家荣介,与梦想成为歌手、画家、小说家的三个年轻人一起,挤在同一个屋檐下,在上顿不接下顿的日子里,度过了一整个夏天。
“看看我们能创造出什么东西。
”四个年轻人初聚在荣介家的那晚,几个人东拼西凑地吃了顿饱饭,喝着小酒。
龙三说,若干年后,等我们都成名了,回想起今晚来,一定会觉得这真是个历史性的夜晚。
只可惜那一晚一晃就过了好多年,功成名就后的“历史性”却始终没有到来。
第一晚的酒足饭饱之后,大家不得不面对的,是令人沮丧的现实。
ship 咖啡馆的咖啡和爵士乐填不饱饥肠辘辘的肚子,自喻为艺术的作品也换不来印在万元大钞上的圣德太子。
在囊中羞涩的生活中,难以点破的爱情更是奢侈而不合时宜。
当夏日即将结束时,所有的梦都不得不醒来。
在赶回老家的火车上,荣介读着友人们的告别信。
龙三说,并非天意弄人。
话是没错。
只是这样的感概,总要到挫折之后才会明白。
当荣介再次回到大家曾经共同度过那个夏天的地方,薰问他,你还想不想成为漫画家。
此时,收音机里传来的,是章一在这里创作出来的歌曲。
荣介闭上眼睛,狠狠地听着那破锣般的歌声,回忆着那些吊儿郎当的朋友们。
伊谢尔伦的风说,与青春有关的故事,似乎总发生在夏天。
那当然。
还有什么样的季节,比夏天更适合那团炙热的火呢。
PS:今晚在豆瓣FM中听到这部电影的主题曲,看了下电影简介,然后就找了个在线播放的链接一口气看完了。
这样的速度对我而言还真是难得一见。
PS 2:把以前习惯的长句切短了写出来,感觉好轻快!
PS 3:要不是那个各自从良的结局,真想给5星好评。
08年加“想看”的片子今年终于看了。原来不是犬童导演和二宫合作,而是和岚合作的(当时还不认识)不知道对日本人来说是否会有格外真实又怀旧的感觉,反正对青春的认识是很有共鸣的。无力的青年们,妄图追求理想却怎么也走不扎实,脚底踩泥磕磕绊绊总是滑倒,只有坚定的人才能行。犬童导演实在擅长处理这种“有些笨拙”的角色,他自己说“有些人能轻易把握时代,走得一帆风顺,但总有一些人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会笨手笨脚,会不知道怎么去适应这个时代,我觉得他们的身上有种非常吸引我的魅力,所以我拍的很多的电影关注的都是这样比较笨拙的人。”这一点在这部漫画改编的作品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岚的“邻家青年”感真是很强,演得很适合角色。对这样的青年我从来不会有心疼的感觉,反而会有:哈哈摔打一下吧,未来总会有你的一席之地的“老年人”心态
当夏天完结的时候,所谓梦想、所谓坚持也随之终结。人生如梦,我们必将度过狼狈、无能且悲哀的青春,额头乍现第一道皱纹之时,我们领悟到的是对于人生的信赖及认同。
小大的那封信说出最难忘的话——人生从来不会骗人。(通过这部片认全了ARASHI所有人,笑=)
淡忘了,節奏很慢。
倒是很有夏天的感觉啦。
比最后的约束好多了, 松润出镜很少,但是是找到了幸福的那个. 艺术家的梦阿, 最后只有二狗还在坚持, 果然现实是残酷的...
没有最后的约束,那么喜欢
一群血不呆银亲的演员!!!
青春无用功
青春的理想就是渴望成为全职作家和歌手的青年,宁肯去当铺卖了赖以为生的钢笔和吉他,也要以“为保持纯粹的艺术绝不干任何理想外的工作”为由每天好吃懒做,毫无羞耻之心地寄住在好友家浑噩度日吗?然后继续没有规划地挥霍仅剩的金钱,利用女人对自己的爱意频繁吃霸王餐,整天拿“理想”做借口打柏青哥,怯懦且软弱地继续演戏欺骗家人……影片的前半段全面展示了青年者以梦想为借口的怠惰和浑噩度日,既全然看不出对理想的努力和奋斗,亦无丝毫对周围人的责任心无论影片后半段如何,一部以“青年梦想”为核心的片子,已经将青年们的“梦想”的虚无和虚伪原原本本展现给了我那么影片后段以梦想为地基塑造起的“成长或感动”也就成了无稽之谈,不看也罢作为追梦过的人,作为看过许多追梦处境的人,影片四人的表现比起追梦更像接受不了工作的小孩
不得志的漫画家和3个大闲人。然后aiba的kiss是最大亮点
原来是小田切让的老婆。诶呦。这个夏天也要过去了,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随波逐流什么的好难吧~3+4-
填不饱肚子的梦想,没办法继续的啊……二宫和也在这部剧里超可爱啊。
梦想与现实、爱好与工作,能够真正将二者合一的人太少、太幸福~
梦想有很多种吧。
虚浮又刻奇,几个主人公就像从哪个架空世界穿越回去的一样,而所谓社会环境也不过是记忆中的铁腕阿童木和奥运会。日本战后一代的“芳华”?甚至比不上《芳华》,后者是有佳句无佳章,这个电影里一个动人的片段也找不到。
这是献给青春的赞歌,没有后悔也不会觉得那都是过往不必再提。清清淡淡的品尝“有过”的滋味,然后便回答了“什么是自由”这个问题。这里面没有失败也更没有放弃,困窘的生活实笃的友情,这些给了回忆理由的东西,总是那么闪亮,哪还会有什么眼泪之说啊~
在荣介灯下的笔触中突然结束了,家里很静秒针的声音一格一格越走越响,很空很无措。梦想太美好了,人显得这样渺小,但纵然是夸父逐日那里也仍然是想去的地方。这不是什么偶像电影,每一个人都很真诚,荣介将被退的画作拿给小孩的那一刻,圭的人物肖像,龙三的空白本,章一的吉他,心酸但是,真好啊。。
4.5实在喜欢这种平平淡淡的故事,在那个战后日本焕然一新的特殊时代,任何事物都不能相信,正因如此梦想友情才显得伟大又无奈吧,略带忧郁脱力的日系成长,那个夏天再也不会重来
由“岚”五成员首次共同主演的电影。我觉得就是搞搞怀旧,什么青春啊,美丽的夏天啊都没太大感觉。最帅的还是松本润,但他只算个配角。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