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Taking Woodstock,胡士托风波(港/台),制造伍德斯托克,盘点胡士托,盘点伍斯托克,伍德斯托克风波

主演:迪米特利·马丁,艾美达·斯丹顿,亨利·古德曼,列维·施瑞博尔,丹·福勒,尤金·列维,杰弗里·迪恩·摩根,乔纳森·格罗夫,麦米·古默,埃米尔·赫斯基,爱德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剧照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2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3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4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5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6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3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4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5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6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7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8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9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20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剧情介绍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60年代末的美国,伴随着战争的残酷与遥远以至似乎不可相信的登月壮举,年轻人们寻找着自身与世界的呼应。在纽约州白湖临近的小镇上,犹太青年艾略特(Demetri Martin 饰)为了照顾吝啬的母亲,放弃纽约的设计师工作回家帮忙打理汽车旅馆的生意,为了改善举步维艰的经营,艾略特借自己当地商会会长的便利,筹备举办例行的音乐节活动。与此同时,第一次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由于原定举办地当地政府的反对宣告停滞,艾略特抓住这次机会,邀请主办方迁址自己家乡,当地居民对嬉皮士观众们可能造成的危害忧心忡忡,艾略特在发布会上放弃收取门票的宣言更让各地音乐爱好者蜂拥而至,观众人数达几十万之众,让举办地成为了陷入狂欢的独立共和国。随着音乐节的进行,艾略特一家的问题亦得到了缓解…… 本片根据Elliot Tiber的回忆录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盾牌第七季咱们相爱吧所向披靡大汉风之谋士范增史酷比:湖怪的诅咒石子和羽男-这种事情也好告吗?-完美武器X特遣队:全员集结倩狐之妖乱青华黑夏第二季热带风暴忧郁的萨克斯方世玉之千面修罗爸爸天亮叫我活法甜蜜幼儿园落跑天王平成骑士对昭和骑士假面骑士大战feat.超级战队鬼府神工童年的脚印民警老林的幸福生活炼狱车站誓不低头大侠走过路过莫错过女鬼爱上尸老枪奇袭胡家台身份的证明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长篇影评

 1 ) 童话而已

常规来说,一本伍德斯托克的回忆录,应该是包括以下内容:如何发起,如何举办,如何发展,如何结束,如何的历史地位等等。

每个人物都浓缩成历史进程中的小小符号。

读完之后仅能记住一串数字:1969年8月15日至17日;一个地点:纽约贝特尔镇白湖;一个历史意义:音乐创造爱与和平。

托史学发展的福,从个人角度来书写特定历史事件成为主流。

《制造伍德斯托克》的原著作者埃利奥特正是这样做的。

本来这个音乐节跟他没有多大关系,他既不是发起人,也不是资金支持者,甚至后来参与到音乐节组织中去,他所发挥的意义也不大。

埃利奥特一家在白湖区域经营一个长期亏损的汽车旅馆。

他看到报纸上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被上一个举办地点赶出来了,就想着把音乐节拉到自己家这边办。

这样一个大音乐节客流量可观,能从中赚点钱。

后来发展成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超大规模是当初谁都未曾想到的。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事儿,从一个旅馆老板的角度经历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但伍德斯托克的参与者有百万之众,有旅馆老板的书,也就有大学辍学生的、艺术家的、退伍军人的、政府巡视人员的、舞台搭建工人的,如此罗列下来,几乎所有美国的社会角色都有自己的伍德斯托克史。

区区一个旅馆老板的伍德斯托克史有什么好看的呢?

你又不是核心组织者,也不是思潮领袖,更不是在舞台上呼风唤雨的摇滚明星。

于是埃利奥特在书里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讲述其个人成长---一个同性恋男人的性爱发展史。

从小时候在电影院被男人亵玩到杜鲁门•卡波特给他口交,极尽八卦之能事。

又有噱头又赚眼球。

同时还把个人成长放到了二十世纪同性恋组织的人权诉求背景下,细致的描写了1969年6月的石墙酒馆同性恋暴乱及其历史意义。

这部分内容被李安大刀阔斧的删掉了。

只用了一段电话来交代,埃利奥特的朋友-石墙酒吧老板,打电话来说已从警察局里放出来了,以后还要继续组织同性恋派对,邀请埃利奥特来玩。

这种素材上的取舍肯定不会因为李导没兴趣,《断背山》还高耸着呢。

那么为啥李安要把这种既出彩又出位的桥段都删掉呢?

很简单,李安只想拍一部轻松单纯的童话电影。

事实上,伍德斯托克的意义也就是现代的成人童话。

原著里有两个角色在电影里被合并成一个:由列维•施瑞博尔扮演的异装癖大汉维尔玛男爵。

导演的意图在这个角色取舍的过程中跃然而出。

维尔玛男爵在书里也是壮汉异装癖,穿的是女式军装。

TA在大腿内侧的丝袜上端绑了手枪。

歹徒威胁埃利奥特一家让他们停止配合音乐节时,维尔玛持枪吓走了歹徒。

想象一位六英尺二的壮硕女子,为了掩盖胡茬,粉底打的比墙皮还厚,从丝袜里拔出手枪威胁歹徒。

这样精彩的桥段在电影里没有出现。

而电影出现里的维尔玛男爵则是一个简化版的吉儿。

原著里的吉儿是一位重达三百磅的女同性恋,她精通禅学和心理疗法。

来到伍德斯托克后,在传道治疗之余,经常和埃利奥特的老爹聊天,治愈了老爹因长期生活窘迫造成的心灵伤痕---长年亏损经营对一位父亲的摧残是致命的。

最后老爹跟儿子和解,书里说道“老爸越来越老了。

但是随后有一天他对我笑,我就意识到他知道了我是同性恋,而他爱我,为我感到骄傲。

”但吉儿在电影里并没出现,她跟埃利奥特老爹谈心的桥段被加到了维尔玛男爵身上。

这两个角色和情节桥段的取舍可以看出李安导演对于纯粹童话的追求。

维尔玛男爵拔枪吓阻歹徒的桥段虽然精彩,但是过于严肃,过于实际,过于暴力。

童话里不是不可以出现暴力,只是出现的暴力必须是可调侃的可解构的,可以让父母讲给床头的孩子而又不担心小宝贝儿会做噩梦会留下心理阴影。

是以维尔玛的持枪戏在电影里不会出现。

原著里提到的另外一幕暴力冲突不同于维尔玛的那幕持枪戏,在电影里也得以保留。

地头蛇来旅馆收保护费,埃利奥特一家齐上阵,妈妈抱住小流氓,爸爸用棒球棍敲打小流氓膝盖内侧,埃利奥特将小流氓一脚踹出门厅。

这种典型的滑稽打斗场面放到童话故事里也是老幼皆宜的。

吉儿在原著里的身份是禅学和心理疗法导师,给予了埃利奥特勇气去正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终于敢于当着父母面出柜与男人接吻;也治愈了埃利奥特与老爹之间的情感传递障碍。

如果要描写这个角色就势必要表现六十年代的禅学思潮和嬉皮思潮,这些在六十年代基本上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

一旦展开表现,势必落入沉重,不复童话。

李安成功的规避掉了这些沉重的社会包袱和历史意义包袱,使得轻松的田园氛围得以持续。

对于作者来说,《制造伍德斯托克》一书不仅是他对于伍德斯托克的回忆,更多的是他的半本自传。

埃利奥特作为一个在纽约的同性恋设计师和作为一个在白湖的多年亏损汽车旅馆的经营者的复合体,在哪边都受尽折磨,内心伤痕累累。

1969年之前同性恋者饱受歧视,无法得到作为康复和救赎的爱情。

作者将同性恋者的滥交归咎于社会歧视所导致的原罪:“做同性恋,意味着在你的存在的最深区域,在某些你承认是你最柔软最真实的自我的本质所在,你是一个罪犯,天生就有罪。

”而在白湖区域,由于埃利奥特父母的短视,更多是由于母亲的经营失误,他们一家经营的汽车旅馆亏损了十四年,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财务黑洞。

埃利奥特年复一年的用他当设计师赚来的钱补贴旅馆。

甚至他姐姐都劝告他别管愚笨的父母了,从那个财务沼泽中尽早脱身。

这样的人生放到谁身上都是暗无天日,可伍德斯托克改变了这一切。

近百万的参与者让旅馆大赚一笔,摆脱财务困境。

而各路嬉皮也改变了埃利奥特的想法,成功出柜还得到父亲的谅解,随即认识真爱,一起去了欧洲开始新的人生。

忽略掉埃利奥特母亲这个死硬顽固派,原著可以说是个超圆满大结局。

可正因为这样,这本书只体现了一种童话般的美感,缺失了现实层面的意义。

李安很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索性在电影里把所有丑恶的沉重的现实的都忽略掉,全身心投入打造一个成人童话。

参与伍德斯托克的人有百万之多,当时从中赚到钱的并没有多少,即使是组织者都是巨亏。

如果埃利奥特一家没有从伍德斯托克里得到经济利益,很明显,埃利奥特父母对于如此庞大的外来嬉皮群体会持有强烈的厌恶情绪。

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前一个举办地被赶出来也是因为原住民的抵制。

没有哪个小镇会欢迎自己的生活被百万外来者破坏,更别提这些外来者都是在他们看来动辄裸体吸毒群交的嬉皮士了。

所以埃利奥特的改变是建立在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上。

汽车旅馆因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大发横财,全家数钱数到手抽筋,在这个基础上,埃利奥特的父母终于得以从长期的亏损黯淡情绪中走出来,对外来嬉皮士抱有亲密的态度,心理上不那么抵触。

于是才能有与父母的和解,于是才能有自信的重塑和崭新的生活。

多年蛰伏造就了李安的人情练达世事洞明,是以他知道伍德斯托克只能童话,不能历史。

埃利奥特在书里出于自我成长史需要写出的严肃和黑暗被李导大刀阔斧删掉,完美的打造了一个最纯粹的童话般的伍德斯托克。

说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本身。

四十年足以让很多人走下神坛,同时也能打造更多的童话,人们总得有些寄托。

免费,音乐,爱,和平,大麻,药物,醇酒,泥浆,青春,裸体。

这些元素成就了一个完美的音乐童话。

在这童话背后是高达200万美元的亏损。

69年的200万美元起码相当于今天的2000万美元。

现在要是拿出2000万美元来办个免费音乐节,不敢说一定超越伍德斯托克,起码在数量级上不会比它差。

但是再也没有像麦克•朗这样胆大妄为的天使般的组织者和约翰•罗伯茨这样财大气粗的冤大头。

然而历史最爱的是偶然。

偶然的事件由于谁都说不清起源和成因,其模糊的本质最利于后人加载意义任意诠释。

而令后世伪嬉皮士津津乐道的是伍德斯托克现场居然连大麻和药物都是免费的。

要知道,这些可从来不是由主办方提供的,而是由各地的花童嬉皮士们提前买好带过去与大家分享的。

可以这么说,所有童话般的事件背后自有人买单,总被传播者或观者主观忽略掉。

 2 ) 李安个人的轻喜剧

这不是李安第一次将镜头伸向西方私属精神领地,十几年前那部《理智与情感》则是李安首次触碰具有英国传统文化象征的简•奥斯丁作品。

所幸地是,电影并未因着导演出生东方而失却光泽,反而因细腻的阐述,大放异彩。

然而这一次,幸运之神没有眷顾李安。

一个骨子里浸润着中华文化的华人导演,举起导筒解剖独属于西方私属精神领域的伍德斯托克精神,本来就是一件极其冒险的事。

西方影评人在看完这部有关“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电影之后,用极其严苛的字眼抨击李安避重就轻,将众所瞩目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淡化成一个犹太男孩成长的注脚;将原本可以拍得激情四溢的“精神图腾”弱化为李安擅长的“家庭与成长”的母题。

李安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去拍电影,本来无可厚非,但错就错在他选择了上世纪西方最具标杆意义的乌托邦事件。

1969年夏发生在那个偏僻农场的事,对于整个西方来说,意义非凡。

那不仅仅是一场规模盛大的音乐节,更是一代人追求自由理想、反叛精神的集中宣泄。

“伍德斯托克”早已升华成西方世界的图腾,一个乌托邦神话。

因此,想从李安影像中重温四十年前震慑人心的“伍德斯托克精神”的观众注定要失望而归,这部电影以极个人化的叙述角度讲述犹太男孩埃里奥特如何筹办音乐节的前后过程,李安关心的仍然是其擅长表现的“家庭关系与个人成长”。

他不厌其烦地描述筹办音乐节的细枝末节,一如既往地温柔细腻,犹如春风拂面。

于是观众可以从画面中看到跟音乐节纪录片类似的“男女裸体同浴”、“朝圣路上蜿蜒几千里的大部队”、“放浪形骸的嬉皮士”、“全然无禁忌的性爱”、“越战老兵”……唯独没有感应到音乐和自由、乌托邦梦想以及垮掉一代的精神内核。

有人将李安轻描淡写归结为,中年人回首年轻时代的风淡云清。

也许李安对阐述“伍德斯托克精神”并不感兴趣,还是那句老话“无论李安拍什么,他都在拍一部自己的电影”。

这部电影亦是。

男主人公埃里奥特投射了导演自己的影子。

那个无论从外型还是举止、穿着都给人温顺印象的犹太男孩,与放浪形骸的嬉皮士青年相去甚远。

恰恰与李安外表温文尔雅、实则内心狂野的形象神似。

这部电影拍得极其放松,从诙谐生动的配角形象(顽固刻薄的守财奴妈妈、恪守尽职的异装癖),到撩拨人心的“泥浆滑翔”,家庭矛盾导致的冲突转折,众人筹备音乐节的轻快节奏,还有戏剧团嬉闹自由的裸奔。

正如李安自己所说:“之前拍的电影一部比一部沉重,正好借这部放松一下”。

他用这么轻快地方式来解构一场历史事件。

在诙谐轻快的描写中,个体、家庭与历史大背景融为了一体。

李安理解中的嬉皮士精神完全无关激情、朝圣的严肃,这就是李安对1969年的个人解读。

全片高潮无疑是埃利奥特与同伴嗑药后产生的幻觉,流光溢彩的画面极其挑战视觉,在埃利奥特的眼中,色彩与画面渐渐流动起来,产生难以言表的美感和幻觉。

如此大胆惊人的视觉想象,为观影者提供了难得的视觉体验。

埃利奥特站在山坡上俯瞰音乐节全景,人山人山的农场山坡顿时犹如波浪起伏,音乐节中心霎时升腾起媲美浩瀚银河的璀璨星光,如梦似幻,优美绝伦。

此情此景,美到心脏难以承受的程度,埃利奥特激动得泪流满面。

恐怕这便是李安心目中音乐节最摄人心魂的美丽图景——乌托邦梦幻的画面。

梦醒过后,依然要面对现实。

这是经历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人的不幸。

美国当年参与过这场音乐节的人跟主人公一样,回家也要面临离家成长。

3天关于爱、和平与摇滚乐的音乐节堪称无法复制的奇迹。

伍德斯托克到底是什么,一百个人心目中有一百个答案。

1969年的夏天,一去不复返。

 3 ) Just Breathe— to my rock`n roll man

是的,曾经,或是,现在,偶尔,我会以为我们需要的是这样自由的摇滚和生活,这两者应该是统一不分偏差的。

有那么一段时间演出,音乐节,我总是奔波在其中。

可是后来发现生活其实与这些相互矛盾的,慢慢的,我失去了原本的生活,与希望。

摇滚当然还是摇滚,生活当然还是生活。

生活里需的那么多,而这些是摇滚所不能给予的。

而关于那些自由自在,越来越长的时间之后,我所不能给予自己和和所不能给予生活的,导致不得不滞留或离开。

而,这就是本来的生活。

更多的时候我在想,这操蛋的生活,以至于毁掉了我整个希望,无论怎样,我所仅剩热情还是会在某个演出中迸发,穿着无所顾及。

it was.yeah.what a beautiful day in my life.it was.yes.而那些由摇滚衍生出来的生活,或者是快乐的,或者是痛苦的,虽然痛快大过于快乐,却有这样那样的人时刻的追随。

在我所有生命里面,摇滚和行走占据着大部分的时候,夜深,当我与文字亲密着的时候,沉默着欢娱,或,死去。

诚实或者妄想,平静或者郁燥。

而爱。

从始至终,我希望爱都是真实存在的,存在着前行,存在着停止,存在着接受所有的改变。

可是虚幻呢?

我叫那些记忆之中的,想念之里的,怀念之外的,所有的这些都被我叫做虚幻。

and my man,i hope you know what can i say here and how can i feeling all of those. i hope you know.so,about rock`n roll,yes,i love this

 4 ) 我覺得小說比較精彩

  1969年舉辦為期三天的「胡士托音樂會」,這場一直被視為音樂界神話的盛會,如今已經邁入四十週年。

當年與會的年輕男女,現在都已白髮蒼蒼,許多與會的巨星早與殞落,但是這段被視為傳說的音樂盛會卻不停的被人傳頌著。

以往一直被視為自由民主的美國,在那個反戰激烈及社會運動高張的動盪年代,並非那麼的開放與自由。

對於性與種族的歧視,讓人很難與現在的美國畫上等號。

可是如同狄更斯【雙城記】所述:『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當時的人民雖然生活於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卻因此創造出一場和平與愛的傳奇。

  不論是參予這場盛會,或者是聽說這場盛會的人;身楚那個年代的人,又或是生長在而後世代的人,都被這場音樂盛事給深深感動。

很難想像一場演唱會能有那麼強大影響力,發生在我還沒出生的時代。

雖說沒有親身與會,但是在求學的過程中,偶然的被《伍茲塔克Woodstock》這部紀錄片的影片紀實給深深感動。

那時候才對所謂的搖滾精神有所頓悟,當時的我心想「如果搖滾真的有一個形式上的精神,伍茲塔克就是那所謂的精神象徵」。

幾年後伍茲塔克因為幻化為胡士托,這場被不斷歌頌著的盛會,又再度勾起所有人對於這為期三天的無盡感動。

  [劇情簡介]1969年,室內設計師艾略特泰柏(狄米崔馬丁飾)原本在紐約工作,因為父母一再的懇求,決定回到家鄉重整岌岌可危的家族事業---快要倒閉的破爛汽車旅館,正當艾略特還在苦惱要如何挽救這間旅館時,他聽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那就是隔壁城鎮推掉了『胡士托音樂祭】的舉辦權,於是他毫不猶豫馬上打給音樂祭舉辦人,邀請他們來白湖鎮舉辦萬眾矚目的『胡士托音樂祭』,希望音樂祭的人潮可以為乏人問津的旅館帶來生意。

  在電影推出前,我就按耐不住去買了原著小說來看。

【胡士托風波】這本小說是主角艾略特泰柏的自傳小說,在書的前半段除了敘述他與家人格格不入的關係外,也露骨描寫他的性向以及對於性愛的渴望與病態。

當初邊閱讀時邊思考著,在《色戒》後,李安又挑起他擅長描寫的同志題材作為創作的主軸。

相較於《囍宴》及《斷背山》那種內斂、壓抑的情感,艾略特泰柏的《胡士托風波》顯得開放或者可以說是放縱許多。

而小說取名為【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其實與我們以往印象中的《伍茲塔克》紀錄片有所差異,也因此不論小說或是電影,對音樂的部份都少有著墨。

簡言之這本小說其實就是架構在「伍茲塔克音樂會」的一個故事。

也因此在看完小說後,讓我充滿好奇,卻也有點失望。

好奇是李安這次要怎麼去詮釋艾略特泰柏內心對於愛情的渴望與掙扎;失望的是當初希望藉著電影重溫音樂盛事的期待。

  於是我抱著矛盾的心情進入電影院,電影開始沒多久,便意識到電影其實不同於幾天前才閱讀完的小說,讓當時在戲院中的我腦袋裡起了不小的衝突。

《胡士托風波》像是撕烈般的在我腦袋裡,變成李安版與艾略特兩個相似卻相異的兩個故事版本。

前面提到,艾略特在小說中非常詳細的描寫著他對於自己性向的想法與感覺,前三分之一對於自己性向以及對於性愛的想法與從小到大的經歷。

但是電影相較於小說,書中同志間性與愛的描述隻字不提,片中僅有幾幕以隱喻的方式輕輕帶過主角的性向。

很多人說李安這樣是為了把這部電影將主軸放為主角與家庭之間的描寫,可是我覺得不然。

在小說中因為在那壓抑、不開放的年代,主角艾略特在面對自己的性向的掙扎以及對於家人的認同的追求,藉由這場充滿愛與和平的音樂會,對家人開誠佈公真實的自己。

也因為有那些故事的鋪陳,才讓故事那麼的感人、真摯。

在閱讀小說時,書中的點點細瑣的故事串聯著,給我某種《搖滾芭比》、《冥王星早餐》這兩部電影融合一起的感覺。

但是李安抽離了這個元素後,就像是抽掉了小說的靈魂。

也因此在故事末端父親與艾略特之間的真情告白,這當時在閱讀小說時情緒被推至頂端的章節,在電影中卻顯得突兀又單薄了許多。

  就在電影與原著的概念漸行漸遠下,對於胡士托這場音樂會的著墨也並沒有也增加許多。

畢竟電影還是以主角自傳式小說為基本,所以也不可能添增太多與小說不符合的部份。

片中許多橋段藉由畫面的分隔,讓電影看起來就像是一部類記錄片的劇情片,很多時候我感覺好像在觀賞《伍茲塔克》紀錄片的更新縮減版,男主角艾略特成為單純的紀錄片的導覽者。

電影在兩面不討好的情況下,一直到結束,我還是不太明瞭著力點到底是在什麼地方。

整部電影讓我較驚豔的地方也僅有男主角與福斯男孩與福斯女孩相遇,吃完LSD以後那飄然的感覺,那真正的人海,讓我有點理解《愛是唯一》中那段我不甚了解的橋段,一種無邊無際的歡愉。

  也因為電影沒有想像中的精采(對我而言),也是我在上映那天就去觀賞,到現在才打出這篇文章的原因。

但是也不是全然否認這部電影,只是相較於原著,以及與《伍茲塔克》的紀錄片相比,這部片並沒有產生太多的共鳴。

其實片中也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尤其是在演員的部份。

電影網羅眾多非一線演員都有很亮眼的演出,不論是艾米爾賀許、尤金李維、丹富樂...等。

尤其是李佛薛伯在片中戲份不多,但是每每出場都很搶眼。

就像是小說中的腳色,粗曠卻迷人,這種兩極的感覺,很難想像還有哪個演員可以像他那麼適合這個腳色。

最後  當年看完《伍茲塔克》紀錄片後,我帶著自己的熱情到了南台灣參加「春天吶喊」,可笑的是自己因為旅費準備不足,草草結束這趟自以為熱血的旅行。

兩、三年後我終於參加了,但是卻發不如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美好,但是到現在卻難以忘懷那種感覺。

我常常想這,要是能參加一場像是伍茲塔克這樣的音樂會,那會是什麼感覺。

我像那種情緒,就像是漫畫家Harold 作石的【BECK搖滾新團】中,夢到撿垃圾那幕的感動吧~。

 5 ) 我们爱自由,我们在路上

一位北欧的航海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航海是必要的,生命是次要的。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

过程,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并不是着重描写音乐节上的见闻,所以很多认为这是一部有关那次著名音乐节的电影的人,看完后都非常失落。

影片的评价也因此参差不齐。

而李安正是抓住了举办这次音乐节的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非常细腻地把一个完美的过程展现了出来。

有时候结尾不是那么的重要,而恰恰是过程,才是我们应该认真享受的。

就跟人生一样,最后再怎么样都得一样地死去,回首望去,让自己不后悔,让自己高兴的,都是那些在路上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好是坏。

那一代的青年爱自由,向往着美好梦想。

他们反战,他们反权威,他们爱好和平,她们向往爱,她们是女权主义者。

这一切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不可复制,因为思想与青春的结盟是强大的。

他们抛开了一切束缚,来到伍德斯托克,享受爱、自由与音乐。

我们在路上,本身就是种自由。

就像凯鲁亚克那本《在路上》里写的一样,生活不会不断地复制,主人公们永远都在路上,结识新朋友,开着车全国到处跑,没有目的的活着,虽然这些使内容读起来很费劲,但正是这种后现代风格,体现了当时乃至现在很多人崇拜的精神——爱自由,在路上。

李安在电影中想表达的或许就是这种享受过程的思考。

没有通往自由的列车,自由是靠自己争取过来的。

埃利奥特和家人朋友克服种种困难,制造着音乐节,最后如此的成功,难怪影片的最后他站在那里不停地说:“真美,真美。

”难道不应该么?

什么叫人生?

难道只是一个干巴巴的结尾么?

不,不是。

人生是一个过程,从我们出生那天起就已经在路上了。

我们在路上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发生千奇百怪的事情。

为什么会回忆,为什么有故事可讲,那是因为大多数人的人生不是被设计好的,我们并没有因为知道前方道路充满荆棘就放弃前进,而是抱着不知道的态度面对它,这才是平凡的人生。

所以说李安的这部作品很像是一部公路片,一部包含了许许多多真正美好事物的公路片。

它反映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其实这才是关键的,人们总强调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多么多么伟大,但若是没有整个大时代背景,那种特有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它的伟大体现不出来。

制造伍德斯托克的过程不光有和平,有音乐,有女权,有反战,最关键的,还有爱。

音乐节结束后的一天早上,埃利奥特和父亲告别,他问父亲:“这么多年你是怎么忍受妈妈的?

”老父亲停顿了一会儿干脆地回答:“我爱她。

 6 ) 平淡中的亮点

说实话其它的没什么感觉,很平淡的电影。

但是老妈子的钱暴露后父子的态度打动了我。

儿子恼了,觉得受到了伤害,老爸呢,其实能看得出来,很震惊,我想内心的痛不言而喻,不过呢,呵呵,只是说算了吧,我们发了财,不要再计较了。

结尾处,儿子问老爸怎么能和那样自私到没有底线的女人生活四十年,父亲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爱她。

这个儿子,我能理解他的感受。

这个父亲,深深地打动了我,久久不能平息。。。。。。。。。。

 7 ) 1969,音乐、和平与爱

■ 文艺补白最新文艺片推荐《制造伍德斯托克》导演:李安主演:迪米特利·马丁相比《断背山》的人人叫好和《色|戒》的西方不亮东方亮,《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Woodstock)在戛纳和北美放映后,李安遭遇了毁誉参半的评价。

真的是好坏两极截然分明,比号称“生涯大失败”的《绿巨人》(Hulk)还要惨。

叫好的认为他以埃利奥特(Elliot)的家庭为轴心,不停地转动圆盘,把周围的人全部裹挟了进去。

李安用自己的方式去拍摄筹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过程,最后回到了个人成长和家庭真相的母题上,一出原汁原味的李安轻喜剧。

对这部分人来说,伍德斯托克是个无法重现的盛会。

要想回味重温,只需翻出纪录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Woodstock)再看一遍就行。

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正因为伍德斯托克过去四十周年,这处精神圣地不仅特殊而且太过重要。

他们无法接受李安的不痛不痒,从头到尾只给出一个音乐会的画面不说,而且居然还是在嗑药后的迷幻中出现的。

对他们来说,整部影片缺乏锋利尖锐的地方,看起来就像人走一空的会场,留下了满地的垃圾跟烂泥。

对我个人来说,伍德斯托克更多存在于被引述的言语文字中,它见证了一个最好跟最坏的时代,好似乌托邦。

埃利奥特这个角色就像李安一样谦逊温和,他太过安静,无论打电话、跟人打交道乃至同志间的热吻,从表情上基本看不出他有反叛和激进的气息——— 这恰恰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特有的面貌。

然而这并不表示主人公横空出世,没有根底可谈。

他用一系列选择决定,促成了伍德斯托克的顺利召开,家庭生活也因而渐趋正常。

《制造伍德斯托克》有很传统的地方,李安反复采用了多帧画面来推进叙事,影像分割后可以同时交代平行发展的事件,节奏快、时间短、信息量大。

还有模仿老式摄像机的拍摄风格,制造细碎的复古气息,这些都是好莱坞老电影里常用的手段。

如果强调观影感受,影片也有细腻之处,埃利奥特和父亲在湖边看一堆人裸泳,感受到难以言表的欢乐;一阵风吹过,音乐会开始——— 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非常贴切。

埃利奥特在车内吃迷幻药,色彩斑斓,五光十色,人也跟着飞翔。

紫色的银河系边缘涌起波浪,明亮的中心绽放出绚丽的光芒,埃利奥特兴奋得泪流满面。

对不曾亲眼目睹过现场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处大胆想象,实乃无以伦比的美丽。

搞笑的地方,那个脱裤谷仓剧团、易装癖保镖还有加入欢乐阵营的警察,在属于音乐与和平的伍德斯托克,大家都轻而易举被周围人感染,收获乐趣奉献出爱。

回忆是美妙也是残酷的,伍德斯托克之后,药剂暴力丑闻不断,摇滚乐走入低谷,要做爱不要战争的年轻人也跟着变老。

伍德斯托克只属于上世纪60时代,但总有一些东西是可以不死的。

这里只有一个答案,没有解释。

【南方都市报 http://gcontent.nddaily.com/2/a2/2a27b8144ac02f67/Blog/dc6/cb1830.html】李安捕捉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准备过程中的随性、欢乐和怪异。

———Owen Gleiberman(《娱乐周刊》)

 8 ) 嬉皮士垮掉了??

都说嬉皮士是垮掉的一代,影片中的那个警察说州长已经把白湖定为灾区,是的!

是灾区!

对于某些人来说。

嬉皮士崇尚自由崇尚和平,代表和平的三天,其实现有所有的政府、政党或宗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和平。

在中国就是和谐平安,嬉皮士文化直指本心,我们就要和平,我们可以放弃一切,可以放弃我们的食物,可以放弃我们的爱情,可以放弃我们的衣服,可以放弃我们的尊严,甚至可以放弃我们的生命,我们只要和平。

我们有什么错,我们只是更加明确的说出人类的需求,也许我们飞叶子,吞食致幻药,但这一切都只是为了逃避现实,我们的力量太渺小,改变不了这个肮脏的世界,只能选择懦弱的逃避。

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农场主这几天我听到的“你好,谢谢”比我一辈子听到这些混蛋说的都多。

没错!

当我们可以放弃一切只为和平的时候,我们会很友好,也许大家看到我们表面很暴力,很放纵,这都是我们随性的表现,我们遵从人类最原始的欲望而不是那些被人类所定义的无聊的规则!

 9 ) 宇宙中心就是自由和爱

“Perspective is what shuts out the universe. Everyone with their little perspective, it keeps the love out.” Tarsha in TAKING WOODSTOCK在拍完《色*戒》这又一颠覆自己的顶峰之作之后,李安下一部作品的一举一动必定都将引人注目。

而从不会重复自己的李安确实又为影像世界增添了一份先抑后扬的惊喜。

同性恋题材,美国70年代青年亚文化,摇滚音乐节……太多的宣传点让人们对李安的新片大感迷惑,甚至令一些影迷都为之汗颜。

但今天看过之后,才发现影迷的担心是不必的,那些噱头式的宣传是不值一提的。

李安还是李安,坚守着自己心中的纯粹与对人性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他一次又一次挑战看似纯西方,纯美国式的文化,但实际却从中一次次挖掘出了这背后全世界,乃至全宇宙都共通的感情及价值观。

TAKING WOODSTOCK只是借用这个事件做为背景,着重在TAKING上,以ELLIT为贯穿全片的核心,将创办这个音乐节所带来的变化,对周围环境以及对身边的人,细节的前后对比,表现了人性深处对于毫无偏见束缚的自由和爱的向往,即使可望而不可及,即使令人无奈,但仍然令人感动而温馨。

影片前部分的新闻画面揭示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美国正经历着越战及阿波罗登月,一个下地狱,一个上天堂般的矛盾事件,这样的冲突也隐喻着当时美国社会所处时代各种价值观的混乱状态。

人类在宇宙中探索,美国在世界试图确立自己的地位与青年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寻求自身价值的定位与个性的释放就这样因一个时代而相联。

WOODSTOCK也因此成为了李安导演的一个象征符号,通过创办这一个音乐节,因之而改变的人和事物,ELLIT所经历的压抑到释放,他家人的改变,那个带有越战心理阴影的青年…还有很多剧中出现的个体,都一层一层地将李安所要体现的主题剖离。

在影片要结束时,有了ELIT和TARSHA之间简短但却精辟的对话。

宇宙之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整个世界,这个社会,什么又是最重要的?

谁的看法又有什么重要?

就像当受够了母亲抱怨,狭隘的生活态度的ELLIT来到音乐节后台,碰到TARSHA,对她问及家里的事,他笑称与这音乐节比起来微小得不值一提,而TARSHA回答他,也许他所经历的事就是这宇宙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

谁知道呢?

相对于宇宙而言,个体是如此微小,但是对于个体来说,有些事情就是他的全部,他为之而生存下去的意义。

对于ELLIT的母亲,是她睡梦里抱在怀里,不让任何人侵犯的9.7000美元;对于ELLIT及他代表的一批年青人,是对世界的好奇及终极自由的追寻;对于BILLY来说,是摆脱越战的阴影像恶梦样追随。

“Perspective is what shuts out the universe. Everyone with their little perspective, it keeps the love out.” 人类什么时候能够停下对彼此的偏见,什么时候就能享受到宇宙中心的自由。

这样一场音乐会,被四方排挤,都因为人们不同的PERSPECTIVE。

各自的观点碰撞,扭曲,又在此基础上产新的误解,怨恨。

ELLIT的母亲一生都生活在PERSPECTIVE所带来的压力和自我折磨中,她已经忘记了爱,对自己亲人的家,对周围人的爱,所有都以利益建立关系。

因此,当后来ELLIT听到她母亲GAVE 毛毯给房客时,他才会才如此惊讶。

WOODSTOCK之后,不管是那个小镇还是那里的人,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

影片末尾ELLIT父亲与他的对话是如此令人熟悉,父亲的理解是有着青年时期阴影的李安一生都抹不去的印迹。

但这里最打动人的还是对于影片另一个主题的提示,不带一丝偏见,毫无保留的爱。

ELLIT问父亲,如何忍受得了母亲这四十年来如此的生活态度,父亲只是淡淡地说,Because I love her.最后想引用某位仁兄的一段话,澄清关于此片的几个说法:1.这不是一部讲述音乐节本身的影片,全片甚至没有一支完整意义的乐队登台。

2.这不是李安的第三部同志片,主角的小艳遇的确表明了他的取向,但同性感情不是故事的主线。

3.这不是一部严肃、深刻的影片,至少不是一部貌似严肃、深刻的影片,它颠覆了李安之前作品的压抑和沉闷,故事流畅而情绪飞扬

 10 ) just go and see

小时候人人都被灌输了一大堆规则,成年以后会发现那些规则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亲手破坏掉。

我们一边拒绝早睡早起,一边心安理得的遗忘。

一边怀疑世界,一边憧憬世界。

七宗罪里摩根弗里曼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但这个世界,至少值得我们奋斗。

狄更斯写双城记的时候没有料到吧。

关于青春。

媒体都说李安老了,中年危机所以搞了个色戒出来。

这次拍制造伍德斯托克的时候,更是揪住女演员的体毛不放,就怕少掉一个细节不能挖出导演的隐秘生活和怪癖来。

与过去相比,这一次更动情,更冷静,就是一个少年的心灵史,那一代年轻人的青春群像。

无关音乐,有关记忆。

我一直觉得嬉皮士傻透了,说什么平等、自由、博爱,你看后来多少邪教打着类似的旗号干些坑蒙拐骗的勾当。

你要做什么去做啊,身体力行的去做啊。

光是叫嚣着要打到什么对抗什么,结果是拿自己短暂的青春去填了时间一个巨大的缺口。

DH里gaby质问女儿的校长:这是肖申克学校吗?

面对这个面无表情的世界,是被同化还是选择异化好呢。

谁会在乎?

每一个选择都指向内心深刻的自我怀疑,假设你还保留自我意识的前提下。

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我们都是柔软的动物,体制下,只能这样生存。

达尔文教导我们物竞天择,我们没办法内裤外穿就当超人,外衣还没锥形成麦当娜就得扣上有伤风化的责难。

我们的常识让我们没得选择,或者自动选择无害的选择。

常识就是遵守,常识是不伤害自己为前提。

意识。

当历史让我们无法用经验的眼光来打量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忘记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和方式成长的时候,一些人选择愤怒,一些人选择理智。

一些人选择斗争,一些人选择自由。

“Freedom's just another word for nothing left to loose. Nothing ain't worth nothing, but it's free”。

--Janis Joplin活着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你选择直到厌恶选择,山背后可能还是山。

但是你非要为自己寻求理由。

意志的悲剧。

自由即一无所有。

记得有一个嬉皮士,流浪了若干年以后回到学校当高龄学生,后来做了教授。

他说人生里总有一段时间需要给自己留白。

印象很深,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这样坦然的接受自己,更不知道有多少父母会拍桌子怒目而视。

这里是中国。

我们只好师夷长技以制夷。

以此为借口享受盗版打开的窗口,那个世界就像许多年前的美国梦。

许多人心里神往的青春,就像同时住着苍井优和苍井空。

什么国仇家恨的都抵不过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

世界大同的理想,往往被文艺的用语言用音乐用绘画来掩盖了。

又青春又沧桑,又清纯又妩媚。

你不能躲在树上,你不能远远望着这个繁华世界,你不能拒绝你内心的渴望。

你知道,欲望太多,你无法一一抵制。

男主角有一对疯狂的爸妈,而他冷静理智压抑。

看着满山丘的男女老少,突然开窍,说我不想这么过了。

他老爸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去吧,go and see。

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不就是这样,不需要像凯撒那样征服它,把它踩在脚下。

仅仅是告诉自己,我来过了,看过了。

我将无悔。

常识,放弃常识的时候,自由,获得人生。

奥古斯丁说我憎恨没有陷阱的道路,渴望罪恶。

我开始理解那些爱与和平的年轻人,他们不过是选择一条看似比较轻松的路。

永远年轻,彼此相爱。

他们渴望的是一种超出常识以外的生活,当整个世界在战争中无法安静,他们希望选择的不过就是和平的革命,有人歌颂理想,有人歌颂爱情,有人歌颂自由。

但是你知道,文艺青年的宿命就是过于理想,不够激烈,于是他们的革命就是慢慢投降。

塞林格才会把一个愤怒的小疯子变成一个回归主流世界的浪子。

而你一直走,未必骑单车革命。

行过去,只为看一看,来过这个世界,盛开的希望海洋中,那一朵关于爱、自由、平等的一切美好事物。

仅仅怀着想象,在路上,微笑前行。

因此,这个世界总有希望,不至于绝望。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短评

Ang réussit "les petits" plutôt que "les grands". Le temps des hippies nous hante par son innocence, sa folie, sa tendresse et sa mélancolie

6分钟前
  • KUMA
  • 还行

想不到李安可以拍这样的片,六十年代的嬉皮士运动和音乐节的元祖盛况,peace and music, rock the world,国内的迷笛、草莓在Woodstock面前真是弱爆了!

9分钟前
  • A-Mian
  • 推荐

这个,难道是因为我小说先看了?

14分钟前
  • ich
  • 还行

评分:B 【2009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 我觉得人生应该有这么一段恣意妄为的存在状态。去流浪。去嗑药。去做爱。去相信陌生人。

18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free and beautiful

22分钟前
  • ℨℨℨ
  • 还行

有点温吞水的感觉,看到最后也没有什么触动,一段时间之后回过头想想,就记得男主角他妈和许多裸体了。

25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还行

无论你是怎样的静稳,你心中都有那么一点小狂野;无论你是怎样的狂野,你心中都有那么一点小静稳。这是属于你的,不可或缺,不可多得的小礼物。

26分钟前
  • 中年哪吒
  • 推荐

3.8 當中最沉的住氣的,應該是李安本人。

27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灰~

30分钟前
  • 乌拉诺布斯
  • 还行

我对安导的感情比王家卫还深一点

34分钟前
  • Bezantee
  • 力荐

嗯一定是我个人的原因,没能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然而,节奏和故事真的都很奇怪哎~

37分钟前
  • :
  • 较差

开眼界。养眼的骑马帅哥。

39分钟前
  • 深毒
  • 还行

能把一部关于摇滚的电影拍得如此了无生趣 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事

42分钟前
  • 白日做梦有理
  • 很差

我只记得全体裸奔镜头了

46分钟前
  • 杨谧
  • 较差

freedom!!!!!

51分钟前
  • Tober
  • 推荐

Taking.Woodstock.720p.Bluray.x264-CBGB

56分钟前
  • Milandini
  • 较差

大叔爱裸体,爱同性吻,爱迷幻

58分钟前
  • arlmy
  • 推荐

最爱瞬间:人海波动,中心处的舞台发出万道光芒,整个世界都在漂浮,深深迷醉。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走吧,去宇宙的中心。

1小时前
  • 马自挂
  • 推荐

Dano长发飘飘..

1小时前
  • Ms.Ahno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