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到李娟的书改成了电视剧,震惊于国内还有如此新潮如此“大女主”的选题。
于是急冲冲去看了电视剧,果然,女性主角的国产电视剧一定会给她来一段爱情,并砍掉她的事业线和成长线,把所有的高光都倾泻给男角色,又是熟悉的味道。
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可以当成风景很好的爱情剧来看。
看过原著的人只能无语凝噎。
更让我无语凝噎的是本剧责任编剧也叫李娟,幸好李娟在公众号回应了只是同名同姓的关系。
把说过“你不结婚也可以,你妈妈没想明白受了很多苦,我明白的”的外婆改成了奶奶,粗糙却心软,富有好奇心的贪玩老太太在剧中只剩一个糊涂逗趣的喜剧形象。
硬加了一个爸爸,把妈妈改成了在丈夫死后照顾他的母亲(而非自己的母亲),在牧区生活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自暴自弃,转场不是生活所迫而是为了安置亡夫的骸骨,在湖边缅怀前夫时还救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广东人并突然和他谈起了恋爱,并且觉得这就是前夫旨意的好女人。
“外婆曾是一个流浪儿,是仆佣的养女,嗜赌者的妻子,十个孩子的母亲。
大半生寡居,先后经历了八个孩子的离世,一生没有户籍,辗转于新疆四川两地。
拾垃圾为生,并独自抚养外孙女。
养母过世后,她于85岁高龄独自回到乡间工作生活,88岁跟随最小的女儿再次回到新疆。
从此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 妈妈曾是教师,辞职后在兵团种植、甚至成了种植队长,回老家做生意亏了一大笔钱后返回了新疆,跟着牧民迁徙,在牧场上做裁缝、卖杂货,之后还带着外婆独自在戈壁种向日葵。
“她強大到簡直快要隨心所欲。
她舉重若輕——所有艱難的事情,都被她做得像是伸手從樹上摘下一顆蘋果。
她蔑視艱難——無論那顆蘋果摘得再艱難,也僅僅只是一件摘蘋果這樣的事而已。
我想,大約所有的吃過苦、受過罪的身體和心靈,從此都不用再害怕什麼了。
”李娟的亲生父亲,在她的人生中始终是缺位的,甚至于她对他的印象是从恨开始的;哪怕是后来妈妈和叔叔谈恋爱,叔叔在这个家中也是如同影子一般伴随着妈妈。
至于电视剧最火的男主,他更是完全原创的角色,是城市人幻想中的牧人。
李娟本人就更不用说了,她绝对不是剧情中这种脆皮城市人。
她曾在冬天的裁缝铺里通宵达旦地干活,天快亮时顶着零下三十度的寒流回到家里;她曾住过桥头的废弃房子,那房子墙壁开裂、屋檐全部塌了、墙根蚀空、后面还砌了斜墙撑住墙壁;她曾在一户牧民家里帮忙,和他们一同前往了春牧场与夏牧场…她被恶劣的气候与沉重的生活一遍遍过滤,却始终没有失去自己的柔软。
两代的单身抚养,三代人的跌宕起伏,社会动荡、个人苦难、繁重的劳动、希望与热情、公平的寂寞与孤独、劳动者的生命力全部消失了。
最终呈现的是一个与原著毫无关系,在风景优美的草原上悠闲度假的爱情剧。
所有人都飘在天上,过着轻松又浪漫的生活。
那里没有“全家人的手脚都裂着血口子,指甲根部全部烂兮兮”;没有二十岁就患了关节炎浑身疼痛的斯马胡力、耳朵聋了烂了三年不以为意的小姑娘卡西、只能喝冰川水缺乏微量元素而雪盲的牧人、牙痛犯起来话不能说饭不能吃的,最大愿望是拔牙但没有钱的妈妈、有气无力咳个不停的的李娟。
当艰苦被隐去,那种往死里生活、猛烈的诗意也消失不见了。
电视剧里的男角色和原著毫无关系,这些女人的故事也和电视剧毫无关系。
既然要拍这样的电视剧,又何必买下李娟的原著呢?
难道只是为了拍她用订书机补衣服这样的小细节吗?
又及,我觉得电视剧对哈族牧民的生活描述误差也很大,很多情节让我觉得剧中的他们是被汉族观看的披皮汉族,比如苏力坦不会做家务、托肯被亲戚说“我们家从来没有人改嫁”。
但由于我对哈族文化不甚了解故而不论。
原著中哈汉的思想碰撞是更深沉的,哈族人像羊一样宽容地接纳苦难,汉族人藐视苦难觉得人定胜天,李娟被夹在中间,平静地观察着草原上流动的种种,脑中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又无处可去。
理性来说,7.5.近9分的高分,过誉的评价。
5月底的时候,因缘际会住进了山中庙里。
跟庙里的方丈闲谈时,聊起这部剧。
当时的我还没看,但没想到一个出家人竟然这么关注当前大火的剧集,还给出了一针见血的“意识形态批评”,让我这个硕士学“电影批评”专业的人十分汗颜。
方丈说:“你得知道这部剧为什么火,为什么主流媒体要推它。
因为上面想告诉你,不需要住在大城市里,依然可以乐观地生活。
告诉你,现在经济形式不好,在城市里卷不动就回乡下,就去那些边远地区,依然有精彩的人生。
”方丈的言论也是一家之言,我不予评价。
但总感觉这就是新时代的《冰山上的来客》和《五朵金花》,火的原因也很简单:为城里的人提供了奇观性和隐性的优越感。
奇观性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自然风光的奇观性,那些蔚蓝的天、广袤的草原、成群的牛羊、积雪的冰山;另一个是文化民俗的奇观性,四季迁徙的民族, 独特的金钱观念 ,印满奇异花纹的服饰和帐篷,还有射箭、刁羊比赛和载歌载舞的古尔邦节等等。
大城市里的人困在钢铁森林太久,没听过,没见过,觉得新奇,猎奇心理和视觉餍足,不足为怪。
而隐性的优越感更好理解,不再展开赘述。
剧中有个bug我一直不太明白,全片主要叙事时间是6/7月份的那仁夏牧场,而阿勒泰市那仁夏牧场的6/7月平均气温在14-27℃,日间平均气温应该在22℃以上,但片中角色的穿的衣服普遍都是长袖长裤,如果说为了防晒可以理解,但很多人身着毛衣,里面还有至少两层内衬。
完全不符合夏日的这个时空设定,不知道这么明显的服装bug为什么没人提出来。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在黑龙江漠河的冬天拍一部戏,剧中人物各个穿着短袖短裤在室外游荡,不觉得奇怪吗?
片子的优点很明显,李娟的原著散文写得太好,剧集也明显保留了这种特质。
隽永、细腻、质朴、纯净。
刻意削弱了戏剧冲突,重在氛围和意蕴的营造。
最“正常”的高晓亮人物方面,虽然结尾处编剧为了加强戏剧冲突强行把高晓亮(蒋奇明饰)塑造成了反派、并被某人评价为“不讨喜”、“泛起一阵阵恶心,感觉某一时刻感同身受过”,但我还是觉得他扮演的高晓亮才是全剧中最生动、最接地气、 最有血有肉 、离我们最近的人。
高晓亮从小穷怕了,高中没毕业就离家打工。
酗酒的父亲,某次喝酒喝到胃穿孔躺在医院养伤,母亲咬咬牙买了几块排骨炖汤给父亲养身子,而自己和妹妹在路上忍不住偷喝几口,才算尝到一点荤腥滋味。
他来新疆的原因很简单,只是来发财,来淘金。
不像“大冰”、文青和背包客们那么诗意,也没有“诗和远方”的情感加持,他因为听说“新疆遍地是黄金”,“和田的玉,阿尔泰山的金,在戈壁上随手能捡到玛瑙”,他想来西北闯一闯,“人还是要有点梦想”。
他在饭店做领班,去戈壁上捡玉,在夏牧场割木耳拿回城去卖,凭自己的双手和努力赚钱,去过他想要的“生活”。
他在戈壁上被人抢走了辛苦几年攒的钱,又差点陨命沙漠。
但他没有怨恨和报复,只是沉默接受这操蛋生活带给他的所有磨难。
他是善良和有底线的,从头到尾他没有任何违法和犯罪 ——既然木耳可以割,那虫草为什么不能挖呢?
挖虫草能赚钱,但是挖虫草会破坏草皮,他就改去收虫草,低买高卖,跟张凤侠开小卖部的商业逻辑并无二致。
哪条法律禁止虫草买卖了?
况且,有没有一种可能可以不破坏草皮的前提下挖虫草呢?
剧中没有交代,而只是粗鲁草率地把他打成了反派。
我相信他是爱着张凤侠的,所以他用近乎恳求的语气去跟李文秀商量“你能不能不要阻止我跟你妈谈恋爱”,即使每天睡在草地上让他的腰很不舒服,他还是想赚钱带张凤侠离开这片草原。
或许他唯一做的错事就是偷拿走了李文秀外婆的“玉吊坠”和结尾处被编剧强行降智去追逐张凤侠母女。
回头看看剧中其他人物:张凤侠有着其他寡妇一般的精明市侩,也有着自己的善良和原则。
她的心随老公一起死掉了,她选择自我放逐,日夜守着自己那个边塞的小卖部,不肯走出荒漠。
酗酒,思念,游荡。
巴太不想放牧,一直想回到城里的马场,选择拥抱现代化的生活。
而苏力坦是“旧时代的残党,登不上新时代的船”,他卖掉了一半的牛羊,孤身回了那个魂牵梦萦的草原。
十八九岁的李文秀,“贫穷,虚荣,敏感,又热情”,但不可忽视的是,她是个天才,一个没怎么读过书的人写的散文却可以被公开发表。
她的青春可以供她挥霍,她可以“去爱,去生活,去受伤”,但是高晓亮不可以,他没有巴太和苏力坦家几百只牛羊的资产,没有李文秀可以随意挥霍的青春和才华,也不像张凤侠“哀莫大于心死”那般自我放逐,他只想凭借自己的双手去赚钱,去生活。
他有投机的成分,因为穷怕了,但也有一个普通人的底线,至少他没有违法。
你可以不理解、不喜欢高晓亮,但大可不必去憎恨他、“恶心”他,至少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而且,他才是真正被世界伤害的那一个。
“希望夏天结束的时候,他能够好起来”。
刚看完三集,太舒服啦!
首先剧情不无聊,有冲突,有笑点,看的飞快 一下就过去了。
看过原著的我表示非常满意!
有点激动,没怎么捋,就只是说说感受。
有几个地方很还原原著,比如牧业大队去小卖部买裤子,澡堂那些戏份,一下就想起来书里描写的景象了。
尤其澡堂那里剧里有一首歌,好好听“金色的阿勒泰~”,接下来几天我要循环听!
里面角色的塑造我也很喜欢 很真实,男主的哥哥酗酒死了,他嫂子哭诉说“你们男人可以想去哪就去哪,但是我们女人只能洗衣,做饭,带孩子,我一直想要一块搓衣板,但是他死前都没有给我买。
”但这样的人,却在小卖部欠了几千块的酒钱。
这也是大部分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和困难,但是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
巴太哥哥死了,他爸爸要求嫂子的孩子留在父亲家里,我和弹幕的人都觉得很陈旧的观念,张凤侠说“你可以不赞同他们,但不可以居高临下的改变他们”,确实,每个地方都有他们生存的秩序,我们可以不赞同,但很难改变吧,唉。
另外触动我的是,李文秀说她很没用,干什么都干不好。
张凤侠说“我生下你,不是要你服务别人的。
你看那些草,被牛羊吃掉有用,但不被吃掉就这么生长着不也挺好嘛”,我们都太执着于寻找价值,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一个另父母骄傲的人,可是就算没有用也不会怎么样嘛,要那么有用干嘛。
本来想写短评的,字数超了我就干脆多写点了,里面还有一个泪点是奶奶,之前看原著的时候有一章记的特别清楚《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还有《家里养的一只小猫》(好像是这样吧)那里讲了关于外婆的事,他是一个受尽磨难的女性,老年一直想回家,但却安息在祖国的另一头,阿勒泰。
真的很推荐大家去看原著,尤其是这几章,非常质朴的文字,我看的眼泪哗啦哗啦的,哭死我了。
还有就是感情戏啦!
女导演把文秀对巴太那种朦胧和细腻的感觉拍的很好,镜头非常偏爱他,第二集水中倒影,第三集树干那里都超级心动,心扑通扑通的。
巴太是个有理想的好男孩,他跟草原上很多有这陈旧观念的人不一样,他去过外面,喜欢养马,有这现代的思想,有点小调皮但是无伤大雅,反正就特有魅力,不怪女主喜欢她,我也喜欢啊!
而且他家还有钱!
三百头羊,还有骆驼,牛…别人继承家业是开玩笑,他是真的有家业要继承啊,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确实很矛盾了,如果他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那他家的牛羊怎么办?
(都卖掉,那他可太有钱了,可以带文秀回县里买房子了哈哈哈哈哈哈哈)现在才看三集,非常期待后面我们唯一反派“蒋奇明”先生来到牧场会掀起怎样的风暴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很多不错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和遗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推荐的。
首先就是看着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孕育出的文明被展现在银幕上,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与自然和同伴的契约精神,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影视作品的民族性,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导演用了很多全景和远景来表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其实单是阿勒泰的风景本身,就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我们也很容易被人类热烈的生命力所感动。
这当中还有文明的冲突问题,还有对父权中心制下生产关系与女性地位的反思。
记忆最深刻的是李文秀告诉奶奶,她从没有回过老家,她发出了提问,她到底是东北人,还是新疆人?
作为一个疆三代还是很有共鸣的,我的姥爷来自武汉,姥姥来自山东,爷爷奶奶来自河南,身份认同问题是萦绕在我们头上的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女性导演镜头下的女性形象真的很生动,具有很强的主体性,而不再只是性的客体,这一点进步性也是我很喜欢的,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女性主义是现在影视作品创作与批评绕不开的角度。
(扶正弗吉尼亚沃尔夫的相框真的很戳我,因为我艺考时候背的第一条文艺常识就是她的。
)再说瑕疵,首先是女主的人设,作为一个在新疆土生土长的疆二代,她应该说的是疆普而不是如此标准的普通话。
其次是美学风格的统一问题,整部作品都是纪实性的美学风格,但是导演却使用了一些类型化的传统戏剧性情节,尤其是在最后高潮部分的设置,和整体的风格显得有些割裂。
而偏偏李文秀和苏力坦的人物转变轨迹又不够清晰,最关键的部分被一笔带过了,这可能是受限于篇幅的问题。
很多人看完这部剧,都想买票来阿勒泰,作为文化宣传来看,这已经成功了。
但是导演的问题就是把鸡汤味儿拍的太浓,而对那些背后深层的问题有些语焉不详(比如民族的文化冲突,比如汉族人身份的抽离)。
原作者李娟笔下的艰苦,贫困的底色被导演淡化了,九十年代牧区的艰难生活,被拍得有些过于田园牧歌,其实人物的坚韧与生命力恰恰是在这种环境下被体现出来的,美在于关系,少了这一层底色,也少了很多力量,有些遗憾。
总而言之,整体算是优秀的,值得大家看看。
大家好,我是一个拍独立电影的爱好者,平时也喜欢和朋友们组组小剧组拍拍独立短片,和喜欢编剧朋友们一起探讨创作剧情走向,关于本片我没看过原著,只是对结尾高潮部分有点不成熟的畅想,本片粉丝千万别喷,我也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才在这发一下。
关于结尾总感觉缺那么一小把劲儿,巴太在参加射箭比赛前,特意把枪交给张凤侠交给村长,我感觉这应该是很大的伏笔,不应这么错过,这把枪的一个作用是救了主角母女,二是走火,把踏雪惊到了,当然还有别的作用,比如和父亲及巴太家人的陪伴及法律方面这里暂且不提,在踏雪受惊失控之后,由于跑的很快,巴太发现后,下定决心去追射后,发现马已经跑的很远了,努力的射了几箭后,都没能射到距离,但是越耽误跑的越远,这时巴太一把拿过张凤侠手里的枪,对着踏雪瞄起来,但是他自从外出工作后就很少射击,以至于心里非常没底 ,也怕马移动误伤到文秀,这时他的脑海中一直响起一句话,“你是猎人的儿子,你是猎人的儿子,”最后巴太战胜自己,一枪命中,马停了下来,众人也都看到了巴太开枪的这一幕,现场才开来了警车,(删去警察提前到来的戏份)虽然苏力坦加上村长极力解释这枪是他自己的,与儿子无关,但毕竟警察赶到的时候枪在巴太的手里,开枪的也是巴太,已构成持枪和用枪的事实(我不确定法律上应该怎么规定,可以额外讨论)最后还是把巴太抓走了,最后判了3年,也就是说,巴太为了救文秀,牺牲了最心爱的马,又进了监狱,这三年文秀去看过他,但是巴太从来不见,在本应该出狱的日子,文秀在监狱门口并没有等到巴太,一问才知道因为表现良好提前出狱,之后就开始到处找巴太,都没能找到,然后剧情接到结尾过年放烟花,巴太出现的原剧情。
我感觉这样编剧或许能让剧情走向及高潮上加那么一把劲儿,也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畅想,不喜勿喷。
我的阿勒泰 (2024)8.9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滕丛丛 / 马伊琍 周依然还是沈阳奶奶亲切
刚刚看完最后一集,真的好喜欢啊,激动得睡不着觉。
剧中每个场景几乎都是新疆夏天最美的地方,生活细节中的乡土民俗都非常真实。
十几年前机缘巧合去了一次北疆,那个时候游客还很少,实在是让人震撼和流泪的美,从此我的半颗心都留在了那里。
年年月月我都在期盼能有机会去新疆,时不时就刷机票,这几年又去了两次,但新疆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个时节都不一样,永远都看不够。
说回本剧。
一开始我也是紧张而挑剔的:啊你们不会是一群不懂新疆的疆外汉吧,千万不要破坏它的感觉啊!
原著是散文,完全按照原著拍只能拍成MV或者自然风光片,而大部分观众不太可能抱着对科教自然风光片的期待来看待它,肯定是希望有什么故事发生的。
除了游牧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上感情线才能赋予它故事性,制造戏剧冲突。
说真的,当年在喀纳斯的草地上除了感叹风景,我心里猛然冒出的一个念头就是:此时此刻谁策马而来向我求婚,我一定毫不犹豫答应!
(反正氛围到位了,先答应,兑不兑现再说)我觉得两个人的感情线拍得非常好,尤其是巴太,选角真的太合适了,还有哪一张脸能兼具这样的少年气与英气啊?
于适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平心而论他的五官并不算特别突出,长相也不具备哈萨克族的特点,可是一旦进入角色之中,他的表演竟然那么到位,所有动作都流畅自然,不仅对游牧生活驾轻就熟,连少年初恋的情感递进也都把握得那么准确,把哈萨克青年的怦然心动、热情、腼腆、掩盖不住的爱意……全都表达得丝丝入扣。
体验过藏族小伙告白的豆友们,你们不觉得特别熟悉吗?
那个味道太正了!
我忍不住截了好多他的表情,那些不自然的停顿、眼神的闪躲、忽如其来的笨拙……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呼吸局促、纤毫毕现的那种紧张啊!
月夜欲言又止的表白、那个趔趄……直接表白时像小狼狗一样有点惊慌又忍不住大胆直视的眼神……都太美好了!
啊,原来他的演技已经到了可以一帧一帧细品的程度,本来还有点担心封神会让他的银幕形象单一化、同质化,以为他只擅长武戏,结果文戏同样动人,姬发是姬发,巴太是巴太,两个角色边界分明,完全没有重叠的影子啊。
骑得了马,弹得了吉他,上马是天神,下马变小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都可以驾驭自如了!
果然还是女导演懂得让所有女孩心动的男生是什么样!
而且他疆味普通话的口音竟然也惟妙惟肖。
即使拿掉爱情线,他对父亲的隐忍,对兄弟和朋友的感情,对驯马的热爱也完全能撑起人物。
希望他的团队能小火慢烹,不要一下子把他熬干了!
马伊琍好出彩啊,一个飒爽通透的中年女性,对一切事物都那么豁达明朗,有着极为热烈泼辣的生命力,实在是全剧高光。
同样的还有托肯,活泼直爽又可爱!
她们两个是我剧中最喜欢的女性角色。
蒋奇明的广东仔,整个人都像换了一张皮有没有!
完全预料不到他下一步会干出什么,他真是天生的演员。
李文秀弱一些,感觉演员是在扮演自己想象中的文青。
而且这个人设本身就不太讨喜,前面笨拙生硬得有些刻意了。
周依然的演技在一众小花里算是出色的,怪只怪这部剧里同时出现了“中戏骨”马伊琍,还有两个天选之子,高下立现,一下子就比下去了。
配乐也值得单独夸一段,骑马时激越昂扬,情感涌动时细腻动人,游牧生活时温馨自然,情境太贴合了,感谢友邻@DP Elvis的及时分享:沙依拉西·加尔木哈买提的单曲《人间天堂 JER UYUK (Paradise on Earth)》:http://163cn.tv/q2y9WyM(来自@网易云音乐)穿插其间的一些幽默桥段也都很生动,没有尴尬硬笑。
最重要的、托起这一切的就是生活的厚重底色:开小卖部谋生、转场、舞会、古尔邦节……亲情友情都兼顾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立体可信的,几个主角都是由细节丰满的群像托起来的。
其实拍边疆和少数民族很不容易,稍有不慎就踩到红线,创作团队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把握精髓,视角平等尊重而不是猎奇,真的用心了!
最后于适和踏雪的那个场景,让我想到了席慕蓉的《白鸟之歌》,感觉把白鸟换成踏雪也好贴切啊。
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我就是 那一只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射入我早已碎裂的胸怀你若是这世间唯一唯一能伤我的射手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就好像是最后的一朵云彩隐没在那无限澄蓝的天空这部剧正如一枝从八十年代穿越而来的白羽箭,携着一股自然清新的风,正正射中我的心,纯粹真诚、细腻温情。
无论大家如何看待恋爱行为,爱情本身依然是一种高度提纯的情感,一种聚焦,让人仿佛植入了单反镜头,把生活中所有的细节都放大,让所有的东西都清晰可见、轮廓分明。
恋爱的美好可能并不在恋爱对象本身,而是人们借由恋爱对象而激发出的、对整个世界的重新发现。
综上,我不反对剧版的改编,她把李娟的少女心愿落地了,并且完美地以镜头呈现出来,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爱情被吸纳成为故事里非常自然妥帖的一部分,完全不违和。
《我的阿勒泰》在一众现代剧里,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诗意,惊人的朴素与纯真之美,甚至让它的缺点都暗淡了,瑕不掩瑜。
美是这世界的终极奥秘,绝对的美可以凌驾一切,统治一切。
个人觉得,在这种绝对的美的力量面前,一切主义都不得不让步,艺术创作中尤其如此。
只要它是组成这种美的一部分,便无法单独拎出来解剖与分析。
真心希望看到更多女导演的优秀作品。
#《我的阿勒泰》电影质感#
愤怒燃起了我的创作激情,键盘侠在深夜看完怒翘500字。。。
首先,不否认这是一个还不错的电视剧,画面很美,李娟老师的原著也写的特别好。
但是!!!
在演员演技方面,我能理解奶奶这个角色是用来搞笑的,但是拜托搞笑和无脑不是一个意思啊啊啊!
哪怕她心理年轻8岁,但这个装嫩演技真的让人很抽离啊啊啊,角色塑造一点也不可爱!
在声音处理上,很多桥段的后期配音痕迹也太太太明显了,真的让人很难代入到剧情里!
拜托这么好的风景,这么好的题材,能不能不要在技术上犯低级错误啊!
最后是剧情的处理,真的是把我看生气了!
非要加男女主的爱情戏,但是为了冲突而冲突,最后一集设计的啥啊?!
这女主20岁怎么还如此无脑冲动真把自己当偶像剧女主啦!
她的每一次冲动我都尴尬的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拜托,能不能让女主有点脑子!
明知道踏雪刚恢复,是要骑着她找人干架,你特么什么实力自己不知道是吧!
(对不起这一刻我对笨蛋美女狠狠过敏!
《我的阿勒泰》,不愧是参加戛纳电视剧节的主竞单元,其中2集在戛纳著名的卢米埃厅展映;在2024北影节大银幕上展映了3集,成为亚洲首映,得到业内的推崇和一致肯定。
演职人员都是电影班底,奉献了真挚、朴实,层次化的表演;李娟的散文原创和剧组影视化的剧本改编有机融合,相辅相成,让剧集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人去认知大美新疆的风土人情。
看了先导片和预告片,完全是电影质感,无论是画面还是音乐,特别治愈,特别震撼,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宛若一卷名画,一场盛宴!
给自己一个计划:我要去大美新疆,我要去我的阿勒泰,感受那份置身其中的美好与纯粹。
《我的阿勒泰》的进入方式是文学青年的自述,但并不需要担忧这是一部枯燥讲述建设大美家乡或文绉绉阐述文学理想的剧集,之后你很快会发现,为什么李文秀(某种意义上是作者李娟的化身)的文字可以灵动轻盈,是因为她在这里的生活便是如此灵动轻盈。
导演也拍出了阿勒泰带给人的这种自由氛围,幕天席地是此地美景的基础,用视听建立起来的强烈临境感才是精华。
该剧群像逐个出场,毫无混乱感,几个主要人物个性十足。
张凤侠一出场就很吸引人,不娇气不矫情但是内心自信骄傲,过着令人神往的生活。
她不是游牧民族,却颇有浪迹天涯的侠气英气。
这便奠定了该剧的基调。
她找到了小卖部的成功运作模式,又跟当地人打成一片,赊账挂账一大堆但心里门清。
在她身上能看到不同民族的融合之美。
李文秀则是一个进入这个环境的“初学者”,她笨手笨脚的样子,确实在惹事生非这件事上“锦上添花”。
有些情节设计和镜头语言是女导演的天赋,比如第一集,文秀悄悄偷听到老板的话,才意识到蒋奇明演的小广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前后两场戏极致的对比,很精确地让这个出场不多的男性形象立了起来,既有残酷的冷幽默,又令人错愕。
这促使了文秀急于回到一个有安全感之所在。
巴太是家里的小儿子,如果哥哥还在,他尚且自由一些。
但哥哥不在了,他突然成了“应该继承家业”的那个人,被父亲叫了回去。
河边,少年饮马,临水自照,拍到了于适最漂亮的角度,我想了想,可能只有女导演会这么拍,一个青春的清纯的正在迷茫中的形象,与他的小马一起,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他满心只有他受伤的小马,现在却要他解决这么复杂的家庭矛盾。
直男导演一定想不到如此温柔的视角去拍一个男孩(啊!
地图炮了)。
巴太迷人的地方不是说在展示自己多么帅气,而是一直在专心做着自己的事情,驯马、骑马、捣药、溜马、射箭、上树挂马头…其实前三集里大部分时候他还挺严肃的,让人有点陌生。
而最大惊喜是在我已经如此关注于适的情况下,这部戏里巴太的一举一动,都还是那么具有新鲜感,而且也没有(也不允许有)什么套路化、非自然的表演,他不仅学了哈语,也调整了普通话的口音语气,加上外形的改造(点了雀斑画了高原红),自身技艺对气质的养成,完全就是当地人的感觉。
在这一点上,气质的符合度,其功能性远大于表演技巧。
这其实是表演实践中最高级的部分,很庆幸他前三部戏就有机会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导演没有丢掉《送我上青云》里的价值体系,轻喜剧的外壳,内里依旧突出现实性,她仍在呈现许多不同程度的女性困境,比如嫂子为什么想离婚改嫁,她被支配的生活究竟要走向何方,巴太要解决家庭矛盾的核心,最终也是要处理自己的婚姻问题。
前三集更多处在人物出场、聚集的铺垫阶段,第四集开始后,主人公们开始转场夏牧场,据说会有更好看的剧情,更复杂的矛盾冲突。
文秀和巴太的感情也可以建立起来。
哎,真希望能一口气看完这300分钟的长电影。
(原文《滕丛丛:寂寞很重要》刊于《小说界》2024年05期 )
(摄影:张秋雯)在拍摄根据李娟作品改编的剧集《我的阿勒泰》时,某一天,导演滕丛丛发现雨后的光线特别好,牛的走位也特别好,立刻现场写了一个飞页,让饰演女主角的周依然和饰演奶奶的黄晓娟老师演了一场戏。
这场戏出现在《我的阿勒泰》第七集开头,是李文秀和奶奶聊自己跟巴太恋爱后的感受 :“其实我之前不知道他心意的时候,反而每天很充实 …… 每天心情一上一下, 跟坐过山车一样。
现在开始处对象了,我觉得他好像没有那么好,甚至有点幼稚。
反正就觉得他没有我想的那么好。
” 滕丛丛说:“文秀不是一个你给她什么她都会坦然接受的人,她对生活有观察和反思, 因为她是一个创作者,一个作家。
我看李娟的书时,会觉得李娟具有人类学视野, 她没有美化和拔高任何事情,就是平视。
文秀也是这样。
”所以,就算李文秀陷入了 一段甜甜的恋爱,“她也还是会平视地观察自己、观察巴太、观察这段感情,会自我 思考,自我剖析”,滕丛丛把这一情节定义为“少女心事”。
不加杜撰的方式对我来讲是珍贵的 拍完第一部电影《送我上青云》后,滕丛丛开始思考自己下部戏拍什么。
这期间,她拿起了早就读过的《我的阿勒泰》,“其实我们已经看过了很多文本和书籍,但它就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她很喜欢李娟文字中的幽默感 :“她描写的是一种很自由的生活,而我们在 城市中被规训太久,生活、工作、打拼,好像一个机器在运转。
从小到大,我们都会做一些自己很清楚是无用功的事,但你又必须要做这些面子工程。
”但李娟书中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非常本质和直接的,你对他们说些面子工程的事情,对方反而听不懂了”。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简单纯粹,让滕丛丛得到了疗 愈,“我想去建造一个这样的世界”。
于是,她辗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上李娟,敲定了《我的阿勒泰》的影视改编。
李娟对于改编完全放手,只提了一个要求 :尊重她的哈萨克朋友。
“因为她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不希望书被改编成剧集后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
” 所以,剧集中能不用到书中的人物就不用,就算用了也会改名。
只是,“书中, 作者和母亲的性格非常之鲜明,我们觉得不用就等于把两块宝石扔掉了,就进行了一些改造和保留”。
李娟还给滕丛丛发了很多照片,关于他们当年的居住环境。
“我们今天正好 是在上海做采访。
李娟曾告诉我,他们在夏牧场时曾去赶集,都说赶集的地方叫 ‘小上海’。
” 作为一部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改编成剧集的难度很大,但滕丛丛正是看 中了纪实散文中真实的部分,“它不加杜撰的方式对我来讲是珍贵的——那些很真实的、你没有见过的、想都想不出来的生活细节最吸引我。
我四年本科加五年 研究生(延期毕业了两年),在电影学院稀稀拉拉地学了九年,凡是能编造出来 的,都不觉得有多难”。
《我的阿勒泰》有两位编剧,除了滕丛丛,还有彭奕宁。
彭奕宁并非职业编 剧,而是《中国日报》的记者,“她对真实的人物是很感兴趣的,经常能够逮着一个人聊两小时,搜集很多资料,深入地了解这个人从哪里来,现在过着怎样的 生活,过去又是什么样的生活。
”同样具有很强的纪实能力。
剧集《我的阿勒泰》中,很多情节都来自于她们采风时的真实发现。
比如, 哈巴河县大萨子夏牧场的一个小女孩教会她们如何使用松胶,“我们每个人都吃了松胶,粘在牙齿上就抠不下来”。
那个小女孩和李娟一样,家中也开小卖部, 她在外面读书,一到夏天就回来帮忙。
“她掏出一把松胶给我们,还跟我们讲马蹄钉什么价格,喂牲口的黑盐什么价格,小卖部里卖得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只是如今货物都是用卡车运输,不像李娟描写的使用骆驼,“2020 年后,那里已经通公路了”。
这些星星点点的真实细节都给剧集《我的阿勒泰》增添了一种质感,“区别于我们汉地生活的质感”。
只是,有两个情节没能拍出来,让滕丛丛感到遗憾。
一是没有拍到哈萨克族 壮阔的游牧转场,“那年雪化得太晚,他们转场的时间就推迟了,我们没赶上”。
二是剧中有个巴太给马接生的情节,滕丛丛希望能真实地拍摄,“为此饰演 巴太的于适老师紧张了好些天,因为他怕一条没拍好,也没法再拍一条”,剧组 也为此准备了好几匹怀孕的马,结果它们纷纷选择在半夜生产,“都在收工之后, 我们都没赶上”。
鲁迅是一个真正的勇士 滕丛丛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送我上青云》,名字其实来自《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词《临江仙·柳絮》,“但小时候我是读不进《红楼梦》的。
那时我的生活智慧尚未积累到一定程度,阅读它是有难度的”,书中那些繁复的人物关系,那些草蛇灰线的故事情节,“需要你有一些人生阅历才能明白,才能会心一笑。
到那时你才知道‘万艳同悲’是什么意思,那首诗它想讲的又是什么……”
大学之后,滕丛丛重看《红楼梦》。
那时她开始沉迷长卷画幅的叙事,“万物 流转,世事变迁,人很渺小。
仿佛你在享受那些缓慢流淌的时光,会暂时忘记现 实生活中很多急功近利的、令你焦虑和担心的事情”。
有段时间,《红楼梦》《源 氏物语》等作品都是她的睡前读物,“看完后我会平静”。
创作电影《送我上青云》前,滕丛丛做了甲状腺手术,“虽然甲状腺癌被称 为‘幸福的癌症’,但还是让我在二十八九岁时对生命有了思考。
比如,我的人生到底有多重要?
如果今天就死掉的话,我的一生值不值得”。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就是那个当下她对于生命的认知。
“每个人都如柳絮微不足道,你死掉了对这个世界、对宇宙没有任何影响……你的价值没有那么大。
”但同时,这其中又蕴含了一种辩证思维,“就算你微小,但如果你可以在某些方面影响一些人、影响一些事,你的一生也还是有价值的”。
滕丛丛非常喜欢这两句词的举重若轻,“我本身微不足道,但我可以凭风借力,可以在这个世界上自由自在地活,哪怕转瞬即逝”,如此轻盈,又如此大气, “是我在那个时候特别想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在你成为一个成熟和有经历的人之后,才能看懂的。
”滕丛丛也是拍完《送我上青云》后,才真正喜欢上了鲁迅。
年少时只觉得他晦涩难 懂,“因为那时候肤浅,会喜欢张爱玲辞藻之华丽,喜欢沈从文遣词造句之优美, 却理解不了鲁迅”,甚至因为上学时老要背诵,还很烦他,“我现在觉得,要不 然就别让小孩去背诵鲁迅了,这会让大家从小就对一个很好的文学家产生逆反心 理”。
等到长大成人,对这个世界有了一定的见识,“你经历过一些人情冷暖了, 看到了很多自身的局限性,理解力也强了,再翻开鲁迅的作品,就不觉得他的文字晦涩了,你就可以看懂了”。
看到他在作品中对人类劣根性的批判,你会感觉 酣畅淋漓,“会觉得鲁迅是一个真正的勇士,因为他在直面这个世界,在造福众生,提醒大家要直面人生。
这样的勇气让你觉得非常有力量”。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这种话可能就属于我少女时代觉得好美的描述。
”张爱玲当然非常好,但如今的滕丛丛更喜欢鲁迅那种用精准 的几个词、几句话点出事物的本质,“会觉得那才是绝佳的文笔,才是真正厉害 的文学”。
重新爱上鲁迅后,滕丛丛特地买了《鲁迅全集》,“可贵了!
五百多块钱。
买来后发现,啥?
第一本全是目录!
”
做影视、做创作的,一定要对人着迷 剧集《我的阿勒泰》的主题设定为“游牧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但滕丛丛将冲突和矛盾都放在了人的抉择上,比如巴太和他父亲对于游牧文化的传承与舍弃之争。
“放大之后,它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去讲述的——哪怕在汉地,我们和父辈的许多认知也有差别,我们也在对抗他们,或者说,我们也在努力证明着 自己。
” “我们做影视、做创作的,一定要对人着迷,因为你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人的。
”滕丛丛喜欢通过文学作品观察人,研究人性,那些描写人性之幽微之矛盾之复杂的作品最能吸引她,比如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就被她称作“人生之书”: “主角不是一个绝对的好人,也不是绝对的坏人。
”人性的复杂就在于它不能被简单地界定为“好”或者“坏”。
就像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她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像是科恩兄弟的一部电影。
每个人都在善中隐藏着恶,在恶中也有一点善……长大后你就会发现,我们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所有人都极度复杂”。
这也正是滕丛丛觉得人有趣的地方,“在不同的环境和处境中,人们会做出不同的决定,会有不同的面貌……”
《直到长出青苔》是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的书。
让滕丛丛印象深刻的,是他描绘自己拍摄过的瀑布,说日本的瀑布和其他国家的瀑布的区别就在于日本的瀑布旁会立着对自杀者的劝告,其中有两条最有效:“请再思考一次,你父母会何等悲伤”“你这样会麻烦所有人”,“这就体现出日本人的人性,他们害怕给别人添麻烦,哪怕这是自己的最后一跳了, 哪怕就要走了……这种对于人性的展现很有意思”。
滕丛丛也非常喜欢纪实类作 品,比如何伟的书。
何伟曾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他的《寻路中 国》讲述的就是他驾车漫游中国的经历。
“他说在路上发现一个现象:事前打报告永远通不过,但你事后去承认错误和忏悔,这件事就能很快过去。
”他租了一辆车,不告诉租车方自己要去路况很差的地方,等把车开坏了,还车时再跟人家赔礼道歉,赔一点钱,这事就解决了。
何伟说,如果租车之前就跟对方说明情况,根本就租不到车。
“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来观察中国人,会有出离的视角,这个视角又让我们有了新的审视自己的角度,我很喜欢。
”
“我还很喜欢看人类学家的书,比如奈吉尔·巴利的《天真的人类学家》,结构人类学宗师克洛德·列维 - 斯特劳斯的思想自传《忧郁的热带》。
”这些作品都 是用人类学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群体,“可以折射出人性和社会性”。
聊着聊着,滕丛丛说 :“我给你推荐一本书,叫《众病之王 :癌症传》,特别好看!
它令我受益终身。
”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是一位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众病之王:癌症传》获得了普利策奖。
它看似讲癌症,实际上讲了人类的欲望和基因如何造成细胞反噬,“归根到底,它讲的还是人性”。
“人性是复杂的,但正因为它复杂所以才有意思。
千百年来,从小说到电影, 到电视剧,都在不停地讲人,直到现在也没有讲完。
” 上野千鹤子是打开我女性主义书籍门类的一把钥匙 “我拍《送我上青云》时,有很多事关愤怒和委屈的表达,但我不知道它来源于何处。
我是后来看了所谓女性主义的书才知道,原来我的愤怒、委屈以及感受到的不公平究竟源自这个社会构成的哪些方面,这才开始理性地去分析我们的过往。
” 滕丛丛是在《送我上青云》之后才真正去研究女性主义,阅读上野千鹤子, “其实波伏娃的《第二性》我很早就买了,但她从动物开始讲,我得看过了动物的部分才能进入男女部分。
上野千鹤子就是从当下出发,又很贴近东亚社会,我 从《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入门”。
“上野千鹤子是打开我女性主义书籍门类的一把钥匙。
”之后,她又看了莫娜·肖莱的《重塑爱情 :如何摆脱父权制对两性关系的影响》《“女巫”: 不可战胜的女性》……从一本书关联到下一本,更多本。
阅读这些书籍,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
滕丛丛出生于重男轻女的传统山东家庭,“因为我家条件还挺好,家里每个孩子都有不错的成长教育条件,所以不太能感受到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但我会感受到爱的缺失,感受到不被关注。
比如我再怎么努力都是一个女孩,我弟弟再怎么躺平他都是家里将来的继承人,都是那个宝贝”。
小学四年级,由于父母对教育的重视,滕丛丛从农村转到了县城最好的小学, 寄养在姑姑家。
“我能够感觉到在我还没有证明自己之前,我对家庭的不重要—— 我是可以被放养出去的那一个。
” 所以从少女时代开始,她就不太会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别人身上。
“好像这个人坍塌了,自己也会跟着一起坍塌。
我不会!
我很小就知道只能自己爱自己, 只能依靠我自己。
” 这段时光也养成了滕丛丛自由宽泛地去学习、去阅读、去创作的习惯。
“那时表姐已经上高中,大人们每天上班,我刚转学过去,和同学也没有建立联系, 其实很寂寞。
”于是,放学后,她就开始看姑姑家的书,从《少年文艺》《卓雅和舒拉的故事》,到《张爱玲全集》《简·奥斯汀全集》……“我觉得寂寞很重要, 寂寞可能是增加阅读量的很关键的缘由。
”
她还看了金庸,只是那时候喜欢的不是小昭、双儿,而是李文秀、程英、霍青桐、阿青,她们无一例外都武功高强,活得比较痛快,且不受困于情感,“只有你武功高、生存能力强了,你才会自由,才会有很多选择。
你可以选择为家为国,也可以选择为情为爱,重要的是你有选择”。
“强大也让你有了话语权,你可以拒绝,可以很酷地说出我不要。
”
相比之下,她很不喜欢古龙笔下的女性,“我忘了看的是哪一本,书中美丽的女性都为了男主角疯狂,动不动就要脱光衣服在他面前展示身体。
”滕丛丛说 自己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心想,要是下一章再不出现一个男的脱光了,这本我就不看了!
结果当然没出现,所以我也就没看几本古龙”。
如果说《送我上青云》还是一种来自直觉的女性创作,那到了《我的阿勒 泰》,滕丛丛就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女性观放进作品里。
比如,出现了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比如对于张凤侠的塑造,比如讲述哈萨克族主妇托肯的 搓衣板…… 搓衣板是《我的阿勒泰》中让观众印象深刻的道具之一。
托肯请求丈夫给她买一块搓衣板,但丈夫直到死去也没给她买。
后来她又让小叔子巴太买,巴太也忘了……后来是李文秀将自家的搓衣板借给她用。
“这也是我们采风时遇到的真实的女性困境。
”富蕴县牧场的一个女性,她需要清洗一家四口的衣服,河水很冷,每次洗衣服前她都要先在河边挖一个灶坑, 把水加热。
“她会讲起她手洗衣服的痛苦,讲起她妈妈做的羊油肥皂……”“我真实地认为男女在情感共情上是有隔阂的,很难跨越。
”因为没有人以异性的身份生活过。
即便巴太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男性形象,但他依旧只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我们小时候听到母亲抱怨家务,内心只会觉得很烦,你认为那是她理所应当去做的”,要等到我们开始在外租房,也被家务所累,才能理解母亲曾经被家务占据了多少青春和生命。
“你经历了才能共情。
所以我觉得有时候不光是男女的差别导致人无法共情,年龄和阅历的差距也让人不可能共情。
” 因此,在滕丛丛看来,女性主义不见得就是要与男性完全对立。
比如,最近她非常喜欢的女性主义著作《看不见的女性》,就是男作家阿乙在朋友圈推荐的。
滕丛丛很喜欢阿乙的小说,她对他的评价也很有意思 :“他也是在讲人性的 复杂,他简直就是中国的奥康纳。
” 滕丛丛 × 她 的书单 编剧彭奕宁是在自家阳台上创作《我的阿勒泰》的剧本的,她的身边是花盆,头顶晾晒着老公和孩子的内裤、袜子……那时她没有一间自己的书房。
对此,滕丛丛说:“在你的文字没有被变换成金钱之前,创作就是会被无视。
” 所以,“选择独居(对创作)很重要”。
滕丛丛的房子是一居室,客厅就是她的书房和创作的地方,她从不在家中接待客人,“我希望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个空间是 不被任何人打扰的”。
“文本创作其实是非常寂寞的。
”但,就像前面说的——“寂寞很重要”。
《灰故事》(阿乙) “‘邪恶’阿乙,中国奥康纳。
每一个短篇也都像是一部科恩电影。
”
《基因传》(悉达多·穆克吉) “作者的《重病之王:癌症传》在采访中已经推荐过,他的这一本也值得一看。
”
《第二性》(西蒙娜·德·波伏瓦) “推荐给所有女性。
当你迷茫、自卑、无措、委屈、愤怒………之时,打开它,你会发现一切都不是你的问题。
祝所有女孩都可以挣脱被塑造的一生,拥抱自由。
”
有审美与观点,而不居高临下。打造纯真世界的同时,也戳破现实中的丑陋一面。以爱情为主线,而视野不局限于爱情,其实讲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在我见过的国产剧中确属精品。
巴太的离开不是他不得不杀了踏雪,他是因为自责,他明知道踏雪不能受惊却在文秀拒绝之后还是让她骑踏雪,他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文秀受伤踏雪死亡,所以他愧对踏雪,也不敢面对文秀,他需要时间来跨过这道坎,他选择离开让所有的事情痛苦由自己消化,但是还好,文秀还在那里等他,相爱的人终究会重逢。
故事松散不等于松弛感。爹真的无处不在且恐惧“无爹”:外婆改成奶奶,洒脱的妈变恋爱脑/因为老公去世而酗酒的老婆,女主也被你们困在性缘里。“女性导演”but男性视角,显然男的拍不了女性电影,但精神男人完全可以替男人发声。“三代女性的困境”???一星全给风景。
为啥要有爱情。
虽然但是,这个男人也太好看了吧,女主怎么冒冒失失的。尖叫声含量过高的的剧,耳朵都震坏了。咋咋呼呼的这女人吵死了。吵死了!!!!!!原著就是这样吗?厌蠢症犯了。马伊琍和蒋明奇谈恋爱????真有你的。国产影视能不能不谈恋爱。又烂又臭。看完了。射杀踏雪真的是史诗级狗屎剧情设置,我倒要看看原著到底什么情况。整体看完,第一次形象生动地感受到了“包装精美的shi”的含义。
希望这个夏天过去,这个世界会好一点
国产电视剧不能没有爱情,女人不能没有爱情,扣一星。动物总要为人的错误买单,扣一星。
冲着马伊琍看的。讲的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日常。剧情比较平淡,空白时间多的时候可以看看。
景美,配乐美,最后一集什么鬼
完全无法理解何以分高至此,断断续续一个多月才看完,李娟笔下的生活是我读来深感趣味的,但是这部剧观感实在太次...萍水相逢的少女情愫未启蒙变成非要挑明的爱情来往,不谈恋爱不能在草原生活吗...坚韧的不屈的张凤侠女士在讲金句之外不是忙着悼念亡夫就是盼望自己又一次春天...可以不买这个版权的我说 搞成这样真的没有意思...
非得讲爱情故事吗喂
阿勒泰真美,值得三星。其他的……嗯……
一点都不好看,差评
周依然说话的语气把李娟演得太呆了,马伊琍的妆造还是有点奇怪,够黑但是又太精致了,塑造的人物不如李娟笔下的妈妈。男主演技垫底,而且说汉语一会有新疆口音一会没口音。喜欢托肯。没感觉蒋齐明有大家说的那么有魅力。
矫揉造作受不了……我不是这类剧的目标人群。第一集为什么要把女主塑造得这么蠢,这么一无是处,我很受不了。
马伊琍演得好,到结尾我都没发现是马伊琍演的女主的母亲。男主凑合,女主不太可
又是把阿勒泰这一他人切实生活的地方改造成乌托邦式的远方,然后再弄一对儿异性恋,你这剧本换个地方我一天能写三公斤。
当故事看,开始都挺好的,最后一集是败笔
自由,生命力,热烈,浪漫
阿勒泰风景很美,但故事一般就是一般,少点刻意制造这些戏剧化的情节,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