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拍的很美,特别是片尾的时候。
好感动,看到这部影片就想起了爷爷奶奶,想起了我的童年,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小时候的时光真的很美好,现在时常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光,可现在的老家再也没有童年的记忆,小伙伴们都散了,人也越来越少了。
这部电影是一部小成本影片,但很真实。
所有的景都很美,让人置身于童年中。
可是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
乡村在消失,这里的人们也越来越少。
其实陪伴真的很重要啊,希望大家能多拿出时间陪陪家人吧。
这部电影的名字取得也很美,留夏,一语双关。
留住和奶奶的夏天,也想留下陪奶奶。
夏天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它总是那么美好,虽然夏天总是象征离别,但它也存留着美好的回忆。
希望以后能够多几部这样的电影。
-- 留夏
为这部电影特意注册的账号 深夜流泪看完 很美很真实 诚意满分 小朋友可能就是演自己 导演加编剧可能拍的就是自己或家人的生活 前一阵还跟朋友聊天 这个庞大的流动群体默默生活 很多人可能在各种空间场合看到他们 但只是简单的标签 大众很难看到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丰富的人的内在 会表达有途径表达的人不了解他们 而他们自己不会去表达 但这个群体在整个国家的十几亿人里占了几亿 默默的主动又被动的耕耘自己的生活 是社会转型中最根基的部分 孩子也好 老人也好 青壮年也好 都在自己小小的人生路上前行 这个时代终会过去 数亿人小小的艰辛 小小的努力 终会堆积成后代不再回忆得起不再体会得到但也不可或缺无法抹灭的祖辈的过往 留下一些珍贵的个体的档案 吉光片羽 不管有多少人看到 多少人能感受和被感动 无比轻 又无比重 被留住的一个夏天 期待导演更多作品 似乎很多人觉得这部不够成熟 不专业看电影 但很大分量的力量很大程度的真挚 也许就在这不成熟中 就个人而言 这一部 故事不是电影的载体 而电影是这故事和这时代的载体不忘来时路 感谢导演 感谢所有成就这部电影的人 演员 工作人员 还有所有流动着的人们
这部影片是张海峰导演的作品,剧中的主人公是农村的几名儿童。
从这部影片中,表达出了90后的情怀和留守儿童的现状。
剧中的儿童天真、善良,他们之间的友谊没有利益、没有污染,纯洁的像一张白纸。
这部影片描绘了很多农村90后童年的身影,像玩弹珠、斗陀螺、打弹弓、偷西瓜、吃莲子、守在电视机前看西游记等等都是那一个时代的表现。
那个时候天是蓝的、草是绿的、生活是无压力的。
我们孩子的最喜欢的就是放假,每当放暑假的时候,不玩个昏天黑地的就不回家。
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幸福。
可我们毕竟都已经成年,就算是新出生的孩子,也再没有机会体会那最淳朴的童真。
他们这些新世纪的孩子,从小在电子设备的陪伴下,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游戏”。
记得那时的我们,一个平板车(架车子)的轮子就能让我们玩上一整天,推得再远都不嫌累。
童年时的我们,虽然年纪小,但对待友谊,却无比看中。
自己家有好吃的,即使很少,也会叫上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来享用,等到他们有好吃的时,也会叫上自己。
那时的我们童真无邪,遇到漂亮的女孩子时也会心动,但这种心动是纯洁的。
在剧中,主人公张翰祥是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另一个男孩的“讽刺”。
因为那个男孩有个有钱的舅舅,每星期都会给他带很多好东西,他就拿着这些东西到张翰祥面前炫耀,因为张翰祥什么也没有。
直到他遇到了从城里到乡下过暑假的那个女孩,张翰祥为这个女孩做了很多事情,有些行为在成年人看来会很傻,可就是因为这些行为,才能更加确定那才是童年。
儿时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总感觉还没有尽兴,就已经结束了。
小的时候,我们竟然还在盼望着能够长大,哈哈,多么傻的要求。
那个时候的我们,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是快乐的,但也是可怜的,因为很多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
农村人,如果单单靠着土地养家糊口,真的很难。
于是那些大人就在农闲的时候外出打工,有的时候,出去了,就不愿回来。
外出打工的人都知道,城市中的生活是美好的,谁都不愿再回到那个一眼望到头的农村。
他们渴望在城市定居,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只能拼命的挣钱,至于孩子,也就必然留在了农村老人的身边。
留守儿童,成了当时社会最大的问题。
一边是家庭经济的收入,一边是孩子的教育成长,两个问题发生着激烈的矛盾,也逼迫着在苦苦挣扎的农村人。
心语这部电影能够唤醒我们90后的记忆,也能够让00后的人感受到从前的身影。
那个时代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快乐当中,打碎碗被妈妈打,恐怕是我们最害怕的事情。
可和现在的自己相比,打碎碗,却觉得是件幸福的事情。
虽然我们的童年时光已经过去,再也无法返回,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知道:我们的童年很幸福,它是人与人之间的幸福,没有被电子设备所污染。
留夏 (2017)7.42017 / 中国大陆 / 剧情 儿童 / 张海峰 / 张翰祥 张子乐
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其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刻画。
张翰翔与小伙伴们在田野间奔跑、捕蜻蜓、玩弹珠,这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仿佛让观众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许多长镜头,将绿意盎然的乡间景色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这种氛围不仅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也让人怀念起那些逝去的时光。
结尾,张翰翔的父亲来接他回城,奶奶默默地走进屋内,这一幕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和感伤。
奶奶缓慢蹲下的背影,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沉重和无常。
这个瞬间,张翰翔似乎也瞬间成长,明白了离别的意味和亲情的珍贵。
《留夏》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成长、亲情和离别的影片。
它让我们思考,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人群,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珍视。
影片虽然在一些技术层面上存在不足,如镜头语言的运用和剧情的连贯性,但它所传达的情感真实而深刻,足以打动人心。
总的来说,《留夏》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怀旧的电影,它用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场景,唤起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和对亲情的珍视。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它如同一股清泉,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个温暖的瞬间。
感动,流泪最多的电影,希望这个世界以后可以如同书中描述的一样美好!
这部电影虽然看起来很惨,但是却饱含真情,反映了一类人的生活,诉说了一类人的故事,也一定会见证着一类人的崛起。
我也经历过农村生活,我也是从农村走向了城镇,苦难不是阻碍,有钱不是未来,天地宽,日月长,以后的日子一定可以越过越好的!
加油^0^最后再强调一下,这部电影是真的好,真的是经典之作,好作品必然可以流芳百世!
“留夏”多么珍贵的词我愿放弃整个春秋,只为留你一夏。
花开最美的是那夏季盛开的荷花,还有你那斑驳夜色的荧光笔。
每在我下课为作业烦恼时,你用你那知微的神智,唤醒昏睡的我,一起辅导陪伴我整个夏天。
今年春天,你我分开,脑海中还有你身上的余影,多希望夏天能再快速到来,一起度过没有你而漫长的夏季,一起去看看你我去年亲手种下的百合花。
夜晚当空,繁星历目,只是却不是曾经的那颗最亮的星星。
在立秋之后的第一场雷雨里,我窝在沙发上,喝着快乐的肥宅水,看了一部非常符合这个时节的电影《留夏》🎬
当summer 的音乐响起,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另一部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同样的小男孩为主角,同样的暑假。
如果说《菊次郎的夏天》是一部日式小清新电影,那么《留夏》更像是一部中国乡村夏日暑假纪录片。
没有专业演员和台词,过于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一度让我以为自己在看一个纪录片。
也许是我肚子上的猫压的我不能起来,也许是奶奶身上的花衬衣像极了那年夏天外婆穿的那件,也许是陀螺、弹珠和蜻蜓还和记忆里一样。
像这样一部既没有特效,也没有演员,更没有起伏悬疑的故事情节的电影,我竟然把它看完了。
岁月奔波总把晦涩不堪的曾经变的亲切异常,仿佛再幼稚的年月也总是意义非常。
影片的前10分钟,会让我以为《留夏》讲的就是留守儿童的夏天,影片的最后张翰翔被父母接到城里,奶奶前行背影下日落黄昏冷漠而又孤独,清冽而又悲伤。
也许,留夏即留下,留夏请留下。
电影留夏留守儿童的夏天一部在肥东拍摄的电影,可以不用字幕就能听懂的方言,满屏都是童年的回忆!
一关于母亲:小时候母亲就是如影片中奶奶一样,经常我起来母亲就已经去田地里了,会把鸡蛋放在稀饭里,说这样鸡蛋更有营养,会把好吃都留给我吃,小时侯也会懂事劝母亲吃,母亲会笑着应和,但更多还是落入我的肚子里。
母亲也如张翰祥的奶奶一样,种玉米,种花生,还种水稻,蔬菜,所以更忙碌,基本上不是下雨天,都在田地里埋头苦干,是地道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母亲也会把家里的鸡蛋拿到街上卖钱,然后买肉回来给我补充营养,永远把我放在第一位。
在学习上也对我很严厉,如果考的不好,她会很生气,一直很努力,就是怕如此辛苦劳累的母亲失望。
一晃这些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今天看完电影,仿佛又回到当年。
二关于童年的伙伴:小时候也会玩弹珠,还有跳皮筋,记得我同年的小伙伴有好几个,上学的路上会成群结伴,当年还珠格格和情深深雨濛濛正火爆,大家会轮流唱里面的影视歌曲,玩成语接龙,还有猜谜,春天田野都是油菜花,水塘里到处游着小蝌蚪,会抓一两只玩,无趣了再放回去,童年真是天真又烂漫啊,如今走过祖国大江南北,却没有哪里能超过故乡的风景!
三关于近二十年农村的变迁:电影简介说这部电影是90后的童年回忆,我们那时基本上不算留守儿童,那时农村的标配是,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在家带娃,有娘的地方就有家,所以不能算留守,再后来变成父母双方都出去务工,小孩由爷爷奶奶带,大一点再接到父母身边上学,这个电影更像农村00后的回忆,农村已经不像我们小时侯那样热闹了,基本上被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儿童,所以留守儿童问题一再被关注!
虽然现在在小时侯向往的城市安家了,但是童年生长的村庄是永远的精神家园,无论何时想起,都是安心的存在!
回忆拉满,但细节仍待提高。
这不是一部很好的童年电影,只是对菊次郎的夏天模式的机械化搬运,赋予着中国乡村的灵魂,但仍不尽兴。
…………………………………………………………………………………………………………………………………………………………………………………………-……-……-……---………………………………………………………………………………………………
留夏留下,留不下乡村儿童的夏天,中国式家庭生态环境的直白影画。
没有过多的语言,大人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是背景板,在淳朴的乡村孩子们好像是无人看管的自在生物。
祖辈们跟孩子反而更有一种不可言说的亲近却也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老人的缓慢和与社会的脱节,孩子的天真懵懂无知,在外打拼的中年心酸。
在默默无声中勾画出最真实的乡村状态。
导演把乡村孩子经历过的童年都拍出来了,简直像是照搬我们的回忆。
(虽然小主角身上发生的事都是wide小伙伴经历的,我大概最有感触的就是睡懒觉了,我的整个童年懒觉在我身上的烙印真的是最深的了)小主角后半段无声的懂事,更像是导演附身在小男孩身上再去看奶奶,那种无声的心疼和不舍以及无能为力。
小时候不懂,长大了已经不能再像个孩子一样陪在您身边做多一点心疼你的事情。
如果小小的我,能懂,能有大大的能量,能给您带去…
很温情的题材,但是演员们都不是专业演员,还有剪辑配乐太乱了。。
就那样静静的缓缓地……
奶奶,让我想起爷爷、姨妈、舅舅舅妈,外公…,夏天是一样的夏天
作为电影来说,完全暴露了剪辑、衔接、配乐等等方面相当业余。
很暖心这部电影还原度和真实度都很高,蝉鸣草绿,宁静惬意的乡村,竟有种“宫崎骏”的味道。作为一个90后,有我童年的记忆与共鸣。也很可惜,事实证明没有“野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整部电影看下来不知道在导演想表达什么,如果只是想留住简单美好的乡村童年时光,倒有些单纯了,非专业的演员,尴尬的演技与节奏,糟糕的台词,情感也寡淡...很可惜。艺术纵使来源生活,也高于生活。
有些台词完全不像是小孩子说出来的 另外一个小女孩说台词好生硬 表演痕迹极重 但是呢 情节设计的还好 看一看无所谓
“留在乡村的老人,等待他们的是寂静的消亡”无言以对
永远对老人和儿童题材没有抵抗力
这部电影让我瞬间想起了我的童年,似乎他就是自己曾经的那部童年,让自己美美的走了一遍童年。同时也在传递一个信息,远在他乡工作的父母亲们多回家看看,不能回家的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多给父母孩子点关爱,他们要得并不多,一句温暖的话语就可以。
讲述了安徽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和他年迈的奶奶的日常生活,田园风光拍的很美,无忧无虑的暑假生活让人想起儿时回忆。空壳的村庄,只有老人和儿童的村庄,缓慢流淌的时光,不无艰辛的生活……时刻有个巨大的背景,那就是父母子女的分离,教育的缺失,城乡差距的巨大…温暖又艰难的旅程。最后快要上初中的张瀚翔被爸爸接到打工的城里去上学,留下年迈的奶奶一个人生活,有点伤感。中年人,轻壮力量,在农村是隐去的,电影表现个别几个壮年人都只有侧面或背影…
要说讨论的留守儿童这个立意还算是不错的。情感和画面也很真实。但作为一部电影,可能就不那么优质了,很多镜头都看起来很诡异,符合主题的音乐那么多,bgm能不能用点不让人跳戏的。全片主线太不清晰了,看了半天抓不住究竟是要讲乡下的美好生活,还是城乡矛盾,或者是亲人情感~
明明是部没什么演技的电影,却让我如此感同身受,泪流不止。
在电视上面换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都是让人流泪的群体,人类啊,人类为什么这么需要爱?立意不错,拍得太粗糙啦!
或许是真实地存在于许多乡村家庭的故事吧。想到影片里独自在家的奶奶,就好难过。
选题,立意都明白。可....节奏奇怪,而且莫名的尬
留夏,留不住的夏天。
眼泪大颗大颗往下掉 想奶奶了 好像回到了好久好久以前。我对童年的印象都淡的快没有的时候 看到这部片子 仿佛回到7 8岁甚至更小的时候 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屋子里 但放学在田野里疯跑 想着法儿地逃避做一切可能的农活的自己 依然被这部片子带到记忆里边了。以及 荷花真漂亮
两星。质朴的部分最打动人,奶奶演员选得很好,像是那种肖像画里会被评述连皱纹代表辛劳的奶奶,她身上的劳动气质,再配上那个金耳环,以及睁不开的眼睛,既典型又特别。起初最打动我的一场戏是奶奶拎着鸡蛋去道歉,也不怎么说话,把鸡蛋往桌上一放,随口安慰了句小孩子,没有说对不起,就是说小孩子闹着玩,然后掏出钱,放下就走了。这个桥段如果在城市电影里会被批判,但在这个奶奶身上有一种无言的质朴。所以导演你要抓住这些东西去拍呀,不要那些花钱的航拍,花钱的不搭风格的配乐。父亲来接儿子的一场戏,奶奶走进屋,那是一个仰拍,奶奶换了语气,比进屋前要沉,因为父亲说搭顺风车一会就走,奶奶就说早点吃饭,早点走。这场戏满是导演设计的痕迹,仰拍想突出人物,又试图控制演员表演,但是都架不住奶奶的沉默,有时喜怒哀乐不必表达那么清晰准确
感觉很真实
依稀看到童年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