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朵小红花》、《小伟》、《五尺天涯》,加上这部《生生》。
2021年的前三分之一段,若干面对生命极点的故事接连在大银幕上出现。
不知道这是电影局领导的有意为之?
还是巧合而已?
这几部电影,惊喜一部接一部,最终遇到了这部让我回味无穷的《生生》。
去影院观看的缘起,是因为鲍姐鲍起静,虽然贵为金像奖影后,可我从来没有在大银幕上看过她做女主角的作品。
电影海报上,她撑着一把透明雨伞,眼神也是清澈透明的,虽然不再年轻,但仍然用心化着精致的妆,穿色彩鲜艳的衣服。
这样的形象,应该不属于一位行将就木的绝症患者,一个人,该有多么地热爱生活,才会在自己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仍旧保持如此积极的形象?
电影的主角是一老一小,一位即将离开人世,一位面对过自己至亲骨肉离开人世。
两个本应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因为神奇的网络有了交集,彼此温暖,相互扶持。
两个人都有自己的亲人,老有女儿,小有母亲,但女儿母亲似乎总与这一老一小有隔阂。
用当下时髦的话说,这一老一小就是“后天亲人”。
电影的结局不出乎意料,除去这一老一小,老与女儿,小与母亲也消除了隔阂,升华了对彼此的爱。
“生生”是电影里小男孩儿的名字,应该也有“生生不息”的含义。
每个人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但生命永不停止。
肉体离开,但记忆永存,只要能给身边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自己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永恒。
这就是我看完电影后的最大感受。
最后表白一下鲍姐鲍起静,大银幕上的演技扎我心,想哭但不舍得为乐观美好的她哭,想笑又打心眼里心疼她。
电影落幕,我一直没出戏,脑海里一直都是她的音容笑貌,甚至在脑补这个角色的早年经历。
让观众无法出戏的她,值得再拿一次影后。
只是,《生生》的排片太可怜了,我在影院的影迷群里各种呼唤,才求来了一场。
这一场,卖出去了两张票。
影片娓娓道来的讲述让观众代入感极强,生死的话题是永恒的,不避讳,不张扬,直面生死。
今年有很多抗癌电影,这又是一部,很有是枝裕和的风格,淡淡的讲述下揭开了生活的必然。
近两年,台湾电影越来越不错。
影片中男孩和妈妈,莉莉奶奶和女儿,他们因为生,因为死,彼此沉默,彼此沉重,最终,都和解了。
影片的主题意义很深远。
香港口音和台湾口音碰撞的突兀在一开始让我有些出戏,但没有太多煽情的音乐,有的只是生活里的背景音,伴随着一帧帧极其平淡的生活化的镜头,这都很自然地让我代入其中,电影里的每一个演员的表演平常得就像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会在现实中遇见的人,这部电影离我们太近了。
生生演员的表演在与其他老演员的对手戏里也毫不露怯,呆呆木木小男生尤其在青春期阶段表现得更为内敛,我们都曾是或者还是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把波涛汹涌的情感通通藏起来,外面看来就是一潭死水,收着的的表演是很有难度的,一不小心就成了呆子,但生生演员诠释得很好,眼神时有闪烁,像湖面的波澜更显细腻。
《生生》让我想起了《遗愿清单》还有最近的《送你一朵小红花》,虽然知道面对生死间隙时流露出的温情都是电影的卖点,但我确实很喜欢看这类“绝症片”。
主人公都有轰轰烈烈的余生计划,就像杰克伦敦说的那样“我宁愿是燃烧过后的灰烬,也不愿作地上的尘土。
我宁愿我的星火在耀目的火光中燃尽,也不愿任其干腐窒息。
我宁愿做一闪而过的流星,每一个原子壮丽的发光,也不愿做永恒沉睡的行星。
为人的使命是去活,而不是存在。
我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延长生命。
我会用尽我的每一秒。
”但在选择以何种姿态向世界告别的同时,他们也要面临如何对爱的人告别的问题。
小朋友,肯德基要打烊了,快回家吧
生死这个话题虽然是沉重的,但是其实还是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面对死亡,我们可以惧怕,但是我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从容面对它!
同样剧中也有对爱的诠释,第一对母子,生生对哥哥的爱是相对外放的,所以他想了解哥哥的喜好,完成哥哥没做完的事情,而生生的妈妈对逝去的大儿子的爱却是隐忍的,在无人的时候,抱着大儿子的衣服会偷偷哭泣,思念但又不想看到大儿子的遗物吧,所以这也导致生生和妈妈之间产生的一些小矛盾,不过最终母子俩人还是明白了彼此,相信以后他们会有更好的相处和交流方式。
另一对母女,莉莉本身可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当然也有可能是由于当年对女儿以安上学报考的变更,所以心里也是女儿有一点点愧疚,所以她显得非常独立,也不愿意打扰女儿更多,同样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当时经历了照料自己逝去丈夫的过程,也不忍让自己的女儿也经历那样的辛苦,总而言之,她选择独自面对疾病面对死亡,但又放不下女儿,于是又留下了一些视频提醒女儿;单作为女儿的以安,也许她早期会对母亲有一些埋冤,但是其实早已成年的她也早已经理解了母亲,同时对于母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关爱方式,最终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是对着母亲说出了我爱你,母女彼此也都是明白对方的心意。
其实,无论是亲人爱人,我们都要有独立的人格和生活,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对于自己的内心情感也不要吝于表达,良好的沟通才能解决问题,同样,面对生死,我们可以惧怕,但既然无法避免,我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走向它!
得了肺癌还剩下3、4个月名的的士司机鲍起静,虽然超龄仍然偷偷继续载客,还乐观地玩起了直播,把日常点滴带给粉丝。
而单亲家庭的小男孩成了她的粉丝之一。
鲍起静演台湾电影,居然不违和。
毕竟其父亲鲍方是内地过去的,鲍起静也有点普通话底子吧?
虽然现代带着白话腔,演一从香港到台湾的人也说通。
“忠孝”小学。
想起动力火车的《忠孝东路走九遍》。
好大间书店。
貌似台湾的书店文化保持得不错,《汪洋中的一条船》就常见书店。
腰上帮贴膏药这个,忽然想到《花儿与少年》里面刘涛与郑佩佩的一段情,郑佩佩给刘涛按摩。
狗狗。
孤独的狗,孤独的人。
便利店店员。
母子情。
母女情。
“奶孙情”。
隐藏的兄弟情。
最后的煽情略过火。
过犹不及。
“再来!
”
一部关于母亲与孩子之间最真实的情感羁绊的片子。
前半部分慢节奏,仿佛零零碎碎没有重点,但其实都是为了后面情感的溃堤做好了铺垫。
我是个泪点很高的人,但是片中后半段几度忍不住洒泪。
女主角老戏骨,各种处理都恰到好处,小男主角和两位女配也都很自然,整体氛围很舒服很自在很真实。
看完之后,忍不住给妈妈打了个电话,没什么要说的事,闲扯两句也很窝心。
感谢不散观影团的超前观影,给不散比心~
去年十一月初時我臨時決定去高雄看《生生》,在台鐵上我读到《袁琼琼极短篇》里收录的《望远镜》,说的是摄影师小卓在家中用望远镜头看对面楼里的一个外国女孩,看到的都是些日常,女孩和同居的男朋友吃饭、喝茶、吵架,小卓和她始终不认识,但却偷拍了很多她的照片。
后来两人在公交车上相遇,一个紧急刹车使女孩摔倒在小卓怀里,“有五六秒,他怀里整个塞满了活生生的她,有形体、有感觉的、结实的,热活的,软,有气味。
”从此小卓再也不用望远镜看她了,因为“它给人造了近的幻觉,其实那人还是很远。
”所以小卓说,“望远镜这东西,有时是很悲伤的。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电影《生生》里也有这种“望远镜”的意味。
身患癌症的莉莉奶奶被医生断言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但莉莉奶奶一定要活过三个月,因此她在网上的日常直播叫作“活过一百天”。
孤单的小男孩生生一直用去世的哥哥的手机看莉莉奶奶的直播,几次线上对话后生生逐渐在现实生活里和莉莉奶奶相识,也开始帮莉莉奶奶录直播。
有一天晚上,莉莉奶奶忽然问生生,“为什么要帮我,为什么敢独自跑到我家里来,不怕我是坏人吗。
”生生沉默良久才说,“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哥哥那么爱看你的直播。
”莉莉奶奶一愣,生生接着说,“可是我们家要搬走了,哥哥的遗物也被处理掉了,哥哥就要真的不见了。
我很想他。
”那时我才觉察到生生在莉莉奶奶身上寻找的是哥哥的影子,仿佛是一种望远镜,看见她就会想起他,假装哥哥还在身边,但其实哥哥已经不会回来了。
那天散场以后,我在步行回酒店的路上想起之前同学说,因为没抢到五月天跨年演唱会内场的好位子,所以想用没花出去的钱买个望远镜在山顶看他们。
我问“现场不是都有大屏幕吗”,她说“大屏幕也太远了,我可能还要用望远镜看大屏幕”。
当时我觉得这真是好笑又心酸,像是一种……望远镜的二次方。
后来想到自己,才觉得我和她也没什么不同。
那晚见到莉莉奶奶的扮演者鲍起静本人的时候,我也在寻觅我的那个望远镜,手机、相机、准备签名的海报……企图拉近距离的种种道具,但其实都是徒劳。
作为迷妹的我心中大概都有上百架望远镜,双击放大式舔屏、修图、剪片、签售、握手、同框……想尽一切办法把那個人拉近到眼前,制造暂时拥有的错觉。
打卡大概是一种更委婉、更寂寞的望远镜,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独自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内心上演着千百场穿越时空的爱恋,归根到底也只是错过的总和。
其实我挺喜欢《生生》这个片子的,不仅在于故事主线上莉莉奶奶面对注定的死别时所展现的坚强、乐观甚至萌萌哒那种状态,还在于片尾莉莉奶奶睡前以安说的话,那一晚以安帮莉莉奶奶关灯,莉莉奶奶忽然问她,“你刚刚是不是有什么话要和我讲?
”以安转过头来,说“我爱你”,然后沉吟了片刻,又说“但你不要和我妈讲,她听了会生气”。
莉莉奶奶眯着眼睛说,“她怎么会生气啦,她会很高兴的。
”接着以安就关了灯,等到下一个镜头再开灯时,莉莉奶奶已经走了。
也正是那一段对话让我忽然怀疑整部片中一直以母女关系出现的以安和莉莉奶奶到底有没有血缘关系,好像导演是在故意模糊这一点,也可能是他有意的设计,我很期待映后见面会时能有人问问,但没有。
我也不好意思问,总怕是自己看漏了什么地方,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悬置到现在,而我似乎近期内也没机会问了。
我显然是更想把这段对话当作是非血缘关系的暗示,因为总觉得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陪伴似乎要花费更大的决心与心甘情愿,所以那种温情也更珍贵、更感人一些。
回台北之后偶然间和室友提到“望远镜”这些事,她说她早就无心追星了,心里的那架“望远镜”已经不存在了。
连以前一时冲动买的周边都挂到了闲鱼上,她有时会劝我在台北须尽欢,因为她说我“以后的人生可能再也没有这么爽到爆的冬天”。
有时又会劝我出坑卖掉周边,回归所谓现实生活,因为“称心的工作实在是太难找了,要早做准备。
”我承认她说得都有点道理,但我也不知道怎样做才算是“尽欢”,更不清楚什么样的准备才是正确的准备。
前段时间因为细枝末节的误解,心灰意冷狠狠心把望远镜扔了,却还是忍不住灰头土脸地捡回来;也明白在这个年纪应该要扎入所谓现实世俗生活的浪潮,却不知道该从何扎起。
所以才觉得莉莉奶奶说得扎心,“人这一生其实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是对的”。
那晚的映后见面会上,鲍鲍提到一个被剪掉的镜头,是夜里莉莉奶奶送生生回家,到门口的时候两人紧紧相拥,依依不舍。
这个画面本来是要用在片尾的,但最后被替换成了两人在温暖明媚的秋光下打羽毛球。
她描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的代入感很强烈,再次确认自己之所以那么留恋用望远镜看到的世界,不过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莉莉奶奶那样的依靠,并且差不多确信以后也不会找到。
而望远镜里的依靠也是假的,暂时的,遥远的依旧遥远,得不到的仍然得不到,所以觉得小卓说得没错,“望远镜这东西,有时真的是很悲伤的。
”附送映後: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6058995
有幸参加了#不散观影团#的活动得到了超前观影的机会。
影片中莉莉奶奶的生死观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
“如果你的生命被明确告知只剩下xx天,你会努力让自己活得更久还是好好利用剩下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与这个世界好好告别?
”我想,如果是我,我也会选择跟莉莉奶奶一样的做法。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不要被痛苦的化疗让自己生命中剩下的时间都在消毒水的味道中度过。
去跳舞,去打羽毛球,把自己的漫画书放在租书坊偷偷看看有没有借走,告诉大家即使是癌症病人也可以活得非常精彩,而不是终日在病房昏睡吊着点滴。
有时候赖活着真不比好死。
只是奶奶也是人,她也会害怕。
抱着女儿以安的时候她才暴露出她乐观自由的外表下深藏的不安。
“我也好怕啊......”可是结局终究会来的,以安最后也只能收拾好妈妈的遗物,跟妈妈住的老房子道别。
生生的妈妈也只能抱着大儿子的衣服跪地痛哭。
生生也只能给奶奶有些嫌弃却放在家里最显眼的电视机上的假鱼缸插上电,看着里面永远不会死去的小鱼游动。
最终要与世界道别的时候,就好好再见吧。
这几天是清明节假期,我出去走了走,当然也看了电影,发现这三天时间里就有九部新片上映,清明节,俨然成了一个电影的小档期。
(文末有福利哦)比起一个需要缅怀死亡的日子,它已经有了假期轻松愉快的一面,这种共存的反差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算是现代人生活多义化的一面吧。
所以也就想来讲讲《生生》,在这个档期里它不是那么受关注,排片率不到0.1%,但还是觉得它值得一说,一个比较私心的原因是,它的主角是拍戏时近70岁的鲍起静。
我们总在说要给国产电影的女性角色提供更多机会,可是当这种老年女性挑大梁的时候,怎么市场和观众都不给反馈了呢?
不过今天这篇文章要说的并不是国产电影里“中老年女性”这个问题,而是《生生》里更重要的部分——它关于“死亡”的态度和多义性。
从片名里的“生生”你也能看到这种多义性,用“生”,来让人看到“死亡”。
更具体一点,《生生》说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怕死”的情绪。
影片是那种非典型的绝症故事。
鲍起静主演的莉莉奶奶是个出租车司机,得了癌症,医生说她只能活三个月,但她不服气,非要活过这个时间,就开了一个名为“活过一百天”的直播,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
她,是一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人。
男孩生生刚刚经历了哥哥壮壮的去世,他在哥哥的手机里看到了莉莉奶奶的直播,也开始好奇起她的生活,还有哥哥为什么会成她的粉丝。
在跟莉莉奶奶成为朋友的过程里,他会帮她录下死后要上传的影片,也开始慢慢明白哥哥离世的意义。
他,是一个正在学习死亡是什么的人。
谈《生生》就不得不提到之前的“绝症电影”,像是《送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
肿瘤君》,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生生》是老年版的《小红花》。
从质感上来说,《生生》的松弛就和它们的类型化不太一样。
不过《生生》更不同的一点在于,它很直接、残酷、白描地把衰老这件事,和绝症摆在了一起。
当创作者要拍绝症故事的时候,青年人会成为一种很好的主角选择,因为他们本身的年轻、鲜活、美丽、生命力就会和绝症产生冲撞。
可当放到一个衰老的角色身上时,这种冲撞就会很容易变得“顺拐”。
但《生生》把这变成了另一种力量。
你甚至能很直接地在鲍起静的呼吸中,感受到那种临近死亡的气息。
片中那个有一场戏是莉莉奶奶的女儿担心她的安危,给家里装了监控,她在工作的时候通过监控看到妈妈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你也会跟着有点担心。
随即镜头转到房间内,我们也“看到”了莉莉奶奶的静止,但更具有冲击力的,是我们“听到”的,莉莉奶奶那潮汐一般的、缓慢的、特属于老年人的那种熟睡后的呼吸声。
在那个时刻,关乎死亡的恐惧也就从屏幕和人物中溢出,来到了作为观众的我们面前。
我们,也很怕影像中的那个老人停止呼吸。
就是这一幕我觉得这一幕拍得很大胆,但又显得那么的波澜不惊。
它在那一瞬间让我们意识到,原来绝症与死亡,并不完全是包裹着年轻的惋惜,而也同样可以是散发着衰老、腐朽气息的必然。
死,是个很宏大的话题。
由此《生生》也触及了这个话题面前最基本、最原始的一种情绪。
那就是害怕。
影片并没有直接讲死亡,却让我们看到了每个人的“怕死”。
男孩生生和莉莉奶奶是年轻与衰老的对照体。
生生的妈妈和莉莉奶奶的女儿,是失去了儿子和即将失去母亲的对照体。
这对母子和母女,同样也构成了对照关系。
在这三组关系里,我们也看到了不同人群对于死亡,对于怕死的不同态度。
作为一个男孩,生生的“怕死”是懵懂的。
你会觉得这个孩子好童真,因为他还不太理解哥哥的去世,隐隐觉得哥哥的灵魂会回来,还会去漫画屋帮哥哥租漫画。
但你同时也会发现这个孩子很清醒,他不愿意搬家,甚至因此和妈妈吵架,因为他明白,这个房子并不仅仅是个普通的房子,而是承载了哥哥记忆的空间。
搬走,就等于要承认死亡,要放下过去了。
他很怕这种承认和放下,因为承认了、放下了,哥哥也就真的死了。
旁观莉莉奶奶“活过一百天”的直播,才让他真正明白了死亡的意义。
一方面,他是在观看莉莉奶奶的“活着”,一方面,他又是在哥哥的离世之后,再度全程体验一个人“离去”的过程。
当生生最终和妈妈一起搬家,也就是真正接受了哥哥的死亡和莉莉奶奶的离去。
比起生生的“懵懂”,莉莉奶奶的“怕死”则是隐藏起来的。
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她都有超于常人的积极乐观,她做饭,上直播,坚持出车,帮客人养小狗,甚至会为了上舞蹈班不去医院做复诊。
你也渐渐被这个人物骗了,好像她真的不怕死。
但在影片的最后时刻,我们也看到了她的情绪崩溃,因为她抱着女儿说“我好怕”。
这么积极地活过医生预言存活期的她,也是会怕死的。
她还同样害怕伴随着死亡的尊严丧失,因为曾经照顾过去世丈夫的她很明白,没有人愿意把屎把尿。
她也怕女儿因为自己身处这样的局面。
这种害怕也同样在生生妈妈和莉莉奶奶的女儿身上体现。
生生妈妈想搬家,是要赶快走出这段记忆,带着剩下的儿子进入新的生活。
莉莉奶奶的女儿则寄希望于现代医学手段,一直催促妈妈去医院接受化疗。
这都算某种程度上的用“逃避”去试图抵抗自己对死亡的害怕。
影片也就由此把家庭内部、亲人之间要经历的那种死亡阵痛,放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语境下。
莉莉奶奶——女儿——去世丈夫,生生——妈妈——去世的哥哥这两组关系,都是家庭结构和亲情关系中的死亡。
因为亲密关系、成长记忆,这样的死亡带来的伤痛是更直接、更绵长的,也更容易让人有共鸣。
而生生和莉莉奶奶这组关系,还有那些观看莉莉奶奶直播的粉丝,上门采访的记者,则说的是陌生人之间也会经历、见证的死亡。
死亡不再仅仅是亲密关系中害怕面对的课题,而也是放大到整个社会语境下,人人都会经历的必然。
在看《生生》的时候,我总是回想起那些关于死亡的电影。
怎么说呢,“死”这件事,我们都是听说、观看、见证,先于自己体验的。
它好像是一件没有办法用过来人立场,来进行经验之谈,从而贴近、复刻真实的事。
但有的部分是不用体验死也能感知到的,比如亲人离世后,还活着的人经历的痛苦。
比如看到病人临死前,为了活下来努力抗争遭受的痛苦。
比如看到一些死亡时刻所传达出来的黑暗、破裂,冰冷。
死亡,始终在恐吓着我们。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不少讲“死亡”的电影都会用积极的、乐观的甚至喜剧的态度去解构死亡,去消解死亡背后的恐慌。
这是一种优秀的创作手法,但并不是我们面对死亡的唯一态度。
《生生》也不提供唯一答案,它要说的,就是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死亡,都是可以的、被允许的,能够走向未来的。
像莉莉奶奶那样积极,简直是种超人般的能量。
但我们也可以像生生妈妈那样用逃避来保护自己,用远离过去来接受和面对事实。
我们当然也可以害怕,可以恐慌。
因为这,就是人面对死亡,最正常、最原始的情绪。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关注我呀。
传送门:https://mp.weixin.qq.com/s/2qd9sEJN98VLFSLb6-B1sw
有评论说,《生生》是继《送你一朵小红花》后的又一部探讨生命和离别的影片,没看过《小红花》无从比较,但这种以平实的角度来展现离别态度的题材,我真的很喜欢,哭了全场,头疼缺氧,连带第二天双眼皮离家出走。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书里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只是对临终关怀印象深刻,那时候边看书边想,如果自己到了人生的末尾,不得不跟世界告别的时候,希望以什么样的姿态过完最后的时光呢,是选择医院治疗,与病魔抗争下去,还是选择尽量减少痛苦地快活一段时间,然后离开呢?
至今我也想不明白,因为这个选择很难,只要世界上还有让自己眷恋的人或者事,就一定会想能不能继续活下去,是不是还有机会好起来……所以我很佩服莉莉奶奶的选择,很佩服她放弃治疗在生命的最后活的精彩的勇气。
作为独生子女,尤其是离家在外,看到这种故事的时候总会特别难过,我会想应该如何处理父母老去与自己生活的纠结问题,但从来都是无解,或许真的到了需要面对这个难题的时候,必定会做出当下最恰当的选择。
说回电影,最喜欢的情节的是奶奶在书店里等待会不会有人借走她放在书架上的漫画,她说店员早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上会有人一起帮你维系一些可爱的小心思和小愿望,这样的感觉真好。
面对生死,很多人都是歇斯底里的,是情感剧烈的,但在《生生》这部电影中,一切都显得平和而温情,仿佛离开人世只是一次普通的远行,离开的人交代好了一切准备好了放下,留下的人也不要让自己困在痛苦中,要珍惜眼前人,要继续发现幸福。
很好,造型很优秀,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太难得了
故事可太普通了,不太适应看鲍起静阿姨演这样乐观的角色,太尴尬了!
鲍起静撑起整部片 后面好几个表演都演得好棒 其他三个角色都不讨喜 特别是母子线 没有令人动容的点 抗癌搞直播虽然不新奇但也挺有趣
一般般
一个失去哥哥的小男孩,遇见一个即将死去的老奶奶。小男孩在老奶奶那里,得到了久违的关怀与爱,老奶奶也通过小男孩,寄托了自己对人世、对女儿深深的眷恋与不舍。爱让我们生生不息。
7
@中影嘉华影城
这种急迫又冗长的,多像你我的日子啊
细节和技法自然多可挑剔,但胜在情感真挚
不太喜欢这种啐啐念式的表演,一部分是鲍姐的国语还是不够使用得自然,虽然说了好几遍自己从香港来,就试图解决这个人物口音的问题,台湾本土应该有将这个角色处理得更好的演员。同时这个剧本的矛盾也做得很矛盾,这边鲍起静直播做得风生水起,又跳舞又开出租,捡条狗也养得开心,也不知道怎么就不愿意就化疗了,她也不怕也不懒,当然这是她的自由,但是由女儿来劝就显得很多余了。这部电影很像是一则民生新闻,仅仅粗糙的勾勒了一个绝症老太直播热爱生命的画面。
不成熟,剪辑混乱,能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但看不到作者表达。
最痛苦的就是生生了,小小年级经历了两个人的死亡。。他也是幸福的吧,小小年级对死亡就有了很深的理解。
拍出了生命的洒脱和随心,也克制了煽情,比较节制且有控制力的表达。
小学生真的会看老人直播吗?
同样是要学会告别,然而女儿和生生的失语让一切不再成立。前半段的的表达还算克制,后面就一路煽情加鸡汤了,很可惜。鲍起静的表演加分太多。210330,广州天环百丽宫影城,不散观影团。
给生生上的死亡教育,鲍起静老师真是厉害。
人生就是跨过一道又一道坎,到跨不动了,就躺下,变成后来人的阶梯,帮助他们跨过去
非常生活流的电影笔触,长处是可以非常大的篇幅来靠丰满的细节传递情绪。亲情有时候会因为彼此太为对方考虑而显得笨拙,东方人内敛的民族性格,就连“我爱你”这三个字,都最难对至亲至爱开口讲。爱与死是生命永恒的主题,留下的人总要承受窒息一般的苦痛,在绝望当中,反而从陌生人身上更易得到救赎。
在豆瓣标记的第800部电影经历了哥哥去世的生生成了已临死亡悬崖的老奶奶的“小男朋友”,挣扎在亲情和死亡这两个说不清甚至也没有人愿意说清的概念上的两人比起自己的至亲更像是心灵意义上的相依为命,莉莉奶奶用生命最后一百天的旅途让生生明白了爱与死亡,也让自己更加体悟了生的含义7.5分
影片以小男生生生为标题,从他的小孩视角讲述女主最后一百天,两人的情感羁绊从一开始就缠绕在一起。一个对于亲人的去世、母亲的情感,另一个对于自我离世、女儿的情感,仿佛对方都是另一个自己。电影没有歇斯底里的面对死亡,也没有乐观主义面对,而是平静面对。鲍起静老师不动声色安静地演出,如同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