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

The White Tiger,白老虎

主演:阿达什·古拉夫,佩丽冉卡·曹帕拉,拉吉·库玛,马赫什·曼杰瑞卡,维杰·莫里亚,斯瓦普·桑帕特,纳尼什·尼尔,凯姆利什·吉尔,Paras Gola,Ansuman Bhagat,Lokesh Mitta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白虎》剧照

白虎 剧照 NO.1白虎 剧照 NO.2白虎 剧照 NO.3白虎 剧照 NO.4白虎 剧照 NO.5白虎 剧照 NO.6白虎 剧照 NO.13白虎 剧照 NO.14白虎 剧照 NO.15白虎 剧照 NO.16白虎 剧照 NO.17白虎 剧照 NO.18白虎 剧照 NO.19白虎 剧照 NO.20

《白虎》剧情介绍

白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巴尔朗·哈勒维(阿达什·古拉夫饰)讲述了他从贫穷村民成长为当代印度成功企业家的史诗般、充满黑色幽默的人生历程。我们年轻的主人公足智多谋而又雄心勃勃,设法成为了刚从美国回来的阿肖克(拉吉·库玛饰)和粉红夫人(朴雅卡·乔普拉饰)的司机。社会将巴尔朗训练成一名仆人,他便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富有主人的得力帮手。但经过一夜之间的背叛,他意识到主人们会不择手段地陷害他以进行自救。在失去一切的边缘,巴尔朗决心反抗被操纵的人生和不平等的制度,奋起成为新型的主人。该影片改编自《纽约时报》畅销书和 2008 年曼布克奖获奖小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方糖人生对我而言危险的他斯通豪斯第一季美国众神第一季做爱做的梦不可言说之手机的秘密玩命狙击枯草西游ABC红星照耀中国宗教宿舍疯狂剧团外之国的少女殴打诱发者谜孔雀吸血鬼日记第三季龙棺古墓2亡灵之花家有天才末日危途神探默多克第七季加斯顿萌宝找辣妈新世间路就想赖着你十年泰国清道夫第一季死亡谷神探坤潘3小财迷冰峰游戏

《白虎》长篇影评

 1 ) 扭曲的觉醒者

底层爬到阶级顶层的途径有两种:犯罪或从政。

主人公选择了犯罪,给予他启发的是从政的那位同样出身底层的女性——社会主义党的领袖。

途径不同,本质一样,即不择手段;目的也一样,即不择手段捞钱。

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社会主义党领袖,干的还不是蝇营狗苟的事,索贿贪污才是初心;富豪一家对下压榨,对上行贿,坏事干尽,富二代出国留学,似乎带回来民主的希望,张口闭口平等民主,但实质呢?

任由酒后女友飙车,任由仆人顶包,到处行贿维护家族地位……在这样烂透了的社会,谁又有权利让主人公固守阶层,不思反抗呢?

主人公不过是一个扭曲了价值观的觉醒者。

冲出鸡笼,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他不知道吗?

一家都会被灭门,影片中出现两次,一次他脑海中构想自己杀人后家人的悲惨结局,一次是他功成名就后翻阅报纸时看到的一个新闻。

如此惨烈的代价,主人公为何还要走这样的路,因为他已经完全扭曲了价值观,放弃了人性。

至于杀的谁,重要吗?

谁带了400万,他就杀谁。

本片比寄生虫高了n个层次。

如果纠缠于不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的层次,那就太对不住这部电影了。

 2 ) 《白虎》中的色彩叙事分析

从服装,布景,到光线运用,《白虎》中的几乎所有要素,都包含有强烈的色彩。

在一些场景中,色彩与特定人物的身份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在另外一些场景中,色彩则是人物情绪与性格的具象化表现。

本片使用的第一组强调色是黄色与蓝色。

作为一对互补色,这两种颜色在色轮上出于相反的位置。

而在影片的前20分钟里,导演通过大量使用黄色与蓝色服饰,将这对互补色与低种姓、高种姓两个阶层紧密绑定,从而为后续情节与人物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我们首先来看奶奶库素的第一次出场。

在这个场景中,她背对阳光处于阴影之中,身上套着一件不起眼的深色纱丽,而纱丽里边则穿着一件高饱和度的黄色短袖。

奶奶库素首次出场在第二次出场时,库素换了另外一条纱丽,然而在深蓝色与红色交织的纱丽之下,她仍旧穿着第一个场景中的黄色短袖。

库素第二次出场在影片的不同场景中,虽然纱丽的颜色与款式不断变化,但观众始终可以在库素身上看到那件永远不变的黄色短袖。

以至于在库素的最后一次出场里头,画面中央的黄色虽然只占了一小部分,但在绿色纱丽的映衬下却显得如此醒目,令人无法忽视。

库素最后一次出场 同样作为低种姓人,男主角巴拉姆在影片前半段中也包含有大量黄色穿着。

与库素奶奶单独出镜不同,巴拉姆身上的黄色常常被用来与同一场景中高种姓人物的蓝色着装形成对比。

比如在下面这个巴拉姆初次遇见阿舒克的场景中,观众首先看到巴拉姆穿着一件象征低种姓的黄色背心,而他的身后则是两堵黄色的墙壁。

穿黄色衣服的巴拉姆在下一个镜头中,地主老爷穿着一件蓝色的库尔塔(Kurta)从他的私人轿车走下,他的身后站着同样穿蓝衣的司机。

穿蓝衣的地主老爷和司机或许是因为这个初见场景发生在巴拉姆的贫困家乡,在尘土飞扬的低种姓滤镜之下,蓝色与黄色的对比并不显眼。

为了强化黄蓝对比,导演在巴拉姆与阿舒客相见的第二组场景中,采用了相似的服装颜色。

在这个围绕铁门展开的对话中,巴拉姆的衣服仍旧由象征低种姓的黄色组成,此时与巴拉姆身处同一镜头的地主家看门人身上,同样穿着低身份地位的黄色衣服。

黄色衣服的巴拉姆和看门人而在紧随其后的反打镜头中,巴拉姆透过铁门看到了站在远处的阿舒克和地主阿鹳,两人毫无意外地穿着蓝色衣服。

阿舒克和地主在接下来的三人对话中,导演让穿着蓝衣的阿舒克和阿鹳地主站在近景的左右两侧,而让黄衣的巴拉姆处于弱势被夹击的中间位置。

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剧中人物的地位高低被投射到了衣着颜色上,并形成了强烈对比。

当巴拉姆念出阿谀奉承的台词时,他身上的黄色便与“低下”划上了等号,而与之相对,蓝色也自然成了“高贵”的代名词。

具有强烈黄蓝对比的对话场景随着影片的展开,巴拉姆以仆人的身份进入到阿舒克家里工作,此时蓝色不再仅仅表现在衣着上,而是逐渐扩散到场景的每一部分。

比如这个场景中,巴拉姆穿着浅蓝色工作装,这与他地主仆人的身份相匹配。

阿舒克的帽衫有蓝色元素,平姬的背心也是蓝色的。

除此之外,真正引人注目的却是平姬手里的蓝色水杯,座椅上的蓝色靠垫,还有阿舒克衣柜中各式各样的蓝色衬衫,无处不在的蓝色将巴拉姆紧紧包围,这象征着他终于脱离了尘土飞扬的黄色故乡,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工作。

到处都是蓝色事实上,色彩、衣服与人物地位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本片中任何与衣服颜色有关的变化,都会使观众联想到人物的身份转变和心理变化。

比如下面这场对话,色彩完全主导了场面调度。

巴拉姆穿着蓝色工作服站在铁门的一侧,而他的哥哥则穿着黄色衬衣站在另一侧。

即便导演没有用台词直接表达,仅仅是两件不同颜色的衣服和一扇铁门,也足以让观众感受到成为家仆的巴拉姆与哥哥之间的身份差距与情感断裂。

被铁门与颜色隔开的兄弟二人又比如在平姬与巴拉姆至关重要的那场对话中,当平姬指责巴拉姆的制服脏死了,她显然不单单是在指责衣服,她同时也在指责这个狗屁不通的种姓制度。

平姬看似在指责制服脏平姬是片中唯一一个把巴拉姆当“人”而非仆人的角色,她衷心希望巴拉姆能跳出种姓的束缚,摆脱奴性,成为一个独立大写的“人”。

也正因如此,平姬成了本片中唯一一个提醒巴拉姆换衣服的角色。

平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巴拉姆显然被平姬的话所打动了。

在平姬生日那天,他终于脱下了蓝色制服,换上了与平姬同一色系的深蓝绿色华服。

这个场景中衣服颜色的转变,是巴拉姆心理状态与情感的具象化表现。

在这一刻,他似乎超越了黄蓝两色的种姓束缚,变成了一个与平姬平等的人。

但令人惋惜的是,这是巴拉姆唯一一次穿着这件衣服,也是他在本片中最接近“人”的一刻。

与上一张图平姬同一色系的衣服除了黄色与蓝色,影片还引入了第三种表达人物状态的混合色——绿色。

在色环中,黄色与蓝色混合后生成绿色;而在本片中,绿色则专属于低种姓奴仆。

他们是高种姓人的仆人,早已习惯了受到剥削与奴役,对痛苦感到麻木,并且形成了一套欺骗主人的伎俩。

对于巴拉姆而言,影片的前半部分他的身边几乎没有出现绿色,这是因为此时的他虽然充满奴性,但却对阿舒克忠心耿耿,甚至渴望得到主人的信任。

下面这个镜头选自巴拉姆第一次来到地下车库,画面中强烈的绿光侵占了整个空间,甚至将人物的脸也照得发绿。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远景中属于巴拉姆的蓝色房间,即便在如此强烈的绿色环境中,巴拉姆的房间仍旧保有蓝色。

这种利用布光形成的蓝绿反差,既是人物身处环境的象征性表现,同时也传递了巴拉姆与其他低种姓仆人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

注意左边的卧室黄绿黄绿的然而当巴拉姆对主人阿舒克的幻想破灭后,他身边的空间也随之被绿色同化。

这代表着巴拉姆终于开始看清他的奴仆身份,不再妄想成为阿舒克忠实的朋友,而绿色也成了巴拉姆痛苦、绝望、愤怒等情绪的外化表现。

被绿色侵占的巴拉姆事实上,在影片的后半段,绿色几乎成了巴拉姆在夜间的专属色。

在白天,巴拉姆是穿着蓝衣忠心耿耿的仆人;而到了晚上,他则披着绿衣干尽见不得人的勾当。

绿衣巴拉姆在晚上

绿衣巴拉姆开假发票

绿衣巴拉姆倒卖汽油在影片的最后,巴拉姆下定决心与奶奶库素决裂,并用玻璃瓶杀掉了自己的主人阿舒克。

在巴拉姆自己看来,他觉醒了,他终于成功逃离了鸡笼,摆脱了种姓的束缚。

为了区分此时巴拉姆的心理状态,导演使用了黄色、绿色、蓝色之外的第四种颜色——红色。

红色在视觉传统中象征着暴力、权力与强烈的情感,这些特质无疑与双手沾满鲜血的巴拉姆高度吻合。

在重获新生之后的多个场景中,影片的视觉风格达到了高度统一,红色几乎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

巴拉姆用来行贿的包是红色的;白虎车行的霓虹灯是红色的;连他的网站首页也是红色的。

红色的包和红色的房间

红色车行

红色的网站在汪洋的红色中,巴拉姆彻底觉醒了。

他意识到自己既不属于低种姓,也不属于高种姓,更不属于阿舒克。

他是一个人,是一种动物,是一头“白老虎”。

而在他的身后,似乎站着千千万万头白老虎。

红色的白老虎

 3 ) 关于猴子不得不说的故事

猴神哈努曼阿肖克和巴拉姆一起去摆了猴神,当时我没找到对应的名字,今天看了少年派才知道叫哈努曼,然后就去小小的查了一下,然后就有趣了...哈奴曼对于各天神向来十分遵从,服从各天神的命令,是个典型的虔诚教徒。

哈奴曼对于三大神都是十分的尊敬。

哈奴曼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之妻悉多(Sita),与罗刹恶魔罗波那(Ravana)大战。

罗摩=阿肖克 悉多=平姬罗摩衍里第七篇《后篇》 是全书最后一篇,从内容上看是后加的。

这一篇结构庞杂,约略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追述罗刹的来源和罗波那与哈奴曼的历史,美化神猴;二是讲罗摩与悉多的第二次离合。

在这里,罗摩从一个被迫害的受难者一变而为封建专制暴君。

他怀疑悉多不贞,命罗什曼那将怀孕的悉多遗弃于野林中。

 4 ) political metaphor

about balram's political ambition, i've never thought that far. some sentences in the novel are really like poems, with quite a few metaphors and enlightening points, like "you were looking for the key for years, but the door was always open." and the stuff about crimes and politics. very insightful.

 5 ) 随便写几句

很久没写过观后感,随便写几句看到有人说这片儿该改名叫白眼狼,其实不必。

男主的确杀了他主人,但是他主人也不是真把他当朋友。

虽然主人受到西方教育,觉得人要平等,仆人可以直接喊他名字,有时候对他也挺好。

但是他联合他家里人让男主背锅签字说自己才是肇事者的时候,他自己被老婆甩了把男主准备的吃的打翻的时候,估计他也没当他是朋友吧。

我觉得那段男主签字画押的戏他拍的真好,那个眼神真的!

骨子里男主还是个印度人,种姓制度下的,跟我论文写的一样,处在一个mosaic的阶段,ambivalence 中,西不西东不东的,肯定不如他老婆更西一点,至少他老婆还会鼓励男主学习,虽然在外人面前还是会训斥他,还知道要告诉他真相。

再说男主这人,从他从第二driver变成第一driver,把干了20年的穆斯林司机赶走时,就是坏。

我不觉得是因为他贫穷所以他坏,就是坏罢了,富的也有坏的。

不过他在暴富后,对于下属的处理方式还是好的。

至少不是像有些人,以前受尽欺压,有遭一日发了财拼命欺压弱者。

他中间是反复过好几次的,终于决定干了,带着侄儿一起跳出鸡笼不过确实主人一家人大多数确实不把他当人是真的。

主要讲了caste,就是阶级嘛,但是gender 其实也有的,里面充斥了各种对男主人老婆的贬低,好在她不吃这套,忍不了就跑了。

 6 ) 电影本身的叙事还是有些大问题的

先说一个直观感受:旁白处理的太烦了,哪怕他是一个倒叙的形式的电影,那也我也觉得是太烦了。

虽然电影在后面表现出阿肖克在骨子里还是那种就是印度奴隶主的思维,但把它当作冲突的焦点,并且惨死的话个人觉得还是有些不好。

其实电影里也说了男主还是觉得前东家不应该那么惨死,真正被刺死的应该是猫鼬。

这可能是导演为了加剧冲突但又不想突破基本的合理性才这么安排的吧 。

还有一点,他是这封倒叙下的信是给影帝的就很莫名其妙,吹“贵国吹的”有太唐突,不是不能吹,吹得莫名其妙。

而且后面说到白人必然衰落、黄人和棕人必然领导世界也是,电影中到底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好歹要演出来吧?

这同时也体现了剧本中象征物的冲突的一方面,电影中完成种姓突破的是在美国长大的平姬,始终以较理想社会表现出来的是纽约。

那最后怎么就达成这个样的结论?

我对这部电影两星的评价仅仅是对电影本身,虽然戏剧化处理了但电影所描述的类似事实及复杂沁血的发家史,其实是存在的,我甚至在八九十年代的事情中,见过,听过不少。

这部电影硬伤太多,一部电影好歹要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顺畅的表达出来。

我在这里换一个思维方式角度很另类,但是我觉得这反而特别贴切。

那就是清末的改革。

猫鼬就是清末的保守派,阿肖克是清末的开明改革派。

试想,如果主角始终就是在猫鼬的控制下,没有见过阿肖克。

那主角将会像他的哥哥一样,被套住一直与愚昧贫穷,别说成为后来的企业家,连一个体面的司机都不会是,就一直在那儿等拉车打煤球。

高种姓的统治会很稳固。

若让阿肖克这样的改革派去管理,虽然有可能结局会是好的,但难度会大大提升就如同走钢丝,更大的可能最后就是自己被弄死。

好的可能性是有的就如电影中所提到,如果阿肖克在困惑的时候跟主角直接去了班加罗尔而不是在就奴隶主的思维中越陷越深,那结局很可能会不一样。

这也许能能解释为什么清政府就是不愿改革。。。。

 7 ) 白虎也在笼子里

没看过小说原著,看完电影本篇后觉得虎头蛇尾,也有许多疑虑,但想了好久,突然发现这部电影的牛逼处。

当然,都是我个人看法。

1、巴拉姆小时候以白虎自比,人生第一次真正看到白虎,却发现,白虎,也是关在笼子里的,某种意义上说,和鸡没区别,那时候他才真正开启了逆袭计划。

说白了,他是鸡,还是白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突破笼子。

2、许多网友认为二公子阿肖克人还不错,待巴拉姆不薄,罪不至死,但理解点不一样,巴拉姆一直是以仆人自居,自信,自傲,对阿肖克的照顾无微不至,甚至心甘情愿做替罪羊为主人偿命,然而,电影里的明线导火索,不是因为巴拉姆要抢钱,而是阿肖克要“换司机”,当然,阿肖克打算换司机的表现方式很微妙,是巴拉姆通过读唇语及远观阿肖克和别人握手的臆测,也可能是阿肖克为弑主谋财找自我安慰的借口,但就明线故事上看,巴拉姆在暴雨中下手的时候,就明说了,你该早点换掉司机。

说白了,巴拉姆对主仆关系有着极其强大的执念,我作为仆人,可以为你死,但你如果不要我这个仆人了,你便失去了作为主人的意义,你就得死。

这是主仆关系的诅咒。

仆人的忠诚已经上升到了相爱相杀的地步,我忠诚于你,可以为你而死,但你若背叛我,我会杀了你。

如果不能理解上述的话,请联想一下一些关于虐恋爱情故事的桥段。

3、很多网友对巴拉姆的倾诉对象是宝宝觉得很谜,并且一开始的画大饼,以为巴拉姆是IT界超级土豪,没想到只是个有三十名员工的出租车公司老板感到反差很大,我也觉得挺拉跨,可最后结局,他的司机撞死人后,他出面赔偿安抚,收买人心。

然后再联想到另一条暗线(其实都很明了)——女政客。

巴拉姆不止了解穷人,了解富人,也在作为司机仆人的过程中了解了政客。

最后的台词是,要想成为top,只能犯罪和成为政客,所以一系列操作后,我觉得,和宝宝写信,开出租车公司,安抚事故家属等,都是成就一条更夸张的暗线——巴拉姆的野心绝不至于成为一个通过犯罪获得第一桶金然后小富即安的老板,而是,成为一名政客,可以连带种姓的富人都欺负的,有强大穷人作为支持基础的“伟大”的政客,达成真正的top,直到再之后,可以真正和宝宝面对面握手。

这才是他真正的野心,故事里的线索已经很明显了。

另外,还有许多暗线值得玩味,等二刷后再写。

 8 ) 反抗的故事,一个时代只有一个

《白虎》的故事似乎很老套:底层人民的复仇。

一个受尽辱骂、欺凌、剥削的低种姓仆人,在觉醒之后杀死了自己的主人,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真的是这样吗?

影片中的主人阿肖克虽然称不上是人权斗士,但相比他的哥哥和父亲,无疑是一个“好”主人。

他在美国留学,从而习得了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

他会在村庄中主动摘下耳机给那些流着鼻涕的小孩子们听,会和仆人以朋友相称,娶了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妻子——一切都显示着他的“反传统”“新思想”。

但另一方面,他身上的某些“印度”色彩又难以摆脱。

为了帮助家族企业逃税,他愿意去干那些贿赂政客的脏活;在妻子不在身边的日子里,他更是顶不住欲火翻腾和风尘女子共度春宵。

表面上,他对主角巴拉姆平等相待,屡次拒绝了巴拉姆为自己开车门。

同样是他,在情绪低落时又毫不客气地将巴拉姆一脚踹翻在地。

以至于,在巴拉姆遭到栽赃陷害,可能从此被毁掉一生的时候,他选择了——沉默。

他像《教父》中的麦克一样始终忠于自己的家庭,却又像《家》中的觉慧一样对维持“家”这一客体的种种制度存在着反感。

相比之下,主人公巴拉姆更非凡夫俗子。

他聪明伶俐,不仅巧舌如簧成功为自己赢得了一份司机的工作,更是用高超的情商赢得了主人的喜爱和信任。

会拍马屁非常重要在白天,他是忠诚的仆人;在夜晚卸下面具之后,他又是一个对自己的处境充满痛苦和迷茫的年轻人。

不像那些已经对于痛苦近乎麻木的仆人,他会痛,会因为主人的一句话而拼命地想改变自己。

虽然,他贫乏的知识还不足以使他意识到是什么压制着他,可他始终有着一颗“冲破鸡笼”的心。

一个有同情心的主人,加上一个有野心的仆人,没有比这更加危险的组合了。

在命运稀里糊涂的安排中,一出大戏就这样开场了。

印度的种姓制度一直以来都为人诟病。

自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就被分成了几个截然不同且十分分裂的阶层。

我们今天所了解到的印度种姓被称为“瓦尔那”:由僧侣贵族构成的婆罗门、主管军事和政治的刹帝利、经营商业的普通老百姓吠舍、做佣人和工匠的首陀罗。

以及那些甚至不能列入上述四种的“贱民”,或者叫“不可接触者”。

这种种姓分类制度的根本逻辑在于“洁净”程度的不同。

印度文化中包含一系列对于“洁与不洁”的规定,例如《摩奴法典》所规范的人身上的十二种不洁物(如粪便、唾液等)*,或者亲人死亡、女性生产也被视为“不洁”。

那些离“不洁”的事物相距越近,接触越密切乃至于天天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就因此被贬为地位较低的群体;与此相对,那些从事宗教活动、生活环境优越的人,其地位也因此得到了固定。

简单来说就是:越干净地位越高,而地位越高就越干净。

反之,底层的老百姓几乎永远翻不了身。

这种死循环式的逻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印度的种姓问题一直绵延了数百年,尽管这制度一开始是用来区分不同职业的。

例如主角巴拉姆的姓“哈拉外”,其实指的就是制糖的人。

从种姓就能看出祖辈的职业同时,由于印度从未成功推行过土地改革,大多数印度农民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的。

他们的身份本质上是地主的佃农或者“包身工”,除了忍受剥削没有其它的出路。

回到我们的主角巴拉姆。

再穷苦的地方,偶尔也会出现天才,而他就是最突出的那一个。

不仅学习新知识的速度极快,观察力更是无与伦比。

仿佛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要成为那只“一代只有一个的生物”白老虎。

可是无情的现实击碎了他的幻想。

底层印度老百姓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他们辛苦赚下的一点点钱会被地主周期性地掠夺。

不仅日常的食物填不饱肚子,生病了跑到医院,也没有医生,只不过是换个地方等死。

当主人公的父亲患上肺结核之后,就在这种绝望中死去。

讽刺的是,主角发现他父亲被火化之时脚还在微微颤动——这位家里的顶梁柱似乎在死后还在无力地挣扎着。

这也仿佛暗示了他们所有人的结局:活着,但仿佛在地狱中被炙烤。

个人没有任何选择和反抗的权利,家族的决定即是一切。

无药可医,只能等待死亡的主角父亲也就是在这时,主角发现自己的命运,仿佛被困入了“鸡笼”。

鸡笼里的鸡看着自己的同胞被宰杀,一如被主人们狠狠剥削的仆人们。

但尽管他们的生活是如此悲惨,却丝毫没有反抗,甚至都不会想到这个念头。

就像那句话:“身上的枷锁易去,心中的枷锁难除。

”但其实,也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要“怒其不争”。

作为印度底层的老百姓,他们谋生的困难程度真的超乎想象。

无情剥削的地主、不时袭来的天灾…从农民变成仆人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翻身。

而一旦做了仆人,他们也无法再摆脱这一身份。

幸运的仆人能够干到五六十岁“光荣退休”,用攒下的钱买上一间破棚屋终老;那些不幸犯错而被主人一脚蹬掉的仆人,等待着他们的结局只有——死。

在这种情况下,巴拉姆的梦想就是成为地主家的一名仆人。

凭借着他的好口才,他不仅说服了贪财的奶奶拿出一笔300卢布的“巨款”供他学了车,还把地主赞美得伟大如圣雄甘地。

他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工作——给地主小儿子当司机。

破天荒的头一次,他穿上了整洁的制服、睡觉时候头顶有了一片完整的屋顶。

可他的愿望还不止如此。

作为仆人,他希望得到主人的宠幸和信任。

为此,他想尽了一切办法。

就像《寄生虫》里的基宇一家那样,他通过告密挤走了原来的一号司机。

他认真学习主人夫妇嘴里蹦出来的每一个词,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接上话题。

他还记住了主人的爱好,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

"真正的仆人需要了解他的主人"他成功了,他不仅获得了开车带地主一家去首都德里的“荣幸”,更是和主人阿肖克和平姬夫妇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在某一刻,他似乎真的超越了“仆人”的范畴,而成为了两人的朋友。

平姬是唯一一个真正把他当人看的人乃至于他排斥和另外的仆人们一起插科打诨。

他也无时无刻不穿着那件可笑的蓝制服,努力做好一个“仆人”的本分。

但梦总会醒。

平姬和阿肖克在生日派对上都喝多了酒,平姬抢着开车,结果撞死了一个半夜在马路上行走的小孩。

值得注意的是,当事故发生后,巴拉姆反而是最冷静的那一个。

他阻止了崩溃的平姬和一脸懵逼的阿肖克,并把他们塞进车迅速逃离现场。

对于他来说,一边是一个无名的倒霉穷孩子,一边则是对他“欣赏有加”的主人夫妇,他几乎是本能地做出了有利于后者的决定。

忠心护主?

更有可能,他只是在拯救自己,和那张因为主人的愚蠢而岌岌可危的长期饭票。

至于那个惨死街头的孩子?

由他去吧。

在底层的人,早就不知道目睹了多少比这更加凄惨的故事。

直到他清洗完车上的血迹,他都还是认为自己圆满地完成了一个仆人的“本分”。

但所谓的“本分”真的有界线吗?

当地主要求他顶包,承认是自己撞死小女孩的那一刻,他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用过即扔的工具。

被自己视为“朋友”的阿肖克只是微微地抱怨了几句,就在”形势所迫“下丧失了曾经被他天天挂在嘴边的“原则”“人权”。

那一刻,他没有表示任何反对,只是慢慢地挂上了那副习惯的笑容。

只不过,他的眼里充满泪水,这泪水里有不甘、有疑惑、有痛苦。

被背叛的感觉尽管最后地主家用在警察局的关系压下了这件事,但巴拉姆认罪的供词仍然被地主的大儿子留了下来。

再次回到地主家,迎接巴拉姆的不是客客气气、不是称兄道弟,而是更加刻毒的凌辱和奴役。

在美国受教育的平姬终于忍受不了这种践踏他人人格的行为,一气之下回了美国。

唯一一个真正能从人格上与他平等相对的人也离开了,这时候的巴拉姆才真正感到绝望。

回到高级公寓,又被愤怒的阿肖克揪着脖子质问。

他被压抑的怒火找不到出口,终于爆发,他一把推开了阿肖克。

一下子冷静下来的两人面面相觑,半晌,阿肖克才对着狼狈的巴拉姆说:“我真希望当时他们送你去坐牢。

”犯事的不是巴拉姆,不是仆人,而是主人。

但阿肖克却说想要送巴拉姆去坐牢,这一刻,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暴露无遗。

他从来都不是什么“人权斗士”“平等主义者”,在骨子里,他仍然是那个印度的富家少爷;在骨子里,他仍然对巴拉姆这样的“贱种”充满歧视。

这也就是为什么平姬和他最终不会走上同一条路:几年的美国教育包装了他的外表,却没有彻底重塑他的灵魂。

对于巴拉姆来说,这时的恐惧怕是要大过其它一切的情感。

此前他可以肆意对着和自己同阶层或是地位更低的人大呼小叫,却从未哪怕尝试过挑战上层。

他推倒了阿肖克,也好像推倒了自己心中一面沉重的墙。

从这一刻开始,他的心,就仿佛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再也收不回去了。

短暂的调整之后,他回来了,发现阿肖克已经在酒精中沉醉不可自拔。

于是,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改变这一切:换上更有派头的衣服、把头发梳地油光锃亮。

他无微不至地照顾阿肖克,向他“建言献策”,仿佛他已经是自己的猎物。

这个时候的巴拉姆又产生了一种新的幻想:扶持阿肖克,也许自己某天能够和他真正开创一番事业。

而地主的大儿子,也就是阿肖克的哥哥的到来,再次把巴拉姆的计划彻底打碎。

巴拉姆发现,原来自己与阿肖克的家人相比什么也不是。

他开始彻底黑化,学会了司机欺骗主人的一切伎俩,也在反抗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在某一个瞬间,他和阿肖克也许回到了那个充斥着虚假的“友情”的时光。

但这时的巴拉姆已经明白,阿肖克只不过是喝了酒。

当酒精发挥作用的时候,他们是朋友;可当明天阿肖克酒醒之后,他们仍然会回到主仆关系。

侄子的到来更加刺激了巴拉姆。

奶奶在家书中提到了给他娶亲的事,巴拉姆无法接受。

他早就想要与贫穷、充满了控制的家乡一刀两断,正如多年前他背着肮脏的书包遥望远方那笔永远拿不到的奖学金和永远得不到的未来。

一大家子人都想傍上他这个“全村的骄傲”他打碎了一个从垃圾堆里捡来的黑方空瓶,把带着锋利茬口的瓶子藏在了驾驶室座位下。

尽管玻璃瓶子并不锋利,他也不如阿肖克强壮。

但是他知道,当阿肖克坐上车子的时候,他仍然会是那个懵懂的阿肖克;但巴拉姆,已经不是那个懦弱的仆人,而是“一代只会出现一只的”白老虎。

雨夜的复仇影片的最后,巴拉姆利用窃来的钱开了一家出租车公司,日进斗金。

他也把自己的名字换成了阿肖克的名字,仿佛脱胎换骨一般。

他对着镜头大声谈论自己的成功秘诀,然后走开,留下一群表情呆滞的出租车司机茫然地看着镜头。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翻身的机会。

就像不是每个仆人都是巴拉姆,也不是每个主人都是阿肖克。

印度的大多数底层人民仍然在忍受贫穷、黑暗、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日子。

或许,另一个“巴拉姆”也在某个时间点想过反抗,但终究是被这残酷的社会囫囵吞了进去,连骨头都没有剩下。

更多的人,则是早已经被剥夺了思考和背叛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仍在顺从,反抗的故事,一个时代只有一个。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在这个国度之上,发生着无数我们难以理解的故事。

比如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印度政府的神奇操作;还有一直以来就被当做笑话来讲的印度种姓制度与“恒河水”的梗。

但当你细细品味的时候,会发现所有这些看似奇葩的事物都有着复杂且深远的历史因素。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白虎》作为一部印度电影,其叙事结构传统却有效。

从闪回式的开场制造悬念,再到主角的独白娓娓道来,再到几起几落完成主角想法的180°转弯...编剧在短暂的两个多小时内完成了人物的几起几落,并连带着刻画了一个充满黑色幽默感的印度社会景观。

同时,电影的视觉效果仍然保持了Netflix出品的高质量。

给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有两个,一个是巴拉姆在街头怒斥讨饭女人那场戏,混乱的街景仿佛让你置身德里最拥挤吵闹的街头;另一个是阿肖克来到巴拉姆蜗居的地下室,当他揭起毯子的那一刻尘土飞扬,在昏暗的白炽灯光下不由得让人大呼真实。

整部电影改编自印度作家阿拉文德·阿迪加的同名作品《白老虎》。

这部小说也是这位作家的处女作,在2008年的时候获得了曼布克奖(也就是原来的布克奖)。

影片十分还原原作,向总理写邮件这个内容是原作就有的(虽然我觉得很牵强),原著里讲W总理马上就要刀锋“世界科技与外包之都”班加罗尔,因此主角巴拉姆作为“一名思考者和企业家”致信。

当然,影片短短的两小时时间,也并非能还原原作的所有精髓。

例如片子中对于印度式民主的刻画就略显片面,仅仅呈现了地主儿子东奔西走贿赂官员的内容。

此外,电影还试图反映印度人对于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复杂而矛盾的心态,尽管也不太成功。

官员索贿的丑恶嘴脸陆建德指出,《白老虎》这类黑色幽默小说在印度能够风行,其实也正反应了印度人在心态上的成熟与自信。

近年来,印度“世界办公室”的称号愈发响亮,人口和GDP也正在高速增长中。

可是在国内,对于印度的报道还大多关注印度落后且混乱的一面。

作为观众,需要时刻注意电影反映的只是片面的现实,而不是全部的真相。

正像巴拉姆说的: “这个世纪是属于棕皮肤人和黄皮肤人的,其它人就交给神明来拯救吧。

 9 ) 你人生的底色是真正的“你”吗?

经朋友推荐《白虎》,一开始却并不知道推荐的理由。

昨晚看完时长2个小时的片子,稍稍有些坐不住,觉得不是太精彩(不知是不是连看了三天汉尼拔系列被刺激的HIGH点有点高了)。

但最后还是看完了,大致突出的印象有这么几点:1、印度真是个神奇的国度。

勾起了我浓浓地好奇心——除了此前“恒河水”这个梗之外的。

虽然去那边旅游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但如果以后有机会,还是想去现场感受感受。

当然,片子里的场景也是片面的,再发达繁华的国家,谁还没个不堪入目的地儿呢。

2、男主人翁跳脱出原阶级的方式方法,他最后陈述的——不是犯罪就是从政,我并不支持,权当是反讽吧。

也许放在印度这个极端的国度里有一定道理根据,但即使阶级分明如印度,这终归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别被不正确地洗了脑,当真了。

3、阿肖克和他老婆开始看似一致的民主平等,与后续分歧的显现。

这也是题目中关于“底色”的相关之一。

阿肖克是被送去美国深造了几年,他老婆是祖籍印度但出生在美国的新美国人。

我想作家和导演,也是希望通过这两个人的反差,让我们看到原生的、童年的、大环境对个人底色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

也许不遇事我们可以“伪装”得很好,这里的伪装指的是“自欺欺人”式的伪装,是甚至自己都不自知的伪装。

但一旦碰到关键性事件,你内心深处被染化的底色就显露无疑了,对吗?

4、另一个“底色”就是男主的。

为仆为奴的那份阶级底色。

这也是结合了印度的特殊而极端的阶级性。

电影嘛,艺术嘛,总是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

所以发生地非常有戏剧代表性。

影片采取了“自叙”+“倒序”的手法。

已经成为知名企业家的男主开始娓娓道来他的“成功经历”。

一开始的镜头交待了他的出生,还有他读书时的出色——一代才出一只的white tiger,这两个关键的铺垫——再聪明也逃脱不了大环境,即阶层导致的命运。

可同时,他的聪明又在他心里种下了“逃离”的种子。

然后就是关于他如何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最后结成果实的经过了。

电影情节不想多述,说说立意。

说说对我的启示。

看了很多豆友和大咖的影评,都说得很到位很详尽了。

比较突出的,也是影片多次提及的“鸡和鸡笼”。

阶级、贫穷、奴性固然是鸡笼,可仅仅是这些吗?

或者说,鸡笼仅仅罩住了穷苦人家低等人群吗?

OH NO。

只要你还没觉醒,你便永被无形的、形形色色的“鸡笼”关押着。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三摩地》,其实里面直接就是用了鸡和鸡笼,奶牛和挤奶这些比喻。

每个人匆匆忙忙劳碌一生,忙着“生蛋”和“产奶”,却根本毫无所察。

所谓作出了贡献,产生了价值,可和那群笼里的鸡牛有何区别?

我们拥有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底色”吗?

你人生的底色是谁给你画上去的?

这个国家?

这个社会?

这个种族?

这个家庭?

所谓的常识?

所谓的道德?

所谓的文化?

所谓的理所应当?

一笔接着一笔,看似五彩斑斓、甚至赏心悦目,可,有没有哪一笔,是你真正想画的颜色?

是真正的出自“你”自己想要的模样?

男主两次晕倒,一次是父亲在恒河边被火化时,一次是动物园陪侄儿看笼中白虎时。

是的,我想我们大多数人和男主一样懵懂于原因,却被难以名状的晕眩冲击大脑以致晕厥。

我想说说第二次。

当时没太懂,看了豆友的点评才有所得悟——嘿!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一代才出一只的白虎!

哈!

果然与众不同气宇轩航威风无比!

吼!

怎么它还是一样在一个四尺见方只能踱两三步远的笼子中!

——比拥挤无比肮脏恶臭的鸡笼是好一些。

好了,最后再说说。

虽然男主逃离的方式方法不见得正确。

但是有一点,片子最后他也阐述和强调了:我和原来那些主人不同。

他开办了出租车租赁公司,他和员工就是公开的雇佣关系;他的司机出了车祸公司来负责他不逃避责任——除了给予高额的补偿他还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他明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真正想要努力的方向。

看!

这才是全片的重点啊!

始于罪孽,终于慈悲。

愿我们把生活中带给我们的所有事件,都能看做是一种觉醒的启示。

不要被种种色、种种无色的钱权物欲之类的牢笼束缚着,这些所有的所有,都和你最终想要得到的归属与爱、快乐幸福、平和安宁没有关系!

没有什么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我们只能在那里,而不能去往那里。

去走属于自己的道路,去画自己真正想要的色彩,去编导和演出属于自己却又深知这仅是一出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的——人生!

 10 ) 精彩绝伦的表演,伟大的前半部。

我认为这部印度电影是近年来最佳,比摔跤吧爸爸还要好。

首先是演技,男主见到主人每时每刻的媚笑,懦弱的男主人等等,演技上简直无可挑剔。

其次是前半部的剧情,完全勾勒出了印度众生画像,鸡笼的比喻入木三分。

印度森严绝望的种姓制度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男主人看似同情但绝不伸手的逃避,女主人激进的反抗而表达歉意还不够一张男主回家的车票的钱,和贿赂动不动上百万的金钱相比,他们所有对男主的同情都是廉价和令人愤怒的。

一辈子就为了找到一个好主人服侍的男主,如此努力的献媚主人,在终于看清楚真相后终于对男主说我想打爆你的头。

然后呢?

男主人让他回家一趟,给了往返的车票钱,仅此而已。

而男主反复跟侄子确认他奶奶只想永远把他困在鸡笼里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哪怕全家被杀也要抢夺到那笔贿赂的钱。

这里应该完成了一个升华,遗憾的是虎头蛇尾,再没有挣扎的毫无技巧的杀人和真的温宝宝出现是整部电影的败笔,如果能再打磨一下剧本就更好了。

非常可惜。

电影不是小说。

镜头语言要说明一切。

《白虎》短评

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那钥匙,可笑的是那扇门一直开着!

8分钟前
  • 鹅城五保户
  • 推荐

没有想象的精彩

11分钟前
  • 学西语的孔老客
  • 较差

阿三

14分钟前
  • 66
  • 较差

中间有几个男主的眼神特写很震,直到结尾崩塌......

16分钟前
  • Anyphant
  • 还行

这个片子牛,充分展示印度的阶层矛盾,而且简直就是教唆印度底层人民犯上作乱嘛,不过我是举双手同意的!片子最后我以为一帮印度城市下等人要跳舞了呢,不过还好~~~

20分钟前
  • 半逗
  • 还行

三星半。“穷人要想爬上去,要么犯罪要么从政。”对印度的阶级矛盾、种姓制度之类的社会面貌描绘得挺入味的,感觉涨知识了。男主一路的挣扎转变演得真好,尤其是被迫当替罪羊的那一段,笑着落泪。可惜片子结构有些虎头蛇尾,发家致富快得魔幻,感觉草草收了尾。ps:为什么强行cue宝宝?

23分钟前
  • 朵朵鸭🦍💨
  • 推荐

白虎无毛?

24分钟前
  • 来自比邻星的H
  • 很差

男頻爽文故事,結合男主角信仰的主義,他的心路歷程、他的所做所為都不讓人意外,以善之名"迫不得已"做惡事,坐上皇位之後總有千萬種方式洗"地"。

28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有点意思

29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我多年来一直在找寻那把钥匙,而那道门原来一直开着找到这道门需要两点——认识世界和认清自己

31分钟前
  • 爱若
  • 力荐

结尾简直傻到爆。

32分钟前
  • Sepultura
  • 较差

与其说印度的寄生虫,不如说是印度版红与黑,于连式主角。很多地方挺深刻的,印度底层人民的“鸡笼”理论相当一针见血了。印度还是民国式社会,地主豪强不但把持基层对村民生杀予夺,还勾结政府高官沆瀣一气。司机男主的黑化逆袭是明线,地主少爷是暗线 从一个接受完整美式民主平等教育熏陶的人堕落到典型的印度式横暴奴隶主。

35分钟前
  • 瘦马颊
  • 推荐

。。。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36分钟前
  • Ingnanr
  • 较差

要么犯罪,要么从政

39分钟前
  • 嫚嫚嫚嫚玉
  • 还行

你是想做鸡笼里的鸡.还是想做森林里独一无二的白虎.就看你能不能突破印在你血液里那种根深蒂固的枷锁;

40分钟前
  • 些晕
  • 推荐

亲爱的巴尔朗·哈勒维先生: 感谢您的来信。在此,我仅代表个人对您的苦难和成功表达最真挚的同情与祝福。 此处省略三千字…… 最后,我想说: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者联合起来吧!全人类共产主义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呵呵

4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黑暗啊。

47分钟前
  • 1nL
  • 较差

21/5/23:剧本扎实的流媒体改编电影

50分钟前
  • 2046小马
  • 较差

同一个剧本,交给宝莱坞本土导演拍上三个小时,会有趣得多。主题是巴哈尼一贯的内容,然而讽刺的是,这么一部体现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对印度各阶级异化的电影,也是全球化的产物。

55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最真实的印度也不过如此了,是不是该庆幸自己是生在天朝而不是那里

56分钟前
  • Vivian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