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秀夫说过,“揍人是会痛的,对方的脸会扭曲变形,我想将这样的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不让玩家看到这些痛苦,他们就不会明白。
”许多成功的反战电影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把民族荣耀背后残酷血腥的战争伤疤撕开。
因为这是人性,正常人越觉得痛,就越会躲得远远的。
但战争会压抑人性。
明明与对方惺惺相惜,却得举起头盔砸死对方;明明厌倦杀戮,却必须射死壕沟里缴枪的敌军;明明感到恐惧,却不断被拍着脑袋说不许哭。
结果战线前后成了台前幕后:战场上是打着吗啡演的,营地里的高歌才是真的。
就这么日复一日,原本七天结束的战斗成了三年。
无尽的战争就像那一管管吗啡,麻醉得人们忘记为何而战,只有杀戮还在进行着,逼得战士们在营地自省:我们不是在与敌军战斗,我们是在与战争战斗。
该片推荐给各位将发动战争挂嘴边笑谈的人。
“你见过真正的地狱吗?
”我没见过,也不想见到。
红木槿是我内心对秀赫的形容,秀赫在高地战中是仿佛救世主或魔鬼般的存在,在与战争争夺生命的过程中,他以自己的理解行使对生命予取予与的权力,他已脱离了正常人的存在,他永生上不了天堂,他在战场,也在地狱,他是活在地狱中的木槿,鲜血淋漓地渴望给地狱带去一片希望。
金秀赫,一个勇猛的战士,有头脑和领导才华的指挥官我觉得这个世上有两种人会成为袅雄一类是流氓有了文化一类是文化人成了流氓他是第二类从贪生怕死的大学生到为了生存不择手段,没有道德底线,不守军纪的死士他说自己早就己经死了,没有了感情,没有牵挂的人,没抱过生存的希望讽刺的是这种人会因为一瞬间心软掉了性命,因为死前无法想起母亲的脸而流泪我觉得他还是以前的那个他,只是太过脆弱所以在战争中精神开始分裂,第二人格是他希望成为的那个人秀赫死在停战协议签订的前一刻他这个家伙从懵懵懂懂进入战场,开始的恐惧到最后的麻痹不曾对未来有过一丝的希望比起后来有了希望又幻灭的伙伴,他算是幸或者是不幸呢?
我曾想过,如果他不死,会不会执行最后进攻的命令?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的意志确定不移,不曾动摇,要把他的人活着带出去,任何违背这种意志的人,他会毫不犹豫地开枪,包括他自己,在活着的希望降临之后,尤其在可能像恩彪那样邂逅泰京之后,这种意志会更加强烈,即使将来上军事法庭被处死,只要其他人活下来,他绝不会执行进攻的命令。
我倒是希望这样编剧,让他死在自己人枪下,悲剧感和冲突感会更强烈,反弹力更大。
申哥之前不在前线,似乎没什么心理的阴影他是整个故事的记录者指引我们慢慢展现那时的战况他善良,冷静,有赤子之心,常常奋不顾身地救战友,失去了伙伴时也万分痛心,眼神很温和,对战区的孩子很和善,送朱古力给陌生的路人女子但经过故事推进,每个真相被揭开时,他开始怀疑,诧异,惊恐,最后到身不由己最后一场战役他开始变了,经历了种种生生死死,我感觉他有了点秀赫的影子战争结束后,他从死人堆里走出来,,以前的自信和神采己经磨尽了仿佛是从地狱来的幽灵
模式。
我不愿列这样一个标题,但这部确实模式。
包括一名长官被派往某支部队潜伏调查,谜底将被逐渐拨开,以及这支部队最后只剩下一个人。
这不得不叫人想起《现代启示录》。
作为战争类型片,“杀”不外乎两军对垒、内部残杀和自杀,该片基本都涉及了。
它最好的戏不在战争,而在那些休战期间,思乡泪、当年勇和一只通往北韩的木箱。
反战。
要寻找和调查的那个人是战争狂魔式的人物,集中体现在高修身上,也表现在其他几个人物身上。
只不过高修的骂骂咧咧和活命哲学让他更像一个狂人而非白兰度那样的狂魔。
李帝勋在最后一战前激情澎湃的动员令似乎脱离了机枪扫射战友靠吗啡麻醉的自己。
就是说这些人物还是太正了。
魔要恶。
女人。
作为情节线的北韩女战士这个设计最为薄弱。
我不相信一张照片几句话足以让战士放下手中的枪。
在男主几次放马她之后,终于将刺刀捅进她胸膛,终于放下执念完成个人成长,但是她本来就是一个废角色。
如此复杂的战争对峙怎么是一个女人就能软化消融的?
煽情过多。
有满溢之憾。
技术场面太牛逼了。
虽然某些场面拍得傻,但是被炸残的胳膊腿、肉搏的残酷、季节在战场的变幻,这些细节还真是到位。
战争残害了许多人。
一个很胆怯的士兵,最后却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杀人魔。
但是最后看到了那个女孩,便也心动了。
这是对战争的控诉,说明人性还是好的,只是因为很多不情愿的事情,改变了人许多。
知道最后只剩下主角一人,这并不是英雄主义,主角是带着许多种情绪离开的。
这个电影最后只是想说,前人土地后人收,说什么龙争虎斗。
这片子唯一的缺点在于主角们长的都太帅了!
特别是牙齿都太白了,这可能也是韩国电影的通病,再粗粝的画面,再残酷的环境之下,出场的依然是俊男靓女。
可能也是偶像王国的特质吧。
说完缺点那剩下的基本上都有优点。
从战争片的道具和声效等等方面来说,韩国人拔刀相助的《集结号》已经很说明问题。
除了美国的团队,韩国可以说是最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里想夸的是叙事上的进步。
看韩国的政治片或者战争片,最怕的就是动不动就无病呻吟的矫情。
包括早期的《生死谍变》和《太极旗飘扬》。
不是说不合南北分裂的情理,关键是故事过于离奇,让人不敢相信。
过于的杜撰,反而抹杀了本应有的感动。
本片不是说完全没有离奇之处——如女狙击手,但大部分情节是合理的。
抓住了一座争夺了无数次的毫无意义的山头,来描写同一个民族却莫名其妙被牺牲在这里的人们。
特别是在阵地上互相通过埋下礼物来进行沟通,但最后却在停战之时,互相残杀致死。
这既是莫大的讽刺,同时也是莫大的悲哀。
在拷问战争本质的同时,也在拷问人性。
“我们不是在跟敌人作战,而是在跟战争作战”《高地战》的妙处就在于没有把这些痛楚与呻吟歇斯底里的说出来。
只是直白的表露出来,让你去看,去痛,去悲哀。
韩国人能去政治的反思内战的得失(并没有刻意的丑化北方),在佩服之余,也在想,我们国家自身不也是这样,而且内战的时间远远超过朝鲜。
我们的反思又在哪里?
好久没见韩国片这么猛了上次好像是《太极旗飘扬》双方反复争夺高地,应该在三八线的某个地方,咳大人物的战争,小人物的拼命咳这就是我们这些小人物的悲哀,个体在历史的这个大环境中是那么的渺小,上级莫名战略的死命令,和敌我双方的非深仇大恨和莫名友谊。
总之,一切都有时候非能如人所愿,但我们好不容易活下去,那就不要再死去既然我们来到了这个社会,只有去让自己更舒适,或者说活得更好点……不管你是愤青,为了争取未来的幸福去努力,或者你是顺应时代,让自己现在活的舒坦
看完了这部<<高地战>>, 非常好的片子, 希望没看过的朋友都会去看看. 和我其他的评论的一样, 想说的倒不是片子本身, 是一些关于军队和军人的细节.当南北韩双方听说到战争就要结束的时候, 都开始欢庆, "原来我们真的还能活着回去!", 但是如果不合时宜地想想石光荣和亮剑里的李云龙会说什么? "妈的, 不打了?没肉吃, 连汤都喝不上了? 没仗打, 让老子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网友们可能开始说了, <<高地战>>里描述的是真实的人性, 石光荣和李云龙是我党我军虚构的没有血肉的英雄. 我想说的是, <<高地战>>固然是真实的人性的展示, 石光荣和李云龙也绝不虚假, 他们也是真真实实存在过的人. 从历史的背景来看, 韩战是由金日成和李承晚两个军阀发起的内战, 北朝鲜非常贫穷, 而李承晚治下的南韩相对而言生活好一点, 就影片中的军人, 两位主角是大学同学, 也就是大学生的身份, 其他军人大多也是士农工学商的背景. 他们被征募当兵之前, 不说很富裕, 但都有过得去的生活, 加本身不愿意民族分裂, 自然有很强的厌战情绪. 再看看咱们的石光荣和李云龙. 看过小说的都知道, 石光荣是孤儿, 吃村里百家饭长大, 文盲, 从记事起到参军之前, 印象中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十几岁是, 几乎是光着屁股, 参加了红军. 李云龙同学也差不多, 没读过书, 不识字, 从小跟着娘要饭, 十四岁那年, 娘活活饿死, 他穿着他全部的财产, 一条裤衩, 参加了黄麻暴动, 跟红军造了反, 那一年刘伯承从大别山带走了30万个象李云龙那样的青年, 解放后还在部队当上军官的大别山人, 273个. 金柱赫梦想回家, 虽然他知道可能性很小, 但他希望回家, 希望过原来的生活, 在阵地上的每一天,都是煎熬, 都是地狱, 回家, 才是天堂. 他甚至时不时还能憧憬一下将来去找找照片上不相识的姑娘. 石光荣的地狱恰恰是他的故乡, 那里他一无所有, 没有土地, 没有粮食, 没有御寒遮羞的衣服, 房子老婆想都不用想, 他不走出故乡, 就只能在贫穷和屈辱中度过一生, 但穿上军装, 走上战场, 什么都有了, 吃穿不愁了, 虽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可以吃饱, 不会挨冻, 虽然随时会死, 但死得痛快, 好过在家乡慢慢饿死, 冻死, 病死, 立了功, 当了官, 指挥千军万马, 可以分房子, 分老婆.更重要的是, 尊重, 你参了军, 身份是一个兵了, 有战友, 他们和你一起生一起死, 叫你兄弟, 你不再是个叫花子了. 所以部队, 是石光荣的天堂, 所以不难体会战争对石光荣们多么重要, 他们不是战争狂, 但是打仗, 甩出自己的性命, 是他们唯一的价值. 这两种人, 拿着枪隔壕而立, 胜负已判. 所以南韩军队, 会在一周之内就被朝鲜人民军, 赶到浦项, 挤到海里. 这里顺便想说一句, 我个人觉得影片对朝鲜人民军的刻画有点一厢情愿, 他们应该更接近石光荣, 李云龙. 所以他们应该真的是想打的, 想抓住这最后12个小时立功的机会, 再打下点什么的. 再说说一点军事情节, 第一, 在浦项撤退时, 后来的上尉,当时的新兵, 为了让满载的运兵船能及时开走, 用机枪扫射了企图强行登船的同队战友.网友对此的评论很多, 大多数表示理解, 我也是同意并理解的, 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一情况会发生在金柱赫们的身上, 但不会发生在石光荣们的身上. 因为金柱赫们是一群厌战的士农工学商, 所以在生命受到威胁时, 他们没有职业军人的理智. 石光荣们也没有职业军人的理智, 但是他们有阶级仇恨和阶级情感, 其实阶级仇恨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就很明显了, 好比一群下岗工人, 讨薪农民工, 穷苦小贩, 被强拆的业主, 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在一起, 去和地产商, 包工头, 城管, 流氓做斗争, 因为敌强我弱, 被逼到那种境地, 会为了在这世上痛苦地多活一天, 而向同来农民工, 下岗工人开枪吗? 我不会, 我宁可被逼上来的城管打死, 你会吗? 这就是阶级感情, 这就是阶级仇恨, 恰是金柱赫们没有的. 第二, 高地战不是这么打. 如果这场仗是在天安舰事件后打的, 一点问题也没有. 因为是2010年. 但那时候是上世纪50年代. 那时候的仗不是这么打的. 早几年二战时期, 有很多很多的争夺战, 比较著名的有二战末期柏林火车站争夺战. 柏林火车站在苏德两军手中易手十几次, 双方阵亡十几万人. 那个年代打的争夺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惨烈. 阵地可以易手, 但是当兵的上去,就不会下来了. 攻坚的, 好比台尔庄, 要么活着上城墙, 要么死在楼道上, 守坚的, 好比四行仓库, 上面在打, 下面招兵, 十五岁以上的男人都行, 一个人两块大洋送到你家, 但说明白了, 四行仓库进得去出不来的....这才是那个时代的争夺战, 各个国家,当时即使是最重生命的美军, 都是尽量这样打的. 影片中, 这拨人也应该只上去一次, 如果高地失守, 除非是接到命令撤退, 否则他们应该就已死在上面. 哪能同一批人上上下下三十几次, 还互送香烟酒水, 变成过家家酒了, 虽然他们也提到已有50万人阵亡在这里(有点夸张), 但好象争夺战的真实感差了点, 同一时间, 差不多同一地点, 石光荣们也打了一场不同档次的高地争夺战, 也拍成过电影, 90后有机会可以看看, 那个高地叫上甘岭.第三, 金柱赫枪毙中队长, 然后郑重宣布按战场法则他升为中队长,指挥部队. 这一情节我想即便是韩国军人看见应该也会羞愧的吧.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穿了这身衣服, 不管你自己情愿的,还是不情愿的, 不能怕掉脑袋. 不能说因为任务要送命就一枪毙了上级, 取而代之, 带着弟兄们跑路, 都这样仗就不用打了. 即便在和平年代, 军人, 警察, 消防员也是没有紧急避险的权利的, 也就是说,即使命令要你去死, 你也只能去. 看看集结号里, 谷子地在前一天夜晚, 手持火把, 带着四十几个弟兄去赴死时回头的眼神, 要说求生的人性, 即便老刺猥等人有过撤走的动摇, 那也是在坚守了12小时以后, 毕竟命令只要求他们守4小时. 所以金柱赫的行为对于军人来讲, 是绝对不成立的. 说了这么多, 片子还是很好看的, 导演也不纯粹是拍战争, 还是依托战争拍人性, 拍南北朝鲜民族的大义, 这也算是朝鲜永恒的主旋律吧. 但是在朝鲜, 在中国, 在这个世界上, 还是会有很多的, 金柱赫, 很多的石光荣. 我依旧悲观的相信. 还是会有一天金柱赫们会拿着枪走到石光荣们的对面. 就好象天安舰和延平岛之后, 每个韩国人都说要开战, 却没有一家人肯让儿子当兵, 下一次, 金小胖子再让石光荣们开战时, 金柱赫们会不会又一周之内到埔项, 还是干脆这次连一周都撑不到, 比起60年前, 金柱赫们的命更值钱了, 石光荣们却更轻贱. 我也是一个生长在城市里的士农工学商, 我愿岁月安好, 石光荣和金柱赫出现的日子尽量晚来吧.
第一次写影评,这部电影看完之后五味陈杂,过了半个多小时还没缓过劲来。
不过看了豆瓣的影评之后,我真的被很多自诩读书人的“清高”惊到了。
不可否认的是我没太多的文化,对于文中的反战主题,也是看得懂的。
我的父亲参加过对越反击战,我的爷爷参加过解放战争。
可惜的是我未像祖辈那样舍生入死过。
不过战争的意义就是让活下来的人免受战争之苦。
抗美援朝,我们用无数的生命换来的是家里的老小30年的平平安安。
美国人打了朝鲜就不打东北了么?
我曾问我父亲,为何要打对越反击战,他说,和平的久了自然就会有战争,就像父母要拼命挣钱让你过的更好,公司顺利运营让老板和员工得到更多的金钱。
国家也是一样,美国人用美元霸权得到了最物美价廉的商品,因为我们要去换取美元,可是霸权也是靠着航空母舰得来的。
我们和越南终有一战,与其让炮火伤害我们的人民,还不如把部队拉到越南一决雌雄。
好日子是给胜利的一方的,你以为国民党的败兵有好日子么?
去看看香港的筒子楼吧。
韩国就过得好么?
你以为萨德在韩国是好事么?
只要大型战事,中俄的导弹会让韩国变成人间地狱。
若祖国需要我上战场,我跟我的战友都会去,但是不会像剧中演的一样,不听上级指挥,放弃阵地。
而会像祖辈一样,流干最后一滴血
《高地战》。
9分。
张勋导演,申河均、高修主演作品。
年纪越大,越不愿意看战争片。
国内的主旋律战争片全是英雄,如《长津湖》般的战无不胜;而《高地战》这类的,并没有把主视角放在战争场面,而反而是在探讨战争的意义。
诚然,作为电影商品,卖座极为重要。
但就品质而言,或许不要三五年,那一类就不再有重看的意义。
同样是描绘朝鲜战争,站在我方和韩方的立场,面对L高地,从谈判桌到短兵相接。
不同的是,《高地战》并没有着眼于战争的如何获胜,而反而是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
为什么要反复打?
为什么要打这么久?
牺牲的意义是什么?
“似乎所有一切都把我们推向战场,除了这场大雾”。
战场上的年轻老兵,最终一定会问自己,打这场仗的意义是什么?
故事很精彩,几处情节的转折既自然又饱含情感,残酷的场面令人不安,而深刻的反思又令人落泪。
向韩语电影人致敬!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战争片,几乎全剧就是在战场展开的。
朝鲜战争同胞相残的剧情已经拍了很多。
但这部片子从一起似是而非的通敌案开始引出了两方普通士兵的生活还是有点新意的。
当两个不满18的两方娃娃兵举枪相对而又不敢开枪时实在让人感叹“战争把人逼疯”这句话真是铁一样的事实。
影片的最后那12小时总攻确实是历史的事实。
那些坐在谈判桌两边签字的几位肯定不知道他们的一个决定造成了多少人死在最后一场战役上。
我不知道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如果是无意那他们也是历史的罪人,如果是有意,那他们绝对就是丧心病狂,一场耗了2年半的拉锯战能够依靠最后12个小时改变多少?
当两方的士兵在溪边告别后突然又接到最后总攻的命令时,当你被迫举起刀枪去杀一个自己认识的人的时候,当你看着停战后满山坡的尸体时,人性的扭曲已经无法改变了,战争的罪恶也无所遁形。
那个北军指挥官最后的那句话发人深省:我已经忘记了为何而战。
一场内战,还非给找出若干大义凌然的废话来粉饰本方的正义色彩,这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最后我想说的是,韩国人已经清楚意识到了内战的本质,那我们呢?
战场上面对不是敌人是战争,能活下来才是胜利,这种人性主旨的电影非得让那些自以为居高临下大谈政治指点江山,开头闭口棒子鬼子的人来鬼扯。本片化妆灯光等等表现技巧只能算一般,但故事控制不错。
编剧精彩,拍得稀松,真是残酷的战争
再而衰,三而竭
韩国版的《西线无战事》,对朝鲜军持正面描写,对中美持中立描述,突出手足相残的悲剧。总的来说反战思想超过《太极旗》、《东莫村》、《实尾岛》、《海岸线》、《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北逃》等作品。
“戰争中的勝利,就是活着。”
“阿西巴”听到爽 看到溪边那场戏的时候我就以为要完了 结果丫还硬拖了半个多小时 想反思的太多 结果到头来啥也没反思到
他们的人比我们的子弹都多,冲锋号是那么吹的吗?我们有美国人的飞机,那我们有什么用?朝鲜是承压的一块垫板。最后,填子数目!
导演是上帝,派了个会哭的上帝2号傻乎乎地活到最后以便告诉观众他看见了一些什么。演员不容易啊。
两秒姑娘好漂亮嘛,求在硝烟中保持那么好皮肤的秘诀,这绝对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韩剧水平的战争片,康桑思密达,太难看了,睡过去了好几回。
且不说这电影拍的如何,只可惜我们没拍出来过。
好好的一个剧本,搞不懂为什么要找那么多的奶油小生来。
漫长无聊,没完没了,一分钟新鲜感都没有。再加上大段大段滥情的不痛不痒的对白和不厌其烦的人脸close up,完全就是电视剧。
说到,母亲的脸想不起来的时候。哎哟我操。
电影很感人,但是带有强烈的双标,一边妖魔化志愿军,一边又说战争是残酷的,这一点过于搞笑了。
真想把评论里吵架的全送到当年的朝鲜半岛让他们亲自感受感受
棒子的YY之作
它对战争及人性的反思,令我极度不安,又几度落泪。
《太极旗飘扬》之后韩国终于又出了一部像样的战争片了。什么时候轮到中国也整一部……
很奇怪有不搭调的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