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看的。
我知道这故事难有结局。
没看过《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
没有结局的故事,没有答案的谜题,没有审判的义愤——这三个电影注定是导演愤怒而内敛的叹息。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以收视率为目标的电视剧制作人(PD),只关心自己节目的收视率,从一开始就与搜索孩子的电视直播节目争播出时间——他站在监视器后面,对这个大规模的搜索嗤之以鼻,冷漠而嘲弄;四年后,他为了赚取观众的眼泪,使自己的节目获奖而造假,因此被电视公司管理层“流放”到了卧龙山这个“偏远的”山村,这个悲剧的始发地,进入这些个被他嘲弄的,没有同情,只有利用价值的悲痛的父母亲中间。
他不懂为人父母的心,不懂孩子被无缘无故夺取的父母的纠结与痛苦。
但是,他为了自己的仕途又是极其认真的。
他要制作一个东山再起的纪录片——靠找出凶手,靠解开他“能”解开的谜题。
于是他发现了男配角,警察与同行都不相信的大学教授黄某。
在剧中,黄某的每次出场,一言一行,无不气质出众、风度迷人、态度稳重。
他引经据典,指出证据,他提出失踪儿童之一的钟浩父母为凶手。
他向PD,也向所有的观众指出钟浩母亲的异常;他与PD去钟浩家拜访,认定钟浩的父亲掩藏着什么秘密。
被利欲熏心的PD虽以记者的习惯提出了一点怀疑,但很快就被雄辩的黄某征服——其实,在他的物质心中,他应该巴不得钟浩的父母就是凶手吧!
导演是成功的,他叙述的带入感很强。
看的时候,作为观众,我想:是吗?
当时确实应该是有这样的证据吧?
那警察有查过这对有问题的父母吗?
现实中的警察也像电影里的警察一样,对这么明显的证据视而不见吗?
应该,就是他们吧?!
接下来的一幕里,隆重的,宿命的,又混乱的镜头语言下,着装隆重的黄教授带着警察与记者团来到了钟浩家。
在黄某的指挥下,工人们一点点粉碎着这对不幸父母的自尊与内心。
疑点逐渐排除,笃定的黄教授风度翩翩的外表终于被焦躁所代替,最后,露出了他追求荣誉名声的偏执真面目。
他疯狂了。
PD看穿了黄,他觉悟了。
而黄却还执迷不悟,导演为他设计的最后的电话,成功的流露出一个小人的可悲。
然后,PD离开了。
当他触摸到自己新生女儿的小手时,泪水沾湿了他的眼睛。
或许,直到此时,他才终于理解了为人父母的心情,才真正感到了悔恨,对被伤害的钟浩父母的深深的愧疚。
我们都犯了一个名为傲慢的罪。
当我与黄某与PD产生共鸣的时候,我就成了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的混蛋。
时间再过去十年,正如现实中故事的发生,孩子们的遗体偶然间被发现。
PD赶回了村庄见证此刻。
现实到此为止。
后面这段我不是很喜欢,但是作为一个电影或许必须有始有终。
我觉得对于孩子们,当然仍然不能算是结局;而对于主线,也就是男主角的心理历程,却给了一个完结:当女儿失踪的时候,当PD与观众们可能会永远失去女儿的时候,这个曾经冷漠嘲弄的男人,一定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这不再只是同情,只是愧疚,他彷徨无助的表情与眼神,他找到女儿之后升腾起的愤怒——他已经变成了父母们的一员,他终于算是懂了。
他冲了过去,以受害者父母代言的身份,直面凶手。
然而凶手非常强大,你以为一个大男人能够主持正义了,结果他只不过也是是差点丧命,令人联想到当年那些孩子的生命如嫩枝般轻易折断。
“你没有证据,你已经过了诉讼时限。
”是的,我认为这凶手的强大,其实是一个隐喻——残忍的命案却因为15年的诉说时限已过,杀人犯就能逍遥法外,不是凶手强大,而是法律体制的无情很强大!
之前看到有关韩国三大未解悬案的文章,兴之所至就想着去看下由这三个案子改编的电影。
《孩子们》算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讲述了5个孩子离奇失踪后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故事肯定是精彩的,毕竟作为三大未解悬案之一,案件的深度和影响力都有。
5个孩子突然集体失踪,政府出动30万警力进行搜查却没有丝毫结果,群众从最初的同情到后来的麻木,渐渐至于遗忘,最后记得的只有孩子的父母。
父母为了让警察一直保持对此案件的关注,撒谎骗警察也是可以理解的;记者和教授出于爱慕虚荣的目的,无视一些不利于自己结论的证据而做出片面的骇人听闻的推论也算是人性的阴暗面,能够理解却不会同情。
可是导演或者编剧先是让大家跟着黄教授的推论,怀疑是钟浩的父亲杀了孩子们。
当大家终于入戏开始觉得钟浩的父亲很可疑之后又告诉大家钟浩的父亲其实是无辜的是很可怜的。
大哥,不带这样的,白白付出感情和脑力推理是会产生心理阴影的好嘛?
特别是当我们带了有色眼镜看人之后很难再恢复对一个人的信任和同情的,好嘛?
就算后来知道了钟浩的爸爸是无辜的,就算后面可怜到都得了癌症了还在诉说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也无法激起我的丝毫同情心好嘛。
个人感觉这是本片最大的败笔,也是最让人出戏的地方,而且结尾姜至胜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无法让我对他改观多少。
幸好后面利用了大家对于孩子们的同情心,由母亲的口说出“一想到孩子生前受了那么多苦”这句催泪弹,多多少少又把出戏的观众拉回来了。
不完美却可以当做了解三大未解悬案的影片,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也推荐大家看下。
孩子们失踪了,最重要的是找到他们。
失踪当天村民找了村子每个角落。
无果之后警察搜寻了后山。
无果两个月后出动军队整个山搜寻。
无果之后各种寻找。
无果4年后 教授 和 编辑 怀疑其中一家父母作案 ,搜寻无果。
10年后一场大雨,路人偶然发现了孩子们。
鉴定是他杀。
编辑开始搜寻凶手 。
通过警察找到当年的嫌疑人 。
通过各种细节他认定凶手就是屠夫。
没有直接证据无法将其绳之以法。
15年后,案件不了了之。
没有找到是因为孩子们被埋得很深,刚开始警察搜寻不够仔细。
之后抓到的嫌疑犯,也因为没有证据没有找到尸体,不了了之了。
父母们苦苦找寻,警察的无奈,教授执著的“勇气"(读书人的勇气),10后的那场大雨过后孩子们破碎的骸骨。
一幕幕凄凉,无奈,无奈。。。。
如果当天村民有趣后山寻找,如果警察能发现尸体,如果大雨早些到,如果孩子们和那人接触父母有所警惕。。
可惜没有如果
本来也是因为对真实的悬案很好奇,看了几部电影,关于孩子们,本来肯定没有结局的。
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很可怕的是凶手也许就在那群孩子里…开始怀疑的是那个教授,一直说奇怪的话,而且故意避开他母亲和父亲的反常理由,直到记者在发现尸骨时揭穿他,觉得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研究人性的课题。
后来过了好多年发现尸体的时候又觉得一直以来查案的钓鱼的警官有些奇怪,当时记者先去找的法医老爷爷,法医最后说本来是可以破案的,但是找不到匹配的凶器,想不出他用的什么…然后他去找警官警官直接说是用饼干什么的给孩子然后当时他带记者去钓鱼说一定有什么吸引了他们,镜头回放到孩子们走在河边有人给他们看钓到的鱼,然后他说那个人我见过总来钓鱼,我很纳闷法医都不知道他怎么知道?
当然他也没提到凶器,我觉得可能是他第六感又来了……因为后来记者说你见过他觉得是为什么不抓他?
他说脑袋想但不一定那么做,我想可能是他没有孩子,不能感同身受,对这件事已不再抱希望。
这个对比从后来嫌疑人拐记者女儿记者突然从迷茫到爆发去追那个人直接质问他的反应可以看出来,是感同身受了。
最后记者听警官说到那个人,就开始去追查,甚至去了他家里看见照片,小孩喜欢的游戏卡片,绑着孩子们的系法,关键就在这里,这个男的看外表也就30上下的年龄,记者当年25岁以上,过了20年成为中年大叔,所以对峙的时候他台词很少却对愤怒的记者嘲笑的大声说了一句大叔~也就是说凶手当年只有10岁不到!
仔细想想具体丢了几个孩子没人知道,并不是全村所有孩子都丢了,而是去报案的才算丢失,也就是说其中一个孩子可能回来或者并不是这个村子的孩子互相认识一起玩都是可能的,说到这不知你们是否想到当时出村子的时候他们几个不是一起出的,一开始镜头给那个披着红披风的男孩儿,这是在强调他,打一开始就在他身上下了伏笔,大家可以往回看,往山里走的那条路上才有孩子们在一起的镜头,当时最大的那个孩子问他跑什么?
旁边的说他怕披风会掉下来说会死,他叫住红披风男孩过去做了一件事:把红披风给他系了个结在身上!
他当时就是那样的习惯,而且后来在屠宰场,那两个员工说现在杀牛都用电了,说那个嫌疑犯还喜欢用工具,同事说听他说是觉得老方法好!
老方法?
不就是他原来杀死同伴那种亲自下手的感觉么…我要说的就是这样。
其实证据还在,他家里盒子里面的小孩的旧物应该是那几个孩子的,还有后来有一幕他妻子独自在家看新闻的画面只有一句新闻:某某学校两名学生又丢了…说明他又做案了而且他喜欢留纪念品,那个盒子里很可能有证物。
当然一切都是因为电影猜测,真实事件肯定不是这样。
愿孩子们安息吧,如果我说的不对就当我多想了,呵呵
搞不懂又名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怎么来的,跟影片的关系在哪。
然后是如下观影问题。
;:1.元昊父紧张教授两人去厕所的原因没有交代清楚。
2.路上出现的玩具是怎么回事?
故意误导观众?
若是如此,玩具出现的理由是什么?
毕竟五个孩子失踪已经那么多年了,没道理家里还会出现玩具。
3.十几年前埋的尸体,骨头都有一些腐蚀了,怎么服装布料还是完整的?
4.结尾尸体最终公式时,怎么衣服又变新了?就算洗过,也不可能像穿旧了的而非埋在土里被分解过的吧。
尸体及衣服作为物证,不应该保持原样吗?
是可以清洗的吗?
5.结果公示以及前面挖掘尸体时,受害父母和村人那么伤心欲绝,媒体只顾拍照争夺前线新闻,这样的媒体人塑造真的好么?
最后,抛开对真实事件改编尊敬,其实整部片子的节奏总体看来把握的并不是很好。
姜pd和教授误判的情节占比太多了,对受害父母情感戏的把握却不是特别充足。
着重一家是对的,但也别完全忽略其他几家啊,总的给一点描写吧。
片尾,孩子们在上山的时候,遇到钟浩爸爸,于是钟浩和爸爸一起拉手上山——“钟浩的父母在选举那天也许是收钱了,也许是另有隐情的,想利用孩子干扰选举,最后遇见爸爸的镜头应该是把孩子们领到山上也许是假装捉迷藏,钟浩父母以为选举完就会没事,没想到孩子们会出事,钟浩爸不是凶手,凶手应该就是那个屠夫,但是钟浩父母一定是隐瞒了什么。
”欢迎拍砖。
本人是今天上午才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看了一些分析以及评论。
都觉得是屠宰场男或者是钟浩家人所为。
接下来我讲讲我的看法,先将影片时间倒退,到一开始的地方,小钟浩披着红披风一路奔跑,说披风碰着地就会死去,那么这一说法是如何灌输进小钟浩的脑中的呢?
我们暂且把这个放在一边,影片放映至3分45秒时,有一个小朋友跑过去帮钟浩将披风系紧,说这样披风就掉不下来了,当时导演给了捆绑手法的一个特写....这个捆绑的小孩儿叫元吉,也是受害者之一。
接下来有一个人被轻描淡写的带过了一下,影片放映至一小时13分50秒时,钟浩的父亲和元吉的父亲在小饭馆喝酒,有一个青年让元吉的父亲少喝点酒,他叫元石,是元吉的哥哥,元吉的爸爸说他现在不是听老婆唠叨,而是听孩子们唠叨..这个时间是2001年之前(因为钟浩的父亲当时说自己得癌症了,死于2001年),那么孩子们能唠叨证明已经有独立的想法了,最起码也是7岁以上.因为韩国规定说男18岁以上就可以结婚,就是说这位哥哥至少25岁以上,..那么10年前1991年孩子们失踪,这位哥哥15岁,年龄有差,那我们再看看韩国兵役法,其法规定男子在20岁至30岁必须服兵役,兵役等级分为5级: 5级已经是得过严重疾病但可独立生活者,短期军事理论培训 4级是身体较健康可尝试1年的简单军事训练 3级是22个月,身体受过伤但恢复良好,可执行军事任务 2级是26个月,是基本现役 1级是3年,是身体状况特别好而且本身从事相关行业者,一般为空军和海军。
根据影片介绍捆绑手法是水手经常用的..在尸体旁也找到了一些子弹....好了,我就说到这里,接下来你们猜...因为我也是推测的,所以不能妄下评论....不喜勿喷!
如果你碰巧看过另外一部犯罪惊悚片《杀人回忆》,那么一定能在看这部电影时体会到一种相似的基调——冰冷和绝望。
事实上,这部《孩子们》与《杀人回忆》所描述的案件不无关联,它们连同《那家伙的声音》中提到的李炯浩被诱拐事件并称为“韩国三大未解谜案”。
而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当属三起案件中性质最恶劣,影响最大的一件,当时在韩国也引起不小的轰动,据说全国发动了将近32万的警力,可惜,仍然毫无所获。
这部影片就在20年后的今天为我们打开了这本尘封数年的卷宗。
五个无辜孩子的生命,止于那个阳光明媚的季节。
我们并没有从影片里得到对案发当天情况的过多描述,而是从之后十几年人们寻求真相的艰辛过程中,才逐渐拼凑出一些零星的碎片。
导演用了很多低角度的视角,来拍摄孩子们在山里中穿行的脚步,或许正是这种局部化的表现手法,才加重了这部电影所透出的寒气,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没人能说得清的事实:案发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山里中嬉戏玩耍,发生了一些事情,最后演变成一堆堆白骨和一件件腐烂的衣物,以及十多年来人们对真相不断的搜寻。
当然,世界上总不乏正义人士为那些黎民百姓出头。
黄某,一个大学教授;姜某,一个犯过错误的电视节目制片人,组成了一个很奇怪的搭档,着手对这起案件进行纯草根的调查。
但是并不是说他们的执着能带来好的结局,当我们伴随着紧张的伴奏,和黄教授一起分析案件,将钟浩的父亲一步步、一秒秒地推理成杀人藏尸案的主谋时,结果却发现我们大家都错了,凶手另有其人。
而将作为受害者的父母嫁祸为凶手,这种冒险的行为也遭到了所有受害人家属的不满,黄某因为一意孤行,使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善意的起点却导致自己的被动,这本身就让人很绝望。
在观众的眼里,其实黄某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当任何人的思维陷入一个死胡同时,如果发现了哪怕一点点零星的光亮,那么势必会设想沿着这条“出路”顺利成章的走下去。
只是,在那种情况下,那些父母们已经伤不起了。
导演似乎是刻意安排的,在案情有了眉目的时候,往往剧情会急转直下,将所有人的情绪猛地拖入谷底。
无独有偶,数年后,黄某也因为自身的偏执,使女儿陷入了危险,而且,与“宰牛男”的肉搏完,得到恶狠狠的一句“大叔,你有证据吗”,同样也让姜某陷入了无助和绝望,如今的他变得和当年的黄某一样,被愤怒冲击了头脑,做出了自认为理智的判断,殊不知,这根本就是他们脑子中的一个假想敌,仅仅凭借几个疑点就试图把嫌疑犯逼成罪犯绳之以法,后果可想而知。
结尾,钟浩的母亲看完孩子的遗骨后,含着泪对姜某哭诉:“即使是听一句,哪里有当妈妈的认不出自己孩子声音的!
”随之,道出了编造谎言希望唤起警方关注的真相。
这其中又透露了多少无奈和辛酸,看来,影片不仅对警方的破案能力提出了异议,更是对执法人员的不负责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起事件其实也是有人祸的因素在里面的。
根据韩国刑事诉讼法第249条规定,死刑犯的诉讼期限为15年。
这起发生在1991年的案件,如今,早已过了这个期限。
真相至今没有大白,罪魁祸首仍然逍遥在法外。
这注定不会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感觉畅快淋漓的电影,但是会传达给我们一个信号,其实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尊重,而同时,不论我们的命运有多么不济,生活总会像钟浩背后飘扬着的红色斗篷一样,永远以某种方式继续着。
华城连环杀人案、李炯浩被诱拐、青蛙少年失踪事件统称“韩国三大未解悬案”,《杀人回忆》(2003)、《那家伙的声音》(2007)根据前两个案子改编,2011年2月,《孩子们》完成三大悬案的最后一击,横扫韩国票房。
1991年3月26日,大邱5名抓火蜥蜴的少年失踪(媒体把火蜥蜴误报为青蛙,青蛙少年因此得名),青瓦台动员30万大军进行地毯式搜索,相关报道、传单、悬赏铺天盖地。
在15年诉讼时效早已逾期的今天,案件仍未侦破。
梳理这样一件令人备感无奈、无力的奇案,写实路线近乎当然选择,《孩子们》另辟蹊径,用失踪少年引出探案精英的“迷失”,在犯罪片里独树一帜。
黄教授向学生们介绍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的理论,引用了一个著名的案例:1954年9月美国一个末日教派向信徒传达上帝的旨意:1955年12月25日洪水将摧毁世界,飞碟会来拯救他们。
预言破产后,变卖家产、损失惨重、认知失调的信徒不仅没有幡然醒悟,反倒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接受了一个新的预言:他们的奉献和虔诚感天动地,使得上帝改变了计划。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
科学家惊讶地发现,与信仰相矛盾的事实会进一步巩固狂热分子的信仰。
万傻不离其宗,为缓解认知失调(世界末日没有到来,也没有飞碟)带来的紧张、挫折和失败感,信徒绞尽脑汁都要证明自己辞职、捐献家产等行为的合理性,填补信仰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达到认知上的协调。
作为心理学的重大突破,认知失调理论为研究信仰、信念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
满腹经纶的黄教授不幸成为这一理论的注脚。
黄教授关于青蛙少年的言论,让节目作假被电视台处罚的姜导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黄教授,时常紧锁眉头,看上去比咱们的股票专家还要忧国忧民。
顺着他深邃、智慧的眼光,姜制片将怀疑的视线投向了失踪少年钟浩的家长。
钟浩外出数小时,其母即慌忙报案,用母子连心的第六感就能解释吗?
接到儿子失踪两月后打来的电话,做母亲的何以如此淡定?
长达17秒钟的沉默说明了什么?
沉着、内敛的黄教授长于逻辑分析,动辄引经据典,迅速征服了渴望一鸣惊人的姜导演。
制作一部挖掘真相、锁定真凶的纪录片,走出事业上的低谷,就这么定了。
登门探访,钟浩奶奶作出砍掉两人头颅的手势,意味着什么?
黄教授上个厕所,钟浩父亲用得着那么紧张吗?
未必厕所里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确信钟浩父母就是凶手的黄教授、姜导演联袂制造了一出闹剧:警方调集大批人马,在钟浩家掘地三尺,抽干了厕所,却并未发现预想之中的孩子们的尸体。
针对包括钟浩奶奶手势在内的诸多疑点,神经过敏、捕风捉影的黄、姜二人只选择了有利于其观点的解释。
黄教授的迷失,类似于以启蒙为己任的学者为传统、集权、权贵、谬论唱赞歌。
除了利益驱动,还有什么蒙蔽了精英的良知和理智,导致他们执迷不悟?
明知吸烟危害健康,包括医生在内的人群为何还要吞云吐雾?
痴情女被负心汉骗得人仰马翻、油尽灯枯,缘何痴心不改?
个人、集团和国家为什么会在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道路上滑向深渊?
为什么助纣为虐的鹰犬犹如过江之鲫?
回答这些问题,大可借助认知失调的理论,多达2000多项的研究证实了社会心理学上一个最重要的发现:行为可以改变态度,说了就会相信、做了就会认可、选择了就会欣赏、付出越多就越喜欢越在意。
名声扫地的黄教授认知失调越发严重,撞破南墙也不回头。
2002年9月大邱卧龙山发现失踪少年的遗骸,已丢掉教职的黄教授居然认为是钟浩父亲转移而来。
想想看,这些年钟浩家为何推平原来的房基盖新楼?
姜导演忍无可忍,狠狠地给了黄教授一拳:“你这个王八蛋!
”《孩子们》若就此结束,堪称2011年韩国电影之翘楚,可惜导演画蛇添足,影片后半部分被无节制煽情的韩流感淹没,总体质量大打折扣。
而对于遇难少年的家人来说,影片唤起公众关注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已是莫大的慰籍。
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之前都看过了,知道这是韩国三大悬案,一直都在期待第三悬案的影视作品。
终于看到了。
不过很遗憾,和前两部不一样的是,这次导演给所有观众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凶手就在你眼前,这是真的吗?
前两部电影感觉更客观,给出了很多证据和猜想,导演最后也没有明确告知答案,尽量的还原事实,甚至那家伙的声音中还给出了罪犯的真实电话录音,这一次,导演你从哪里得到的证据说明那个屠夫就是凶手,还明确的暗示出来了,钟浩父亲与案件有明显关联,点解?
难道这真的是你从警方手中拿到的真实资料吗?
如果是真的,那么电影拍成这样还可以,如果没有证据你这么拍摄出来会不会太草率了,这样的话你可以里面的那个黄教授有什么区别吗?
还有报道资料中的,案发现场不是第一现场,附近有弹夹这些信息都没有在电影中出现,这种题材的电影如果加入太多自己主观的臆想,不好,那就是真的狗血悬疑剧了,对死者对死者家人都是极大的不尊重啊。
拍的还可以,不过对内容表示质疑,百度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确实很少,而且都是千篇一律的内容,没有看到有关屠夫以及钟浩父母被嫌疑的相关报道。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2011)作为当代韩国三大悬案(《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里唯一有“结果”的一部,破案过程不是重点,韩国公选制度背景,孩子丢失后家长被怀疑的心理,等待制造轰动新闻的猎奇媒体,貌似科学实际上以唯心的方式破案的教授,这一切对五个失童家庭造成的影响才发人深省。
联想到≪杀人回忆≫,我想知道的是,真实事件里,也有一个这么确凿的嫌疑犯吗?PS:最后男主和嫌犯的PK,实属多余。
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片子看多了就腻了。诉讼时效说多了就烦了。还不如,拍个纪录片看。
应该能拍的更好的 比杀人回忆差点
教授逮到点事情就开始乱YY啦
今天我再次被震撼了。
结尾有些无语。
知道没有结局,但依然感到万分绝望。与杀人回忆相比,还是略逊一些。有些拖沓。
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另外两起已改编为《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前半部分很好,后20分钟导演玩起抒情,有点破坏总体情节。悬念设置再强一点就好了。即使这样也不失为一部好影片。不得不承认韩国在拍这类题材的时候还是很强大。
活着即是父母们的希望,无论它有多么虚妄。
上一部观看的韩国电影《孩子们很有趣》中,四个小朋友结伴前往外地医院的段落让我担心他们遭遇不测,好在故事没那样发展;因为片名《孩子们》而顺便无剧透地来观看这部曾经知晓的电影,这里的剧情反倒上演了我所担忧的事情。本来担心结尾像《杀人回忆》那般,最后凶手没被绳之以法,结果还真是如此。看介绍才知道“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
最后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啊到底?结果看论坛里面大家都没看懂 是不是翻译有问题还是故弄玄虚啊喂!(#`O′) 这三大未解谜案拍出来后 那三个真凶买完碟片回家看完自己的传记会怎么想呢
错了,全错了。看百度百科都比这个动人。
节奏很快,很抓人。喜欢的。可惜结尾不给力。
就这样,真没啥可说的,假死了。
悬疑程度不够,后半段太平了,有点像纪录片
原来打的是亲情牌啊~
之前看完杀人回忆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好,看了这一部终于知道它有多好,这部导演的目的有点不纯,总想讲些与案件无关的东西,不能直面一些东西,最后一段就是想走商业片那种俗套路线了,可惜了这个选材。
这么多犯罪片里这一部不太懂,到底要表达什么呢?最后的真相也如此模糊无法确定~剧情推进超级缓慢,从pd到教授、警察,似乎每个人都刻画了一些却又不完整~不如杀人回忆也不如拿那家伙的声音~
绝望。前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