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诺拉的告别
Leonora addio,两个告别皮兰德娄的角色(港),别了,莱奥诺拉,再见,莱昂诺拉,莱奥诺拉·阿迪奥,告别莱奥诺拉,灿烂的告别
导演:保罗·塔维亚尼
主演:法比齐奥·费拉卡尼,马特奥·皮蒂鲁蒂,达妮娅·马里诺,多拉·贝克尔,娜塔丽·拉布蒂·戈麦斯,克劳迪奥·比加利,罗贝托·埃利茨卡,罗伯特·施泰纳,卢卡·吉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德语年份:2022
简介:皮兰德娄去世时留下了明确的安排:不要给自己举办葬礼。但是影片中却发生了三次葬礼。这部电影讲述了皮兰德娄的骨灰从罗马到阿格里琴托的超现实之程。旅程中包含了种种奇妙的巧合:飞机因为古老的迷信没有起飞;火车慢慢地向南方行驶……最后,皮兰德娄的骨灰被撒到西西里海,形成了一个钉子的形状。《钉子》是皮兰德娄最后一部作品,灵感..详细 >
风格独特,一直铺陈着意大利歌剧咏叹调。前半段关于皮兰德娄的黑白影像,有历史素材,有极简风格的演绎,重温了皮兰获诺奖,死亡,二战,以及战后美军占领时的魔幻现实主义种种,有喜剧调侃。后半段彩色部分呈现皮兰德的最后一篇小说内容,关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的意大利移民用钉子杀死邻居女孩的案子,充满宿命和表现。欧洲电影还是能提供好莱坞之外的艺术创意。
kuso
时间会将你我连同我们人生中所有事都带走
全是思念呀
骨灰、棺材、坟墓,死亡是主题。沉重的历史缅怀>盖过了这部电影本身。
彩色部分把皮兰德娄遗作影像化看得一头雾水,和黑白部分的割裂感也明显。不太了解背景的话对这种个人化的作品没有太大感觉。导演本人也在今年闰日去世了
以未完成的作品作赋,以黑白的历史影像成诗,以蒙太奇的记忆进行纪念。告别在过往战争中的遭遇,告别在迷途里依然真挚的兄弟情谊。
6.5/10 真的和不喜欢故作幽默的配乐。我总是觉得,拉斯冯已经在《欧洲特快车》里把列车戏拍到极致了。
归乡故事尽是瞻仰,皮兰德娄成为道具,他的独白留于纸面,大海的温柔也只是起到一个造型上的作用。或许保罗只是太想念哥哥了。
看不懂,但音效很棒
丰富而深邃的多重互文,是关于兄长、更是关于作者不朽的一曲挽歌,死亡让生命(作品)戛然而止,生者的守望(解读)则延绵着无穷的意义。
B+/ 身体对仪式、声音对文学、电影对戏剧、影像对影像的“渎神”。看完似乎能更加理解阿甘本。
【8/10】黑白与彩色影像的转换,一段是与皮兰德娄的骨灰的告别,火车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大街上的送别回味无穷;另一段是与皮兰德娄的作品的告别,“on purpose”的含义也耐人寻味。由皮兰德娄已尽的夙愿,将骨灰撒在西西里岛,引出其未尽的遗作《钉子》,尽管从结构上来说,两段故事之间存在无法忽略的割裂感,但对于时间,对于生命,好像必然存在这种不明所以的“on purpose”,是一种遗憾,但也是一种答案。
告别死者,告诉故人,告别的同时也有反思与怀念,反思过去,反思历史,反思将来。黑白与色彩,各种历史视频、影片资料的交叉融入再现解构之妙,结尾段落令人动容,也深含反思殖民的意味。
视角的选择没有任何灵气
甚是唏嘘,而这类宏大叙事的作品,要很具备实力的编导才能实现,虽未能十分满意,导演以90的高龄,还是能运用音乐和画面的牵引下,观众被卷入一种深层的悲伤。
6/10。将诺奖作家的骨灰带回故土,棺材当作牌桌、百姓吃瓜憋笑,像更私人的《杰出公民》。后半段黑白转彩色,皮兰德娄的遗作《钉子》,完成双重告别。一阵海风带走剩余的骨灰,真温柔。并不了解这对导演兄弟,所以无感弟弟与哥哥漫长的告别。
骨灰箱上打扑克,棺材里面是个侏儒。葬礼上面全是演员,最后我杀死了冲动。一切都来源于一个文学巨匠想要平凡的被安葬。
越是老导演的片子反而更加返璞归真,影像也不难理解,还能拍摄就是最大的意义吧
意境配乐都很美,两个小女孩打架那有点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