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到片尾,惊骇万分,求解无能,来网上找影评。
未料豆瓣里清一色都是歌颂老年人的爱情或者不解妻子的多疑,忍不住提出疑问。
这电影真的在所谓歌颂爱情?
不是在揭露一个45年的不实谎言?
又或者爱情本身就是说不清虚实真假的,我搞不明白。
我写写我的不明白。
影片剧本和导演都做得很好,尤其剧本,导演对细节也处理得干净,比如一个人遛狗和两人的距离,妻子老师的职业和敏锐的洞察力、台词与举止的设计。
非常重要的是对丈夫心底潜意识的“不忠”(先这样称吧)有些很让人联想的细节,举个例子,两人回忆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好像再次回到了热烈的爱情里去,当两人结合的时候,妻子为确认丈夫的爱的那句“不要闭上眼睛,看着我”。
而结合当晚丈夫就上了阁楼回忆前女友,用一张照片搪塞了自己真正在做的事情——设想一下,一对缺少两人合影的夫妻,一个曾经有相机但束之阁楼的丈夫,妻子发现丈夫的相机曾记录过前女友的大量照片,在夜晚还看着前女友照片的幻灯片。
再举个例子,两人从未有过孩子,妻子却发现丈夫的前女友其实已经怀孕了,即,丈夫不仅失去了女友,也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也许是为了不破坏与妻子的爱而撒谎,但这件事情对两人婚姻的影响,远比这对夫妻和观众们想象得要重要得多。
一夜之间,丈夫便能忍住失去女友和孩子的痛苦,回到安静平稳的45周年吗?
他已经因为回忆起当年的事故而神经叨叨,开始无所顾忌地吸烟、变得和年轻时一样愤青、谈起紫罗兰、谈起选择和理想。
一夜就能回到什么都没有发生吗?
整个典礼都突兀而过分完满,是两人彼此妥协的结果。
妻子有怀疑也说服自己继续相信丈夫和他们的感情——丈夫的祝酒词,说“年轻”时的选择是多么重要(再回忆到他们“如果再来一次,丈夫是否会和前女友结婚”的谈论),妻子在开心之后又坠入不安,在卫生间里整理情绪。
终于,到了结尾,夫妇在舞池里和睦旋转,跳婚礼的第一支舞,直到下面的歌词出现:如今我的爱人离我而去我终于失去了意中人我饱受了朋友的讥笑伤心的泪水再也隐藏不住了我只能强颜欢笑地说当爱情的火焰熄灭时烟雾弥漫你的眼结婚的第一支舞,选的这首歌曲,也许在当时的巨大感动和高兴中并未有所察觉歌词的特别,毕竟是首情歌么,然而再看看这周发生的事情,丈夫对自己隐瞒的真相,你还认为两人的婚姻如表面那样质朴和谐吗?
你还认为丈夫与妻子之前的爱情,是不受前女友的影响的吗?
前女友难道真的只是一个生活插曲吗?
这45年的婚姻,从开头开始,是不是就是有些“问题“的呢?
妻子终于忍受不了,将手从丈夫手里愤怒/绝望/悲伤地快速抽出。
又要问了,45年里,两人的爱情难道是假么的。
我相信丈夫对妻子、对前女友的爱是非常不同的:也许剧本设计前女友比丈夫大两岁,妻子比丈夫小很多的细节也是一个表现,我猜的。
前者是理想,后者是陪伴吧。
两人在典礼前,聊起丈夫爱观鸟,妻子说:“人生真奇怪,居然能忘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丈夫也许原本沉浸在对前女友(和孩子)的巨大的、难以度量的爱里,时间渐渐将他们抹去,但这个感情或它的痕迹其实仍旧留下来,默默影响着之后的很多事情,包括他的婚姻,他失去了拍照的习惯,他没有儿女(我想如果这俩人只是因为生理原因没要孩子,他们大可再领养一个),他过去登山,而现在连运动散步都不乐得做了。
他也许因为衰老和时间,自己都没有发现。
然而这些影响都确实存在着。
妻子都敏锐地对照起来了,她开始想:难道结婚那天,他其实一直都还爱着那个女孩儿吗?
45年的爱情,有几分是自己可以相信的,有几分还被丈夫隐瞒着?
好的电影里,没有废镜头,没有废场景,没有废台词。
串了串很多细节,这难道不是一个“扯谎”的故事么?
虽然我还是很喜欢老头儿的。
我瞎写我的疑惑,还希望碰上能回应的人。
45年长得像是一块永固不动的磐石,然而,一周时间,足够创生,足够毁灭。
完美的好电影,一开场画面的清冷和惨白,是英格兰Bloody的天气,也像老年人的皮肤,发色,和冬日清晨呼出的白气,昭示着这个没有温度的故事的徐徐展开。
一封信,打破一对老夫妇波澜不惊的日常,信的内容既平常又惊悚,老先生将近半世纪前坠崖身亡的前女友尸体被找到了。
一时间,无论是剧内还是剧外,牵动着我们神经的,都是这个被包覆在巨大冰块中的,保持50年未曾改变容颜的,徐徐融化中的前女友,纪念碑一般的意像,横亘在所有人的领空。
她确实是死了,死透了,却死得如此永恒不朽。
对于一周后就要面对45周年庆贺的女人,这不过是遥远过去投射来的一丝令人不悦的微光,她想,只要宽容大度地拍拍渡过了大半辈子的伴侣的手,就像拂去发前的蜘蛛网一样去掉这个令人不快的事件就可以了。
但男人却似乎从未从这令人震惊地消息中恢复过来,他去图书馆借来气候变化的书,几乎像说出恶兆的预言一样,说出了事实的真相——冰山解冻,尸体终将显露,她会带着冰雪泥水冲下山坡,毁坏和杀死我们,我和你。
但妻子并未领会这当中宿命般的象征意义,毕竟,吃一个已经死去将近50年的尸体的醋,显得有些滑稽可笑。
是的,在他们这个年纪还能有肌肤之亲的夫妇并不多见,虽然老头在亲热时并不睁开眼睛,虽然夜夜都是女人在黑暗中睁大双眼目光灼灼地望向虚空。
他偷偷跑到阁楼上翻看过去留下的什物,像是在检视一个遥远的伤口,不想被打扰亦不求人了解。
他坐卧不宁重新抽起了香烟,甚至冲动得想买一张去瑞士的机票,熟悉的环境中熟悉的老朋友各个令人生厌。
他试图对枕边的女人说起深埋的秘密,但女人说,你的那个她只是个喜欢被人追求的女孩儿,男人立刻冷淡而带点气愤地说:“你不了解她。
” 一周时间,对抗45年的坚冰,一旦融化即绝无可能无视,女人从一开始的宽容,到不安,到惊慌,到强自镇定,镜头默默地展现那一条愈裂愈大的冰缝。
共同生活了45年的点滴,是否敌不过50年前的一失足,那个人,才是他本该娶的妻子,那个妻子,甚至还怀着他的孩子。
那,如今现实中的这个人,他又是谁,他又将我看做谁,我没有了他,又能是谁?
一切情感中的予取予夺,总是以女人的感情漩涡为中心,在结婚纪念日的前一天,女人的不安到达了顶点,男人却如一条走失后回家的犬,在悼丧之后乖乖返家。
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又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能回到以前。
女人和男人都很清楚,他们过去只有彼此,今后也依然只有彼此,他们不可能分开,前女友的风波早晚都会过去。
但对于女人来说,保持体面和镇定地挽回纪念日的Party,似乎才是让自己不至陷入崩溃的唯一稻草。
她以极端务实冷静地口气说,我们吃饭,然后洗漱睡觉,明天穿戴好去参加纪念日舞会,我们重新开始。
他并没有反对,甚至更为落力地配合着,这个所谓的“重新开始”。
所以,到底是什么死去了,需要这样重新开始?
纪念日那一天她练习着不熟悉的浪漫曲,却终于合上乐谱,弹了一首情绪上更为复杂困难的曲子,像是这所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完美晚年,也包含了愤怒与绝望,怨恨与原谅。
漫长的一生,一个人所包藏的秘密,却如此深刻刺伤另外一个人,而这,一点也不“浪漫”。
她心不在焉地摩挲着自己的项链,毫不在意地陈述未给对方买礼物的理由,Who cares, 这个所谓的45周年了呢?
他们甚至没有自己的合影和照片,要靠朋友们七拼八凑努力从各个角落搜集来才凑满一白板,老头儿堪称完美的周年致辞,毫无意外的落泪,更显得这隆重的庆祝表不及里的无足轻重。
在这短短的一周里,来自过去的微光,从阁楼上渗出的幻灯之光,早已照亮了男女不可能互相理解的真相,smoke gets in your eyes, 你眼中升腾的迷雾,这45年间,从未在我的注视下散去。
作者 | 保罗·达拉斯 Paul Dallas翻译 | Stevie(武汉)校对 | 徐佳含(巴黎)编辑 | 央(台北)采访原文:http://www.filmcomment.com/blog/interview-andrew-haigh-45-years/
安德鲁·海格 (Andrew Haigh)每段感情,都是两人相约相信的一段故事。
在安德鲁·海格(Andrew Haigh)继《周末时光》(Weekend)后的又一力作——《45周年》(45 Years)里,我们看到了这种故事有多么脆弱。
汤姆·康特奈(Tom Courtenay)和夏洛特·兰普林(Charlotte Rampling)在片中饰演杰夫和凯特,一对相伴了大半生的夫妇。
他们在一座英国地方小镇里颐养天年,凯特作为当地曾经的一名小学教师,与杰夫有着一段幸福但无子的婚姻。
他们之间最严重的“不忠”行为,也莫过于杰夫时不时溜到后院里偷偷抽根烟,虽然他的心脏做过手术。
这场手术还让他们在五年前推迟了他们的结婚纪念日。
电影的开头,凯特正忙于筹备他们的45周年纪念日派对,邀请了他们所有的朋友。
一天早上,杰夫收到了一封信。
60年代初,杰夫的前女友卡雅在与他的一次登山事故中失踪,现在人们在瑞士的冰川里发现了卡雅保存完好的尸体。
这个不寻常的发现让杰夫的内心有些躁动。
正当杰夫与他的过去纠缠不清时,导演海格将视角转到了凯特身上。
她发现这件事出人意料地令她难以忘怀。
聪明自知如她,自然知道嫉妒丈夫久逝的前任情人十分荒谬,但她就是嫉妒。
在《45周年》里,安德鲁·海格用心讲述了一个关于自我身份动摇的故事,以他敏锐的观察和情感上的共鸣打动了所有观众。
起初,凯特因为卡雅对丈夫的可见影响感到紧张——杰夫变得喜怒无常且沉默寡言。
但接着,她感受到了一种更强大、更混乱的焦虑。
她发现自己不仅在质疑自己婚姻的真实性,她自我形象的根基也开始随之动摇。
她究竟是谁?
她到底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他们感情中这段看似微不足道的波折,象征着凯特原本平静的生活开始出现裂痕。
凯特在家中的阁楼上发现了杰夫隐藏的过去,让她在自我怀疑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把70多岁老年人的情感经历和《周末时光》里年轻人的感情看得同等重要。
如果说《周末时光》讲的是一段短暂的激情能够在你20多岁时改变你的人生轨迹,那么《45周年》讲的则是永恒不变的爱情在任何年龄都只是幻觉。
海格的这部电影采用35mm胶片拍摄,充满了两人精辟的对话,无疑是一部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感的作品。
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两位主演都贡献了他们职业生涯中最出色的表演之一。
尤其是夏洛特·兰普林,她精确地表现出了凯特身上既成熟世故又脆弱不堪的特质,令人惊叹。
《45周年》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举行了北美首映后,《电影评论》(Film Comment)杂志在费尔蒙特皇家约克酒店采访了这位42岁的英国导演。
见到海格时他还在倒时差,但他依旧情绪高涨。
《45周年》是根据英国作家大卫·康斯坦丁(David Constantine)今年出版的一篇短篇小说改编的。
你能谈一谈拍摄这部电影的起因和改编它的整个过程么?
拍完《周末时光》不久之后,我发现了大卫·康斯坦丁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就包括《在异乡》(In Another Country),也就是《45周年》的真正核心。
这个故事很短,大概只有15页左右,但它真的让我有所触动。
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关于封藏的过去和突然结束的可能性的比喻,我发现这很吸引人。
一方面,整个故事的前提——在冰川中发现了卡雅的尸体,看起来荒谬且不合逻辑。
但同时,它又十分令人信服,这种怪诞反而很真实。
我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改变了一些细节。
在原来的故事里,杰夫和凯特都要更老,有接近90岁。
故事原本设定在90年代,意味着他们的过去要回溯到二战期间。
在电影里,我将他们变得年轻了一些,大概70岁左右,这使他们的过去调整到了60年代,所以整个电影的时代背景就有了改变。
故事的时间范围也有所不同,作者大卫将故事在几周内展开,电影则是在一周内,而且将每一天用字幕标注出来。
我还加入了书中没有的纪念日派对的元素。
但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大卫是从杰夫的视角写的这个故事,而我改成了凯特的视角。
我厌倦了看那种从男性视角出发的故事,不管世俗看法如何,我都认为女性肯定也会经历情感和自我价值危机!
女主夏洛特·兰普林与安德鲁•海格一起阅读脚本夏洛特·兰普林凭借她的表演在柏林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女演员的殊荣。
她能够十分凝炼地表达出内心中的各种情感,这是我们近年来第一次看到她出演如此多面的角色。
她在《忧郁症》(Melancholia)和《战争时期的生活》(Life During Wartime)中饰演的那些小角色都非常出色,但我认为她主要是因为冰冷的气质而被观众熟识。
如果你回头去看《沙之下》(Under the Sand),你会发现她能做的远远超过那些小角色。
在《45周年》中,我想看到她表演的细微之处。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它讲述了关于你的伴侣,什么是你应该知道的,什么是你不该知道的;它讲述了两个人变得亲密,然后又被他推开的过程。
而夏洛特可以将这些全部都表达在她的脸上。
她非常懂得既要向你传达一些信息,又要将一些东西隐藏起来。
我还特别喜欢把她这种偶像级的人物丢到一个英国小镇的想法,她每天还必须要进城购物呢!
我们看到杰夫试图与他的过去达成和解,但就像你说的那样,这部电影的确成为了关于凯特内心危机的故事。
凯特感觉卡雅尸体的发现对她造成了威胁;但同时,她也意识到这种感觉是有问题的。
我的意思是,杰夫又没出轨,这是50年前的陈年往事。
所以是其他什么在困扰凯特。
某种程度上,这就像个鬼故事。
凯特知道这不是真实的,但她依旧能感觉到鬼魂的存在,并且深深地影响着她。
杰夫经历了一场自我认知危机并解决了它;凯特观察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并有了自己的危机,但在影片的末尾她没能解决它。
这远远超出了她的承受范围。
卡雅就像一条裂缝,成为了所有这些问题显现出来的开端。
我的人生是什么?
我都做过什么事?
我能在我的一生中做更多事么?
当他们一起躺在床上时,凯特问杰夫,如果卡雅没有去世,你会娶她么?
她想知道如果卡雅真的没死,她的人生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
她不会生活在她现在生活的地方,她不会做她现在所做的事,她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我真的认为杰夫和凯特是一对幸福的夫妻,但想到你的人生可以轻易地与现在完全不同,这种想法非常可怕。
《周末时光》的故事发生在两天内,《45周年》的故事则发生在一周时间内。
每部电影都明显地安排了一个时间期限:爱人的离去,或在这部电影中,庆祝派对的临近。
你能谈一谈时间这个话题么?
时间让我着迷。
我很难说清楚它为什么让我着迷。
它看似永远向前延续伸展,但当然不是这样。
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尤其对我们来说。
事物飞速改变,我们的周围环境和自我身份都十分脆弱且变化无常,它们能迅速分崩离析。
这的确很可怕。
你可能幸福地生活着,然后突然间它就化为泡影。
还有,我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十足重要。
我多么希望人们能在做出选择时就意识到这有多重要,但通常都不会这样。
继《皮特的生活》和《周末时光》后,安德鲁·海格的第三部电影在担任导演之前,你在一些大制作里做了几年的剪辑助理,其中包括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角斗士》(Gladiator)和《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
那这段背景给了你作为导演拍电影怎样的影响?
做剪辑的时候你能学会在90分钟内讲述一个故事的方法。
对于我来说,观察导演选择拍摄什么和电影里最终有些什么格外有趣。
在主流电影里,导演们常常拍摄很多片段,然后在剪辑的过程中找到他们想要的场景。
实际上在我拍《周末时光》之前,我就决定要用另一种方法拍摄。
我想在拍摄时就找到一个场景中重要的部分。
如果我坚信一场戏可以一镜拍完,那我就会这么拍,不会担心镜头的覆盖范围。
2009年我快速地拍完了一部类似伪纪录片的电影《皮特的生活》(Greek Pete)。
基本上,我只是打开摄影机,拍摄两个男人的即兴表演。
很多场景经常都是一镜拍完,我发现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抓住两个人互动的过程。
当你让摄影机一直拍摄时,你能更好地看到两个人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这和根据感情发展来设计并剪辑一场戏完全不同。
相反地,它就这样发生在你面前,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在电影中重塑的浪漫与感情。
我过去拍短片时,总是专注于怎样指导一个独立的场景。
现在我能站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思考。
在《周末时光》中,有一组15分钟的镜头,这实际上是三个片段,但看起来一气呵成。
两位主演躺在床上聊天,我们分成三个镜头拍摄,从广角拉近到特写。
拍摄时想着每个片段能在这组镜头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让它拍出来就像一个完整的长镜头。
我知道如果我这么拍一个场景,那下个场景我很可能会以相反的方式来拍。
我试图让整部电影感觉像一首音乐。
在《45周年》里,我们没有用配乐来串联起整部电影,所以每场戏选择恰当的视觉角度和镜头调度就格外重要。
剧组于Norfolk Broads拍摄既然在你拍摄时要求很高的目的性和精确性,那么你的剧本在拍摄过程中会有所改动么?
总的来说,我的剧本写完后就不会有很明显的改动。
每个场景都基本不会变化,但拍完后我也许会根据需要在某处插入一个新的场景。
在你向观众展示多少和隐藏多少之间找到平衡点着实是个挑战,这一直是最难的事情。
我经常会写一些场景去交代一些事,当时还觉得很有必要,但之后就会在剪辑的过程中删掉它们。
《周末时光》和《45周年》都在讲述两个人探索亲密关系的本质。
我想你肯定会通过大量的排练来让演员们能够在大屏幕上制造出这种亲密感吧。
我不会进行排练。
我总会在开拍前和演员们见见面,一起谈一谈电影和里面的角色。
我和夏洛特见了三天,又和汤姆见了几天。
我们讨论了我们自己对电影的理解,以及我们对角色和我们自己生活的感受。
这能让所有人一致同意我们正在做什么。
达成共识后,我们才开始拍摄。
我不用分镜,但我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场面调度。
也许我会删掉一些台词,加入一些新的台词,或者改变场面布局。
我喜欢在摄影机开着的状态下解决这些事,因为我不想遗漏掉一些特殊的场景。
在《45周年》的中间部分有一场戏,凯特表示自己很后悔从没和杰夫拍过很多他们自己的照片。
接着,在影片的一个关键点,凯特发现了杰夫和卡雅的一张照片,这完全改变了她对自己过去的看法。
那么,我们为什么又为了谁来记录我们的生活呢?
我们无法逃离我们的过去,我们也无法逃离其他人的过去。
这是我们人性的弱点,想要相信我们和自己的伴侣彼此忠诚。
我们不喜欢承认每个人在这段感情之前都有一段自己的过去。
人们纠结于此,是因为无论你自认为对某个人有多么的真诚,你都会隐藏一些事情。
但也许这也没什么错。
我是那种会拍很多照片的人,我每年还会做影集。
试图客观地看待你自己的生活十分有趣。
我很想了解我的人生都经历过什么,它又会通往何处,这种愿望驱使着我记录自己的生活,因为人们总容易忘记这些事情。
突然间,你会很好奇过去的十年时光都去了哪里。
我曾经把我所有的信件、照片和我收集的东西放在床下的盒子里。
但到了晚上,一想到我的过去正生活在我的床下,我就会很不安。
我曾经想过把这些东西挪到阁楼,但又害怕放到我的头顶上它们会掉下来砸到我身上。
最后,我把它们都放到了一个离我远远的储藏间里!
- FIN -本文首发「深焦」(Deep Focus)公众号,欢迎转发,请勿转载。
「深焦」(Deep Focus)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
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微信号:deep_focus新浪微博:@深焦DeepFocus
看了第一遍之后,想接着看第二遍却始终不敢再打开,尤其是看老头嗫嗫嚅嚅说着话,细节上透着心虚和欺骗,就忍不住冷笑。
我所有对“曾经沧海”的容忍力,全在这部片子里溃败,一点也不剩了。
本来只是想到刷了无数遍的甄嬛传,后来经一条短评提醒才轰然想起,岩井俊二的“情书”,也是这“曾经沧海”之列的。
但是所有的杀伤力都没有这长达45年平常日子里的欺骗来的大。
家里没有照片,女主在痛惜这么多年竟然错过了这么多保留好时光的机会,男主的反应却是双手击胸佯装大猩猩转移话题逗女主一笑,女主不设防地跟着笑了。
现在回想起来,只有一句“装,你接着装”和无限的尴尬感送给心虚的老头子。
关于照片的事,女主本没记那么深。
可是在一场久违的做爱之后,男主居然夜里偷跑阁楼找出50年前的女友照片。
在这里还有段老头子“接着装”的对话,女主最后把照片重重往梯子上一放,这是在影片中第一次不再压抑而是直截了当的发火。
从此照片在女主的心里埋下了种子,在后来男主不在家的时候,女主偷偷跑上昏暗的阁楼,找到了投影仪,打开了五十多年前的照片。
这是全片除了结尾最心酸的一幕,黑暗的阁楼,灰尘飘在年轻的前女友和年老的女主之间,女主瑟缩在黑暗里面如死灰眼神灰暗,而幕布上的一张张前女友笑得开心明亮,手抚摸着已经高高隆起的腹部。
这是女主的第一次全面轰塌:之前以为老头子的不对劲只是因为那封信和始终在冰川中保持年轻模样的尸体,后来才知道,老头子一直没有放下过,他们之间所有的决定,都是和这个早已不存在的人有关,而枕边睡了45年的人,从来没有因为女主的出现或是时间的流逝而放下过去的这一段--不是不照照片,而是不想给现在的家庭拍照片;不是不想要小孩子,是不想和在现有的家庭繁衍后代 (此处借鉴女主狂吼“包括那些大决定,都是因为她”);包括养什么样的狗(片中是德牧,而男主的前女友是德国人),家里喷什么香水..........这45年的点点滴滴全部在谎言中开始变质,谎言的揭开是本片第一大虐点也是前一大半影片想要慢慢说出来的事,而后面一段则是在我看来更可怕的,谎言的重现。
纪念日当天,老头子一改之前的魂不守舍,早早修好马桶,来床前向女主道早安,以及配上精心准备的礼物。
一切妥当有序,包括在宴会上发表讲话时的深情,并且一如女主闺蜜所言,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些假装什么事都没有,“你还是我的最爱”的一幕幕,估计是欺骗了大部分观众,也是很多人感动的点吧。
但在我看来看来甚至有些生理上的不适,多讽刺啊,在45周年的纪念日用同样的态度,同样信誓旦旦的深情,重现当年谎言的开端。
女主此时的表情已经有些不对了。
直到两人开始领舞,配着当年结婚的歌“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女主最后才彻底崩溃。
这首歌的歌词对女主来了一次会心一击 “ yet today my love has flown away; I am without my love", 45年前的那个男人,连婚礼上的音乐都不放过。
最后一句“smoke gets in your eyes" 高音结尾的时候,男主举着女主的手欢呼,自我陶醉在又一次天衣无缝的表演和谎言里,女主猛得抽开手,在四周欢呼的包围对比下,彻底崩溃,然后影片戛然而止。
抽下手的那一幕应该是永远印在我心里并且该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结尾之一了,愤怒来得恰当及时,影片在此刻结束又是不给观众留下抚平的机会。
(就会导致像我这样不敢看第二遍)这片子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等于是个单主角的故事。
从海报上就可见一斑,男主虽在女主前方,但是脸却是被虚化的。
其实男主的“虚化”,在影片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从头至尾男主主动交代的场景很少,即便主动交代,镜头也很少在男主脸上,全靠女主的表情和反应来判断男主的面部表情。
而男主的大部分谎言,全是女主抽丝剥茧一层层发现。
最后留给我们的,只是个被虚化却不可或缺的男人,带着谎言和欺骗演过一辈子。
我想这样虚化男主本身个性标签而着重描述他的45年弥天大谎,可能正是想弱化个性而突出男人的共性。
多少男人说谎话时的信誓旦旦,多少男人从不吐露内心真实想法,多少男人从不解释行为的缘由,多少男人面对快要被戳穿时及时转移话题,或者用"half truth,half lie" 隐藏过去 (但我承认这样我针对单一性别确实有失偏颇)相信此片真实得让很多人有尴尬感吧,真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最后奉上 这首歌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的歌词:They asked me how I knew my true love was true. Oh,I of course replied "something here inside cannot be denied." They said "someday you'll find all who love are blind." Oh,When your heart's on fire, you must realize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So I chaffed them and I gaily laughed to think they could doubt my love. Yet today my love has flown away, I am without my love. Now laughing friends deride tears I cannot hide. Oh,So I smile and say "when a lovely flame dies,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Smoke-gets-in-your-EYES真想说 既然your love has flown away,既然那么曾经沧海,为什么不去做你该做的“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不要再出来祸害人了。
我有时候觉得婚姻像一场漫长的辩论,正反方都是自己。
每天我们都在收集各种蛛丝马迹,来充实两方的论据。
他买了一束玫瑰花,正方占上风;他竟然忘记了相识纪念日,反方压倒;他给我做了一顿的早餐,正方加分;他瞒着我给前女友微信,反方领先。
在外人看来,婚姻似乎是连绵不断的一个整体,只有身处其中才明白,每一个点都充满了权衡的变量,进退的犹豫。
在《四十五周年》里,凯特的婚姻在她看来显然是一段“正方胜利”的婚姻——至少也是正反方达成了微妙平衡的婚姻。
但这一切却由于丈夫杰夫收到的一封信而打破了。
信里说杰夫在阿尔卑斯山意外丧生的前女友的遗体找到了。
凯特像每一个对自己的胸襟了充满错误的信心的女人一样,表示完全可以理解杰夫因此所产生的情绪。
但形式的发展似乎还是超出了她的预期。
杰夫会半夜背着她偷偷爬上阁楼看旧时的照片;他开始借阅与冰川以及温室效应相关的书籍;他在讲述往事的时候,毫不掩饰当前女友和导游打情骂俏时候他的醋意;他甚至去旅行社咨询瑞士的事宜……两个人的生活似乎有了第三个隐形人的存在。
那个死去的前女友,她安静地躺在冰川里,也许容颜依旧。
她永远不会衰老不会凋零,如同当年的岁月。
我在看的过程中一直暗暗以为杰夫会与前女友的死有一些干系,剧情会走入悬疑的方向——但是什么也没有发生。
这部电影平淡得如同生活本身,没有诡谲的情节,只有真实的冰冷。
只是一个老头喋喋不休地沉溺在当年的种种,而他的妻子在旁边默默地心碎。
这份心碎达到最高峰,应该是凯特问杰夫如果前女友没有死他是否会娶她。
杰夫回答说:”当然。
”他是那么笃定,甚至没有补充任何多余的说明。
仿佛凯特只是第二选择。
其实杰夫真正怀念的也许并不是前女友,而是那段年轻而未知的岁月。
那时候生活充满了如此多的可能性。
他对前女友的每一分想念,都是对他所失去的每一种可能性的遗憾。
但我想杰夫一直没搞清楚的是——还是回到辩论的比喻——他到底属于哪一方。
你不能给反方提供了一堆充实的论据,然后最后的总结陈词却是“当然我坚持我方观点。
”通俗点来说,杰夫那几天的表现完全是一个猪队友。
有人看了电影以后说,看吧,就是不能对老婆说实话。
明明是说这话的人懒得或者缺乏说实话的技巧。
如果杰夫在承认当时前女友没有死他会娶她后,再补充一句“但我仍感激发生这一切后,我遇到了你”,凯特受到的伤害就会少得多。
但他选择不说。
明明可以让凯特一起去瑞士,参与那段她缺席的记忆,但他选择背着她偷偷去咨询旅行社。
在猪队友一直为反方加分的时候,他完全没有体谅自己的同伴在这场“辩论”里独自挣扎的窘境。
我们真的是同一队的吗?
请拿出队友的精神来好吗?
你真的想留在这段婚姻里吗?
请不要一直把另一半往外推好吗?
杰夫也许不会明白,他们45年的岁月,难道这几天就让凯特否定一切了吗?
他不明白所有的辩论都只有一个胜方,女人们如果觉得感情被辜负,她们会选择全盘推翻。
有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一些证据和理由说服自己,留在一段关系里。
杰夫最后在结婚纪念派对上的演讲,让我觉得他还是珍惜这段婚姻的——在一系列毁灭性的的破坏后。
可是这一切也许太晚了。
最后的歌曲唱出了凯特当下的心声。
这45年于她,仿佛只是烟雾迷蒙了双眼。
爱情究竟是什么?
爱一个人,真的可以不在乎他的过去吗?
爱一个人,真的可以无私到不求回报吗?
抱歉,不可能,抱歉,我也很自私,我也希望人爱。
看完第一遍电影的我,内心很沉重,虽然错过很多细节,很想二刷,我却没有勇气二刷,可能本身我自己是占有欲极强的人,对于这种类型片子我总是又爱又恨…比如《偷心》《蓝色情人节》《我的最爱》…看着电影里面的男女分分合合,好像我也经历了一切似得…留下可能只有后怕…看评论很多人说老奶奶矫情的时候,我真的想一巴掌打到你脸上。
我只想问,你最爱的人把你当做另外一个人的替身,并且他做出的所有的决定都是由于另外的人,你做何感想?
当看到老爷爷给奶奶准备项链的时候,我以为可以重归于好,往事云淡风轻。
但是结尾的歌,奶奶的表情…对,我错了,错的很离谱,有些伤害,并不会这么消退的…给一个巴掌,并不是给一颗糖就能代替的…其实,也不能说老爷爷完全不爱奶奶,他知道她的喜好,知道她的需求,可是呢…在奶奶看到他前女友的幻灯片,并且质问是,否前女友影响着现在的决定,爷爷答案却是矢口否认…但实际的行为却背道相驰,一切的一切,对奶奶的关心和爱,显得多么道貌岸然,投其所好…别和我说,都45年风风雨雨过去了,有啥好计较的,别和我说有个死掉的前女友,有啥好在意…不在乎的是过去,但你却把过去代入了现在,并且告诉我毫无关系,否认存在…可能爱情里有个“骗”字,骗的过去,大家开心,可惜总有人骗不过去…“几年前的幻想 几年后的原谅为一张脸去养一身伤别讲想念我 我会受不了这样”突然想放一句我林的歌词在这边……
通过摆动在过去与未来的两个端点,以日记形式(现在时)记录一对老年夫妇遭遇的情感危机,安德鲁·海格聪明而有成效地创造出一部佳作。
过去的那个端点被那份突然临到的来函所表示:45年前,丈夫的初恋情人因登山丧命,随着冰雪融化,尸体重新被发现。
未来的那个端点则是两人的45周年婚姻庆典:被安排在周六,距离收信时间正好4.5天(?
)。
这个猝不及防的往日幽魂,开始困扰着两人的日常生活:一个尽力掩藏,一个则使劲挖掘。
虽然生活依然照旧:照常吃饭、照常交流、照常出门为庆典准备、照常做爱……但在细碎的言语间,这段婚姻实质上已经出现裂缝。
通过女主角的几次发现:①如果这位初恋情人不殒命雪山,他俩将结婚;②阁楼上保留的遗物;③丈夫打算前往事发点:婚姻已经变味。
这4.5天如同是一次对这段跨越45年的婚姻关系的“清算”,安德鲁·海格通过克制、疏离的镜头来直白地将其间发生的点滴描绘下来。
安德鲁·海格对镜头的移动极为限制,但又不是静止不动的。
后者如同哈内克在《爱》中使用的那样,让人倍感冷酷。
这也是为何同样讲述老年婚姻的两部电影,《45周年》要比《爱》来得温情许多。
安德鲁·海格让镜头以极细微地速率向人物所处的场景深处移动,以模拟一种凝视目光。
如同在《小亚细亚往事》中的某一处汽车内景中一样,镜头以极缓慢的速度正对着坐着车后座的人物移动,凝视机制发生转变:不再是影像中的人物被凝视,而是观众。
(这一手法实则来自塔可夫斯基)如果能继续深入,这些镜头便有可能构筑空间-影像。
但很可惜,安德鲁·海格与侯孝贤一样(两人具有相似之处,均喜欢镜头的摇移),均未能完全构筑成功。
侯孝贤的镜头因为注入了过多的目光,而没能完全脱离人的意识控制;只有在某些时刻,因为景观的陌生化,空间-影像在不经意间构筑起来(如《咖啡时光》)。
比较起来,安德鲁·海格的镜头要少意识的多,这让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位导演的后续作品。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45周年》,下面请看前线受过去影响的夫妻们渐行渐远的评价了!
George:题材好细节好,导演审美也合口味,唯一就是不太喜欢女主这个角色。
RyanRyqn:毫无新意的家庭婚姻片,没有创意也没才气,不过算个够格的商业片。
果树:导演再一次进化了,电影很有感觉,而且真的有让人不相信所谓的婚姻与终身伴侣的感觉。
赵小毯:过去像鬼魂般闯入生活,原本以为幸福的生活却是由谎言编织而成的,电影细腻的语言与情绪迸发。
盆满钵满赵+:男人和女人都执念于不存在或者已逝去的假设,这份假如也更容易被感情投射。
最后那支舞也太让人难受了。
建议女主去看《欢乐时光》。
莫扎特仑苏:时间流向何处,未来还是过去。
虽然我们被不可抗力的因素推向未知的未来,但随着时间堆砌,回忆却显得愈发珍贵,人们向前走也向后看。
苍山古井空对月:男的忘不了初恋,女的纠结于她不是他的唯一,感觉自己被绿。
跟一个几十年前的已逝之人较劲实在觉得大可不必。
只能肯定导演的镜头语言和兰普林的表演。
心是孤独的猎手:兰普林的眼神掌控了她的丈夫,也掌控了电影的镜头,不再是镜头拍哪里兰普林演哪里,而是兰普林眼神聚焦到哪里,镜头就要给到哪里,压迫性极强,这样的欧洲老妪谁不喜欢呢?
Polaris.J:所以最怕的就是白月光前女友!
在一起之前就要把前女友掰扯明白。
因为以后的女人是你可以控制的,但是前女友是你无法掌控的。
演的非常细腻,不过前面吃饭的时候表演痕迹略重了。
给艾德林的诗:电影充满安静的道德和习惯的外壳,沉闷到逐渐让人失去兴趣去共情或者探究,不过结束于康特奈颅内高潮的自我感动确实感觉十分合适,而兰普林整篇往事流逝崩塌于眸下的演技,大概是令人泪目的Smoke get in your eyes里面唯一能引起人观看兴趣的一缕青烟。
Hethang:一直看到很多的电影中导演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凸显人物矛盾从而充填内容,殊不知这样自作聪明的设置统统在这部电影前变得一文不值。
安德鲁·海格采用完全不加修饰的绝对生活化描述方式诠释了一对走过半百人生的夫妻在意外中逐渐变得形同陌路的过程,除了传统剧作上的优良之外,对于主人公微小的情绪转变及其对应的细节式行为的拿捏完美无瑕,再加上夏洛特·兰普林那张从头到尾都是戏的脸,似乎我们就在见证一个幻灭般的故事。
四十五年的光阴,原来只需要一封信、两个完全背向而驰的人和六天一百四十四小时的平常日子就可以土崩瓦解。
有的问题似乎永远没有答案,于是他只能流出那鳄鱼的眼泪,于是她瞬间松开那牵在一起的手,因为我们注定隔着千里,我们无法阻挡。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6日场刊将于稍后公布,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原载公号”文慧园路三号“在小说原著中,夫妻二人的实际年纪要比电影中大一些,90岁左右,年轻时代在二战时期。
导演在电影中把他们变得年轻了一点,70岁左右,把年轻时代放在了60年代。
以此带来的对二人时代背景、阶级代表和文化背景的指涉在影片文本中发生的意义变化使得影片的立场更为微妙。
稿子写完后和caesarphoenīx师兄探讨了一下,觉得45周年这个片子更好了,在写稿的时候我也没有考虑到更多时代和阶级背景指向的问题,找时间要重看一下。
至于这方面的分析,我对历史和文化背景并没有那么了解,期待懂的人来写一写吧。
--我是原文分割线-豆瓣有个小组叫前任去死团,恶意满满。
但有时候真的是前任死了也没用,比如在今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拿下了柏林最佳男主女主,还提名了金熊的影片《45周年》里,前任的影子也还是阴魂不散。
但是《45周年》里的男主人公在结婚纪念日前想前任还真的没有什么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感情脆弱,婚姻虚妄,真爱摇摆。
于生理,他并未出轨;于道德,他只是在回望自己的过去与年轻。
在忠贞不渝几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古旧的过去的一种欺骗性的回望时候,想念前任也应当变成一件合理化的事。
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固定在一段既定的时间框线里,死亡是离开的一种极端状态,更多时候是分手。
当二人关系中的A方离开时,B方关于这段关系的成长就被封闭起来,而作为妻子的C方,是无法参与这段成长的。
很多人说《45周年》是个中产阶级的家庭情节剧,讲家庭危机。
我并不这么觉得,中产阶级家庭情节剧太多了,《45周年》远算不上,它甚至都没有在探讨婚姻危机。
它不过是以中产阶级家庭为背景,但并没有情节剧的大冲突,它也完全没有在讲丈夫杰夫到底是爱前任还是爱妻子的问题,它说的,只是时间的残忍和不可逆性。
人在无限延长的时间线中,终归还是会衰老,会要往前走的。
这正是《45周年》的合理点与触动点。
45周年的婚姻纪念日到来之际,丈夫杰夫突然收到消息,自己50年前因为登山而去世的前女友的尸体被找到,冰封在冰层中的容颜始终如一,然而自己已经老去。
于是杰夫陷入了对过去的怀溯当中,而妻子凯特则陷入了自我价值危机和自我身份的摇摆之中,时时刻刻怀疑自己45年婚姻生活的虚妄。
在影片后半段,她对丈夫爆发,吼出了自己一直是前任的影子的话,将全片一直引导的温情与和解瞬间瓦解。
而这种瓦解,其实在凯特躲在楼梯间里看杰夫给前女友拍的照片的时候就注定了。
看照片这个桥段是全片最为动人的场景,自从前女友死后,杰夫便不再拍照,照片记录了前女友年轻时候的容貌,同样也记录了前女友与杰夫的爱情状态,也以一种木乃伊情结保存起了前女友。
那是被摄影机凝固的时间,同样也与冰封的容颜未改的尸体形成对照。
在这个凝固的时间之外,夫妻俩的时间,以及电影时间都是向前流淌,走向衰老的;反而是凝固的,死亡的,木乃伊般永久保存的图像与尸体,成为了更有力量的情感象征。
而那个昏暗、只有投影仪亮着的忽明忽暗的阁楼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电影放映间,凯特看照片的过程也是一个看电影的过程。
我相信导演在这里,一定对电影和巴赞做了一个小小致敬。
影片用两个人物的三种状态来展现了这种摇摇欲坠的关系,杰夫的沉默不语,凯特在准备纪念日宴会和焦虑的两种状态间游走。
整体的时间线在渐渐逼近45周年的节点,而两个人的危机状态,却被电影时间切分为7天的章节,让45周年与7天形成微妙的对照,这种对照的结构之间,也正好再次吻合了时间流逝的主题。
夫妻两人在后来的聊天时提到,在50年前,两人还未相识的时候,就在杰夫失去前女友的同时,凯特的母亲也去世了。
两个人在同样的时间里都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却在45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对对方提起过。
这亦让两人的隔阂成为必然——缺席对方人生中的重大伤痛,没能共同经历最重要的成长。
这种缺席在时间的线性流逝中变得无可挽回,但比起缺席和无可挽回,更为悲哀的反倒是,时间总是向前线性流逝的,人不可能在时间的长河中凝滞不动,他们总会向前走,也总会遇上一个人。
而杰夫其实也没有那么爱前女友,他回顾的更并不是爱情或者人物,他不过是在衰老的当下回顾着年轻时候的一个节点,他在这7天里暂时躲在一个凝固的时间点中,凝固意味着不变,而变化与未知才是时间带给现实生活的魅力,同时也是时间带给现实生活的残忍。
所以,在这个以女性视角讲述的精神出轨的故事里,我反而更加认同男性感受。
在上影节看了《四十五周年》,看完第一感受便是:毋庸置疑,这部电影极有可能会是我的年度十佳影片之一。
步入老年的凯特要与丈夫杰夫迎来结婚四十五周年的纪念日,就在凯特忙于筹备之时,杰夫突然接到了一封把他的思绪带回过去的信,他50年前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因意外丧生的女友的遗体被找到了,信里丈夫初恋情人的尸体(因意外而丧生)在半个世纪后随着冰雪的消融而重见天日,依然年轻,原封不动地保持着六十年代样子。
凯特发现,与之相伴一生的男人,最爱的却根本不是她。
安德鲁•海格影片导演安德鲁•海格是一名英国70后导演,也是个人最喜爱的英国当代导演之一。
他在之前的创作中一直固定在LGBT题材,这是他第一次拍摄关于异性之爱的影片。
海格的风格,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细节上的白描,最大化突出人物琐碎、私人化的细节,从而使简单的情节感人至深,在情感积淀中获得一种独特的戏剧冲突:微弱的、突发的,抓住瞬间的流动。
想更为深刻地理解《四十五周年》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和其中人物的感受,电影院(尤其是上影的巨幕厅)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个人在电影院的观感是:海格的这部片子会给人一种甚至可被称为“私密尴尬”的感受。
如果是我独自一人在小屏幕上观赏,也许会更容易得到影片本身所想传递的某种氛围,同时也会把这种揭露伤疤的痛感尽可能降低。
电影的场景,大多设在有清新情调的咖啡馆、客厅、厨房、卧室、草地、车内以及阴暗的阁楼,再加上两位主演生活流式的表演方式——于是,这样一则关于婚姻的悲剧寓言太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给人重击,而影院就是那个令人尴尬的场所。
两个人四十五年的情感点滴,在一周内分崩离析,终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表层下迅速溃烂,谁都无法回归,原本和谐的共存逐渐走向倾覆,这个过程令观众体会到更沉重的煎熬。
凯特和杰夫二人不是彼此最爱,却相互共济过了四十五年。
这份关系从一开始的看似某种微妙的平衡,到最终的失衡的过程:不论是和杰夫共进早餐,还是在镇子里独自漫步,渐渐地,凯特都感觉自己越像是一个陌生人。
四十五年的陪伴,最终输给了一个突然闯入的幽灵,一个对亡者几天的思念。
将这部影片对比2012年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哈内克的《爱》,就会发现其中技巧的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都用非常克制的技巧,精准细密、藏而不露,反高潮、反戏剧、生活流,剥离浓烈的冲突,在平实的生活场景中利落无比地揭伤疤。
不同的是,《爱》是人生最后爱火重燃却又被迫熄灭的痛苦,把极致的爱以隐忍的方式揉碎了给我们看。
而安德鲁•海格处理《四十五周年》所采用的隐忍,则是在探讨爱情里突发的偶然性和爱情里的时间。
一件往事,是否可以彻底破坏一段并不算是“最爱”、“最好”的伴侣关系。
很多家庭,都被这种过往旧爱的秘密困惑,但能在旧爱的困扰中否定这种相濡以沫吗?
这又涉及不同的取舍。
爱会有保鲜期吗?
《四十五周年》将爱情的真相放上台面,让我们看到:爱情与时间无关,这类念想会突破这四十五年,突破家庭关系。
这就是杰夫关于婚姻与爱的真相,而在我们旁人看来,着实太阴冷,却又只能接受。
电影最后,四十五周年婚姻纪念宴来临之际,一曲“Happy Together”,杰夫一篇“故作姿态”的,满口“这辈子最好决定”的演讲稿,一曲“Smoke Gets In Your Eyes”的共舞,蓝色的灯光打上身,这一切束缚还是被彻底打碎了。
凯特把手甩开,欲哭无泪地回望着这四十五周年,这些生命中的点滴,到头来都成了岁月的泡沫。
先给自己个白眼,也不知道哪来的共鸣感…这种隐忍克制的尽头也是无法想象的绝望。两位主演演技惊人,特别是兰普林,各种暗潮汹涌,看完后最后的那支舞、那些眼神久久在脑海中不肯散去……要知道我本以为这是部治愈系温情片啊!
1那种小镇宁静也有其乏味单调。衰老又令人失去目标倚重与视力焦点,多年前的秘密事件此时被翻出,好像虚无茫然感里的一个线头,让他想拽住喘息一下。至少老妻是唯一倾诉对象。2结尾舞毕松开他手的那刻,她惶惑的觉得,已经没法如自己所想独有丈夫的全部了,这样的不安之细节具体会成为自己余年的日常
没有太多意外的一部电影,但最后舞会上的兰普林真是惊艳啊。
在感情里念旧,真不算美德。
成熟的果实上,一个小虫洞。曾有多充盈,就有多空虚。
全靠演员。兰普林随时间而来的美丽无愧自己女神的终身头衔。举手投足隐忍克制不动声色内心风起云涌外化成英伦小镇挥之不去的阴雨连绵。导演方面一下差了很多。景别选取别扭而且无关配乐太多无法掩饰一颗想拍MV的心。
生活里最大绝望恐怕就是年老之时发现自己或许不是相濡以沫老伴生命中的唯一。导演用最简洁最朴素几个日常生活场景,勾勒了一段陷入婚姻困境的老年夫妇一周的生活。绝望女人被迫只身面对丈夫过去,面对婚姻的偶然与生命的必然。开幕以来,最佳影片,兰普林成为影后热门。
男人不坦诚,女人太矫情!
最后那一支舞甩手的瞬间。#上海国际电影节#
那些藏在阁楼里的回忆,哪怕锁得再深,也能听到瑞士的湖水拍岸。一个半生陪伴输给六天想念的故事,爱情与时间无关。——无论同性异性题材,Andrew Haigh总是懂得如何收控情感的波澜。
要早早把一切都告诉爱人。坦诚没有秘密。
北影节第二部,稍有些失望呀……是把那种隐忍的情感表达出来了,雾中的摄影也很美,但还总有点哪里没到位的感觉,不知是不是因为去看电影的前夜只睡了三个小时的缘故。一日一日的格式也略有点强硬了。
片尾45年前的婚礼曲子响起,翻译的中文歌词温吞的出现时,心情就崩溃了《Smoke Gets in Your Eyes 烟雾弥漫你的眼》隐瞒了一辈子的谎言,自己原来一直是作为她人的影子被爱着。从家里的空气味道,养狗的品种,自己头发的发色,45年很少同框拍照的彼此,却给逝去的前女友拍了很多很多的照片。孑然一身相伴到老,没有子女,最后还发现这个付出自己一生的伴侣都是个假心假意的。
一句话:多么痛的领悟!花45年才意识到爱了个不爱你的人,度过无意义的人生。这种巨大无力感足以摧毁一个人,尤其一个女人。夏洛特·兰普林不愧老戏骨,波澜不惊中尽显人物情绪。不过从男主角度,初恋死后就不能永远怀念、结婚另娶了吗?就不能和一个人生活、但内心纪念另一人?《泰坦尼克号》萝丝不就
@2024-05-31 14:24:17
女主最后的表情说明了一切…【2016.01.07】
恐怖片啊,背后发冷。
两尊银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气候变暖是很可怕的,冰川的水冲出来的,可能不仅仅是石头,还有你枕边人那不为人知的前世今生。然后伴随的,是你的生命进入寒冬。Grr Martin 说,寒冬来临,厉鬼出山,众生灭。真正的生活里,没有光之王,没有night watch,只有无尽黑暗。
特意选这个电影看,看Andrew Haigh脱离同性语境后,对人类共同情感的把握如何 | 看后:徒有获奖文艺片的外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