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完美的片子。
1、情节有悬念,一再反转、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2、主要演技出色,细节到位,没有多话。
布鲁斯·威利斯最帅气又最有诚府的角色;3、三观正,从个人成长到对团体的责任、荣誉,但不做作、不假;4、片中能学到不少管理技巧,少校对招供且撒谎的中尉的处理,中尉与室友的关系、如何维护黑人军官的尊严。
5、德国军官对战俘特别是战俘军官的尊重,规则意识,让人惊奇(如果基本符合史实的话)。
这点与日军的残酷、野蛮有天壤之别。
参看安吉丽娜·朱莉导演的《坚不可摧》。
可能文明层次不一样吧,德国毕竟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基督教教会法规则的熏陶。
(写于2007-06-29 13:04:38)二战电影,本以为是部主旋律的战争片,炮火纷飞,兄弟情谊。。。
况且还有布鲁斯威利斯。
看过才发现,先前想当然的定义与实际影片相去甚远,可以说是独辟蹊径。
影片前半部分有些沉闷,随着冲突、矛盾的凸显和加剧,情节也越来越扣人心弦。
几个主要人物刻画的都很精彩:1.主人公哈特:哈特并不是什么冲锋陷阵浴血杀敌的英雄,只是一个普通美军中尉的名字,并且是个曾经对德军“招供”过的战俘。
其实看片子的时候心中就一直很困惑,变节者能不能被原谅呢?
哈特戴着“叛变”的帽子进入我们的视线,在战俘营的经历让他逐渐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义务和荣誉。
当最后为林肯挺身而出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这战争是来自他内心的自责和挣扎2.林肯:林肯在被审判时的那段独白相当感人,黑人在美国大陆所受的歧视一直延续到了战俘营,哪怕他是个军官。
在美国的德国战俘都可以去包厢看电影去餐厅用餐,而他们即使穿着军装也不行,这是怎样的不公平啊?
那些黑人战士们努力奋斗拼搏,摆脱厨师掏粪工这样的角色而在美国军队中求得一席之地他们同样为国捐躯,奋勇杀敌,却仍然无法摆脱“黑鬼”的命运。。。
演员的表情眼神都恰到好处,听得我同情心大泛滥,眼泪哗哗的。
3.麦克拉马拉相对于前两位人物,我反倒觉得布鲁斯威利斯的角色魅力打了些折扣。
作为一个领导阶层的军人,他很出色;能在最后牺牲自己拯救哈特众人,也算是种宿命吧4.纳粹军官菲瑟尔残酷与教养,优雅与邪恶相结合,说实话,个人还满喜欢这个角色的。
(小小的鄙视一下自己的花痴)最后说点莫名其妙的地方,一向残忍的纳粹军队除了枪毙几个战俘,几乎没有什么过分的举措,甚至还邀请麦克拉马拉到屋内饮酒,任由战俘在黑夜里四处流窜允许三番四次的庭审、辩护,试想在战争还没有结束,囚犯们生死一线的集中营对于一个普通战俘是否清白,纳粹们真的会有这么大的兴趣吗?
前一个小时,没有明白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单纯的战俘营电影?
或在战争中的种族歧视问题?
都是俗套或狗血的题材。
直至哈特发现了那个地道,似乎迷雾中露出一点点清晰,同时又有了太多的问题:军官们,那些虽是战俘却仍有不同待遇的人,借这一场煞有介事的审判去逃跑?
那是只有反映人性灰暗才写得出的情节。
直至,上尉回来。
大雾散尽,虽是黑夜,却见了人性的光辉。
上尉带着35个人,挖了一条通往兵工厂的地道,他们,逃出去,是为了炸掉敌人的兵工厂。
上尉为了哈特,为了那些不明真相却为他们争取到了时间的战俘,又回到了这必死之地。
突兀的枪响,近距离的射杀了上尉。
一个纯粹的军人再没了支撑,倒了下去,没有什么造型,所有的人,慢慢的向这纯粹的军人敬礼。
是的,他可以不回来,他可以带着他的人远走高飞,可他还是回来了。
具体的,也许他不是为了哪一个人回来的,只为了他那毫无瑕疵的生命,直至失去它时,他仍然不希望那生命落入怯懦的灰尘。
无论是上尉还是哈特,还是黑人飞行员,他们都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寻找着自己责任与荣誉的表达方式。
每个人都有权力在那样的环境里屈服,他们却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勇敢和荣誉的追求。
是的,人必有一死,人在面对死的瞬间,多希望曾有的是毫无暇疵的生命,是让自己可以安然面对的结局。
哈特是幼稚的,在审讯中的屈服让他有深深的羞耻感。
或者,最后坦然面对死亡的他,是想给自己证明那生命不是猥琐而软弱的,想让自己知道,自己的生命中,有责任与承担。
那些与生俱来的关于责任和荣誉的迷恋,那些不甘灵魂死去的人快失去它的时候,一定会拼命地抓住它。
是的,这又是一部从战争中挖掘人性的电影。
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美国式的英雄主义的电影,英雄主义,包括关于荣誉与责任的追求与向往,在人性中是根深蒂固的,除此,人与其它动物又有何不同。
充满责任感的活着,让人迷恋,毫无瑕疵的生命,于许多人,便已宛如天堂。
出演这片的时候,布鲁斯威力应该不算老,其实虎胆龙威4里面也不算老吧。
片子很流畅,也许是因为钟爱战争电影的原因,再加上冬天那种寒冷的感觉,酷酷的如兄弟连。
科林法莱尔在里面很年轻,英气逼人,不像现在的他,搞得很颓且肥。
跳出英雄主义及其他,看片的时候想的更多的是如果我处在那个环境里面,我会有怎样的选择?
告密求生?
承担一切?
记得有人评价角斗士说,如果人生注定了黑暗,不如像个英雄一样死去。
可是哈特最后已经踏上了光明的通途,却还是选择回来。
为何老外总能从战争中获得很多人性深刻的思考?
而我们却总是搞得很夸张。
看看国产的战争片,那真是够后现代的。
就像某人说过的那样,战争电影永恒的主题——反战!
电影的结局,当一贯狂傲的看守长说,看来这场较量是你赢了。
上校冷静的说:不,我们都输了!
当战争对摧毁一切,摧毁人心和良知,带来惨痛的回忆!
身处这些之中的人,谁敢说他赢了!
他只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他失去了什么?
失去的是无法挽回的生命,还有那些跟随着生命一起被埋葬的人生。
上校用自己的死,换来大家的生!
他虽死犹生,留下这些矗立在寒冷雪地上的士兵,敬礼只能表达他们唯一的哀思!
比想像的要好一些,一开始以为是战争片,拨开这层马甲,发现这是关于种族歧视的,最后发现,这还是一部战争片。
布鲁斯威力的光芒照耀了整部影片。
最后关头,他站了出来以指挥官的身份承担了全部责任,虽然身在战俘营,但是却一直在进行着战斗。
如果深入思考一下,德军上校一定要杀死麦克纳马拉上校吗,其实他明白,纳粹的失败已经是无可避免了,时间也到了1945年初,阿登反击战已经完全失败齐格菲防线岌岌可危,那时,前线的德军已经不考虑怎么打仗了,东线的想着怎么向美军投降,西线的想着直接投降,他何不作个顺水人情,来个战场起义?
首发lof●跳出主角立场不宏不微单纯从剧情来看,这场战争既不是哈特的战争,也不是同盟国与轴心国的战争,而是美方上校麦克纳马拉和德方上校维瑟的战争。
●电影中后期开始的剧情焦点法庭戏就是双上校的矛盾斗争具现而成,个中原理适合用博弈论解释,可惜我不会。
●美上校左脸有一道疤,哈特左脸一直有道被俘时受的伤,不知这处共同点是否有意为之。
●黑人飞行员阿彻被处决后德美双上校当面对质,美上校拿出日内瓦公约谴责杀俘,德上校说这里不是日内瓦。
事实上除了此事是为交易得到无线电情报之外战俘营6A确实按照日内瓦公约管理。
附上日内瓦第三公约《关于战俘待遇的公约》主要内容:战俘系处在敌国国家权力管辖之下,而非处在俘获他的个人或军事单位的权力之下,故拘留国应对战俘负责,并给予人道待遇和保护;战俘的自用物品,除武器、马匹、军事装备和军事文件外,应仍归战俘保有;战俘的住宿、饮食及卫生医疗照顾等应得到保障;对战俘可以拘禁,但除适用刑事和纪律制裁外不得监禁;不得命令战俘从事危险性和屈辱性的劳动;战事停止后,应立即释放或遣返战俘,不得迟延;在任何情况下,战俘均不得放弃公约所赋予的一部或全部权利;在对某人是否具有战俘地位发生疑问的情况下,未经主管法庭作出决定之前,此人应享有本公约的保护。
●德上校对哈特的重视不是因为美貌(...),真的不是。
哈特正式进入他视线的时间点非常明显,就在白人死者维克的死亡现场,哈特叫住德上校要求维持现场原状的那一刹那。
●此刻开始,哈特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角。
德上校回去就看中了他的履历,耶鲁学弟,加上有过泄密前科,他是个有希望的争取对象;激将得到庭审权的美上校也瞬间猜中了老对手的兴趣所在,当场任命他为被告律师,哪怕他是目击证人,是大二学生。
哈特只因为这一句话,茫然不知地被推上了两人矛盾交锋的风口浪尖。
●有必要明确的是由于双上校的地位不对等,德上校可以慢慢消磨时间,而美上校唯一的赢法就是越狱成功。
哈特受最末一级审讯三天即崩溃,美上校一路扛到最后可谓久经考验的顽强军人,这也是为什么德上校一定要想方设法从精神上打击他,看出哈特可用之后亲自出马一次停尸房还表拉拢,一次办公室赠书助攻。
美上校表面上为他俩的私下交流表演气急败坏,实则一边要靠哈特吸引注意力掩护越狱,一边又要阻拦哈特为被告脱罪探究真相。
●德上校猫玩老鼠的心态崩了两次,就是他强调对方俘虏身份以权压人的那两次。
永远是下棋快输的人最想掀桌。
第一次是对美上校,他可以说着这里不是日内瓦杀掉一个俘虏,对方也可以在第二个人身死时用前一件事激他同意了设立军事法庭;第二次是对哈特,卖力拉拢的人竟然利用他看戏的心态把他骗上证人席意图把锅甩给他,气得他当场暗示人命威胁,并在之后哈特替身顶罪时不问青红皂白立刻召集全营观刑。
●不是调侃,不为脑洞,老实说看到那一场办公室敌我对谈时,我怀疑他有些自毁倾向。
“你以为战争会等着你,是不是。
”“年纪越大,战伤留下的荣誉感越少。
”演员的确演出了这个角色酒后吐真言表达的心灰意冷。
●最让我对反派另眼相看的是他对哈特回应丧子之痛的那句话:我在一战时杀了不少英国人和法国人,他们也有父亲。
●不考虑后果的话双上校都早有机会杀掉彼此,记不记得他在他办公室组装起来的那把手枪?
最后的最后众目睽睽,雪夜,爆炸,火光,一个承认输了,一个不认为自己赢,他杀他用的就是那把枪。
决斗的输赢并不由生死判定。
●B站资源还在时曾有剧终弹幕“还有几个月就二战胜利了越狱干嘛”,可登上帝视角傻缺影评排行榜前十。
只有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一坨华丽包装的屎吗,剧情发展生硬老套,bug无数,围绕种族歧视生搬硬套,不合理的地方实在太多,全靠演技支撑,居然还有人评论说是从二战题材中挖掘不同材料,Excuse me?
这明显是主旋律强上二战,完全的无脑流水线商品啊!
这要换上国人来演,妥妥的被骂雷剧,洋人拉的屎都是香的吗!?
两颗星敬两位大师的演技
影片中的哈特,是一位家境显赫的军官,远离前线、远离死亡,他自己也在独白中交代,战争离他很远。
所以片名中的战争,并非指的是二战,而是他内心的挣扎和对抗——懦弱与坚强,歧视与公正,放弃与执着。
最终他在影片中经历了林肯的法庭和上校的逃跑计划两大事件之后,他成长了。
他既不愿意放弃掉林肯的权力,一方面又不愿意揭露上校的计划,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死亡来为两件事情画上句号。
在影片末尾,他挺身而出的那一刻,他就从一个不合格的军官、一名懦弱的军人,成长为一个对法律有信仰、对祖国有忠诚的勇敢的军人了。
影片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当哈特在最终的法庭上已经难以辩驳了的时候,林肯的那一番话,他说,他和他的朋友想要当飞行员,审核的人歧视他是黑人,所以他们经受了最严酷的审核,但他们坚持下来了。
在美国的德国战俘,可以去餐厅里面吃饭,去电影包厢里面看电影,可是他和他的朋友即使穿着军装也不能走进去。
他说他和他的朋友一直都知道,他们是黑人,所以一切都会比其他人经历得要更难一些,但他们始终不放弃,始终坚持,希望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他们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可是在战俘营,他们还是被区隔、被歧视、被当作替罪羊。
这是一个人,对于人权的渴望,对于公正的渴求。
这也是世界人权宣言中第二条“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之所以令人肃然起敬的原因。
公正是弱者的盾牌,人权是弱者的武器。
无论何时何地,公正都不应该是一场游戏,人权都必须要得到应有的坚守。
这才是我们文明的意义所在,这才是我们与弱肉强食的动物的区别所在。
这部电影中固然反映了很多,关于荣誉、关于牺牲、关于责任的内容,但最令我动容的,是当哈特站出来,为林肯的发声的时候,是在影片的最后,上校回来洗清林肯的罪责,迎接自己的死亡。
在德军的战俘营里,作为白人的上校和哈特虽境遇不同,但总还算是强者,他们可以不去理会林肯的死,可以不去维护林肯的权力,并且可以美其名曰林肯的死为战争必要的牺牲。
但是他们最终没有,他们作为案件中的强者,他们选择了尊重法律,尊重法律和国家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这个世界不应该是弱者和弱者抱为一团,弱者守护弱者,弱者为弱者发声的,这个世界应该是强者帮助弱者,强者守护弱者的。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没有无知之幕的世界里寻找到通往公正的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我们人之为人的尊严。
比如西方军队的骑士精神,与之相反的种族歧视,美国人的种族歧视,黑人为争取平等做出的努力,美国人与世人眼中花花公子形象截然相反的军人荣誉和牺牲精神。
很嘲讽德国人,片中讲德国人随意杀害苏俄战俘,认为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而二次大战中,他们正是败于苏俄之手,被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几十万德国战俘也死于苏联战俘营,真是对他们的报应。。。
片中的最后十分感人,但太好莱坞式了,真要把德国的兵工厂炸了,那个德国军官不杀光所有战俘,希特勒也会杀光的,影响太恶劣了。
德国人对战俘有这么好吗?杀了自己那么多同胞的人。
我偏好涉及法律题材的电影,所以打了高分。但这部片不只是关于法律,也不是关于种族、道德、阴谋。直到最后影片才揭示,这一切是关于荣耀。
让敌人向你致敬,让人民为你哀悼,除了生命,你什么都没有失去
别老说人家是个人英雄主义,人家也能舍小家为大家
电影中的和平,现实中的刽子手!
搞清楚想塑造人物还是想讲故事
垃圾
作为一个男人,一名战士;一定要明白什么是荣誉与勇气,责任与牺牲!
德军上校的背影
很早看过。。同属DVD碟片时代
几乎涵盖了所有主题,连背景点都是二战的战俘营,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说得不够有力,这里的柯林法瑞尔真是嫩得能掐出水来。
穿越之我是耶鲁法学生在战俘营给谋杀嫌疑黑人飞行员辩护并且得知盖世太保军官是我的学长。虽然理解二战电影经典的实在是太经典,导致想要拍出新的经典需要一些别的方向,但这部实在是元素太多显得很….无聊并且有点无语 2.5
具体情节都忘了,只记得没什么意思
无聊的主题,尴尬的主角
太他妈拿腔拿调主旋律 还以为是斯皮尔伯格拍的 不过片中德美两国的关系还真是值得琢磨
故事一直在跑偏,开始以为是战争片,后来变成俘虏变节,再变成种族歧视,再变成庭审正义,再变成逃亡剧,结果却是深入敌后搞破坏,这种主题变奏,实在太销魂。如果用三十六计表示,庭审是空城计,上校返场是李代桃僵。总的来说,形散而神不散,都是美国被俘大兵大战德国纳粹,属美国神剧之一。
因为小布演的当年收了一张碟,然而炒鸡反感军事题材,压在箱底作为闹剧荒的备胎。真心看不下去,除了小布的纳粹装帅炸(就穿那么一下下,你们你们都看过来,好东东就SHOW一下喔。。对小布演绎太正常的角色接受不能。。。。怀念神经兮兮的麦卡伦
奥巴马和贺锦丽们也太厉害了吧,竟然将“种族歧视”拍进了希特勒的战俘营,这也太搞了吧?我只想弱弱滴问一句奥巴马和贺锦丽们:这跟希特勒的“种族歧视”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哈哈😛哈哈哈😆不过,老实说,最后两次反转,还是转到了美国人民的所谓主旋律——第一次反转宣扬了奥巴马、贺锦丽们的左派观念:为了集体,为了大局,可以牺牲个人、局部利益,甚至生命;第二次反转才转到“荣誉、勇气、责任、牺牲”这些宏大叙事上来了,唉,太难为奥巴马、贺锦丽们的脑筋急转弯,或者辩证法上来了……哈哈😝哈哈哈哈😂
2007年10月30日
强行套用二战题材的典型美国政治正确+主旋律+日常庭审。对于真实感的追求和我们的抗日神剧也就差不多了,战俘们天天成建制的穿着制式军装来管理,这是等着造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