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范·桑特凭《大象》赢得了2003年第56届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奖“金棕榈”大奖,同时获得个人“最佳导演”奖项。
一部电影在戛纳赛场同时收获两个最具重量级的奖项,这在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大象》迅速被“祝圣”为一部经典,被严苛的《电影手册》编辑列为年度十佳,格斯·范·桑特也顺理成章进入电影艺术的众神殿。
那么,《大象》是否值得这么高的赞誉呢?
值得复盘一下。
1.《大象》的灵感源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哥伦拜恩校园事件”(Columbine High School Shooting)。
1999年4月20日,18岁的埃里克·哈里斯和17岁的迪伦·克莱博尔德携带枪械和爆炸物闯入哥伦拜恩中学,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并造成24人受伤,两人接着自杀身亡。
该起事件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校园枪击事件,在全美引起巨大轰动,社会各阶层开始反思美国枪支法律和青少年精神疾病的现状。
格斯·范·桑特以电影的形式“还原”了这起案件,整部电影讲述的即是枪击案具体怎么发生的,而没有介入任何评述。
《大象》受到赞誉的地方主要有两点。
从形式上看,《大象》的拍摄手法和叙述手段独到新颖。
整部电影始终实践着摄影机跟随人物移动的规约,借由长时间的跟随镜头创造出客观冷静的影像效果。
这主要得力于已故摄影师哈里斯·萨维德斯(Harris Savides)的杰出表现,通过舒缓平淡的摄影为影像获得了流畅、疏离的效果。
同时,在叙事手法上,格斯·范·桑特采用多视角交互的叙事模式,从不同视角呈现了事件发生前后立体的时空情状。
从内容上看,格斯·范·桑特在《大象》中不置评论的观念也为人赞赏。
格斯·范·桑特原初计划是为“哥伦拜恩校园事件”制作一部纪录片,后来放弃了这一想法,转而制作叙剧情片。
《大象》被归在格斯·范·桑特个人的“死亡三部曲“中,前有《盖瑞》,后有《最后的日子》,这三部电影都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改编。
《大象》保留了纪录片的旁观视角,以反好莱坞式高潮的手法平铺直叙地传递屠杀事件的发生,没有加入创作者的观点。
《大象》令人恐怖的地方正在于它如此普通。
2.对于这些赞誉,值得细致地分析。
首先,《大象》并非绝对的原创,它是对一部甚少为人所知的杰出短片的发展与再创造,甚至于片名都是照搬过来的。
英国导演阿兰·克拉克(Alan Clarke)在1989年为英国广播公司(BBC)执导了短片《大象》,故事根据北爱尔兰警方提供的犯罪案件改编,是一部由爱尔兰共和军在北爱尔兰进行杀戮的长镜头组接而成的短片作品,同样执着于对暴力的冷酷刻画,而拒绝为此提供解决方案。
格斯·范·桑特的《大象》中让人迷恋的跟随长镜头,其实早已经由艾伦·克拉克创造出来了。
阿兰·克拉克将他个人独创的行走拍摄风格在短片《大象》中推向极致,并确立了斯坦尼康镜头(steadycam)的使用典范,我们能在后世无数电影中找到类似的用镜风格。
由此看来,格斯·范·桑特的《大象》不仅照搬了艾伦·克拉克《大象》的片名、主题和内容,同事还有拍摄手法,如果严重点,甚至可以说是“抄袭”,除了多线叙事的手法是格斯·范·桑特原创的。
值得一提,“大象”这个片名,来自我们熟知的一条英国谚语——“房间里的大象”,用来形容一个明确存在、却被人刻意回避或无视的问题。
校园枪击案对美国来说,便是这样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忽视的事件。
同时,“大象”也指向了“盲人摸象”的经典典故,三位盲人触摸到大象不同部位做出了不同的回答,用来说明个人对真相片面的理解。
格斯·范·桑特取巧的地方在于,他的《大象》比艾伦·克拉克的《大象》更适合阐述“大象”的主题:多线交织的叙事手法如同“盲人摸象”,是对真相的片面阐释。
3.格斯·范·桑特在2004年接受《卫报》采访时,谈到《大象》中对暴力的随意处理。
他说:“现代电影采用布道的形式,观众不会去思考,只会去接收信息。
这部电影(《大象》)不是讲道,电影的要点不是由电影制作人的声音传达给观众的,希望有这么多解释的是观众。
”看起来,格斯·范·桑特确实以旁观冷静的注视目光远离了现代电影的部分,他所要负责的是将事件原本呈现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做出解释。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大象》中,唯一有生活细节着墨的正是两位屠杀者埃里克和迪伦,其他人如同走过场的“行尸走肉”,我们无法想象其他人具体的生活细节。
埃里克的卧室摆满了绘画习作,同时会弹奏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迪伦则着迷于暴力电子游戏,两人是同性恋(电影中有浴室亲热的画面),在电视上看到纳粹宣传,从网上购买枪支。
同时在屠杀校长的那刻,观众知道他们还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如此丰富的信息,被加在了谋杀犯的身上。
观众很难理解不到创作者想抛予的观点:校园暴力是暴力电子游戏、电视节目、互联网,以及校园欺凌和孤立的产物。
格斯·范·桑特所说的“不是布道”的观点于是不攻自破:《大象》表面上的客观冷峻其实埋藏着导演个人的观点。
格斯·范·桑特直接给予了观众想要的解释,他们只要接受信息即可,不需要思考。
这恰恰说明了格斯·范·桑特站在自己言论批评的反面,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4.《大象》从始至终宣泄着创作者的意志,强行给予观众一种独断的解释,只提供了一种观看方式。
这样一部死气沉沉的电影,并非来自影像中暴力的呈现,而是它独特的拍摄方式。
摄影机跟随人物移动的镜头,是对创作者强力意志的贯彻,堵死了观看的逃逸线,将观众牢牢地束缚在座椅上。
其间没能产生任何的情绪触动,只有独一观念的强行灌输。
角色,在格斯·范·桑特手上成了可以任意摆布的棋子,机械的场面调度暴露出了导演刻意编排的目的。
非职业演员对摄影机的在场有明显的意识流露,能感觉到他们在镜头前“表演”的痕迹,学校的走廊变成了演员们展示姿态的T台,一场T台秀。
阿巴斯曾经分析过好电影和坏电影的差别,他说“坏电影把你钉在椅子上,绑架你。
一切都在银幕上,但一切都囿于解释,导演强行规定了你应该如何感觉。
而好电影唤醒内在的东西,在电影结束很久仍然拷问你。
需要由你来完成,在你脑海中,有时很久之后才真正完成。
”以此角度看,《大象》绝不是一部好电影的典范。
格斯·范·桑特消费了一场暴力事件,而没有提供思考。
“只是在灌输,观众被引领着不断期待清晰统一的信息。
” 除了阿伦·克拉克的《大象》,格斯·范·桑特的《大象》还有两处明显的指引:库布里克的《闪灵》和贝拉·塔尔的《撒旦探戈》。
相似之处在于实时长镜头消除神秘感,引向悬念和恐惧,将郊区高中的户外变成漫步的通道,或将室内的长廊变成幽闭的旅馆走廊。
格斯·范·桑特和两位前辈一样都“不近人情”,库布里克的“冷血”服务于恐怖片的需要,贝拉·塔尔则为了创造“唯物影像”,格斯·范·桑特则直接将活生生的人变成行尸走肉。
《大象》是一部关于真实的人的电影,但人在这部电影中被剥离了生命,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成为导演实施强力意志的傀儡。
5.如果说,电影历经百年的发展还能有什么创新,那么这种创新很少再会由直男导演做出,而会交到女性导演或者同性恋导演手上。
百年的影像发展史,实际上已经耗尽了男性的感知思维,新的感知需求将由后两类导演给出。
《大象》中对人的彻骨冷漠如果是直男导演(比如库布里克)所为,似乎还能理解。
但格斯·范·桑特作为一位公开的同性恋导演,做出这种“反人类”的行为,多少让人匪夷所思。
原因只能是两方面的:其一,《大象》是一部摄影师意志凌驾于导演意志之上的作品,摄影机的运动路线堵死了观众的感知逃逸线,如同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在《鸟人》和《荒野猎人》将“作者性”让渡给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那样。
其二,格斯·范·桑特是一位平庸的导演。
似乎不少人将格斯·范·桑特近几年电影水准的全面滑坡(《青木原树海》《别担心,他不会走远的 》 )归之于一位杰出导演在创作生涯晚期的自然落幕,就像维姆·文德斯,是年岁渐长创作力自然衰退的结果。
但在我看来,格斯·范·桑特的平庸并不是近年来才表现出来的,他向来就是。
格斯·范·桑特懂得“伪装”成一位多面手,在主流好莱坞和独立电影之间游走:既可以拍摄获奥斯卡提名、彰显美式价值观的主流电影(《心灵捕手》《米尔克》),同时也能打造一片属于个人的同性或青春影像天地(《我私人的爱荷华》《迷幻公园》),并偶尔拍摄带有实验色彩的独立电影(《杰瑞》《大象》)。
在此情况下,观察这位导演如何处理好莱坞定制的作品,是衡量他导演水准的极好方式。
像《应许之地》《青木原树海》这类电影并非由格斯·范·桑特自己编剧,格斯·范·桑特所做的仅是将剧本依样转换为影像,从中很难看出有多少是他个人的风格。
而在风格明显的同性电影或青春电影中,格斯·范·桑特也只有重复性的几把斧子:迷惘美少年、失焦慢镜、零碎无叙事、跟拍长镜头、迷幻音乐……这些其实都是格斯·范·桑特当年拍摄音乐录像带留下的宝贵财富。
格斯·范·桑特与他提携、并受其敬仰的后辈泽维尔·多兰实在不分轩轾。
6.格斯·范·桑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赶上了时代。
他的出道正好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兴起的时候,同时期的还有吉姆·贾木许和史蒂文·索德伯格,格斯·范·桑特从而可以凭元老的身份分得一杯羹。
同时,他同性恋的身份和拍摄同性题材的电影,也让他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这是由身份和题材加持在电影上的额外荣誉,而不是由导演的执导才能获得。
对于格斯·范·桑特大部分公认的好作品,受益于他的合作伙伴。
《心灵捕手》得力于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克合写的剧本,以及两人精彩的表演;“死亡三部曲”(《杰瑞》《大象》《最后的日子》)得力于哈里斯·萨维德斯的出色摄影……格斯·范·桑特倘使不用一种自我限制的手法创造电影,他的电影就是无风格化的平庸。
《杰瑞》《大象》是最好的例子,两部电影都运用了极简主义式的简约手法,获得了好评。
但这绝非格斯·范·桑特的个人风格,而是先行观念作用下的自然结果,况且,极简主义的影像风格受益于哈里斯·萨维德斯太多。
格斯·范·桑特电影水准的不平衡与其说受到自己导演水平的影响,不如说更多受制于他的合作伙伴。
一旦格斯·范·桑特开始拍摄好莱坞主流制片的剧本,他的平庸性暴露无遗。
《青木原树海》和《别担心,他不会走远的 》带来的失败和尴尬只能算延后到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格斯·范·桑特的真实水准。
最后,想复盘下《大象》在戛纳赛场勇夺两项最高奖项的“悬案”。
那一年的戛纳,并非我们所说的杰作云集的大年,能在影史留下名字的似乎只有拉斯·冯·提尔的《狗镇》和努里·比格·锡兰的《远方》,后者是这位杰出土耳其导演第一次入围戛纳的作品,当时的锡兰还算影坛新人。
在此,值得搬出当年的评委之一、“忽悠大王“姜文广为流传的采访,从中能看出一些眉目:或者说格斯·范·桑特如何走了“狗屎运”。
记者:评委们意见一致吗?
姜文:讨论很激烈,但这时候要讲道理。
我是《大象》的支持者,我认为这部片子用最简单、最朴素,同时又最流畅自然的手法,展示了这个导演最大的天才。
我是有点把其他评委们往这个片子这边拽。
记者:戛纳电影节还是第一次给同一部片子金奖和导演奖。
这是破天荒了。
姜文:是这样。
其实昨天晚上,各个奖项已经评完了,但是主席夏侯说你们明天还可以改注意。
然后我们给拉到一个山上,手机都交上去了,隔绝,就是吃饭喝酒休息。
第二天,开会时夏侯问我,想改注意吗?
我说我除了睡觉就没再想这事。
这样把结果通知组委会,组委会一看说,两个最重要的大奖给一部片子,与电影节惯例不符,又组织重新投票,投了两次,两次结果都一样。
我觉得法国人这点很好,组委会主席来了,说,评委就是评委,我们尊重评委的意见。
记者:拉斯冯提尔的《狗镇》也很有分量,大热,为什么连个安慰奖都不给?
姜文:我认为导演在这部片子里有太多哗众取宠的成分,换句话说,这孩子被惯坏了。
首先我们承认这个电影有它的巨大优点,比如说,他说的是一个很简单的女人复仇的故事,但用了出人意料的漂亮方式完成了,你会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一个启发,题材不是最重要的,怎么去表现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他那[黑暗中的舞者]也就是一个"白毛女"的故事,他套成歌舞片拍,很讨巧,这回他是又来讨巧,感觉就太不老实。
我其实非常喜欢它的《破浪》,朴素,干净,很棒的片子。
《狗镇》的问题在于,他偷换了舞台剧的表现形式,把他嫁接在电影上,因此这片子的所有优点其实来自戏剧,这不是他的创造,也不是什么电影的革命,你只能说他聪明。
记者:但是电影不能这么拍吗?
姜文:可以呀,没说不可以,但你必须明白电影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不能在这。
另外,你觉得它好看吗?
记者:无论作为电影还是舞台剧,它显然太长了。
姜文:这电影有煽动性,但没有征服性。
当然,我还是挺钦佩这个导演,他是够爷们的一个人,他没去过美国,但他就这么拍,就是告诉你我不喜欢美国,有话直说,不掖着。
记者:获得大奖的《远方》和金奖《大象》的差别在哪里?
姜文:这两个奖经常是不分上下,历来如此,你可以看一下评委的章程,金棕榈的解释就是奖励那种"所谓最佳影片";大奖过去也叫"头奖",奖励的是"最有创造性、最具电影魅力的作品"。
所以你基本上可以把两部片子换一下。
但是评委必须较真,或者找一说服自己和别人的理由,因此如果用更高的艺术标准去判断,我会把金奖给《大象》。
记者:你的理由是什么?
姜文:我给他们举了个例子,罗丹的那个巴尔扎克雕像你应该知道,刚完成的时候,罗丹把作品那出来给他的学生们看,学生都说好,特别夸那双手雕得完美。
罗丹听了之后拿出锤子,"咣"把手敲掉了,然后说,我不能让一双完美的手破坏我整部作品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远方》的问题就是有这双手,而且可能不只这一双手。
我说完大家觉得是这么回事,他们就都看见了那几双手。
姜文如果看过阿伦·克拉克的《大象》,他肯定要改主意了。
【陀螺电影】
《大象》具有内在冲突性的影像风格,我想或许可以参照后摇or后朋,称之为后现实主义(post-realism)。
4:3画幅、紧跟人物的长镜头制造「盲人摸象」的不确定性,非线性的多线叙事又反复冲击着观众,明确叙事人的全知全能视角;角色和演员同名、多数即兴表演的设计有意拉近与真实的联系,精妙的镜头调度和出离的水波声效、电子配乐又让影像凝聚一层超现实薄膜;「事件」与传统的有效信息少之又少,转而不吝大篇幅地展现日常动作。
它们处处彰显着作者的权力,同时又强调真实时空的呈现,那么「物质现实的复原」就的的确确在此成为通过叙事人严密编织、脱胎换骨于现实的媒介表达准则。
影片中有多场重复不同机位拍摄的单场戏,有的是不同角色视角,有的是不同摄影机(叙事人)视角。
开篇第一镜的固定空镜头可以是后者,但从后面Michelle的出场又可以推出是她的角色视角。
而这场戏是通过队员们传球的喊声确认为同一空间的,巧妙的是,该场戏通过背景的《致爱丽丝》配乐暗示了其与Alex弹钢琴处于同一时间。
其后,便是将近十分钟对Nathan的跟拍镜头,在这样的群戏中,作者舍弃了传统的人物塑造而以最基本的人的行走代之,观众在行走中与他穿过校园,感受他的日常,于是这一历时性的展现成为了我们对Nathan几乎全部的代入渠道。
结尾Alex在冷库门内念着歌谣、甚至不需要再给Nathan&Carrie一个反打,观众足以揪心时,反倒更多共时性人物塑造式的笔墨在这里显得毫无必要了。
但在对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角色——Alex的塑造上,似乎有些露馅了……从上课被好学生欺凌,到厕所清理,再到食堂踩点、制定计划——这一条人物线要比其他人物的时段长,似乎往前推了几天;如果按时间线捋,它完成了Alex被欺凌、无处宣泄、被煽动、复仇的人物行动过程,即便我们假设他之前已被欺凌多次,但收缩到一天内也未免太过仓促,而将时间线拉长又破坏了电影整体时间的统一性。
由于他的行为动能是最大的,也导致其铺垫相较别的角色要僵硬许多,如同把动机平铺在时间轴上——前面说的遭受欺凌事件、观看纳粹纪录片、暴力游戏与买枪的关联,人性积压的恶与怒、不被看见的伤害确实表现出来了,但它总可以更有想象力的。
《致爱丽丝》与枪击游戏的画面就结合得好多了,而上一次它作为与场景无关的背景乐出现是球场,Michelle和Nathan同处阳光之下,但他无法体会她遭受的冷暴力,她也不能像他那样快乐自在;另一边厢的Eric,他或许也因同性恋身份遭受过歧视与欺凌,在游戏里宣泄自我。
而主导这段旋律的Alex如同述说着丧钟为谁而鸣,由游戏画面贯穿到现实画面,死亡的序曲亦为死亡终曲。
而当他们二人的校园屠杀如期而至时,死在其枪口下的第一人竟然是同遭受了校园暴力、同处这个小型社会底层的Michelle,这是影片中最残酷的一幕。
当他们第一次处在权力高处时,环望四周,果不其然地先对一只绵羊下手。
而手持相机的Elias,此刻仍按下快门,这同样是一种残酷的反讽——他始终对记录美好抱有极大热忱,就像他乐于对所有人释放善意一样,但前提是她人也乐于被观看,乐于反馈善意或者其他情绪。
而Alex与Michelle代表的这些边缘人,她们遭受欺凌或冷暴力的时刻,我们在Elias的相机里不会看见;她们已经将自己缩作刺猬状,无法释放情绪,也就更难以接收到Elias的善意。
于是被他唯一记录下来的,也是Alex唯一的一次情绪释放,无以复加的恶行……
可以被看见的、可以被倾听的是John这样的角色,他代表着这个学校里的普通人。
他可以向周围人释放善意,但酗酒的父亲和不够善解人意的老师也确实足以使这个青年伤心落泪,那Michelle、Alex、Eric她们的老师怎么样,电影已经做过两次管中窥豹式呈现,她们的家庭如何,只能让我们联想。
Nathan同样也是普通人,只是他更charming、更引人注目,也许这也和他对同班的Alex遭受的欺凌视而不见有相关性。
John呢,他不至于那么糟,于是他有资格释放善意,也能成为Elias的好友,进入他的镜头,还有收获Acadia的安慰之吻。
他的人物线也反证了那些边缘人在此处生活的恶性循环,而电影通过一个场景的三次不同机位拍摄的重复,人物的不同宿命涌现水面——John意图到校外散散心,Elias洗完照片要到图书馆打发时间,Michelle也欲前往图书馆兼职。
John在这个场景下和Elias寒暄并邀请他拍一张照片,那么俩人依然不会注意到匆匆小跑而过的Michelle。
因此John似乎注定成为那个向周围发出预警的好心人,Michelle注定要经历这最后一次忽视,Elias注定会站在那儿,用相机记录下Alex的第一次开膛。
Elias这条线仿佛电影的控诉,摄影这一媒介的记录即大众日常对身边世界的选择性记录:面对善时反馈善意,追求美好懂得留存,目击恶行发生群情激愤。
然而结构性问题永远在那,我们永远忽视;我们也对这些情绪的转化视而不见,只将其视为互不干扰的偶发事件。
所有媒介都不同程度地形塑着人们如此的「平庸之恶」视角,影片里出现的游戏、电视、音乐莫不如是,那么资本主义世界将一切商品化的行径与纳粹焚书坑儒、审查所有无异,区别只是前者不是实体的暴力机器,只有一头房间里的大象,我们只能像盲人一样感受象的其中一部分。
很早就决定要看这部电影,由于时间太久已经记不得当初选择要看的理由。
因此在看的时候已经记不得原先看过的影片介绍。
此片将会呈现些什么或者导演到底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都没了印象。
于是看的过程中就开始猜测…由于下载的是没有字幕翻译的DivX版本,听的比较混乱,故:看的相当专注,一直在揣摩导演在搞什么。
前半张碟过去,恬静,平淡,一切都那么自然,无非就是高中校园里一天的简单再现,导演的剪辑和叙述方法无可挑剔,非常自然,时而灌以舒缓的音乐,还以为走的唯美主义,来一个校园生活大展播。
既然看上了这片,那我也顺便回忆一下的高中生活吧,感受着高中时代的气息,似乎…有些简单,有些平淡,甚至有些无聊,谁叫这就是高中生活呢。
不过回忆的感觉还是很舒服的。
下半张碟开始,依然平静,依然是清新的高中生活,两个高中生在家悠着,其中一个还畅弹了一首贝多芬的曲子,镜头很短的切换到另外一个人玩的电脑游戏屏幕上,发现是一个杀人的游戏,就是简单的枪杀过路人。
镜头很短,有点疑惑,不过觉得正常,大家平常不都玩CS么…后来又一个镜头看见弹钢琴的小子拿过电脑进的一个网站,在线网购真枪。
觉得有点不对劲了…第二天他们两收到了自己网购的东西,枪!
随之有个天空出现乌云的长镜头,突然觉得导演并不是要讲一个舒坦的故事。
既而看见两个全副武装的高中生进入了教学楼,开始屠杀…看到后面楞了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出奇不意的,简直匪夷所思,你根本就不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关于他们的杀人动机导演讲述的其实并不明显,当然可以从他们那么多枪支推出他们准备的时间是多么的长。
末了,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整个电影讲述的就是一场校园枪击案,十足震撼和刺激的悲剧,两个高中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屠杀了他们的老师和同学。
为什么叫大象?
大象,来自西方谚语。
当大象走进卧室里的时候,人们不是认为大象是假的,就是觉得卧室是假的。
通常用来形容人们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
如此看来,的确是非常切合主题的名字。
无端端的被震撼。
最近看了无数晦涩的电影,很多问题值得思考罗生门 通天塔 楚门的世界 大象…
有一个电影,柿子向我推荐很久了,终于找到这部片子,并且看完。
其实柿子以前不叫柿子,可是柿子为什么叫柿子,我并不清楚。
记得是他告诉我《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插曲名字叫做《Shape of My Heart》,他高中时代喜欢的女孩子喜欢穿帽衫,他会为他妈妈买她喜欢看的《知音》。
我们之间最大的交集是索,索是我们共同的朋友,我们是索春节回家必见的人。
“你的生活和很多人并不相同”,柿子大抵如此。
汶川地震后,柿子去四川执勤。
我们在网上有短暂的聊天,他说带的大酱吃没之后基本就不吃菜了,他说没那么多水总停水,嘴唇一直裂了快两个月都不好,他害怕回去以后变兔唇。。。
他说有人从家里寄东西寄了一个半月才到。。。
生病,呼吸道发炎,可以戴口罩吧,他说“你见过着装严整还戴着口罩的警察么”。。。
如果他不是警察,不知道会穿的多么的朋克。
好吧,说说《大象》。
多视点叙事、360度旋转摄影、冰冷的“零度”讲述、大量空镜和适当的慢镜头。
影片中沉静的前景音乐和嘈杂的同期声制造了一种奇怪的疏离感,有时候前景音是舒缓的钢琴曲,有时候是挂钟摆动的声音,有时候是轻的几乎听不到的心跳声,有时候是海鸥的鸣叫。
你并不知道穿梭于校园中的各色人物的真实想法,在《致爱丽丝》的流畅音符下,隐藏的是惊心动魄的校园枪击事件。
这是一场屠杀。
影片中很多地方都用了跟拍镜头,观众好像偷窥者一样跟在人物的身后。
这个片子我最不喜欢的大概就是这种“跟随”。
跟随是一种态度,大多数时候代表了漠然,极端的时候表示的是臣服。
杀手Alex和Eric看的电影正是《意志的胜利》,神话纳粹最著名的影片。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可是我们眼中的世界截然不同。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圈子,就有多少种规则。
学校的规则是,每个年级都有一两个早熟而妩媚的女孩,引得青春期的男孩躁动不安;运动健将一定花心并且要和不同的啦啦队美女谈恋爱;总有几个姑娘形影不离,热衷八卦。
你看,在学校,成绩从来不是衡量好坏唯一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想标新立异,就注定孤独。
卷发女孩米歇尔,小人物,一看就是举止怪异、个性孤僻的小人物。
她会在跑步的时候突然停下来,仰望天空。
这样的女孩,老师只能找她谈谈“你为什么不和别的女孩一样把头发剪短?
”这类无聊的问题,而米歇尔会第一个被枪杀。
影片的名字大象,来自西方谚语。
是说当大象走进卧室里的时候,人们不是认为大象是假的,就是觉得卧室是假的,表示事情出乎意料。
人们通常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实,不愿意相信的,摆在眼前也视而不见。
影片中,金发男孩约翰突然在教室门口哭了。
一个女孩走过来,说,你哭了?
是的。
发生了什么不愉快吗?
我不知道。
女孩轻轻吻了一下男孩的脸颊,走开了。
有时候,人们哭泣,没有原因。
电影海报选的图片就是这一刻,虽然这个场景和整个校园枪击案的故事没有多大关系,却几乎是全片中唯一的温情时刻。
如果非要给暴行找个原因,那大概就是Alex 说的——“我们在学校一点都不开心。
”男孩约翰为什么染金发?
其实,没有什么原因。
主持人:@鲍勃粥助理主持人:@Pincect刘场刊嘉宾:@Not Here、@果樹、@Run Erika Run、@POORTHINGS#GBA特邀嘉宾:@franzcopy、@松野空松、@子夜无人
主持人 鲍勃粥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9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鲍勃粥,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金棕榈《大象》,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特邀嘉宾 franzcopy3星。
小而精,安静却又掷地有声,平稳却又平地波澜。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四星。
末日在魔鬼亲吻过魔鬼后降临,电影不只是过于冷静,用舒缓的节奏“展览”一次屠杀,把哭泣与反思的权力交给观众。
场刊嘉宾 Nothere二星,最后震撼了好久。
最可怕的就是这种一瞬间的结束。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4星 长镜头 同一空间多视角转换 到最后几条线交织在一起爆发出巨大又无声的力量。
场刊嘉宾 果樹4,形式上带来的日常感与我作为观众不断在窥探中获得的满足,一瞬间击破,有力而震慑。
主持人 鲍勃粥那第一个问题,大象中通过许多镜头的反复运用,或人物行动之间的重叠,来构建了一段非线性的时间,这样的手法有什么效果?
特邀嘉宾 franzcopy我觉得这样其实是在小范围的空间里做出震撼感,如果直接线性,环境背景不够有记忆性,人物动机也不够纯粹可挖掘,这就是很多人说的《1917》的缺点罢了,虽然的确好像是这样的。
场刊嘉宾 果樹对于我来说能看到各条线的不断收缩,最后聚于一处,一并爆发。
这些重叠让电影看完后仍旧回味悠长,让我有一种既偶然又必然的感叹。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通过视角的改变来表示了我们日常视角的有限性,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有限的,知晓所有是不可能的,我们在各种跟随镜头中看到缺乏动机的意愿、缺乏解释的行动,这也是暴力的不可知性。
跟随镜头经常就是这样:处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主观和客观之间的一种形态,一定程度上拒绝了呈现面孔和情绪,更看不到足够的动机,只有前进的动作,只是由这个对象引领着观众。
场刊嘉宾 Nothere营造若有若无的感觉,形成与最后的反差。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这种创新的形式展现出了片中每一个人物的日常生活 让观众拥有上帝视角。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蛇眼》也用了这种手法,一条故事线的主角在另外一条线变成配角、路人。
主持人 鲍勃粥鉴于大家都提到视角,想进一步问问,本片的视角是什么,或者在不同的时候分别是什么?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多视角还能提醒我们,我们在别人的世界里可能是一个过客,毫无亮点,那些在我们世界里不受我们注意的人背后可能也有很精彩的故事,而电影本身不就是在讲两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少年最后搞出大事吗?
应该反思社会对普通个体的漠视,枪口顶到脑门了才知道出大事了特邀嘉宾 franzcopy是不太固定的,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人,似乎一切都很平常,但罪恶是在酝酿的,观众们会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而且不是很明显)。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视角是一直在切换的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些与高潮屠杀戏这个事件相关联的多个个体的小的视角,在小的视角内看到的又是他们各自的运动轨迹。
在一些其他电影里我们经常看到的跟随镜头,经常只是为了完成对A到B之间的运动轨迹的呈现,但《大象》里似乎比较重视这些有着不同视角的A到B、B到C、C到D之间轨迹的传递以及相交,组成了一个链条,共同呈现一个充满现实的迹象而又像虚构的世界。
主持人 鲍勃粥还有一点,大家上面也提到了"游戏"的概念,所以大家觉得"罪恶酝酿"或者动机的展现是"充分"的吗?
还是只是这个日常态展示的插曲?
最后的暴力在影像观感上究竟是一次社会事件还是戏耍?
GVS是否有意加入价值批判?
特邀嘉宾 franzcopy戏耍不至于……我感觉导演的态度也没有这么“随便”,他只是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手法来揭穿真相。
感觉后来布拉迪·科贝特的《光之声》开头是有点那个味的。
场刊嘉宾 果樹我也不觉得导演有在游戏,整个片虽然技术上花活儿挺多,但是氛围还是很沉稳的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GVS描绘的犯罪者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魔,而都是活生生作为人的青少年,通过画外的延伸想象,我们猜测出他们明显不够成熟也容易受到成长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特邀嘉宾 franzcopy大象这个标题是不是来源于说房间里有一头大象,大家却不知道这个说法?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观众不会看到罪恶的生发过程,观众看到的只是一些迹象,这些迹象早就存在,只是可能一直假装看不到。
标题得问原版短片的导演,1989年阿兰·克拉克的同名短片《大象》,形式和内容存在相似性。
特邀嘉宾 franzcopy跟这个一脉相承,你要是做的七零八落轰轰烈烈,那反而就跟这个标题大大不符合了。
各个方面注定了这个电影一定是要拍的沉静如水的(最后再给人致命一击)。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而且还有一个好处是这种散点,可以在细节处辐射到很多不同人群、社会的问题,而又不需要郑重其事抛出来大书特书,就在移动中浏览出来就行了。
主持人 鲍勃粥那么所以就聊聊著名的,那一吻吧,大家怎么看?
特邀嘉宾 franzcopy直男的小把戏罢了。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澡堂那场戏等于说把同性这个话题正式放到了桌面上吧。
场刊嘉宾 果樹那一吻很好啊。
两个凶手出发前想体验一下亲吻的感觉,一下子把他们从大恶人又往回拉了一点,让人想起他们其实也值得可怜。
场刊嘉宾 Nothere那一吻我觉得很自然,无形中有了一种告别的感觉。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大象》也是一部不要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的电影。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那我问一个,嘉宾们也可以列举一下能从电影里看到哪些因素可能在滋养暴力,或者说能猜到其中反映了哪些其他的现实问题?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上课的时候坐在后排的Eric 还是Alex被扔纸团,然后玩暴力游戏。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肯定有校园暴力的体现的,而且那几个女学生应该也是霸凌者吧,还有那个体育课不愿意穿露腿短裤的那个女生,她或许也是一个被排挤因而有一些心理问题的学生。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暴力游戏,极端视频,同学的欺负,以及唾手可得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其实电影里很多部分都很像游戏玩家视角嘛,是这种既不是完全第一人称FSP的,也不是第三人称的,我不太确定这个游戏视角叫什么,尤其是那个女生很僵硬地在走廊跑步的时候,感觉就是一个游戏形象。
特邀嘉宾 franzcopy那两个罪犯看的纳粹视频算吗?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肯定算吧,首先我认为是从历史角度对人类暴力基因的一个展现,那场棒球运动的戏其实镜头留下的也是比较激烈的冲撞。
特邀嘉宾 franzcopy纳粹视频算是一种缩影,这样的耳濡目染确实让犯罪率大幅上升。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然后还有一个我觉得也是一个对21世纪众多暴力媒介的体现:指向了电视的邪恶,以及互联网的邪恶,21世纪的特性让暴力变得唾手可得,青少年随便可以订购到枪支,这也使美国枪支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不仅让他们变得邪恶,还让他们不爱看《最后的决斗》。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最后Eric一枪崩掉Alex 印象很深刻。
这里我感觉校园欺凌只是他们暴力的导火索,到最后他们的杀戮不再是为了复仇,而只是出于本能,为了杀戮本身了。
特邀嘉宾 franzcopy这个肯定更多还是自身因素,很多双手把他们推向了暴力的深渊。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大家有看过维伦纽瓦的《理工学院》吗?
和《大象》是同题材,而且片长比《大象》还要短,《理工学院》我就记得特别冷,和《大象》比可能更“零度”一些。
而且《理工学院》涉及到性别议题了,那个凶手要杀校园里所有的女人。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大家觉得这部电影有给出希望吗?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没有。
特邀嘉宾 franzcopy可能有,但我不太想get到,我觉得这部电影就应该冰冷到底。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没有希望。
助理主持人 Pincent刘 其实我们看到海报上的黄头发少年,他也遭受着一些问题,比如父亲酗酒,当然这也比较隐晦,电影不止给了他一个女孩的吻,还让他最后生还了。
突然又想到还有一个点算有点微弱希望的,就是那些被枪杀或生还的学生,都被相机记录下来了...摄影机的关怀是无差别对待的。
特邀嘉宾 franzcopy冰冷刺骨的电影,81分钟却让人可能81天都缓不过来。
#FIFF23#DAY9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电影大象的主题是校园枪击,故事原型是震惊世界的美国科伦拜恩枪击案,两名高中生血洗学校,造成多人死亡后,饮弹自杀。
导演范桑特将个人对于此案的理解和思考融入拍摄中,在大象中重现此案并引人深省。
整部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校园琐事,家中计划以及校园枪击。
校园中的记录简单却琐碎,让观者感觉和自己曾经或身边的校园经历并无差异。
略微叛逆却因家庭琐事和学习困难而哭泣的青春男孩;热爱摄影,习惯于在胶片上记录生活的帅气男生;扎堆在一起,议论校园帅哥八卦绯闻的女生小圈子;身材臃肿,被人所遗忘在图书馆默默打工的孤单女生。
在某间教室,师生正热烈讨论着如何在街上辨认同性恋;在操场上,激烈的橄榄球训练正在进行。
这是模式化的校园生活,这是被同学们共享的时间。
导演运用大量的长镜头,刻意营造缓慢的校园节奏,不断积蓄着影片的张力。
手持拍摄的技法让观众感觉自己即是校园中的一员,但校园生活的单调回闪却使人昏昏欲睡。
黄衣少年,摄影爱好者与孤僻女生在长廊里擦肩而过,这是全电影的一个关键镜头,也是导演不遗余力进行渲染的场景。
通过三个人的不同角度进行拍摄,每个人出现在这个长廊的原因不同,目的地不同,三人却阴差阳错,真实确定地相遇了。
校园生活的平静简单,去蕴含着无数的交集。
一次并不热烈的相遇,折射出时间与空间上的封闭,自此突然醒悟,原来电影传达的并不是线性事件的罗列,而是多个角度渲染简单的校园生活。
如果生活以如此的节奏进行下去,不断的相遇,无数的交集。
即使有女生间议论男生时的争风吃醋,即使存在因为家庭琐事而落下的眼泪,即使有食堂中不合胃口的食物,一切都会持续而平淡的存在。
走廊的相遇只是一个缩影,将时间延长,将空间拓展,将人物增加,如果没有什么改变发生,无数次相遇将会发生,无数人的校园生活即是如此。
但是,一切真的是这样吗,模式化的校园生活下却暗流涌动。
电影在一个被共享的时点外,却安排了一段不同的叙事。
少年Alex在课堂上被人投掷污秽却无处申诉,来到食堂后并未就餐而手持笔记本作记录,在家中与好友Eric共谋校园杀人计划。
这是一段被剥离开的线性叙事,从Alex面对镜子无奈的表情开始,事情正在慢慢向着悲剧发展。
在Alex家中,暴力的电脑游戏,电视中的纳粹纪录片,墙壁上扭曲的图画,代表的都是阴暗和压抑。
在Alex的琴声中,《献给爱丽丝》的舒缓轻柔,却以烦躁焦虑的快节奏结束。
或许这也是暗示了这部影片的整体节奏。
之后,二人购买了枪支,计划实施校园屠杀。
整部影片的高潮来临,校园的平静瞬间支离破碎,之前出现的人物一个接一个被击杀,连搭档Eric同样被Alex杀死。
影片最后,Alex枪指情侣,自言自语,镜头慢慢远离直至结束。
以这样的结局结束,导演留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
正如导演所说,他并不想对事件做过多的解释。
他在影片中既没有对凶手进行道德审判,也没有对受害者表示同情,更没有意图全面解析暴力事件的原因。
在杀人前,凶手之间只是冷静地说一句“要玩的快乐”。
从电影题目《大象》看,大象意为身边的难以发现的危险。
如何发现危险和排除危险,对观众来说,见仁见智。
有人看到了枪支管制,有人提出了学校教育,也有人发现了负面文化。
但是,危险依旧就在那里,在平静的校园,也在程式化的生活中。
或许,你走在一条熟悉的校园道路上,旁边的角落中有支冰冷的步枪指着你,这个人,前天与你相遇,昨天与你相遇,而今天,他将让你看不到明天。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科伦拜恩中学(Columbine High School)曾发生了震惊全美的校园枪击事件,十年后,美国导演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将此事件改变成了电影——《大象》,并在戛纳满载而归。
作为美国独立电影的领军人物范•桑特保持了他电影一贯的特殊叙事方式,以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选材策略,在人物刻画上:被边缘化,受歧视,漂泊、孤独、同性恋是他精髓的东西,是他电影价值得到体现的部分。
电影题为《大象》,可出人意料的是,整部影片除了男主角卧室墙上手绘的大象,几乎没有出现过大象的影子,甚至没有像《沉默的羔羊》中的“羔羊”那样被提及过数次。
人们对影片的名称有三种猜测:第一种,是因为青春期的大象最易暴躁,最危险,如影片中受歧视的男孩Alex和Eric。
第二种,解释来自于1989年BBC制作的关于北爱尔兰政治暴力的同名电影《象》,两部影片都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被忽视:就像大象出现在起居室,人们要么假装它不可能在那儿,要么以为它不是真的大象,来自俗语“房间里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 第三种,出自于印度佛经里的一则寓言故事,一个试图用手来辨别大象的盲人是不可能准确地描绘出大象的完整形象的,每个盲人根据自己接触到的部位所描绘的是彼此不同的存在,跟中国古代“盲人摸象”的故事如出一辙。
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片面的得是正确的答案,而事实上每个人都仅仅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每个人自己那部分、自己立场的一方面。
正如范•桑特所说:“对这样的恐怖事件我们不做什么特别的解释。
我们只想写意地表达,给观众留下几分思考的空间”,影片通过校园中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不同视角反映了枪击事件发生之前和发生时的情景,试图用冷静的态度和风格化的叙事方式表现枪击的整个过程。
导演范•桑特一向青睐青少年主题,如《邪恶的夜晚》(《Mala Noche》 1985)里的非法入境少年、《我私人的爱达荷》(《My Own Private Idaho》 1991)里的男妓、《迷幻公园》(《Paranoid Park》 2007)里的迷惘少年,他们都极具相似性,甚至互相交融——叛逆反抗、放浪形骸、不羁不绊、迷茫无措,而易暴易怒,难以合群,被边缘化。
所以《大象》中学校里受歧视受欺负的同性恋高中生成为电影的主角在范•桑特的镜头下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且在那段时间里,也就是从1997 年至1999年之间, 美国大约发生了不少于八起校园枪击事件,乐于拍摄敏感题材的范•桑特选择了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宗,不仅表达了自己对青少年无责任感、无理性的审视,还增加了影片的卖点,提高关注度,是一种明智的独立电影运作方式。
导演本人不做解释,观众不是傻子,看似轻描淡写旁观者似的自然主义纪实影像更多的是留给人们去反思——不是归咎于同性恋、不是归咎于纳粹主义、不是暴力游戏,而是青少年成长的氛围,学校的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
我曾经的一位文明史的外教老师说过这样一席话(虽然有点悲观):“现在的西方世界是没有文化的世界,很多青年人们成了‘两只脚的动物’(biped),每天只有吃饭、睡觉、斗争和交配……”格斯为了拍摄访问了许多学生,最后他说,“有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有的则很满足,但也有的人直接说校园生活就是地狱”(引自《大象》法语版海报)。
片中的青年人不是没有情感,他们有眼泪,有恐惧,只是一些人没有学会宽容,没有学会理解与爱。
其中一位少年曾说过他们这么做是因为爱,可是杀戮的结果却不是爱。
校园枪击,很难不让人想到美国的枪文化。
美国社会学家赫尔曼• 康恩曾经说过: “枪支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据美国“烟酒和火器管理局”1998年统计:包括步枪、手枪和猎枪,美国约有2.3亿多支枪械流散在民间。
美国法律之所以不禁枪,是因为“美国人民有推翻暴政的自由”(来自《独立宣言》)。
在美国人眼里,枪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力量的延伸。
而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上,民兵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更为持枪增加了神圣的意味——民兵在莱克星顿打响了第一枪,为独立战争拉开序幕。
在许多美国人看来,最初美国之所以能够获得独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手一支枪。
还有英语里许多与枪相关的词汇往往略带褒义和称赞的色彩,例如:big gun——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go great guns——高速高效地干;with guns blazing——很努力的, 热烈的。
不仅如此,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硬摇滚乐队枪炮玫瑰乐队,简称枪花乐队(Guns N' Roses)。
这也就不奇怪在他国当作危险品的枪支在美国被认作“秩序的象征和保守主义的图腾”了。
虽然枪文化不是枪击案的主要原因,对枪支崇拜的整体性意识也是故事的大环境之一。
结构的规整是好莱坞电影赖以生存的法则,打破叙事结构的常规性是独立电影人走向嘎纳的法宝,前有昆汀,后有范桑特。
《大象》没有采用任何已有的叙事模板,而是把时间和事件的结合放在了首位,于是我们看到同一个场景在几人身后出现多次,一个在我们意识中已经走过的时间又出现在我们面前,反复既有强调的作用,更有全面的特点,当我们从数个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时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变成了数个问题,《大象》中的重复除了详尽交待,还有丰富原本很薄弱的人物感情和人物刻画。
不同的人走出不同的路,与不同的人产生关系,这其中有一种特殊的意味。
自然导演也没有过多考虑电影高潮来到的时间,或者导演根本就没有去详尽考究电影是否需要高潮,对一些电影来说高潮的迭起和出众是他们赚取票房的利器,对另一些电影来说平静舒缓的输出思想和观点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就《大象》而言,枪杀部分与前一部份产生强烈的畸变,平静宁和过渡饱和色彩艳丽的画面,随着枪击声变得乖戾血腥,无论对我们毫无防备的心理,还是生理视觉都是极大的冲击。
但导演不是想靠此来把我们从一种缓慢得甚至有些沉闷的节奏中拖一拖,而是我们发现电影对于时间的还原本事如此,我们可以想象校园里某个千篇一律的早晨是怎样突变成腥风血雨的,这期间是不需要任何铺垫和暗示的,要得只是一个破折号。
而这种在柔美与暴力间直面的对照也算是一种独特的暴力美学了。
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影片的结尾,镜头并未交待那对恋人的生死,这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的开放式结尾使影片再一次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点,将猜测、争论与反思的空间留给观众。
众多的人物在片中大部分时间内是不会出现的,特别是彼此几乎无关的生活片断,琐碎而凌乱。
但是导演选择用不同的视角展现同一件事情发生前和发生时的不同人的不同状态,用舒缓的节奏,唯美的画面,精致的镜头,深沉的隐喻,表现了人性的异化,集体感的缺失,自我的封闭,压抑和非理智的暴力倾向。
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难怪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垂青。
校园暴力的泛滥是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电影通过它的叙事将它还原到我们面前,我们在看到的时候惊讶于它的残酷和血腥,但这不是电影的力量和价值,电影的力量和价值在于让我们看到这些恐怖的场面之后,能有所感悟和反思,当我们回过头去看我们曾经下手做过的事时,有种难以抵挡的惭愧,我们是否在无意间营造过伤害人的氛围;在看到受伤害的人是否曾落井下石;怜悯的心在多少时间里是不闻不问的?
我们相信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手法,凭借它广泛传播的能力,能够做更多的事,能对我们有更多的启迪,就像平静叙述的《大象》能够在人们心里产生的波澜一样,其他的悲天悯人,或者对于各个群体理解的表达都能创造一种价值。
这才是电影的价值和它的力量所在。
我们太习惯被教育,每次看完一部电影,总想去解读导演表达了什么意思,参透导演的想法。
而当我们看到《大象》里平静的镜头语言,就像文学里的“零点写作”追求客观一样,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校园枪击案,导演只是呈现现实并非表达观点,需要我们得出自己的思考。
在这里,没有力挽狂澜的英雄,没有声泪俱下的控诉、没有对这场枪击案前因后果的一个分析和探讨,就是描述了这么一场枪击案。
枪机本身是暴力,但是电影却没有把枪机作为暴力展示,本来一场很有噱头能够刺激视听感官的枪击题材,但是导演却拒绝了带有情绪的蒙太奇,使用了大量长镜头。
生活更接近诗,而非戏剧。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里说,诗性本质是生活本身,是自然的,无序的,非理性的,野蛮的。
不规则叙事、多视角叙事。
8.1分,个人很欣赏这种冷静克制的电影。
一些关于校园暴力的电影,如《学校风云》《三角草的春天》《报告老师,怪怪怪,怪物!
》等,我知道被校园暴力很可怜,你们的感情必须宣泄,但看到的每一部校园暴力电影都像你们这样鬼哭狼嚎的,看多了心里烦不烦啊?
电影说到底是客观陈述者,不是主观经历者,你们每次都像亲身经历过一样悲哀,给我的感觉就像卖惨。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些埋竹鼠的视频。
养殖户当然可怜,但大部分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看多了真的烦。
唯有那位,事发多日后发了个告别视频,没哭,没闹,平平淡淡的,但给人一股真心的伤感。
哀莫大于心死,但以后的路还得硬挺着走。
这部电影的风格我个人很欣赏,至于硬质量,虽然它是金棕榈获奖作品,但它在我心中并没有达到那个层次。
电影是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辅垫,这点我很喜欢,但是花费大量时间在长镜头拍人走路上,我实在不明白有什么寓意或妙处。。。
所以最后只打了个中等偏上的分数。
我想关于校园暴力,不会有一个国家比得上美国热闹了(因为在更为混乱的南非诸多国家,学校里面没有这么多人),也许我这么说太冷血了,但在美国这么高的枪械普及率下,出现这么多的校园暴力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者我们也可以认为,那些喜欢玩或不喜欢玩CS之类游戏的变态学生在美国太多太多了。
大象,寓言中的角色,就像它的名字,这整部电影都波澜不惊。
每一个随着镜头移动的人,都看起来不怎么正常,却又正常至极,所以看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些人暗藏杀机,然而不幸的是,很多受到排斥的人没有变成整个学校的杀人犯,而是那个会弹至爱丽丝的男孩子。
就是在这种平淡中才能更加深刻的表现出杀人犯的冷血,所带给我们的感官更加强烈。
导演没有带任何一丝情绪来拍摄整部电影,包括结尾。。。。
然后是出现了两次的用滤色镜拍的天空,时不时传出的鸟叫,风声,蝉鸣。
这就是震撼。
很难想象真实的校园暴力的情况,至始至终,枪声,就连多余的惊恐的眼神都没有,就倒地死了。
这还是及至的死亡方式,就连战争中的误伤都自愧不如。
网站只有一个点击,付款,抢自动送上门,枪杀过程,没有听见警笛的声音,这也是杀人的及至了。
表现事实也需要技巧的,我想,在这个只有同情的年代,哭天撼地更没有号召力。
数量多到让人发指的运动长镜头...算我没选对时间看这部片有空会看第2遍的
又名: 大象导演: 格斯 范 山特 (Gus Van Sant)主演: Alex Frost / Eric Deulen / John Robinson上映年度: 2003语言: 英语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imdb链接: tt0363589
Like the way how the focus goes but the story is not that catchy...
为了最后的高潮用了前一个小时的时间去铺陈,很美式但是也很乏味。
在我最郁闷的时候居然看了如此闷的长镜头片 此片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我认为可以直接从66分钟开始看= =
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又最恐怖的一天。
跟拍横摇长镜头,空旷淡然而华丽。每一个平凡的名字都应被记住,不同人的视角重复波澜不惊的时间。少年犯罪,永远无解的结。
配合绝美配乐及画面的一场非典型性杀戮片,,,,
日常的琐碎的生活片段并不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慢悠悠地走,也不是抬头看云看半天。评论里各种赞导演,让我更加认定导演是为了炫技和装逼,而不是以某种有诚意的方式呈现事件
镜头感在平淡中出彩。你不能说好看,但这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
青春是多彩的也是残酷的,很适合年轻人看,有很多跟着人走的长镜头,仿佛观众自己在走一样,另外,多线条式也是我喜欢的类型。
号称是校园暴力……但是整个电影的气息都是平静缓慢就连杀人的时候都是那么安静……前面的部分是表现校园生活……结尾就是一场屠杀……但是细节的构思和表现力都很好……稍微有点闷……是属于看完以后仔细想想才会觉得好看的那种……是回味的意思吧……
真的有想睡觉 前一个多小时沉闷到极致 不过最后连同伴都射杀到是吃了一惊 美国高中确实有优越性
不好意思 不认识导演 看完我也尬吹不起来 长镜头每个人都拍一遍 关键每个人都是无聊的teenager,毫无人格魅力或是推动情节进展,很无聊(The Affair两人视角重拍就很有内涵,不同人物线的交织汇合,想起了宝矿力三人长镜头广告)。同性讨论?同性之吻,黄发男父亲这些有什么用?未成年随便网购枪?准头都很棒还没有后坐力?学校有人看见了也不拦,黄发也不报警?霸凌的程度?无差别虐杀,先假意放走再杀?各种不合理 Video game和Hitler两段更是最笨的方法,还好这不是天朝,要不然会禁一大批游戏。校园枪击案频发,感觉这是个恶魔诅咒,邪恶而诱惑着灯塔的荷尔蒙teenager
都说2H37像大象,但我觉得2H37要更加真实。
现在来看这部经典的电影,让我想起了半年前看的一部现在怎么都不记得名字的澳大利亚的电影,相同的模式,相同的套路,相同的摄影手法,同样的参选了cannes 不过是06年的而且没得什么奖。这样看来,或是这样想起,当时觉得那部电影的精彩现在变荡然无存了,充其量算是个仿制品,而且仿制得完全没有技术含量,你多角度拍摄我也多角度,你提到同性恋我也提,你在校园我也在,就连其中一个女性角色骂或者暗斗另一个或许对她男友有好感的女生的桥段也如出一辙,到最后,模仿了那么多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就把最后的他杀改为自杀,
贝多芬音乐都快成为变态的代名词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K1ojgobJ7k/
所有给高分的都是傻逼吧。不知所谓的定景镜头跟随镜头,再弹一首月光奏鸣曲致爱丽丝,你他妈杀人就很牛逼了是吧。一群傻逼!
早先看的,对那种情况还没法深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