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与被爱”“父母与孩子”的课题,不会教养孩子的人反倒生了很多孩子,真正爱惜孩子的人却无法找到情感寄托。
缺爱的少女和一对中年丧子的夫妻互相治愈。
一个安静却十分有力量的故事。
爱意在无声宣泄,女孩被接纳,尊重,善待,不同家庭下的凯特长成了不同的样子。
温柔的姨妈,“凶凶的”姨夫,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关爱凯特,从而教会她如何去爱别人,更重要的是爱自己。
结局虽未表明凯特的去向,但儿时受到的爱意会成为心中深埋的种,滋养她成为更好的人。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爱是必不可少的,家庭尤其是孩子感受爱的重要场所,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联想与观察。
1.Eibhlín 的丈夫Seán在农场劳作,发现Cáit不见了时,应是此前儿子不幸离世带给他的内疚,使他生出应激反应,以至在他找见Cáit时对着Cáit大吼。
2.Seán让Cáit快跑经过林荫道,帮他到邮箱取信的环节,应是Seán与他儿子此前常有的互动。
3.Cáit在与Seán独处时(Eibhlín去帮邻居照顾老人)消失过一次,在与Eibhlín独处时(Cáit去帮邻居家的牛犊接生)也消失过一次。
Eibhlín 与Seán因Cáit的有限消失,分别再遭受一次创伤,是二人隐隐地不可言说的痛。
4.Cáit日常须忙碌于农场繁重的事务,无暇时时照看儿子。
Eibhlín当时大概率也有手头需要分心的事做。
儿子因两人注意力的缺失而消失。
Cáit寄养在家时,两人有意识地匀出精力(两个人中总须有一人留出精力)来照看Cáit。
Cáit独自到水池旁打水时,恰恰又是二人皆无精力来照看Cáit之时。
第一部在一天内从头到尾看完两次的电影。
刚开始看的时候迷迷糊糊,但能逐步感受到影片的镜头语言具有一种美感,给人一种“这才是真正的电影啊”的感觉。
看完后,为影片讲述的故事所感动,并意识到错过了很多细节,于是带着疑问去重新看前面部分,结果又看完了一遍。
重温的过程中并不会因为知道结局而失去兴趣,反而会细细琢磨电影的镜头语言,试图找出其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能牢牢抓住观众情绪的原因。
片中故事的发生地是爱尔兰乡村,讲述了一个内向安静的9岁小女孩于暑假期间被寄养在亲戚家,在与亲戚的相处中真正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的故事。
影片中,小女孩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父亲酗酒好赌,不务正业,母亲也没有给她足够的关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三个姐姐自然也不懂得呵护妹妹。
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很少说话,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喜欢一个人安静待着,总是一个人跑到草坪上睡觉,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因为父母亲的失职,小女孩并不总能吃饱饭,甚至会忍不住在学校偷倒同学的牛奶喝。
在母亲即将再次生产时,父母亲商量将小女孩送到亲戚家临时寄养以减轻家庭压力。
父亲将小女孩送到亲戚家时,当着小女孩的面抱怨她只会吃饭,不懂感谢,并告诉亲戚可以安排小女孩干活。
小女孩只是继续保持沉默,好像已经习以为常,这样没有反应的反应让人心疼。
初到亲戚家,和善的姨母会帮小女孩洗澡、编头发,带她一起打水,并在发现小女孩尿床时假装不知道化解其尴尬。
跟小女孩一样沉默寡言的姨父虽然一开始对小女孩爱搭不理,却有一颗温柔的心,会在对小女孩发脾气后偷偷放一个马卡龙饼干在桌上表示歉意,会在发现小女孩离开视野后着急地寻找,会拿可以买好几个雪糕的钱让小女孩买雪糕。
小女孩在亲戚身上感受到了不曾感受过的家庭温暖。
然而,姨父跟姨母虽然对小女孩呵护备至,却有一个小女孩不知道的秘密——经历过丧子之痛的他/她们有意无意将小女孩当成了儿子的替代 ,甚至让小女孩穿了一个月儿子的衣服。
随着小女孩在家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意识到这一点的姨父提出要给小女孩买件新衣服,还没走出悲伤的姨母一开始表示反对,却也在姨父的坚持下尝试改变。
后来小女孩无意得知了亲戚家发生的事,一向乖巧的她也会通过将旧外套脱掉表示小小的不满。
善解人意的姨父及时开导了小女孩,拉近了与小女孩的距离。
一度守着秘密的姨父姨母与了解到真相的小女孩在分享秘密的同时也消除了无形的隔阂,变得更亲密。
不善言辞的姨父开始教小女孩阅读、让她奔跑。
小女孩逐渐敞开心扉,话越来越多,脸上也有了极少表露过的笑容。
在暑假即将结束时,得知将要被送回去的小女孩以其惯用的提问形式表达了她不想回家的想法。
听懂小女孩话意的姨父与姨母用沉默给了小女孩答案,任凭泪水流出的姨母却没有说出一句挽留的话。
正如姨父对小女孩说的,不想说话的时候保持沉默就好了,有时候沉默表达的东西更真实。
影片的直译名是《安静的女孩》,自己也很喜欢这个片名。
安静是本片的基调。
安静可以表达很多东西,自有其力量!
在小女孩回家前,姨母感慨说以后她只能独自去打水了。
一句无心之言被小女孩听到了心上。
为了表示感谢,小女孩一个人提着桶到井边打水,差点酿成意外。
有所预感的姨母看到浑身湿润的小女孩,想起了跌落井中溺亡的儿子,心有余悸。
电影并没有为了营造冲突而给观众一个悲伤的结局,平安无事的小女孩也给了这个家庭希望。
影片最后,小女孩目送着姨父姨母的车逐渐驶离,想起了这段时间她被关爱的点点滴滴,不理会父亲在一旁的唠叨,追了出去。
小女孩虽然不善言辞,却比谁都敏感,看到姨父偷偷放在桌上的马卡龙饼干就立马了解到这是姨父表达歉意的方式并欣然接受,看到姨父姨母互相拥抱扶持就明白了这才是家人相处的模样,看到姨父在知道她要回家后一个人在她房间窗前远望的怅然就感受到了姨父的不舍。
这样的她,并不像其父亲所说的不懂感谢,相反她把别人对她的好都记在心上,并会用行动去回馈她的谢意。
看到追来的小女孩的姨父姨母再也无法故作镇定。
姨父深深抱住了小女孩,姨母也潸然泪下。
小女孩在姨父的怀里看到跟来的父亲,先是彷徨地叫了一声爸爸,后又把头埋进姨父的怀里轻声叫了声爸爸。
两声“爸爸”的不同,将小女孩此刻的情绪表露得淋漓尽致。
电影到此戛然而止,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小女孩最终的去处只能由观众遐想。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现在的小女孩已经不再是那个内向孤僻的小女孩,她懂得了一个正常的家庭应有的样子,也明白了什么是亲情。
影片的镜头语言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电影的美感。
没有夸张的剧情,没有冗余的台词,甚至没有什么配乐,只是讲了一个普通的故事,却通过缓慢克制的节奏与细腻真实的镜头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情绪。
本片的美术摄影也堪称电影拍摄的典范——片中有很多的近景特写镜头,在4:3的画面比例下,让人有更真实的代入感;同时通过对光影细节的捕捉,加强了这种真实感或者说美感;通过色彩画面的对比,反映出环境的氛围特点与人物的情绪。
片尾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在片尾曲中,出现了窸窣的虫鸣鸟语声,让自己仿佛又回到了故事中,一度以为还有后续的剧情。
只可惜导演还是只给了声音让观众遐想。
也许这明快的声音就是在告诉观众电影后来的走向,给了观众一个happy ending的暗示。
本片导演有着多年的记录片拍摄经验,让导演对镜头语言的理解异于常人,在第一次拍长片时就拍出了这样一部真实、细腻、克制又充满美感的电影。
电影有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应该是具有美感的,或者说电影感。
很多或依靠题材一味堆叠冲突或写流水日记式喋喋不休的电影之所以让人出戏,就在于缺乏电影感。
这是一部具有电影感的电影!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看了本片,这部难得的佳片也算是一份特别的儿童节礼物了!
凯特是一个九岁的安静少女。
虽然家里姊妹众多,但她话很少,性格有些孤僻,常常一个人躺在草地里,导致家人得到处找她。
虽然已经九岁了,但她还会尿床,学习上也有些困难,跟同学相比有一定差距。
她在学校里似乎也没有什么好朋友,甚至还被姐姐的同学叫做怪胎,而她会默默忍受着这些,实在受不了了,就逃课跑掉。
这样的一个女孩,放在周围人的视角里,或许就是一个“问题”孩子,一个需要被治疗的“病人”,一个可能会被送进心理咨询室的孩子。
凯特的父亲嗜赌又要面子,出轨甚至都不避讳孩子;母亲陷入贫困的生活、无穷尽的家务和新生命即将降生的繁乱当中,也没有任何心力分给她。
这样的家庭,连她的存在都常常被漠视的,自然是不可能送她去做什么心理咨询的,甚至在一个暑假被送到了远方亲戚家里暂时寄养。
父母似乎都不想要她了,亲戚“想养多久就养多久”。
命运似乎为凯特关上了门。
姨妈艾琳温柔而恬淡。
她细致的照顾着凯特,用小刷子一点点的帮她刷净脚指头缝里的污垢,轻轻的一遍遍帮她梳头,带她去品尝井水的甘甜,想要给凯特家里一些金钱帮助时会询问凯特的看法评估她父母的体验,睡觉时会仔细询问她想要的光线,在发现凯特尿床之后会说:“这些老床垫总是在哭泣”。
这些都是凯特从未有过的体验。
一个人如此温柔而专注的看着她,考虑着每一个细节中她的体验,在她可能感觉羞耻难堪的时刻,轻轻接住她,“这不是你的错”。
当她被爱着,被好好的照料着,没有那么多情绪需要被压抑,也不再需要用躯体化的症状来表达,她不再尿床了。
姨父约恩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一开始他都不太搭理凯特,在每次凯特跟他道晚安时,都有些不置可否的模样。
姨妈不在的场合,姨父甚至有些坐立难安,总是急急的走开了去。
他也似乎有些不善言辞,某一天干活儿的时候突然发现凯特不见了,他发疯一样的到处找,找到之后很生气地说:“你不能这样一声不吭的就跑掉!
”明明那么的担心在意着凯特,但却用了责怪的方式来表达。
凯特以为自己又做错了事情。
直到他默默的拿出了一颗马卡龙,放在凯特面前的桌子上,这个男人的温柔终于开始得以显现。
两个同样沉默寡言的灵魂是相互懂得的,凯特显然一下子就收到了这份歉疚的心意,她和姨父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亲近了。
她帮着姨父干农活儿,一边干还一边比赛,脸上有了笑容。
姨父叫她“长腿姑娘”,鼓励她去做她擅长的事情——奔跑,还为她计时,关注着她的进步,“比第一次跑的时候快了十秒”。
没有人愿意等待她的语言时,她是那个读书都读不通顺的女孩。
在这个安静的家庭里,终于有人愿意等待她。
她的话越来越多,甚至会十万个为什么式的向姨父提问:“为什么要给小牛喝奶粉?
为什么不给它喝母牛的奶?
”絮叨到姨父要用“你来喂”来让她稍稍安静一会儿。
姨妈曾说:“这个家没有秘密。
“”有秘密的地方就有羞耻。
“”这个家不需要羞耻。
”她曾深深的被安慰到。
而这一天,她终于发现了这个家庭令人心碎的秘密。
原来,她是一个替代性的儿童,连姨妈日常给她穿的衣服都是他们早夭的儿子的。
原来,她就是这个秘密的一部分。
姨妈对她的爱与照顾,是真的吗?
在她心里,一定这样怀疑过。
虽然无法直接表达,但她用不愿意再穿某些衣服来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这时候,是姨父的爱托住了她。
她有专门带她去买的,只属于自己的衣服,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承认、被看见。
在爱尔兰乡村橙黄色的夏日阳光里,郁郁葱葱的大树阴影间,她一遍又一遍大步的奔跑着,迎着风,带着笑,那么自信而快乐。
与初到这个家里时的畏缩与无措,判若两人。
暑假要结束了,凯特得回家了。
纵有千般不舍,也无法抗拒别离的到来。
但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凯特长成了一个可以去表达爱的女孩。
她依然不善言辞,如同姨父姨母一样,习惯于用行动去表达。
她想为这个家再做些什么,比如在他们忙碌无暇时,帮他们去深井边打一桶水。
感恩导演的温柔,虽然让凯特落水了,但没有再重蹈这个家的覆辙,她爬出了井,湿漉漉的回来了。
虽然凯特还是回到了那个阴暗逼仄的家里,回到那个喧嚣繁乱的环境里,但有些东西已经在她心里生长了出来,被爱的阳光照耀过,她可以为自己而奔跑,如风一般的女子似的,追上姨父姨母的车,扑到姨父的怀里,轻轻的叫一声“爸爸”。
与姨父姨母共度的这个暑假,这些被爱过的时刻与经验,已经印刻到了她的心里。
在未来的日子里,也可以被调用,“我是值得被爱的”。
虽然她没有机会走进心理咨询室,但这样的经历同样也是一次治愈之旅,心底的伤痛被抚平,爱的种子发芽了。
我们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父母。
生我们的人,是父母;养我们的人,也是父母;陪伴过我们的人,爱过我们的人,都可以是父母。
哪怕原生家庭再糟糕,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仍有机会遇到一些更好的人们。
也许是某个亲戚,也许是一位老师,也许是一些朋友,也许是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温暖和爱,来帮助我们长成更好的自己。
夏季 田园风光 冷暖交替。
-通过原生家庭和寄居家庭的种种对比,凯特短暂的获得了一个暖意十足的夏季。
原生家庭的氛围冷漠,出轨的父亲,不友好的姐妹关系,唯有母亲透露出对于凯特的关心。
父亲送凯特去舅妈家 却在言语上不断贬低打击着,临走时还忘记放下凯特的行李,只会嘱咐她别惹麻烦。
而姐姐面对凯特被牛奶打翻淋湿只显露出嫌弃而非问候关心,还拆坏她的婴儿车来玩耍。
母亲虽会提醒凯特寄居时的各种注意事项,打听她何时归的日期,但因子女过多疏忽孩子们的午饭,凯特时常浑身脏兮兮。
-来到舅妈家 凯特感受到了细致的关照,为其沐浴清洗,即便尿床也采取了特殊的暖意对话方式,不在意凯特的饭量大,回怼父亲谁不是这个阶段过来的。
告诉她这个家里没有秘密 什么都可以说。
于是 她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格外温暖的假期。
一起做家务,每晚睡前的问候。
舅舅不善言辞 劳务时因担心而呵斥了凯特致使二人有小隔阂,却也以他的方式用小饼干来缓解两人关系。
-即便凯特后续知道舅妈曾有过自己的孩子且去世,自己一直穿的衣物正是那个孩子的,但也不曾否认感受到的爱意。
夏天很快过去 凯特被送回 舅妈舅舅离去。
记忆回闪 凯特追了出去。
她抱着舅舅 看着远处追来的父亲 不禁喊出dad 但随后 她将头埋进舅舅的肩头 再一次喊出了那个称谓。
-影片的情感很细腻浓郁 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作为线索抛给观众去读取 是一部如春风般和煦却不似夏日热烈的片子。
那是一种萌发的 新生的暖。
看了这部电影,我才对什么叫“照顾小孩”有了实感。
生小孩是一件需要仔细考虑再做的事情,如果只是衣食住行,那真的很简单。
就像凯特的原生家庭一样,有衣服穿、有一口面包吃、有张床睡、有学上,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到了解决,但是没有人在意她的心灵世界。
凯特是个安静敏感的小女孩,在这样的家庭中,她没法像姐姐们大大咧咧糊弄着过日子,她宁愿躺在草坪也不想回家。
家里的条件很差,连割草的工人都请不起,然而还是在不停地生小孩,父亲还是滥赌输掉了家里的小红母牛。
父母之间的感情、家庭的亲情都很淡漠,凯特这个年纪了还会尿床,然而尿湿的床单就这样继续铺在床垫上,没人照管。
然而艾琳和肖恩是不同的,他们本来就只有一个孩子,想必是精心照料着长大,因此在孩子意外去世之后才会如此悲痛。
艾琳来了,他们也许曾让凯特穿上已故儿子的衣服,寻找那一些相似的错觉。
说一千道一万,他们真的有好好照顾凯特。
来的第一天,凯特还是尿床了,她僵站在床边,艾琳跟她说话也不回头,她的内心此刻是羞愧和无法面对的。
艾琳发现后确实也有些惊讶,不过她马上改口说是床垫太潮湿了,维护了一个小女孩的自尊。
凯特并不像她的父母说的那样,很冷漠,连谢谢都不会说。
在艾琳有事离开,肖恩第一次独自带她的时候,她去仓库找到了扫把,试图和肖恩一起打扫牛棚。
虽然肖恩误以为她在乱跑,训斥了她,但这也正是两人关系的转机。
他们会每天给凯特梳头100下,会告诉她养肤的“小秘密”,会给她零花钱,会带她买衣服,会陪她读睡前故事,会让她在路上尽情奔跑,会一起看电视到睡着💤……也许凯特会慢慢悟到,原来她需要的是这种“照顾”,原来她的内心需求不是过量的妄想,而是深爱孩子的父母的日常。
也许这部电影更适合想要为人父母的夫妻观看,在精心的照顾下,宝贝可以那么那么好。
希望凯特、艾琳和肖恩能够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肖恩夫妇送凯特回家,凯特家小弟弟出生了,啼哭的声音仿佛像针一样扎着肖恩夫妇的心,肖恩于是找借口说要回家了,凯特妈妈客气挽留,肖恩显得有的烦躁,是啊,多么令人难受!
肖恩的儿子小时候溺水,后来一个小孩都没有,但是肖恩夫妇恩爱,家庭小康,人很善良。
但是凯特的父母,小孩很多,夫妻感情不和,因为小孩多,经济和精力显得紧张。
两对夫妻都有各自羡慕的地方,站在旁观来说,不知道谁羡慕谁。
肖恩夫妇其实很善良,当凯特从邻居太太得知肖恩夫妇小孩的事情,然后在车上说出来的时候,伤口被提及,没有迁怒,没有怨邻居多嘴,就是默默忍受。
肖恩还特意带凯特出去开导。
肖恩夫妇人品可贵,难怪凯特那么依依不舍。
视听语言上很克制,但解读起来并不难,因为故事其实很通俗。
一个糟糕家庭出身不被待见的女孩,寄养到中年丧子的夫妇家里。
两个家庭状况,以及对女孩的态度也都十分直白的展现出来。
因此这个安静的女孩会期待留在寄养家庭,观众也希望她不被送回去是毫无争议的。
因为这对丧子的中年夫妇也同样需要这个安静女孩的陪伴。
落水那场戏拍的实在是太好了,也正是因为其它时候视听语言是朴实的,那一场显得那么的力量十足。
两个家庭的环境对比非常的强烈和直观。
原生家庭室内基本是不用光的,也没有颜色
寄养家庭就明亮而温暖声音的处理特别的“电影”,除了画面的里的动效,对画外空间的营造(声音方面)也非常精细,你始终知道这是发生在乡下农场的故事,因为牛养狗在外面不断的告诉你。
我唯一不喜欢的是结局处理,开放式结局了,我更希望看到安静的女孩彻底拥有新家。
虽然我知道导演为什么要这么做,虽然换做是我也会这么剪,因为这样会显得更具力量。
但作为观众,跟三个主角共情了90分钟了,真希望亲眼看到他们有一个幸福的结局啊。
这部影片,简直让我沉浸其中,它的宁静、舒适和强大感觉让人着迷。
第一遍看完后,我留恋不已,立刻就开始了第二轮的观影!
它所带来的治愈力完全不逊色于《海蒂和爷爷》!
整部影片的节奏缓慢而宁静,每一帧都仿佛一幅心灵之景,温暖且令人心驰神往。
影片以凯特对原生家庭中冷漠无情的爱为主题,她在这样的家庭里总是被遗忘被忽视。
父亲荒废职守,母亲被家中众多孩子耽误,姐姐们更是不待见她。
因即将迎来新生命,家中孩子照料不过来,凯特不得不被送到远亲家中短暂居住,在那里她终于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爱与陪伴。
电影开篇镜头给了一瞬,小女孩凯特面对母亲的呼唤开始时默不作声仍然躺在草地上,反映了其听到了但是抗拒进入家庭环境,想要呆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一种心理。
所以能猜到,这鬼家庭肯定不是啥好环境。
果然,而后小女孩磨蹭了一阵子回到家,我们跟随着主角第一人称的镜头渐渐看到一屋子大大小小的女孩子,破旧凌乱的房屋,没有准备的午饭,总是在嫌弃却又无所作为甚至身染恶习的父亲,和时常冷暴力的临产母亲。
看到这里,我想电影中的凯特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是很可怜的,因为他们在孩提时期,人格刚开始被塑造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不幸的家庭环境。
以前读过的儿童心理学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在还没有成为大人的时候,他们只能依附环境生长,因为他们在孩子的时候没有更换环境的能力,反而要尽量在这个环境中(父亲、母亲、兄弟姐妹)谋求生存资源,改善生存条件。
但是,健康的环境塑造健全的人格。
而不健康的环境打造不健康的生存形态,所以在他们长大成人后产生了讨好型人格、打岔型人格、指责型人格、超理智型人格等等不健全的人格类型。
而这些,部分人意识到了自己的痛苦和问题,他们选择面对,尝试解决,但是很多事情并不会因为我们想要解决就可以解决掉,这中间的很多人他们终其一生都在治愈自己的童年创伤;又有部分人连意识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健康/不健全,继续循规蹈矩的按照旧有生存模式继续生活,恋爱婚姻、组建家庭,继续复制同样的痛苦到下一代、下下代中,这样一代又一代人将痛苦叠加传递。
电影中的凯特更不幸的是除了遇到无爱的家庭环境,又遇到了饱受排挤的校园环境,一个孩子与人类社会试图建立联系的两大途径全部畸形。
所幸,凯特遇到了后来的寄宿家庭,虽然血缘关系远于父母姐妹,但是这个家庭的主体(父亲、母亲)结构稳定(个体人格稳定、家庭关系稳定),家庭成员内部充满了爱,虽然中间有着一些小的冲突,但是在一次一次的爱的传递中都被化解了,孩子感受到的是家庭成员带给他的接纳、理解、尊重,和越来越多的爱。
在这种被爱的环境中,小女孩从最开始的敏感、自闭(沉默着不愿表达)、怯懦这样的形象(一个内部明显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人格),蜕变为开始愿意表达、内心逐渐有爱、渐渐活泼开朗这样的形象。
她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
从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有一句感叹,过了一个暑假,母亲惊讶的发现孩子长大了(身材个头),原来被爱会疯狂的长出血肉,这话大概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吧。
小时候觉得,父母是天地,他们的话是圣旨。
幸运的是,我的父母在很多时刻他们都做了一个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完成度甚至超越了优秀。
但是这世界上仍然有很多父母是不称职的,他们本身是没有爱的个体,又组建了没有爱的家庭,那孩子是一定从家庭里得不到爱的滋养的。
电影里只负责生出不负责养好这样态度的父母总归是当今社会的少数,现代更多的是有两颗想养好的心却因为自身爱的能力匮乏、婚姻内部不畅通的沟通积攒的矛盾等等原因养不好的父母。
所以哇,人呢,自己都活不好的情况下不要踏入婚姻,否则遇到的便是两个人的悬崖,在两个人都过不好的情况下不要生产小孩,不然等在尽头的一定会是一家人的灾难。
看哭了,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但不是每个父母都算得上称职。艾琳和约恩就像海滩上丢失的马,像是死过一次,但好在他们过来了,像新的一样。即使那些爱闲话和尖酸刻薄,即使平静的生活,一样可以满怀爱意。凯特最后打水的时候,我特别的害怕,因为若事与愿违,我不敢想象艾琳和约恩是否还能过来,是否还继续愿意继续寻找善意。不过还好命运总还是能留些希望,你看,海上的灯变成了三盏了。
七分吧,有点无聊。情绪片,剧情薄弱
太平淡了
结尾挺感人
风景如画的乡村,安静的女孩,平淡的生活中挥之不去的悲伤
建议学一下节奏和调度
怎么越恶心的父母越偏偏要生很多孩子
精良,但也只停留在精良。
最后感动了一下下,除此之外我内心简直毫无波澜…但哪怕最后感动的一下下还被两声爸爸给我尴尬住了
有爱的滋养,灵魂会有力量。
从小爱尔兰语英语双语环境。
很讨巧的主题,本来想三星,看到最后日剧跑的慢镜头我更受不了了…全篇太刻意的注重构图画面,少了很多烟火气。只着重在重复打井、农场等,并没有深入下去。让我觉得我在读一篇故事,并且很教科书的感觉,一直在抽离在电影之外,并没有感情融入。
大部分好电影,90分钟足以。
爱是彼此的救赎 孩子对爱的需要 就像花朵对阳光和雨露的需要 谁给她爱 谁才是她的父母
4:3画幅的摄影和美术都不错,开头部分很好,最后又落俗套了,三星半吧。最大的收获是发现爱尔兰语不像英语象德语。村里的古董车都很漂亮。
安静即自卑、怯懦和无助。往往是最操蛋的父母生最多的孩子。[B+]
风景美如画,演员演技佳,剧情尽在不言中,好看,但我不喜欢。老套,故作克制,同类题材太多,不知道为什么还需要它。
无聊透顶
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成为父母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