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奥匈帝国时代留下来的咬人的大钟(奥匈帝国土耳其人在塞殖民四百年)2- 辗转难民营,维和部队将军,最后希望在山谷里安度的女一,一部巴尔干半岛血泪史3- 84-87体操冠军女二(那么战争一定是八十年代及以后的事情,难道是95年结束的波斯尼亚战争)4- 炸羊场面,地雷与无辜羊。
5- 男主的符号大约是正义或自由,永远虽迟但到。
只能抛思路,并不能解答。
蹲答案。
老实说,同样的配方看起来没有之前爽了。
库斯图里卡元素结合更好莱坞化的配置,加上老库自导自演与莫妮卡贝鲁奇相爱,一度有些出戏(尤其是瀑布那一段,我的天这是洗发水广告吗),难免被人指责”自恋“”自我复制“等等。
让我动容的主要是影片结尾的政治转向吧。
战火过后的绵延时间,战争遗人的用一块块石头铺满大地,很难说这个带着强烈西西弗斯意味的结尾不含一定的政治意味,对于裹挟在大国角力中命运不能由己的国家,所谓和平年代的步步重建与疗伤,就像这石这地。
像是@seamouse在影评里提到的,在老库此前自导自演的一部短片中,他扮演的东正教苦修士,背着两袋石头,途中遇到毒蛇、骷髅和乌鸦,最终来到山顶。
当时,向导曾为待在村子里的我解读:“在塞尔维亚迷信里,蛇是敌人、乌鸦是死亡,库斯图里卡登山过程象征这个民族深重的灾难,到了山顶见证死亡后,总算释怀,却又将石头抛下山,一切的苦难还得重来。
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深刻的塞尔维亚主义者。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91779/)此前的影片虽然都以实际战争作为背景,但并未将矛头指向战争中的哪一方政治。
战火,更多地作为一个面目狰狞、不辨黑白的随机怪物四处弹跳,或是作为某种普遍人性的寓言。
但On the Milky Way指名道姓地将北约作为反面,他们以类似雇佣军的面貌出现,以夺女的名义肆虐村庄。
这种“战争代理人”的处理,更像是对巴尔干战争背景中大国角力的一种塞族视角。
影片里,战争本身是荒诞的,和平协议一边签一边打,远方的政事与眼前的战争仿佛没什么关联,打仗就像吃饭睡觉,是每天的机械作业,战火之外,另有狂欢。
而停战协议的签订与生活真正的和平也毫无关联,炮火依然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从天而降。
这带有我很大的主观性,在我看来,政治或许也是这部片子在西方遇冷的原因。
西方能直面的反战,是越南,是中东,但决不是巴尔干半岛的北约。
他们希望看到的是面目模糊的战争与赤裸的人性,就像《地下》中那样,历史的部分被寓言包裹起来了。
而这一次,老库抛弃了人的复杂性与政治寓言,取而代之以指名道姓的政治讽刺,我更愿将其视为老库有意识的态度转变。
On the Milky Way结尾展现的,是波黑战争结束二十年后这个国家所经历的漫长颓态,它不同于《地下》里的酒神激情,在1995年所有未来尚不可知的绝望里,反倒能够迸射出最狂放的生命力,就像一个丧失所有的人在瓦砾残垣里的声嘶力竭。
然而,随着颓势在时光中绵延,过去腾空的烂漫癫狂转为牧羊人的深沉伤怀。
试图用块块碎石铺满大山,老库老了,他也终究从民俗奇观走进了民族历史的现实。
(芷宁写于2017年7月10日)这些年来都忙着和无烟地带乐队做巡演的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终于又拍片了,作为拍片数量不多却能成为欧洲各电影奖项常客的他,此番执导的《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On the Milky Road)》有着其影片的显著特点,动物,狂欢,歌舞,战争,婚礼,血色,还有对爱、死亡和重生的注解,残酷又浪漫,真实而魔幻……影片开始不久,一只只呆愣的白鹅扑腾进倒满鲜红猪血的浴缸的画面,就令很多影迷难抑激动之情地呼出——那个“癫狂”的老库又回来了。
在村里或山野的动物次序出场之后,观众期待的真正的“大马戏”要开演了——骑着毛驴打着伞,穿梭于不长眼炮火中的送奶工开始了一段百味杂陈的奇幻人生,此过程不乏因感性因素而导致的情绪失控的场面,于是,哭哭笑笑,打打闹闹,甚至伤及健康或生命……而熟悉老库的影迷都知道,他其实是一个骨子里充满悲剧气息的人,他的影片虽然多给人夸张闹腾的表象,但事实上,混乱笑闹讽刺所包裹的,是一种极致的悲恸怜惜和哀伤,甚至是无处安放的乡愁。
一个导演骨头缝里的东西,和他的出处无不关系,1954 年出生于前南斯拉夫著名的萨拉热窝的库斯图里卡曾说过:“我在这样一个国家出生,希望、欢笑和生活之乐在那里比在世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强有力——邪恶也是如此。
”所生长、生活的国度总是风云多变,分裂又内战,加之东欧人突出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气质,令心中堆积着无数诉求的库斯图里卡,将电影变成了他想要抒发内心“咆哮”和头脑风暴的工具,他总将视角集中在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深重苦难之上,大约因其痛苦过于深沉,过于沉重,他影片的表现手法反而有些肆意,有些诡谲,有些妄为,有些乖张到任性,同时那些看似荒唐到无语的表象又包涵着深意和寓意,颇有人文气息。
在一幕幕犹如“鸡飞狗跳”、“人仰马翻”的疯癫“闹剧”中,库斯图里卡的电影被贴上“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其中的荒诞不经、揶揄嘲讽乃至那要命的看上去生不逢时的浪漫,都被抖落得洋洋洒洒,酣畅淋漓,喜好这一口的观众往往看得大呼过瘾,继而陷入沉默或沉思。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大约是那种善于把人生经历和深切感悟融进光影世界的导演,他说:“我的整个人生都活在自己的电影里。
这部分来自我的情感,部分来自我的思维,希望能远离一段可能是非常罪恶的历史进程,并且尽可能地浪漫,尽可能地未来主义。
”片中战火中的送奶工和落难的意大利女人之间的爱,有着异乎寻常的“浪漫”,在躲避追捕的闲暇里,竟然能给人短暂的忘记危险的可能性,给观众以他们可以躲过去的假象。
不过,平心而论,由一把年纪的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和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这对浪漫的苦命鸳鸯,多少显得有些老,这令片中的很多设定显得更为“离奇”,或许在库斯图里卡迷和贝鲁奇迷们来看,这些设定又都是合情合理的。
影片的第三部分,永失我爱后的男主人公,带着要有人来记忆爱人、记忆他们之间的爱的使命活了下去,但他“出家为僧”。
耗费15年时间,他日复一日地背着沉重的石头一步步爬上高山,走到爱人香消玉殒的地方,用那一块块坚硬的无生命的固体,来堆砌他心中最美好最柔软最充满生机的爱。
而那决然的神情,义无反顾的行动,令人想起了尼采的话:“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
”如果有人看到影片前半部分,就认定老库只是在复制他的前作模式的话,那么在看到最后的这部分时,或许会觉得那个结论下得有点草率。
据说,影片所架构的男主人公三个生命阶段的第二段来自威廉.福克纳的小说,而背负石头的注解又有暗示民族沉痛命运的意思,将故事的启发和自己的构想看似随性实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貌似是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专长,他似乎偏爱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描绘现实世界的残酷,命运的多舛,普通人生活的颠沛不易和无以为继。
老库说:“我非常享受拍电影的过程,那种从沉重的现实逃离到超现实世界的感觉。
拍电影正是构造超现实世界的工作,非常接近纯粹的精神世界。
所以我又回到了拍摄中。
”就这一点而言,导演真是个令人艳羡的工作,只是这世间也只有少数人可以获得。
片中人设为“红颜祸水”般的被追捕的意大利女人,对爱情有着自己的见解,当她执意背着腿受伤的男主人公继续逃命时,她有句台词:“这是唯一有意义的事,竭尽你的所能,去爱一个人。
”结合影片的结尾,回想这句话,一时间十分伤感。
(杂志约稿)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卡的作品。
影片讲述了一个男人传奇一生的三个阶段,整体充满了诗意的荒诞,让人啼笑皆非。
总体能感觉到斯拉夫人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比如那些在战时有点神经质的豪饮聚会和狂欢。
作品风格独特鲜明,融合出人意料的血腥和残酷,动物的灵性与自然,以及东欧乡村诗意般的景色,可以说是很会讲故事的导演。
剧情发展十分紧凑情节非常丰富,有点魔幻现实主义。
每一帧都很棒,尤其喜欢逃亡的那段,出其不意且十分精彩。
名字翻译无比的乏味,不是因为海报做的有吸引力就错过了这部电影。
看到影片五十分钟以后开始拍手叫好当你遇见你的爱人的时候你是否一眼就能认出他/她?
可是上帝在给你一颗桃的时候总不忘记还给你带上毛而且事情往往总会这样。
难道是一种考验你如果处理不了毛的话,桃的滋味也就没有资格想用了吗。
开篇燕隼的视角代表上帝之眼,俯视着发生的一切。
上帝安排相爱的人相见,但是不负责你们的爱情,即冒险又美妙。
男主在遭遇摔伤以后为了不想拖累女主让女主扔下他。
女主说“比啥” lovring someone however you can。
这是爱情最好的宣言吧。
所以上次丢下了一撇“毛” 那几个黑衣人,无论你怎么逃生活总是会有麻烦就像那三个黑衣人。
相爱的人只能一边相爱一边处理这种危机。
生活不也是需要这么经营的吗?
克服种种让你们更加珍惜和相爱对方。
这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嗯,生活需要哲学,影片中男女猪脚在河边那个情景,两个大🎃一个打火机就能营造浪漫的氛围。
女主抱着大红瓜在水里戏游那种自在和闲适让柔软的水包围着,感受湿滑的水与身体娇柔相拥。
男主用着一串调味瓶奏出悦耳动听的声响,看着女主满足的欢畅。
这就是生活的哲学,很多事情普通的日常可以营造的非常浪漫,但哲学终归是哲学生活中的哲学犹如身体里的微量元素,缺少了它身体就不完善或许会出问题。
所以你或许没有觉察到,或许你也有认真在补充着。
总是它是机能良好运转必要。
但你不能拿它当主食。
你不能每天让心爱的人泡在大水池里,你也每天给她敲破瓶子听。
作为影片结尾处理的特别好,数以千计万计的石块铺设出了爱情最有力的图腾,仿佛每一个上面都写着对爱人的誓言。
也透漏出与这片夺走爱人的雷区死磕的决绝,有点伤感。
因为这种不完美铸就了爱情的样子,这大概也是电影留给观众的赠与吧。
如果现实生活中上帝许你们相爱的人相见,你们是否是否是否
哇 好一个魔幻现实主义 我怎么现在才知道图里卡这个神仙,和魂断蓝桥一样的反战爱情故事的外衣,一样华丽又心碎。
会咬人的匈牙利老钟,浴血的鹅,撞镜子下蛋的鸡,喝牛奶的蝰蛇,超聪明的隼,像狗一样黏人忠诚的小毛驴,独木桥比赛常胜将军的盘羊,刚出生的小绵羊和绵羊地雷,喝羊奶的小黑猫,吃橘子的熊,戏特种兵的蓝蝴蝶,飞过山洞天堂的金刚鹦鹉,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 里面出现的每一个动物都仍旧清晰明了;暴风雨中老树上的亲吻和起飞,芦苇荡边的小屋和水里漂起来的南瓜,井里的小空心枝和河里的竹管,是拉着稻草编的担架床和背着用骨头固定住的断腿,是伊甸园里救出喷火枪下的男人和地雷堆里的女人,是给两个女人举起接漏雨的盆,是举着蹦迪的打火机是晚会上的9mm口径鸣枪助兴,是缝起的耳朵是堆满的石块。
“我本该过苟且偷安的生活,却因为遇见了你,我又想做自己了。
”“害了我的是我的美丽,正如你的善良。
”——“我知道你爱我,至少有那么一点点”——“是的”“别哭”——“但是我好像爱你比你爱我多得多”——“是的”“别急 等你到来之时 我们终会相聚”
莫妮卡已老,但自然老去的痕迹使得她与其他仍在与自由基作斗争的女神相比有了一丝超脱的气质,眼角的鱼尾纹、稍显臃肿的身形,以及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对世俗功利的疲惫感大大削弱了她早年的惊艳形象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她唤醒雄性荷尔蒙的能力或许大不如前了,但是留下了更多的感性空间给人去慢慢欣赏她的美。
老库捕捉到了这种美,并把这种美作为主题之一写进了他的剧本。
这次,老库或许就是想和自己的缪斯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谁不想和莫妮卡·贝鲁奇谈恋爱呢?
江小鱼要拍《寻找莫妮卡》,看剧情简介就知道这片有多烂了,但是圈内的一众高级屌丝都按捺不住激动喜悦的心情,说是圆梦了。
嗯,电影造梦,也能圆梦。
彭浩翔的青春期里有邵音音,圆梦了;艾利·罗斯的青春期里有艾德薇姬·芬尼奇,圆梦了。
就算当年的女神已经人老珠黄,脸因为注射肉毒杆菌令人不敢直视,也还是要让她在自己的镜头下风情万种一回。
情怀这东西,于人无益,于己却价值连城。
男性大概一向把全世界的女性都当做潜在的求欢对象,这是一种被文明掩盖、钳制、约束起来的动物本能。
进化心理学给出的正大理由是写在基因里的族群繁衍需求,后来逐渐沾染权力的色彩,以可支配资源的多少来决定本能释放空间的大小。
到了现代社会,这本能仍残留在白日梦中,由半创作半意淫的特权撑腰,重整并放大日常生活的有限资源的威力,行其无所不能之能事。
然而,人是拒绝与动物为伍的,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便是爱情的盛大出场。
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信仰,它站在动物本能彼岸召唤人向人生成。
它既不是本能的遮羞布,也不是本能的催化剂,而仅仅是本能的参照物。
因此,当一个白日梦只有本能的内容时,它就是毛片儿;一旦有了爱情的参与,它就是文艺片儿了。
但是,人们总是很难分辨动物本能和爱情的界限,这正是有人搞不懂为什么老库又老又丑却能赢得两个大美人芳心的原因。
老库的精神世界十分驳杂,自然主义、神秘主义、存在主义都有。
他充分相信人的动物本能,相信人与动物之间存在某种微妙的联系,又相信人应当具有某些超越动物本能的东西。
他镜头下的动物不见得都有深刻的隐喻,而只是一种大地情结的转化,一个对大地充满深情的人对大地的间接抒情。
当生存成为人和动物共同的生命主题时,人和动物的界限便模糊了,尤其是在战争背景之下,人变得更像动物,动物变得更像人。
世界很吵,爱情场域中的恋人们却很安静。
老库颠覆了所有世俗的爱情观,那些给爱情赋予了诸多附加条件的爱情观,受权力支配的爱情观,为经济学所支配的爱情观等等,让爱情以它的本来面貌裸体逃亡。
尖吻蝮是本片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个意象,它很有可能是来自伊甸园的神话,通过拯救亚当和夏娃完成自身的救赎或者其他什么。
我无法得出所有的动物在老库那里具体明确的所指,但是我知道,连动物都在为爱情保驾护航,可见爱情是多么神圣。
片尾让人联想到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但意旨却大不相同。
老库用尽余生,铺就的是一条通往爱情的天路。
这条天路,我们叫它奇迹。
海子曾经问道:“除了爱你,在这个平静漆黑的世界上,难道还有别的奇迹?
”我姑且把它当做单纯的爱情之问吧,答案一定是没有!
因为爱情,才有了本片中那些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
但是为什么一定把它们当做魔幻呢,当做奇迹不是更好吗?
除了爱你,别无奇迹啊!
严重剧透。
不过无妨,我的表述肯定比不上导演的表述。
它们好喜欢唱歌跳舞啊。
时不时起舞额的音乐让我很愉悦,人物们也和着旋律就摆动起身体了。
富有活力的音乐与时兴而起的舞蹈具象了影片中的爱情。
这是一部爱情片,讲了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浪漫爱情。
科斯塔是动物的好朋友,他的毛驴会叫他起床,天空的游隼常给他侦探敌情,用牛奶喂养的蛇在关键时刻救了他的命,莫名出现的蝴蝶引开了敌军,树洞里的蜜蜂让追赶的大兵哇哇惨叫,成群的羊在最后掩护着他们,后来每天都见的熊在他嘴唇上抢橘子。
而对应的,人总是与残忍相伴。
开始是战争,然后古怪的钟把人弄伤,接着是突然的射击打下了科斯塔的耳朵,新娘用缝衣服的针边唱歌边给他缝耳朵,后来战争暂停,人们唱歌企望和平,疯狂而显得暴力,就小酒馆里对话的一两分钟,不知道多少杯子碎了(他们在正常的交谈)。
后边出现枪,内斗,流血,二号女主发烧,被钟割伤的手肿成馒头,新娘也被钟割伤,手肿成馒头。
再往后,突来的屠杀烧死了小村上所有人,死人燃烧的皮肤在那时经常有特写,科斯塔的毛驴中枪死了,他和新娘逃亡。
最后在地雷区,炸死了好多羊……凡有额外之人出现的场景,一切都带着人类肆意的恶。
导演是不是在控诉人们对待自然与领地时的恶劣态度呢?
影片本身是很舒适的,画面饱和度高,明暗对比强烈,场景暗喻也多(并非隐喻,我觉得导演并不想在这部爱情片中沾染太政治性的东西;不了解塞尔维亚的文化,好几个特写镜头没懂啥意思),好多镜头都给我温暖的感觉,色调上的温暖逃亡途中在一片芦苇荡里的木屋里做爱,刚要开始窗户板就堵住了镜头,导演挺幽默的,我会心一笑,为此幽默。
然后突然就房子塌了,四面墙和屋顶都倒在一旁,留下两人在一片雾气里,挺迷幻的。
想说的太多。
开始的鹅,关于蝴蝶,还有最后的场景都想写好多的,不过就此为止吧,已经剧透了很多。
导演是库斯图里卡,从没有听过他(我看的电影太少了),是不是塞尔维亚导演?
莫妮卡·贝鲁奇也年纪大了,眼角纹入侵了她,但依然风韵萦绕,女神啊。
只看了一遍,有些背景没经过考察就开始猜测,这里更新纠正一下!
Sorry!
故事背景是在波黑战争,女主就是一个落难新娘,作为污点证人正被一个英国将军追杀中,没有什么传奇的背景,不过据说三段剧情都是基于真实故事和一些传奇改编。
割-割-看之前还以为是六七八十年代的老电影,去的时候已经迟到十分钟了,不过似乎没错过多少。
从机械大笨钟开始就发现这是个诙谐幽默的电影,还加入了各种有意思的动物互动,实打实的民风淳朴,全篇也没什么累赘。
主角则是为前线配送牛奶,牛奶提供方是一个挤奶工 Milena (女二)的农场,女二很开朗,再加上她照顾的老奶奶。
女一则是在某一天从一个难民营被救回来的,女二哥哥(是个光荣的军人,我估计等级不低)的未来媳妇。
但这个为平凡的生活埋下一颗地雷!
精彩的故事往往就这么开始了。
首先就是男主和女一的一见钟情。
Oh, NO!
男主是谁?
学音乐毕业的好学生,一搞艺术的,却很不幸碰上了战争年代,干的是冒着生命危险送牛奶的活。
也是动物的好朋友,喜欢拿着望远镜观察周围,蛇喝牛奶奇观就是这么被发现的,好奇心驱使他开始用牛奶喂蛇(这种细腻的性格怎么归类?
哪位专业的解惑一下)。
女一作为一个落难新娘一直在逃亡中,被救回来后过上了做挤奶工的桃园生活。
不仅能帮助男主缝上掉落的耳朵。。。
还能在屠村清剿下独自躲过一劫,也算非常幸运了。
当然剧情发展不会那么迅速,主要还是靠女二这个催化剂。
这里要提一下开头的那个能伤人的机械大笨钟,维护修理这个大笨钟是必备工作之一,女二因为这个手背受了伤,这是背景。
女二哥哥是个军人,所以在当地地位也不低,和当地人很是其乐融融,晚上就着音乐和酒玩的非常开心,其中,有两个手下来要求赶走女一,女二则站在哥哥这边坚决反对,两个手下还准备和女二谈判,呵呵了,居然想和女人谈判。
喝到深夜,下起大雨,女二雨中醉酒起舞,然后就倒下了,手背肿成了一座山,并得到了男主的关心。
女二本来就喜欢男主,这下正好,主动提出和男主结婚,趁着和哥哥一起,两对儿啊!
女一这个时候突然也受伤了。。。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么奇幻不久战争签订了和平协议,大家都非常高兴,哥哥 Zaga 也回家了,正是办喜事的时候。
但是女一已经不对劲了,主动拉男主进入小房间,可惜还是被女二发现。
此时将军还在大喜的气氛之中处于蒙蔽状态,看着二女撕逼估计还想着以后怎么协调家庭关系。
男主碍于身份则配合着女二,虽然对女二完全没兴趣。
和平协议是签了,但是英国将军是不会放过污点证人的,该来的迟早会来。
然后特种部队趁着男主送牛奶回家结婚之前屠村了。
最重要的是将军和女二居然都挂了!
女一则躲在井底,真正的奇幻正式开始!
剧情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二人逃亡过程,逃亡历程没有表现的那么艰辛,尾随的三个特种兵表现则有点二,毕竟喜剧片嘛,而且也不是办什么正事儿。
爱情也是在这个时候升华到了最高峰,堪称魔幻。
飘过长河,跳过瀑布,翻过高山,途中也见识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不过女主的命运似乎是注定的,最后也开启了男主的第三阶段。
电影描述的很奇幻,借用了很多动物的互动,也有不少隐喻。
我也查到有介绍说,影片就是来源于真实故事。
但也有不少疑问,里面男主演员就是导演,所以是不是对角色的把握可以非常到位?
女一曾经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女主,是不是也算角色也非常适合?
最大问题是他们年龄太大了,难道是年轻演员不能达到要求,演不出效果么?
看过其他影评,想说明一下:我看全片后关注点根本就没在什么战争与和平上,因为剧情也没有特别的去描述战争,反而特意去淡化战争的伤害了,连耳朵掉了都玩一样。
那影片是歌颂爱情吗?
我倒是感觉仅仅就是男主馋女主,女主则期待平凡和爱情,看到可爱的男主最开始就想调戏一下吧。
后来逃亡时,女主反正就是逃亡,男主完全就是处在痴迷状态。
没有躲到其他人家里捣乱,倒是有点赞赏两位主角的良心了。
今天算头一回写影评吧,我这个外行居然能闲下来写影评了!
写的不对的,做了一些修正。
如果都能看到这里了,那辛苦点个赞呗!
第一感觉是送牛奶的男主,一张不算英俊的胡茬脸,一只黑隼立在肩头,一只手打着大遮阳伞,无事人一样骑着馿穿过枪林弹雨去送奶的路上,觉着他就是缄默版的唐吉诃德。
影片里面太多隐喻,配乐意外的诙谐,死生一线的大灾难也没有太多的难过,其实中间男女逃亡的时候,还不如双双被枪打死的好,但是后面女主被地雷炸死,倒成全了男主结尾埋藏了十五年的痴情。
之所以没有当场选择和心爱的人一起消失,为了纪念这一场爱恋,纪念那个她。
女主的脸部轮廓性感的换了我我也会疯狂的爱上她。
只是不懂,为什么在女主香消玉殒的地雷草场上铺满一块块石头,而不是铺其他的,比如气球,蜡烛,南瓜,等等,大概这就如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库斯图里卡带了一整个动物园来演戏,讲了一个披着魔幻现实外衣的纯爱故事,虽然不如他以往的作品酣畅淋漓,充满了各种自我致敬(复制)的桥段,但仍称得上好看。想象力一如既往地火花四溅,巴尔干风景壮美绝伦,女神贝鲁奇衰老得太明显,令人唏嘘。
70min—>FF
虽然内核是地下2.0,但我确实更喜欢这种借助电影技术发展而把视听表达又上一层楼的新作品。从蛇蛇以伤人之势行救人之实开始感觉有封神潜力,后面的水井、婚纱、渔网会有点出戏到地下,但最后的接生小羊的欣喜、羊群在地雷阵中的惊慌失措让人动容。驴驴、游隼、蛇蛇、羊羊构成的小型动物园真好。
乱来乱来的,却意外好看,以爱情之名,讲巴尔干半岛悲怆之实。
可以退休了
老卡老了……
这些动物真会演
最後整整一個小時是怎麼了 ...
贝鲁奇大妈脖子上脸上的褶子让这部片子最主要的矛盾不成立了。
◎BJIFF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尽心尽力地爱一个人。”万物有灵,悲伤宿命。三个真实事件应该有维和部队将军指派精兵血洗无辜平民全村,拥有权力及武力的恶人分分钟欺男霸女杀人放火。唯一的缺陷,是大屏幕放的五毛钱特效太明显。三星以下非吾友。
在六公主上看的,感觉并不是很能看懂。风景倒是不错。
仍是满满的库斯图里卡元素,狂欢、歌舞、动物开会,残酷与浪漫。又一次的自我复制,其实还好。不过,觉得库斯图里卡与莫妮卡·贝鲁奇都不太适合这个角色啊,有点老
在毫无粉丝滤镜的情况下,可以说很不喜欢了。
不是库斯图里卡最好的片子,但大银幕上他的影像魅力实在无法抗拒啊,魔幻现实的狂欢想象依然扑面而来,最后地雷场上铺满石块的镜头很震撼。
库斯图里卡的灵气都去哪里了,怎么各种拖沓和生拉硬拽???莫妮卡贝鲁奇的胸胸还是好美!
风格明显的导演。看了开头就和之前一部很像,一查果然是同一个导演。一个男人一生重要的三段狂想曲,事业,爱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库大师也放飞自我了,前半段还有点惊喜,后面成了最平庸的类型片。鹅、鹰像让子弹飞;莫妮卡真的年纪太大了;旁边一个胖女人(五棵松这边好多胖女人)问他的猥琐男友:南斯拉夫是哪个国家?
尽你的所能 去爱一个人 这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不了解相关战争背景,觉得很多隐喻,魔幻得有点荒诞,更具讽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