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在我的列表里呆了四年,是最早被标记的片子之一,一开始分数似乎只有六点几,当时我还是个迷信豆瓣评分的人,所以即便对题材感兴趣,也没有立马去看。
现在我看到最热影评就是在单纯抵制删减,能理解为什么分数会低,以及再一次体验到评分的不可信。
说回影片,本身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将故事娓娓道来,三次历险,第一次是绘制地图时的偶然发现,第二次因为小人作梗而未能实现目标,第三次则走向了迷失,亦或是抵达了寻觅之旅的终点。
如果说影片有任何“超出现实”的处理,大抵有这几处:男主在算命时于战场上变成了丛林景象;男主和儿子被抬着走向灯火辉煌的河岸,对岸隐约呈现出建筑的轮廓;女主最后走进一片郁郁葱葱的丛林。
这些镜头几乎都与主人公所追寻的z城有关,现实的羁绊与沉重在某些时刻隐匿了,只剩下坐落于古老雨林中的梦想之地,如此朦胧与美好。
看到不少人抨击影片中的“上等人”和学派作风,但其实男主开头也不是一个能免俗的人,他对家族历史和自身荣誉耿耿于怀,答应前往雨林冒险的主要原因也是想摆脱父辈不好的名声,以及让自己挤进更体面的阶层。
如果说有什么启发了他,那一两块陶瓷碎片够不够呢?
他在演讲时拿出它们作为证据只让他得到了众人最大声的嘲弄。
当时的英国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是无比骄傲自大的。
我认为在河上印第安人的话应该给了男主更深的触动,他说森林深处曾有一个遍地黄金、玉蜀黍的美丽城市,比英国更古老,至今无人发现,还说自己替他们难过,因为他是自由的,而他们在丛林中无处可逃,语气平静而怜悯。
这一刻,文明的现实世界才是被审视与同情的对象,那里的人们一叶障目,看不见丛林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浅薄。
男主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去探险,妻子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大,她不仅是料理家务、养育子女、提供后备支援,甚至直接提供书面资料佐证了丈夫的发现,这背后想必花费了巨大精力去查阅与分辨。
当她提出想跟去丛林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只是她丈夫拒绝的理由如此冷硬:“女人就该呆在家中,从古如此,这是文明的基石”。
男主意识到要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明,但未曾深入理解,文明不会建立在一种不平衡的观念上。
女主或许从未远行过,但她自由高尚的心灵始终走在丈夫与儿子的前方。
不知道在哪看到的一句话:“我们身上带着我们在身外寻找的奇迹;我们内心有整个非洲。
”改动一下,也可以说我们内心有一整座丛林,那里金黄的阳光照在曾经辉煌如今已成废墟的建筑上,洞穴里刻画着神秘的图腾,显露出对食物和表达自身的渴望,以及我们试图在现实中寻找而不可得的,全部爱与和谐的秩序。
烂番茄88%好评《迷失Z城》为啥是“夺宝奇兵”前身?
文 和运超
2017年6月2日,精心酝酿近十年的好莱坞探险大片《迷失Z城》终于要与中国观众见面了,影片改编自同名纪实小说,以20世纪初期英国探险家福塞特的真实冒险事迹为原型,讲述他和家人在南美亚马逊丛林寻找传说中的黄金之国的故事。
当年斯皮尔伯格联手乔治·卢卡斯制造的经典系列“夺宝奇兵”灵感就来源这个真实的冒险故事,只不过“夺宝奇兵”主角印第安纳·琼斯这个名字用来自卢卡斯家里游艇和小狗的结合。
后来《夺宝奇兵4》就以南美丛林中的神秘古城为线索,算是对失落的Z城来了一次致敬。
《迷失Z城》今年初在柏林电影节率先亮相,获得称赞,4月份北美上映后在烂番茄的新鲜好评度高达88%。
影片班底堪称豪华,由布拉德·皮特的B计划公司出品,他还出任监制。
导演詹姆士·格雷1994年的处女作《小奥德萨》就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他的作品还四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编导实力无可挑剔,据说他深受《现代启示录》影响,本片同样有那种惊艳与敬意。
片中主要演员都为本片而大改形象,作为演艺生涯的一次重大突破。
饰演男一号冒险家福塞特的是刚与内地观众见面的“亚瑟王”查理·汉纳姆。
他因《环太平洋》而受中国影迷广泛关注,原本以健美的身形和俊朗外表著称,但为了这个角色,他在9周内瘦了约60磅,以真实的形象诠释福赛特坚强的意志。
影片的成功和好评离不开他对人物精神与意志的塑造,最终凭借他的信念获得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支持,“寻找”的意义值得观众深思。
因《暮光之城》而大受欢迎的罗伯特·帕丁森也收起俊俏脸庞,扮演福塞特的好友亨利·克斯汀,不仅衣衫不整,还蓄起大胡子,他的造型和表现十分抢镜。
而在漫威宇宙担任新版“蜘蛛侠”的汤姆·赫兰德饰演福塞特的儿子杰克,一改小蜘蛛的话唠特色,挑战父子矛盾和文明偏见冲突等人文主题,令人十分好奇他的“画风”转变。
片中女主角福塞特的妻子是因《特种部队》中“男爵夫人”享有一定知名度的西耶娜·米勒,她富有激情的表演,让人赞叹。
如此星光熠熠的阵容令《迷失Z城》具备相当的吸引力。
这一探险类影片看似并不多见,但观众也熟悉好莱坞电影一向对未知世界和蛮荒主题有着好奇心,这与美国的诞生背景离不开,美国本就是书写了一部在未知大陆不断探险和开拓的历史。
因此,早年率先走红的类型中就有西部冒险片。
随着技术提升,不断变形和包装,后来在其他故事类型中进一步拓展。
所以,《好莱坞报道者》评价《迷失Z城》的叙事方法、传统风格与痴迷主题,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广受好评。
当然,《迷失Z城》并非呆板地主打“怀旧”,好莱坞吸引全球观众的核心法宝是视觉盛宴。
本片画面上追求探险环境的栩栩如生,20世纪初期的南美亚马逊雨林,各种野生动物,如丛林狂蟒,如美洲黑豹,河流中的怪鱼,野生植物、野人部落和怪异莫测的恶劣天气都十分考验视觉效果的细节。
导演詹姆士·格雷突出的是写实,并不刻意追求夸张离奇,所以,本片以真实可感的观影感受,让所有观众体验一把身临其境的神秘与惊悚,显然,《迷失Z城》有向奥斯卡继续冲击的勃勃野心。
我们知道,布拉德·皮特领衔的B计划公司相继推出过《为奴十二年》、《大空头》、《月光男孩》等多部奥斯卡经典,而本片导演詹姆士·格雷也是各类A级国际影展的常客,《迷失Z城》是由格雷亲自操刀剧本改编,这个故事不仅有种种探险的心理历程,冒险者的坚定信念与勇敢的心,更有文明进步所带来的傲慢和反思。
早在2008年他就找到布拉德·皮特,当时还说服他亲自出演主角福塞特,到2013年,布拉德·皮特退出仅作为监制,另外物色了一批优秀演员加盟,显然也是希望精心打磨,再为影迷奉献一部佳作。
通观布拉德·皮特的演绎历史,阶级、殖民和种族主义一向是他的“恶趣”,不论当年的《燃情岁月》《搏击俱乐部》《通天塔》,还是他的公司推出的《为奴十二年》《月光男孩》,今天的《迷失Z城》也不例外,毫无疑问这不是单纯的冒险片,而是渴望成为又一次冲击颁奖季的带着人文深度的野心之作。
而4K摄影拍摄匠心独具,传达了好莱坞电影的精髓。
这部真实的“夺宝奇兵”会带给中国观众怎样的神秘之旅,片方公司十分看重中国市场,亲自剪去冗长部分,提供了一个新版本,6月2日全国上映,让我们一起探索《迷失Z城》。
很多人聊得更多的是电影删减了37分钟,明明是PG-13,但是却惨遭截肢性质的删减。
目前还没有官方回应为何这么做。
但大聪坚决抵制因为排片而导致删减,这是亵渎电影最严重的方式,没有之一。
我始终相信,人类基因里面是有分类的。
有些人天生热爱音乐。
有些人只想静静的写作。
有些人追求权力。
有些人则寻求冒险。
而冒险绝对存在于一些人的血液里,基因里,就像《迷失Z城》的男主角查理。
《迷失Z城》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基于纽约客作家大卫.格兰的《迷失Z城:亚马逊致命痴迷的故事》电影中的角色和真实故事的人物都进行了改动。
主人公原名叫泊西.福西特。
另外其他角色在真实事件中都有原型。
有趣的是,本来影片是由卷福担任男主角,因为制片方觉得卷福和真实人物泊西更神似。
但由于档期问题,卷福无缘《迷失Z城》。
在真实人物中,泊西从皇家炮兵离职后,成为英国特情局的成员,他作为北非间谍,做一些勘探地理和绘图的工作。
不过他可不像007的詹姆斯邦德,他更像是卢卡斯镜头下的印第安纳琼斯。
不过乔治卢卡斯反而在采访时说,他创造的印第安纳琼斯灵感正是来自由这位1925年冒险的泊西。
那么泊西当时为什么这么着迷于去亚马逊寻找遗落的城市文明呢?
前面我们说到了,他是英国特情局的一员,工作原因他开始发现亚马逊有很多历史悠久的陶制品,以及在丛林中发现一些所谓的直线道路。
而且泊西还在1920年时候确实找到了一份叫手稿512的文件,是一位西班牙猎人写的,后来留在了卢旺达国家图书馆。
在这份手稿中写到,1753年他发现了一座古城,有雕像有神庙,以及一些象形文件。
按照这样的陈述,真的看到古城的人并不是泊西,而波西只是主动寻找古城的人。
因此很多证据让泊西断定,亚马逊可能存在遗落的文明。
而当时一战结束不久,很多西方学者想极力证明,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文明,曾经出现存在过,和一战残忍的道行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类通过找到失落文明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提升整个世界的价值观。
但也有一些学者担心找到这个文明之后,对殖民地和西方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因为如果真的亚马逊存在遗落文明,这就证明在南美洲曾经有繁荣的帝国文明,而且并没有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所以有些人会担心,会威胁到对其殖民地的统治和管理。
在真实故事里,他们一共进去亚马逊探险八次,而不是电影中的三次。
而亚马逊的占地面积是非常大的,被誉为地球之肺。
在当时1925年的条件,泊西的团队装备科技都有限,一天甚至只能前进不到1公里路。
亚马逊很多丛林密不透风,非常危险。
在他们最后一次探险中,在当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曝光,很多报社报道为:这是人类最大一次探险或送。
而在探险中,他们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环境因素,而是内部的叛变,甚至他的儿子为了回家做明星,也和父亲起了很大的争执。
但事与愿违,最后一次探险,泊西没有离开亚马逊。
那在最后的探险中,泊西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是否真的像电影中的那样?
为了还原真相,纽约客作家大卫在写这篇报道的时候,2005年亲自去了亚马逊考察,试图跟随波西团队最后的路线。
大卫他们后来找到了一个叫Kalapalo的部落,在那个部落大卫得到了重要的信息,据这个部落的口口相传的一段故事,这个部落曾经有一对白色人种的冒险家造访过,因为时间久远,所以成为了这个部落的口述历史。
在当时这一队白色人种冒险团队造访的时候,探险队带来了很多外界的食物,让部落的小孩子很高兴,其中就有一位7岁的小女孩,探险队一位队员送给她一条项链。
不过当时部落拒绝外来的任何物品,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受到过诅咒。
因此当时那条项链小女孩等他们离开的时候,扔掉了。
因此唯一的证据,也就无从考证。
只能根据时间的先后去做判断。
在2005年大卫采访他们部落的时候,那位小女孩已经成为一位老人,也成为这个部落唯一的见证人。
那位老妇人回忆,在当时Kalapalo部落的人还警告过他们,不要再往东边继续前行了,因为那里有一个部落非常的危险,有可能会丧命。
但是这些警告被泊西探险团队理所当然的忽视了,不然怎么称之为探险队呢。
他们为了找到遗失的文明当然会选择前行,于是他们便出事了。
在泊西他们出事以后,支持这个探险队的财团们为了找到原因,还曾经多次拍出团队去搜救,前后还因为搜救泊西,100多人丧命在亚马逊。
可想而知在当时,亚马逊丛林深处还是非常危险的。
其实到现在,亚马逊丛林依然是非常危险的一个地方。
事到如今,这个探险队事件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那么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是否证实亚马逊丛林真的有遗落文明呢?
答案是有。
目前大部分证据表明,有一个叫做KUHIKUGU的巨大古老文明,这个遗址已经离泊西他们探险的路线很接近了。
或许也有这个可能,泊西他们已经找到了这个遗址,可是在找到之后他们不幸遇难了。
那么这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为何突然终结,考古学家认为这和殖民有关。
在西班牙十六世纪抵达南美之后,还带来了疾病。
而当地的土著人并没有任何免疫力抵抗这种疾病,相继死去。
文明就此结束。
这和当时英国人登陆美国大陆时候一样,很多人说印第安人是被美国人杀害的,这是现在美国人想擦都擦不掉的一个历史。
但其实在美国大陆的印第安人,90%是因为当时美国人抵达时带来了新的疾病,印第安人没有任何抵抗力,被疾病害死的。
*资料搜集选自维基百科以及大卫.格兰在科学博物馆的一次演讲*《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迷失Z城》,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理想者优雅迷人的安息评价了!
果树:摄影很棒,结尾的处理很棒,喜欢片子中对于世界也对于自己的探索的主题。
曲有误:优雅而又迷人,理想主义者的归宿大抵如斯,那是他们安息的地方。
Pincent:一部真正的探险片,娓娓道来,制作精良,画面摄影剪辑非常好,有历史厚度,有人性迷失,有不同文明对立,有执念和冒险精神。
Z城有种魂牵梦绕、萦绕不散的感觉,探险者本身就多少带点感性和冲动的成分,探索未知也是通向自己,最后一个镜头非常棒。
汤达人:觉得应该展示很多丛林内容的,探险的部分云淡风轻得过了,不过整体看来,比如战争的部分,家庭的部分,这部传记似乎类似于第一人,将所有的内容聚焦在个人,家庭上,而且影片的风格气质也很迷人。
Sylvia.Y:亚马逊的丛林永远是探险者的天堂,人们对这里趋之若鹜又在这里消失。
如果一直在尘世中追寻Z城,那大概永远都找不到这个未知的文明。
黄金之城的意义不在其真实存在与否,而是作为这些殉道者们心中探险的原动力。
法罗岛岛主:《迷失Z城》和《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就是太极阴阳图的两极,一个坚信亚马逊雨林中孕育着一个比世界上任何已知文明都要古老的史前文明——黄金国,一个持有观点——黄金国不过是被奴役的野蛮人为了哄骗一批又一批欧美探险家送死的美丽谎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两种立场看似水火不容,实则殊途同归,无论富饶的黄金国是否存在,本质都不过是贪婪残忍的野心家打着探寻文明的幌子,干着剥削掠夺原始人财富的勾当,和欧美殖民史如出一辙,最终的结局也不外乎前赴后继的惨死在寻梦路上。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见识见识野蛮的骄傲,阿基尔在将沉的木筏上被一群猴子围攻,珀西和儿子被食人族当成猪狗般抬走,昭示文明最终被野蛮吞噬。
南美古文明电影的风格和流程大致如此,也是让我有些厌烦疲倦,衬托之下阿基尔是真神作。
我略知她一二:詹姆斯·格雷为我们构建了伦敦和亚马逊两个迥然不同但又各自伟大的世界。
一个古典而浪漫,充斥着传统而浓厚的家族情感,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羞耻与荣耀伴随着很多人的一生。
一个原始而野性,挥发着狂放而血腥的丛林气息,这种以杀戮演绎为生存的痛苦与冷漠见证着亚马逊的繁荣。
当夜幕降临,火把点燃在星空下,这种原始的祭奠变成了最伟大的牺牲,成全了他的不安与信仰。
安安安and:几度壮心而去,又几度去而复返,在剥离了文明的意义与历史的色彩之后,冒险有时候就只是流窜在心底那一阵最原始的冲动,我们总幻想它会演变成一团慷慨激昂并且熊熊燃烧的火焰,一往而无前。
可有些故事里,它只是一场悲壮支离却又经久不散的风声,一去而不返。
但那风里夹杂的哀嚎,只要一直地残喘下去,终究会唱成一曲绝望但不衰的史诗。
直到最后,所有的热血激昂都永远留在了曾经的演讲台上,曾经的同伴一一步入了安定平稳的梦乡,他只能带上儿子去完成他的满腔悲壮。
可当他们终于抵达群星闪耀的地方,命运已经沦为昏沉待宰的羔羊。
在他知天命的那一刻,人生终于达成了不再迷失的圆满。
#FIFF6#DAY4的无人知晓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伟大的探险家,伟大的女性,伟大的文明,伟大的人类,伟大的梦想。
片头的狩猎就流露出地道的英伦气息;男主为了家族荣誉踏上冒险之旅;妻子的爱与送别;征途的险恶与发现文明的欣喜;凯旋后被皇家学院与民众的不信任;再次踏上征途;与印第安文明的友好碰触;被同伴陷害,人性的阴暗;不得已返程后与儿子的冲突;战争;与儿子一起踏上征途;被土著抓住,”灵魂安歇“;妻子的守候与坚强……有人说卡司弱,但我认为主演都非常非常给力啊。
从肢体动作到每一个眼神,极其专业。
话说我最后才认出来可爱忠诚的亨利是我们吸血鬼帕丁森演的总之,地道的伦敦腔,有厚度的表演。
从前不理解探险和考古的意义,小时候读鲁冰逊是当读书笔记的任务完成,背哥伦布的航海图也是为了考试,可今天观完影片却非常动容并有了些理解。
现代社会的我们,用用谷歌,整个星球上的地点都能确定。
出门用GPS,再也不存在未知的路和领域(我指的是大部分)。
但影片中,十八世纪的世界里文明最发达的国度,他们的世界地图仍有一些板块是未知的,有一些异域文明是神秘的。
所以,具有高学识与胆识的探险家出征了。
他们牺牲了青春与天伦之乐,冒生命之险发现了其他文明的存在,他们为此激动澎湃,却还得背负不被大家信任与承认的压力。
还有女主的眼泪和笑容,坚强与柔情,独立与修养。
最后她出门走入雨林的镜头太让人动容了。
虽然影片没有催泪元素,但给人留下了久久的感动与理想的力量。
最后,这是一部至少值得8星的电影。
那些因为被删减所以抵制影片并给一星的行为,没有任何意义!
要删减的需求是局子提出来的,但操刀cut的仍然是迷失Z城的团队啊!
虽然我也觉得第一次进亚马逊的段落有些短,但整部电影的剧情仍是完整的,影片是优秀而有厚度的!
再强调一遍,影片是非常优秀而有厚度的!
感觉电影拍的很冗长,不过还是把英国那种精雕细卓的感觉拍出来了。
看这个电影本身也是一种心理的愉悦,男主人公本身只是一个军人,可能是破落贵族,身上有一种很强烈的荣誉感,看这个电影感觉和我控诉这部法国电影很像,整个电影背影都很阴沉,主人公身上都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意识,这种荣誉感,责任感,或者说是calling可能也只有西方那个最辉煌的时候才有吧。
男主想的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建功立业,恢复祖上的荣光,探索人类文明,为堕落的世界找一个出路,至少比现在中国这种千篇一律为了钱的社会好很多。
1,不太清楚英国以前的社会,一个中校可以住那么大的别墅,老婆又不工作,还有仆人,不知道是祖产还是说当时英国收入就有那么高,大概率是后者,毕竟当时对于全世界来讲是降维打击。
那个时候也是英国最辉煌的时代,社会价值喜欢钱,但是并没有压制其他传统的价值观和美,人做事也是有底线的,比如男主最后还给那个废物一匹马和所有食物,按照中国人内斗的思维,早他妈就干死那个胖子了,还有后来那么多事情干嘛2,男主当时和美国竞争,把美国人说成是野蛮人,为了钱,为了掠夺资源, 还是由英国人那种优雅的自豪感,为了探索人文关怀,为这个世界注入新的能量,可惜的是这个世界总是野蛮人获胜,要说对钱的崇拜,美国跟中国比简直是大巫见小巫,现在的中国可能也是那个野蛮人吧,所以对中国要有信心3,跟他一起的那个吸血鬼扮演者人物塑造的也很丰满,很喜欢很男主在一起的感觉,就是那种有距离,但是又很亲密的感觉,很男人的感觉,惺惺相惜,又有距离感4,对于亚马逊丛林的塑造,丛林深处,跟土著都是用西班牙语交流,遥想当年的西班牙人,1500年就登陆了美洲,那个时候还是明朝,真他妈的牛逼,美国当年三分之2居然都是西班牙的,美国印第安人引以为豪的骑马技术,其实是1500年以后才通过西班牙传给印第安人的,到了1800年,美国才慢慢开始征服新边疆,那个时候已经300多年了,印第安人都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也只是牛逼。
在丛林深处,都要看戏剧的大老爷,显示出西方文明的优越,那些土著跟1800年的中国也没太大区别,在西方人眼里跟奴隶差不多,幸好中国人醒过来了,中国文明有内在的力量5,男主明显很偏执,有句话叫做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还有一句话叫做偏执狂改变世界(大概是这么翻译的),这个人可能都有妄想症,但是这种妄想症在西方可能就是上帝的calling,老子一辈子就干这件事情就行了,就牛逼了,也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妄想症患者,发现了这些新的世界,改变了这个世界,当然有好有坏,不过肯定是好的多。
中国这片土壤很难产生这些人,因为中国是现实的文化,也是不宽容的文化,中国总是算计这件事有什么用,能赚多少钱,赚钱了就是牛逼,其他的一概不管,所以只能当跟随者,别人发现了新世界,跟着去赚钱,这种现实的文化,用来赚钱很有用,比如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这些中国文明圈地区,都可以快速崛起,但是无一例外,从世界级的角度来看,都是文化的沙漠,日本稍微好那么一点点,但是日本的这一套,也是当年麦克阿瑟这个外来者搞的,要靠内生文明的慢慢进化,还要很久吧
根据David Grann的Lost City of Z 改编的传记片,叙事上四平八稳没有太多新意也没有明显败笔,基本是一条直线剧情从始至终的顺叙下来。
故事本身非常有张力,但鉴于时间跨度太长,电影中夹杂的东西有点多,探险,梦想,平权,夫妻,父子,反战都有涉及,而一些更核心的东西却并没有解释清楚, 显得故事在一些地方拖沓,一些地方有没交代好。
不过总体来说,对历史还原得很到位,讲了一个立意不错的好故事。
全片的核心在于探险和对梦想执着,Fawcett 中年时被派往南美进行地图测绘,深深地迷上了那里,在一次探险中无意发现了一些古代陶器,再加上一些其他证据,坚信雨林中印加古文明的存在,从此终生为此奋斗。
身在索姆河的硝烟和毒气中,在不列颠岛的海边,心在雨林的古城中;灵魂不一定永远禁锢在躯壳里,也有可能跟着梦想在飞。
很喜欢电影的最后一幕,走下阴森伦敦老宅的楼梯,门外不是煤气灯和马车,而是那片雨林也不出意料地政治正确地点到了平权话题。
在20世纪初期,南美的印第安土著已经被枪炮和传染病杀得不剩多少了,而剩下的大多隐居在雨林中,或者沦为种植园和矿洞里的奴隶。
历史现实中的Fawcett就是出名地对当地土著抱有善意,而这也体现在了电影之中。
电影中数次受到围攻,却始终一枪不发;努力与当地土著成为朋友,获得他们的帮助,并为土著在雨林荒漠中取得的成就而惊叹。
不过稍微有些讽刺的是,现实中最广泛的猜测就是Fawcett父子最终死在印第安部落的手上,电影中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我想在那漫山的火把中,不大可能是请他俩吃个饭就放了。
回到剧情上的不足,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剧情节点都是有点硬伤的。
第一个节点是Fawcett刚到南美,我看到了在雨林中的挣扎,对家人的思念,对印第安人的同情,但没有看到他为什么产生了这个执念,让他如此执着地去发现Z城;虽然回到皇家地理学会以后充满激情地大吼了一番,但那也是一个抽象的伟光正的对人类的观点,他自己想要什么,这个目标对他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如果真的只是听神婆的话追随神和命运的指引,人物魅力起码打五折。
第二个节点是Fawcett和儿子Jack的和解,这个节点是他们开始最后一次冒险最大的催化剂,也是对后半段剧情最重要的节点。
在前面的铺垫中,我看到了Jack问Are you my dad?,我看到了Jack维护母亲,看到了Jack痛骂他爹是卢瑟,还挨了一记耳光;但是在真正和解的节点,转折有点太快了吧。
我能理解你对自己梦想的追求,但这不代表我可以原谅你抛弃了你对我的责任,让我的童年中没有父亲的存在。
而后面,Jack反而反客为主地拉着他爹去圆梦了,转变实在太快,和前面几十年铺垫的矛盾点是不连贯的。
之前看演员表的时候看到有暮光男,还很好奇他在里面演什么,看的时候也没特别留意,没有什么深刻印象,看完以后才发现是探险团队里面的一个大胡子大叔。
最后,画面和配色复古且很有质感2016.03.24 London
对于一个探险家三次出入亚马逊丛林的精彩探险,还间有主人公的背景介绍、经历的战争、社交生活、与沽名钓誉队友的抗争、与妻子和孩子的相处,一个人几十年的时光故事——区区100分钟的片子,我感觉像是快进着看的……我不知道被剪掉的37分钟里都发生了什么!
就说热带雨林里各种大冒险血腥镜头你可以剪,但是片尾男主刚安慰完儿子我们不是这样的命运——紧接着俩人就给食人族端走献祭去了是什么鬼——这不是搞笑片吧,我的神呐!
强烈抗议这种对别人作品的不尊重行为!
一个理想主义者没有死在电影里,没有死在他人的心里,而是死在了剪刀下面,好可悲。
另外,女主很美很独立和睿智,她对丈夫和家庭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包容以及伟大的牺牲,我崇拜和羡慕这样的女性。
久违的胶片拍摄,少有的银幕质感,这部影片本身就在探索一种渐渐遗失,或将消亡的美好,其故事不仅仅在重映历史,更在录播历史,于各种纷乱与神秘之中透出时代的忧伤。
画面精美绝伦,气氛渲染极佳,富有神秘色彩和观赏性,与以往的探险类故事有很大不同,值得一看。
PS:非凡冒险不一定带来非凡名声,收获如何,视己而定。
唯有以具体行动证实自我,解开心结,方得一世安宁。
老舍在短篇小说《恋》的最后写道:恋什么就死在什么上。
《迷失Z城》讲的其实也是这么个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英国探险家珀西·福斯特恋上了“探险”,在1906到1925年这二十年间,他三次前往亚马逊平原的丛林之中,为了寻找失落的古老文明——Z城的踪迹。
最终,他和他的大儿子杰克在最后一次探险路上,永远地消失了。
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也没有人敢确定他们是否已经找到了Z城。
影片就在这迷雾般的氛围中,徐徐落幕。
这部电影长达141分钟,所讲的故事,寥寥几句即可带过。
从它在豆瓣上仅有6.9分这一点就能看出,很多人并不能理解导演詹姆斯·格雷到底想讲什么。
明明是一部冒险片,却一点儿也不惊心动魄。
对于神秘的亚马逊丛林,导演也丝毫没有做奇观化的展示,你所能见的,无非是一些司空见惯的景物,蜿蜒爬过的蛇、优雅灵动的黑豹、石壁上不明所以的雕像,以及住在茅草屋,过着原始群居生活的土著部落。
至于那个令人神往的Z城,更是无迹可寻。
但是,只要你沉住气,看进去了,相信你一定能感受到比“Z城”更加迷人的东西,从格雷充满古典主义色彩的影像中缓缓流出。
那是什么呢?
实际在现实中,福斯特曾八次前往亚马逊探险,到了影片中,导演将其凝练为了三次。
虽然次数少了,但分量却丝毫不减。
每次探险,福斯特一行人面对的几乎都是生死问题。
食物短缺、水耗尽、野兽出没、土著袭击,还有那湍急的河流,以及骇人的败血症……每一样,都足以致命。
身处这样的险境,是最能考验人性的。
那不是善恶的问题,而是面对绝境,一个人还能否保持基本的理性。
很显然,绝大部分人都低估了困难,高估了自己。
当食物即将耗尽时,有人用刀指向了虚弱的同伴。
当土著部落的箭如暴雨般落下,有人嚎啕大哭,瘫软在地。
更可笑的,是片中那个自命不凡的富豪穆雷先生,他以探险家自居,自告奋勇,参与了福斯特的第二次探险。
可真等到了丛林,穆雷才意识到自己在安逸环境中臆想出的英雄主义,实际不堪一击。
面对眼前的种种凶险,他彻底崩溃了,灰溜溜地逃回了英国。
我们当然有理由嘲笑穆雷,嘲笑他的色厉胆薄、外强中干。
可翻过头来想想,在我们口口声声的“热爱”之下,又有多少是叶公好龙?
“热爱”这个词很容易被拿来自我标榜,标榜勇敢、博学、高雅、时尚……但若想真正拥有这些美好的词汇,唯有行动才可获得。
就像片中的探险家福斯特。
他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热爱“探险”,他甚至在一开始,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第一次前往亚马逊,是为了给自己赢得更高的军衔,重振家族的声誉;第二次前往亚马逊,是为了找到古老的文明,印证自己的猜测,并为人类文明寻找最后一块拼图……但渐渐地,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探险”本身,而不是通过探险所获得的那些东西。
名利也好,伟大的事业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再次站在亚马逊的丛林中,享受自己最纯粹的热爱。
这是《迷失Z城》这部电影,真正想表达的核心。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真正的热爱就是:什么都不为的一种纯粹的爱。
因为,“热爱”一旦有了功利性的目的,势必会反过来成为“不爱”的理由。
比如,你为了获得名利而去探险,那么当探险可能损及生命,使你无法再享有名利时,你还会去探险吗?
再举个更日常的例子,你为了一些实用目的去读书,那么当互联网兴起,有了更高效地获取实用信息的方式后,你还会去读书吗?
你还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吗?
很可能,就不是了。
真正的热爱,其实是什么都不为的。
同样,真正的热爱,往往也是不计代价的。
影片中,与福斯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最忠实的伙伴科斯汀。
在前两次探险中,科斯汀都义无反顾地追随,成为福斯特最得力的助手。
但到了最后一次,科斯汀却拒绝了邀请。
理由很简单,因为那时的他已经有了妻儿,只求安稳的生活。
于是我们也就明白,科斯汀此前的探险更多是一种无所牵绊,他把探险当作对抗无聊生活的迷幻药,而从始至终,只有福斯特一个人为了探险,是真正不计代价的。
他不仅置生死于不顾,更牺牲了原本美满的家庭生活。
他有个善解人意的妻子、三个可爱的孩子,但为了探险,只得与他们聚少离多。
直到影片最后,导演也并没有像通常影片那样,让主角回归到家庭生活中。
相反,他让主角的大儿子杰克被父亲的理想所感召,与父亲一起踏上了寻找Z城的旅途。
这个结尾,尤其动人。
它其实在讲,一个家庭的成员之间彼此最深的爱,是尊重对方的热爱,并给他理解与自由。
这远远超脱于彼此捆绑的陪伴,是爱的更高级的形式。
正如片中的妻子妮娜,在丈夫和儿子失踪后所说:“把丈夫一次次送到丛林中并等他回来,已成了我一生的事业。
”随后镜头跟随她缓缓走下楼梯,我们看到镜子中,她的背影渐渐消失在一片丛林中。
原来,尽管她从未去过丛林,但她的一生,其实都耗在了那片丛林里。
那片丛林,就象征着一种爱的宿命。
它召唤着福斯特一次次回到那里,也召唤着妮娜一次次与丈夫挥别。
就在福斯特第二次从亚马逊回来时,一战爆发了。
福斯特前往战场,险些丧命。
在战壕里,他遇见一位算命的神婆,那神婆告诉他:“在你的梦里,有一片森林。
你永远不可能将这景象从你的视线中抹去。
这是你的宿命。
你所追寻的,比你想象的还要伟大得多。
”这其实也是《迷失Z城》在超越个人热爱之上,所讲的另一件事。
那就是人类文明的脆弱性。
战争,就是这种脆弱性的体现,背后是一种妄自尊大,是人类集体膨胀后的灾难性结果。
那么福斯特的探险,伟大在哪?
就在于他试图寻找到的Z城——一个失落的古老文明,很大程度上能够消解掉人类的自大。
它在提醒人类并非是造物主唯一的恩宠,更没有恃宠而骄的资格。
当然,福斯特并不会想那么多。
他的所作所为,仅仅出于他的热爱。
影片结尾,当他最后一次来到亚马逊丛林,被土著捕获。
于是一场神秘的死亡仪式上演,他被土著们抬起身子,送到河边。
河两岸正燃着火把,朦胧中连成一个Z字。
那一刻,福斯特露出了释然的神情。
或许,他永远都没有找到Z城。
但是,他的一生,恰好完美地诠释了“探索精神”的本质。
就像“怀疑精神”因“怀疑”而存在,因“确信”而终止一样,“探索精神”也并不强求于“找到”,而在于永无止境的“探索”。
《迷失Z城》讲述的正是一个理想主义探险家将自己献祭给理想的故事。
它如此动人,只因它如此罕见。
情节剧般的叙事终围绕着主角和他的丛林探险梦,叙事结构的单调使其充满了太多重复,直到最后一个打通两个时空而惊艳无比的镜头,影片对主角经历的执着才在主题层面有了一个能够令人信服与接受的着落,无论是镜子这边还是镜子那头的世界,在角色心中被一个倔强挣扎的执念所打通,其中诗意令人陶醉。
片子挺有风格,但真不好看,这仨英国男主湖南、五方和荷兰弟,和他们更知名角色差异都非常大,几乎认不出来是同一个人。这么看的话删不删37分钟可能差距真不大,在国内都是扑。我不讨厌开放式结尾,可这片儿的没头没脑真的让人如鲠在喉。南美文化还是挺让人着迷的,去过了印加的马丘比丘,该去亚马逊了
看了完整版不觉得好看,这种类型片西方人喜欢看吧,反正不对我的胃口。那些在短评把评论写得和诗一样的是不是托啊,这片有啥值得感动的?都是典型的西方观念。
太监版抵制。
坐得离荧幕很近足以细细欣赏胶片的美 最后一个镜头太神了 等看完整版
执执念而死,执执念而生,是为众生。未删减版太拖沓了,倒是很好奇国内版砍掉半个多小时后是不是能更精彩一点。
亚马逊丛林有三宝,食人鱼,食人巨蟒,食人族。食人鱼和食人族出来的那一瞬间简直泪流满面,最后湖南和小蜘蛛也许是涂了点孜然送上山喂黄金蟒了……湖南真他妈的帅啊。
灵魂超越空间,与梦想同在
从未看过这样平淡自然细腻饱满的罗曼蒂克史诗。逐梦在另一个角度是一种牺牲,但实现了自己。所以最后一个镜头,就像看到了自己的执念,皆是以爱之名。
魂兮归来!何远为些?被遗忘的杰作,平安夜重看。
Amazon studio给自己亲爹Amazon拍了一个两个小时二十分钟的广告。
镜头、色调不错,但故事太平了,虽说是传记也可以讲的精彩些,为了丰满人物内心世界也不必方方面面都叙述到让节奏显得拖沓。这片要说是人物传记但深度又不够,要说是探险又缺少探险题材的精彩度
影像古典、沉稳、神秘,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观众走向危险的丛林。Z城像一个漫无止境的梦,梦醒的那一天却遥不可及。每个男人一生都应当有一个终极目标,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无悔亦无惧。大陆删减版在节奏上有些凌乱,完整版应该有更多探险的细节。
国内发行公司为了更多的排片量删减了37分钟,无语!导致整片就像快进一样拉完主角的一生!
好久没看正经电影,结果它每分每秒都在提醒我电影有多有力。每一个镜头都在自己讲故事。对神秘与未知的向往和执念透屏幕而来,一闭眼,就已身处潮湿闷热、烟雾缭绕的丛林中。
看的是35mm胶片,摄影太美,光线和黑暗刚刚好,James Gray电影的画面总有点像油画似的。大胡子Pattinson演得不错。人生的梦和信念。
对未知的痴迷,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2.5 前两次探险有一种波澜不惊的美,多少掩饰了画面中hardship的欠缺。不带老婆但带了胖子之后的一系列冲突和矛盾纠葛一下子就俗了,最后更有一种被神秘主义说服的意味。这么棒的老婆不带最后带不带儿子不是还得听老婆的。隐约觉得如果那次带上老婆可能事情早就会大不一样了。
各方面都很主流,格雷最平庸的一部
套路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