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区

Under sandet,十个拆弹的少年(港),拆弹少年(台),血肉之区,Land of Mine,Unter dem Sand,nter dem Sand - Das Versprechen der Freiheit

主演:罗兰·默勒,米克尔·福尔斯加德,路易斯·霍夫曼,乔尔·巴斯曼,埃米尔·贝尔顿,奥斯卡·贝尔顿,奥斯卡·柏克曼,莱昂·赛德尔,劳拉·布罗,马德斯·瑞艾森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德国语言:丹麦语,德语,英语年份:2015

《地雷区》剧照

地雷区 剧照 NO.1地雷区 剧照 NO.2地雷区 剧照 NO.3地雷区 剧照 NO.4地雷区 剧照 NO.5地雷区 剧照 NO.6地雷区 剧照 NO.13地雷区 剧照 NO.14地雷区 剧照 NO.15地雷区 剧照 NO.16地雷区 剧照 NO.17地雷区 剧照 NO.18地雷区 剧照 NO.19地雷区 剧照 NO.20

《地雷区》剧情介绍

地雷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战争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 在丹麦军官卡尔(罗兰德·莫尔 Roland Møller 饰)的带领下,那些尚且只是孩子的俘虏们开始了排雷行动,他们用双手,用双脚,甚至用生命,一步一步的净化着长长的海岸线。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铁将军阿贵女儿口香糖第一季牛敞亮还乡大汉风之韩信点兵血界战线&BEYOND天地英雄重返以色列朝九晚六的热恋谁的青春不带伤浓情录音带永不瞑目美丽长情给桃子的信清明上河图密码风尘车手生存家族燃情迈阿密红线恶种单反相机我的青春期碟中谍2外太空的莫扎特双枪大捕杀相信我第二季1000行玄夜狐影猎凶风河谷亿人局之迪拜贱客

《地雷区》长篇影评

 1 ) 唉!

恐怕没人敢说地雷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

猜想原因有二:首先,这玩意儿创新性不足,技术含量也不高,凡是意识了“兵者诡道也”之后,早晚会有人把它发明出来,就像猎人捕捉动物的陷阱,你永远也考证不出第一个望向里面得意洋洋的那个人是谁;第二个原因,这玩意儿过于冷酷,它的存在代表了人类自相残杀的最高境界—明目张胆光明正大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用的,阴谋诡计兵不厌诈才是干掉你的终极法宝。

伪装,引诱,埋伏,圈套,这些不止是人类所特有,但人类却可以将其发挥到极致,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优胜劣汰,胜者为王,动物性的一面过于彰显,以至于稍稍运用一点理性即能感到些许不齿,无论如何也不能无底线地拔高此类杀人工具的进步意义。

战争中,无所不用其极,几百万颗甚至上千万颗地雷埋下去,炸响的永远只会有几颗,敌人也不傻,明知道了有雷还会继续硬闯;战争后,就得排雷,因为这玩意儿不会有保质期,不可能等着它自己失效。

排雷的手段有很多也越来越先进,但造成人员伤亡会遵循墨菲定律,杜富国式的高尚行为和英雄事迹让我们敬仰、同情与感动,但空空的袖管和失明的眼睛无论如何不能成为消费英雄主义的廉价素材。

排雷到如今依然是极其危险的工作,依然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遑论在七八十年前,二战刚结束的北欧战场上。

1945年,丹麦的一片海滩,德军留下了地雷,一名丹麦的军士长,十几名排雷的德军战俘,电影译制片名《地雷区》,原名《Under sandet》应为丹麦语,意即“在沙子之下”。

十几名十几岁的德军战俘代表了真实历史中两千余名他们的同类,片尾有数据告诉我们这些人用一半的生命清除了沙子底下一百五十万颗自己人埋下的地雷。

一千多生命的死亡与残缺,大多都是还没长大的孩子,战争后期,德国人垂死挣扎,丧心病狂地将未成年人投入了战场,这些没有战死沙场却被推向雷场的孩子,要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

“不让德国人排雷,难道要让丹麦人干吗?

”作为胜利者的丹麦军官理直气壮。

无可厚非,我们作为旁观者的倾向性来自于身处和平置身事外云淡风轻的悲天悯人,设身处地于彼时彼刻,人道主义和同情心是危险的,排除政治的考量,对待敌人就应该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任何妇人之仁或恻隐之心都无法面对现实的问题并可能造成不利于己方严重的后果,敌我矛盾不能以良善之心解决,即使战争已经结束,发动战俘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走到哪都说得过去,何况地雷本来就是他们埋的,危险也是他们自找的,这叫做自作孽不可活。

所以说战争本身就是反人类的,战争机器一经开动,人们在和平时期积累养成的无疆大爱必然要灰飞烟灭,是结果也是条件,伴随战争从发端到结束。

直到和平卷土重来,仇恨慢慢消散,人性正面的部分重新占领高地,才会有太多的反思指认战争的残酷和恶劣,周而复始。

几十年来,欧洲反思战争的影片汗牛充栋,其中良品佳作的数量也可以用惊人来形容,看得多了,你会发现这部2015年丹麦与德国合拍的影片一点也不小众,它的内核与其他知名影片如出一辙—把美好的东西用战争来毁掉,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能直击和平主义者的心灵?

美好的东西是那些青春瘦弱的躯体,稚气未脱的脸庞,懵懂怯懦的眼神,和平时期他们完全应该是另外一番模样,明明战争已经结束,这些美好依然要被毁灭于敌视和仇恨。

电影伊始,当镜头不怀好意地再三给出每个男孩面部特写的时候,我就预感到这将是一部画面惨烈主题沉重的现实题材影片,一度产生了放弃的想法,再结合片名,我完全能够预期到那些令人不忍卒睹一次次触雷爆炸的揪心场面,整个观影过程紧张、痛心、悲哀、无奈的情绪贯穿始终。

印象极为深刻的一个片段:当亲眼目睹了好兄弟在地雷爆炸后尸骨无存,排雷男孩儿产生了应激反应,神情恍惚并肌体强直,一再念叨要回到现场查看,丹麦军士长只得给他强行注射镇静剂才使他安顿下来。

这一幕仿佛科学实验般的细节将写实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原以为被类似真实还原的场景和故事暴击多次,本应产生强大的免疫,却在每一次目睹之后,不忍与脆弱又要加剧。

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唉!

 2 ) 『战争之殇。』

片尾字幕介绍,二战后,2000多名德军俘虏徒手在丹麦西海岸排除了大概150万颗地雷,而其中死伤达到一半以上。

而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未成年的孩子… 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去看二战的影响。

丹麦在二战时期被纳粹在几小时内就占领了,而战败后的德军却沦落到言听计从的战俘,一群涉世未深的少年们用血肉之躯赤手挖掘数200万枚残余地雷,他们的生死没有人在乎,每天都想着回家团聚,可是真正能平安回家的又有几个?

在二战后期,德国后期的党卫军已经失去了当年的百战老兵,后来的都是被洗脑思想狂热的纳粹年轻人,只是靠着一腔热血战斗。

他们本该不用承受这些苦难,但纳粹的野心却荼毒了年轻人的未来。

看着海滩上被炸飞的少年真是心惊肉跳。

别说是一个大活人,就是只狗,也是活生生的生命,每天的工作就是未知死亡的感觉,随时都有可能送命,看着周围的小伙伴一个个离去,内心的煎熬是无法想象的。

纳粹造的业障,始终还是要日耳曼民族偿还,很钦佩德国人的态度和坚毅。

对于战争的悔悟态度在日本人那里就让人窝火,不管是日本政治领导高层参拜靖国神社还是日本篡改教科书,这些都让饱受日军铁蹄摧残的亚洲人民特别不待见。

这部反战题材还警醒我们,战争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

战争的受害者也好,始作俑者也好,都会饱受战争带来的痛楚,战争就是那么残忍,没有一丝怜悯之心。

幸而最后的结局没有让这群少年们在异乡结束生命,重感情有血性的士官长放走了他们,希望那是生的希望。

希特勒是一狂热偏执的煽动者,但民众在狂热中迷失,在狂暴前怯懦,却是他得以登台的背景。

历史证明,犯罪行为一旦披上一种“政治正确”的外衣,便是一场社会灾难。

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

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史上,恩怨之事所在多有,如无宽恕之心,或会化为冤冤相报的“西西里式仇杀”。

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是非如厘不清,历史的教训如不记取,战争罪犯如不被绳之以法,不仅受害者人心难以平复,加害者还会图谋东山再起,悲剧还会重演。

七十年的和平时光确实不易,也要随时警惕,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人类的野心潜藏在每个人心里,前几天看《希特勒回来了》,喜剧但最后看的我汗毛竖起,细思极恐,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独裁者的影子,历史总是循环往复的轮回。

借古喻今,电影最好的就是能带给我们思考,很欣慰,我们在一个和平年代。

 3 ) 谁种下地雷,谁就该扫除地雷吗?

1945年5月,希特勒战败,两千名德军俘虏被遣至丹麦西海岸,排除德军在此埋下的两百万颗地雷。

仅从历史事件的视角去看,这只是打扫二战战场中的一件小事而已,人们更加关注的,是法西斯的战时暴行及其灭亡结局。

二战导致近六千万人死亡,其中六百万是犹太人,德国也付出了八百万生命的代价……这些数字只显示着灾难的规模,含有冷静、客观的意味。

但在死亡面前,冷静与客观是没有意义的。

已有很多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记述、探讨、反思这场灾难,但大多具有相似的道德视角,反纳粹、反法西斯主义是大的基调。

这种反,当然是无可厚非的、正确的,但战争中存在着更多临时性也随时性发生的善恶立场和由此产生的恐怖与死亡。

所以,看待历史,还需要更多基于真实细节的视角。

丹麦电影《地雷区》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

电影的故事背景,就是开头所说的德军俘虏于丹麦海岸线扫雷的史实。

主人公是丹麦军官卡尔,他在电影开头殴打德军战俘,是反纳粹主义、对大恶的仇视的表现,也是前述的那种“大基调”的典型。

卡尔负责管控一小队德军战俘进行自己片区内的扫雷工作。

这些俘虏都是少年(二战尾声时,德国已无成年人可充军,只能征召大量少年兵),卡尔一开始也对他们充满仇视、管教严苛。

随着扫雷的进行,少年战俘们在饥饿和爆炸事故中一一死去,同时死去的还有他们对回国重建家园、回归日常生活的单纯、美好的愿望。

死亡,“鲜活”地在卡尔面前反复发生,少年们在死亡面前的恐惧、痛苦、绝望,逐渐构建起一种新的、更加真实可触的悲剧状态,卡尔在这个状态里回复到人的天然的怜悯与善意之中,他为少年们窃取面包、解除了门上横栓对他们的囚禁、与他们在沙滩上踢球,在上级军官面前袒护他们,等等。

卡尔逐渐清醒,意识到庞大的恶行是庞大系统所造成的,无论是侵略方还是反侵略方,在仇视中表现出了同样的恶,无论是德国士兵还是丹麦士兵,在巨大系统中都具有相同的个人的无奈处境。

而对应于此,人也应该怀有同样的、无偏见的善。

电影的最后,卡尔违背军令,擅自偷运幸存的几个少年,将他们送到边境线,让他们逃离丹麦、回到德国。

卡尔已不再相信“德军种下地雷,德军就应该自己拆除地雷”这种简单粗暴、泯灭个人的观念,他从一个满怀仇恨的军官,变成一个心怀怜悯的宽容者,而这种宽容,恰是藏匿在历史巨浪的褶皱中,需要被重新发现的普遍的道德。

可能只有无偏见的善,才能真正消除产生大恶的机会,这是电影《地雷区》给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有价值的视角。

 4 ) 美国和欧洲国家对待德国战俘很残忍

战争很残酷,折磨人性。

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后,驻守在丹麦的德国士兵全部沦为战俘。

而丹麦民众对这些曾经残害过自己亲人的德国军人当然是恨之入骨。

他们先给了这些纳粹士兵一顿痛殴之后,又决定让他们去排雷。

因为战争中德军为了阻止盟军进攻,他们在丹麦境内埋下了150万枚反坦克地雷和反人员地雷。

雷是德国人埋下的,丹麦人认为那就要他们自己来拆!

可是,在丹麦的这批德军俘虏中,其实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老弱病残,根本就无法胜任排雷工作。

于是,丹麦军方在这些德国俘虏中挑选出了约2600名德国战俘,让他们去承担清除丹麦境内排雷的工作,这些德国战俘中有很多还只是十六七岁的少年。

这些被选中的德国少年们,其实他们都已经被德国抛弃了,当时他们只不过是薄如微尘的战俘而已。

不过,丹麦官方一直坚称参与扫雷行动的德国人,全部都是志愿者,并非是被强迫的!

虽然在排雷工作中动用了一些机械车来排雷,但更多时候还得靠人力去清除!

因此,在这场任务艰巨的扫雷行动中,先后一共有149名德军战俘被地雷炸死,165人被严重炸伤,另外还有167人被轻微炸伤,而这个所谓“轻微炸伤”是指被炸掉一条腿或一只手。

半个多世纪以后,丹麦和德国合拍了一部电影《地雷区》,其实就是讲述的这段排雷历史。

虽然在电影中有不少夸张成分,但基本也算是重现了当年的真实历史。

要知道,在那次排雷行动中,还有52名负责监督排雷工作的丹麦人也被炸伤。

其实,战后这样对待战败国战俘的事情并不奇怪!

而至于所谓的“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他们对德国人心慈手软,甚至以德报怨,全心全意地帮助德国复兴”这句话,其实和史实是有一些出入的。

要知道,据美国政府自己估算,早在1944年时,美方就从德国战俘身上获利超过1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0亿至100亿美元)。

纳粹德国投降之后,有很多德国战俘还被遣送到美国本土,以解决美国国内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结果,那些尝到甜头的美国农业州议员们,在美国后来准备遣返这些战俘回德国时,他们甚至公开要求美国政府推迟遣返决定:最好能继续留下10万“德国佬”给我们干活!

所以,西欧和美国在对待德国战俘问题上,并不是他们真的有多“仁慈”,只不过是在表面做法上要比苏联稍好些。

毕竟战争中纳粹在苏联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苏联人的报复,也只不过是在“投桃报李”而已。

 5 ) 地雷邮票——一首献给《地雷区》的电影诗

谁知道bgm哪里有吗跪求。

一首献给《地雷区》的电影诗毫无预料地,从闪亮沙滩吹来的闪亮沙粒,闪亮的水晶扑向了——你,还没有站好,甚至在看大海一切,一切,尚未长出任何胡须都是远在柏林之外的,太阳、烈焰立于十字架纸上,正如颤抖的大卫王之星那十字架埋在沙滩,窸窸窣窣是沸腾的海水蒸汽刮过苍白的芦苇草以及那残骸上的两只脏污、丑陋又苍老的手手掌碎片、梦境幻影,苍白芦苇,无垠痛楚拾起某一个你,如同收藏邮票,这碎片来自重建德意志的你孤独战俘、异乡亡魂散落在满是地雷的丹麦海岸伤悲尸体碎片

 6 ) 战争的悲剧不止战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战争,即使在已经七十年以后的今天,二战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依然层出不穷且经典不断(当然天朝的抗战电影抗战剧不在此列)。

丹麦,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小国,就是这么个盛产童话和如今国民幸福感最高的国家,在二战结束时,它漫长的海岸线上,还部着德国埋下的200多万颗地雷。

200多万颗,这是什么概念,丹麦的全国人口也不过500万左右。

只是因为德军以为盟军会从丹麦的海岸线登陆,就埋下了如此多的地雷。

有地雷在,就有危险在,就需要把这些地雷排除。

《地雷区》这部电影,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作为战胜国的丹麦,用德国战俘来排雷!

而这些德国战俘,绝大多数都只是些十多岁的少年!

影片的主角是卡尔军士长和他的13位德国战俘少年。

13位少年在这块海滩上,每天小心翼翼地排雷,却没有饭吃,只能靠偷。

而负责看管他们的军士长卡尔,这是一个在影片中不停反转的人,他有时会打骂这些孩子,却又会给他们偷食物;他把孩子们关在屋子里,却又会给他们假期和他们一起踢球、跑步;他是个矛盾的人,他肯定痛恨给他的祖国带来痛苦灾难的纳粹,却又对这些想要回家回到祖国去的孩子的怜悯。

他答应了孩子们,这里的地雷排完了,他们就可以回德国了。

可是,地雷爆炸了,一次又一次,13个德国少年,最后只有4个活了下来。

而等待他们的,不是回去祖国,而是去到又一个雷区。

幸好卡尔军士长的帮助,他们朝着国境线飞奔。

战争,从来是残酷的,可是不论是怎样的战争,最最受到痛苦的永远是普通人。

战时德国纳粹惨绝人寰,战后战胜国们却又趾高气扬,影片莫段那位埃贝上尉趾高气扬的模样,和战时那些纳粹军人又有什么两样?

最后的镜头,四个少年在卡尔军士长的目送下,朝着国境线飞奔,这时候,天空很辽阔,荒野很辽阔,人的心也很辽阔,超越了仇恨,迸发着光芒。

我们要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

 7 ) 地雷区|谁之过

故事其实出了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看。

这是个非常无奈的故事,即便没有看,也能知道故事表达的主题。

故事里头,最大的矛盾,是我们不知道应该怪谁。

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做一个评判。

这让人特别憋屈。

故事主角是一位丹麦中士。

对于丹麦而言,亡国之痛,伤口还在滴血。

对待战俘,中士也没那么讲人权,毕竟,想起战争中的种种,他完全有理由愤怒。

故事里头文质彬彬的长官,利用德国人排除德国人自己布的雷,好像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到了故事最后,长官的“道貌岸然”又着实让人生厌。

可是,他大概也有他的无奈吧。

丹麦作为一个收复国土的国家,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了“别人”。

那“别人”的意图,是不是需要贯彻?

大概也是需要的。

只是,在自己职权范围之内,能不能“高抬轻放”,这个完全取决于个人。

故事里头的妇人,故意将食物倒进鼠粪。

被“抓住”后一脸的坦然,她经历的伤痛,大概远远大于一次食物中毒。

可是,她报复的对象,其中有没有无辜的呢?

这个问题,大概不是她能考虑的。

故事精巧就精巧在,妇人的孩子,误闯了雷区。

这些孩子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展开了援救。

这次有惊无险的救援,是不是能出动妇人麻木的心灵,故事并没有给出答案。

故事,在此时,展现了更为震撼的场景。

不管怎么样,中士在排雷的过程中,和这帮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中士身为战士,对战争罪犯深恶痛绝,一方面,又对这些孩子心生恻隐。

他唯一能做的,大概只是尽量保证孩子们能吃到食物,能有那么的片刻,能享受孩子们的快乐。

然而,这种快乐是极其短暂的。

中士的狗狗触雷。

这还没掀开的快乐戛然而止。

那个“凶狠”的中士,再次“卷土重来”。

在排过的雷区,孩子们用身体趟雷。

这是何其残忍的场面。

故事的“起爆点”完全安排在“出乎意料”。

以为会“爆”的点,基本都没有“爆”,然而,当神经稍微放松,孩子们日常一样拉着家常时,忽然起爆。

一下子就“炸”了。

这种冲击,让人久久不能平息。

在故事的最后,故事给了一个数据,2000人,150万颗雷。

一半以上的人受伤或死亡。

这些人里头,有没有“穷凶极恶”的战犯,大概也是有的。

但相信,大多数都是无辜受牵连的。

即便是“战犯”里头,大概也有大部分是被“成功洗脑”的。

这场灾难,究竟是谁之过?

这大概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人之祸”。

 8 ) 地雷区影评丨战争之后的自我救赎

当战争那杆枪打响之后,文明的大厦就轰然倒塌了,人类创造了恶,那层恶的毒瘤席卷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陆地,并且在战争结束后,伤痛并没有快速消退,而是像一股弥留的龙卷风,久久回荡在这哀鸿遍野的大陆。

战争之恶已经终止,但新的时代并没有那么快来临,鲜花和掌声,被少女亲吻的水兵大多只存在在影视作品里,传媒机构不遗余力的传播着希望,以此安慰那些在战争中痛失亲人、无家可归、内心伤痕累累的人们。

那一刻,新的文明已经悄然站上了历史的舞台,但人心的短期泯灭,才是世人眼中的炼狱,复仇的火苗依然熊熊燃烧在各国民众之间,一边修补故国,一边重建文明。

这种人性善与恶的矛盾,这种旧仇和新生的矛盾,就表现在《地雷区》的上校心中。

那群孩子,和他自己的孩子一样,有着天真的淳朴面孔,他们本应该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校园里,嬉闹在母亲温柔的手掌之下。

但只因他们来自德国,来自一个发动战争的国家,所以他们理应受到天谴,理应徒手清理埋在海岸线里的几千只地雷,理应像蚂蚁一样,在另一个国土卑微的死去。

在战争之后,德国人成为人人诛之的野兽,人们理所当然觉得他们应该承担父辈种下的恶,尽管他们只是一群无辜的人。

二战之后,妇孺依然被虐杀,房屋依然被焚烧,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被大批大批的关押在集中营里,生死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

影片里的上校,就有这种掌控别人生命的权利,同样有报复仇敌的快感。

一开始,他待这群德国少年如野狗,用马鞭抽打他们,用脚踢打他们,和所有人一样,他丝毫不在意这群战争俘虏的死活。

但当他和那群少年朝夕相处之后,他才开始意识到,他面对的不是一个符号,一个仇敌,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情感,有家乡,有重回妈妈身边的希望,尽管那希望是如此微茫。

当他看到这群孩子被地雷炸得面目全非,哭得死去活来,这群孩子看到食物后,惊喜交加的眼神,他才明白他们也会痛,也会害怕,也会欢喜,有人类应有的所有情绪和情感。

那一刻,军人心中冷酷无情的墙倒塌了,他开始滋生出一股善意的温暖来,尽管那份温暖是不合常理的。

他开始因为仇人的痛苦而痛苦,因为仇人的欢喜而欢喜,他像个真实的人一样活过来,而不仅是一个战争的机器。

当他开始怜悯,同情和帮助这群少年回到故土,看似是在救赎别人,实则是救赎了自己,人类终将抛下过去,才能全然走向新的生活,才能在黑暗的尽头窥见光明的地平线。

最终少年在上校的帮助下,朝着自己故国的方向奔跑,他回头,看着那片生死之线的土地,有那么一瞬间,少年已经分不清哪里是故土,哪里是他乡。

战争把一切都摧毁了,唯一还存在的只是人类心中尚存的一条线,一条划分善恶的线,这比一条模糊不清的国界线,更能救赎未知的生命。

 9 ) 军士长的名单

二战题材不当红了,明年的《敦刻尔克》可能会将那段历史重新端上桌面来。

提起二战,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是《辛德勒的名单》,甚至是《无耻混蛋》这种了。

我要说的下面这四部,《开战日》《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地雷区》,《美丽人生》,都算冷门片了。

简单介绍一下这几部,最近没啥可看可写的了,权当刷下存在感吧。

1.《开战日》:为了尊严,这就是反抗的意义<图片1>去年丹麦的冷门战争片,影片的格局实在小的可怜,连一次像样的爆炸都没有。

丹麦毗邻德国,德国曾与之缔结和平盟约,后面反悔,德军压进丹麦其实用几辆装甲车再配步兵连就搞定了,影片中抵抗德军的先遣队由自行车队和摩托车队组成,后面摩托车队撤去后方,自行车队不仅人数少,装备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交火不是胳膊扭大腿,而是真正的鸡蛋碰石头。

丹麦弱国寡民,在二战中的角色扮演几可略去,但是,战争引发的惨痛,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模一样的。

自行车队是丹麦唯一在开战日战到最后的队伍,绝望和无力感在阻击与且战且退中蔓延着,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早已投降的政府,沿途冷眼旁观投降后热脸相向德军的民众,影片丢给观众的问题就在于,反抗的意义在哪儿?

就像先遣队军官说的那样:“现在是展现我们品质的时刻”。

2.《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孩童的审判<图片2>战中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另类故事。

集中营外住着纳粹高官一家,小男孩布鲁诺并不知道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并以为国尽忠的军官父亲为傲。

集中营在大人的谎言中被小男孩误以为是农场,离开玩伴孤独无聊的布鲁诺有一天误闯入营地外,认识了在农场(集中营)的犹太男孩,并迅速发展了友谊。

<图片3>在一个没被罪恶污染的孩子眼中,集中营是工人劳作的农场,农场里的大人小孩都只是奇怪的穿着条纹睡衣工作。

当布鲁诺穿起条纹睡衣,与自己的伙伴一同走进集中营的时候,这场审判才真正开始。

3.《美丽人生》:罪恶衍生的童话<图片4>这片子有段时间内我还真不太了解,以为就像它的片名一样,是个家庭剧之类的。

看完后真服,《美丽人生》的故事得有多难拍啊。

纳粹集中营的故事,沉重严肃的命题,在影片前半段根本看不出任何悲剧的端倪。

<图片5>“服务是高精艺术”,正像影片里的这句台词,《美丽人生》也是不可多得的高精艺术。

影片在前期立了很多flag,在一家人进入集中营后,一一昨日重现,这种刻意的巧合与偶然浸淫在集中营里,那种往事只能回味,罪恶永不截止的绝望感蔓延开来,与焚尸炉里的浓烟混为一体。

我不认为影片透露了什么人生乐观,那只是对父爱的一种极端荒诞的表达,有点《许三观卖血记》的调调。

4.《地雷区》:军士长的名单<图片6>这个片是最近才出来资源,也是一部丹麦战争片,说的是战后故事。

影片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采取了同一视角,通过“希特勒男孩”们的惨死反思二战(战争)。

德国战败后上万战俘被迫留在丹麦,排除战中埋在海岸线的地雷,其实说白了就是偿命吧,被侵略过的希望侵略者像苍蝇一样死去,以解心头恨意。

影片中的丹麦军官在恶与善之间举棋不定,最终,大部分孩子的死亡置换了他心中的恨意,迎来了一次彻底的原谅。

<图片7>历史属于胜利者,可是,没有人追究胜利者的责任;战争由极少数人掌控着,却有万万无辜之人怀着善意被碾碎,60年前的战争,有多少人还在关心,没有反思,人类谈何进步?

这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不过在海岸线排雷的过程真的很残忍,很惊悚。

 10 ) 错的是战争本身

有些电影让你憎恶一个民族有些电影让你憎恶战争。

看了那么多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停止憎恨彼此,错的是战争,可是为什么大家会互相憎恨,战争中两方都是受害者,延续仇恨只会恶性循环,丧失人性。

当看到丹麦农妇因为德国士兵太饿偷吃了混着鼠屎的饲料生病呕吐而微笑,上校同情他们而又因为狗被炸死又重新收起了同情心时我看到战争已经在他们身上播下了恶魔的种子。

花了很久看完这个电影,哭一段看一段。

那些可怜的德国战俘男孩靠着拆完那些炸弹就能回家的信念日复一日的拆着炸弹.最后他们还是会被射杀。

他们只是孩子啊。

曾经世界杯足球赛日本作为唯一亚洲队晋级时 我为之高兴。

却被评论骂说为什么支持日本鬼子。

还有那些抵制日本的活动游行,都让我痛心。

抗日战争带来的阴影还在延续,可是我希望不要让憎恨蒙蔽了双眼,战争比灾难还要可怕他会吃掉人心。

我的愿望很简单,希望世界和平,希望没有战争.最后那个教官放走了那四个男孩,虽然他们是德国人。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放下仇恨,敬畏战争.

《地雷区》短评

故事極其簡單,人物描寫流於表面。影像上的敘事很普通。唯獨題材選取上有點特別而已。

10分钟前
  • 一朵潛水云
  • 还行

主要是角度不错吧。故事还好。有点麻木了。

14分钟前
  • 比多
  • 还行

有空的话周日(2021.10.31)看看其实很推荐志同道合的朋友看,看看拙劣的反战文艺作品是怎么拍的。

18分钟前
  • Carceral
  • 较差

13:04 32:28 53:45 65:45 81:12 84:43

21分钟前
  • 十禾
  • 推荐

静谧的海滩,藏着无数的地雷。一群希特勒的孩子,匍匐着为这个民族而赎罪。二战胜利后的阴影不能被胜利所湮没。

25分钟前
  • 戎州岛夷
  • 推荐

太好看了,太感人也太真实了。每一个角色从头到尾都是在变化着,没有从头至尾的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恶。影片另辟蹊径,角度刁钻,对人性的报复心有了更深一层的剖析,我们总听人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以前还没觉得有什么感触,这部影片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感受。德国政府的锅被这些小少年们用瘦弱的身躯坚强的承载着,谁看了能不心酸,能不感慨。卡尔长官心中的善与恶也在交织着,无数次的辗转最终坚持了内心,温馨又美好,大家都在彼此的治愈中获得救赎。&amp;#34;你回家想做什么? &amp;#34;&amp;#34;我要去做建筑工人,德意志需要我们去重建。&amp;#34;少年战俘说。

29分钟前
  • 源源源源源er.
  • 力荐

3.7星。那种不知道什么时候哪颗地雷会爆炸的感觉是这部电影除了情感层面外,最大的成功。

34分钟前
  • what&#39;swilliam
  • 推荐

跟之前的开战日区别很大,为什么突然丹麦人开始恨德国人了。这些都不是战士,完全是没长大的孩子,穿德国军装怪怪的。

38分钟前
  • 厦门雷少
  • 还行

有种精心雕琢后的平。

39分钟前
  • Aboo
  • 还行

这么一般的片子能这么高分

40分钟前
  • 哒哒哒滴哒哒
  • 较差

活该

43分钟前
  • 很差

男孩们手挽起手在沙滩上排雷,仿佛一场空前的默哀。导演极为擅长驾驭情绪,娃娃受伤的四肢、不断重复的理想、直白粗暴的凌辱,军士长情绪跌宕与人性的觉醒,甚至连男孩的一个眼神都传递出悲鸣。却也巧妙避开了历史的诘难——到底谁埋下了雷,谁又该为这份罪果负责?无处悼亡的生命,只好踏入无边深渊。

4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欧美自由主义国家,就喜欢拍这种个性解放、回归人性的片,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拍得多了,让人感觉就像同一个研究课题稍微改一下背景啥的变成一个新研究课题一样,看不到太多创意。

48分钟前
  • MingAaron
  • 较差

个体面对真相的勇气大多会被舆论血洗,正义身后的龌龊在最后一抹余晖中被朦胧,掩藏在希望之下的恶巧然回归本位,让观众面对清醒后的不安?来点吗啡轻松生活吧,自我谴责是不体面的!让外国人去做恶,英国人又会怎么说?

50分钟前
  • 水泥脑袋
  • 还行

如此沉重的话题还是多打一星吧

54分钟前
  • 陌星
  • 较差

他们回去以后怎么看待丹麦人

56分钟前
  • smush
  • 较差

mine of mine

58分钟前
  • feelzero
  • 还行

为什么,这种压抑类型的片子,我想给高分,但怕给了高分会有更多人去看,我不想也让他们再体验我忍受的痛苦!

60分钟前
  • 过去皆序章
  • 较差

1、从另一个角度(人道主义或人性)看二战之后的后遗症,反思战争与历史的遗留问题;2、每一次排雷都是与死神的近距离接触,再加上都是一群孩子(历史的牺牲品),这样的反差更是触目惊心。

1小时前
  • 叩歌
  • 还行

丝毫不煽情依然有力量(所以用力过猛的韩国电影可以学学这一点我知道你们委屈)短评写不下感想了,等姐姐有空了跟9. April合并起来写个长评吧。

1小时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