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家族》在某乎上有一条标签是这样的“一部比《釜山行》更惊悚的末日片”,看完后明白所谓惊悚是人类世界末日的打开方式不是异形,不是海面上升,不是冰河世纪,是断电!
然而细细想来,于现世的人类社会而言,所有的电气设备甚至人类科技全部瘫痪,这怎么就不是末日了?
电影用一个晚饭的片段简洁却鲜明的描绘了四个主人公的形象—沉溺工作虚张声势在家人面前大摆领导架子的父亲,孤言寡语醉心现代科技耳机KFC不离手的儿子,追求时尚一心向往繁华的女儿,以及被飞速发展的科技落下的间接受害者,操持家务唯唯诺诺的母亲。
这四人折射出当下社会关系里最主要的危机——片面地追求物质荒芜了精神家园,富足的生活淡漠了彼此的情感。
活人与“生”这个字密切相关,而“生”有两个层次:一是生存,原始社会人类刀耕火种,茹毛饮血,所有活动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活着,如何去更好的活着?
人类选择了团结,共同捕食,共同劳作,情感在长久的共存里产生,我认为,这时的“生”,便上升到生活,人类在活动中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养育后代,反哺父母,与手足互相帮衬,与亲朋和睦共处。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里人们发展着生产力,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尤其是进入蒸汽时代,人类惊叹于科技的力量——它让物质世界空前繁荣并将继续发展。
同时也寄予未来更多的期待,可能这种期待起初是让生活更加便捷,但现在不可否认,已经普遍转化为物欲。
个体物欲有限,但如若有了比较,则难以满足——“我要有你没有的”“我要有比你更好的”。
欲望的膨胀让人们贪婪,攀比的滋生让情感有了间隙。
即便是亲情,也在人们追求满足的过程中被忽视。
不得不进行反思,物质世界突飞猛进真的是进步(整体意义的进步)吗?
情感瓦解的现象绝对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生活,兼容着物质与精神,生活较之于生存,绝非下午的甜点睡前的阅读,这些只是仪式感的体现,精神情感的富足应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标准。
当然这部电影还涉及万物共存生灵平等,善为人性,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等主题,我只是选取了对生存和生活的思考发表了一些拙见:)❤
本片的背景设定其实是很赞的,停电二年,基本等同于灾难片。
影片没有交待停电的具体原因,干脆就不讲,这是一个取巧的的方法,估计要讲的话,导演也讲不清楚。
也好,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家四口离城归乡的事,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停电就是停电,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只求应对生存。
回避这个问题,观众也能接受。
因为持续停电,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严重影响,片中从洗衣做饭、交通出行、工作上学、抢购物资、金融等方面作了一个基本介绍,这一块也基本上说得过去。
接下来问题就来了城市管理者的应急措施完全没有体现,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功能也完全没有发挥。
正常来讲,停电以后,备用资源包括汽车、发电机、蓄电池、干电池、燃料、帐蓬、雨具等物品能够保证一小部分人应急使用一段时间,然后才是资源匮乏,民众大规模恐慌逃离。
电影里这些基本上都没有体现。
停电以后,核电站、化工厂等危险设施受到威胁,有可能爆炸辐射,这些通通没有提及。
居民燃烛为灯,火灾增多,因为缺水灭火,容易出现大型火灾。
这些能够直接给主人翁一家增加心理压力场景也都省略了,完全不应该。
垃圾无人清理,蚊虫鼠蚁会大量繁殖,疾病流行。
脏乱的环境会增加人们的负面情绪,促使人群逃离。
然而电影里只有垃圾没有蚊虫等。
金融市场受到严重冲击,钞票严重贬值,盗乱横行,人人自危。
商店涨价倒是拍得不错,盗抢行为只是轻点了一下,力度不够。
试想一下东京大阪三千多万人一下子都恐慌了,天下岂能不大乱。
然后才是主角一家四口为求生存,所以计划去外公家。
至于出城以后的部分,主角一家显得太过弱智,从电影设定来看,外公老家是乡下海边,半渔半农为生,以此推断,女主人在青少年时期有一定的农村生活经历,智商再低,也会掌握一些基本的乡村生存技能。
比如认识几种野菜,会找山泉水、煮开水喝等等。
而片中的女主仿佛从小就生活在城市,完全没有一点农村生活的痕迹。
一家人在经历了多日的行程以后,整个乡下的剧情,都没有主动向村民求助,片中抓猪、烟火等场景中明显附近就有人家。
过河那段也有很大问题,片中的河水很平缓,很难出现落水找不见人的情况,如果导演一定要拍这段,应该找一条宽深浪急的河来拍,而不是找条小河敷衍了事。
既然火车正常行驶,难道就没有风力发电,火力发电,即使这些电源不能保证日常生活,至少通讯方面还是会优先用电的。
片中的小bug,比如补胎后怎么打气,渡河后衣服是干的等等,无一不说明影片对观众缺乏基本的诚意和尊重,只是电影公司对观众的一次割韭菜行为。
1、如果没有电会怎么样?
小到电饭煲、手机、热水器,中到地铁、交通工具,大到水电站……所有和现代化有关的一切都形同虚设,现代化生活陷入瘫痪。
6月22日上映的《生存家族》,就以全球性断电的一个灾难性设定开始。
故事开始于某一天,整个东京的电力设备突然失效。
最开始人们以为只是一场简单的停电事故,用不了多久就能恢复,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持续性断电下,超市水粮售空,交通瘫痪,整个东京的都市生活全线停摆。
生活在东京的铃木一家四口,任劳任怨操持着家务的家庭妇女妈妈,忙于工作冷淡家庭生活的中年公司职员爸爸,爱美爱打扮过分虚荣的妹妹,和沉默寡言的宅男哥哥。
停电对一家四口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妈妈的家庭工作——洗衣做饭完全歇菜,爸爸无法乘坐电车到达公司,无法使用电脑正常工作,两个青春期的孩子更是无法使用手机、游戏机等赖以生存的电子设备。
坚持数日之后他们决定逃离东京,去找鹿儿岛打鱼为生的外公。
然而停电导致交通的瘫痪,让他们只能骑行,于是一家四口带上几件衣服和仅有的现金,开始了一场“生存大作战”。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场逃离东京的“人生巡礼”中,一家四口从互相指责推诿到重拾返璞归真的亲情,懂得了家人之间不抛弃不放弃的伴随与羁绊。
2、从是枝裕和到山田洋次,《步履不停》到《小偷家族》,日本电影市场上,以家族关系为题材的片子此消彼长,在平淡中展现家族情感,把家庭关系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存家族》也不例外。
电影以一家人面对鹿儿岛的外公寄来的海鱼,妻子胆小不敢切鱼,女儿嫌弃抱怨,儿子一脸冷漠,而丈夫视若无睹,家庭成员之间互不理解、彼此疏离嫌弃开场。
琐碎的生活让铃木一家四口的家庭关系趋于平淡甚至冷淡,彼此之间似乎存在着无法跨越的疏离冷漠。
电影中的爸爸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小男人,
他自以为是,不顾家人的劝告坚持喝溪水,却在第二天生病拉肚子;非要钻木取火却生不起火,没法把食物搞熟;
他独断专行地发号施令,说着“跟着我就对了”天南地北地瞎指挥,却从来不对结果负责。
家人对他的抱怨随着行程不断累积,妻子的无奈、女儿的顶撞、儿子的沉默,终于在弹尽粮绝后爆发。
“你们还不明白吗,你们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啊”,妈妈的维护更是让他尊严尽失。
然而即使这样,即使抱怨和指责不断升级,一家四口依然一起面对,从没想过分崩离析。
而在电影后半段,爸爸终于完成了角色的成长,成为了“全家的希望“。
在一家人没有获得水族馆分发的食物,要面子的爸爸跪下来央求“请给两个孩子一点吃的吧“的时候,
在面对横亘在路上的河流,爸爸第一个动手想出解决方案,说着”先把你们妈妈送到对面,我再去运自行车“,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对想要帮忙的女儿说”你给我到岸上去“,身材瘦小的爸爸和儿子一起撑起托着三辆自行车的竹筏的时候。
在这场“生存大作战”中,妈妈用自己的生存之道找到了价值感,而两个孩子也开始关心父母,女儿不再自私抱怨,儿子不再沉默,在经历了暴风雨和弹尽粮绝,经历了全家一起齐心协力抓猪熏肉之后,每个人从独立冷漠到重新认识了自己和对方,每个人都变得与过去的自已不同起来,学会了家庭生活中的担当、包容和理解。
尽管大家都有各自的缺点,但依然是彼此的依靠和独一无二的存在。
家庭的核心是什么?
陪伴、伴随,共同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互相容纳和理解,大概就是维系一个家庭的核心,也就是所谓的羁绊吧,是缘分,也是深厚的情意。
3、影片最后,一家人来到鹿儿岛,爸爸和儿子学会了打鱼,当初百般不情愿回鹿儿岛的女儿也学会了纺纱织布,妈妈不再害怕切鱼,一家人陪伴着外公,自给自足,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在返璞归真的生活中,发现食物的珍贵,重拾刻骨铭心的亲情。
灾难片的设定,如果在欧美大片中,大概是《生化危机》、《明日边缘》这样的大片,而《生存家族》却以灾难片的设定,看似平淡低调的镜头,讲述了一个关于回归和羁绊的故事,透过温情的故事,又反映着司空见惯的社会问题。
电影开篇独居东京的老人,无依无靠,在断电断水中死去,然而只有等到逝世,才换来儿女的陪伴;一家人逃亡过程中在乡村里遇到的,孩子在美国的独居老农,为孩子们准备好了睡衣却一直派不上用场;没有电和水就失去了自理能力的城市人,反而是在原本的社会中逐渐被遗忘的老一辈人群,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重新散发出光芒,
“城市病”、“留守老人”等,在电影中被刻画得细腻又深刻。
总而言之,电影不煽情,不说教,娓娓道来看似平淡的故事,却有触动人心的力量,值得pick。
晚上在腾讯视频随意选片,挑中了豆瓣评分8.1的日本电影《生存家族》。
两个小时的标准时长符合日式一向舒缓宁静的调性,看完却远超期待。
背景设定有些荒诞,因为太阳耀斑,全世界停电,甚至所有跟电磁感应有关的器具也全部失灵。
水源断绝,食物稀缺,一天两天一星期,逼得人们开始徒步或者骑车展开大逃亡。
铃木一家四口要从东京骑去鹿儿岛的外公家,一路上风餐露宿,上山下河,过两公里的漆黑隧道,躲饥肠辘辘的野狗。
为讨口吃的,素来高傲的老爸不惜给人下跪仍一无所获,后来又险些葬身水底……
108天后,面目全非的一家人终于抵达鹿儿岛,过上了织布打渔的桃源生活。
两年半后,全球恢复电力。
流浪前,儿女叛逆,妻子也深深嫌弃老公碌碌无为;历险途中,家庭成员间的芥蒂慢慢消除了,自然而然变得团结互爱,生存技能逐步增强,也更加坚韧勇敢。
暗夜里,老婆摸索着偷偷去牵老公的手,这一幕让人不由得心生感慨,嘴角上扬。
说回我们自己,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已近一月,虽还不能自如出门,但看到每日治愈人数的上升和确诊人数的下降,心中总是有些许快慰的。
现在是最要紧的攻坚战,每个人都要好好保重,做自己该做的事,提前为复工做足准备。
因为停工停学,各行业都在默默承受损失,可我们不怕,春天来了,夏天便不会太远,新冠病毒的末日即将到来,一切都会井然有序地恢复往昔。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曾说过:“人生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欢愉的享受,而在于规避痛苦和无聊,为此,人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
”在这难得的宅家时光里,让我们重视提高免疫力,好好感受当下,用强健的体魄和内在的富足,互相扶持着共同走过这段黑漆漆的隧道!
本文为“但行前路无问西东”即“公子世无双456”(姜丹)原创,已在“维权骑士”确权,如若喜欢,转载请留言联系,感谢(^_^),欢迎点赞、收藏、评论指教、转发和分享。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很喜欢这部电影,许多场景能找到相应的社会学隐喻。
现代社会是社会分工高度精细的消费社会,是极易瘫痪脆弱的风险社会,是人人孤立冷漠的原子化社会。
这个社会里的每个人都为高速运转的体制所裹挟(停电了还着急工作的日本社畜太悲伤了),像齿轮一样嵌在社会里不敢松懈。
暴风雨后七零八落的商品和病痛,是灾难面前失落的人类社会图景。
进入农村后的场景,看似回归原始社会实则又是群居后社会分化的模拟,一辆工业革命的列车驶过来,人也重新和猪一起被圈起来。
家庭是诠释社会群像的最佳途径,而家庭温情最能展现人类的独特。
片子归根结底还是一部喜剧片(而不是恐怖片),奇迹般重逢的父亲和永远在那里的外公,是身处风险社会的人们的永恒期望。
后半段少了很多恐慌和沮丧,让灾难本身变得多少不痛不痒。
不得不承认看见电力恢复的那一刻社会迅速回归常态让人失望,但恐怕现代性的特点就在于此,牵一发动全身,但因体系井然恢复速度也异常地快。
其实主角若是坚持自给自足还挺有看点的,让人想到这个帖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group%2Ftopic%2F253876192%3F_spm_id%3DMTQzMjY1OTEy&_i=3730154620445c4&dt_dapp=1若是社会彻底倒回农耕时代也行不大通,何况农耕时代也迟早会发展成下一个摩登时代,返璞归真是暂时的,异化是永久的,一切都像工业革命的火车一样无法阻挡。
观后感是这个(来自《消费社会》词条短评):
文| 淹然『生存家族』有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设定:全球大停电,一切电池也忽然失灵。
电影里,像东京这样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几乎到了停止运转的地步:整个公共交通陷入瘫痪,企业停工学校休课,人们恐慌性地去抢购食物与水……这些都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糟糕,还有出乎意料的麻烦:表面上看似无关的事物,其实都被隐秘而有机地组织到这部城市的大机器中,比如,抽水马桶居然也跟着「罢工」。
不过,更大的意外是,这部电影在亮出这样一个宏大开场后,却一下子收缩了角度,聚焦在一家四口逃离东京去往鹿儿岛的旅程。
这是一次颠覆性的设计。
本来,观众期待目睹的是,东京如何一步步跌入恐怖的末世地狱,人性崩坏,所有的温情脉脉被彻底抽干。
但『生存家族』正相反,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温度的故事。
大男子主义的父亲,身为全职主妇却拙于处理鱼类生鲜的母亲,整天挂着耳机、正在暗恋女生的大儿子,追逐时尚、挑剔食物的小女儿——就是这样的一家四口,跌跌撞撞踩着自行车,在漫长而艰苦的骑行中,从最初的互有隔阂到最终完成了彼此的理解。
但从家庭剧的角度看,光是看到这样惯常的故事走向,大概还是很难让人提起兴趣。
不过,『生存家族』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将这样一个家族故事镶嵌在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公路冒险之中。
这趟从城市到乡村的进发,表面上看,似乎还是逃不出陈旧的批判套路,无非是清算大都市的种种弊病,然后将乡村拔高到乌托邦一样的神位。
但真正意味深长的是,乡村在这里并不是「美好」的同义词,它与城市一样,也有着自己的暗面。
所以,这并不是一次直白而乏味的寻找乌托邦之旅,而是一次与「现实」的短兵相接。
这个家庭在路上遭遇的一次次苦难,一次次让他们更认清现实,更认清彼此。
父亲口中甘冽美味的泉水,却导致他不得不淋着暴雨在草丛间痛苦地拉肚子;让一家四口尽情饱餐一顿又美美睡上一觉的农家,却留下了空巢老人的孤独背影……在有限的篇幅中,乡村仍被赋予了一种现实的复杂性。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长期被视为对人类最忠诚与友善的动物代表——狗,在电影中充满了一种未经人类驯化的动物性,它们为了食物而凶猛地向母亲发起攻击。
在越来越抛离城市经验的过程中,主人公们目击了乡村与自然的某种残酷性,宰杀家猪的整个过程对都市人来说永远是被遮蔽的,但突然的显现却还原出了屠戮生命的冰冷感。
但同时,在与乡村、自然亲近的这趟旅程中,主人公们也慢慢放下了动不动就怨天尤人的习惯,而是学会去面对与克服一样样不如意,并懂得去感恩生活。
在旅程一开始,小女儿不厌其烦地将面包上的红豆拣出来丢掉,但在经历了深刻的饥饿记忆之后,啃着烟熏猪肉的她,却止不住地掉泪。
故事的终点,一家四口还是回到了熟悉的东京,他们并没有归隐田园,而是在获得蜕变后重新出发。
稍稍往前倒退一点,关于全球断电的来龙去脉,电影仍交代得含混不明。
就这样,这个充满噱头的设定还真的仅仅只是一个「噱头」,这是整个故事中一道沉重的裂缝,但被大胆地塞入了一个相对轻盈的故事。
这种大胆,当然也会被认为辜负了这个设定,但同时,这种大胆也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轻盈的反套路。
而这种大胆与轻盈,紧密地联系着这部电影的导演与编剧——矢口史靖。
矢口史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五个扑水的少年』与『摇摆少女』,而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是『哪啊哪啊神去村』,这部『生存家族』则是相距『哪啊哪啊神去村』三年后矢口史靖的最新作,也是矢口导演第一部在内地公映的电影。
翻开矢口的履历,他最擅长的还是喜剧。
他的喜剧似乎介于三木聪与三谷幸喜之间,那种天马行空的脱力感有些三木聪的味道,但又牢牢捕捉着烟火气,让人想起三谷幸喜对日常生活的体贴观察。
相比『摇摆少女』更夸张的无厘头,『生存家族』显得「正常」许多,矢口史靖浓烈的个人风格有所收敛。
『生存家族』给人带来的欣快与幽默,藏在一些并不过火的小细节中,比如母亲一边抱怨停电后只能吃速食,但一边又觉得反倒省去了做饭的麻烦,又比如父亲一边指责小女儿在逃难时还不忘粘假睫毛,但同时自己却早早戴好了假头套。
而站在相比都市,更偏好乡村的这种价值取舍来说,『生存家族』与『哪啊哪啊神去村』有着明显的连续性——一个关于都市青年如何成为伐木工的故事。
虽然近年来的矢口史靖有着向主流市场口味妥协的趋势,不过,在『生存家族』中还是能见到创作者对现实的关怀。
从这个角度看,『生存家族』虽然「轻巧」地处理了灾难设定,但谁也无法否认这其中蕴藏着对时代的鲜明回应。
距离2011年的311大地震过去六年,但这个巨大的创伤依旧横亘在每个人的面前,而从园子温的『庸才』,到山田洋次的『东京家族』,新海诚的『你的名字。
』,再到这部『生存家族』,地震伤痕在这些故事中历历可辨。
而作为似乎最「轻巧」的喜剧类型,『生存家族』也没有绕开这个时代痛点——是的,任何一部要躲避真正时代命题的作品,才是最不堪一击的轻巧之作。
原载『北京青年报』
《生存家族》的故事可以说是有些现实主义魔幻色彩了,突然有一天全世界同步停电,大到汽车电车这样的交通工具,小到电饭煲手机闹钟这样的小家电,全部成了一堆废铁。
好不容易砸开了公司大门的上班族发现,开不了电脑干坐着上班也无济于事,学校无课可上,机场大门紧闭,公共秩序全无。
整个东京俨然一副末世景象。
超市里熙熙攘攘企图为即将到来的末世囤货的家庭主妇们,却被告知信用卡也晚节不保,唯有现金支付才是硬道理。
这种情节放到支付宝微信撑起生活一片天的中国绝对是把人往绝路上逼电影看到这里我跟身边的基友说:诺,日本社会一乱起来,也是很够呛的。
乱,是因为资源的极度稀缺,且这种稀缺在故事的进展中愈演愈烈。
当有一天全世界停电停水,现代文明没有用武之地,高于生存需求的物质存在都失去意义,劳力士和玛莎拉蒂换不来一斗米货币交易则被迫重归最原始的交易方法——“以物易物“。
两瓶洋酒换一袋大米,纯净水换一辆报废的”老坦克“;电气社会被迫重归农耕社会。
在这么个混乱的当口,怕是只有《小森林》里自给自足的桥本爱还能书展笑颜,优哉游哉。
主人公小日向文世一家四口当机立断带着干粮骑着自行车踏上了朝鹿儿岛进发的求生之路。
小日向叔主役一部电影这很新鲜,常年在日剧中担当吐槽役的他是个大熟脸,这次在《生存家族》里的爸爸这个形象也非常符合他一贯的气质与形象:一个在社会上并没有太多存在感的salary man,爱唠叨抱怨的小市民一枚,大出息没有,不过儿女双全倒也算能让妻儿过上小康的生活。
一家子住在不宽敞的团地公寓里,儿女正逢青春期和父亲有着嫌隙。
影片一开始被东京一家人嫌弃的来自鹿儿岛乡下渔民外公的新鲜海产打下了一个重要的伏笔。
这部电影大抵也是我看过拍得最苦的日本电影,一家四口花了2个月的时间从东京经神奈川,静冈县一路跋山涉水骑到大阪也是什么苦都受过了,同时也是经历了超越生活经验两倍惊恐与精彩并存的人生巡礼,原来没有霓虹灯的夜晚星星是那么美,原来人饿到极点连水族馆的鱼也不放过,为了吃上肉蝉也算它是个小荤吧。
在这部设定很谜的“灾难片”里,全世界为何停电的原因并没有被交代清楚,我开玩笑说,也许是紫色哥斯拉排放的毒气在默默影响这个世界吧。
(这个梗来自《新哥斯拉》)这其实很符合日本人编剧的思维定势,比起西方电影世界里习惯于塑造出以人类为原型的恶棍,日本电影中的灾难往往来源于脑洞大开的天灾人祸,比如哥斯拉要毁你大东京,感染列岛里的病毒,日本沉没等等。
这些题材与日本这个小岛国的地理情况十分应景,也映射他们忧心忡忡的内在。
这种“被害妄想”的产物,与其说是未雨绸缪,不如说是一种精神演练吧。
然而这种把灭顶天灾当作绝对对立面的表达手法也有其短处,就是忽视了人在其中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比如在影片中,抢一家四口熏猪肉的是狗,差点淹死爸爸的是坏天气和河流,而帮助一家人渡过难关的是养猪的大叔。
旅途中小日向一家遭遇的困难完全来源于大自然的考验和动物的争抢,遇到的人却是一个个善心,即便是偷水的青年男子,也是有着合理的可被原谅的目的——给婴儿喝。
说到底,这还是一部自带温柔的电影,不是《雪国列车》,也不是《我是英雄》,导演的切入面是极小的,即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
观众理应关注的是这一家人的成长与辛酸。
小日向一家逃离东京就像很多活在温饱线的人想逃离北上广一样,当物质生活无非得到维持的时候,“东京居民”的身份不再值钱。
小日向一家在风餐露宿的旅途中遭遇的藤原纪香一家可说是个具有喜剧意味的打击。
身材健美的藤原一家利用科学的野外求生常识靠摘野菜,做熏制产品过着滋润的骑行之旅,穿着专业运动衣大口呼吸着山间清冽空气的他们和喝着电解液吃着猫罐头,如丧家之犬的小日向一家一对比,高下立现。
富裕的人即便吃吃苦也当是历练享受,而普通小康之家只能将饥饿展示在脸上。
不愿意认输的小日向强作高傲地骑向前方,拉不下的老脸噘成一个鸭嘴,这一幕让人好笑又扎心。
多少平凡的观众家里也有这么一个缺乏担当,同时越发意识到自己没用的中年人老爸呢。
对他而言,这场求生之旅也是考验着自己作为父亲的尊严。
一家四口冰释前嫌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鹿儿岛,和海边钓鱼的外公喜相逢时,故事并没有真正的结束。
经过两年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孩子们已经不再惦记智能手机,妈妈也寻回了自己的父女情,爸爸也不再是那个心胸狭窄的小男人。
而这个时候村落的灯火通明给众人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电来了。
该回归城市的终将回归城市,电气的复归带动的是都市社会节奏的重新燃起,简单幸福的农间社会必定无法复辟,而只能成为一个试炼的场所,暂停脚步的一个栖息之湾。
难怪也有人打趣说“所以外公是注定要被抛弃的吗?
”电影当然不会告诉你,过去是正确的,而现在是绝对糟糕的。
小日向一家人离开隐蔽回到东京,应当被视作一种“卒业”。
遥想那场浩劫的最后,一家人和其他来自都市的伙伴坐上了开往鹿儿岛的猎鹰号蒸汽列车,怀着最质朴的憧憬奔向一个大黎明。
曾经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蒸汽列车冒着浓浓的黑烟钻进山洞时,经验丰富的鹤发老人们手脚麻利地拉上了窗户,出洞后一群年轻人被熏得墨墨黑,面面相觑之后整个车厢都笑了。
老人们生活的时代终将过去,生活的经验与窍门也终将随着时代之音堙没。
这是整部电影我最钟意的一个细节。
以鹿儿岛的外公为代表的那种已经离我们遥远的生活,是一个可以让你的心可以偶尔回家的地方。
我想,是这样的一种寓意。
电影的结尾字幕以东京从天亮到天黑的城市景色为幕布,搭配主题曲《Hard Times Come Again No More》。
愿艰难时光不再来,即使未来已再无挡风遮雨的港湾,也努力为自己创建一个可以收纳自己内心疲惫的地方吧。
《生存家族》以其超现实的设定,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对科技的依赖,以及当这些便利消失时人们的无力感。
电影中,东京的失落与逃亡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移,更是一次对现代生活意义的深刻反思。
每一场遭遇都是对现代社会的一次讽刺,从水资源稀缺到奢侈品的价值归零,电影用幽默而尖锐的方式展示了物欲横流的社会在面对基本生存挑战时的脆弱。
在这种背景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考验,并最终得到了加强。
在逆境中,他们学会了相互依赖和真正的团结,这是对现代家庭关系的一种温馨重建。
《生存家族》不仅是一部喜剧电影,更是一次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刻反省和人性探索。
它提醒我们,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中,不应忘记人的基本需求和家庭的温暖。
一家四口帮助独居的老头抓猪做事的时候算一个吧,老头内心非常寂寞,从他提起儿子的神态语气,他应是以儿子为荣,但更有因儿子孙子不在身边而淡淡的悲伤,老头对待一家四口很是傲娇,但傲娇中有显而易见的不舍,当然,当一家四口决定离开的时候,老头很豁达的帮助他们收拾行李,同时尽可能的为他们带上食物,这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眼看着我们飞的更高,走的更远,他们已经没有力气追赶,纵然不舍,也只能为我们收拾好行囊,默默看我们离开,然后虔诚为我们祝福一路顺利。
电影,源自于一个“不可能”的日本大停电。
不是恐怖袭击,也许是太阳耀斑和彗星逼近(也是狗屁不通)。
发电站停摆,连手机也都罢工(本来也可以储蓄一些电)。
然后大家就没有办法工作生活了。
因为高楼住不了(爬楼梯爬不动),没有电,也就没有水(没有水泵,连水厂也停摆)。
所以,城市里的人只能往乡村迁移。
主人公一家,骑着自行车,想回鹿儿岛老家。
在路上一番缺水少食,遇到露出狼性的“野狗”,遇到偷食物的小偷,遇到趁机抬高物价的超市……最终幸运地回到老家,过上一段靠天吃饭,种菜打鱼的日子。
直到恢复供电回家。
故事在本质上和很多年前一篇讲述“停电”的散文一样。
在我们习惯了电气化生活之后,突然停电,的确很多的不适应。
想想,我小时候,那时也经常停电停水,不过停电就用煤油灯,停水就跑到对面的古井打水,最多就是没有电视看而已,也不见得有多痛苦。
不过如今,停电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即便没有停水那样致命。
电影,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人类越来越舒服,但是适应环境的能力,生存能力都很差。
像片中的主妇,杀鱼也不敢,出门也不懂得如何保障营养和维生素需要(电影倒是教了几招,车前草和蒲公英虽然味道差,但是煮了吃可以提供维生素。
吃昆虫可以保证蛋白质需要)。
17.9.24 br�4S�>�
这根本不是停电吧这是电凭空消失了。古人在用会使用火之后不会去设想突然回到没有火的原始社会会怎样,那么在学会制造电之后为什么要去设想在电力消失的世界该如何生存呢。难以认同设定,自然无法被后续情节打动。深津竟然已经和小日向叔叔演夫妇了……………………
立意不错,但日本人的演技实在太浮夸了。主角女儿一脸便秘的样子让人厌恶,全家巨婴般无脑,下场雨自行车胎都能吹坏的设计,叫人忍不住反感。另外日本真人电影为什么就学不会打光和调色?
假啊,看的有点侮辱智商,不知道这么高分咋刷出来的
“断电”这一高概念下的日式温情片,主打家庭成员之间的治愈和改变。在餐风露宿几十天后,吃到热腾腾的白米饭,流黄的煎蛋,烟熏猪肉是一种怎么样幸福的体验啊,当终于到达目的地听到港口的汽笛声,之前嫌恶的鱼已是人间美味。片子中规中矩,年轻演员演技有点差。评分:7.0/10。
浪费设定
片子的设定不是停电!不是停电!
城市人意淫的末日生活,真是大失所望。既没有末日的残酷,也缺乏人性的温暖,智障一般靠侥幸矫情地活到了电来的时候。勉强给个三星吧,这种郊游般的末日真是无趣,还没我遇到的驴友生活能力强。我小时候生活的乡下很少用电,大家活的很自在。这片子还没小森林好看
★★★☆
就还好吧,停个电而已,也没那么恐怖吧,食物不能开车运送,不会骑三轮车么,菜价会更贵而已,不至于闹饥荒吧。现在很多乡村也都是三轮车送菜啊,可能日本城市化程度更高所以生活方式更难改变?总之不太能说服我,前提不成立的话,后面的温情也就不成立,停电的原因也挺模棱两可的。
以科幻形式讲述切实现状,依赖于各种现代化科技的日常生活,如若某日当真如脱缰野马,将是如何末世情调?矢口史靖以他独有的蓬勃想象力和踏实温暖的喜剧元素,调配出具有公路片性质的逃难记,以一个家庭为剖析面,一场灾难磨练、见证了每个人的改变和成长。
给3星其实有点对不起这个片子,故事和情感都挺好的,可能因为对于温情片不感冒吧,始终无法代入。
失望。仅作为城市人短暂逃避城市的幻想。
拍得象儿戏
我不觉得讨论这烂掉牙的话题有任何的新意&必要性。逻辑漏洞多成筛子。没电的恐慌如果给这家子带来的只是从怕生鱼到不怕生鱼的变化,和全片荒诞的设定比起来过于平淡。从头到尾都是刻意,尤其是妈妈和女儿,分分钟想拉住她们说喂,能不要那么抓马么。
一个没啥意思的YY片。属于抖包袱的时候包子皮太大,馅儿巨小那种。折腾了两年多就学会了吃鱼和骑自行车。
挺接地气的一部剧。假发真的太抢戏www
末日?灾难?我看到的都是温馨。
一部合格的喜剧片,又不仅仅是喜剧片,笑点很多的同时还让人深思,没有了电会这么样,手机不离身的我不敢想,所幸片中主角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案,在磕磕碰碰的家庭喜剧中找到了人间温暖
想体验一回这样没电、没网的日子...
好看,導演又進步了。果然是最愛拍失敗者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