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Virgin Blue

主演:叶子,郑圣芝,江禹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合肥方言年份:2021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剧照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剧情介绍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爷爷去世了,奶奶独居在家。屋子里充满了奶奶关于过去的记忆,这些记忆甚至固化成了物品、动物和人,有了自己的生命,而奶奶,则像是失忆了,在失忆的人面前,时间彻底失效。 叶子毕业回到家,过最后一个暑假,不断被家中神出鬼没的记忆骚扰。这些记忆有些像是爷爷、有些像是小时候的自己、有些谁也不是,是陌生人、一只猫或是一丛草。关于过去的记忆在万物之间流转,叶子从害怕到慢慢接受到爱,是接受伤心的童年、是爱爷爷到爱一切,用这样的方式和世界在一起,重新认识和爱这个世界。 家中的奶奶也得以和记忆中的故人们重逢,终于,在一个晚上,所有人一起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告别。 可能并不是告别,这是奶奶的一场梦,在梦里,大家永远在一起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话西游:缘起OnCall36小时理科生坠入情网我们是亚斯伯格军营芝麻官金山上的树叶少年康熙夜樱四重奏狼图腾镇妖提刑司老水仙开心点,糟老头说好不分家毕打自己人信心保证银魂一国倾城篇我的天使我来自北京之按下葫芦起来梨雷霆沙赞!众神之怒输不起乐高DC超级英雄:闪电侠怪物:梅内德斯兄弟的故事第二季造梦女孩暮色大电影雄狮2音乐江湖魔法师第三季浴水重生叶穆2哈林四女子第二季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长篇影评

 1 ) 被荼毒的一代国产文艺片

三星吧,很复杂,看的过程中就很复杂。

其实从这片里你能看出来一个目前国内文艺片创作者的现状,不肯放弃丝毫自我表达,从少数的自成一家的艺术片导演的成果经验中获得极强自信,创作主题局限在自己的经历、得失、原生家庭中,具有强烈的自传体记忆。

那么就会做出这样一个作品。

被阿彼察邦荼毒的一代吗?

一会儿路边野餐,一会儿布米叔叔?

有些害怕以后国产文艺片就都是这样了。

没会走呢先跑了,没有小姐的命偏得了公主病。

没有合理有序的逻辑叙事就开始自我表达,没有内容徒留形式。

100分钟,几乎看不到任何实在的内容,视听上也局限于环境和空间,不具什么视听美感,当然我也能感受到导演竭力把自己生活中寻找到的视线可及的美加入影片里,但还是不免淡薄且这些小设计在不断重复。

其实它的体量不适合做一个长片,我相信如果是个短片(当然它之前就做了几个短片)应该会是个不错的短片,但是长片,不能光有意境,它需要内容。

看到导演介绍是学实验影像的,不知道和实验电影离的有多远,但看起来这其实是部非常私人的作品,所想带来共情共鸣很难达到,容易理解,但无法在情感上产生联结。

因为共情要有具体的类似的事件。

失去亲人的确是一件事,但是一件泛泛的事,太大了,失去亲人之后人悲伤的形式有很多种的,尤其在童年的失去和成年的失去,对死亡有所理解之后的失去,通通都是不一样的。

本片唯一让我有点儿共鸣的是一句唱歌女孩的台词,大致是什么我爸爸找我是因为我是他女儿而不是因为爱我,之类的,在我少不经事的叛逆的时期也曾把亲情浅薄的归结于此,这种细小的东西才是我们能感受到的共情。

我们产生共情是因为我们有雷同的经历,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狗十三,它随便拎出来一段儿情节都能让女性思虑良久自己曾经的少年和青春,内容,足够具体的情节才能让人产生共情。

所以其实私人电影是不需要考虑观众的,甚至连观众能不能看懂都不在乎,但是她却在该在乎观众的时候不在乎了,不该在乎的时候又在乎了。

比如但凡她在乎观众都不应该把带有敲击声的戏持续那么就,严重引发观影不适。

如果你不在乎观众,就不应该过多去解释自己的影片意图,试图让观众理解你。

因为你是不会需要被理解的。

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割裂感。

想讲私人的情感,又竭力想让外人明白自己的个体感受。

前面云里雾里的地方,尽管每个镜头都停滞很长,没有运动,我看的有些不耐,但我是带着想努力看懂的好奇的,可等到爷爷第一次出现坐在沙发上的时候,完了,崩了。

从亦真亦幻和不知所谓的梦幻中被拽了出来,梦境和现实逐渐有了明确的分界线,目的性也明确了,思念亲人,并幻想失去的亲人也不放心自己,好吧,没有悬念了,所有的光怪陆离都带有了目的性。

说实话她要真能故作高深的给我绕90分钟我还真会挺佩服的,结果越到后面越崩,女孩和熊的出现直接挑明主旨,哑巴男孩说和爷爷来看她那场戏更是离谱,至此已经完全没有梦幻感了,而且那场室内戏拍的非常糟糕,像学生作品的小电影。

这里要说的是,尽管导演在翻来覆去的小空间里尽力营造镜头感,以及避免重复环境带来的疲惫,但是还是不免一种家里有啥拍啥,家外啥环境拍啥的廉价感。

所以其实生活中有些让人赞叹的美的场景放到电影里就未必显得那么美了,因为电影里有太多更美的东西。

观影结束后我也好奇她为什么要做打破第四堵墙的设定,万幸有人问了差不多的问题,原来导演还想搞更多的时空,更复杂的设计。

那么这里的逻辑是什么呢,什么时间出现哪个时空,这个时空后面为什么衔接那个时空,有没有文本的梳理呢,我实在看不出,只能看到非常的散碎杂乱,很可惜。

整体就是,追求形式讲不好故事,视听不具艺术性,内容找不到自洽的逻辑,影像镜头上也没有新的独创性。

所以这大概就是国内想做文艺片的年轻一代做出来的文艺片。

当然全片不是完全没有我喜欢的地方,比如我喜欢里面充斥着年代感,陈设,场景,电视内容(超级变变变),以及奶奶说的口口相传的吓唬小孩的故事(大马猴子吃手指)等。

它让我产生更大的担忧是,做出非常私人电影的人,能否产出下一个故事,下一个作品?

因为这个故事并不是由她创造的,而是她从生活中和经历中,“被迫”得到的。

Raven

 2 ) 私人影评

看到有人大呼好片,“年度最佳”。

一有时间马上跑去观看,看到不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水平。

自己强打着精神观看,忍了好几次,仍然忍不住入睡,然后恍然惊醒。

观影时,前排有一位大叔屡屡回头。

散影后大叔主动打招呼,问,什么地方知道的这片子?

哪看到的营销宣传?感觉如何?

如实回答后。

对方表示,“放心,你审美水平没有问题。

”大叔自称是从业者,看到first群里有人强推遂来观看。

看到一半就开始观察后排观众是否睡着。

两人交流后,不由都大呼诈骗。

有这时间为何不在家二刷恋恋风尘和一一。

不难get到导演想要以前期破碎的片段与梦境的穿插引爆后期的情感。

但是呈现出的效果就是前期的碎片无法给人以情感的铺垫,只让人前期感觉到琐碎、意图不明和重复冗长;中期隐约猜到意图结局;后期引爆时内心毫无波澜。

高亮度的摄影和音效确实营造出很好的旧时夏日氛围,但在毫无节制的运用和不知所云的推进下只让人感到昏昏欲睡。

前中期优点的叶子和奶奶的表演,也在精精的出现后伴随着大量粗糙的台词化为乌有。

只有叶子那张迟钝、瑟缩而带着性感的脸还能让人赞叹下选角的精妙。

把短片体量强行扩充到长篇,只会显示力不从心。

而导演旁白的加入,更没法让人共情,只余自我陶醉。

 3 ) 想念 ,梦境, 告别

做一场不愿醒来的梦,见一个想见的人……以为学会了告别,但却低估了想念,以为忘了想念,而面对夕阳却希望你回到今天。

影片《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用亲情思念编织着时空交错,亦真亦幻的梦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在梦里奇幻漂流般的童话。

大学毕业后的叶子回到家,和奶奶一起度过自己最后一个暑假,从小无比熟悉的环境,在这个夏天似乎有了些许不同。

家中的一切物品仿佛都有了自己的生命,失去记忆的奶奶反复梦见爷爷,叶子也不断被家中神出鬼没的记忆骚扰——会说话的熊孩、在鱼花塘做“妖怪”的精精,还有日思夜想的爷爷。

一切真实到让人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

奶奶困在记忆中,叶子却沉浸在回忆里。

最终在一个晚上,所有人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告别,但可能这也只是奶奶的一场梦,在梦里,大家永远在一起了。

而在这梦幻背后是真挚情感的表达。

被微风吹起的纱帘、湖面泛起的光斑、窗外不知疲倦的蝉鸣与树叶摇曳的声响、爷爷的自行车后座和奶奶细碎的叮咛,这些不仅是片中主角叶子不舍告别的童年回忆,更给我们带来了关于亲情、关于回忆、关于告别的共鸣,超现实的表达和诗意的氛围,娓娓道出对故人的想念与“告别”的不舍。

或许有过一个叫做“鱼花塘”的地方,是导演牛小雨让回忆静悄悄地来过,让我们的情感有了一个童话般美好的寄托!

影片海报

 4 ) 不要再见啊,我的少年时代

1月7号看了导演场的鱼花塘,观影体验挺好,电影结束后还有四十分钟与导演交流的机会,但我太社恐了,即便被不停怂恿仍固若金汤,哈哈,还是来豆瓣夸夸。

《鱼花塘》是个很私密的电影,大概就如同导演说的,影子是爷爷,光是爷爷,奶奶是奶奶,叶子是叶子,就连房子,也是真的房子。

这是她梦的切片,以她的个人想法为中心发散出来的,是她的过去与将来,是无法以上帝视角指指点点的故事。

对于观众来说同样是私密的,我可以透过导演的童年看到自己,电影里出现的每一个镜子,能反射出影子的玻璃门,大概都是提醒我们,不如想想自己。

于是我看到了男生女生向前冲,看到了超级变变变。

与电影中安静炎热的夏天一样,我们怀抱着黏腻的空气,穿着松松垮垮的衣服,坐在客厅吃着干脆面,看着电视机里的节目,爷爷奶奶拿着巨大的蒲扇,一下一下扇动着,这画面刻在我记忆里从没改变。

我们每个人童年时代都有一个鱼花塘,或许是经常途径的公园小区,或许只是一棵树,我们在下面乘凉了许多年,虽说我们是对着鱼花塘说着不要再见,但割舍不下的是自己。

不要再见啊,搬家后走丢的小白狗;不要再见啊,小铁锅里煮的卤蚕豆;不要再见啊,微风刮过的小院儿;不要再见啊,我的爷爷奶奶;不要再见啊,我始终割舍不下的少年时代。

《鱼花塘》的故事节奏很有意思,像个回合制的游戏,太阳落山了,就进入了梦的世界,太阳升起来,才是真正放不下的世界。

叶子是平静的叶子,但只有入夜时分我们才能窥见她内心的不舍,是在太喜欢那条粉色裙子,有一种小时候吃的鲜花生日蛋糕的感觉。

第一场梦出现的时候,当黑熊开始唱歌,《鱼花塘》才真正出现,被困在房子里的叶子和走近鱼花塘的叶子,一个不舍,一个挽留,当小叶子穿着粉色毛衣出现的时候,大概是真的要告别了,叶子穿上小时候的毛衣,表达出自己最后的感受:不要告别,但不得不告别了,黑鱼精,女孩,熊,他们安慰着叶子,叶子坐在餐桌前回头看着我们,真正关于离别的情绪瞬间迸发出来,拉扯着我们,原来告别就是那么痛苦。

很喜欢《鱼花塘》里出现的光,外婆躺在床上,叶子站在身后,树叶的影子晃悠着沐浴在光里,亮堂的不像是真实的世界,记忆中的夏天就是这样,蝉鸣和亮的让人睁不开眼的阳光。

每当《鱼花塘》拉扯着叶子时,音乐就像一条流动的小溪,叮叮当当哗哗啦啦,有种童话般的感觉,在叶子与黑熊女孩手拉手转圈的时候,我不争气的流下一滴猪泪,真的真的,不想长大啊。

真的好喜欢导演的小漫画,如果说强烈的灯光变幻与音乐是打开梦境进入鱼花塘的钥匙,那小漫画就是真正的梦,是流动的,抓不住的,只能捕捉片刻的,情绪。

电影里每一段画面都是情绪,叶子和奶奶,奶奶和王奶奶的对话,听着听着就像是从电影院一下子飞回了老家的旧房子。

好喜欢情绪饱满的作品,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也没有让人听了之后感觉到疲惫的笑意,时间就那么从眼前流淌过去,我的过去也一泻千里!

真的抓不住啊。

太喜欢电影里打破第四面墙的对话和镜头了,最后所有人在草坪上跳舞,大小叶子站在一起,穿着粉色毛衣,我大哭,我大哭啊!

为什么我们必须要说再见啊,为什么啊,可恶!

导演在最后说,当现实真实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梦,我始终认为梦与光影是对现实的模仿,《鱼花塘》就在暧昧的画面下表现出了一种现实里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是我们普通人的童年故事。

没有什么大的坎坷与一夜暴富般的命运转折,我们就在平淡的,一次次告别中体会着人类最宝贵的体验与情感,生死之外无大事。

刚刚从奶奶家回来,下周六去给爷爷烧纸钱。

这次是真的要说再见了,我的鱼花塘。

 5 ) 好听的电影

很多七八十年代的老歌听起来机具回忆感,会让我想起儿时的事情。

看电影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了。

后来长大后,看到很多大妈再社区跳舞时,也会放这些怀旧金曲。

和同学聊起这个话题,他们却不理解,觉得我不时尚而且老气横秋。

之后我便很少和同龄人聊这个话题了。

现在,能从这部电影中听到这些曾经我喜欢却得不到身边人认可的旋律,感觉我的青春似乎才刚刚开始。

 6 ) 迷糊而荒诞的梦的碎片

整个片子的基调是稀碎而荒诞的,是关于导演的一场不愿醒来的梦的电影。

这种电影传达的记忆和感情很私人化,但是他对梦的表达我认为是很贴切的——我最近常常做梦,在梦里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你会有很多你不认识但你叫的出名字的人,会有一些荒诞的记忆和行为,而这些行为在梦里只是一种普通的日常,而中间穿插的导演对话更像是睡得迷迷糊糊半梦半醒之间的某个瞬间。

我在想,能把导演自己抽象的梦——或者说是她设计出来的一个梦——以具象化的影像形式展现在大荧幕上,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事情。

至于很多人看得想睡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谁还没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梦呢。

 7 ) 在梦境里永远不出去

有一个说法,从出生到十六岁,和十六岁到死,人感觉时间的长短是一样的昨天出去吃饭的时候,喝到一种大麦做的汤,自从小时候暑假在外婆家尝过,三十年没吃过了,入嘴的一刻恍如穿越夏天不爱睡午觉,表哥总把假寐的我拽起来,从外公开的小卖部里拿一根雪糕慢慢咬外婆说起来是重男轻女,但对我并不差,我骨折那年她照顾了三个月,哄我入睡的时候爱讲鬼怪故事,最后落点无非都是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不孝顺的人最坏小学不知道几年级的时候,我感冒有点发烧,在奶奶家的床上睡得半梦半醒,朦胧中抱着个女孩,对我说:我叫乔安娜,别忘了我。

窗帘半开光线刺眼,醒来还似在梦里我坐月子的时候,奶奶弥留,临死前伸出四个手指,意思是有第四代了吧,我没见到最后一面,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乱梦纷纷年轻的导演害羞又温柔,她在见面会上说,时间如果是线性的,那未免太悲哀了,因此电影中的时间嵌套纷繁,这样相爱的人们就在其中,如进迷宫不得出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谢谢导演呀,你把我所有以为已经忘记的,都拍了出来

 8 ) 不再见也正在见

其实没想到会被这部片子打动,因为我的想法更像那只小妖怪——“他爱的是他女儿,不是我。

”这句话几乎一字不改,我跟朋友抱怨我妈的时候说过几百次。

但为什么还是很喜欢呢?

观影的时候最直观的喜欢,是导演对虚实世界的处理:玻璃窗倒影和非线性叙事。

我想电影里大概包含了四个世界吧,叶子幻想中有爷爷的鱼花塘妖怪世界①、爷爷去世后叶子的世界②、影片中的导演孙女和演员奶奶的世界③、以及我们作为观众的现实世界④。

世界①与世界②并列交织,世界②内部有非线性叙事,世界②③因为有世界①②混淆的前车之鉴(即玻璃窗倒影)而混淆;世界③拍摄着世界①②,世界④拍摄了世界③,且世界②与世界④有打破第四面墙的互动。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不知身处于哪个世界的叶子直勾勾地盯着镜头,盯着我们,冲我们摇头。

起初我以为是深陷世界①的叶子让我们不要劝阻不要跟随,放任她留在温暖的幻想中;后来又觉得,是世界②的叶子要放下过去往前走,在与世界①中作为妖怪的“我们”告别。

导演后来在分享里说,虽然影片视角跟随着叶子,但其实出发点是,这是奶奶的房子和记忆容器,奶奶与叶子共享了同样的回忆,所以呈现出同一个视角。

所有的时间线都是并行而非线性,现在的叶子与从前的奶奶可以出现在同一个时空。

我才明白最后那个镜头让我流泪不止的原因——因为那四个世界,都是真的,都在共存。

 9 ) 真挚的情感溢出银幕

在NYAFF看到这部电影,气质从众多亚洲电影中脱颖而出。

我十分佩服导演的勇气,她的将自己解构再放进故事里的勇气,以至于放映结束后我都不敢下笔为这部电影写影评。

观影过程中我被影片里极其细腻的私人情绪包裹着,像是泡热水澡似的,有一点陷在回忆里的窒息,但是也有回到子宫般的温暖。

电影里流淌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庭联结,那样精妙的动态关系我觉得不是美国人能轻易理解的。

导演用夏天的热度渲染了整部影片的氛围基调。

我本身就喜欢夏天,特别是夏天的雷阵雨,下雨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水分子的味道。

所以当影片里的雨落下的时候,我对这部电影的偏爱又多了一些。

在整体的风格上,导演玩味十足。

用最夸张的类型融合拍最简单的故事,大概是导演想做到的事情。

最夸张的类型融合指的就是伪纪录片和魔幻元素的融合。

在影片中我们能听到导演和她的奶奶(也是主演之一)的有关拍摄的对话,也能看到鱼花塘的妖怪带着女主叶子走进梦幻空间。

真实和魔幻跨越了多个维度里的出现,让观众不断失去时间感和空间感,只能沉浸在这一段像是记忆的旅程里。

看到一些评论里在诟病的结构零散问题,我反而觉得这样的手法是在重塑记忆的质感,一边观影一边拼凑着回忆,个人很享受的观影体验。

抛开技术上的一切,我对于这部电影最欣赏的,是台词和表演。

不知道导演是如何与非专业演员合作并且指导他们表演的,但是呈现出的结果是我觉得在这一代青年导演中少见的真挚。

奶奶们的打趣,与孙女的闲聊,每一次交谈,他们开口的一瞬间就能把我带入到场景里。

台词没有一点做作,也没有一点冗杂,全都服务于故事,可同时又完美地融入在导演已经创造出的情绪里。

两位老奶奶坐在餐桌前讨论智能台灯的那一段本身没有什么情感高潮,只是眼泪控制不住地从我的眼眶里溢出来。

我觉得我从荧幕上看见了自己的外婆:她时常说着说着就忘了自己在说什么;她会本来想叫醒午睡的我去吃晚饭,但是看见我还睡着就坐在我身边,等到我醒过来;她喜欢一边择菜,一边和她的姐妹说小区邻居的八卦,谁谁家的老婆跟别人跑了。

我时常看见她坐在房间的一角,好像有些迷茫,也好像有些胆怯。

我明白以共情来评判电影不够客观也不公平,但是在这部电影面前我好像没有办法不把我的主观情绪掺杂在评价中。

不过缺点也是有的,而且不少。

电影后半段故事发展略显疲态。

影片整体画面平淡,后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有一个镜头里甚至我看到了剧组人员的穿帮......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改进的。

即便能看出导演的青涩,也丝毫挡不住影片本身散发的魅力。

这是极其少见的国产歌舞长片,我觉得就算冲着漂亮的舞美也值得一看。

希望导演能再接再厉,很期待之后的作品!

 10 ) 想象大胆,表达丰富的新人作品

这是一个表题《冬冬的假日》包裹下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甚至个别镜头还有大卫林奇的影子,抛开成本所限的表演软肋不谈。

作为新人在模仿解构前辈经典的同时也没迷失自我表达的独立性值得肯定。

整个故事平凡中见奇幻,视觉大胆中见细致,记忆牵绊的内核设计达到穿越时空冲击“第四堵墙”争取观众共情的可贵努力,引发了“如果迎接和送别是一个人生圆环,在现实与梦境的奇幻想象中兜兜转转,谁会是你重要的陪伴?

”之类的有趣拷问与探讨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短评

精精长得跟小学时我溺死的同学江妮一模一样——总是穿着纷飞的红裙子,扎两个辫子,皮肤也稍稍黝黑。她很喜欢来找我玩,晚上还来我家看我妈给我洗澡。我们还一起爬过山。她总是给我肯定的眼神。房子跟我前26年的家长得很像,小小旧旧又温馨的60几平的格局,老小区,旧装饰,褶皱的劣质皮沙发,尤其那黄昏的光影。有池塘和水上凉亭,池塘边不远是大舞台。厂工子弟的类似记忆吧,普适性不强?我们小时候,就是打扮成那样上台表演的blingbling……有一样的不想长大的眼泪,尤其高中每周回校前,整天在阳台望着天空叹气。我不让我妈扔掉家里那个大头日本电视,不让她扔青色的上边一堆按钮旋钮的爱妻牌洗衣机,但最后,它们还是被丢掉了,连同那个房子一起。我在梦中看到过那巨大的🌕,就在厂大门外。不得不过去了,慢慢走出来,走出那个童话

6分钟前
  • 👏綠大壯🎙🗣
  • 还行

补标:那些午后经常会不经意间重回脑海

11分钟前
  • 泥巴
  • 推荐

创伤与时间构成了本部电影的两大母题。叶子的鱼花塘被“时间”之水注满,池底掩藏着“创伤”的沙石——水能塑沙,亦能隐沙。实验性的歌舞场景同样以时间为展开轴线,三个代际的韵律声响轮番上演。更值得赞许的是,叙事文本铺设了复杂而又严密的时间结构,关键要素的初现与复现交相呼应,人物位置的在场与缺席逐渐明晰,迷宫式的推进过程或许令人联想到博尔赫斯的宇宙。随着情节逐步展现,观影者的身份亦从观察者过渡为解谜者,并且有可能最终实现银幕内外的双向抚慰。所谓“解谜”,或许挺接近心理治疗的基本视角,也就是从不时出现的图绘和音乐里发掘未被明言的往事尘埃,如就童谣而言,对于女孩的童年来说,老狼构成了威胁者,奶奶则是救援者。总之,不同代际的人物联结为生命的回环,屡屡显现的符号提示着消逝的常在。不过,拍摄时空似乎没太大必要。

15分钟前
  • Mockingbird
  • 推荐

2.5/10现在的年轻导演为了自己很文艺,拍得很逼格,实则空有一个架子,极其弱化剧情。这部电影挺无聊的。我还看到了阿彼察邦的影子。

17分钟前
  • 青春少年与他
  • 很差

叙事和超现实的部分竟对我如此不奏效,超惊讶啊。感觉还是本身有点木纳,但又跳脱。停滞本身是什么感觉我也没看清。就好像在全部都是水泥的城市中心忽然看一颗瘦窄的枯树,偶尔在月光下幻化成各种样子。于是观看的全程就不自觉在等这些瞬间。但全片本质还是那么异质,那么陌生。只是在等幻想偶然降临,但没有一处真正的光影的神迹和情感的闪光。不太喜欢。感觉时代和地区总有一处我没有对上。(又或者情感的缺口来自我从未经历过亲近长辈的离世)|但如果要从各种美学角度分析像谁又不像谁,艺术构想与奇幻的空间还是很独特的!

21分钟前
  • 六那个六
  • 还行

“我心里堵得慌,我想找人聊聊”

24分钟前
  • 承泽明
  • 较差

5.9来自记忆的幽灵在改造现实前半段的摄影给影像制造了包裹感,现实依旧是那么的朴质,但是这种包裹却改造了现实。那是一种似睡似醒的梦境的包裹,似睡似醒的梦境是一种朦胧,因为似睡似醒的不安感觉进而是一种幽灵。来自朦胧的幽灵包裹了整个现实,现实进而是被幽灵控制的。通过这一手段也成功将我们带入了回忆与幻想,以至于我们能够进入梦境-回忆-怀念。这种梦境-回忆-怀念是朦胧的感知,以至于作为观众也能和叶子、奶奶一起被控制精神。因为出现的“朦胧幽灵”(怪异的人和事)来自于记忆,从而本来可以解决牛小雨的回忆-情感但自从鱼花塘的生物让叶子认识到鱼花塘的存在和一切是她的想象之后,就彻底失败了。这种行为使回忆缺失关于似睡似醒的信号,最终变成了牛小雨发泄。即使后面也在制造梦境-回忆-怀念的影像,也被这行为扁平化

27分钟前
  • 两只青蛙跳下锅
  • 较差

4.5/5

32分钟前
  • 優果玉子烧
  • 力荐

远行后回家总喜欢去奶奶的床上躺一躺。长大以后,躺在奶奶床上午睡的fantasy也依旧会时不时地浮现起来,总觉得那样的时刻,大概需要很深的睡眠。《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竟然将这种fantasy和在奶奶床上才能看到的朦朦胧胧的流光,如此栩栩如生的捕捉下来。还有在这个家里,舍不得走的爷爷,好像依旧会拎起我沉重的书包,让我把所有身体的重量依靠在他身上。真的很感谢导演。这场电影就是一次很深很安稳的睡眠,却一刻也没有睡着。

34分钟前
  • 滴滴江
  • 力荐

8.0 你害怕的鬼,是别人朝思暮想的亲人。开篇,声音设计、布光、布景都不俗,加持之下氛围感是充盈的,执着的思念和鬼怪的幽明嫁接在一起,是如此契合。人物身份的复用,是很“路边野餐”的做法。作品中后段,陷入了一种明显力有不逮的自我重复,情绪的传递也因此大打折扣。而每首歌都如此温柔,选得真好,在这个支离破碎的时刻,有被疗愈。

38分钟前
  • 丘丢丢
  • 推荐

#FIRST16#很奇妙的观影体验,层层叠加的梦境,就算有些地方看睡着了也不影响观感,仿佛跟剧情里一起坠入到了梦境里。有好几处刻意设计的穿帮,做得很妙,最后女主角看向的镜头,不断打破第四堵墙,更是把观者跟影片拉到了一起。

43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12.3上海。斑驳的梦境与现实,从一些零星的琐事映射出时光的印象。导演很年轻,希望以后拍出更好的作品。

48分钟前
  • Kryten
  • 推荐

果然评分没到7是有原因的😂😂我很努力了,但是还是中途睡过去好几次…

53分钟前
  • 艾大荀
  • 还行

很可爱,那几首歌都特别好。一点也不装。未经修剪的生命力。

57分钟前
  • 圈圈儿
  • 推荐

个人不太喜欢,也不认可拿阿比察邦啊蔡明亮啊说事的观点。导演确实有些灵性,但故事格局很小很平淡,而且拍得冗长单调。有些镜头、灯光都花了心思,但整体上“奇幻”部分美学上做得很差,有种小摊年货的质感。非专业演员在这样一个难以把握的类型中放大了弱点,除了“奶奶”之外都像在梦游。联想到了《唐皇游地府》和《南国野兽》,都远比之出色。

59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较差

青涩,私密又自我,时间,空间甚至连做梦的人,全部模糊不清,只剩记忆在不断以梦,幻想的形式轮番出现,这绝不是一部适合院线的电影,它只能活在电影节里,但就这样一部不适合上院线的电影上了院线,只好叹一句梦中客不知自在梦中,梦外客不知已在梦中。放在最后,md导演你在哪,我提刀去见你,md我眼泪都快出来了你搞这花絮结尾,硬生生笑憋回去……不行越想越气,你在哪我飞去刀啊呸,求你签名去

1小时前
  • 自认幽默空想家
  • 力荐

很符合大众对于文艺片的刻板印象。

1小时前
  • 🌜易燃易爆炸🌛
  • 较差

重评,看了一下大部分的短评提到了阿彼和蔡明亮,区别最大的地方可能就在于导演对于细节的把握已经线索的整理,还是太过凌乱。阿彼的美丽就在于你看完之后能看出他想表达的故事和情感,同时惊叹于表达的方式,而这部电影的感觉就像是给你看了很多很多的记忆碎片,然后由影评的梳理和导演的自己阐述而从记忆碎片里面提取出故事。尊重导演的个人表达,但是我不喜欢

1小时前
  • 库布里克死后
  • 较差

1、人物性格:不鲜明,毫无成长;2、剧情:毫无曲折,毫无波澜;3、拍摄及画面:平铺直叙,毫无亮点。

1小时前
  • 不加冰
  • 较差

三十功名尘与土。。

1小时前
  • mibo los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