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大光明,很平庸的一部片子,除了色调很好看,偶尔出现的精彩语句之外,可圈可点处非常少。
创作者在电影中criticise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他自己吧。
我之前几乎没看过伍迪艾伦的片子,看这部的时候,觉得片子风格和昆德拉的小说有点像,创作材料大量地使用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的经历,不断地在援引、或者是在所谓的“致敬”。
不过当然这部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我在想,一部缀满了经典作品的注脚的作品和一部很平淡、但都是由自己之口说出的作品,究竟哪个更好(或者是更糟)。
片中改编了不少经典影片片段,(因为个人阅片量极其有限,只认得出几部伯格曼的作品(虽然也是“致敬”的大部分了,看过的有《第七封印》、《野草莓,认得出但是没看的是《假面》),其余的可能是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个人将创作者的这种改编理解为一种“媚俗”,将伯格曼严肃而丰富的作品通俗化,甚至以一种半开玩笑的口吻去对待一些事情。
该片中对于很多问题的讨论浅尝辄止*,甚至以为仅仅提及那些问题就成了睿智,如此想法个人不太能够理解。
提一下“电影节”这个点,影片刚开始说为期十天的电影节像是从现实生活中透出一口气,我觉得这样的描述蛮不错,片中这样让人会心一笑或者让人很认同的小语句有,但远远不足以撑起一部好的片子。
前面看完电影有点点生气,因为发现生活中浅薄之人、轻薄之想法不仅有,可能还比我原想象的多得多。
(不仅仅针对这部电影,还有这次这场的观影氛围) 看到前半段时,我想,那就暂且把这部电影当做我这次电影节的开场吧,正好也比较照应后面的片子。
看到后面,发现该片仅作为这次电影节的引子,也都还不能够。
如果这部电影是创作者的一部反讽剧,那上面我说的影片存在的问题就当我没说;但若只是创作者为了迎合浮躁的市场和“好莱坞式”的审美的话,我只能说,不论创作者自身储备、水平如何,这次的呈现真的不算佳。
(本评待细改,后面有空就添补)*文中注(也许可以描述为创作者自己说的“一知半解”状态)
之前有看到过采访说这可能是伍迪艾伦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也许是外部的、内部的、世界的、家庭的因素,让他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当然,把目光单纯投入到这部电影,依然还是他自己的老配方。
一事无成却又自命不凡的男人,不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作品还不如不动笔,对艺术气质的女人产生无边幻想,被身边人当做餐食笑料,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对伍迪艾伦的影迷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
加上混乱的男女关系,不禁又让人回忆起午夜巴塞罗那。
而男主似乎也是老头子目前现状的写照,身在欧洲,却眷恋与关注着纽约这个成长的故地。
说真的,虽说这十年来没诞生过什么佳作,但老头子每部电影中的主角在外部条件来看还是富有不少魅力,而华莱士·肖恩,则真的让人无法产生多少怜爱, 或许这就是导演眼中文青的下场吧。
曾经思考过为什么伍迪艾伦在豆瓣或是国内影迷界中为什么有着如此之高的人气,结论是伍迪艾伦角色式的年轻人实在太多了,又完美符合了豆瓣的用户画像(包括我自己),然而伍迪艾伦通过《里夫金》、《曼哈顿》亦或是其他作品告诉了大家,“你肚子里这点墨水,实在是不够看的”。
如果这真的是老头子的 last dance,似乎也没什么遗憾,在自己的终曲里,他又向muse们发去了电波,《公民凯恩》、《筋疲力尽》、《祖与占》、《野草莓》、《第七封印》等等等等,也许这些大师杰作们就是构成伍迪艾伦电影生涯的“玫瑰花蕾”。
单纯看影片质量并回望伍迪艾伦的作品序列,《里夫金》给予三星已是极限,但暂且作为他的生涯终章与句点,五星,无可指摘。
最后,电影不拍没关系,有54部可以反复回看,最重要的是,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一直挺喜欢伍迪·艾伦的。
这位出生于1935年的导演自1969年自编自导自演了第一部电影《傻瓜入狱记》之后导演了50多部电影,平均一年一部,持续五十年,也算是影史上非常勤奋高产的一位了。
他的电影面相很多,但又有一致的内在特点,比如他的电影通常都不是多大的制作,但又都保持完整的故事性,几乎没有导演自说自话的纯粹文艺电影。
而他的电影里的故事,又具非常的现实性,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宏大叙事,而更像一些别有趣致的小品。
所以他的电影通常是有趣、好看而耐人寻味的。
当然这也都还只是表面现象,骨子里伍迪·艾伦的电影,几乎都有伍迪·艾伦这个人的人格在里面。
你喜欢他的电影,通常是因为你喜欢他的人格,或者至少是他人格的某一个侧面。
那么这么一个奇貌不扬的小老头,有什么样的人格让全世界的观众都喜欢他呢?
文痴:絮絮叨叨的犹太知识分子伍迪·艾伦天生是个喜爱嘲讽的人,他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荒诞而嘲讽的 --- 比如处女作《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dy and Run - 1969)嘲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
《性|爱宝典》(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 But Were Afraid to Ask - 1972) 用一种没心没肺的方式揶揄人人视为神秘的性事。
在这些电影里出镜的伍迪·艾伦本人,多少是有些滑稽甚至猥琐的。
这就是他,为了他的表达,不惜用自已开刀。
但在真正让他扬名立腕的作品《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里,伍迪·艾伦才真正坦露了真实的他。
这部爱情电影几乎就是伍迪艾伦自已一个人的喋喋不休构成的:这个犹太知识分子内心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感,他对心仪女子的表达只能化为无穷无尽的话语瀑布;他那种自大又自卑的纠结,那种在犹太身份与美国身份之间的飘移,那种精神和世俗乱七八糟的混杂,那种无时无刻都会流露出来的嘲讽,实在是无人能比。
于是电影的世界里就有了“伍迪·艾伦”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格标签 --- 一个神经质的犹太知识分子,有一点点中国人说的那种“酸腐文人”味道,带着一种痴气。
伍迪·艾伦总很多电影的主人公,都脱不开“文痴”这一人设。
有趣的是:他总是对欧洲文化一往情深,于是他的电影里总是有一些美国文化人突然去到欧洲的文化氛围中,在文化的碰撞之中,伍迪·艾伦总忘不了幽自已一默。
这就是这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头可爱的地方:从不装伟大装神圣,把自已打倒在地再踏上一支脚,反讽,总是送给自已和自已所属的那个文化本体。
情痴:春梦不觉晓的性情中人七八十年代的伍迪·艾伦已经是影坛一尊,如果不是因为他干了一件冒不下之大不韪的奇事,他后来就应该是一名德艺双馨的功勋艺术家了。
这件事就是他在62岁高龄时,娶了24岁的女子宋宜,而宋宜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养女。
我本来对名人明星的私人艳史提不起太大兴趣,但每每看到伍迪·艾伦的电影,又会在心里很不善良地揣测:他娶养女为妻这事,恐怕并非偶然。
为什么?
因为伍迪·艾伦对女人太有感觉了。
几十年来,伍迪·艾伦从不跟固定的女演员合作。
他的电影一部部拍,自已一天天变老,可是他电影的女主则是花样翻新,个顶个都是曼妙性、感的女子。
当然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肉肉的斯嘉丽·约翰逊,没有《赛末点》她是不会那么快红起来的。
还有《午夜巴塞罗那》里的佩尼洛普·克鲁兹:
《咖啡公社》里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魔力月光》里的艾玛·斯通:
《摩天轮》里的肥温:
《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
这些“伍迪女郎”的女星,或初出茅庐,或功成名就,她们之所以愿意出演伍迪·艾伦的电影,不仅是因为他的名气,更因为他能用某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她们的性、感和美。
某种意义上,每一部电影里,老伍迪都会对他的女主角好好地爱一次,每部电影对他都是春梦一场,只是每场梦里的主角不同而已。
这也是伍迪·艾伦的又一可爱之处:爱就爱了,痴就痴了,梦就梦了,起码他从不假装圣洁假装卫道。
影痴:纠缠五十年的迷影情结2020年,85岁的伍迪·艾伦拍了他的第50部作品 --- 《里夫金的电影节》。
熟悉他的观众马上就会发现电影里的伍迪式标签:一是人物设计:主角这个在美国大学里教电影的糟老头,说什么也是伍迪·艾伦本人的化身,何况这个老头还这样调侃自已:
二是场景设计:这对美国夫妇来到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又是伍迪那个“美国文化人在欧洲”的老套路三是女星选角:这次是带着浓重意大利情调的中年熟女吉娜·格申:
四是剧情主轴:电影节上夫妇俩分头艳遇,老头自然空手而归,又是伍迪式的有心无力的怨叹。
但《里夫金的电影节》却也是令人惊喜的,因为在这部电影里,伍迪·艾伦扎扎实实地袒露了他毕生的迷影情结。
且看片尾的这段集锦:早在《安妮·霍尔》里,伍迪就对女友大谈费里尼的《大路》;而八十高龄时,伍迪·艾伦将他的整部电影都献给了影响他终生的经典影片和大师。
当电影突然变成黑白,我们就会看到伍迪·艾伦在“复刻”电影史上那些经典桥段。
比如雪撬上出现Rose Budnick的名字时,你会会心一笑:这不就是指向《公民凯恩》里的Rose Bud嘛?
果然,电影马上给你一幅《公民凯恩》著名深焦镜头的复制版:
然后你会看到特吕弗《祖与占》里两男一女的骑车郊游:
费里尼《八部半》里事逼的中产阶级:
戈达尔《筋疲力尽》里的二人同||床:
英格玛·伯格曼《假面》里的肖像构图:
伯格曼另一部电影《野草莓》里草地上的午餐:
布努艾尔《泯灭天使》里桌子底下的羊:
还有最精采的: 伯格曼《第七封印》里的死神:
可是伍迪·艾伦版的死神非常励志:
还跟他本人一样絮叨,总教人健身节食和做结肠检查,比起伯格曼的死神本尊来说,实在可爱太多了!
这不,喜爱伍迪·艾伦又有了新的理由:这老头爱电影爱到发痴,骨子里的幽默又与这种迷影情节相得益彰,给同是迷影的我们带来莫大的快乐。
所以说:痴人不可笑,只要痴得真实,痴得彻底,就是可爱。
《里夫金的电影节》应该是俊俊7月最喜欢的电影了,虽然我是7月1号看的。
真是一个奇妙的故事。
里夫金的电影节
1.里夫金是一个电影教授,他的妻子是电影制片人。
二人双双在电影节期间出轨,(这是一辈子不变的剧情),只不过区别在于,妻子出轨成功且坚决离婚了,里夫金却只是意淫了一次。
妻子年轻时,爱上了里夫金的才华,脑子里那些缤纷灿烂的还是很诱人的。
然而时过境迁,多少年过去了,里夫金依然做着大学教授的工作,他嘴里一直念叨着要写一部和陀翁《罪与罚》一样伟大的小说。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个字也没写下来。
当然,我倒是不怀疑他在诈唬,我相信他是真的有在构思,也真的有一些才华。
他无疑是真心热爱艺术的,境界非寻常人等可以接近。
他只是没下笔而已。
来了电影节没多久,妻子就急戳戳的给他戴绿帽子了。
这也不怪妻子。
导演是一个年轻高大帅气,而且电影作品一炮而红的成功有为人士。
同样是有才华,很明显又成功,又帅气的小鲜肉,要比老里夫金可口的多。
妻子作为制片人,要承包安排导演的一切活动,最终就安排到床上去了。
里夫金看在眼里,却无可奈何,妻子甚至连敷衍都懒得敷衍他。
至于他念叨着要写的那部“伟大的小说”,妻子耳朵都起茧子了,已经免疫了。
你看,制片人找导演也好,女人找男人也好,都是押宝。
里夫金败了,就该换导演上了。
2.你们要知道,艺术有时候不仅是艺术,更多是名利,虚荣,以及做爱的借口。
其实,不是有时候,艺术从来都不只是艺术。
达芬奇、李白、莎士比亚,这些千年一遇的天才,背后都有权贵支持。
失去了权贵的支持,我们连李白最后到底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艺术过去能为封建权力服务,现在当然也能为金钱资本服务。
而众人从来不懂艺术,他们只是借机抒发自己点缀生活而已。
人们都热爱那些真正纯粹把艺术当艺术搞的人——在他们死了以后。
里夫金过着孤独清高的一生,他爱上一个女人,却没有发起进攻。
在饭桌上,人们提起他是电影教授,于是找他推荐电影,他推荐了《影武者》和《忠臣藏》,于是开始念起冷门的电影人名单。
众人都不理他,他爱的女人直接抛下里夫金,去和他的哥哥约会,并嘲笑他是老古董,老宅男。
于是,这个女人最后成为了里夫金的嫂子。
里夫金无疑是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拿来研究电影了,对各种冷门电影,大师作品,如数家珍。
连做梦,也全是经典电影场景。
《第七封印》《祖与占》《公民凯恩》《八部半》《精疲力尽》《泯灭天使》《野草莓》。。。
里夫金白天在电影节穿梭,看着自己的妻子勾搭导演,无可奈何。
晚上边开始做梦,在梦境里拷问自我,或者说他只是单纯的迷失自我。
3.里夫金并不愤世嫉俗,相反他一直都是温温和和的,带人友善。
甚至老婆要离婚,他也一个屁没放,绅士极了。
讽刺别人的肤浅,虽然妙语连珠,但也只是点到为止。
其实,要我说,这是他最大的缺点。
就是因为他太温和,所以他写不出他心心念念的伟大作品,因为要创作,就一定要有激情。
遇到牙医,是这次欧洲旅行的意外之喜。
牙医很像自己的妻子,但更年轻,更有魅力。
最难得,是牙医和自己的艺术品味相同——他们都觉得导演这次大火的新作品,其实内在非常幼稚矫情,空洞肤浅,只不过是满足了多数人的政治诉求罢了。
“很多人都有一个理想的政治愿景,但那并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里夫金的内心是痛苦的,他喜欢真正的切实的伟大的艺术但没想到妻子因为自己没有名利,所以要和自己离婚,转而去找了一个空洞肤浅,把艺术搞成政治作秀的年轻导演。
所以,当里夫金遇到年轻、貌美,并且说出“我觉得这个导演不行。
虽然大多数人不这么想”的时候里夫金陷入爱河了。
他的激情来了。
于是,这部电影最有趣最幽默的地方就来了,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条九尾舔狗,蠢蠢欲动。
那么爱艺术那么有才华,追起女人来却也跟俗人没什么不一样。
别的电影,甚至伍迪艾伦自己的电影,到了这个时候,就应该是金童玉女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比如在《纽约的一个雨天》里的甜茶和范宁,这帅哥美女才登对。
然而时隔两年,伍迪艾伦猥亵养女的事情再度发酵,《纽约的一个雨天》被亚马逊拒绝发行,辗转许久才和观众见面,甜茶等所有演员也都拒绝再出演伍迪艾伦的电影。
终于到了今年的《里夫金的电影节》,主角里夫金这个小老头,猥琐的,死皮白赖的,恬不知耻的一次次去叨唠牙医,终于得到一次和牙医约会的机会。
进而他才知道,牙医之所以留在这里,是因为她喜欢上一个画家。
这个画家不仅家暴,吃软饭,甚至还当着牙医的面出轨——“我是艺术家,我在画她,我情不自禁!
”而牙医居然原谅了画家,继续养着画家。
里夫金突然明白了,牙医和自己,是没可能的,因为牙医爱画家,尽管画家是个混蛋。
但是这个混蛋,也比自己这个宅男糟老头子要好,要有魅力。
不管你在艺术里多清高,多享受,回到现实里,那些俗来俗去的事,那些男男女女的事。
人类真的是奇妙的动物,或者说爱真的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爱一个人的时候,不管怎样都会爱下去。
比如牙医爱画家。
离开一个人的时候,又那么的果决无情。
比如妻子要离婚。
4.里夫金最终一个人坐在沙滩上,开始思考人生,与死神下棋。
他喜欢艺术,热爱电影,想写出伟大的小说。
他也爱女人,渴望得到美女的垂青。
聊艺术的时候,他清高孤傲,如数家珍。
追女人的时候,他俗气油腻,费尽心机。
我一点不怀疑,他比导演有才华,至少想法跟成熟深刻。
我一点不怀疑,他比画家跟懂爱,至少不会家暴,吃软饭,天天出轨。
但最终,他一无所有。
你看,这就是里夫金的困境。
看看那些文艺人士无处安放的性欲。
追逐文艺的青少年,每天拿着在书里,网上刚学会的句子,一转脸出去装逼炫耀,其实为的就是安慰自己的不安躁动的性欲,博取关注。
过去讽刺说三天前刚学会的,现在可能3分钟就抄走成自己的了。
每天都能骗自己是大艺术家,一转眼又在好莱坞英雄电影里激动的尿裤子。
每天嘴上说着姑娘不懂自己的爱,其实也只爱漂亮姑娘。
到了青壮年,继续中二下去,难免被人称为巨婴,于是开始做选择,要么膨胀起来,要么自我怀疑。
误把一时的兴奋当做才华,误把对孤独的恐惧当做爱情。
到了中老年,谎终于撒不下去了,于是也就看清真相了。
每个年轻人,都幻想着年轻时,可以鲜衣怒马,美婢娈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青春无敌,才华横溢。
其实劳碌半生,才发现这一辈子,虚度年华,除了被压抑的性欲望,就是一无所用的无脑热情。
即使看清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和陷阱,看清了庸碌人群的虚伪和浮华,最后也只能加入进去。
所谓入圣容易脱俗难,逃不脱,躲不掉。
老里夫金坐在沙滩上,和死神下着棋。
电影迎来最后,全片最搞笑的落幕。
他问死神自己该怎么办死神说,你可以多做些让自己充实起来的事情。
然后,就淡出了。
这一段表演笑出声,影片就在我的笑声中结束了。
woody allen简直就是导演版安妮宝贝,男主永远都是政史哲无所不通怀才不遇废话能讲三天三夜的,女主永远都是善解人意但又欲拒还迎的,男主老婆永远都是皮囊美美脑袋空空物质至上的,还有一个同样没知识没文化的帅哥作为老婆的外遇对象。
翻来覆去这么点东西拍了那么多年还没和自己和解,还是像个自恋狂一样疯狂把自己代入电影男主,只不过从帅哥变成了糟老头子,其他的就和安妮宝贝“海藻般的长发”还有“印度棉质衬衫”一样雷打不动,用一个半钟头夸夸而谈什么“欧洲文化”,什么“巴黎”,什么“戈达尔”,这次连夸夸而谈都懒得夸了,冷饭都懒得炒了,直接照搬他心目中的经典场景做经典复刻了。
看他电影就是明知内容是很重复很纠结必然是一碗冷饭硬炒但还是忍不住要去买票,进场看了半小时就发现换汤不换药,麦乐鸡块变成麦香鸡块,又被骗得结结实实,散场在内心怒骂自己半小时为什么不长教训。
而且现在这个糟老头子越发恶劣,以前炒冷饭还给加个蛋加把盐,现在给你用锅手工炒制就很不错了,再闹就换微波炉,直接热一下就行了。
昨天看了老伍迪的Rifkin's Festival,技术上这肯定已经不是他的佳作水准,但是他眼里的欧洲依然那么美。
夏末的海边,絮絮叨叨的纽约人在欧洲的精神邂逅。
以前在美国的时候就想说,有钱的纽约人夏天去欧洲/康州/缅因/度假,没钱的坐在电影院里看伍迪艾伦去这些地方度假。
渐渐地形成一个习惯,8月的时候要找个独立院线,看看今年伍迪艾伦在什么地方过夏天。
而,看完他的电影,夏天就结束了,然后中央公园就就迎来了金灿灿的秋天,纽约人也开始收起五颜六色的夏日服饰,穿起了简单的黑色。
今年看的是2020年的Rifkin's Festival,故事发生在西班牙的海边,女主角之一的Elena Anaya侧颜特别像Annie Hall 时期的 Diane Keaton。
看到她的脸,下垂的眼角,就想起Diane Keaton当年给龙虾拍照的那个夏天。
那部电影里,他们讨论着理性与非理性,精神分析学和电影艺术。
轻松愉快地接受者着生命的无序和混乱。
所读的书,所饮的酒,所爱的人都在熵增的沮丧和年轻的天真里挣扎:说着惊人聪明的话,干着愚蠢可爱的事。
而85岁这年,在这部新片里,他找了一个更老的男人代表他自己,借着伯格曼的死神,和自己下了一盘棋。
死神说:
最终我们什么都没有,something,anything,nothing。
只有可以被塞得满满的一生。
这是伍迪艾伦的和解,还是他对世俗之人的一点好意呢?
伍迪·艾伦自从1960年代末投身电影创作以来几乎从未间断,每年一部,除了1974和2018年。
《里夫金的电影节》(Rifkin’s Festival)是他作品名录中的最后一部,出自2020年,艾伦85岁的时候。
这部电影无法进入他几十部作品中的最佳之列,或许连平均水平也没达到,但就像厨艺大师用最后的边角余料做成的一道告别小菜,即使拍个黄瓜也仍有风骨,值得品尝。
艾伦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环境与语境熟悉而亲切,一群不用为通胀和房贷发愁的人永远将时间花在琢磨性、爱与生命终结的意义上,以神经质中透着幽默的方式。
他们打心眼里着急的是通俗创作固然挣钱,可怎么也无法实现想象中的高雅追求,所以为写得好剧本但写不出小说而感到深刻的自卑,另外的主要苦恼往往来自模仿能力不错但总感觉原创性缺乏。
扮演主角的演员Wallace Shawn最早出现在艾伦电影中是1979年的《曼哈顿》(Manhattan),身份为教授,40多年后的这部作品中他的身份仍为教授。
画家形象也常在艾伦电影中出现,当然其中没有任何一位能够抵抗住裸模的诱惑。
也跟伍迪·艾伦从前几乎所有的电影里一样,世界上没有幸福的婚姻,只有出轨的男女。
这部电影中的妻子建议丈夫引入一位英俊导演共同生活,她和导演睡床,丈夫睡沙发,巴黎左岸常见的样式。
丈夫听到后的反应跟问早餐煎两个还是三个鸡蛋一样,根本没有震怒,而是温和地问到,这个想法对于纽约布朗区长大的中产阶级犹太人来说是否有点过于波西米亚?
趁着出差间隙,看了伍迪艾伦最新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其实也不算新了,是2020年的片子。
这部影片完全回到了老头早年的轻喜剧风格,调侃婚姻、调侃爱情、调侃知识分子、调侃文艺创作,以及最重要的,调侃电影。
他在这部片子中大量引用了过去一个世纪来的经典影片,例如《公民凯恩》、《野草莓》、《祖与占》、《八部半》、《第七封印》,等等。
这种引用是毫无遮掩的,直接就用了主人公一行人来复刻表演这些影片中的经典场景,还用上了黑白滤镜。
这种做法乍看是偷懒,实则完全不同,因为老头只是借用了老电影的形式,而内容则是当代的困境,二者形成互文,非常有意思,这是一种相当高明的喜剧手法。
观影过程也非常愉快,我一个人独自在宾馆房间,把灯光全部灭掉,在黑暗中欣赏,看着看着就忍不住会心一笑。
老头是真正懂得喜剧的。
最近几年冒出很多所谓致敬电影史的片子,比如去年上映的《巴比伦》、《造梦之家》,以及更早的《好莱坞往事》,只不过这些影片都流于表面,看着流光溢彩、郑重其事,其实核心编剧相当孱弱,只是为了致敬而致敬。
反观伍迪艾伦的片子,他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的,而且并不停留在电影世界的流金岁月中,他随意地把过往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片段信手拈来,便有了打动人心的效果。
这种举重若轻的能耐,不是人人都具备的,而且相当重要的一点,他本人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他自己就是一本活的电影历史年鉴。
伍迪艾伦曾说自己毕生的目标是拍出一部真正的杰作,一部从各个角度都无可指摘的电影,然而始终未能如愿。
其实在我看来这部影片虽然称不上完美,但已经很接近最好的那一类作品了。
老头年事已高,还能保持如此高质量的创作,真是令人敬佩。
愿他身体健康,文思不竭,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作品吧。
他们身上明确有着相似的地方,不仅仅是爱好与志趣,也有对爱情那近乎自我惩罚式的忠诚与洁癖。
但个体的道德感已然无法对抗复杂的现实,莫测的末来不比严酷的当下更值得寄托。
人性无常,或许把握自我才是生活的超越之道。
里夫金的虚无主义,被死神的一些世俗建议击退了:放奔写作、安心教书,在无聊的爱情里寻找快乐,便是通往解脱的路径。
里夫金想到了被西西弗斯这一意象折磨的过去,他第一次认识到了,加缪于《西西弗斯神话》 中阐明的真正的智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讲的是两个电影节的故事。
浅层的是现实中的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深层的则是里夫金自己,于潜意识层面建构起的“电影节”,前者浮夸、造作,后者诚实、深刻,两相对照,妙趣横生。
梦境中的电影展示迷影气质十足,致敬、戏仿片目的选择也是颇具巧思。
伍迪艾伦的电影一直都有一种复杂的特质,它明确承认幻想的诱惑,又在幻想后带我们回归现实;它毫不掩饰对于超越思维的向往,却又总用看似犬儒的现实逻辑消解崇高精神的光环。
前者是反好菜坞主流叙事,是彰显人性的艺术精神;后者是悲观的人生观念展露。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明确为一种救赎方式,艺术创作便是西西弗斯的受罚过程,尽管无法动摇人类悲剧的本质,主动性与选择便能使意义得以呈现。
加缪《西西弗神话》【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
】
他总是喜欢以一种轻松戏谑的语调讲述我们生活中无法接受的挫折
不过也是,毕竟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必要一直与自己较劲
人生的虚无感或许来自于再无追求与渴望
若有所追求 即使辛苦也是有意义的电影是在胶片上的梦,梦里有巴黎的雨景,梦里有贝果配上巧克力,梦里的伏特加放柠檬,梦里丢下抛锚的车 在盘山路上吹风前行……不完全统计:(后期二刷时继续统计被cue电影)《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精疲力尽》《假面》《野草莓》《泯灭天使》《第七封印》
#SIFF24#3月13第一次标记,6月15上影节大银幕重看。他是一个作家,所以他可以把一个电影节讲述得如此奇妙。他做了一场未能成真的美梦,但至少让他的肾上腺素飙升。继《摩天轮》和《咖啡公社》之后,又一部风光很好、色调很暖的电影,也同时进行着年轻与衰老这两件事。故事始终不离婚姻、出轨的元素,还有大量伍迪艾伦式的迷影、喋喋不休的调侃与探讨,焦虑与不安,讽刺和自嘲。依然能在看似惬意散漫的旅程和一来一回三言两语的对话之中剖析出婚姻的面貌,更奇妙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一次电影节上。从现实进入梦境的片刻,还有把自我投射到电影的片段,不就是我们暂时抽身出现实世界、在一个魔幻城市享受电影节的那一周那十天的时刻吗!华莱士·肖恩也是相当可爱了。大光明看伍迪·艾伦是我做过电影节最有仪式感最幸福的事。
男主和剧情令人作呕,致敬片段是唯一的看点(「他的罪过就在于只看有字幕的电影」哈哈哈哈哈
老头的脑内电影节。梦回圣塞。餐桌上那段《忠臣藏》《影武者》报菜名笑疯了
每个情节都在展示伍迪灵魂深处的热爱、自嘲、无奈、焦虑、思考。戏里戏外,互为镜像。以及,女医生美得令我心颤。
这一部比较普通的感觉,最关键是男主角好猥琐啊,看他去勾搭女医生不太舒服,还不如伍迪艾伦自己演
什么狗激霸
6.9/10 一封过于直白甚至略有肤浅的电影情书附上一贯的小老头碎碎念,过度饱和的色调和广角畸变镜头抹去了作为“法式小品”的可能性,最后只落得一汪存在主义糖水,文学梗和电影梗把本应有的“风趣”占尽,所谓的欧洲大师都被“致敬”(戏耍?)一遍:公民凯恩,野草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假面,第七封印,八部半,祖与占。最后谈分手女方还不忘沃霍尔和Rauschenberg的画(某种意义上是不是这两位被小老头嘲讽为“商业画家”了)。但是手段太过于单一和简略,只是一些经典桥段的文本改写,而且现实-梦的单调二元似乎也未与作家-医生的关系产生更多构建。圣赛的美景似乎难以与小老头反复地自我怀疑,生死质问相互调和,还是布鲁克林桥下更合适。其中野草莓桥段主角推荐了冷门的稻垣浩执导的《忠臣藏》,值得一提。
又老又丑又猥琐的男主实在没法欣赏下去
电影就是这样的,勾引你去把梦幻的壁垒推倒后便一无所有。(最后那一段真觉得是一个长命百岁教学片)哈哈哈哈
这部真的平平无奇很一般,没想到我也有厌倦Woody老爷子的一天……
看完之后我第一反应是得意洋洋地吹嘘“里面致敬的电影我全部一下就认出来了!连那几个日本名字我都认得一两个😁”然后马上陷入自我怀疑“我是不是跟个傻子似的看了半辈子电影,跟任何人讲话就只知道叨逼叨这些其实只有自己care的玩意🥲”
5.5。在伍迪·艾伦的序列里显然只能算正常发挥,尽显偷懒与疲态。幸而还能看到他戏谑化呈现自己的过往积淀,并以此为武器调侃自己以及自己看不惯的当代电影节文化,不至于一无所获。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哪还有他没拍过的东西啊……
啊谁不爱费里尼奥逊威尔斯楚浮高达布努埃尔伯格曼爱是徒劳她这个美梦,没有成真
伍迪艾伦还是好看,怎么拍都好看,连拍“我的电影实在太难看了太无趣太不重要了”都那么好看
充满智慧和千金散尽反而愈加平和的迷影系列,让电影充满自嘲自恋和某些令人红眼眶的瞬间。
还是熟悉的老一套,美国人和欧洲大陆人的婚外互相探索,只不过加多了迷影的梗 例如祖与占、假面、第七封印什么的在里面,不过看得出伍迪艾伦就算没有metoo事件影响自己本身也在高速下滑,同一种调调已经拍了二十部电影了
It's lovely. “所以我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伍迪艾伦问,“我觉得死神说得很对,多吃水果和蔬菜这生活很操蛋,但又能让人活得舒服。”我说。抱紧自由,放纵别羁。重现经典《精疲力尽》《祖与占》《假面》《野草莓》《秋日奏鸣曲》《第七封印》,和医生的约会像《爱在日落黄昏时》。
伍迪·艾伦近几年最有意思的一部,喜剧部分一旦拆碎进梦境单元小品里,突然就很容易原谅一个老头(只要不是他演)絮絮叨叨日常生活的重复枯燥。电影节,包括主角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在装腔作势、自作聪明、故作深情,仿佛一群小孩在扮演大人去完成什么社交任务,又虚伪又好笑。
1.是我??2.是我…3.XD这肯定不会是我😂。4.最后一个发问还不错,是👴
公民凯恩 八步半 祖与占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精疲力尽 假面 野草莓 泯灭天使 第七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