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非常喜欢这样安静的一部电影主人公,我更喜欢称他为自由的艺术家, 他安静且敏感,喜欢观察周围一切,并从中发现那些细节の美,曾几何时 我也喜欢那样的目光凝视(朋友会说你总是很呆),只有我知道我在想什么;或者是单独坐在角落看周遭的一切,表情、肢体、动物、人物……再或者是公交车上看前排女孩那松软的垂着的长头发……`看到这部片子 几乎找到了共鸣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是《在希尔维亚城中》,这是一部很容易让人失去观看兴趣的电影,全片没有几句台词,导演看似疯狂的不断使用各种长镜头,讲述一个男人回到斯特拉堡,寻找他六年前遇见的一个女人希尔维亚,随着男主在城市里的兜兜转转,我们跟着他一起在街头漫游,跟着他一起回忆、仰望、追寻,从街上的每个女人身上找着希尔维亚的倒影,是完全运用镜头语言来讲述故事的一部电影。
影片开始是一个男人看似落寞的坐在一间旅馆里,不断在本子上画着什么,还以为是个失去灵感的落魄画家,在寻找创作灵感。
随后男生走出旅馆,来到一家露天咖啡厅,坐在外面,仔细端详着附近的每一个女生,并不时在本子上画着她们的样子。
电影也在进行了近半个小时后,女主才第一次出现在观众视野里,一袭红衣长发,寂静而优雅,男主也仿佛终于找到的梦中的女郎一般,随着女主的脚步穿越整个斯特拉堡,在电车上,两人再次“偶遇”,男主也鼓起勇气上前叫着女主的名字“希尔维亚”,结果这只是一场错误的邂逅,男主把女主误认成六年他前在斯特拉堡邂逅女子“希尔维亚”,两人进行了全片唯一的一场对话,女主也下车离开,男主一人坐在车厢里,思绪万千。
镜头一转,男主又一次坐到路边,看着水边嬉戏的女生们,一个人在本子上涂涂画画。
时间又来到晚上,男主到酒吧买醉,翌日,男主再次来到昨天的那个咖啡厅,依旧一人坐在桌前,又一次看到了那个穿着红衣的“希尔维亚”路过窗前,男主再次跟了上去,最终又一次落寞的坐在路边,看着电车上的女主,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不知在想些什么。
随着有一个长镜头,日渐迟暮,全片结束。
看完电影,思绪空白,简单的剧情,简单的内容,简单的对白,似乎并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我忍不住在想,男主究竟是不是一个怎样的人,轮轮回回,兜兜转转,六年后,再次回到斯特拉堡,步履匆匆,走遍街头,只为再次见到那个曾经让他痴迷的女人,这样的一份执着,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
物是人非,转眼成空,景依旧,人未还。
我更喜欢把他当作一个喜剧来看,再临故地,或许只为寻找曾经的记忆,看着走过的路,经过的人,历过的景,做过的事,怎能不心有黯然,不愿哀叹,往事过眼云烟,不愿纪念,往事沧海桑田,不愿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很喜欢这个电影的译名《在希尔维亚城中》,斯特拉堡,是这座城市的名字,但在他的心里,那座城市只是叫做希尔维亚而已,遇见一个人,连那座城市都被拟人化了。
见此良人,哪还会在乎有多少风景,哪还会在乎有多久历史,哪还会在乎有多少霓虹,它就是她,她是红色的,这城市便绚丽多姿,她是紫色的,这城市便高贵雅致,她是黑色的,这城市便瑰丽多姿。
如果可以用爱人的名字来命名一座城市,你会选择哪里?
随口说出的名字,你将贴近这座城市,纵使城中有万千伶仃的灵魂,城市也变得与众不同,它不再是那个冰冷的水泥森林,它只是你心头那剜不掉的一抹红。
我们始终不知道希尔维亚到底长得什么样子,男主的画本上有好多没有画上面庞的素描,这些应该就是希尔维亚吧。
我想你,想你想到记不起你的样子,路边经过的少女,有你头发的颜色,桌边静坐的女郎,有你爱穿的服装,车站拥抱的情侣,有你送我时的悲伤,他们都那么真实,可是为什么,我偏偏记不起你?
纵然思念万千,终抵不过沧海桑田,你已走到海边,我还在穿鞋,笨拙的连鞋带都绑不好。
影片最后,男主坐在车站,望着载女主的电车呼啸离去,风中,男主的眼眶湿了,是啊,再见你的时候,老天,请一定要刮起大风,这样我也好有个理由,只是砂子进了眼睛。
正如平时一样,我听古尔德的时候想的就是古尔德,没想你;我看利奥塔的时候想的就是利奥塔,没想你。
她本不是你的花,你只是途径了她的绽放。
一厢情愿是可怕的,男主再次来到斯特拉堡,惟愿能与希尔维亚再次邂逅,然而一厢情愿的再见却不得见更是可怕。
爱情忽然的到来,却又悄然的离去,此去经年,是非成败已成空,只记得伊人面庞,不再清晰。
不记得在哪里看过,有人说;爱情有千百种样子,错过的,也许正是不适合的。
错过,我们都有过错,爱过,我们彼此难过,别过,我只是还没牵够你的手。
记忆里的一抹红,向阳坡的两行竹。
像before sunset一样用长镜头表达细腻的人物情感,没有繁复的情节却格外吸引人,画面和声音的真实感让人在安静中感悟更多。
中间出现几次Laure, Je t'aime的镜头,在街角的墙上,也是小亮点。
和before sunset似乎表达的是一种意思,人们总是在期待中寻找理想中的爱情,若得若失,可是理想在现实里总是很渺小,还有一点荒唐。
是我喜欢的电影
表面看这是一个画家游客寻觅爱的感觉的旅途电影的表现手法延续了法国电影的一贯含蓄的风格:往往周围一片嘈杂衬托着镜头角度的人物的沉默 就是要给人视觉和听觉的冲突 从而导致观者的疑惑而引发思考还有就是跟踪的过程 摄像机捕捉的焦点不单在男女主角 还似乎无意的掠过很多有感觉却无法表达的街景人物然而 往往是那种无法表达的感觉却更有价值没有主角(主题)的电影不是更能表达泛思吗?
如侯麦说的 描述一座城市的是它的建造者吗?
不 是它的梦游者不是一帧帧精美的照片 而是它的流动 包括轻重不同的脚步声 时断时续的低语声 当然 也包括沉默…这些都构成了它的style 它的内涵人有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和知觉 我们是不是因为过度的依赖视觉而导致知觉的偏差?
女子对搭讪的面无表情似乎透露着游客的格格不入咖啡馆内两对男女的长时间沉默 但是表情和style却完全能代替语言因为 时间的沉淀往往最能表现有内涵的张力观看本片的其中一个感受 就是很不宁愿他们开口 有一种很强烈的期望 期望他们的说话至少不要让我太清楚因为那是不属于这个城市的杂音那 语言有什么用?
实际上 过度的微笑更多的意味着献媚或油腻 而面无表情的专注或者表达却是平等认真的开始这点国人应该很难接受逻辑上知觉上 6年前的印象如果足够深刻的话是不用跟这么久去确认的;可是印象不深刻又哪有冲动跟下去?
认错人的解释有可能是一个谎言 也有可能是真实的 这本身无关重要 只是觉得有点违和罢了眼睛是不会撒谎的 酒吧那一段还看不出眼里的荷尔蒙吗?
可那是个与跟踪女子气质截然相反的女子啊而且 他的扫描画大都是人的轮廓 而重点的眼睛却画不出来另一个不谐:开篇在咖啡厅 用漫长的篇幅刻画画家的视线对不同年轻女性的游移和揣摩 ……当然你可以认为那是在寻找不同的美感。
通常 对某种美的执念会屏蔽其他美 这不是问题 只是缺陷;但是无视被跟踪人的感受 籍对6年前的那场偶遇来对被跟踪女子有意无意暗示的专情 却总令我不齿这就是不谐和的由来你可以因为只能对某类特定的美的欣赏而一直专注 也可以因为能从不同角度感知美的沁人而坚持内心 但是以一种态度解释另一类行为 那是虚伪看来 我已经到了可以因为他人的不诚实而完全无视他的所有优秀品质的程度了宽容一点 末尾他停下了画笔 任由草稿页随风乱翻…有可能已经感觉到什么了他还远远没走上认识自己的路;或者说那种意识还很稚嫩虽然电影的艺术性不够饱满 但是传统的小清新还是一贯 这部电影把大把大把的时间留给了那些看着没什么作用的场景移动 不加任何引导和框架的让知性放飞自我 所以这种电影的评价就很容易被有感觉和没感觉的人所两极分化 绝对理性的人通常都会觉得它无趣在搭讪这方面 侯麦是个艺术家 参考他的《慕德家的一晚》寻找Sylvia的寓意曾经出现过在侯麦的《面包店的女孩》片中 这不是巧合因为侯麦的诠释 我已经记住了Sylvia斯特拉斯堡吸引了我 作为旅游城市它可能是不及格的 而作为旅行城市它绝对能给高分就如我去过很多次的重庆……
第一夜,第二夜,第三夜...什么也没发生。
但还是觉得它写了一场倾城之恋。
这并不是在说,与某一个女子的邂逅故事,而是一个男人在这座城中和各种美丽身影的相遇。
男主打翻了一杯咖啡。
这是第一天所发生的所有事。
相比起来第二天就令人大开眼界的多。
这样的极简电影,它的魅力就是隐藏在一个个百无聊赖的“放空”镜头里的。
越看越有意趣,一但入了戏,就直想把脑袋挤到镜头前抢着要坐到男主的位置看看还能瞧出什么意思来。
镜头中掠进一个个美好的背影,侧脸,眉眼,她们都具有不尽相同的美好感觉。
有的低眉浅笑,窃窃私语,有的皮肤雪白,开朗大方,三三两两,成团成伙的女孩子们,男主饶有兴致,一个一个的耐心的看,角度变化,她们成了不同的故事。
终于我们要感叹了,什么时候他的目光才肯停下来?
到底哪一个才是他心中最美好的存在?
果然这世间还是有这样的存在的——一个符合男主想象又满足我们期许的女生。
红色吊带背心,枣色偏暗的长裙。
潦草又随意,美丽却男孩子气。
这样简单随性又散发出生气来的女孩,才值得我们迈开脚步,穿越几条街,绕过几个弯的追寻。
有三句诗,是被念烂的了,还是该念出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希尔维亚的第一夜。
(会写字又画素描的男人,百无聊赖的生活,内心却有不同的异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夜。
(毕竟被甩了好几条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最后一夜。
(后来,每个女子身上,其实都有我所爱的影子)喜欢那个金黄的头发被风吹起,像树和树枝一样的女生的背影,喜欢红衣红裙的女孩坐在咖啡馆窗前自顾自的发呆皱眉。
从前有一个男人,倾了一整座城,遇见了爱和美。
他始终在追随,在寻找,好像要不动声色的追到最后,然后悄悄地看一下答案,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再做下一步的决定。
这种看似漫无目的追随是不是把很多人的状态具化了?
更多的,常常这么跟着跟着,就跟丢了,列车呼啸而过,光影人流穿行其间,如同哗哗掠过的书页,什么都模糊,什么都抓不住了。
这样的一种状态,能够叫失落麽,茫然若失,心里空洞,在充满回忆的小镇,回忆处处闪现,却没有与之相应的真实出来证实这些错觉。
或许真的只是错觉而已。
sylvia是个美丽的名字,因为寻找希尔维亚.普拉斯误打误撞看了这部电影。
原谅我的无知吧,我真是把一开场在酒店里涂鸦的男人想象成了普拉斯的桂冠诗人老公。
在露台咖啡馆跟着他看了很久,一直没有找到女主角我才发现这是个误会,一边猜想着和我一起看这部电影的朋友会怎样,虽然慢得不行了,但那个喜欢画画的小姑娘应该不会讨厌吧,她在人群中也会有那样的时刻,观察与被观察。
作为画者,她会像那个男人一样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在寻常之中发现别样的美;作为一个美丽的姑娘,她会像那些出现在画家眼中的姑娘们一样,有不同寻常的美。
没有爱在日出日落时中男女主角之间天才式的话唠,这个小城不大,清晨开始,小城苏醒,上学的孩子,买菜的大妈,骑车的姑娘,送花的瘸子,散步的夫妻,流浪街头的酒鬼……没有惊奇,一切都是写意的,不需要去描述每一个人背后的生活,只需要一个侧影,匆匆走过的脚步声,市井之花,悄悄盛开。
重回一个曾经有过美丽邂逅的城市,会有怎样的心情?
他在寻找,执着中又携带着某种漫不经心,也许没有满怀的希望也就不会有失落的怅惘。
就算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梦吧,镜花水月的幻像因为隔着重重的现实而越发迷离,梦总是在大喜大悲的瞬间醒来,他没有大喜大悲,只是在寻找着,所以无所谓醒来吧,这样不是很好么?
在小城的街巷中穿梭的,是时光吧。
他在写着“Laure, Je t'aime”(法语“我爱你”的意思)的一面墙那里失去了想象中的sylvia,于是一遍一遍地走过,重回,真像一个平日里温柔有耐心的恋人忽然的焦躁。
两人在电车上终于开始了对话,无关紧要。
倒是那一段镜头很美,小城的建筑和夕阳在车窗外倒退,明媚怀旧的色调,忽然间心里有一段口琴的旋律,或者口哨吧,总之是那样嘹亮清脆,有夏日黄昏感觉的那种调调。
爱要淡淡的,淡至无味,淡至一切都是偶尔,又是必然,也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境遇。
那么爱着,爱上的是这个安静单纯的小城的灵魂吧,他只有一封无言的情书在风中飘散。
那些偶尔停留或匆匆路过的女子是心中的风景。
邂逅之爱,是一种忽然心动,历久弥新萦绕在舌尖的回味,不爱那么多,如“轻云之蔽日,如流风之回雪”多好呢!
这部电影对于喜欢剧情跌宕起伏的观众来说,也许会有大大的失望,但如有那般心境,跟着镜头去这样的小城寻觅一番,也会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快感。
简单到这样程度的美,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
女友推荐这部电影给我的时候说,很多人都没有看懂这部电影,也误解了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一直很喜欢通过作品本身来和创作人沟通,于是,开始了我的观影。
第一遍看完之后,我觉得他来小镇,是为了寻找6年前那份感情。
然而,物是人非,有些感觉一旦过去就不会再存在。
红衣女子的表情和语言以及整个过程其实没有责怪他的意思。
实际上,他是可以开始一段美丽的邂逅,和她。
后面无论是酒吧夜晚还是最后一天白天,他似乎都没有找到他想要寻找的东西。
但实际上,爱已经存在于小镇的每个角落,只是他没有发现。
后来又觉得这部电影的重点是周围的风景。
他太执着于追寻她的脚步,却忽略了周围的美景。
而当他发现她并非Sylvia的时候,却没有发现她的美丽。
后面,酒吧里面当然也不会找到他的感觉。
直到最后,小镇的每一处风景,素描本上的每一幅图画其实都是美丽的片段。
至于女友的故事,我还是没猜透。
是因为抱着强烈的目的性去到一座城市,却忽略了城市的美吗?
这是一部可以看,也可以思考的电影。
很久没看新电影了,没想到是以这部电影开篇,之所以选择这部,也和她的静谧有关,对话少的可怜,情节甚至都能总结为没有情节,在安静的小城观察,寻觅,跟踪,然后怅然若失,一点一点地随着长镜头氤氲开来。
这部电影绝对不适合急脾气的人,因为他们可能会因为导演无处不在的长镜头而烦闷不已;这部电影甚至看完后都不适合写些东西,因为恐怕误读了它,破坏了那些遗失的情怀与对回忆的感悟。
刚看完后只是长时间呆呆地望着窗外,无话可讲。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希尔维亚,存在记忆的长河里,也许希尔维亚只是一种回忆的符号,代表一种存在,一种经历的见证。
越看越烦躁的人可能会对男主角长达20分钟的跟踪费解不已,在这二十分钟,没有对话,只有脚步声,街角的嘈杂声...明明人家带你兜圈子,你还只想跟在她身后,找寻陌生又熟悉的感觉,甚至情不自禁地轻唤一声:希尔维亚!
可那是一种召唤,我曾经也经历过的一种来自回忆的召唤,其实现在再想想当时追着人家跑的窘境,才明白:其实希尔维亚并不重要那个被我们跟踪的人更不重要重要的是太多往事在此时才显现出意义
女生不用太关注头发,男生不用太关注胡子。
女生不用太关注胸围,男生不用太关注青春痘。
穿舒适的衣服,穿合脚的鞋。
丢几样丢了很难受但不会出人命的东西,获得到意料之外的东西,比如奖金,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
认识几个有来言去语的人,选择其中几个作为好朋友,互吐心声,选择一个作为伴侣,让彼此的两枚细胞融合。
过几年就学一门本国方言,或者本星球方言,顺便去那里静悄悄地拜访。
吃不饱饭怎么办?
一定有人吃饱了,为什么我吃不饱?
穿不暖怎么办?
一定有人穿得暖,为什么我穿不暖?
不要去抱怨什么,社会接受傻了吧唧地劳动,不接受傻了吧唧地抱怨。
杨癫峰http://yangdianfeng.blogbus.com/
人美,看不进去
看了开头以为电脑卡了。。。= =。。。后面没耐心看了。。。
在这破巷子里头转来转去干啥呢这是
飘过
开机第一个镜头真是无比漫长,害我看了好几次播放器是不是自己按了暂停。
鸟鸣,脚步声,定点长镜头,男主角茫然又企图搜寻的眼神,素描日记本,数个角度的女性脸部特写营造出本片这种青涩,淡雅,朴实的整体风格,似乎希尔维亚只是一种存在的幻觉
两星给记忆中的风景和他 一星给男主
想到一句小S说过的话.说是与大S在成龙大哥组织的车赛上,听到观众对她们喊:你再慢!你再慢!唉.....画面好美.节奏好..................................慢.清新的像口香糖的广告.并且有音乐手机广告的轻声伴奏.
比大部分浪漫爱情文艺略好吧
无料案内~
很安静的一部电影~
文艺闷片,尾随美女,没什么故事,哪是爱情片,明明是城市风光片。啊,过了看这种片的年纪了。
暮然回首...
2.5
那么多长镜头,以及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台词。特别向往如同取景地斯特拉斯堡那样的南欧小镇,女主角的白肤配深红衣裙美得热烈又恬静。其实这片子根本没有女主角吧,希尔维亚只是你醒时依然记得的梦。
当镜头长期专注一张面孔,这张脸不期然也变得美丽异常。
镜头极致
主演要是实在不想说话,又拿着这么一个破剧本,撑死30分钟,就够导演把想摆弄的和想表达的拍出来了…… 建议把剧本送给多米尼克·阿贝尔和菲欧娜·戈登,他们更合适这个本子。一定能拍得reality且surreal, but nice,嗯…… 只有视觉上的好看。我觉得这种片子最多只能称之为浪漫主义,需要一个觉得它浪漫的人。很可惜,那个人不是我
烦透了这种长镜头泛滥的文艺片。。
难以用语言向别人转达的好。只能尽快找时间再看一遍。或者找到一个相信她会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一起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