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艾米莉.狄金森是大学选修课上,英美文学里面讲到她。
讲授英美文学的老师是个其貌不扬,看着还有些内向的文艺男青年,还有些许大龄。
打下这些话,我并无恶意,我目前也是三十二岁的大龄女青年,只是很自然地把我的英美文学老师和艾米莉.狄金森联想在一起。
他们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最直接的感受。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与书信选集8.1[美]艾米莉·狄金森 / 2010 / 译林出版社写作的人,内心翻滚这波涛,她却把这波涛,折叠起来,夹在她书本的扉页上。
每次打开,她都能看见那个自己,在幻想的现实世界里飞翔。
他很喜欢艾米莉.狄金森,他给我们阅读她的诗,深沉而又深情,讲解时的神情和语气无不在透漏出对她的才华被埋没的惋惜和遗憾,他说,如果她晚生些时候,必定是声名斐然的女诗人,因为女诗人不多。
可是,天生敏感,又多愁善感,对外界表现出及其内向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抱着必然孤身一人的态度和坦然。
这样的他们,怎么会害怕孤独呢!
孤独从来都是与才华并肩而行。
只有常人与我,才会对孤独避而不及。
影片展现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影片一开始便是老师让即将毕业的女学生在“上帝”和自我之间做选择,和所有的同学不同,艾米莉独自选择了自己,同时也选择了孤独,她像一个与世俗抗争的斗士,锋芒毕露:“我根本就没有被唤醒,又怎么去忏悔呢?
”一出场就预示着她此生的叛逆与独立。
艾米莉的父亲是镇上最权威的律师,姑妈是一位诗人,但无论是在剧院听音乐会还是在家里谈论诗歌,艾米莉都没有附和长辈的观点。
她由衷地赞赏歌剧女演员的艺术天赋,与父亲和姑妈就女人在舞台上的表现激烈争论;与姑妈讨论诗歌时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艺术主张;面对编辑的偏见“恐怕女人无法创造出具有永久价值的作品”时,她还击“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弥尔顿”,显然是编辑被米尔顿建立了审美标准,缺乏自我鉴赏的能力;她拒绝编辑修改她的文稿,哪怕是标点符号。
艾米莉与家人一起到教堂祈福,家里所有的人都被牧师要求跪下祈祷,唯独她拒绝下跪,她顶着牧师的威严与父亲的谴责的目光维护着自己的自主性:“我的灵魂属于我自己”,她对牧师说,如果必须要下地狱她可以忍耐,既然有上帝,她宁愿坐着请求上帝原谅她的不虔诚。
父亲对她的失礼生气,她反抗道:“不会因为强迫而虔诚。
我知道你的精神支柱更加完全,我看起来有些顽强反抗,但是我的灵魂是属于我自己的。
”而父亲强调:“你的灵魂属于上帝,你这是在忽视危险。
”
艾米莉拒绝再次去教堂:“上帝知道我在想什么?
他不需要我坐在长椅上提醒他。
”父亲提醒她:“我希望你的言语听起来不要那么轻率,你的灵魂并不是轻率的。
”艾米莉明确地回答:“是的,爸爸,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小心地守护着自己的自主性。
”
艾米莉本来就桀骜不驯,在遇到了一个“不怕死亡但害怕天堂”的女孩魏若琳·布范后进一步强化了她的自主性。
容智慧与美丽于一身的布范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但她拒绝去教会,她说教会历史就像天堂一样无聊。
“她认为去教堂的人是“可怜的被拷问的灵魂”。
和艾米莉一样,布范认为所有的女人和男人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艾米莉和布范都不能容忍男人的肤浅,更看不起男人在独立的女人面前为自己的愚蠢护短:“肤浅的东西总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如果这是故意的话就有一些虚伪了,我们可能有些肤浅但并不愚蠢。
”“男人无所畏惧,他们可以上战场,但却害怕女人受教育并不能习惯她的独立性。
”男人更愿意接受一个顺从的甚至无知的女人;而女人则很难接受男人的无知和肤浅,当布范发现她的舞伴没有听说过《呼啸山庄》时,她声讨一部他没有看过的作品,就像去罪恶之地和罪恶之都一样令人失望,因为这两个地方都不是费城,他变得沉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亵渎”。
趋炎附势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巨大的牵引力也是对生命巨大的破坏力,可悲的是很多人对自己盲目的随波逐流浑然不觉。
就像电影一开始那些站在“需要救赎”一边的女孩那一双双茫然的眼睛一样,与其说是她们在做选择,还不如说她们在做服从。
一旦信仰成为一种工具而不是内心的自觉,人们就会为了利益或某种目的去祈祷。
布范说:“有人告诉我,我应该为自己的罪孽忏悔,不然我将被恶魔追赶。
”她当时反问到:“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公交车站吗?
”她形容对方的反应“突然安静下来,就像在纪念杯前忍耐一样,震惊却装聋作哑。
”艾米莉认为能够拯救自己灵魂的人不是上帝而是自己,是知识构建的独立思想,那些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都是失落的灵魂:“对于那些失落的灵魂来说是没有明天的,对于失落的灵魂来说今天就已经足够了。
”
她曾经对沃兹沃思先生说:“当没有人想要你所付出的东西是你很容易就恬淡寡欲了,而且我想子孙后代都是这样的,但子孙后代就和上帝一样不自由。
这是一种苦难,除非,死后名声只对那些活着的时候不值得被铭记的人所用,而且一直被成功所折磨。
”但她自己希望是那个死后值得铭记的,因为她的灵魂没有失落。
战争爆发了,艾米莉的弟弟奥斯丁为上前线的事情与父亲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父亲不允许自己的唯一的儿子上战场,而奥斯丁却不想逃避一个男人和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
最终奥斯丁还是屈从了父亲的权威。
那场战争死了10万多人,其中葛底斯堡伤亡人数51112,斯伯奇尔维尼亚31086,安蒂特姆河23134。
那是一个男人战死疆场才光荣的年代,但在艾米莉看来,生命的意义不是如何受到外界的嘉奖,而是内在的良知,每个忠于自己生命自主性的个体的都是胜利者。
为了表面上的荣耀而战,不如内心搏斗的“骑兵”更加英勇,她赞美那些为内心的自由战斗的灵魂。
到最后我们都会成为我们自身最害怕的东西艾米莉孤独地守护着她的自主性,她同僚一个个离她而去。
她含着眼泪看见曾经拒绝世俗的好朋友布范在“适当的时候”因为“事实和经验”走进了婚姻。
布范为自己的妥协找到了理由:“过于严肃的生活就像通向毁灭的最短路程。
到最后我们都会成为我们自身最害怕的东西,那么我会排斥这个世界,不会履行那个诺言,那么你就是在犯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否认你精神上需求的东西。
”而且提醒艾米莉,如果不服从于事实和经验,应该对自身的美德更加小心谨慎。
她也看到了艾米莉的“缺点”,并提醒她不要抵制自己的缺点,而艾米莉认为所谓“美德”只是用来伪装自己的缺点。
艾米莉以为她终于遇见了懂她的人,因为听一次演讲她爱上了沃兹沃思,他理解她的诗,她也曾触及到他炙烈的目光,并且深信自己比他呆滞傲慢的太太更接近他的灵魂,但他欣赏她的诗却没有接受她的爱情。
因为,他表面的慷慨激扬的演讲并不能脱离真实的世界,他的心灵依然遵从于秩序,爱情也必然让位于伦理。
更可怕的是,他的弟弟奥斯丁居然背叛贤惠的妻子与布范偷情,而且坦诚自己不能允许妻子出轨,认为这自己崇拜一个有思想的人和感情出轨是两回事,这让艾米莉非常失望,在她看来身边最近的人面对现实的种种妥协是对她或者说是灵魂自主性的背叛。
奥斯丁与艾米莉产生了对抗,他刺激她说:你看过斯普林菲尔德共和党这本书吗?
鲍尔斯先生写的,他出版过一些你的诗,我想就是你爱慕的人,而且他还结婚了。
他说鲍尔斯渴求读者们的同情心却没有展现出他本身的主题,应该是文学中的悲剧了,作者都是女人,也许是有天赋的女人吧,充满了想法、感情和幻想,但却贫乏孤独而且沮丧,这种苦难都不太健康,这也许到最后会成为珍贵的训导,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变得阴沉、枯萎和扭曲,通过模糊不清的眼泪来看清事物确实很难,这种梗概和诗歌……,“他甚至说她“你就像你的诗歌一样丑陋。
”
电影到最后,不仅是弟弟背叛了她,而且一向最呵护她、疼爱她的妹妹温妮也劝她不要太苛求,她跟艾米莉说布范出轨是因为先生得了性病,认为“你猛烈的抨击是对这件事的生气,这样生气我认识这是你对这个世界的一种防御。
”艾米莉说降低标准是对一切恶行的借口。
而温妮说:“保持一个高标准是你无法容忍时最后的避难所。
我们只是凡人,不要这样嘲笑我们。
”艾米莉终于承认她也变成了自己惧怕的东西,她对温妮说:“你没错,我希望我也有你这样温柔的心,谴责奥斯丁是因为我有同样失败的感觉,我们变成了我们惧怕的东西,而我也非常痛苦。
”而在在艾米莉骄傲的内心里,她无法忍受“为什么世界变得这样丑陋?
”
本片是以伟大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和工作为蓝图拍摄的,纪录了从她一开始是个懵懂无知的年轻女人,影片一直延续到她晚年,她在晚年选择隐居,最后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本影片时间跨度非常大。
艾米莉·狄金森几乎每一天都会写上一首诗,但是在她的一生中,所发表的诗的数量却很少。
她是个非常害羞的人,但是她又活泼热情,且幽默感十足。
她的友谊在她的生活中就像一把火,烧的通红,灼热而又激烈。
但在她的家庭中,她又发觉原来这份友谊是她最大的幸福呀。
她的生活是安静的是平和的,像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
似乎到处都可以充满着诗歌,这世界上的所有的恐怖和美丽都可以通过诗歌向别人传递,对别人表达。
喜欢宁静的热情这个名字。
热情让人想起火,“火静而朗”,安静燃烧的火,涤荡了所有纷繁,熔化了所有疲惫,有一种气韵充实、郁穆明亮的通透。
宁静总是好的,心地宁静了,才会因空生灵,对存在有觉察,因而活得绵密且富有。
当然,正如朱光潜说过的,这里的静,是“心界的空灵,不是物界的沉寂”。
否则,王阳明早就说过,“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
”因此,虽静能生慧,要知这静是有生机的、有灵气的。
艾米丽狄金森自辍学后便向父亲请求,夜间起床写诗。
夜是黑暗的、宁静的,艾米丽心中的火,燃烧得愈加清透、明朗。
最近看了四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简奥斯汀生得最晚,终生匿名发表作品;勃朗特姐妹、阿黛尔雨果,还有艾米丽,都生在简奥斯汀去世后四五十年左右,她们的作品能化名、甚至也能署上自己的名字了。
除了了解她们的生平故事以做休闲时的娱乐,我还有自己的私心,就是想知道那些一生未婚的女性怎样过完这一生。
勃朗特姐妹会担忧,假如父亲去世,哥哥又不务正业,她们要如何生存?
电影里的奥斯汀说不遗憾于自己的选择,她放弃了婚姻但收获的是自由。
不知她在书写爱情故事的时候,是否会想起娶了公爵女儿的初恋情人,并感到心痛?
阿黛尔的美貌与经历都是传奇,她跨越山海追求的是爱情,还是作为那个年代的一名女性,着迷于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突破所带来的快感?
艾米丽的一生太理想主义了,不站队、不喊口号、不下跪,如果不是自己真心接受的爱情,就对求婚者冷嘲热讽,因而吓走了一批批慕名而来的人。
那些夜晚,她书写有关死亡主题的诗句时,可曾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而悲伤?
这个影单还会一直看下去,寻找回答。
大家应该不难看出,欧美的导演似乎特别中意拍传记电影,政客、商人、新闻人物、文人等各行各业的人物都被拍了个遍。
无论是热门大咖,还是冷门小咖的,只要该人物的故事性符合电影的需求,就可以立即上机。
放眼于最近两年,2016年的戛纳电影节就入围了一部智利片子,名曰《追捕聂鲁达》,讲了一个诗人的故事。
2016年末,BBC又拍了一部《隐于书后》,讲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
仔细瞧瞧的话,你会发现传记片的市场中,很少会出现一部针对一个人的成长史来拍摄,大部分作品都是根据一个点去拍的。
后者很容易带动起剧情的紧凑程度,而前者就不好控制了,要么数个小故事串成大故事,要么流水账般讲完从小到大,反正都是吃力不讨好(观众)的营生,还真不如“抓重点”。
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杀出一部诗人传记电影,这次拍的又是一个文坛巨星,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没错,这部名曰《宁静的热情》的传记电影,实实在在的拍了一个人的一生,而且还是能和沃尔特·惠特曼并肩的诗人。
同为美国传奇诗人的艾米莉·狄金森,不同于沃尔特那般一生贫苦,相反,她是一个出身于阿默斯特镇中产阶级的富家女,身后有一弟弟妹妹。
其父是当地的首席律师,祖父创办了阿默斯特学院,家庭殷实,家底丰厚,衣食无忧。
从小饱读“四书五经”,爱养花,会做饭,人见人爱,与弟弟妹妹关系非常好。
这样一位天之骄子成为一代传奇诗人,实属让人惊叹。
影片中的故事开始于狄金森就读的曼荷莲学院,先说下这所学校,在如今曼荷莲学院算得上是全美女子学校中的老大,也就是女子学校中的清华北大,这么吊的学校确实不是说上就能上的。
从曼荷莲开始,狄金森就逐渐与这个世界做行为抗衡,影片的伊始,穿着淑女装的狄金森就正在与学院的修女撕逼,并且高调的公开表示自己不信上帝也不稀罕被上帝救赎。
▲极具魔幻色彩的神情,有点置身于恐怖电影的感觉
▲这个镜头非常有意思,隔着两个门框拍,距离拉的很大,像是一幅画。
狄金森父亲静坐着,不动声色,仿佛是离开了人世。
说她是青春期叛逆也好,还是矫情也罢,不管怎样这都是她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她不想随波逐流。
十九世纪的美国,当时正值独立战争后蓬勃发展的时期,上半叶的时候领土逐渐扩大到太平洋,中期时候工业化迅速推进,男人们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女人的地位不外乎和奴隶一般。
所以,狄金森能成长为一名诗人,不光是家庭给了很大的保护,还有一个非常爱女儿的父亲,这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虽然狄金森生活得无忧无虑,但她还是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她不去教堂做礼拜,她大声批判大男子观点。
影片中最突出的,最能够去反映女人被男人束缚的,就是狄金森的母亲。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全家人在客厅阅读书籍,狄金森的母亲让狄金森弹了一首诗歌体的曲子然后说出了自己的初恋。
在狄金森母亲终其一生的记忆中,仅有着那段初恋往事,之后,她就被绑上了家庭战车上,操劳至离开人世。
片如其名,就是对《宁静的热情》最好的评价。
电影的全篇幅充斥着安静的气息,随着镜头中的暖色调到冷色调的跳跃,影片也在进行主题的更改,即热烈到痛苦的变化。
而在剧情的跳跃上,又不难看出导演的小心思,为了使剧情有着较大的时间跨度,导演在情节A和C的中间加上了狄金森的诗。
出乎意料的是,诗的融入不仅消除了尴尬,甚至还做到了对前面的解读,以及后面的铺垫,可谓是一举两得。
父亲的离世,影片也完成了冷色调镜头的切换。
紧接着,母亲的离世,好友出嫁,所爱之人的离去,在这段时间段中,狄金森患上了癫痫,也注定了文坛新星将要陨落。
在电影当中,狄金森就好像一团闪着蓝光的焰火,不刺眼却很温暖,在与世界的对抗中,她最终还是输了,但她成功让世界知道了女性必须要独立起来,自己争取权利地位。
就好比她的诗,展现出不朽的生命力。
(文/Omiear)
关注微信公号Movie影点,带你独立视角看电影,拒绝烂片侵扰。
(如需获取资源,请关注后在后台回复影片名称)
电影《宁静的热情》短评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女诗人的一生,传记的形式加以唯美的拍摄手法,平静叙述了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对诗歌的热爱,她的一生是极少人能真正走进去的,她是渴求婚姻和爱情的,任何人都逃不过生老病死,她病魔缠身,终究难逃死劫。
对于她来说,诗歌是她来生的慰藉,并且紧紧包围她。
她的妹妹温妮是朝圣者,伊丽莎白姑妈,在教育方面严肃古板,对死亡的态度却超然,她说:“如果我们愿意将自己交给上天,就不会有害怕了,他会为我们铺路的。
”在影片中,伊丽莎白姑妈批评温妮虚荣心强,对虚荣心的理解,温妮持有很客观的看法:“虚荣心是一种无害的缺点,人们沉溺其中才是肤浅。
”《宁静的热情》如影名般,是外界宁静的内心热情的,没有惊天动的波澜,像涓涓细流中漂浮着一股淡淡的青草香,又如湿润田野中沾满泥土的鞋子。
诠释着她对那个年代女人地位的反抗。
男女平等,是她的愿望,时代隔绝着她。
她内心压抑的部分,在影片中通过人物的动作面部表情表达出来,令人深感同情。
她的父亲对她说:“真正的古典文学中的表达是来自于男人,而不是女人,恐怕女人是无法创造出具有永久价值的作品。
”艾米莉却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诗歌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任何人都无法夺走。
生命是有限的,人在活着的短短几十年中,平淡也好,热烈也罢,活出自己就好。
艾米莉·狄金森在电影《宁静的热情》中的句子欣赏:为每一个狂喜的瞬间,我们必须偿以痛苦至极,历经艰辛,饱尝酸苦,才能换来潇洒。
为每一个可爱的计划,必偿以多年的微薄薪饷,心酸争夺来的半分人厘和浸满泪水的钱箱。
我猜想,当我把一切都算在内,诗歌当列第一,然后是太阳,之后是夏季,接着是上苍的天堂,然后所有的排列便完成了。
但回头发现,诗歌已经包含所有,其他的东西毫无意义,所以我将一切写进诗中……呐喊着去战斗固然勇敢,但是我知道与内心苦恼的骑兵搏斗更加英勇胜了,不会有国人看见败了,也无需人察觉那些垂死的眼睛不会有人带着爱过的热忱来凝视……
英国导演Terence Davies拍摄的关于美国诗人Emily Dickinson的传记电影。
这部电影的镜头如油画般的质感,对称而平稳的构图,但是生硬造作的人物对白,夸张失真的表演,平铺直叙的故事情节,所有角色就像木偶道具。。。
因为Emily Dickinson,我才强忍着哈欠与口水看下去。
幸好最后一幕情节救了这部电影,Emily身患疾病,卧床不起,她临终前的那段画面,音乐与诗歌的配合,完美演绎了她作品中一贯的关于生命,死亡和永恒的主题和意蕴。
传记电影不好拍,平铺直叙很乏味,宜拍小拍深,像一个短篇小说那样最好。
寧靜中飽含隨時迸發的烈火熱情,順從中深藏始終革命的抗爭之心。
好喜歡溫妮,溫柔如水,溢滿笑意的臉,光彩照人,像是天使,聖母瑪利亞的化身。
似乎天才身邊大多有這樣一個人,上帝一邊讓他們承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苦難,一邊派去天使般的存在,或是同樣出類拔萃惺惺相惜的天才同類守護左右相互扶持不離不棄,守護其天賦,守護其超凡絕塵的心靈,聊以慰藉,從中獲得哪怕片刻的平靜。
對愛情,艾米莉又渴望又害怕。
如此感同身受。
唯有拒絕愛情,心靈才能真正自由。
但正如那天賦不是人人都有的,那窮盡一生的勇氣和堅持,也是一樣。
所以她們才會成為偉大的女子,被世世代代所銘記。
一直愛看人物雜誌人物節目人物傳記片,對不同的人生經歷好奇,對人這一物種所能達到的種種“極限”好奇,也能反觀自身,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更加了解自己。
雖不能至,至少得以知曉,心嚮往之。
潛移默化中悄然改變,也未可知。
即便現實不盡如人意,但能有更好的念想本身就是何其有幸。
讀進靈魂的書不一定許妳如意的物質生活,但能讓你的心靈去塵甦醒,讓你得以擁有另一種隱秘生活隱秘快樂,並窺見方方面面更多的可能性。
即使身邊人不理解輕視甚至鄙視謾罵你,但有什麼關係呢?
木心說要敢於和偉大的人認親戚交朋友,哪怕只是一點點走在靠近的路上。
能在自己營造出的隱秘世界里自由遨遊,飽嘗喜悅,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美妙如斯
美感已经说明了一切,看不懂的说明语言不同,开演没多久出现的坐在布景前拍照的画面,让我起鸡皮疙瘩,静默的坐着,安静,眼睛目视镜头,镜头是一个人的眼睛,他观察世界的视角可以看到他的心愿,他的思索方式,他的审美理想。
深沉的人,镜头也会更静,很奇妙,电影刚开始我就感觉到稳稳的安静,一开场就被吸引了,审美相似,想看一样的世界。
足够了
狄金森像一团包裹在冰封外表之下的熊熊烈火,寂静地燃烧在整部片肃穆沉郁的气氛之中。
时间不是流动的,而是被几近残忍地切割,诗句不以为意随时跳出,格格不入又仿佛本该如此。
她反叛的心在岁月中疯狂跳动过,被伤害过,最终渐渐止息、遁入虚无。
两段魔幻现实的戏极好,戴维斯剧本还是那么棒。
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看,但也还不错。
很平稳的一部传记片,但也仅限于此,除了表现出色的女主几无能称道的地方。
沉闷的剧情
Cynthia Nixon这是奔着得奖去的
很美的片名和瓶子里永远有花。
C,艾米丽是一个天使,有时候尖锐的像一把剪刀,有时候又温柔的像一汪湖水,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生活从来都是无比残酷的,所以她不能被人们接受,幸好她还有家人的陪伴,可以顺利的度过这一生。人不能一而再的降低自己的标准,总得有一定的道德底线,也应该同时对别人宽容,让他们感受到这世间的善意和温存。
poetic
太文艺了,不是我等凡人能看的片子,我只觉得这个女主角偏执又固执,自视清高又目中无人
佩服我的毅力。每一句台词都闪烁着宗教般的光泽,每一个人物都暗藏着悲剧般的心灵。艾米莉的诗作无可挑剔堪称完美,只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被遮蔽了,徒留下空洞、乏味而令人生厌的说教和对话。整体太压抑了。
与其说是宁静的热情.我倒是觉得这个人性格明明是易燃易爆炸啊.通过这片无法直视狄金森了...但是照相馆那段慢慢老去很妙.年轻时候的温妮是谁演的啊真漂亮啊.
喜欢的传记电影,另外,学英美文学的更适合看看。还有我喜欢的Miranda。
有本书叫“狄金森的花园”,以为狄金森的家居生活和花园会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这部分很少。作为一个对狄金森并不熟悉的观众,感觉片子中很多东西都来得很突兀。那个絮絮叨叨的朋友显得有点自以为是,摔盘子和她的总体性格相差比较大,忽然大家就都热泪盈眶……诸如此类。
看完不太舒服,很不喜欢喜欢狄金森,因为她能在四季中发现美,她能感受到无限的可能性,她能在植物,阳光,鲜花,面包中感受到诗意。这个电影,一点都不宁静 也没有智慧,狄金森如果这么歇斯底里 这么缺爱,又怎么会写出那些格局宽广的诗篇呢。我喜欢那个居住在林登的狄金森
女主太老气啦,没演出诗人的魅力,感觉里面的人没有人气,也没有才气
又美又做的女性传记电影。像艾米莉·狄金森这样一位生前波澜不惊、死后被推上神坛的诗人,如何拍出戏剧性非常考人。导演巧妙的把诗歌和女主生活中的细小相结合,让人感受到这位从未谈过恋爱、甚至房门都懒得出一步的“老姑娘”内心隐藏着一片燃烧的平原,很契合片名。
无聊到爆
狄金森小姐,你之後的世界更醜陋啊,我也不明白,我也想哭。終於,看到一部電影。
惊讶Cynthia Nixon这个表演在颁奖季没被提及,狄金森比谁都虔诚,笃定对自己思想的信仰。她绝美的幻境是心之所向亦是最明白的求不得,于是享受这独居一隅的悠然,也作茧骄傲隔离世界。关于她的女性意识或诗歌追求,都在愤忿中自封独立,对精神角落神圣的执拗,直到生命尽头的不甘是影片最满的情绪
翻译太糟糕了,这可是一部诗人的传记啊
漫长的两个小时
在我看来,狄金森诗人的身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她不迷信宗教独立而不攀附的女性特质。但也多亏狄金森生活在这样安逸的环境里,鬼知道她倘若陷在现实的泥沼里还会不会写出那样动人的诗篇。像卡夫卡一样,她的大部分作品在死后才公之于众并为人所知,她的创作更像生命源泉的一种喷薄,突破的是时代对于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和对女性独立思维的钳制,性别歧视也是一种奴隶制度。她的生活是宁静的,可她的生命是热情的,这两点并不冲突。这是一部步调轻松的小品电影,金句频出的同时配上相吻合的服化道显得比较精致。把诗句融入具体的场景,起到类似旁白的作用,通过诗句隐隐的把剧情连结,因此整体比较通顺自然。只可惜片尾有些泄气,可以算戛然而止,却少了些回味的余地,比较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