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波兰还很落后,也许是人民心里有爱与悠闲.非常优雅的老人家,清晨的林荫小路,都让我羡慕不已.
前半程看得我昏昏欲睡,几度暂停去看小说,只因瓣友对其的评论赞誉较多,才硬着头皮连了下来.一部电影即使只有一个亮点,但看后能让人念念不忘,回味不已,那它整体上也应该算做一部好片,此片亮点不止一处,起码两处,至少三处.其中一个镜头尤胜:轰的一声巨响过后,整个车掉进了下水道,手法强悍,一点不拖泥带水,令人直呼过瘾.
神马新锐导演,神马第N代导演,神马意识流电影,很多影评弄的非要人家看不懂才算有文化,才算好电影似的。
在我看来,好电影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好看,所以,这是部好电影。
偷窃,不用高科技,连电脑都不用,因为这不是好莱坞电影。
男一号,男二号,都不好看,也不性感,因为这不是好莱坞电影。
没有枪声,警察貌似都不配枪,没有飞车表演(只有很短一段车辆追逐),因为这不是好莱坞电影。
是喜剧,但不是无厘头,因为这不是周星驰的电影。
但是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节奏不快不慢,故事交代的清清楚楚,结局皆大欢喜。
穿插着波兰的古典美景,这是一部适合悠闲的慢慢欣赏的作品。
说说亮点:女主角太象画中的女孩了,太象了,导演怎么找到的,厉害。
即使偷盗钻孔也不忘记按时吃饭休息,波兰人真懂得劳逸结合。
男一号被抓没有供出男二号,于是男二号把赃物保留,等待男一号出狱还给他,有情有义。
花大钱买假画的冤大头是德国人,这是波兰导演在报二战的仇。
日本人在车上用摄像机,标准的欧洲人眼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要剖腹,也算是导演保二战的仇?
国宝还是要留在波兰,很主流,很河蟹,很政治正确。
有一个疑问,在验画的时候,老肥拿得是他自己的光盘,这张光盘到最后原来是老画家给。
这样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老肥ensure老画家可以从博物馆里面拿到光盘呢?
Cuma第一次从博物馆出来的时候,我才真正开始认真看这部片子,原因就是,那个Czartoryski博物馆,我去过。
当初第一次去的时候,那个教堂(就是每次给博物馆这条街镜头都能看到的那个白色建筑)在整修,到处架着铁管子,于是脚下深深浅浅地终于找到这个博物馆,可惜当时没看到这幅“波兰国宝”,因为当时正在办一个什么现代艺术展。
临走时碰到半路和我问过路的英国老妇人,她也一脸稍有遗憾的样子。
半年多后再去,偏偏赶上个公共假日,休假,这幅“波兰国宝”始终与我无缘。
而老爷爷买到胡桃木茶几的那家gallery,也是好生面善,也许就是我曾光顾过的那家里面挂了很多漂亮可爱的小天使雕像的那家;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时坐的地方是老城城门入口处的一座雕塑的基座,我也曾经坐在那里晒太阳,只是当时不知道,它后面是克拉科夫美院;剧中人物们每每走过的那些街道和小巷,总也都透露着熟悉的感觉,也许,我也都曾经几遍几遍地走过,也许。
所以,即使片子拍得只能算还可以,我也给了个推荐,毕竟,这里的Kraków,不再是电影《辛德勒名单》里那个透露出悲伤的拍摄地,而是,更柔美的,我所熟悉的,散发着古典气质的,现代的克拉科夫。
要说克拉科夫是波兰最美的城市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历史的偏爱,克拉科夫并未受到任何一点二战战火的波及,虽然历史上,它曾经被德国、捷克和奥地利瓜分,但作为波兰的旧都,至今,它依然完好地保留并展现着它的风情。
当然,这与电影的氛围稍有出入,但这电影在细节上,处处在向观众表达着克拉科夫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
Julian家的阳台风景真是美妙,整个城市尽收眼底,背景那座双塔的红色建筑,便是著名的圣玛丽大教堂,其内保存着存世600多年的斯特维特斯祭坛。
而电影里总是听到的小号声,就是来自这座教堂的塔楼最高处。
在1小时07分30秒的时候,镜头展示了小号手的画面,每到整点,小号手都会在圣玛丽大教堂的塔顶吹响小号,这是克拉科夫最独特的报时方式(别的地方一般都是敲响钟声),而这小号声的背后,其实有一个传说。
据说,是为纪念蒙古军队入侵时的一位孤独的守夜人。
当年蒙古军入侵,守夜人就在尖塔上吹响了宣告敌人入侵的号角,这位勇敢的号手后来被蒙古人射穿了喉咙,所以为了纪念他,直到现在教堂都还以当年的号角声来报时,而且更会短暂停顿,以纪念当时被杀的守夜人。
我去旅行时,曾几次想拍摄小号手,可惜总也没能成功。
而随着小号声,带着从日本归来的国宝的汽车穿越的那条街道,便是克拉科夫老城广场的一条主要街道之一。
白天的时候,这里热闹非凡,红火的摊位贩卖着各种纪念品、传统食物等等等等,旁边临街的咖啡馆、餐馆也都把座位摆上街道,人们便喝着咖啡或啤酒,坐在路边,看着优美而宁静的风景晒太阳。
这电影,让我忽然想起了那旅行时的悠闲。
电影里最让我深有体会又有笑料的,便是那位爆破工人对工作的态度。
最开始讨论工期时,便是严格说明“……一天工作8小时,一周五天工作,两天休息……一共要大概一个月”,而后面,工作到一半,手表闹钟一响,工人便立刻停工,坐下休息,边喝着咖啡吃着三明治边看着报纸,这真是太真实的波兰人民工作行为态度的缩影了,电影中看着觉得确实有点冷幽默,可是生活中,经常会让人很郁闷(我反正是被郁闷了无数次)而关于名画《抱银鼬的女子》,犹记得,当初上“从远古到现代的艺术文化”课程时,那位波兰知名的教授,慷慨激昂激情四射地给我们讲解这幅作品的经典之处,可惜听得不认真,隐约记得,是因为画中完美地体现了光照在人脸上还有小兽身上的皮肤上所表现出的质感。
果然是精深啊……男主角Cuma的扮演者,30多岁的Robert Więckiewicz是波兰出名的男演员,虽然那位学习“多文化研究”的室友对这部她们波兰本土片的评价不高,但她当年还是兴冲冲地去电影院看了,据说“完全是为了去看Więckiewicz的”。
电影结尾一句Scenę “z gajowym” dedykuję Magdzie Bańkowskiej(这里应该是个变格,人名的结尾应该是ka,可能是),说“守林人的情节献给(原美院学生)Magdzie Bańkowska”关于波兰的货币,złoty(兹罗提)简写为zł,非流通货币,与人民币不能直接兑换,电影是04年拍摄的,所以里面说到100万zł约为20万欧元,但现在兹罗提升值,汇率是 1欧=约3.4zł (还在持续升值中,虽然我看不出波兰生产力有什么发展,可是货币却一直在升值)另外说几句题外话电影里的警长,一个朋友的男朋友和他长得很像,最主要是头上的抬头纹很像华沙市西有一条街叫Cumy,电影里男主角的名字叫Cuma,念快了,听上去就是一样的影片中警察局的位置,是在克拉科夫的犹太人聚集区(Kazimierz)内(《辛德勒名单》的外景地之一),1小时38分40秒时的那个镜头,可以看到后面的那座犹太教堂,是波兰现存的最古老的犹太教堂,修建于15世纪而河岸边下国际象棋的地方,背景那个有围墙的建筑,实际上,就是皇宫旧址,现在是博物馆
这还是第一次没看简介就看的电影。
只听说口碑甚佳,可是影片的类型,我一点都不知道。
中央六套很友好地选播了这部片子,我便力邀爸爸一起观看。
首先吓了一跳,居然是部波兰影片。
因为从来都没看过什么东欧的影片,连布拉格之恋都只是听说。
波兰景色尽收眼底,华丽的建筑风格,清晰的马路砖痕,悠闲的广场上悠闲的桌椅。。。。
心生向往。。。
接着再吓一跳,原来是部喜剧片啊。。。
还挺幽默呵。。。
特别是看到那个爆破工人,明明在做一件很惊险的事情,闹钟一响就毫不犹豫地停下来休息,吃三文治喝咖啡。。。
不得不惊叹,这就是波兰文化啊。。。
看着名画璀璨地照耀,争辩银鼠是7根胡须,争辩达芬奇用左手画的,争辩画中女子身份,不得不沉淀下来,叹赏艺术大师的杰作,再惊叹女主角和画的主角如此相似。。
这部片子最让我折服的,还是情节的设置。
最后皆大欢喜,我们也没有让狡猾的富翁们赚走名画。
其实,片子可以拍得让人很high。
比如,这部。
不帅的男主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漂亮女主角。
本以为是部好莱坞的小成本电影,进得电影院才发现是欧洲片。
一个窃贼的传奇故事,却不老套。
有多久没看过,这样机智流畅轻松的电影了?
看惯美国的大场景,小小的波兰,出奇美丽。
站在尤利安家的露台上,身后一片低矮却迷人的建筑。
拥有醉心的风景,爱犬陪伴身旁,送女生小小白色花束。
时间,这样慢慢的。
足球、美术馆、国际象棋、青瓷的茶壶……生活的人们,保持很好的传统。
从精神到物质,保持自我,其实不是容易的事情。
最后巧妙的劫了富,各取所需。
大欢喜结局,有什么不好。
http://loveinapuff.blog.163.com/blog/static/17075455120118581938599/如果为了喝一口老酒就一个念想跑到绍兴,那么为了看一眼梵高《自画像》,当然值得专程去一趟首博啦,还好没让我飞去荷兰,呵呵。
作为两座友好城市交流活动之一,这次仅有11幅作品名为“梵高和阿姆斯特丹的画家们”的小展更像是双方一次“富有诚意的尝试”。
全国各地的粉丝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很大程度是就是为了亲眼看一看梵高的《自画像》。
要知道,全世界最昂贵的十幅油画中,梵高占据三席,其中《没胡子的自画像》早在1998年就拍出了7150万美金的天价,事实上,从1885年到1889年梵高一生只完成了30余幅自画像,而这件梵高创作于1887年的《自画像》代表作更是该系列作品第一次在中国展出。
第一次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与梵高的真迹“亲密接触”,我的兴奋、激动难以掩饰,努力地靠近它,在周围人群咔嚓的相机声中,挤过去三次。
很奇妙的是,每一次当我细细凝视他,总会禁不住叹一口气。
我没有看过那本欧文·斯通写的传记《梵高传——渴望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这本书“流行得一塌糊涂,文艺青年们人手一本”,好在以梵高的知名度,他那些“疯狂”与“天才”典故我也知道个梗概。
展出的这幅自画像上的他,时居巴黎,获得了些许自信但仍然穷困不堪且恶疾缠身,削瘦的双颊深深凹陷,蓄起的红色胡须据说是为了掩饰他被拔掉十多颗牙之后令人尴尬的口音,带着礼帽身着褐色西装的他看起来肃穆而忧郁,那双灰绿的眼睛望向他的左侧,双唇紧抿,仿佛在回忆着什么,那一定不是令人愉快的记忆,因为画中的他流露出的是紧张而倔强的神情。
唉,可怜的人呀,好像从未快乐过。
据说梵高自画像的价值,一者是如照片般记录了他的不同精神状态,再者体现了他在不同时期所采用的不同技法与表达方式,比如这件展品很好地体现了梵高式印象派点彩画法的显著特征,与他早期的作品风格已经迥然不同。
梵高的《自画像》看得真让人抑郁,换个心情,聊聊另外一位天才的名作,馆藏于Czartoryski博物馆的“波兰国宝”——达芬奇油画《抱银鼠的女人》,以及2004年在波兰最美的城市Kraków克拉科夫拍摄的著名电影《盗走达芬奇》吧。
按照今天的话说,这部电影“实在是太欢乐了”。
小小的城市,就那么两贼、两警察,名头很大的国际团伙让其中一个贼“保外就医”去偷《抱银鼠的女人》,雇了一个按时上下班还有人脸识别障碍的爆破工,与正在读夜校转行当警察的另一个贼合伙,找了会画画的孙女还有他爷爷,好一阵乌龙、那叫一个热闹,与《疯狂的石头》异曲同工之妙,总之最后皆大欢喜,啥也没耽误,钱到手了,画归还了国家,只是坑了几个又贪又傻的富翁而已,倒也算他们活该。
话说女主角长得实在太像《抱银鼠的女人》里的那位名叫西西利亚·加利娜伊美女了,全片风景如画、妙趣横生,笑得我一扫阴霾,顿时觉得生活又充满了阳光哈。
说起来,咱中国最著名的国宝级名画是什么呢?
呃……查到的答案是,现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嗨,好嚒,人家的宝贝一个人可以画几十张《自画像》,咱们的宝贝一张画上五百多人,呵呵,谁叫咱国家人多呢!
真没想到一个波兰电影,能让人如此惊讶它近乎完美的剧情。
该称赞的大家都称赞了,我只能说:如果中国人都好像波兰人那样爱护国宝,中国有关国宝的电影又能用合乎情理的方式展现给大家那真是不仅有文艺观赏价值,更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总比那些用流血牺牲来达到教育目的的片子让人印象深刻吧?
)
2008.10.13鼎鼎大名的“大盗舒玛”在监狱里加入了国际窃画集团,在该集团的运作之下,他以身患疾病为由获准假释。
出狱后的舒玛自然要为这来之不易的自由之身付出代价,窃画集团马上给了他一份“工作”,要他将全世界“客户”梦寐以求、价值连城的旷世巨作——《抱银鼠的女子》偷到手。
这幅出自达芬奇的惊世之作是波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波兰的国宝,刚刚在日本展览完毕,现正在返回波兰的途中,受到警方极其严密的保护。
负责将这幅名画护送回波兰的警员在得知大盗舒玛不久前被假释出狱的消息后,隐隐意识到了其中的诡异,于是加紧防范,同时对舒玛也进行了最为密切的监视和追踪,要求舒玛两天来警局报到一次。
没想到警方聪明反被聪明误,到让舒玛轻易地在警察办公桌下安置了窃听器,且在窃听器不慎被清洁工碰掉后又一次借机补装上去,完事后又随手取走,让警察永远无从知道如何泄的密。
在100万欧元这个近乎天价的报酬面前,警方的这些举措丝毫动摇不了舒玛盗取名画的念头,鉴于自己的行动受到监视,他找到多年前的好友尤利安,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几年前,舒玛就是在和尤利安搭档作案时被警方逮捕,他没有供出同伙尤利安,而是选择独自承担全部罪行,被判入狱。
也因此,舒玛认定这一次尤利安一定会与他联手。
谁知尤利安断然拒绝了舒玛的要求,理由更是舒玛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如今的尤利安是一名警察。
得不到尤利安的鼎力相助,舒玛那个“偷梁换柱”的计划无异于纸上谈兵,无计可施之时,尤利安竟意外出现了,他答应与舒玛合作,并找到了舒玛需要的“绘画大师”——画师哈根和他那个拥有非凡复制天分的孙女玛妲。
他们20万欧元的开价虽然有些离谱,但最终绘制出的那张《抱银鼠的女子》的仿制品却绝对可以以假乱真。
《抱银鼠的女子》终于静静躺在了从机场前往波兰博物馆的车上,一切也都按照舒玛天衣无缝的计划进行着,他亲自出马,在事先安排好的混乱中用仿制品换走了真画,尤利安作为接应,把画顺利地成功送到了买家手中。
舒玛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他的巨额报酬。
很快全城便传遍了名画失踪的消息,而哈根和孙女玛妲也利用这一时机,联系了一些居心不良的收藏家,将他们顺便多画的一张《抱银鼠的女子》的仿制品卖了个好价钱。
与此同时,波兰博物馆意外收到一个包裹,经鉴定,里面的画正是《抱银鼠的女子》的真迹,至此,一切真相大白,原来尤利安为了能让《抱银鼠的女子》永远不留在波兰,请玛妲画了两幅仿制品,一幅给了舒玛的“客户”,一幅便是用来顶包留在作案现场,后被运回博物馆的那幅,等事情平息后,他才将真迹完璧归赵。
故事结尾皆大欢喜,犹如美国好莱坞式的喜剧收场,但是又似乎去缺点什么?
缺少合情合理,尽管故事编排的天衣无缝,缜密周全,但是,有悖常理。
首先,一个画家能否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同时惟妙惟肖地完成达芬奇的三幅复制品就值得推敲,其次,故事结尾舒玛一句:“别想蒙我,你卖的不是真品”,尤利安一个诙谐的调侃,点化出这两个波兰盗贼的“爱国之心”和“高尚情操”,莫不是波兰盗贼的素质就是比别地方的盗贼高?
可怎么也难以令人信服。
当然,这些瑕疵仍无碍这部电影风靡波兰全国,屡获殊荣。
很怪异的喜剧,有点太过巧合了,但还是挺欢乐的
08.10.12挺有趣的说~好过好莱乌
前边真是没有惊喜,结局很不错,女主漂亮,演的都不错
中规中矩的一部影片。幽默有,但不深入;黑色有,但不深刻。
俊男美女啊!
“他说不上会切腹的!!”哈哈这句严重戳中笑点!!!黄雀在后,抱银鼠的女人确实很美~
很不错,有创意
这种片子我还花钱进电影院看的真是神奇
很喜欢女主角,个性~
Krakow在电影里很美,我很快就能亲眼看到了。
竟然還是在電影院看的,很傳統的偷盜故事,不過好賊都會有好結局。
其实蛮平庸的片子。
双赢的纵横四海
with Flora
很和谐很文艺 调子不是很紧 当成大部头的匪盗片子当然看不到精彩 一切都很舒服 情调下的淡然
3-----好吧 这么长的电影 我唯一看到的就是知道达芬奇的名画《抱银鼠的女人》。全篇没有亮点 真的没有
按照我阴谋论的思维,一开始老觉得当年大盗是被他兄弟陷害入狱,后来又觉得这是一个画财两空的局。剧情不算复杂,只是这个理想主义的结尾让人觉得这真是一个按劳分配的美好社会。krakow很美,赝画制作过程很有趣。
偷盗的技术。
嗯。。。风景不错。。。
波兰的风土人情,其他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