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在网上,却比以前更孤独了。
我父亲以前在钻机上工作,油田,那么多的能源,被深埋在地下,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累积,呻吟着,悲啼着,等待被释放,等待着宣泄,你只需要找到它们的位置,然后开始挖掘,钻开一口井,把那些压力全部释放出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盛满愤恨的“井”,一直以来,所有的这些小压力都在积聚着,被人忽视着,我们可以把它的意义变得远大于欧洲。
我们要在科学和数据的基础上做决策。
就让他们走他们的路,我们就走自己的路。
只是简单地通过行为模式进行微目标定位,找到那些可以争取的选民,知晓能令他们改变立场的信息。
像硅谷一样吗?
不,不,不。
英国数据分析,剑桥分析。
钱是很重要,但数据才是权力。
科技早已超越了“你喜欢这个,那你应该也会喜欢那个”的阶段,互联网算法会研究我们的行为,甚至是我们的心理,我们的情感状态,这些社交媒体平台知道我们在问什么问题,知道我们在为什么而熬夜,我们什么时候睡觉,去什么地方,和谁一起去,然后系统就能做出相应的预测,系统也成功了,准确得令人难堪。
比如呢?
比如,脸书知道你什么时候开始不爱你的另一半了。
就是这样,它也不是故意要去发现的,但是20亿人每天无数次,持续向数据库输入信息,规律形成,行为重叠。
然后它就能定位,或者微目标定位你的信息,是这样吗?
不只是如此。
它意味着我们可以设计并发出成千上万份,内容不同的广告,完全取决于,接收广告的对象,你的社交动态会略微不同于你朋友的,你母亲的,以此类推。
地毯式的广告已经没有效力了,我们时刻都在自愿地更新,上传着信息,告诉数据公司和广告商我们是谁,我们想要什么,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政党,接触到每位选民,向他们发送通过算法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宣传信息,是奥巴马开创的这种方式,一个自由党人,这不是右派左派之间的对抗,而是新与旧的对抗,这就是新型的政治,老多。
这样你们才能赢。
你说的只是定位那些对手所掌握的,政府数据库里已经存在的人,你的视野太狭隘了。
之前可从来没有人这么说过我。
那些不爱上网,不投票的人呢?
社交平台是为了帮人们更高效地找到兴趣相投的人而设计的,我们的系统能够定位并锁定那些从未成为拉票活动的目标对象的人,那些从来不投票的人,反对政府,充满愤怒,会支持你的人,多米尼克,我们已经着手去找了,这可是足足三百万张选票,全都是你的。
别说了。
对方阵营完全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优柔寡断派和冷漠的中间派。
我们从理智上拉拢他们,用数据和预测,着重陈述事实,我们需要迎合到他们的内心需求,情感共鸣,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梦想和激情,他们的恐惧和怀疑,现在这些摇摆不定的人,我们要去了解他们,热爱他们,引诱他们站到我们阵营,这样的人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如果你找到一个潜在选民,就开足火力攻击,即使他们看起来似乎要同意了,你们也不能放心地离开,给自己加把劲,乘胜追击,继续不停地攻破他们,强调那3亿5千万英镑和土耳其的事情,3亿5千万英镑和土耳其,再来。
3亿5千万英镑和土耳其!
再来。
3亿5千万英镑和土耳其!
一遍又一遍重复,绝不留情,懂了吗。
懂了。
很好。
我们每周给欧盟3亿5千万英镑,让我们将这笔钱用于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投票脱欧,让我们拿回控制权。
就我现状而言,我没什么可失去的了。
对我们而言可不是,我们还年轻,你们这些人已经活够本了。
我活够本了吗?
你有工作家庭,坐拥一切,对你而言无关痛痒。
你对我的人生了解多少?
承担风险是吧。
我去你的。
太谢谢你了。
我不是什么幸运儿,我已经一无所有了。
因为你们对于这些有着不同肤色和不同口音的人感到紧张。
我受够了这样的指责。
我指责你什么了,我说什么了?
指责我什么你一清二楚。
我可不知道。
种族主义者,种族主义者,种族主义者,就是这个。
我什么时候说过?
你那话就这意思。
抱歉,她没说错。
我受够了,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一事无成,我受够了。
大规模与小牺牲,哪个更重要?
之前没意识到,而如今已经太晚了,他们的运动在20年前就开始了,可能更早,恐惧和仇恨一点一滴慢慢在渗透,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更糟的是,我们也曾落井下石,试问我们中有多少人,就为图在政治上避嫌,把责任推给欧盟或局外人,而如今呢?
如今我们得在几周的时间内,掉转这股恐欧恐外的浪潮。
我是想让大家做好准备,即将驶来的列车不是你期待的那辆,不是指示牌显示的那辆,见鬼,甚至不是我预想的那辆,但我接受,你无力阻止。
你说得对,新政治到来了,你无法控制的新政治。
许愿要慎重,你也无法控制。
信仰自然将赢得胜利。
据估,在公投日之前,多米尼克·卡明斯通过聚合智囊向选民投放了十亿条定向广告。
亚伦·班克斯曾承认脱欧派官网也雇佣了一家精于选民定位的数据公司,剑桥分析。
此后他一直否认曾与其发生雇佣关系。
聚合智囊和剑桥分析均与亿万富商罗伯特·默瑟有所关联,他后来成为了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竞选活动的最大捐助人
影片开始就有一段话:我们都知道谁赢了,但我们不知道他是怎么赢的。
确实如此,2016年有两个政治黑天鹅,一个是英国脱欧,一个是川普上台。
结果出来,主流媒体都是一片哗然: 这TM怎么可能!
是啊,就是可能啊,不但可能,而且这就是血淋淋的事实,而且还必须认账,必须接受啊。
而导致这一系列不可能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玩法变了!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加入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精度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以前由主流精英控制的主流媒体再也无法“控制”民意,西方的民主体系正在面临由信息技术突破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BREXIT片中的主角Dominic就是一个政治黑客,用新的工具对旧体系实施了一次降维打击。
然而,打击成功了以后呢?
Dominic们其实并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砸烂一个旧世界远比创建一个新世界容易的多。
收拾烂摊子还得靠劳模梅姨到欧盟一个个国家去谈…政治上如此,商业上其实也差不多。
过去几年,我们听到最多的词汇大概就是“”创新,颠覆” ect... 不论是 滴滴,ofo,还是快手,抖音,拼多多。
玩的都是新游戏,把老玩家们家里的瓶瓶罐罐砸了个稀巴烂。
但问题是,商业黑客们大多还没来得及盈利,经济大环境就快撑不下去了。
一级市场输血的壕越来越少,二级市场的韭菜们也快青黄不接。
谁来重建一个合乎逻辑的世界?
每隔几十年,当政治和经济走向一潭死水的时候,总有人会跳出来“砸烂”,或者用“BREXIT”片中的话说,要求“重启系统”。
上一次“砸烂”,大概是六十年代席卷全球的社会革命吧,随之而来的是颓废的七十年代:西方人在玩嬉皮士,东方人在挨饿…直到,里根、撒切尔、邓小平们站出来。
梳理杂音,重申经济是最大的政治,让大家回到传统价值观,务实,理性。
从某种程度上说,今日的世界还在继续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家和追随他们的商业领袖们开创的的全球化大逻辑。
然而,就像报纸,广播开启了人们的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从而影响了今后几十上百年的世界格局一样,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这类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甚至人工智能的社交平台,必然对今后的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我们的焦虑来自于,我们不知道这是好的还是坏的影响。
甚至,连它是否属于仍能被人类控制的影响也不清楚每一个人都对系统进行了输入,而这些输入的整体引导算法对人们的活动进行干预,干预后的结果又产生了新的输入。
同时,这样的进程正以不断加速的趋势滚滚向前。
可能,未来属于巴别塔...但愿,人类集体理性能在不远的未来回归。
是部我想要再看一遍,好好分析的电影(从政治角度出发,与电影技巧无关)电影(部分)展示了科技所能拥有的恐怖力量——改变政治局势。
普罗大众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的观念被引向某一特定方向。
某些话语在不断重复,某些观念逐渐被根植在一些人的脑中。
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成了真相。
小小的点被无限放大、无限重复,就成了人们愤慨的对象、深信不疑的“事实”。
淘宝、微博……的算法也是如此,推荐符合偏好的事物,从而将选择范围、思想范围大大局限,减少了多样性。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甘愿为其所束缚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束缚状态的人,都是在圈地自乐。
可笑这些人以为自己拥有全世界,其实不过是井底之蛙。
脱欧揭露的英国内部深层次社会问题,是最令人心惊的部分之一,与此相比,政治好像是更表层的东西,是权谋者的手段。
留欧党组织的座谈会(?
)上,人们从最初的漠不关心,到最后的争吵、吼叫,揭示了一部分英国下层社会的真实情况。
种族问题、生活问题、移民问题、个人意愿……每个社会都有沉疴痼疾、有不能轻易揭开的伤疤,平时大多数人小心翼翼视而不见或者刻意避开,到了这种时刻,每个人要做出(可能是)关乎切身利益的选择时,所有的小心都被抛去,所有曾经隐而不宣的都铺在桌面上,大家撕破了脸,声嘶力竭地声讨认为属于自己的一切,拼命吼叫,好像谁的声音越大就越有理。
所有有过往的社会,都无法抛弃过往。
当Dom说I miss sleep时,不禁想到《麦克白》中被偷走的睡眠,这里是否有隐喻?
议员死亡事件发生时,我感觉Gove和Dom都有些震惊,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我想,当时的他们对于自己所做的事应该是有所怀疑、有所动摇的。
Gove与Dom在酒馆见面时的言语,可以说是很真实了,他好像不仅仅在问Dom,也在问所有的英国人,所有观影的我们。
这些让人头疼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Gove对Dom说,你也会控制不住。
一语成谶。
从现在来看,Brexit发展走向是所有人都没有意料到的。
Dom一直以来听到的声音是什么?
影片结尾指出,脱欧派中,不仅有Dom选择的AggregationIQ(?),还有Cambridge Analytica,是有点让人感到意外的。
原来,Big Data已是大势所趋。
后面又说,剑桥分析参与了Donald Trump的选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只是这不禁让人胆寒:在这样数一数二的民主国家,真正的民选似乎已经无法实现了,选民被遥控着作出符合某些政客利益的选择,如果一直这样,民主何去何从?
The story continues to unfold.
从片子的内容看得出,白左对于自己这几年来的逐渐失势根本没有一点认知,满脑子还是“我太先进太高贵了这帮low逼配不上我”……当选举结果符合他们预期时,这叫伟大的民主当选举结果不符合预期时,这叫该死的民粹他们当政时,视各种共识为无物,大搞左翼能动主义,公开宣称自己政策的牺牲品是“nessecity sacrifice”,这是进步主义……对方上台,同样搞法,这是法西斯,是仇恨犯罪……为什么脱欧,为什么右翼民粹兴起?
原因并不复杂,只不过这帮国际大资本手里的戏子和政客根本不敢提而已……资本集团在"自由"、"开放"和"包容"之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普通民众却因此失去工作和收入,陷入了贫困。
事实上,西方当代左翼倡导的多元化和自由主义已经从根本上沦为剥削本国民众财富的道德大棒,这个意识形态一方面为资本利得集团的贪得无厌做着"高尚"的辩护,另一方面,却把国内普通民众最起码的维持财富尊严的祈求,无情践踏成纳粹或者法西斯。
内含剧透!
内含剧透!
内含剧透!
英国自1973年开始入欧,四十多年来脱欧派和留欧派不断斗争,直至2016年终于首次启动Brexit公投。
Dominic Cummings,被在任首相卡梅伦形容为“事业型反社会”的在野政客,成立了新脱欧派。
不同于原有的右翼野蛮脱欧派,Dominic借鉴《孙子兵法》,把留欧派带离优势主场,主张以互联网为主战场,利用大数据技术争取300万张未被开发的选票。
这种奥巴马时期开创的竞选方式,“不是右派与左派之间的对抗,而是新与旧的对抗,这就是新型政治。
”到底怎么做才是国家的出路?
有几人在乎。
政客都不过是利益集团的傀儡,赢得利益是最重要的,什么为了下一代,所谓的政纲只是斗争的工具。
在这场斗争中,留欧派想用经济数据和事实来说服民众,他们相信的是理性。
而新脱欧派相信的是感性,绞尽脑汁想出了个天才口号Take back control,他们不是要冒着百姓的风险去革命,只是回归日不落帝国光荣孤立的传统。
承诺把原本每年3.5亿英镑的欧盟费,在脱欧后花到NHS国家医疗上;未来将加入欧盟的土耳其人会被拒之门外;大数据会精准推送信息给那些未被开发的选民,例如足球迷群体,会看到公投有奖竞猜等活动。
Dominic始终相信“钱很重要,但数据才是力量”。
由于公投结果世人皆知,剧名也早就提出了既定立场,所以导演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Dominic心中有一些噪音,而那些噪音代表着什么?
在此引用豆瓣网友“余音回荡的钟”的精彩回答:噪音代表一个民族积攒多年的怨气和愤怒,脱欧行动只是一个短效的宣泄口并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问题,脱欧后声音消失表达了男主个人游戏狂欢后的落寞和国家未来的迷茫。
生活在欧洲,我切身体会并经历了三年前英国脱欧给整个欧盟带来的现象级的震荡。
当年Brexit将英国人民大致分为了脱欧派、留欧派和不知所措的吃瓜派。
本片就是从脱欧派竞选组织VOTE LEAVE的首席总监多米尼克·卡明斯角度出发(我们的发际线比天高男神卷福先生),为大家揭露了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秘密。
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在网上搜索的内容、发布的信息抑或看过的视频,不仅能让各类电商精准发送他们想让你看到的广告,拉动社会经济,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卷福的脱欧组织通过一家网络数据公司,为每个吃瓜群众“量身定做”了宣传信息,内容包括高额赋税及大批移民、难民问题。
这些并不真实的宣传信息成功煽动了吃瓜群众们对欧盟的不满情绪,于是这个组织在短短一两百天内获得两千万选民。
看到这里我在想,这些选民估计和英国真的脱欧后谷歌搜索:什么是欧盟?
的网友应该是同一批人。
同时,VOTE LEAVE组织的口号:Take Back Control,也成功戳中这两千万人的G点。
Back一词胜过千言万语,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离开欧盟,我们英国人翻身农奴当家做主。
忽然想起几年前年少无知的我在西班牙历史课上用同样的Take Back Control 这句话形容加泰罗尼亚闹独立,也成功戳中了历史老师的G点。
影片最后还点到为止地揭露了一个非常细思极恐的内幕:脱欧派背后的两个数据公司都和亿万富商罗伯特·默瑟有关系,而他也是川普竞选活动的最大捐赠者。
其中关联,妈呀,水太深,不敢想。
民主能够成功运行的几个条件是什么?
做出决定的人是否掌握了充分的信息?
基于这些充分信息做出决定的人是否是理性的公民?
卡明斯讨厌英国既成的浓郁精英政治风,他更认为那些所谓的精英政客都是蠢货,不屑于与之为伍。
他说要给那些“长期沉默、无法发声的人一个说话的机会”,但是他的宣传广告和信息传递并非基于事实,而且模棱两可。
——不断被提及的移民数量其实只是土耳其的国民人口而已。
民众们收到了宣传信息之后不加查询便认为那些巨大的数字都是实实在在的移民人口,并且在不久的将来都将涌入英国国内,与自己抢夺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然而这些数字和移民基本无关。
(所谓英国支付给欧盟的支票也是如此)卡明斯并不是在做有关“正义”、“客观”的信息传播,而是带有煽动性的宣传,是propaganda,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他利用的是民众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倾向(通过前期在酒吧、俱乐部、台球室对那些底层居民/潜在选民 进行田野调查,选择“移民”、就业医疗保障几个最为关键的话题,并进行定向引爆。
效果显而易见,他最后也成功了。
但是这背后更值得人思考的,是他和留欧派的人在酒吧的对话。
在公投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从具体的来看很多。
移民、就业保障、工资水平等等,但是归结到最后,其实就是社会割裂。
在电影里体现为:留欧派组织的两次焦点小组访谈。
第一次访谈时,大家还可以有所保留、相互妥协地和平表达看法,虽然暗地里已经存有极大的割裂和向左意见,但大家还是维持着明面上的和谐。
到了第二次再进行焦点访谈的时候,每个人互相听不进去对方的观点,只有争吵、矛盾、冲突。
并且表达极其感性化、冲动化、并不就事论事,政治议题变成了群体情感、群体压力的爆破和释放。
这个焦点小组就代表着英国社会几个主要的不同阶层,他们存在不同的社会视角、社会处境和政治观念。
此时经典政治学中希望展现的“理性的公民政治”、“辩论得出真理”……统统都不作数了,因为巨大的割裂让人们无法沟通、每个人自说自话,又怎么能够得出理智的处理方式呢?
当一个社会处于极端割裂、无法理性沟通的情况之时,选择“全民公投”、“民主决策”的手段来决定重大事项,无疑不是一个好方法。
这时候还有什么所谓的民主、公正呢?
这时候只有“多数人”主,谁人多谁有力量而已。
更可怕的是我们当下又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谁能够保证我们现在脑袋里的想法不是被哪个强大资本所灌输影响?
学界对于数字霸权的恐慌已经到了一个近乎疯狂的现象。
唯恐数字掌控了人的自主思想,这也有了信息茧房等等理论假说。
卡梅伦当初就想走个形式,让公投留欧来稳定政局,结果却翻船;一样翻船的还有特朗普被狂热的民粹分子送进白宫。
沉默的大多数开始被越来越多地利用,最后的恶果谁来担的?
好像还是那些底层人民。
我来说说卷福的秃顶。
在[脱欧:无理之战]里,他秃得像个老北京胡同口儿开小卖部的大爷。
就那种盘手串儿、喝稀饭、吃绿色农场鸡蛋、一不小心按到中央三套能看一天。
交通工具是电动三轮,挠头工具是枕巾,不能用手挠,因为老打滑儿。
戏里他演一个公投组织领袖,记者问他上镜前要不要梳个头,他说不了除非你能让它重新长出来。
不只他,跟他一个组织的都要么已秃要么将秃,非常惨,组团儿秃。
就有人猜测是不是脱欧必先脱发,还说电影应该叫“脱发:无理发师之战”。
©️[脱欧:无理之战],脱欧派基本都是秃顶实话讲,英国人这么拍我一点儿不意外。
早在2011年,日本就搞了一个“世界秃顶率地图榜单”,排名第一的是捷克,第二是西班牙,德国、法国和英国紧随其后,亚洲无一国能挤进前十。
想想还真这么回事儿。
德国出生的布鲁斯·威利斯早就秃了,法国演员让·雷诺演的杀手不太冷,但头皮会冷。
©️上图是[虎胆追凶]中的布鲁斯·威利斯,下图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让·雷诺又因着总有些英国的艺人名流在媒体上亮相,所以人们一聊起来秃顶,提及最多的还是英国——“X教授”斯图尔特19岁就没什么头发了。
©️我不说你肯定能认出来是哪个裘德·洛的发际线也令无数少女为之默哀。
©️裘德·洛杰森·斯坦森30岁以后基本颗粒无收,好处是戏路宽了。
从前只能演硬汉,如今连郭达都能演,稳健深沉,非常体面,江湖人称“郭达·斯坦森”。
©️[速度与激情8]来华宣传期间,有媒体向杰森·斯坦森提问和郭达撞脸一事,并给他看了照片。
杰森的回复是:这是我孪生兄弟啊足球运动员加雷斯·贝尔干脆用丸子头遮掩自己的秃顶,以达到发量正常的错觉。
©️英国足球运动员加雷斯·贝尔,现效力于皇家马德里及威尔士国家足球队王子们则有祖传的秃头基因,一低头就能照亮整个世界,非常喜庆,乍一看以为元宵节逛花灯。
©️据说威廉王子曾接见过一位理发师,并充满歉疚地对他说,“我头发不多,没办法给你带来多少生意。
”图片从左到右依次为查尔斯王子、安德鲁王子、爱德华王子、威廉王子、哈里王子头发是要紧的。
从远古神话开始,它就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的媒介。
《圣经》里,参孙被剪去头发后神力尽失。
《爱涅阿斯纪》里,狄多的生命随头发剪去而消逝。
古罗马人甚至企图让议会通过“秃子法令”禁止秃顶男士竞选议员,同时也让秃顶的奴隶降至半价。
因为此,从古至今,人们都在阻止秃顶或生发技术上绞尽脑汁。
刚好也从侧面证明,整个欧洲人类史,其实就是一部活脱脱儿的秃顶史。
早在4000年前,埃及的莎草纸就描绘了秃顶的男人,还顺带提供了一些治疗脱发的建议——涂抹河马、鳄鱼、蛇和野山羊的脂肪;将豪猪的毛在水中煮沸,放在头皮上敷四天;将刺猬的刺烧成灰烬,浸入油中,与蜂蜜、雪花石膏、代赭石和手指甲缝儿里的碎屑混合调配,涂抹在脱发区域上,量大从优。
©️古埃及的王公贵族是戴假发的,因为头发是身份的象征。
图是一名古埃及医生正在调配药物公元前420年,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也生出一计,说将鸽子屎与山葵、小茴香子、荨麻混合,是根治秃头的灵药。
尽管他本人仍然秃得丧心病狂。
后来,他发现守卫国王后宫的波斯太监竟从未秃过顶,才意识到也许经历阉割才能保住头发。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是个秃顶,后人将这种秃顶样式定义为“希波克拉底的花环”。
图为鲁本斯于1638年为其所制的雕像,图片来源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多年以后,凯撒大帝也开始为此烦忧。
他的头发越掉越多,等遇见埃及艳后克莉奥帕特拉时,已“无边落发萧萧下,不尽秃顶滚滚来了”。
1963年的电影[埃及艳后]就有这么一幕,52岁的凯撒对埃及艳后说,“你变得越来越美丽。
”艳后毫不留情一口啐道,“而你的头越来越秃。
”
©️电影[埃及艳后]截图据史载,这位艳后曾向凯撒大帝推荐过一款家传秘方——将老鼠、马牙和熊油脂碾磨成膏,涂在头上。
凯撒尽其所能试了,却仍然脱得厉害。
他便将后脑的头发尽力往前梳,企图遮住秃顶。
于是《罗马十二帝王传》中吐槽道:他的秃头是个极大的缺陷,还因此成了批评者口中的笑柄。
所以他经常把自己稀拉的头发从王冠里向前梳出来,营造一种毛发旺盛的假象。
©️用桂冠遮盖秃头的凯撒大帝莎士比亚的发际线也早溜到了后脑勺。
这哪里还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分明就是个写公众号的。
呕心沥血,餐风饮露,内分泌失调、雄激素过剩,怀着“再添几句话凑字数,但要高深点显得我很学术”的心情写稿到凌晨三点,月入2300,非常惨。
©️莎士比亚肖像,现藏于伦敦国家肖像馆,作者不详后来有一天,一个叫克里斯蒂安·威廉·斐迪南·阿道夫·格奥尔格的男人,在哥本哈根出生了。
他以“我的力量源于我的人民的爱”作为座右铭,17岁便被选为国王登基,此后平叛乱、收疆土,战功赫赫,可惜留得住功名,留不住头发。
18岁,发际线就跑到了头顶。
19岁,开始有M型脱发迹象。
结婚以后,已经是半个秃头。
这个人就是希腊国王乔治一世,威廉王子的曾曾爷爷。
©️希腊国王乔治一世,拥有祖传的秃头基因好在彼时已经是19世纪初,人们不再用鸽子屎或死老鼠自欺欺人,转而将希望寄托于蛇油软膏。
还拍了宣传画,是清一色的长发及膝女子,暗示你抹了蛇油,告别秃头。
当时有不少推销员伪装成医生四处兜售,跟权健一样,也自然是假的。
©️蛇油软膏在19世纪风靡一时,由萨瑟兰七姐妹发明,也就是图中七位长发美女。
据说包治百病,药到病除,但事实证明她们是骗子到20世纪,又出了款真空帽,只要戴上它,并像个中产一样看着报纸等15分钟,帽子里发出的蓝光热量就能刺激休眠的毛囊,令头发再次生长。
可惜1923年,某纸媒刊出一条标题:“真空帽解决脱发问题了吗?
”答案是没有。
要真能解决,同在这一时期的音乐家拉赫曼尼诺夫、荀贝格、史特拉文斯基,也就不会秃了。
©️上图为真空帽广告图,下图是活跃于20世纪初的音乐家拉赫曼尼诺夫、荀贝格、史特拉文斯基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包括发际线。
直到1942年,汉密尔顿教授找来104名被施以阉割刑罚的男囚,给他们注射雄性激素,发现其中有家族脱发史的人开始脱发,这才明白过味儿来。
更可怕的是停止注射后,头发还在脱。
原来秃顶跟年龄无关,与性别有关,且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不可逆,一旦开始就不会结束。
©️雄激素脱发是一种多基因决定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图片出自汉密尔顿的书《男性的模式化脱发》怪不得自古以来裘千尺类型的女秃子就少,原来是雄性激素水平较低,显不出来。
彼时虽为40年代,但已有研究显示,60%的男性25岁前开始脱发,84%的男性30岁前开始脱发。
好在也是这一时期,一日本皮肤科医生发明出将眉毛、腋毛和其他体毛移植到头皮秃斑上的技术。
20年后,纽约医生Norman Orentreich推广了这种技术,也就是早期的植发手术。
到如今,它依然是治疗秃头最行之有效也最自然的办法。
©️早期的植发手术但更多的人选择乐观面对。
作家贾平凹专门写了篇叫“秃顶”的文章,说自己“秃到如一块溜冰场了”,还列了秃顶的十大好处:省洗理费、没小辫可抓、知冷知晒、有虱子一眼看到、随时准备上战场、像佛陀慈悲为怀、不被削发为民、怒而不发冲冠、长寿如龟、不被误会发霉。
威廉王子干脆花180镑剃了个干净,因此登上各大媒体头条,却一反常态没被吐槽,而是夸他“走路带风”、“勇于正视自己的问题”、“有男人味儿”。
©️威廉王子18岁和36岁发型对比相信我,这绝对不是曲意逢迎。
《心理与性格科学研究》中有篇论文写道,“大众普遍认为,秃头的男性要比发量浓密的男性更有男子气概,也更具主导性。
”弗罗里达贝瑞大学的研究也显示,“人们普遍认为,秃头的男性可能更诚实,也更聪明。
”2004年,Muscarella分别向101名男生和101名女生展示拥有头发的、正在秃的和已秃的三种男性照片,要求他们就吸引力和个性方面进行评分。
结果发现,正在秃的和已秃的男性,吸引力比有头发的男性高出许多。
女性评分者认为,他们看起来“很聪明、有影响力、知识渊博、受过良好教育、社会地位高、诚实且乐于助人,甚至可以作为伴侣考虑”。
真的,秃个头怎么了?
从古至今,达尔文、拿破仑、丘吉尔、毛泽东,哪个秃头的不是伟人?
就算平凡如[脱欧:无理之战]中的秃福,也通过与各方阵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最终赢了选票。
©️[脱欧:无理之战]所以,如果你不是秃顶,看完这篇文章,请转发给身边的秃顶,让他们不再被世俗的流言蜚语困扰。
如果你是个秃顶,看完这篇文章,我相信你会变得自信又坦然,立起衬衫领,上衣塞裤腰,吃完饭手上的油都不用擦,直接往头上一抹。
说不准一激动,连腋毛都秃了,胸中升腾起一股热气,只想去加班,去奋斗,去建设全面小康。
去吧,谁都不能阻止你热爱生活,谁都不能阻挡你拥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注:本周起,公众号【破词儿】将成立“偷听”栏目,每周一从上周文章中择选10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不定期不定人选送出精美周边。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作者/六姨太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Boris Johnson 的演员太像了吧……喷)看这个片子其实挺disillusion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数据:11%。
坚定的remain派只占了11%,他们多是年轻,受过良好教育,因为我们身边都是类似的人所以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privilege。
去年朋友提到, “people” attacked Boris Johnson; “people” voted for Brexit, but who are the people? (由此又回到精英政治还是庶民政治的辩题,let people have a say in their destiny, 但他们真的有这个能力和远见吗?
)最近又和朋友谈到,London is such a bubble. Most people around us are liberal, labour-voters, working in the creative industry, 让我们误以为这是大多数。
但其实,伦敦以外的地方并非如此。
就好像Rory在片子里那个醒悟的时刻, “this is who we (actually) are”: 所谓大英帝国早已远去,和David Hare所说的一样,这个国家又变回了一个小小的隔绝的岛屿。
never liberal-minded and sophisticated enough:对Windrush generation的偏见转移到了对Turkey的偏见而已(有个女人说 “millions of Turks are gonna come in, that’s terrifying” 我真的笑了,思维和60s一样没变过…)另外脱欧派不断宣称的Take back control,“the nostalgia for the past”,其实细想,control & past意味着什么?
imperialism, colonialism, racism(也因此superior) 的过去,只不过他们从来不明说而已。
回到剧本本身,想起之前剧本初稿泄露被说很烂James Graham还得专门发推澄清的事,这个本子放到小哥身上确实不好写(但考虑到他确实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political playwright—去年三部戏在西区演…),尤其超过三人以上的scene对话感觉都比较浮,但是对Dominic Cummings这个角色的塑造很可以,尤其是单人的台词,小哥哥的功力就出来了。
最后Dom针砭时弊的演讲,太喜欢,太到位,所以摘了片段:“There’s a system’s failure across the country and across the west: we are languishing, we’re drifting without a vision or a purpose.” “...the same politics of short-termism and self-serving, small-thinking bullshit.”“...the culture of half-truth, easy answers, false promises” 其实看完挺悲伤的,现今政治都如此两极化,他们会走向哪里呢?
There’s no choice between a better future or a worse future, there’s only the choice between a worse future and an even worse one, just like a choice between bad deal or no deal...
战术对了胜利就在不远处挥手了。
在头脑风暴后分析投票人群后,已然站边的是无法动摇的,那么那11%就是可争取的人群,找准共性,有的放矢。
数据公司对大数据的收集分析真是件可怕的事情,细思恐极。
每天朋友圈总有热衷做各种性格,星座,运势,形象测试的,应该都来看看这部电影。
其实搜索网站,某宝,某书,甚至送餐的软件,哪个不是每天根据你之前搜索跟浏览来给你推荐呢?
我们活在一个没有隐私的世界里。
所以最好behave well. 说回影片。
如何争取?
共情,煽动。
人心一旦被捉摸透,是件危险的事情。
没有人愿意“失去”!
告诉你将有百万人跟你抢资源,都来你的国家,国家要付那么多钱,告诉你现在的惨状都是XXX造成的,脱欧就找回来了。
人们一下被点燃。
那些留欧派还在理性地证明这个那个,显然无法给这些已被煽动气愤的人们一个满意答案。
况且这个炸弹早就埋了很多年,那么年无意的抱怨最终推波助澜,送了脱欧派一程。
地铁碰面后喝一杯的谈话其实挺深刻的,人们真的想好多年后自己的子孙经历什么么?
事情已经发生,从今天我们看到即使知道当年各种违规,结果无法改变了。
不知那11%如今怎样想?
后悔么?
Hmmm,虽然我们有句老话:改变总是好的。
P. S. 精准推送太🐮了,数字化大数据学学吧。
蛮精彩的,一直认为这种题材很枯燥,但拍得完全不枯燥,演得很好。
民众的崩溃,掌权者的疯狂,民众以为自己在做一件决定自己未来生活的事,政客只是当成一场争权夺利的游戏。政治需要被重置而不是重启,但前者往往在重的过程中,变成了后者。民众永远无法掌权,无论多庞大的群体,因为民众永远在保持无知。他们自以为知道的,只是掌权者让他们知道的。早就说过,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早就,没有秘密可言!本尼一个留欧派演脱欧策划者,难怪演的一般呢,另外也不是很懂他的造型,脱欧先脱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作为局外人,看着挺爽的,刺激程度让我想起了社交网络,
卷福秃了,但是更强了。很多时候人们以为自己表达的观点是自己内心的想法,其实在你表达之前,你早就被洗过脑了。英国脱欧公投前一两百天,其实脱欧派并不占多数。公投官方竞选组织“Vote Leave”的首席总监运用大数据分析,定向投放广告等新型游说手段,使得脱欧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后获得了公投的胜利。其实想想还是很可怕的,互联网掌握了人太多的隐私,如果与你生活相关的所有APP数据都被一个组织掌握会怎样?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facebook比你更早知道你什么时候不爱你的妻子了。
对脱欧公投缺乏认知的人恐怕只能像我一样老调陈腔地赞美一下“秃本”的表演了(话说是不是真的只有我觉得本尼本人一点儿都不好看,但是很奇怪的是在几乎过去所有的作品里他都很好看。所以这算是最接近本人形象的一次形象颠覆了了哈哈哈哈
这个发际线……不脱粉不是中国人😂但是……不!自己选的跪着也要粉完!
虽然题材难拍但这个真的不合格…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政治顾问,突然长袖善舞操盘起脱欧投票这盘大旗。他斗意十足,把老派的疑欧派甩开,活用《孙子兵法》、祭出新技术挖掘不存在的选民、舆论游击战四处开花。他要寻找存满压力的井,突然走出选民的家聆听地底,这一笔倒也浪漫,注解他参与这场投票的目的可能是释放某种力量(哪怕这力量不受其控制),或是寻找某种真相(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生态政治),总结起来就是某种颠覆性政治美学,脱欧投票恰成了一块试验田,但反讽的是,与欧洲保持距离本就是英国的政治传统,颠覆的结果不外是重走老路。后半段安排工党高层来作为和男主的对比,显出理性施政的败退,放大了投票期间恐慌宣传、精准投放的网络广告等手段的阴郁面。有不少有趣的细节:那些想靠脱欧改善生活的困顿民众,摇滚明星一样上蹿下跳的鲍里斯。片尾点出对美国大选的影响
7.5分。英国脱欧公投绝对可以在史书上记上一笔。一个愚蠢的政府是怎么为了逃避责任而把事关国家未来几十年国运的决策交给完全没有概念的公民手上,而公民们又是如何作死了以后又想反悔的~~普通民众的从众心态真是被掌握得太好了,所谓的民主为什么越来越变成反面教程,这还看不透吗? 最好笑的是最近要无协议脱欧了,竟然英国佬又开始反悔了??尽管我一直同意欧盟根本维持不下去,但这样内斗到如此也真是刷新三观~~议会既不同意首相的脱欧计划,又不同意无协议脱欧,那你们想咋样啊???看看明天梅会不会辞职吧~~~不知道之前的约翰逊,或是她自己下台的时候,会不会反悔当年的决定吧~
还不错。被支配的选民,难摆脱的政治痼疾。
始终流于表面。多米尼克就是朱棣的姚广孝,哈哈哈。
节奏太快,角色太多,最关键的是镜头切来切去有点烦,看的有点累。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了英国人跟我们国家的人民的诉求也没啥区别。
地毯式的广告已经没有效力了,我们时刻都在自愿的更新,上传着信息,告诉数据公司和广告商我们是谁。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政党,接触到每位选民,向他们发送通过算法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宣传信息
开篇的节奏不行,让人无聊得看不下去。分数虚高的片子。
电视剧类的电影。
这部电影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许多有直接影响力的机构在脱欧这件事上也将自己定位为中立的,尽管他们有强烈的反脱欧意愿,这也意味着人们在基于互联网投票时,自由派选民倾向于与“群体”在一起,而独立或保守派选民则不是这样,他们更不可能基于自我心理需要在群体思维影响下投票,事实上,大多数英国人都没有这样的自我利益,就像现有的精英和领袖一样,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自我做出的抉择是否能符合每个人的利益?答案是几乎没有,就像这部电影一样,他们只对保护自己的阶级有兴趣,而不是国家和所有阶级体系
本来以为会是一个一路高歌猛进的政治爽剧,虽然最后如愿以偿赢得了胜利,然后呢,却只是重启然后覆盖上曾经的旧程序。这个世界要完蛋了,就算是丢掉曾经的小伙伴或者是累赘也只是轻装上阵走上那条注定通往破败的路。政客的斗争,国家之间的利益,民众的仇恨与不满,以及地底深处的异响都只是资本异化的一个个产品罢了。人不是人,东西不是东西,一切都是资本的产物,包括以为自己能掌控一切的资本家们,都只是工具罢了。突然感觉,这个世界发展成现在这样,有多少是人为能动改变的呢,生产力大发展的背后,那个历史发展的的大趋势是不是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猜不透的因素阴差阳错的造成了现在的世界呢。也许真的一起科学,哲学最后的归宿都会是上帝。虽然英国就算留下也不过是和欧盟貌合神离。
最高赞的短评真是不愧是反映了豆瓣是精英装逼社区,所以民主公投是民粹,普通大众决定国家前途就是儿戏,普通大众都是傻逼,只配在您们这样的精英中选出领导者替大家做决定的才是最民智的方法,或者也不要选了,您们精英直接决定了,让麻瓜民众照章执行好了.他们的智慧加起来都不及您们精英们的脚趾头,只有精英们才有资格决定国家前途
Cumberbatch's usual overly dramatic acting. Not sure if it's fitting for an eccentric but cunning political strategist.
民主政治的悖论
假装对卷福的秃头感兴趣,因为电影看得好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