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已经刀枪不入了,却不期然在影片的结尾泪流满面。
而且是这部不折不扣的美国喜剧。
美食以及女性的成长。
不过就是讲两代女性怎样从一个政府白领变成美食作家,不过就是一个变了味的AMERICAN DREAM。
然而最后的最后,茱莉亚拿着编辑的信与丈夫相拥大笑大叫时,我的眼泪刹那间涌出。
一边哭一边觉得可笑——到底要怎样呢,这部充满了小牛肉小羊排鸭肉黄油蛋糕的电影,有哪一点又值得你哭?
没有伤心欲绝的爱情,没有痛彻心扉的悲剧,你总不能——总不能因为那盆烤焦的勃艮第红酒炖牛肉而哭吧。
我第一次领略到女性电影的可怕之处。
有一种情绪无微不至地伸到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你喜欢帽子吗?
你喜欢桥牌吗?
既然都不,为什么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比如说,烹饪?
为什么不呢?
即使你只是一个政府小职员,即使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即使你从来没有把一件事从头到尾地完成过,但既然你喜欢,为什么不呢?
好的丈夫。
好的食物。
以你所喜欢的,作为你的职业。
那么简单而艰难的东西。
我想这就是让我没出息地痛哭流涕的原因。
我想苏青当年写下“饮食男,女人之所欲也”的时候,心情一定与说“这间房子,每一个钉子都是我自己挣得,可这有什么意思呢?
”的时候一样。
女人,或者说所有人,要完成生活本身,有多么艰难。
你有多少梦想就有多少障碍,你有多少坚持的理由就有多少放弃的借口。
太阳很美,我们每个人却注定只能是追日的夸父,喝尽多少条江河水,都达不到蜜与流奶之乡。
坚定的信念只是偶尔闪现,但让你放弃的絮语却总萦绕在耳边。
不要这样做了吧。
我真的不知道我这几年来做的一切对我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茱莉亚颓倒在沙发上。
然而我们总能,总能找到出口的。
面对梦想,每个人都那么天真卑微,一千句“放弃吧”都比不上一句“可能吧”。
梦想让我们变成孩子,一心一意,莫名哭泣,莫名微笑,做白日梦,做傻乎乎的事情。
好比面对这部喜剧电影,我居然几近痛哭失声。
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别的什么,温存地包裹着你的身体,心里某个区域慢慢融化,仿佛积了一冬的冰川终于看见初春的些许阳光。
那一刹那,我真想变成神的孩子,一个连结局都被写好的神的孩子。
没关系的,只要你让我得到梦想。
结局或开头,要怎么安排,悉随尊便。
you are the butter to my bread and the breath to my life.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更无关风月。
524张菜谱,竟能帮助人治愈心灵创伤,走出沉沦,唤起生活热忱?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开始走入茱莉和茱莉亚的生活,开始欣赏这部精彩的影片。
影片一开始,茱莉亚随美国新闻署任职的丈夫保罗•切尔德从美国来到法国巴黎居住,毋庸置疑,茱莉亚是一个颇具感染力的女人,她善于寻找他人的闪光点并很快地适应了在法国的新生活,尽管法语仍然不尽人意,洒脱并快乐的她,一边面带微笑对自己的丈夫说Bon Appetit (祝你好胃口),一边苦心学习烹饪,历经十年艰辛,她终于出版厚达七百多页的《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
电影平行穿插茱莉亚的故事,在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员工茱莉亚对生活感到沮丧,受了丈夫的鼓励,她决定用一年时间去实践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名厨茱莉亚•切尔德第一本食谱《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中的全部524道菜,并写博客记录每日进展。
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茱莉渐渐找到了自我,从简单的土豆汤过渡到复杂的花色肉冻,她将厨房变为了一个神奇的创造之地,她的成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她与出版商签约,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作家。
她成功地用诙谐的幽默,澎湃的激情和顽强的毅力唤起了对生活的热情,改变了平庸的人生。
看完这部影片,我不再质疑烹饪的力量,同时,我发现其实并不仅仅是烹饪,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茱莉亚在祝愿别人Bon Appetit的同时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热情,从她本人到茱莉,再到观看过这部影片的所有的人,只要不对生活失去希望,我们也可以像茱莉抑或是茱莉亚一样,化平凡为神奇,即使我们不会像她们一样闻名遐迩,但只要能拥有充实饱满的人生,我们就是成功的自我生活的设计师和生命的享用者。
也许,重要的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而是在于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教徒对待宗教信仰一样虔诚与热情!
再次祝愿大家:Bon Appetit !
365天,524道菜,一间狭小的公寓厨房。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住在曼哈顿的公司职员茱莉•鲍威尔因某次看到母亲橱柜上的《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便扛回家慢慢研究起来。
而这本被美国人堪称为“厨房圣经”的书作者便是茱莉亚•切尔德。
于是,朱莉和茱莉亚,这两个从未谋面的女人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关系。
朱莉在丈夫的鼓动下,开通了博客,决定在365天的时间内,将《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这本书中的524道菜通通做出来!
于是,在曼哈顿的这间破旧的LOFT公寓,朱莉做了人生中第一枚鸡蛋,学会了翻锅,打发奶油,捆鸡......这些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情,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她的博客慢慢有了固定的读者,到最后如果她停下几天偷懒没做,都有粉丝嚷嚷她赶紧现身!
这个在公司坐着无趣乏味工作的小职员,在这里找到了自信、价值和快乐。
她羡慕茱莉亚·切尔德的大厨房,明亮通透,她羡慕茱莉亚·切尔德的珍珠项链,希望自己也能在做饭的时候保持优雅,她羡慕茱莉亚·切尔德的老公,体贴温柔,无尽的支持。
其实,朱莉和茱莉亚一样幸福。
她那善解人意,没有脾气的老公,在她因做坏了菜发狂时,在她泄气时,一直守候在她身边。
《朱莉和茱莉亚》的原著是我这几天晚上的枕边书。
看这样的书睡觉真不是件理智的事儿!
有一天看到嘴馋,起身找零食啃啃才罢休。
看电影时一定要把吃的放手边,否则真的禁不住诱惑啊!
几个月前看这部电影时,看完就拉着犀牛跑去大吃了一顿西餐才心满意足!
作为一个贪吃嘴馋之人,我对与美食相关的电影总是保持高度的敏锐,常常流着哈拉子双目紧盯电影中一道道美餐。
所以,听说我很喜欢的演员梅尔斯特里普出演了一部美食电影,我自然要将这部《朱莉与茱莉亚》找来好好看看,好好闻闻。
其实,看了这么多美食相关电影,我知道,美食电影从来不是仅仅和美食相关,它常常关乎人的生活状态,人的追求,人的成长,人的情绪,美食由各类食材加上各类调料,在各类厨具上由各种火候下的各类做法造就,想想看吧,这是多么恐怖的数量级的排列组合,一如我们的情绪,由万千因素造就,所以,美食是一种情绪,这部电影中,两个时代的两个女人,隔代烹饪,带出不同的情绪。
其实,这是一部情感单纯,线索简单的电影,一边是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主妇茱莉亚随着外交官的丈夫,来到法国,天性热情开朗的她,热情的学习烹饪技术,并逐渐积累海量食谱,终成影响了万千美国主妇的烹饪大师。
而另一边是21世纪初的美国纽约,朱莉是一个每天干着接听客户投诉这类困苦工作的小职员,她对现状有些困惑,同时热爱烹饪的她每每在烹饪过程中,在与丈夫享用美食的温馨中,逃离城市生活的繁忙与无趣。
捧着茱莉亚的经典烹饪名作,她萌生奇念,开通博客,要在一年内将茱莉亚的528道菜实践并在网上记录烹饪的点滴,可以想象,这是考验心智的美食长征。
整部电影就在两个女人的美食实践历程中不断切换,各自推进,同时又彼此相关,相关的往往是两人相似的人生阶段,或者困惑时,或者热情时,或者挫折时,或者成就时,两个时代的女人无法谋面,却因为一本美食之书有了联系。
其实,与茱莉亚产生这样联系的人何止朱莉一个,她们可能是千万家庭主妇,又可能是更多美食爱好的各方人士,而朱莉则是一个个体,也是群体的浓缩,和朱莉相比,相同的是她也不停的烹饪,不停的提升技艺,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不同的却在于,朱莉的态度,朱莉的情绪。
从这部电影的两条线索中,你可以明显感觉两人对待美食烹饪的态度其实是不同的。
尽管有人对梅姑扮演茱莉亚时,那显得有些做作夸张的鼻音腔调有些不适,但是我倒是很喜欢这样的嗓音和味道,茱莉亚在片中块头很大,却非常可爱,她常常发出爽朗的大笑,初到巴黎时,她即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带着好奇与热忱对待新的生活。
她是一个乐观的女人,她纯粹出于对美食的热爱不断实践着自己的烹饪爱好;她是一个倔强的女人,她为了让当时男性主导的烹饪学校的男人们刮目相看,可以仅仅为了练习刀工就切一桌的洋葱。
她也常常遇到郁闷之事,但是总是表现着惊人的反弹能力,很快就再次发出爽朗的大笑,这笑声驱散了生活的枯燥,驱散了烹饪的挫折,驱散了麦卡锡主义猖獗时对她家庭的政治压力,驱散了她搜集食谱,出版食谱的种种挫折,她将这种情绪带入到烹饪的过程中,带入到美食中,代入到食谱的文字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美国烹饪爱好者,朱莉就是其中一员。
朱莉对于烹饪的最初态度让俺同样热爱烹饪的女友心有戚戚焉,就是在烹饪的过程中,获得超越现实生活的自信与宁静。
而同时,现代人又是浮躁的,包括朱莉,她不自觉的将这种浮躁代入到烹饪的爱好中,当她立下一年实践茱莉亚食谱的宏愿时,一方面,这让她生活有了目标,有了动力;另一方面,烹饪成了任务,那些美食成了需要被完成的“目标”,成了个人的生活业绩和KPI指标,一种本应是乐趣的生活内容也开始异化。
一段时间,她关注别人对她的评价多于她自己从烹饪中,从美食中获得的乐趣,在写博客上,她经历的心情起伏想必也是不少博客作者都经历过的,从偶然有了兴致在网上写东西,感受写作过程和与人分享开始,到关心点击率,到关心评论好坏,以至于到了最后,几乎成了为写而写,而朱莉也一度筋疲力尽,为了她的热心读者,为了完成她的“壮志”,她有些迷失,那曾经让她短暂脱离枯燥与浮躁的烹饪过程变得比工作还让她恼火,当茱莉亚总是以美食来增进家庭关系时,朱莉却让丈夫负气离家。
茱莉亚与朱莉,两个女人隔代烹饪,却带着些出发点和情绪的不同,我一直认为,美食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情感体验。
我们常常在情绪不佳的时候说,“今天没胃口”,又可能在享用一顿美妙的大餐后大呼“真好吃!
”,进而心情大好。
烹饪是一种情绪,你不能将它当作目标,当作业绩,当作你必须攻克的堡垒,这样,你才不会为鱼骨没剔干净而恼火,不会为火候差那么一点点而发飙,不会为盛上菜后发现少加了一点佐料而郁闷。
而带着烦躁的情绪,你也不可能做出多么美味的美食,就如朱莉一度无助的横躺在厨房地板上。
还是像茱莉亚一样吧,这个女人起初只是普通的家庭主妇,但是却平和、乐观,以爽朗的微笑向四周传达着愉悦的情绪。
我喜欢片中这样的场景,大家围坐吃饭,茱莉亚大笑,进而大家也心情愉快的边笑边吃,这才是美妙的烹饪结果,它从味蕾传达到你的全身,让你的情绪变得美妙。
本片的结尾显得有些仓促却又耐人寻味,终于出名的朱莉,在得知自己被偶像茱莉亚不满的斥责后,带着片刻失落,却很快走出误区。
在电影中,没有朱莉和茱莉亚相互拥抱这样的皆大欢喜性结尾,但是朱莉被茱莉亚点醒后对人生的再认识却更加富于感染力,“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呼吸”,我相信,美食是一种情绪,它会渗透到一个人烹饪出的菜品中,影响自己,影响他人,还是带着放松和乐观的情绪去烹制美食吧,带着这样情绪的菜上桌,那才是美味和幸福的温馨生活。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0b05aacc051d511a00e928c3.html
演员所谓“本色出演”,只是黔驴技穷的托词罢了,Meryl,从来只有角色,没有自己的影子。
这一次,Meryl不是徘徊在爱情与家庭中的中年主妇,不是穿着PRADA的时尚女魔头,不是又唱又跳的妈妈咪呀,也不是封闭多疑的老修女,她是个头高大、有些大咧咧傻兮兮的大妞厨娘——茱莉亚•切尔德。
16次奥斯卡提名根本无法反映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成就,她16次被提名,只拿过两次,而这一次败给了桑达拉布洛克。
BUT WHO CARE伟大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不世出的演员。
2002、1949这是片中明确提到过的两个年份,当朱莉以舒服的姿势在沙发上和老公讨论朱莉娅的劲爆言语时,解开了我心中关于平行的困惑,这不是平行的两个故事,而是差距50年左右的心灵契合。
朱莉娅是美国驻法国大使的夫人,朱莉是纽约图书编辑的老婆,朱莉娅身在时尚之都,却爱逛菜市场远胜于时装店——她在满足自我爱好的同时顺便违逆了那个时代,朱莉则是普通的公务员一名,工作是听人抱怨,回家后需要发泄,她在逃避苦闷和治疗add的过程中靠近了自己的偶像。
她们都有深爱的另一半,不同的是朱莉娅并无全职工作,基本上她的生活被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取悦丈夫(毫无贬义,他们彼此的爱意令我动容),一块是与各种困难斗争,维持自己的爱好。
相对单纯的划分让她在二者之间游走自如。
毕竟大使需要好厨艺的太太帮助招待客人,而衣香鬟影的社交圈也不会令大大咧咧的朱莉娅感到任何不适。
21世纪的朱莉没有十足的好运气,虽然丈夫全力支持,并出了不少好主意,也会为她的每一次成功而欢呼,却还是有那通打到工作单位的电话,说他的困扰在于“eat too much and have less sex”,朱莉回之以“这不好笑”。
矛盾已经渐渐显露而追寻理想的朱莉并未上心,其实这是难以避免的,有了清晰的目标,女人也会和男人一样为了它而废寝忘食,然而传统的观念此时就会压制女人:你不能和男人一样废寝忘食不顾家庭。
回想起来,在朱莉娅初入蓝带烹饪学校被男同学们鄙视的时候,回家猛切洋葱的她,也曾被丈夫提醒,你是不是太好胜了,好在洋葱催人泪下的功力令这对夫妻有了相互倾诉的一层柔光,没有人舍得去否定一个非常非常努力的人。
此后,丈夫也只在姐姐桃乐丝面前轻巧地说过一句,“如果我不去厨房,就别想看到她”。
相反,朱莉无法对付龙虾时,只是尖叫着跑开,利用丈夫的溺爱去靠近成功,当丈夫也为她付出了,自然会要求更多的爱作为回报。
好在电影看完,朱莉在一次大吵之后及时醒悟,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一直想着我和朱莉娅,她曾是政府文员,我也一样,她的婚姻美满,我丈夫也很棒,我俩都曾迷失方向,但都被美食从各种痛苦中拯救出来,经历大致相同。
但事实上,我不如朱莉娅·查尔德,朱莉娅不会在东西煮过头,或是烤坏之后,大发雷霆,更不会怨天尤人。
何况她从不对丈夫疾言厉色,我能肯定,而且她从不认为婚姻可有可无。
而我却时常如此,不得不承认。
我真希望能像她那样,她珍惜自己的丈夫 而我没有。
这是事实,不过 这些只是现状。
”每个女孩子都需要练习。
有人用《Eat Pray Love》练习,有人用《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练习,但不管怎样,要坚信的是这世界上没有另一个你,她们是镜子,照出你可以做的更好的部分。
梅里尔·斯特里普这次口音很重的表演必将为她再赢丰碑,就如《无良杂种》里的布拉德·皮特一样。
有趣的地方:朱莉30岁的生日pary上,丈夫送上珍珠项链,他说,可能朱莉娅的是真正的珍珠。
看来黄金有价珍珠无价,爱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朱莉和丈夫吵架后,朋友打来慰问电话,朱莉掩饰说丈夫去买pizza了,朋友惊呼“你放弃了?!
”原来吃pizza等同于放弃厨艺的做法,汗颜。
振作起来的朱莉买菜归来,在楼下遇到回家的丈夫,和好了,一起走向位于pizza店楼上的家。
影片里的真实在于,朱莉和朱莉娅都不掩饰对朋友的意见,率性的表达,真心的赞誉,生活味道因此而蔓延。
朱莉娅说讨厌朱莉,未能考证,可能是记者的杜撰。
如果真的讨厌,也不出奇,朱莉娅花了8年时间,而朱莉用了1年来复制,获得的fame大很多,侧面反映出版业的变迁哪!
1949年Julia Child随外交官丈夫来到法国,欧洲田园式的生活是那么令人向往,Julia也不例外。
但真正让她爱上这个国家的,是这里的美食。
她通过一本名为《掌握烹饪法国才的艺术》的书将法国烹饪介绍给“没有仆人的美国人”。
2002年Julie Powell和丈夫搬到了纽约的皇后区,平淡而无聊的生活让她心生厌倦,唯一能让她逃避现实的就是烹饪美食。
在丈夫的建议下,她开始写博客“Julie/Julia计划——做给没有仆人的美国人”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纪的女人本没有交集,却被烹饪美食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美食类的电影总是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电子情书》、《西雅图夜未眠》、《当哈利遇到莎利》都是导演Nora Ephron的应典之作,这部也不例外。
相比较那些浪漫爱情,这部显得格外清新,就好像主人公在和美食谈恋爱。
两个貌似有点傻大姐的女人都在做饭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慰藉。
姐做的不是菜,是生活。
Julia Child将法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写成一本有关美食的书带回了美国,半个世纪后,在一间狭小的公寓里一位政府的小职员正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
365天,524道菜,从最简单的煮鸡蛋到红酒炖牛肉,从“龙虾杀手”到给鸭子脱骨,失败的泪水,成功的喜悦,每一道菜都是生活的体现。
当Julia Child收到自己写的书,当Julie Powell完成最后一道菜,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们自己能体会到,但无疑她们是最幸福的,因为她们通过烹饪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Julia Child真人身高1.88米,梅姨的身高确实无能为力,但梅姨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神似。
看过一些Julia Child电视节目的人都很佩服梅姨惊人的模仿能力。
口音、神态、举止,就好像Julia Child自己演自己。
Julia刚到法国的时候,惊讶于这里的妇女不工作,她无法接受整日无所事事,最后她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是做饭。
可家庭主妇的雕虫小技怎么能满足我们日后的厨神呢?
Julia来到蓝带厨艺学院学习。
这里一水儿的男人,他们以为来了个无聊打发时间的小姐,可他们错了,起初连洋葱都切不好的Julia最后比他们谁切的都快。
这是Julia最快乐的时光。
在学校学习的几个场景里,梅姨的小动作尤为可爱。
向旁边不屑她的人做鬼脸,在自家厨房用上百个洋葱练习,完成任务时得意的表情,上课听讲的专心致志,遇到刁难自己的院长在背后吐舌头…这些小细节都充分体现了Julia的乐观、天真。
连她丈夫都说看Julia做饭是一种享受,这个身材高大的女人是如此可爱!
Amy Adams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演员,她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不逊于梅姨。
角色本身并不讨喜,一个整天抱怨工作、一事无成的政府小职员,只能借着做饭发泄。
如果只是一时兴趣,她可能不会坚持那么长时间,但Julie做到了,坚持是她最大的本钱。
在这间狭小的厨房里,用心烹饪着每一道菜,排除一切杂念。
美食是她们的一切,如此相似。
我们都曾有梦想,心怀梦想,就像电影中的。
下班时候草草在办公室看了“julie and julia”,对Julie坚韧的精神记忆深刻,因为生活枯燥乏味,于是打算把法国菜谱里的500道菜花一年时间都做完,并且写博客直播自己的成品给大家分享。
这也是个不错的生活目标,哈哈。
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
从迷茫的生活中又找到新的人生方向。
现在的我也持续这这样规律的生活,平淡乏味的日子,给自己多找个人生目标,然后为之努力。
比如坚持每天慢跑5公里,因为我是易胖体制,所以只能靠这个来维持体型,而且还要注意吃喝,话说已经好久没碰油的东西了,糖类也摄取的很少了,吃的时候会自动避开,心理自我催眠说这都是些不好吃的东西。
本来连淀粉类的食物也一起避掉的,后来发现不吃会头晕,还是多少得吃一点。
我一个好友是吃不胖的体制,怎么吃,吃再多都不会肥,有时觉得上帝是在太不公平了,我要花费很大功夫才能维持的体型人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拥有,但是转念一想我天天慢跑,这样身体会更健康,机能也更好一些啊,然后心里就平衡了很多。
天天坚持跑5公里,天气冷就去健身房跑,暖和就去学校操场跑。
这样下来心肺功能增强了很多。
我每天都8点起床,在家做个简单的早餐,麦片+牛奶+黑芝麻,麦片是无糖的,牛奶是增钙的,黑芝麻是增加发质柔韧度的。
然后9点多到公司,开始工作。
6点多下班,7点多到健身房,开始跑步+舞蹈。
9点半到家,洗衣服,睡前要喝杯牛奶看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英文小说类的,或者财经,或者漫画,12点前就要入睡。
强迫自己看原文资料,看不懂就查字典。
周末一般起的比较晚,没事的时候就收拾下屋子,一般下午去健身房跑步+游泳,可能还要学下舞蹈,以前一直觉得自己身体律动不是很好,但是不知道怎么的,现在一听到节奏快的歌就不由得律动,小K说可能是前段时间去PUB太多了的缘故,汗。
总的来说也可以发展成一个长处啦,哈哈,主要是要找个靠谱的老师。
有时会跟朋友出去逛街,吃饭,或者K歌,玩乐,总之,已经逐步脱宅。
现在前一天会想好第2天要干啥,然后写个List,第2天按照这个list上的条目逐条完成任务,以免忘记。
以上就是本人规律有充实的一周生活,哈哈。
目前是这样,我想我想应噶可以坚持很久吧,哈哈。
北京的春天来了,外面挂起了沙尘暴,天气暖和了,因为晶姐的婚礼,好多人都赶到北京来了。
我跟珠珠提前去晶姐婚礼所在酒店入住,难免不了几个人要讨论一番几个老话题,我惊喜的发现晶姐的父母比她更能说更幽默,哈哈,基本上人只要坐在那听他们说就可以笑得前仰后附了,这就叫有其父母便有其女么,一家人都很能说,哈哈,真是太妙了!
每次珠珠来都会必不可少的去西单,话说我实在是不喜欢跨区逛街,总觉得好像去外地一样,所以来北京3年一共也就去过3次西单,汗,还没得珠珠熟。
现在有了4号线了,不用再转乘好几趟地铁了,哈哈,还算方便。
去西单就是开始大肆的淘货,化妆品,衣服, 最近对原点,粉红蕾丝的东西有大爱,买了很多相关的东西,哈哈。
话说我还是蛮想买套倩碧护肤套装的,但是一想到家里还有那么多护肤品没用就觉得焦虑,汗,还是缓一缓,用完再说……买了件粉红底白色圆点的泳衣,8折还送个粉红色泳镜,超可爱,于是迫不及待的第二天就穿着我的新装备去恒温泳池一试身手,结果第2天不信感冒,汗,养了3天才养好,真是……太惨了。
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很有点意思,上一期刚刚为读书写作的女人说话,这一期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又要高呼主妇万岁,好不自相矛盾。
作为前者,曾经有读者写信问过我,女作家是不是都鄙视世俗的生活,瞧不起做饭这种事,我回复说写作的姑娘里有很爱做饭的,不写作的姑娘里也有很讨厌做饭的。
做饭这种事,和读书写作根本不是对立的。
当然很多人并不这样想,比如《朱莉和茱莉亚》中的主人公朱莉,作为生活在美国曼哈顿下城区的一名普通政府文员,家庭主妇,刚过而立之年却庸庸碌碌。
她原来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可是她一事无成,于是在沮丧和赌气之中,决定要在一年之内完成美国最受欢迎的名厨茱莉亚·切尔德的那部《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中的全部524道菜,并把这期间的点点滴滴的感受用博客记录下来。
用现在话说,就是做一名美食达人和草根名博。
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在自己的坚持和大家的鼓励下,朱莉还是将它胜利完成了,她把她的这些经历写成了书,并且最后还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
在电影中,穿插着的还有茱莉亚·切尔德夫人在1949年定居巴黎后,用整整十年的时间完成《精通法国烹饪艺术的艺术》的经历。
我个人认为这是整个电影里更好看的那部分,看着茱莉亚带着珍珠项链,头发温丝不乱的在厨房里做饭,看她为了学习厨艺切了跟小山一样高的洋葱,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前一阵曾经看新闻说,有政协委员提议家务劳动工资化,结果媒体到民众中调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笑话。
在论坛里经常看到有人讨论,女人要不要回归到家庭中去,身边也有很多女性动不动就感慨,外面的世界太无奈,还是回家当家庭主妇,找个老公来养比较安逸。
还有人拿西方,拿日本来做例子,觉得人家经济条件好,男人在外面奔波,女人都不用工作,在家享福,那才是最理想的家庭模式。
曾经读到过一个娶了日本太太的中国男人讲述的故事,他在日本生活,结婚不久之后,太太就提出要辞去工作回家做全职太太,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会被人说老公养不起,于是他也就同意了。
太太回家后,每天尽心尽力,把家里拾掇的很好,一点家务活也不让男人干。
但是你知道在中国,男人有时候也是干干家务的,这个男人是很好的人,有时候就觉得回来也给太太帮把手,一来二去,太太有一天就很委屈的对他说,你是不是觉得我的家务做得不好,工作做得不好,所以才要自己动手的,你是不是不爱我了,嫌弃我了。
结果把中国男人吓了一跳,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干家务了。
读过这个故事,我也恍然大悟,再联想到看到其他国家的主妇,让我对主妇这个职业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以前我也曾一度认为女人回家做全职太太就是吃男人的喝男人的被养起来,是社会富裕的表现。
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对家务劳动的尊重。
而这位太太的反应,其实和职场上对待工作的反应一样:我的工作都被你干了,那我岂不就可以被老板炒鱿鱼了吗?
事实上,做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曾经买过一本日本主妇写的关于收纳的书来学习,看完之后,对日本家庭主妇们的敬重之心也油然而生,她们勤劳而有智慧,有经济头脑,把家里的一切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得甚至用牙刷来清洁厨房的瓷砖缝,一丝不苟的态度,一点不比在外面工作的丈夫们差。
小家庭的主妇勤劳节俭,大家庭的主妇精明能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的主妇,能够那么心安理得的呆在家里不出去工作,出了什么问题,还能够理直气壮的跟丈夫据理力争,离婚的时候全社会都认可家庭主妇也要分一半财产,不会觉得自己对这个社会毫无贡献,比人矮一节的原因。
因为不出去工作,并不是做依赖丈夫的寄生虫,这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她们同样为这个世界创造了社会财富。
也理所应当得到社会和家人的尊重。
而我们有些人,显然是学到了人家的皮毛,并没有真正的学会尊重,年轻的姑娘连煮饭放多少水都不知道,就口口声声的说要去做全职太太,不过是觉得凭着漂亮就该去让男人供养,过舒服的寄生虫的日子罢了。
而某些男人老想把女人轰回家,但是他们从心里鄙视家务劳动,从来不认可这也是为社会做贡献。
所以对于这个国家大多数的女人来说,回家做家庭主妇是一件被剥夺了社会价值的事,成了一件危险的事,这不仅仅是经济原因所致。
还有对家务劳动的态度所在,所以才会出现调查的时候,男人和女人都认为,家务活不应该算作社会价值。
中国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中国的价值观,注定了我们没有了不起大的,成功的主妇,因此电视电影上凡是和家庭用品相关的广告,都是找漂亮的女演员,模特儿来假模假式的演一遍。
这也使我怀疑中国观众在看《朱莉和茱莉亚》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否终究会有点隔膜。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家庭主妇,茱莉亚·切尔德夫人的例子是非常典型的,她就是凭借她自己的实力和努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天分,将家庭主妇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的,十年默默无闻的主妇生活,没有现在这样的博客可供她进行生活秀,没有读者,没有观众的鼓励, 524道法国菜,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是她一丝不苟的研制成品,也同样是艺术品。
出版商曾一度嫌她的书太不像家庭主妇的小食谱,但是她坚持,凭什么主妇就只配看傻瓜烹饪手册?
最后,这本七百多页的烹调书在美国再版了将近五十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为她最后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爱。
包括我们这部电影的另一位女主人公,刚刚三十岁的朱莉,开始的时候,她想当作家,却只写了半本书就半途而废,讨厌自己的工作,也讨厌自己,她开始想到做这件事,也就是因为无聊和郁郁不得志所致。
但是到最后,等她真正完成了切尔德夫人的五百多道菜,她对自己的过去也开始重新审视,她学习到的不仅仅是524道法国菜,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无论做什么,哪怕是一道菜,都不能空谈,也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坚持不懈,注意细节,勇于实践,永远珍视自己,相信自己,热爱生活。
所以在最后,她虽然没有得到切尔德夫人的承认,但她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爱着心中的偶像,因为她已经教给自己太多。
2004年秋天,茱莉亚·切尔德夫人去世,享年92岁,她一生喜爱厨艺,热爱生活,友善待人,与丈夫保罗彼此相爱,相互支持走过近五十年的岁月,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
《女友LOOK》专栏,平媒勿转
这部电影太可爱了,无论是茱莉亚说话的腔调,做菜时的欢乐,不在乎的哈哈一笑而过还是她与老公的蜜里调油,都让人由心底的觉得欢乐、愉悦。
365天524道菜,这种数字听着好像没什么,可实践起来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至少对于我这种厨房菜鸟是这样的,那可是要非凡的毅力跟勇气的,尤其是你发到网上,有那么多网友无形的监督你,从茱莉跟她老公的对话里就知道每一次失败打击重重,最后她能完成给自己定下的约定,我觉得特别了不起。
茱莉与茱莉亚的两段美食烹饪穿插得非常好,一点都不突兀或让人跳戏,配乐棒极了,里面每一道美食都让人胃口大开,连茱莉烤糊了的牛肉我都在想那会是什么味道,看起来也还可以啊。
这部戏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唯有爱与美食不能辜负,非常非常推荐。
人高马大的Meryl Streep疯疯癫癫像喝醉了酒一样。只要有她的片子都没法喜欢,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吧……
梅丽尔斯特里普演成这样为什么还能提名?实在受不了她的腔调。絮絮叨叨
梅丽斯特里普吊高音嗓子。。崩溃一次又一次
法国菜!
生活中总要有热爱的东西,这个立意虽然滥但总是能直击人心,但这个故事讲得太烂了。首先不觉得Julie有多么get drown,当然可以说她的生活或者说很多人的生活确实就是沉闷窒息,但电影也没体现出做美食究竟给她带来了什么变化,全靠旁白。两个时空几乎没有任何情感呼应,全都是Julie 在说自己learn from julia,但学到了什么看不到。故事也讲得让人冗长烦闷。
真正美味的關係是在生活中感受到愛,在愛中擁有酸甜苦辣的各種滋味,以真心相伴,餘味自然無窮。
看不下去都。。。
拯救自己就是拯救世界
最后20分钟坚持不下去了,好久没有看这么无聊的电影了,那梅姨的腔调最是让人恶心。
特别美好特别治愈特别好吃!
红酒炖牛肉啊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说实话 就是因为梅姨把茱莉亚演的太相似了,我才无法接受的。
最后留点遗憾好,两个时空不必相遇,敬仰和误解才是常理。
看不下去。
学会了继Ratatouille之后的第二个法语菜名——Boeuf Bourguignon,无可抑制地爱上了Amy Adams。是,我之前也很喜欢她,但现在全然是在falling for her了!AA在我心里大概就有Julia在Julie心中那么完美。以及这是我看过的最赏心悦目的交叉叙事电影。
蛮一般的电影。。Meryl Streep演美食家。。真不知这位常青树还能演多少部佳作。。呵呵。。
看的时候 没先看背识!!
梅姑腔调太奇怪..
美食不够诱人,讲女性伟大又不突出,说探讨人生意义又不深刻,总感觉是少了一个核心的东西。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法国口音的美式英语,真叫人受不了,也差不多给后辈让让位啦,别老占着提名了。
看了Nora Ephron最有名的四部电影,居然四部都讨厌……当然本片最烦人的还是Meryl Streep那造作法国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