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米
متر 200,200 Meters,瞒天过界(台)
导演:安敏·纳耶费
主演:阿里·苏莱曼,安娜·乌特伯格,莫塔兹·马希斯,Lana Zreik,Gassan Abbas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土耳其,瑞典,约旦语言:阿拉伯语,英语,希伯来语年份:2020
简介:巴勒斯坦人穆斯塔法和他的妻子儿女住在隔离墙的两边,距离只有短短的二百米。迟迟拿不到工作许可的穆斯塔法只能等待亲人定期来访而无法履行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一天当听说儿子出了意外,穆斯塔法决定以走私的方式铤而走险;然而与一位喜欢拍纪录片的德国女孩等人的相遇却在悄然改变着穆斯塔法的内心。详细 >
墙电影。一家人的灯火信号,把心灵选择给影像化了。当男主角反省并质问黑车路上的每个人,200米可能已经是理想化的,尚还看得见的心灵距离。
2021.06.12#SIFF2021#片尾西岸彩灯亮起的那一刻真是让人泪目,200米,两个国家,一个家庭,国情、宗教等诸多问题导致了片中这个家庭所面临的困局,稍微了解一下巴以边境的形势可能更有助于对影片的理解。整部片子的节奏比较紧凑,人物情绪变化,冲突爆发等情节过渡自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SIFF2021第13场
民族主义该死,大国沙文主义该死。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跟昨天的《天地之间》比,这部简直太棒了,很难相信是导演处女座。节奏 细节都处理得不错,调度 人物当然有很大提升空间,但在金鸡看到这片,非常非常满足了。
@2021-06-20 8.0
关于巴以冲突的公路电影,中间冲突都能猜得七七八八,最后关于身份的反转以及众人的反应没想到,加一星
上海国际电影节20210612天山影院No4。在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冲突的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是主旋律是电影节评委的风格。不过同样是讲墙的公路电影,此片更多的是平白叙述,哪怕是剧情冲突阶段都很平淡,整体略显压抑,应该是为了表达无奈(虽然感觉力度还差一点),而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内容就丰富许多,戏剧冲突情节起伏人物情感联结都更为精彩更能调动观众情绪。当然也有喜欢的部分,一处是结尾处傍晚日暮关于墙的一段延时摄影,不能前进一步也不能后退一步摆脱不了也突破不了;另一处是父亲为妻儿在墙的那面挂起了彩灯互道晚安,无奈生活(存)中有限的浪漫。
竟然还挺好看的!简简单单的!
生活不易,且活且珍惜。
估计没有这样的电影,很难看到这样的生活场景也很难体会巴人的具体困境。但是的确很多地方让人不解,不能充电的三星真的很坚挺;大哥会看相吗,怎么就知道姑娘爸爸是以色列人;最离谱的是偷渡接应小哥,一慌连车都不要了,怎么不干脆也把身份证放在地上呢?
相距直线200米一界之隔,亮起的彩灯是希望吗?令人心碎。当我们谈论民族冲突的时候在谈论什么,是你我祖祖辈辈起背负的隔阂,是现实生活的摩拳擦掌,是普通人的也许生离死别
#2020金鸡 矛盾冲突x3 人物设定很巧妙 喜欢降调钢琴来作配乐 很适合整部影片基调 (是处女作也太厉害了8 btw感觉既然是影展 影院能不能引导提示观众亮灯了再离场啊....
2020金鸡#9 大早上看的有点小困,剧本调度演员没毛病
#2021 SIFF 这已经是我今年上半年看的第三部巴以题材的电影了,很巧合。每一部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这两个国家现状的不满,和渴望解决问题的态度。这一部是通过家庭,两间直线距离只有200米的房子,但却恰巧在两个国家,中间隔了一道高墙,无法简单的见面,叙述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纠结。并通过一段公路片式的情节,让电影达到高潮,一辆汽车能让三中语言共存,为什么一个城市却不能让一个好好家庭团聚?
这次又回到了巴以问题人为建立的高墙(8米)把一座城生生分割成两部分 也隔开了一家人 直线距离却只有200米为了见面 没有证件 不得不用上各种方法像是跟着主角走了一遍巴以的偷渡路 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英语之间努力分辨电影节的片子就目前为止 我看的质量都很高
非常特殊环境下的情感
2021siff
8.6 这是个关于墙的故事。墙在具象的世界阻隔200米的距离,也在幽幽之中隔阂人的悲喜。从巴勒斯坦《200米》赶到以色列的《穆兰诺的游魂》,注定的巧合,我相信,我们去泪流他们的故事,也会有人来感喟我们的故事。
导演在叙事上非常成熟,能把一场偷渡讲得扣人心弦却又不掉落抓马俗套其实挺难的。用家庭的羁绊做线索,与现实中的巴以冲突做对照,仅仅两百米却一墙之隔遥遥相望,每晚天台的约定灯光充满了浓浓的父爱。最后一幕布满彩灯的天台更是给这个故事添加了一抹珍贵的温暖,爱与和平是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