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请允许我先大肆地抒发一下:If I was there......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所以一切推想都只限于“假猜”。
我是一个记者。
并且狂热地迷恋于调查性报道,越复杂就越来劲。
于是,坐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第一次失去了观影应有的relax——我居然不由自主地有一种与Russell Crowe饰演的记者并肩作战的tough却相当过瘾的体验。
是的,I was there!
为拿到每一个新的进展,同步思考着各种突破口,就差没掏出本子做笔记了。
这绝对是一种职业本能。
也许外人会觉得很无趣,或者觉得是看到一个自恋的疯子,但当事人其实早就已经high得不行了。
特别是当你拿到很重磅的“独家消息”时,心情足以激动到陷入这样的幻境之中:你夹杂在某条繁华大街的人潮之中,所有的人,在slow motion的状态下,统统是在与你逆行!
而你孤身一人,被自信的情绪所带领,丝毫不担心会被扑面而来的汹涌人潮裹挟而去。
那种自信来自于你是外界少有知道真相的人之一。
这就是做记者的乐趣所在吧。
现在想想,其实也够虚荣。
BTW,因为看得太投入了,以致于在片子放映的两个小时中,被灌满了职业责任感的我,潜意识还在很傻冒地要求自己说:没有借口拒绝接听每一个打进来的电话——万一和工作有关呢?
最终,我的观影被电话打断了七次,且真的全是与工作有关。
这叫我说什么好呢?
2)看了评分,几千人才评了六点几。
这说明,State of Play注定是为某种特定职业人群所欣赏的电影。
嘿,我说,Russell Crowe演得真不错。
至少让你看到一个“老牛记”比较真实的一面(现在你应该相信我有足够的理由这么说)——跟熟悉的线人打听事情的时候,方式之柔软灵活,活像一条水蛇;对于处理生死攸关的局面,也是个外行,做不到像007那么帅;想拿到重大报道的那种欲望,有时候会令他忽略掉“首先要保护朋友”这条原则;在最接近真相本质的最后一层“窗户纸”面前,还有什么废话可说,捅破它!!
不管对其背后的内容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捅破它”,必定是那一瞬间全部职业激情汇注的焦点。
3)Kevin Macdonald,我不怀疑这个英国人为什么酷爱拍black story。
因为他来自那个最混乱的城市——格拉斯哥。
每次一想到去格拉斯哥,我都有一点要奔赴一场探险的心情。
这是一个黑色城市。
即使站在中央火车站门前,依然没有什么安全感。
即使张口向一个交警问路,他一开口,那每个词的发音向往“斜上方”飘去的感觉,实在充满了鬼气。
这样的对话,总让我的大脑开小差,觉得面对这个警察没准会有一份相当可怕的night job都不一定。
又跑题了……拉回来。
Kevin Macdonald不算一线实力导演,但他还算是继承了英国导演的血统。
故事讲得干脆利索。
地点、人物的覆盖面,特别是台词的表达,充满了我所至爱的英国式的收敛。
精力的重点,全都放在线索推理的向下“探底”能力上。
简单说就是一种“钻”劲。
这故事最大的硬伤,我认为是在于,当进展的挖掘到了“总点给出些线索”的阶段,编剧很轻易了安排了那个偷包的女贼,带了一打照片,主动找上了记者。
这种慧眼识珠,真的好假!
此外,片子的拍摄和剪辑部分,我实在找不到亮点。
比如,想用地铁到站前给站台上等车的人带来的那种冲击力来提升凶杀前的紧张情绪?
come on但凡有点坐车体验的人,怎么可能会被这种小阵式所震摄。
4)请让我最后再发发感慨吧。
关于Stephen。
他找到Cal对他说:i think she's not suicide。
当你凑齐了所有的信息碎片于最终完成了整幅拼图游戏时,你发现,这个bad guy在说出一个事实的同时,其实是在有意把我们的帅哥记者Cal的调查向他对他有帮助的那个方向发展:打掉那些对他有威胁的势力,从而让事情向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进展。
借刀杀人——是很多人在面对媒体记者时,所抱有的打算。
想到这里,我怎么能不感慨?
因为每一个我自己所做的报道,最终完成的拼图与这则电量故事都几乎如出一辙——每个采访对象,他愿意跟你讲一些事情,又或者拒绝(有时严肃、有时则暧昧),每种行为选择的背后无非都是一种利益在驱动。
有时候,作为一个记者,我们思考最多的,往往是在寻找每个人的利益驱动点,从而帮助辩识所获信息接近事实真相的距离。
每一个人,都是趋利的。
这真是一个有点冰凉的总结。
OVER
阴差阳错的安静地看着这部刚上映不久的影片,2个多小时,它没有让我觉得枯燥和乏味,剧情还是颇有意思,谍中谍,迷中迷……关于政治那个是最丑陋的东西,作为退休军人为首的集团获取暴利的工具。
关于媒体我不太清楚国外的媒体,传统媒体,如《环球时报》这样的媒体对政权内部问题的揭露,不迎合大众或政府,挖掘的是最真实的事件。
这是挺不容易的事情!
关于信仰杀手残忍的杀害一个一个无辜的人,可这都因为信仰,他自以为是的那种爱国情绪是他的信仰,为之付出的代价太过巨大。
关于婚姻10年的婚姻,不论有怎样的裂痕或问题,在对抵抗外接侵入来说,是团结的!
在新闻发布会上,在主动去报社澄清的时候,一切的动力是源于婚姻的本质。
关于友情男人之间,男女之间,友谊显得那么不动人,在利用和被利用上,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关于爱情索菲亚为了爱情,失去生命;斯蒂芬也正因为爱情,因为怀疑,因为占有欲才失去挚爱,换来一生伤心!
关于政客那个是不能嫁的动物,因为你不知道何时他会让你强装笑容在世人面前说我相信……关于记者一份很令人向往的职业,但,也是最不能信任的动物,除非,你和他是一类的。
关于我重新开始,慢慢会习惯这样的生活,深夜11:37影片结束,走到电梯间,顺着下10层,一根烟尚未抽完,今夜,微凉……
今天一个远在加州的哥们兴奋的向我展示Twitter的强大:一天他从教室出来嗅到空气中一股糊味,马上反应过来一定是有什么地方着火了。
于是他马上在Twitter上搜索关键词,果然找到了大量关于火灾的具体信息——Google上面没有,圣何塞水星报上也没有。
最新一期的中国新闻周刊也在为更加职业的“公民报道者”振臂高呼,而通过twitter,围脖,这样的“公民报道者”将会爆炸性的增长。
甚至,已经有人惊恐的将twitter和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活动联系在一起,今天看到国内某篇严肃的文章详细的描述摩尔多瓦的一次群体性事件和“美国国务院的支持”下几个小青年的twitter之间的伏脉千里颇令人嗅到一股新的气息:时代变了。
正如当人类发明汽车以后,马车工业就迅速衰落一样。
当twitter踌躇满志的财务报表泄漏的同时,今年到处充斥的,是报界的哀鸿遍野,随着一个又一个报纸的歇业,这个传媒帝国正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下一家甚至或许是Boston Global。
所有的大佬都在奋力的抓住最后的稻草,甚至不惜以近乎屈辱的姿态向Amazon的新贵Kindle屈膝,既便如此,也仍然不容乐观。
那又怎么样?
时代变了。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blog,twitter或其他微博客,我们人人都是记者,我们有无比强大的人肉搜索——甚至只要不牵扯未成年人,就受权利法案的保护,就算是在某个邪恶国家一个叫宁夏的地方叫停这个,也不过是螳臂挡车蚍蜉撼树罢了。
报纸,你Out了。
所以有了state of play这么部电影。
这部片子的主旨,就在于总编辑的一句话“The real story is the sinking of this bloody newspaper”,是的,这部电影里的报纸就像一条濒死的老狗,在大限之前频频的向主任摇尾乞怜,希望在壁炉前面多享受一些温暖;就像一个年老色衰的演员在最后一次演出的谢幕之时再三的鞠躬,渴望能将排山倒海的掌声保存在记忆里面。
所以,这部片子试图通过一些列的细节,试图唤起观众对于已经过去的无冕之王时代的一点点记忆: Washington Global,政治丑闻,(法力无边无比强大酝酿阴谋藐视一切公益的)Corporation,(以公益为幌子实质却是草菅人命机关算尽试图操纵民意捞取政治资本的)明星政客,(冒着生命危险却愿意把身家性命都寄托在记者身上的)“深喉咙”,以及(恪守职业操守将职业道德凌驾于爱情、友情、金钱和个人安危之上的)英雄小记者,甚至是会议室的墙壁上那张尼克松的脸——导演生怕观众沉浸在剧情之中而忘记那个无限光荣的年代,以及那个年代里美国人民公益和立国政治理念的看门狗——华盛顿邮报、艾斯伯格、伯恩斯坦、伍德沃德等等。
这部电影真正的反面角色,不是本•阿弗莱克扮演的众议员,也不是邪恶的军火公司、抑或腐败的党鞭,而是汲汲于低级趣味的博客写手,以及自甘堕落的电视新闻、报业同侪。
明显,对主角团队的最大干扰来自于他们,而非那个看似强大,但却从头到尾蠢得要死,无能的一塌糊涂的,每年入账400亿美元的军火公司——从头到尾,他们甚至只是通过个别人做了几个无用至极的恐吓。
而那些博客、电视新闻却按部就班的被阿弗莱克玩的团团转,然后让总编把所有压力都倾倒在主角的团队身上。
“Thou shall know the truth, cause the truth shall make thou free”,这句话不仅仅写在CIA兰利总部的墙上,也是写在美国人政治智慧的核心。
这部电影里面,最大的权力斗争的主战场就在报纸的头版、电视的屏幕和显示器前。
民众获得“真相”的渠道无疑相比300年前上升了若干数量级,但是民众获得的“真相”质量却相反的被摊薄了许多,博客和电视新闻更喜欢的,是谁和谁搞了3P、情杀以及帅哥美女的一夜风流。
诚然,从江户时期的日本到现在的一本便利,这些韵事最为朗朗上口,但当博客、微博客统治传媒渠道的主流的时候,一个精通注意力操纵的政客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而独立思考、严谨、深度的“扒粪”或许不再适应新的商业模式了。
这也是电影的导演所试图构筑的一幅图景,你可以视之为杞人忧天或者赤裸裸的恐吓,但这就是导演所试图恐吓观众的:时代变了,未来谁还能来守卫我们的知情权?
Cal 从没告诉Stephen关于26,000这个数字 而当Stephen和Anne一起来揭露真相之前 他们在家肯定已经商量过了 所以这个数字应该是他们商量的过程中Stephen告诉Anne的 也就是说 Stephen之前就已经知道Sonia Baker的底细,当然也包括工资 那么 他一定曾派人调查过Sonia 而当他知道Sonia的间谍身份之后 他甚至很有可能会想除去她 想起Sonia死之前在地铁站跟踪她的杀手 Cal隐约觉得他跟Stephen有存在某种联系 他好像在哪里见过他们俩在一起的样子 所以他冲出去找他曾经看过的某份报纸 果然那上面有Stephen和杀手的合照 在底下 Cal 还发现了杀手的名字 Corporal Bingham 所以他就去找Stephen摊牌了 路上顺便报了个警 以上PS: Cal是本剧当仁不让的主角,除了个人生活不太检点以外,其无惧权威、大义灭亲的职业操守高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Russell Crowe的演技扎实、无可挑剔。
但个人觉得其实Stephen和Bingham的悲剧更加亮点。
总的来说,Stephen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他应该的确是没想杀Sonia的,所以开头他听说Sonia的死讯时,才会在会场当众失态,因为他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而且后来他听说Sonia不仅爱上了他,主动停止了间谍活动,还怀孕了,还不敢告诉他,还死了。。。
当场就崩溃了。。。
最后,当Cal来摊牌的时候,他之所以请求Cal放他一马,我觉得不仅仅是出于求生,他心里还有更大的目标没完成,更是出于对Sonia的内疚。
后来他知道向the Reporter Cal McAffrey请求是没用的,改以朋友的身份再求,结果Cal扔下一句“I lied when I said I didn't call the police”, 甩一甩飘逸的长发,飘然而去。。
Bingham是个理想的忠于国家的士兵,他不能容忍任何类似PointCorp的存在,所以他未经允许就杀掉了Sonia,并且为了他和Stephen的共识--除掉PointCorp,他还打算继续除掉Cal,最后被群射。。
把6集迷你剧压缩成两个小时的电影,我只想说信息量真大。
看完第一感觉是电影不像绝大部分人说的那样是在讨论新闻媒体的生存价值,而是一部纯粹的悬疑侦探片。
我对此片的喜欢也是因为在观影过程中似乎找到了看《神探夏洛克》的快感。
开篇就展现了媒体的杀伤力,在那时博客上的网络写手可以轻易的任何一二公众人物拉下神坛,再与这种网络传播有这无限的传播速度。
因此在看到议员陷入舆论挣扎的时候,我一度认为这会是像《黑镜》第一集那样来反讽现代社会新闻媒体的发达带来的灾难,可影片只是借由其背景来发展一个侦探故事。
对于记者,他们只是要个头条故事而不是真相,所以我不认同其它影评认为影片是在赞扬记者追逐事实的执着或是褒扬报纸打到了政治黑幕,男主角卡尔调查此事时为了朋友,助手德拉是为了职业中对最大的头条报道,报刊室为了销量,他们的调查目的都带有私心。
至少两人再发现报导已经发展成政治黑幕之前,他们的目的都未纯粹过。
回到影片本身,这种抽丝剥茧的剧情最能抓住观众的心,会无时无刻体现出故事的张力。
所谓张力,就是剧情不断给观众带来紧张的刺激,不断给出新的线索来激起观众。
而且影片没有滥用一般的类型片元素,什么各种飞车追逐,枪战之类的来伤害影片的节奏。
即便是停车场的枪击部分,也带来很强劲的压迫感。
(可参考《沉默的羔羊》和《七宗罪》,纯粹靠悬疑,不带各种什么场面元素)。
罗素克劳表演有棱有角,只是本阿弗莱克依然是那个演什么都想本阿弗莱克的本阿弗莱克。
两个人得对手戏出色,最后挖出事情真相后故事显然松下来了,还好靠着两人的表演没让影片完全烂尾。
http://axinlove.com/2009/08/state-of-play/《State of Play[国家要案]》剧情与悬疑by @xinl.ve 090824观众观赏电影时,会主动接收信息,回想片中前段出现的剧情,预测即将发生的剧情,并全面地参与该部电影的形式创造。
电影则运用引起好奇心(Curiosity)、制造悬疑(suspense)以及惊奇效果(surprise)等手法,来诱发观众的心理反应。
观众也因此发展出对剧情走向的一定程度的预期。
这些共同控制着我们对电影的期待,直到片子终了。
结局具有满足或出卖观众期待的剧情结果的职责;它也可以引发观众去回想影片前段的剧情,并可能引发他们从一个新的观点去回忆。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8e[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 David Bordwell & Kristin Thompson由以上的这段话,对观众而言,电影至少需要传递着有关故事的剧情和悬疑,以及有关心生期待等三方面的内容。
剧情是讲诉一个完整圆通的故事,悬疑把观众的屁股牢牢钉在板凳上,而满足或出卖观众的期待则是编导与观众的想象较力。
对一部以人物对白为主、气氛烘托叙事的“简洁”电影而言,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让观众认同情节设置并乐于参与电影的形式创造。
《State of Play》的简洁在于没有华而不实的爆炸、枪战或打斗场景,虽然主演是曾经的角斗士Russell Crowe[罗素·克洛]和英俊小生Ben Affleck[本·阿弗莱克]。
电影原本的意图是用情节去引导观众猜测Sonia Baker的死因和结果的方式来组成电影,但孱弱的剧情布置毫无条件“满足”观众的预期,《State》变得不过了了。
说本片浪费了一锅好料?
《State》的格局不可谓不大,把一出政治丑闻放到美国国家的防恐战争的叙事背景下,用(导演自比)的水门事件来突显丑闻的杀伤力,再加上足够强大的Cast,电影的票房号召力不可谓不强大。
除了两大男主角之外,还有搭戏的Helen Mirren和Rachel Mcadams,奥斯卡最佳主角的演技无论如何都会在角色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结果却是,一贯优雅尊贵的“女王”爆了几句粗口留有印象,其余人全然变成素人—-无关于曾经的银幕形象和深刻的表演。
角色的问题源自剧情的设置与悬疑的解答,编剧、导演过分平淡而简易的安排输给了观众们并未开足马力的思考。
《State》的剧情前面已经用一句话带过,导演也早早就承认性丑闻影响的政治是电影的故事。
要让观众的思维紧紧跟着报社记者Cal Mcaffrey和Della Frye的追逐真相的旅程,节节推进的悬疑和最终令人惊奇的真相大白要非常出彩才行,如《The Sixth Sense[灵异第六感]》和《The Usual Suspects[非常嫌疑犯]》一样的颠覆观众的认知,吸引观众再次从头开始分析电影剧情。
国会议员Stephen Collins的眼泪,也是政治人物的眼泪,全都已经是观众惯性认识中的鳄鱼的眼泪。
角色Collins从一开始完成了“恶和伪善”的表演,而这与最后谜题揭晓的答案居然完全一致!!!
如此的悬疑设定与解答,那两个小时的电影只需要保留开始和结局各10分钟即可,还要中间的大段剧情干什么?
观众早早就成为侦探意味的电影的全知,电影的乐趣何在?
没有超出期待的剧情与悬疑,如何去参与电影的形式创造,构建本片丰富的内涵呢?
友情、爱情和新人对老人的倾慕等等被冠以商业元素的情节自是更不能扛起电影整个剧情的大旗。
美国国家安全事宜的背景不过是扯着的虎皮,底下是一只赤身裸体的绵羊,对观众没有一点杀伤力。
State.of.Play.2009.DVDRip.XviD-AMIABLE
去年因为想看JM,下过2003年BBC的版本,无字幕,碍于无法理解的繁复剧情台词而放弃。
6个小时提供的容量要压缩成为这部2个小时的电影,必然放弃了不少人物关系,而精简的效果还不错,满满当当的电影版还算精彩。
再次看到了托尼·吉尔罗伊 Tony Gilroy出现在编剧名单中。
几乎没有闷场的剧情加上众多知名演员的演出,让人还是有满足感的,只是那不算新鲜的政治脏事也对有着“不同一般承受能力”的我们国人来说,权当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又一“反面教材”了。
2009-08-18
Bingham在片中完全成了一块鸡肋,特别是最后一场戏,莫名其妙地不知要去杀谁?
如果要杀卡尔,首先他怎么一早就知道卡尔会去议员的办公室?
其次为什么不像上次在停车场那样速战速决,反而先说了一大堆废话,最后导致自己先被击毙?
而且如果明知要和卡尔面对面,那么近的距离为什么不用手枪,要用步枪?
不要告诉我是因为他当过步兵哦,停车场的那场戏他可是用手枪的。
女记者去医院时,胸前明晃晃地挂着Washington Globe的工作证,撞见Bingham,后面这个女记者应该也有生命危险,居然波澜不惊、P事没有。
送Pizza的小孩在黑暗中多看了两眼都被毙了。
Bingham死后,能指控议员跟踪Baker的唯一证人没了;虽然那几张照片还在,但议员可以说是安点公司让人拍的。
那么议员又是因为什么罪名被起诉的呢?
议员的妻子到底是怎么知道Baker一个月挣2万6的?
Bingham告诉她的?
那Bingham也是双重间谍?
另外,卡尔凭手臂上的一个纹身就想到了Bingham上衣背后的图案——首先,他如何在被追杀的情况下看到杀手的后背?
其次,Bingham根据上衣背后的图案给自己的手臂纹身,这难道是一个惊天大巧合?
还是那个符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影片都没有交待。
总的来说,情节东拼西凑,十分生硬,仅靠配乐来虚张声势;剪切很碎,给人一种虚高的感觉。
如卡尔第一次见安点线人和多米尼克的时候,镜头在几个角度之间不停地快速切换,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好像有人在监视他们的谈话,结果也是空穴来风。
我不喜欢这样喜欢吊观众胃口的片子。
既然运足了气,就要发功——拍电影又不是卖拐。
也许BBC的迷你剧会好看得多。
p.s. 影片最后那段煽情戏,卡尔在众目睽睽之下眼含热泪赶出了一篇声情并茂的稿件,换了我可做不来。
你可以吗?
1、Kal放给Stev看的那段PR先生声泪俱下的录像里并没有提到每月具体收入是多少——所以Stev本不应知道其每月收入的具体数额,而最后当Stev妻子说漏嘴,Kal的质疑是合情合理的。
2、当那个长的有点像我继父的帅气杀手很酷的装完枪穿好衣服打电话时,打的是留言,请注意镜头里突出了手机留言的提示音和那个请在音效后进行留言的“嘀”声。
而且体会一下他的留言就能明白了,Stev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对他的控制。
唯一的遗憾就是……装枪,要把过程拍的酷,组装手枪也可以哪,顺便给几个镜头,突出下变态子弹。
杀一个人没必要端把M4吧?
害的我刚看到时还以为帅气杀手是要去血洗报社……这段有些做作了。
吓?
是为了突出老兵身份?
士兵就一定要拿M4?
最后为自己的措词和语气道一下歉……PS Stev看PR先生录像时,Kal边兴奋的颤抖边的描述终于可以抓到坏人那段表演,真的好Nash……
狗血结局吧....朋友极力推荐看的,过程还不错,期待一个很惊讶的结局,果然没让我白等,够狗血的。
为了追寻真相,不惜利用朋友,利用朋友的太太,利用所有的一切,这正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一切,拥有很牛逼的自信。
其实结果我不明白电影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到底是在讲政治还是很纯粹的悬疑,四不像的感觉,想搞出些米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又想让我们认识真相是无比残酷,请问最后被调查的公司干吗去了?
逍遥法外?
这个词貌似也不合适,因为随着议员被抓,之前对此公司的指责全都消失殆尽...顶多也就是消遣下观众,当自己无比充满正义感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好吧,那女的不是suicide,但结局是有人suicide,算是首尾照应吧!
真相只有一个,凶手也不难猜出,还有就是当年的角斗士胖了
结局有点草率。不是交代的很清楚
结尾并没有那种令人畅快淋漓的感觉,以至于等影院里的人都散场了,我还是固执地看完了那个报纸印刷过程的片尾。
说实话我真的很喜欢看政治剧,因为大多有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彩连篇的台词,这一部也一样。演员的表演的确光芒四溢,小本和拉塞尔的对手戏看得我很过瘾,几个配角虽然着墨不多但也有血有肉。标准的商业片教材,无论是音乐、镜头设计还是剪辑都值得学习,虽然中国不大可能有机会拍政治片。
海伦奶奶 打酱油的本事越来越高了~瑞秋小姐 请不要在挑这类似的片子来标榜自己的眼光~that s all~
记者不断追寻真相的精神,我认识是本片所要极力表现的。虽然演员阵容强大,演技不错,但前半段估计还是显得沉闷,高潮部分也没有使我自己跟着”高潮“起来。
这就一科幻片
影片和前阵子看过的《真相至上》一样,都是以报社为背景的悬疑案,不同的是,这部片子充满了政治色彩,全部是政客们在圆滑的掩盖事实。当一个人面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爱情和别人的性命……一切东西,他都可以出卖。
情节其实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也算比较老套了,政治游戏在老美的片子里面似乎已经快成了America style的主旋律了。不过结尾最后的真相也算是令人感到意外,至少没有流于烂尾。其实想说的是,单从故事本身来看,最多三颗星,但是因为拉塞尔.克罗这个华丽老男人的闪亮出现,那就成五颗星了。
7分。勇敢记者揭露政治丑闻,这样的设计一向是好莱坞的菜。前一个半小时我本来想打7.5分的,各种桥段尽管不新鲜,但胜在工整,也还算扣人心弦。但最后的反转实在太失望了。尽管我猜到了小本是黑手,但罗素大叔仅仅因为一句话就得出全部结论也太想当然了~~
再不去电影院看这种烂片了
自以为是的女同事和讨厌的上司~
......一片阴森之下~~~竟然只有一个议员救过的疯子在使用武力......天哪~~所谓要操控整个合众国情报系统的组织无论从政治上还是暴力上都这么弱....干掉美帝世界大同不远了....一个记者只动用了几个警察就干掉想要控制正规武装的大托拉斯......非常主旋律~~
好莱坞翻拍真是不厌其烦。。这个电影还算中规中矩,可惜看完后印象不深
anything but source for a professional reporter.
2013/12/16 国家要案和个人/报社利益两条线交缠在一起,剧情很有看透,Twist也很不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拍好了能非常精彩。RC不错,有演出人物性格的复杂度,RMc貌似难得演了个非花瓶,但是砸就砸在扑克脸BA,除了挂着一张帅气的脸大声念剧本,你还会干嘛?
老练的电影,还得再看第二遍。
两颗半啊/本阿弗莱克主演,一定哑弹!
看个电影还碰上放错胶片,RP啊~ 演员表演中规中矩,整体风格紧凑,不过情节突转生硬了些说服力不足,音乐不错,手提摄影机风格的晃动画面看得眼晕,总体值得推荐,可惜没有特别的闪光点
只能說是中規中矩,比較杯具的是開場沒多久我就基本上猜出Ben Affleck是最終boss,難道說他是反派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