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居里
Marie Curie
导演:Marie Noelle
主演:卡罗利娜·格鲁什卡,Arieh Worthalter,夏尔·贝尔林,伊莎贝拉·库纳,马立克·兹迪,安德烈·维尔姆斯,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玛丽·德纳尔诺,萨缪尔·芬齐,彼得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 Poland,德国,法国语言:德语,英语,法语,波兰语 Polish年份:2016
简介:影片讲述了居里夫人1904年到1911年的经历。埋头实验,幼儿降生,丈夫离世——经历了人生变故的居里夫人仍以顽强的意志继续着科学研究,为自己争取法国科学研究院的席位并结识爱因斯坦和朗之万等人。她因为与朗之万教授的风流韵事被公众恶意中伤,更险些失去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小易甫字幕组)详细 >
一分给剧情 三分给摄影 光线真的美爆了
科学家是严谨的,也是神秘的,仿佛远远如同神人一般。这部电影不管是否事实,至少将居里夫人这样一个女性展现的有血有肉,你不会觉得,她的标签只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她也有感情,她也在科学研究之余是个普通人,有着那个时代女性的不易,为母的柔情和与惺惺相惜的男人的情感纠葛。
刘大可推荐过来的。丧夫,亲人重病以及大篇幅叙述的婚外恋,电影重点放在了居里夫人的个人生活上,塑造了一名伟大科学家形象背后情感细腻的女性人物。片末有彩蛋,有趣而又意味深长。(缺点是剪辑太乱了,还听不懂,看一半睡着了)
有人挺有意思,非要在评论中质疑说:为什么要把居里夫人拍成这样,和有妇之夫搞不清,她哪里像个科学家了?可问题来了,导演并没有想拍科学家成功史啊。至少从我的角度,导演更倾向于去反映一个集“女性”、“科学家”、“母亲”、“妻子”、“情人”等诸多身份于一身的女人的“人生之难”。有时候真心觉得,给女性戴上重重镣铐的,还就是许多身边的普通人。他们不能接受一个复杂的女性,他们能接受的,要么是不动别人老公的三观D代表,要么就是无性科学家。
比19年那部好看些,感觉更接近于真实的居里夫人。名人的婚外情势必抓人眼球。
一般般,不喜欢这样的叙事镜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但这不是我所了解的居里夫人。
诺奖第二次要颁给居里夫人,不巧这时她的绯闻曝光了,诺奖委员会说我们不能给你了,现在影响不好,我们就说你主动弃权吧。居里夫人很霸气的说,你们TMD就欺负我是个娘们儿,如果你们因为一个人有绯闻就不给他诺奖,那前面那些人差不多都没资格得了,于是诺奖委员会最终给了居里夫人诺奖…想到了爱因斯
很多个人的挣扎,一位诺奖之外有血有肉的居里夫人。
几乎是一本纯流水账的传记电影,倒也算是在90分钟不长的时间里把居里夫人的一生捋了一遍:皮埃尔居里被马车撞死,守寡的居里夫人被置疑此前研究成果都是丈夫的功劳,和朗之万的感情……事情倒是都点到了,但却很难让观众跟随剧情的推进感情有所起伏。居里夫人那么传奇的一生在本片里几乎都以白描的方式呈现,让我很难对这部电影有回味和咀嚼的空间。
上海电影节期间看的,挺多中年人来观影。
个人非常不喜欢导演的叙事角度和镜头语言。电影几乎全在讲述居里和朗之万的婚外恋,WTF现代女权主义者的浪漫想象?成长,科学,工作,家庭呢?只有片头10秒在海里游泳,稍微10秒现代穿越还不错。
以八卦之心看电影得到的只有八卦,以八卦之心拍电影得到的却一无所有。
更接近真相吗?我更愿意相信,居里夫人首先是女人,其次才是科学家。
完全是好莱坞式女性传记片的拍法了,最大的感受是:哇!原来这个在我们课本上脸硬邦邦的女人的情感世界也是挺丰富的。
学会了专注工作和热爱生命两件事
摄影很美的一部片~玛丽•居里在片尾讲的那段话特别好:‘‘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人们的思想,而不是他们的生活。对知识的拒绝和对创造性思想的恐惧,会导致整个社会的迷失;我们不应惧怕生活中的任何事,而要去理解它们。没有了好奇心,我们又将会怎样?’’
这种烂片简直就是对夫人的侮辱,推荐大家看看老版的。
这是一部看完让我不知道如何评论的电影。节奏让我不是很适应,镜头给人很不稳定的感觉,让我经常努力去猜测人物和剧情。电影节的中文字幕和英文字幕对不上的情况有好几次,影响了观影体验,可能也影响了理解。不过对于结尾玛丽和女儿的背影,优美而意味深长。
居里夫人无疑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仅仅停留在伟大科学家而已,在20世纪科学展露头角的女性绝不简单,她经历过苦难,也有过成功,在中年时经历过诋毁,当放射性武器被利用在战场上时,真正的研究者居里夫人,却没有利用制造武器发横财,而是利用放射性物质治疗伤员,这样看起来,足以证明她是个伟大的女性
时间线是居里去世前后到朗之万这段。玛丽居里从没有在任何影像中表现的这样女性纤弱和性感过。可能多数人给低分就是因为这个,我承认我也没准备好,散落的刘海和露肩吊带睡衣什么的,试管滴给放大的玫瑰花瓣。多处镜头倒是色彩构图极美了。看看是位法国女导演,就这因果了。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