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像是把这五个故事喂给deepseek,然后自动生成了一个剧本。
深度思考的部分也别浪费,改改变成第六个故事,还能串个场。
《崂山道士》,基本就是按着原文扒下来的,但其实也没什么,因为上美的也是按着原文扒的。
但作为2025年的作品,月中仙子献舞拍的还没人几十年前的好看,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买梨的剧情是“聊斋”里另一个故事,不清楚放在这的意义是什么。
虽然蒲松龄本人也是对卖梨的持批判态度,但他毕竟是个清朝人,有自己的局限性,我至今依然认为人家卖梨的凭什么就非得给你呢?
《莲花公主》,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取其糟粕,去其精华”,一个亦真亦假的故事本来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结果硬生生拍成小小少年历险记。
以及那个莲花公主也太像AI生成的了,看久了都有点恐怖谷效应。
《聂小倩》,太出名了,真的不好拍,故事放到民国没问题,能自圆其说就行,但哪怕背景变了,故事的框架还是一样的,民国背景就真的只是背景。
《画皮》,和聂小倩的问题一样,知名度太高,咱就是说聊斋里故事那么多,干嘛非得可着这两只羊薅?
能明白主创是想要说一些新的东西,但是碍于篇幅限制以及编剧能力限制,再加上貌似不敢打破故事原有的框架,以至于根本没清晰的表达出想说的内容。
《鲁公女》,算是五个故事里最好的一个了,但是也仅仅是比另外四个好而已。
因为原文里有些内容确实没法拍,所以改编也是五个故事中比较大的,虽然这似乎只能进一步证明追光确实没编剧,但也同时证明了完全按着原文拍还不如没编剧呢。
没想到中国动画这么强了,之前没听过追光工作室,是不是拍白蛇传什么的那个,因为觉得故事都太古老没看过。
这次看完姜文的你行你上,觉得票价亏,在旁边影厅看的。
这个电影算是值回我的票价了。
视效十分出色和剧情上最后一个故事我给满分。
其他的。
画皮的故事有点老套,而且对一方是不公正的。
就这个故事而言我觉得女方直接说不救我能接受。
救了,又说恶心。
只是剧情安排,不然就不能衬托出女方是好人了。
女鬼是好人,妻子是好人,就这个男的是坏蛋,坏在何处?
画皮的故事是以前封建专偶制的时候讲给男的吓他们,让别出轨,别破坏封建财产制度用的。
攻击两人小家庭倾向,维护封建大家庭。
现在来讲给谁?
婚姻制度在年轻一代中都快解体了。
可能是讲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别结婚吧。
暂时没时间了,之后继续。
我是被微博上一个数码博主“肉呆大魔王”骗来看这部电影的。
因为他吐槽过很多烂片,但是对这部片子大夸特夸,所以我信了。
于是这部电影成为我观影生涯少数几部中场离开的电影。
太难看了!!!!
太难看了!!!
这特么是电影啊????
没有一丁点儿看点!!!!
看电影之前我就知道这是一部拼盘电影,但我想着拼盘电影也不是没有质量好的,《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一次性拼七个故事,不也有讲得特别好的故事吗?
何况这部只拼6个?
(好像实际是5个,但我第四个就离开了)。
第一个故事,是语文课本上学过的《崂山道士》。
坦白讲,崂山道士作为中小学课文上的寓言小故事,来告诫孩子们不要哗众取宠,要戒骄戒躁之类的话还算可以,但放在电影里用“白描”的手法,拍十几分钟,就真的很无聊。
不搞笑、不奇幻、没有充满想象力的视觉效果、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完全没有看点的一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结尾的时候我甚至在想,“这就完了?
不可能吧,一定还有后续,前面白描这么久,不可能只是让我看一个男人哗众取宠然后穿墙失败的寓言小故事吧,也不可能就是为了让我看动画毛毡的效果吧?
毕竟效果也不是真的毛毡,后面一定还有呼应!!!
”于是在第二个故事的开头,我看到故事地点还是兰若寺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激动了!
我心想,“果然,这几个故事都发生在兰若寺,后面一定会汇总成一条主线,就像《无名之辈》《疯狂的石头》那种,多线叙事。
搞不好这个电影的结局就是几个小故事的主角一起用自己的本事打黑山老妖。
比如第一个故事的主角幡然醒悟后重新领悟了穿墙术,成为了主角团一份子,在关键时刻用穿墙术改变战场局势的剧情!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开始接着看第二个莲花公主的故事,但看完之后我绝望了。
如果第一个故事让我觉得几十分钟后还有反转的可能的话,第二个故事就完全失去了这种可能。
莲花公主比崂山道士好,好在他完完整整、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这是一个小孩子幻想成为英雄的故事,额外还有一点童趣。
但也很让人绝望,绝望在于他完完整整地结束了,不可能存在我之前猜想的几个主角一起打boss的剧情了。
于是我又回头在想,崂山道士到底在拍个什么蛋啊?
而且如果几个故事互相之间没有剧情上的强关联的话,有什么必要把几个故事地点都放在兰若寺旁边?
就硬放啊?
就像第三个故事硬改故事背景一样硬。
看完莲花公主的时候,我已经想起身离开了,但第三个故事标题是小倩!!!
正宗的兰若寺故事线。
于是我想着,就算是纯拼盘电影,应该有那么一两部好的吧,小倩这么经典,应该不会太难看,于是我忍住了离开的冲动。
然后开头又把我骗了一下,居然把时代背景改民国了,哇~难道有意想不到的创新?
看到主角学医的时候,我又在想,哇~好像还结合鲁迅的“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观点?
好像有点意思?
然后十几分钟后(也许是二十几分钟,没看时间),我又无语问苍天了。
创新在哪儿了?
合着您就改了个时代背景是吧?
这个故事放在民国和放在古代有什么区别呢?
是想表现旧时代把人变成鬼、新时代把鬼变成人吗?
那新时代的作用你也没体现出来啊?
这一点,万合天宜的喜剧片《人民的贞子》都比你拍得好。
人家的主要目的还只是搞笑,不是说教,吊打你的立意啊!!
因为人家是真的有写新时代的百姓(军人)掏心掏肺地对贞子好,于是改变了贞子的想法的剧情。
但你这个故事不还是善良的书生在侠客的帮助下打败了老妖怪救出漂亮女鬼那一套吗?
和时代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和学不学医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看完小倩的时候我已经麻了,第四个故事还能让我坐一会儿,纯粹是因为第四个故事《画皮》这个和小倩相提并论的ip以及我那有点心疼的票价,让我在走和留之间犹豫不决,于是在犹豫中又看了一会儿。
但我终究还是没能忍下去,什么旧镜子坏了就买个新的,做菜试试新的口味,这种很直白但导演可能觉得很有寓意的台词,看得我意识脱离躯体神游太空了。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中途离开电影院过了。
虽然舍不得票价,但我转念一想,我的金钱已经浪费了,我不能再浪费我的生命了。
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离开了电影院。
前三个故事三如折磨,仿佛是某种内部奖励让攒够多年苦劳的技术总监过把导演瘾,只有表现没有表达,充斥着保守刻板油腻的过度表演(崂山道士尤甚!
),小倩嫁接到民国也并没有利用好时代议题进行延伸解构,相当于只给故事换了个皮肤。
前半部分整体观感像看了个20年前的大型央视动画栏目包装,尿频尿急随便尿,全程尿点连点成线。
第四篇画皮水准一骑绝尘,断崖碾压,无论美学还是试听甚至拉高了行业上限,值得一看。
最后一篇鲁公女相对画皮中规中矩,表现良好,情绪饱满,情节圆满也是个令人满意的故事。
从全片结构来说,井下精怪比拼故事,先讲了几个一般的故事,然后逐渐升级,最后蒲松龄来个精彩的收尾。
这样看来总导演不但知道前几个故事不行,甚至还作为了叙事的一部分,这就很气人,相当于明知不行还给端上来,变成的电影的一部分。
论情,尤其封建神鬼时代,男性看起来是主导,女性背负的实则更多,这方面或明或暗的表达倒是挺多的,也是我心里不同故事之间唯一的共同点。
《崂山道士》——担心。
X画面上,毛毡的质感和道士法术这样虚无缥缈的故事背景还挺契合。
说情与事,但王承这段镜花水月的求仙之旅,好像没什么感情。
直到最后,妻子说信他,阻止他撞墙伤害自己,在大家嘲笑不停时,着急叫人救他出井,从最开始担心他不学无术,到最后担心他的性命,让我看到了妻子的情。
起初道士变梨,梨没有变多,只是转移,王承能不管不顾地求仙问道,不过是因为有一个人在照顾他担心他罢了。
可这故事的表现上,好像是含蓄到没把这点当做重点吧,所以我也没法因为自己的无中生有,喜欢这个故事。
《莲花公主》——动心。
√动变者心也。
窦旭动心了,所以脑海里的公主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情窦初开也好,想象力也罢,都体现着这个年纪该有的自由和不羁。
他想仗剑走天涯,转眼便有机会成为挥剑斩蛇的英雄,像是个简单的英雄救美的故事, 但莲花不只是个公主,也是背负家族和王国安危的战士。
《聂小倩》——痛心。
XX和《崂山道士》只言片语的情感相反,短时间内想制造感动,只能刻意转折,含蓄留白太少,给得太多。
改换故事到民国,宁采臣痛心时局动荡,想学医救天下人,好像有点区别,但是意义不大,毕竟核心还是奇幻爱情。
二人算是互相帮助,毕竟燕赤霞才是真打鬼的。
痛心人鬼殊途无法相守,必然是身为鬼的小倩,内心的痛苦更多。
最后沾了人气成人了,嗯,换我痛心了。
还有夜叉破墙而入还要强调一下,是想联动一下楼上的王承?
《画皮》——恶心。
√√负心薄幸,害人害妖。
人身上搓下的污泥,吃下后吐出来,就能重塑王生的心。
那不就说明,这心本就是如此污秽不堪的嘛,那当初相信这颗心的自己,不就早就是现在这个,吞下污泥的自己了吗。
这个深度,实在厉害。
《 鲁公女 》——交心。
√√√ 画面一直都很美,但是这种互相付出,共同经历,跨越记忆和生死,最后得以长相厮守的爱情,对我来说美过画面。
就是曼珠沙华彼岸花,君生我已老的设计,多少有点年纪感了哈哈哈。
开头是鱼蛋的付出更多,帮鲁瑛转世投胎,但之后十六年,鱼蛋中举有自己的功名和事业,但鲁瑛只能带着这份记忆苦等,所以鲁瑛自杀对我来说很合理,不是一时的冲动,是十六年期许的落空。
没法给高分。
短篇故事合集,主题和表达的大相径庭,给我大起大落的感觉太明显,不同故事之间唯一的关联 《井下故事》 ,就是在电影院里看蒲松龄看电影(更像短剧),还要看他发实时弹幕和评论,而且,在他讲完《鲁公女》之后,不就更显得他之前那些好评,是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夸的废话了吗?
都很好,最喜欢的当属《画皮》,整个篇章带给你的那种微妙的心理恐惧感和不停回味互相摩擦,忍不住想来聊几句。
首先必须要大夸特夸视听,事实上一些动画大师作品会有明显真人电影的视听思维(比如今敏)。
《画皮》篇章最惊喜的一点,它的视听非常有“电影感”,画面完全向中国画的留白和透视关系看齐,大全景全是国画的透视关系,个别镜头颇有胡金铨的风格。
经典电影中关于“镜子”的意象在本篇章里也是被玩明白了。
再说画风,这一篇章更有古画质感,俯瞰过去,陈氏的院子,与小叔子家一墙之隔,人物关系就这样被巧妙的铺开来了。
还有画皮妖与王郎在书斋的对话,倾斜的画面构图,隔着纱,亦如看到王郎此刻歪倒的心,让人身临其境般的好像参与了陈氏与王大郎的故事,窥见了她们人性中的所求所欲所失。
讲述视角上,此版更多的给予到了陈氏关注。
比起王大郎的心猿意马到心虚、复活后的后怕,我先看到了陈氏的坚韧和反抗。
陈氏慈眉善目,眼中满含悲悯。
她听着王大郎的开脱,并没有给予原谅。
画皮妖入侵时的勇敢,奋力向前试图守卫住这个家。
画皮妖灰飞烟灭之际,她眼中并没有痛快,而是痛苦,这是两位需要庇护的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可怖如画皮妖,也是求个一瓦遮身的残魂,隐忍如陈氏,也是留住一个家好避开人言可畏,谁有真正能由得了自己?
当陈氏救活丈夫,对这段婚姻、和她的处境,她受过的侮辱,不对等的关系、他人的流言忖度,她呆滞了,她将万般情绪呕了出来,化为一句——恶心。
看得我立马头皮发麻,鸡皮疙瘩直起。
也让一直以来总被被盯着美颜女妖和有妇之夫之间艳情纠葛的故事,上升到振聋发聩的现实议题。
再夸夸编剧,千言万语只用两个字概括,妙啊。
在平行时空中,我不清楚陈氏是否会勇敢出走,但我想有一些东西毅然在她心中发生改变,这就够了。
这注定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的作品。
前面略显低幼,高潮来的太晚。
为黄泉路的摹画点赞,黑白无常画得很好,毕竟很少能有国内动画来刻画黄泉路这个场景~鲁公女整得跟金建希似的…建议看前看一下原著~会有点帮助,便于理解作者改编的意义与不同。
对于乌龟和蛙的无厘头完全可删,个人总体感觉其实是超越长安的。
前两个故事太过低幼,从第三个故事开始又风格一转讲起成年人的情与爱,目标受众到底是谁。
《崂山道士》基本没有改编,且不说故事本身放在如今看讽刺力度一般,电影也没有重点突出讽刺部分,只留了个喧哗闹腾的印象。
毛毡风格拓展有限,反倒是应了电影里那句“故事不行才用这些小花招”。
《莲花公主》把主角改成了儿童,确实有了些童趣。
《聂小倩》新瓶装旧酒,可惜了这瓶子。
《画皮》相对原始文本中无言的报应承受者,这版故事中的妻子更有主体性,同时也去掉了原文中更恶心的一些设定。
虽然最后只是个鉴渣的故事,不过结合独特的风格,优秀的制作,值得一看。
《鲁公女》改编最大的一个故事,也是最动人的一个。
中间一句“就算强抢也要来娶我”很雷,但在后面的情节里算是圆回去了。
至于用来串联这几个故事的《井下故事》,则是最大的败笔。
说白了就是蛤蟆、乌龟还有蒲松龄三个轮流放电影,还得争论谁的更好看。
为了后面蒲松龄的故事能顶上去,五个故事基本就是由差到好排列,导致一开始的观感实在太差。
追光出品,必属精品。
期待这部电影好久了。
从追光动画的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追光动画就一直在致力于追求探索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它的出现,让我感受到了国漫的崛起。
《聊斋志异》曾被列为“六大名著”之一,但新中国成立后被剔除,或许我们并不经常读《聊斋志异》,但是能够在大银幕上看到些故事的呈现,也是一大幸事。
这部电影是一部拼盘电影,五个故事组成一个故事,其中《聂小倩》和《画皮》最为广大观众所熟知,也是民间流传最广,最为《聊斋志异》中最具代表性的。
其趣味性,深度性,代表性,还有唯独根深于老百姓间的民俗,以及中国人才能感受到的共鸣。
这是一部动画片,但个人认为它所达到的成就也是值得广大成年人观看的。
《崂山道士》告诉我们不要寻求不劳而获,哗众取宠,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干实事。
《莲花公主》则内容较为低幼,但想象力很丰富,令人大开脑洞。
《聂小倩》恐怕是中国影史上流传最广翻拍最多的聊斋作品。
这部动画作品,不仅有新意,而且有心意。
《画皮》对观众们来说想必也不陌生,完成度也较高,对人物的刻画也很丰满。
《鲁公女》的故事我倒是第一次听说。
其对中国古代神鬼民俗做了深刻的描写,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会带来代入感。
剧本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并且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值得赞扬。
画面精致绚丽,精彩纷呈,也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看完电影,觉的还不错,祝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追光用这部电影告诉大家:《聊斋》里不仅有画皮和聂小倩,还有崂山道士、莲花公主和鲁公女。
(散场时有人在大声疑惑:前两个故事真的是《聊斋》原著里的吗??
)看的时候有一点感动,能把中国传统故事,用先进的技术和画面展示出来,保留其内核的同时又不失创新。
这一点,也是一直以来喜欢追光的地方。
画面上,简直是追光动画的实力展示:崂山道士的毛毡质感,莲花公主的可爱童真,画皮则像是古画动了起来。
每一个故事都有不一样的画风,每一种画风都很美。
故事上,改编得相对于追光以往的作品要保守一些,非常忠于原著,但仍旧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崂山道士》最后的水中捞月,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
《莲花公主》把人物改成小孩子,也是很妙。
还利用蜜蜂的特点,让窦旭认识了8字舞,从而在最后传递信息,这一笔也很灵。
《聂小倩》把背景改在了民国,突出“乱世情”,但故事核心框架完全没变。
《画皮》很大胆,把关注点聚焦在了夫妻,结尾有讽刺之意,和我期待的完全不同。
《鲁公女》应该是最多人喜欢的,有让人感动泪目的时刻,把原著里张于旦的读经改成了鲁公女要救够九条命,这点很好。
两个人物都刻画得让人喜欢,黄泉的场景非常震撼。
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原创的《井下故事》部分,蒲松龄自带吐槽,蛤蟆和龟也非常具有喜感,能让人在饱满的情感之间得以喘息。
总之,去电影院看绝对不亏。
如果看完之后能去书店拿起《聊斋志异》,那这个电影就更具有意义了。
业余导演,转场都很生硬,可以提名最差剪辑电影。导演不会讲故事,也就电影院相遇那场戏拍得好。
hkiff so boring
确实没太理解影像表达的重心在哪,从少管所出来后是夹杂着快乐与痛苦的成长历程,是遇人不淑但依旧怀有一丝真情,还是真心交付最后只是一场错误?两个人没能一直维持紧张又兴奋的状态,只有一次次触电后男孩的各种应激反应,依旧看不到之后的路到底在哪里。
3.5
我明明在重拾生活,你非要说我生活尽管残破不堪但没关系啊有人爱我啊,这种假菩萨电影究竟想干什么?
#HKIFF49 PE 4.15全片就两处dick scene也可以被r-rated…哪里像三级片了🤷而且剧情太cliche…
【9】对于情绪的把握非常到位,扎扎实实的情绪电影,父子关系的探讨留有很大的思考空间,结尾让人难受😭
#77th Cannes# 影评人周l新星奖-里卡多·特奥多罗
感觉最后几分钟拍的最好
拙劣的《春光乍泄》仿作。情感的演变与社群生态的侧写以跟随与旁观的不同格式展开,却均被因果范式操控,每一幕都在承上启下,低效的情感凝聚方式。结尾闪回在阳台上跳舞看出了点郭敬明(无法忽视的电影作者)式的青春疼痛。
跟导演前作“肌电工情”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故事和技巧都非常娴熟,对“春光乍泄”的致敬也不突兀,耻度懂的都懂,导演是看了多少篇父子文才会整出这样一个兜兜转转的故事。少年男妓如雏鸟般生长,最终会找到自己的巢。新人男主太性感了,说是模特我都信,很适合Baby这个绰号…(再见初恋的短短几分钟就像在发光)
前面有种全组开工只为满足导演私心疯狂致敬的浪漫,后面有种严重超支超时火速收场的潦草。
同志片是没题材了吧,都2025年了,还要拍这种,卖身卖毒的,有上顿没下顿的……
街头的每个人都好漂亮,但整部电影好平淡,让人无法投入剧情。
对这个具有一定性张力的故事抱有一丝渴望,从开始的卖身男孩到卖艺青年,一个过程成长了许多,果然大叔很不错嘛~
看困了,隐隐约约有看完啦
看的这版翻译断断续续前言不搭后语,让本就晦涩的电影变得更加难以下咽了
我们男妓电影老老实实拍口交肛交乳交三温暖限制级戏院就好了,我卖淫我骄傲。千万别整什么人间有真情的戏码。4.20HKIFF49@香港百老汇Premiere Elements
导演映前说这准备了七年的电影经历了很多波折 因为他们有一个憎恨酷儿电影和文化的政府 他讲话时饱含热泪 那一刻我非常能理解 影片本身有一种隐忍的倔强 时而能带入年轻人的放荡不羁 又能带入“老一辈”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从他喊baby的那一刻起 这段关系就注定要经历“到站下车”的伤感 代际之间面对现实不同的姿态处理得很微妙 并不是直接告诉你 相差快三十岁的人在一起注定为茶米油盐而争吵 而是在激烈爱与 灵魂 自尊 和琐碎之间 随意切换 用一种不矫情的方式 呈现生命的美好和痛苦 像导演最后说的 there’s love and pain but it’s life isn’t it?
挺可爱的,2025hkiff第一部走出电影院感到轻松的电影。但确实也挺平庸的(相比于《野性》),但也没有什么令人不适的地方(相比于之前看的《越夜越风骚》),好像触及了很多主题,但是不痛不痒的,点到为止。老男主组建的那个家庭挺sweet的,孩子不一定需要是爱情的结晶,可以是更酷儿的关系。ballroom那些人也挺可爱的。但就是平庸,但不影响我还是喜欢这样的主题,这样的角色,和可爱的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