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剧我给了四星,感到有点对不起,因为出于这部剧的题材,我是真的想给五星的。
刚看这剧的时候难免与原电影做对比,总觉得选角节奏都不如前作。
但不能否认电视剧也是有其优势的,因为篇幅,很多配角的形象也更丰满了。
后半段的节奏就很棒,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能虐得人狠狠哭一场。
两位主角,张嘉译和宋佳,都有些超出我的预料。
这就是演技派吧,因为特意去电影院看了电影版的,印象也过于深刻,所以开始张嘉译和宋佳真都不是我心里的那两个人物,尤其是赵玉墨。
但越往后越觉得,法比和赵玉墨就应该是这样的。
胡歌也是让我刮目相看啊,以前看他演偶像剧挺多的,虽然我没看几部。
但他以后能不能多演几部这种题材,真的演得很棒啊!
戴教官死得好惨,我当时看哭了。
黄志忠也不错,终于摆脱了新亮剑时候的模式化,本剧的这位父亲的塑造得还是很到位的。
另外,剧里几个小孩儿的演技都不错,书娟角色虽作但演的真好。
感觉小妹子要红!
可是妹妹的名字又让我啊啊啊啊糊涂了,为什么大家的名字都差不多!
最后一说吧,因为前面有点拖沓我给了四星,但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看看这部电视剧。
跟几个朋友聊过,很多人觉得南京题材实在是太虐了,内心受不住看不了,也是能理解,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推荐!
日本軍隊殺入南京城前的最後一個凌晨,到處找女兒不果的孟繁明,六神無主地來到不太可能的藏玉樓。
這次似乎是跟趙玉墨正式告別,雖說氣氛平靜,更可以說是平淡,但比以往更狠更無奈。
不難理解告別後又氣又傷的玉墨,她從來不求別人為她贖身,她求的只是真心接納。
另一邊廂,老兵李全有帶著被迫穿上軍服的娃娃兵王浦生,不是一般老兵帶新兵夾著輕視心疼的呵護,而是像面對過去的自己般包容及照料。
白天日本兵全面攻進城裡,劇集以法比居高臨下的視角,一覽無遺地把日本兵對待南京老百姓的殘酷不仁收攬於眼底,讓觀眾也類比式的感受那份寒心要命般的恐懼。
可幸法比是一受盡街頭訓練的奇人,很快就回到求生的唯一目標,帶領女學生逃回教堂;也挺身在路上拾回任性懊悔的孟書娟。
法比的相救行為,恰巧對比趙玉墨誓死拯救那有一面之緣已被日本兵糟蹋的小女孩。
這引證了不管關係親疏,生死關頭是會逼出人類無法解釋的光輝。
其實早從小女孩被丟下卻跟玉墨錯過的那刻,我就深信玉墨會救這小女孩,只因命運。
玉墨在彈火橫飛的街頭重遇小女孩前,她帶著藏玉樓的姐妹似乎也走到筋疲力盡,也沒有了逃走的目的地;在槍聲的精神凌虐下,剩下的只有在恐懼前的絕望。
可當有了努力的動力(小女孩),就再不會有退縮的想法。
就這樣,命運把兩幫女性連到一塊。
終於安全到達教堂後,風塵女子似乎被拒絕在可能跟道德有關的大門外。
趙玉墨的下跪,依舊不減傲氣,卻是誠懇且卑微的,讓神父再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原來即使是年事已高,終身參透神學的神父,也不能如軍隊中身歷眼前生死的戴濤教官般,毫不猶豫也理所當然地,作出不分地位背景的捨命拯救。
之前没注意到,以为是电影,后来才发现这电视剧早出了电视剧很压抑很难受,不是抗日神剧,每个角色都很有感染力,关于里面女学生我心情复杂,整体看下来要准备好纸巾,尤其是戴涛死的时候哭得我喘不上气......这段感情戏真的满分....张黎导演,演员阵容都给这部戏的表现有了基本的保障,但还是略有瑕疵, 但个人感觉除了节奏略有拖沓,口型配音问题有些出戏,其他的表现还是很好的。
尤其是演员,妆容和场景道具的布置都非常有感染力 这段历史背景是最为厚重的,也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因素,抗战和文革这两个大背景都太令人难过.....总而言之,整体看下来,我个人没有很高的期待和设想,所以观感效果还是挺不错的,这段历史实在是太残酷了,战争太可怕,但是相关的作品却也一直在看,不忘历史,才是正视将来基本..
其实是因为胡歌看了这部剧。
这剧拍得很紧张,很感人,让人看了很悲伤,很愤怒,又自豪又叹息。
故事是南京陷落后,一个教堂里女学生和一些妓女躲藏,最后有人死亡有人幸存的故事。
张嘉译演的这个人物,我一直不喜欢,但有几段也为之感动。
男演员普遍比女演员演得好。
胡歌的戏份不多,但形象很立体,军人时英气逼人,受伤时羞涩腼腆,被抓时望向那个玉墨,让我有一眼万年的感觉。
最后自杀,让人叹息。
这片子拍得不错,减去一半集数,我觉得就是神剧。
剧情混乱 拖沓 胡编乱造 后面看的莫名其妙 从进教堂起就弃剧吧。
但是日寇残害百姓这点没跑。
编剧不可能是张黎 感觉连个故事都讲不通剧情混乱 拖沓 胡编乱造 后面看的莫名其妙 从进教堂起就弃剧吧。
但是日寇残害百姓这点没跑。
剧情混乱 拖沓 胡编乱造 后面看的莫名其妙 从进教堂起就弃剧吧。
但是日寇残害百姓这点没跑。
尘埃当有声——长评《四十九日祭》上周四早上在腾讯的预告片中看到戴涛自尽的片段,午睡便做了日本人逼我也拿玻璃碴抹脖子的噩梦。
梦醒,窗外天高云淡替代了硝烟战火,这是2014年年末,而我也不在南京。
南京是我的家乡,戴是我的姓,我与这部剧,与老胡这次的角色有些缘分。
28集看罢,很带入的喜爱、心疼过一些角色,惋惜过几段情。
剧是演绎而非历史,但我已被这些演绎带回那个萧瑟凄惨的1937的南京,为那段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感情哭过、愤怒过、激动过、感慨过。
必须要写一些什么来记住这十天心路,记住演员带来的感动,记住历史所记下的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切苦难和屈辱,坚韧和自强。
男性韧性的展现看过《四十九日祭》的原著《金陵十三钗》和张艺谋的同名电影,都是以女性视角主要展现女性形象,电影的男性形象重头则是外国“神父”。
《四十九日祭》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将神父由外国人转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将依靠国际援助的被动“他救”转化国人主动的自救,使“民族自救”这个主题的分量极大提升。
《四十九日祭》的男性角色各个都超出我想象的出彩,人物的设定与演员的演绎相得益彰,甚至于使秦淮脂粉香在这个民族的男人的韧性与血性前黯然失色。
当年明月说过这样一段话:“日本人打进来之后才惊讶的发现,仅仅一夜之间,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军阀可以团结一致,黑社会也可以洁身自好,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候也不怕死。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四十九日祭》把这个民族的男性的骨子里的坚韧刻画的淋漓尽致:面对外来侵略悍然抵抗,面对对弱者(女人孩子)尽力保护,甚至不惜以命相搏。
那个喜欢顺手牵羊吊儿郎当的冒牌神父法比全力护着女学生,竭尽了他所有的小聪明和勇气;那个说要连尸体都不留给日寇的戴教官为了所有人放弃反抗直面最屈辱的虐杀;那个呆板懦弱的儒生孟繁明可以为了女儿把自尊踩在脚下,艰难的徘徊在道德的底线;那个最会保全自己的川军李全友磨了刀子要和日寇拼命;那个在南京城放高利贷、横行霸道了一辈子的沈老大伸手搭救同胞,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这些小人物,在不可抗拒的历史、倾颓百年的国运、凶煞至极的日寇面前,渺小如尘埃,却以最大的坚韧或挺身而上、或英勇献身,在这个以被贼寇的淫笑、死难者的哭喊充斥的城市里,发出了反抗的呼喊,掷地有声,字字以血写就。
面对远强于自身的力量,人们被迫弯曲,而坚韧使他们不被折断,在这个由男人身躯构成的拱形壁垒中,保护着女人、孩子——一个民族就此延续。
角色的出彩离不开演员的演绎。
张嘉译饰演的法比是剧里最不让人紧张的人物,他的几次落泪却都带着我一起落泪。
黄志忠饰演的孟繁明则完全通过神态表情超脱了角色本身,一个父亲的焦虑、挣扎、绝望则让观众无法轻易冠之“汉奸”之名。
戴涛,这个老胡只断断续续拍了十天的角色给了我远超预期的惊喜。
诚然,现在的我会期待他的每一部作品,会看新戏较之过往有何改变、突破,会关注作品给他带来的影响,倒较少对角色本身有太热切的期盼。
从审美角度而言,战火、屠杀背景所注定的灰头土脸伤效妆必然使外貌协会成员的期待值打折扣。
硬汉、血性、牺牲是我为戴教官设想的一切,但让真正打动我的是他的温柔、羞涩。
胡歌赋予了戴涛最硬气的温柔。
战争使这个本该最阳光最闪耀的年轻军官展现在观众前的每一面都是支离破碎的:支离破碎的家庭、支离破碎的爱情、支离破碎的命运走向。
日寇的炮火轰塌了南京的城墙,教堂的矮墙挡不住蠢蠢欲动的贼寇,挡在地狱与人间之间的不是那面美国国旗,而是戴教官守护的身躯,他面对着修罗地狱,把坚实可靠的后背面向孩子、女人。
大概戴涛自己也习惯这种军人铁血,他本身与军人无关的特质在命运把他推到伤员、女性、孩子时才有所流露。
玉墨要替他脱衣换药,他瞬间脸红,局促的让人不相信这是刚刚那个果敢的战士,猛然发现他自己也还是个连男女之情都不曾接触过的大男孩。
书娟拍他包扎伤口,他笑着说:“帮我个忙呗,转过头,别看。
”坚韧和一点点调皮都包涵进了一个大哥哥对小女孩的细腻的温柔中。
这时他不再是个模板似的热血狙击手,不在是“穿着军装扛着枪的胡歌”,他是硬气又温柔的兄长、稳重中还留存着羞涩的初尝情爱的少年、军人家庭长成军校毕业的骄傲又自尊的军官。
他是戴涛,独一无二。
当我们都清楚这种“人”的美好注定烟消云散,“金陵城中最炽烈的光”注定要被黑暗湮没,一个守护者注定要挡在弱者前直到粉身碎骨,又怎么能不为这以秒计时、随时都可能到来的虐杀揪心、痛苦?
是的,守护者,哪怕是最后,戴涛始终是这样的形象。
在这个被它的统治者抛弃的城市,一个人、一杆枪,守护着屠刀之下还在苦苦求生的幸存者,守护着一个丢下了人民的军队的军人的职责。
他把自己的痛苦、软弱藏的太好,以至于我看到他发烧时的迷乱,听闻兄长都殉国时凝滞在眉间的痛苦,被折磨时从轻蔑到连反应都无力,自尽前直勾勾的盯着灯泡的眼神,绝决、坚毅……而谁又会来守护他呢?
我无法克制的喜欢和心疼这样的戴涛,若能给他的一个拥抱,都是他短暂又坎坷的生命里温柔的慰藉吧?
镜头与情感《四十九日祭》中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镜头,在日复一日的血腥屠戮中,这些镜头与角色的感情走向交织,更衬托了乱世中人情之美,光影的交错,也给玉墨增了一份唯美朦胧。
城未破,人已殇,乱在藏玉楼就已经开始,伴随着西洋乐,玫瑰花瓣被银叉绞下,花犹如此,人何以全?
冬雨浇不散遍地焚烧的火焰、浓烟,烟雨浓雾再不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浪漫。
戴涛与玉墨最后的时光,阁楼上有天光,下有烛火,白色的光自上而下沐浴着他们全身,似已不在这凄惶的人间。
摇摆的灯泡、明黄的光线,记忆里那一场短暂的放纵舞蹈,戴涛眼里最后的画面,竟似成了永恒。
桂花小元宵、酒酿、栀子花,剧中提到的这些让我很想念南京。
这个繁华过,又几次被攻陷、被放弃甚至经受了屠戮的城市没有生活在历史的遗留里,褪去六朝金粉,还有红尘的热热闹闹,这大概就是剧中人、倒在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下的真实的前人向往着的美好生活。
拥有的难被放在心上珍惜,一部有情怀、有意义的电视剧确实给我们以警醒。
尘埃渺小,也当落地有声,四十九日一轮回,让我们记住过去的再普通不过的同胞的再微小不过的求存、奉献、牺牲、苦难。
惊心动魄第八集全程无尿点。
南京沦陷,法比带着女学生逃难,玉墨带着妓女逃难,戴教官带着督导队拼死抵抗。
最后在督导队的掩护下,女学生和妓女都进了教堂,从此有了四十二天的故事。
与此同时,这一集还通过各种手段表现了日军在南京城的烧杀抢掠,有通过镜头直击日军残忍屠杀市民的,也有通过日军动作脚步间接揭示屠杀暴行的,最让人难忘的是导演通过法比的表现告诉观众当时的惨状:法比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是骨头做”的假神父,被眼前的情景吓得浑身颤栗,满屋子乱爬,最后躲在床下,抱头呜咽。
还未开始就已结束的“戴玉”爱情长达42集的电视剧,戴玉的镜头加在一起估计也就一集,精炼到极致、凄美到极致,也被两位演员演绎到极致。
很难想像一个整天灰头土脸的军官与一个不施脂粉的妓女在暗无天日的地窖中能擦出那样动人的火花,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山盟海誓但是他们经历的的确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典程度堪比“魂断蓝桥”。
如泣如诉唯美圣洁的配乐这部剧的大部分的场景在教堂,主题音乐相当圣洁而教堂之外甚至后来延伸至教堂内发生的却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屠杀,令人深思的对比。。。
而“戴玉”在一起的时候,是悠扬华美的小提琴与纯真粗犷的手风琴之间的互诉衷肠。
配上这样的音乐 “戴玉”之间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几个眼神,几次微笑, 一个拥抱足矣。
整部剧的音乐风格很像“辛德勒的名单”,希望今后有这部剧的原声大碟。
浩劫中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这部剧用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表现了当时南京“安全区”的国际友人费弛先生、魏特琳女士和威尔逊医生对难民的保护和救助以及对日本人的抗争和揭露,这是最黑暗的日子里最圣洁的人性光辉,历史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他们。
几个外国演员演得非常投入,非常逼真。
演员的精彩表演首先赞一下几个日本演员,演技很棒!
相比之下,用文章客串一个变态日本军官是此剧的一大败笔。
他一出来,我就觉得好笑,然后就一直出戏。
如果用个无名的演员来演,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小宋佳在这部剧中全面展示了她的演技和魅力。
有人说她的玉墨不够妩媚和妖艳,其实在这部剧中,玉墨是否妖艳并不重要,在那种极端环境下大家都是半人半鬼,即使是个妖,也成了半个鬼了。
但是即便如此,玉墨该妩媚的时候还是很妩媚的,那个在地窖中的独舞并自我陶醉的一段,法比就看呆了;那个她拿着戴教官的钢盔,戴在自己的头上一抬头一挑眉,估计戴教官立刻心动了;还有她走路时的摇曳身姿,连观众都目不转睛了吧。
宋佳的演技我曾经在电影“萧红”中就领略过了,印象很深。
这一次,她的表演更加细腻有层次,感染力更强。
她给戴教官学说小贩叫卖“桂花”“小元宵”的时候,脸部表情在瞬间经过了多重变化才说出来的,给观众传达出了丰富情感,也让我们对她的这段感情有更深的理解。
玉墨在向书绢解释什么是爱情的时候,镜头闪回到已经牺牲的戴教官,她释放出抑制不住情感,眼中含泪却嘴角带笑,是悲伤也是幸福。
在最后一集中,她在法庭上大段的控诉精彩至极感染力极强。
这里还要赞一编导,让玉墨整场戴着黑色面纱,宋佳所有的表演是通过台词、动作和面纱后模糊的表情表达出来的,相当震撼。
若没有面纱,就显得过于直白少了几分艺术性。
最后要赞一下玉墨撩起面纱后的那个微笑,是一张苍老而憔悴面容上的平静的微笑,神似老年时期的奥黛丽赫本,完全承担的起书绢的评价“她是我见过的最好看的女人”。
就像宋佳自己说的,这部剧要表现的是玉墨内心的力量,她做到了,我们也感受到了。
最后说一下胡歌,他的出场很少但是场场精彩,就像新买的海绵挤不出任何泡沫。
估计剪刀手在戴教官的镜头前无从下手吧,电视中还重复播了一段,哈哈哈。。。
作为他的粉丝,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他是个优秀演员。
我觉得这部剧最大的遗憾是太长,过多地表现了妓女和学生之间的冲突,若将这部分删减或弱化,制作成三十集就相当完美了。
这部电视剧我看完很震撼,震撼的是这部电视剧拍地真的很用心,很努力!
我从来没有看别的影视作品像看这部作品这样关注过尸体,我在想演尸体的演员们,他们没有露过脸,也看不清楚一个真正的表情,可在电视剧里一幕幕一帧帧,或残破,或焦黑,或被成堆叠放,或难以启齿部位的污秽被他们那样不顾一切的放大了,我在想这些演员们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需要多大的勇气,才给我们呈现出刻骨的画面,他们是微弱渺小的,甚至是画面模糊的,可就像真实历史带着那三十多万冤魂穿过厚重的时间长河,只害怕人们遗忘了曾经的伤害与残暴。
演浦生的小演员,演到在教堂外被迫害,在被雨水冲刷下清醒过来爬着去安全区看豆蔻那段,我看到的是满满的震撼!
在泥水、黑水、血水混合的肮脏路面,他奋勇的爬行着,为了活下去,他喝脏水,吃路旁黑黑的混合着烂草叶的泥土,为了使身体前行,五指在地上抠出深深的痕迹——所有这些,要那么小的少年演出来,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怎样的勇气才能把黑乎乎的泥土放在嘴巴里嚼,这样的动作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就放下恶心、拼尽一切就可以了,可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人!
在长篇的电视剧里,或许这不过是微小的再不能小的一幕,可就是这一幕撼动了我,即使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也想给他献上最美的花!
他真的很无畏,很勇敢,很了不起!
突然觉得这种很像天上的星星,我们眼中看到最闪亮的在遥远的太空里未必是最大的。
我想我们有这样好的影视作品,有这么多努力的小人物,有些事情是永远不会失控的。
就像资助、策划和导演了这部作品的人们,他们在幕后,远到看不见,远到他们付出了多少根本看不清,可他们一定比“浦生”更努力,更勇敢,更坚定!
还有那个让人纪念、为记录南京大屠杀而自杀奉献一切的张纯如,是你让中国人不敢忘!
仅靠对白堆砌的电视剧一定不是好剧。
不过要连对白都讲不舒服,无论好坏都很难看的下去了。
所以我一直抵触看国产配音剧,这类剧要么就是省钱省事的粗制滥造,要么就是演员太差劲,话都说不好。
想不到期待许久的《四十九日祭》也成了配音剧,而且严重到声音断接,口型都对不上。
就第一集来说,如果我没听错,教堂内书娟和另一名女学生对话中有几句是同期,说明室内棚景是有现场收音的,也许由于题材敏感,遵照审查意见的需要,后期大量更改了剧本台词,导致现在这样,同期真人声音夹杂后期本人配音再夹杂后期他人配音。
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作为一名满心期待欣赏大作的观众,不得不表示失望。
尤其法比。
原著中法比是一位满口扬州话的洋人,电视剧版改编成了一位会说流利英语的中国人。
能配合剧情,人物背景变化可以无关紧要,关键还是声音出了问题。
很明显剧中法比所有英语对白,在现场拍摄的时候,张嘉译都在讲中文,而后期又让他人配成了英语。
于是就成了,差异巨大的音色,前后不一的口型,配合特写镜头。
观感实在糟糕。
听闻张黎导演及其团队,一向要求严格各方面都精益求精,想不到打了折。
文艺作品不能做市场的奴隶,对电视剧来说,就是不能仅以收视率论成败,有些题材的剧集,无论怎样都应该拍,譬如南京大屠杀,是很沉重,是很虐心,在普遍娱乐化的荧屏上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这样的剧集,我们不能缺少。
当然,也不是说有了情怀追求的剧集就必须“难看”,虽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但《四十九日•祭》就是一部“好看”的剧集,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很多人会拿来跟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作比,但剧集的编剧由严歌苓亲自操刀,她也说了,剧集的篇幅更长,比电影更贴近原著。
观剧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去年那部德国电视迷你剧《我们的父辈》,此剧从德国人的视角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在德国本土乃至全欧洲都引发了轰动效应,长久以来,我们太缺乏这样厚重的当代史电视剧作品,特别是当我们自身的苦难记忆深刻的嵌入其中时,习惯了在荧屏上找乐子的观众常常会本能的选择回避。
必须指出的是,《四十九日•祭》并没有一味的渲染苦难,而是难得的在叙事中体现出幽默感:偷看妓女洗澡的小乔治,喝酒、赌钱的“混混”神父法比,还有在大屠杀间隙难得的角色“碎嘴”,都让剧集饱蘸着生活趣味。
1937年12月的南京,无疑是一个人间地狱,但即使在这样苦难的环境里,生命就如同顽强的小草,在每一个缝隙中每一缕阳光里倔强的向上。
历史有高光,也有暗影,在历史的暗处,布满了民族的伤疤,不负责任的扒开伤疤,只是徒劳的增加苦痛,但好了伤疤忘了痛,就是忘记历史,用列宁的话来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厚重题材,简单的“控诉式”叙事很难真正打动普通受众的内心,而《四十九日•祭》沿着原著的路径,把中国妓女、外国神父、抵抗战士、受难民众、国民党高官、残忍的的日军指挥官、“软弱”的日军小战士,各色人等都通过一个核心场所——教堂,汇聚纠结在了一起,在这个教堂内,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种种演出,特别是身份、地位和道德水准发生剧烈冲突之时。
对于看过电影的观众来说,《四十九日•祭》是“缺乏”悬念的,最后的故事走向大家都心知肚明——大而化之的说,所有的严肃历史剧都是这样的(除非创作者别出心裁的不采用历史共识)——但在细节的展现上,《四十九日•祭》足够让观者动容,特别是对史实的尊重。
譬如国际安全区和魏特琳女士的出场,譬如日军集体屠杀中国战俘的恶行,譬如唐生智放弃南京时面对蒋介石命令的无奈,日军中既有灭绝人性的高官,也有良心未泯的新兵;中国军民既有铁血刚毅的抵抗,也有怯懦无知的逃避,更有为了救女儿不惜当汉奸的父亲。
这些历史细节一方面有比较翔实的史料佐证(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常常以此来刁难我们),另一方面则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的原貌,不是简单地脸谱化塑造。
一个自信的民族,才敢于直面自己最苦难的记忆,就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而言,《四十九日•祭》在荧屏上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让我们痛定思痛的历史记忆被搬上荧屏。
(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14年12月12日)
其实只是为了看胡歌去看了cut版本,否则绝对没有勇气去看南京大屠杀的作品,知道并铭记那段历史,不等于敢直面惨痛的画面。cut也把我看哭了,并且抑郁,胡歌演的很棒,不次于琅琊榜,演出了军人的魂,和张嘉译宋佳的对手戏也很燃,这就是高手过招的特质了。
没法比金陵十三钗,但高出神剧们一个宇宙的水平
看不得这种题材的片子 小宋佳一点风尘气息都没有 真是名妓吗
胡歌毁了整部剧
一言难尽,处处bug不合理,里面无理取闹降智强行制造冲突矛盾的地方太多了,要不是这个题材,我都想给2星不及格
女主好似深闺怨妇,毫无秦淮河女子韵味
小宋佳的玉墨傲骨无双
剧情拖沓,演员配音尴尬,最重要是孟书娟这小b登塑造出来是为了个啥?来治疗我的低血压?死到临头还想着他爸搞女人,所有人逃命跑不动都不忘把箱子带上?编导真的没有一点同理心吗?作为南京人真的无法接受这种弱智片段,十集弃。电影版都甩这剧几十条街,就这水平的剧下面还一堆叫好的,当然大多数好评是因为这段历史而忽略剧中缺点,无可厚非,那么拍这种烂片来消费这段历史的编导是不是该跪下给遇难同胞谢罪?
初中看过,唉:-(
看着那些血淋淋的屠杀,沉痛无比,这是历史啊,不是虚构
难看的一笔,什么破剧,拖沓的一笔,里面的人都蠢的要死,看的要气死,编剧把我们观众当傻子吗?给一星都嫌多
看得特别心疼难受,想想历史肯定更加残酷绝望。脏兮兮的戴教官,真的是前所未有的帅,有你在,就心安。
看了前面三十集了,太沉重了,不打算看了,小宋佳,张嘉译,胡歌等都演得挺好。我本来是最不喜欢这些题材的剧的,但我都看得下去。拍得不错。其实应该给八分的,但想到今年的影视剧如此差劲,觉得应该支持下这些有演技的好作品
铭记历史
胡歌的演技总是假假的,入不了戏的感觉~
第一集就感觉看不下去,那个小丫头片子到底干嘛的,严肃的历史题材却为她加戏为她注水,糟蹋一部剧。
没有那帮女学生,这部剧会高一个层次,我说真的
不如电影
看了好久,吃饭时看更是沉重。。苏菲好萌!书娟侧面很美哦。戴教官便当的太早了TAT
张嘉译和胡歌都非常喜欢,扣一星是因为此片太压抑了,但也许现实要比次沉痛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