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轮明月》他是一个才子,无论在俗世还是佛界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在俗世名李舒同,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为世人所知最出名的是一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佛世叫弘一法师。
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
为弘扬律学,弘一大师穷研《四分律》,花了4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
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弘扬佛法,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
游览开元寺,参观弘一法师的纪念馆,有了解到开元寺曾出资一起拍摄此部关于弘一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找来看完,以下基本出自电影主人公旁白,也许更能体现传记电影人物的心境:1、岁月荏苒,如梦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
2、三郎是乳名,伯仲间排行三,父亲他曾出任史部主事,后辞官经商。
父亲71岁,李叔同才4岁。
母亲是偏室。
3、我的母亲很多,我的生母很苦。
4、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银两亿两,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举人1300余人联名上书,老大中华非变化无以自存。
刚一踏上人生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5、母亲去世后,就是无尽的悲伤与哀愁,浑然不知何处是岸。
丧母后的我,如游丝飘絮,飘荡无根,更无牵挂。
6、一生经历女人:京喜名伶——杨翠喜、茶商的女儿为妻子,大两岁,属虎、诗妓——李平香、日本妻子雪子。
7、出家后,雪子过来和他道别,雪子问他弘一法师,什么叫爱爱,就是慈悲整部电影,尤其弘一法师遁入空门后,有关他原配妻子和小孩的事情几乎没有。
而世人关于他的评价很多: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原配妻子和儿子的感受所知甚少,关于他执意遁入空门的缘由并没有从他本人口中所知到详细信息。
他的学生丰子恺的解释较为中肯: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电影的结尾,一个也叫三郎的孩童被母亲喊回家留下旋转的陀螺,结束这部电影,万家灯火,有家有佛陀,独木舟上远去的弘一法师,满河的灯,像是去往来生的奈何桥。
他死前留下最后绝笔——悲喜交集。
大约是五年前,那是二零一一年的晚秋,一层秋雨一层凉,那天狂风大作,雨下的格外大。
第二天是国庆节,没有意外的,选修课缺少了很多人。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与教学问题实训,这就是我们选修课的名字,很长,即使是选修课期间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完整的说出它。
铃声起,老师进,一如他的意料之中,遂决定放电影以化解尴尬。
当时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没有听清电影名字。
只记得开头:风乍起,吹起斑驳书影;鞭扬起,陀螺不停转。
满清装饰,天津口音,留学日本,虎跑断食,皈依佛门,闭门修律,终成大师。
这大概就是我第一次对这部电影模糊的印象,后来得知,这部电影叫《一轮明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大概是先生幼时最早的佛学启蒙,及至青年,满腹经纶,壮志在胸,奈何清廷腐朽,割弃台湾失去民心,割地赔款亡国大祸。
刚一踏上人生的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经此国难,也曾杜绝仕进之心官宦之途,列身票友出入梨园,以此消磨青春时光。
南下上海,历经西学,尤喜法学,经世致用。
亲母长辞,送母归家;母虽侧室,但为生母,秉性刚烈,仍进正门。
以身作则,新式葬礼。
作《梦》以缅怀至亲: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
母食我甘酪兴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
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日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东游日本,书画音乐,凡其事者,皆有大成。
创春柳社,开通民智,鼓舞精神;国内水灾,赈灾义演,排《茶花女》。
宣统三年,携日妻归,以其所学,成《满江红》。
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不负是男儿,头颅好;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离沪进入浙江一师,毕生所学教书育人,奈何官宦教育体制,游离山水田园之间。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
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遂入虎跑寺断食禅修,前后廿一日作断食日志,终寻到羽化空灵心境。
民国七年,虎跑禅寺,剃度为僧,皈依佛门,法名演音,法号弘一。
长途跋涉,师从寂山,酷戒灭障,闭门修律,悉心竭诚,誓永弘道。
南山律宗,一言一行,皆是戒律,既为禅修,故应守之。
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闭门四年,终成书稿,致力之坚,用思之密,望其项背,何其悠远。
民国甲子,随印光修,感悟惜福,以佛救国,以经救民,因果之法,救国急务。
民国己巳,居太虚所,成《三宝歌》,殊途同归。
步履之间,游历有方,战火纷飞,心系百姓。
律宗之道,非在于受,而在长持,此为长久之道。
民国壬午,悲欣交集,常怀佛心,直至圆寂。
先生前半生,引西方油画、钢琴、话剧于国内,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
先生皈依佛门后,心之所向,皆为释迦,戒律持之,向苍生。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正如这诗词,尽数了先生一生。
我辈惶恐,受此福泽,既无战乱,也无灾祸,尚难静心,与先生比,惭愧惭愧,谨以此文以静吾心,时甲午年七月初十。
下午看完的这部电影。
其实就是一部李叔同的人物传记型电影,个人感觉无功无过吧,就是普普通通的讲了李叔同的一生,没太有让我惊艳的地方。
整部电影的氛围感还是有的,就,还行。
先谈谈电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吧。
当时电影还没看时,我就在想这个问题,快结束时,看到一轮明月悬于高空,我说,是不是喻指,弘一法师他的功德,他的光辉,像月光一样倾洒给受他照耀的我们,这种意思。
然后看完电影去翻了下短评,看到有人写到一句诗,去查,原来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的诗,写来概括他的一生: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其实看电影前,对李叔同知之甚少,当然,看完电影以后,对李叔同也不能说是了解颇多,毕竟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说明不了什么太过精深的内容,不过是粗浅的讲完他一生的大事罢了。
记得很久以前就一直秉持着一个可能有些执拗的观点,一个人的一生,怎么能用一部电影,一个电视剧,一本书就概括完呢。
毕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个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无数个细节组成的。
或许你会说,可是大多数都是重复的日常,只有少数的几个日子,几个事件,才真正影响了那个人的的一生。
所以,只要把日常快速的概括,然后重点讲述特别的日子就行了。
可,如果没有那些日常的一点一点的积累,去从各个方面慢慢改变,影响他的思想,行为,他怎么能成为后来的他呢。
我很在意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日常。
但感觉这个想法好像很,很奇特,像是在钻牛角尖。
直到有一次,在伊坂幸太郎的(不记得的)某本书里发现,他提到了和我一模一样的想法,兴奋的不得了,感觉我的想法和他的想法在某些地方是同频的。
又歪楼了。
回来。
以前其实真不大了解李叔同,只知道他是《送别》的作者,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境太绝。
然后听说他后来出家了,号弘一法师。
别的再无了解。
但这部电影也多少让我快速了解了他大致的一生。
他家世很好,是个少爷,他很聪明(好像是科举的什么考试三项都是第一名),他很孝顺(生母是侧室,母亲去世,他无论如何让母亲的棺椁从正门进,按理不行),他多才(诗歌、音乐、美术、书法、金石篆刻样样精通),他有两个美丽的妻子(一个是在中国是母亲替他娶的,一个是他在日本求学时爱上的),他后来不知为何遁入空门(我一开始以为是我自己看的不仔细没理解,或者电影没表达好,后来才发现原来文化界也仍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所以电影糊过去了),他僧俗两界都很有名气(作为俗人,他音乐,绘画都有一番造诣,作为出家人,他整理了他所在的律宗失传已久的佛法,贡献巨大),他苦于修行,生活要求很低(吃得喝得少,而且都是最朴素的,睡的席子被褥,用的毛巾牙刷杯子,都是破旧不堪的)他不慕名利(他前去讲学的寺院想给他办欢迎仪式,反被他训斥,我还挺喜欢这点的,我总觉得太在意名利,做很多事情的本意,即使你本不打算改变,但也还是会改变,会变得像是在作秀)。。。
这些其实都是最表面的,但更深刻的,对于他思想的了解,却几乎还是一无所知。
不过也还好,如果以后哪一天,突然对他感兴趣了,可以再去看一看他写的书,和写他的书。
哎 真真是一点精髓都不得 当初濮大叔从这部电影震撼 感慨颇多,于是心怀好奇 心心念念想要看一看 一看之下 大跌眼镜 也不知这感从何来 震何说起,且不说李叔同前半生多才多艺风华绝代 只这后半生的弘一法师就从不见其所悟 其境界之提升 家国天下一个都不曾从心中舍去 真真堪比慈悲良苦的草民皇帝 甚至抗战期间也绝不吝惜 重操旧业 慷慨激昂一番 带着一众和尚同随此情 真是连世间法休息也不及。
持律 持律 戒律活脱脱 在最初成了闭门潜心的学问之研究 到后来的口头之禅机。
从拜见印光大师时 竟问出救国救民之道 到之后 国难期 身患重疾 不省其自身 清静其身 倒是请来西洋大夫 然后欣然待死, 简直一位心怀悲悯的一国之君 何来出世之谈。
真是种种 种种 一言难尽。
这编导最后最后 竟为了电影格局上的首尾之应 令年老的弘一 在小小的陀螺面前凡心霎动 顿時便墜了世故 人情, 倒是大有種我不入轮回谁入轮回之洒脱 无惧。
再谈 这故事 前面活脱脱一个公子哥 春风得意 娇妻美妾,并无充实前序与铺垫,虽然 幼年在家熏陶,壮年时也谈禅论道 那不过是中国文人之通好 不足为奇 闲来之时 自我陶冶一番 却十足算不上个槛外人,而教学期间 仿佛就因为 事业之不如意 当局之糊涂无能 才无奈遁入空门,但这所谓“打击”或 不如意 放在当初动荡的年代 实在算不得什么,若这就算是削发之根本原因 若不是导演在命运面前被强求了 就是这知识分子实在没什么悟性可言。
更不说其他 关于 所谓爱和慈悲,受戒和持戒,民族和家国 端端只落得贻笑大方了。
再说 弘一法师拜访之几位得道高僧,首先 期间没有任何任何实质性交流,再者 这些身宽体胖的高僧且不论与原型差异颇大 就连一举一动都夹杂着中国式典型的政党风,再再论 当弘一法师询问时间之事时 竟然无一人前来提点 竟还顺其人心执着 予以贯之禅语的世俗执导 难不成他们个个都把自己当成金銮殿里的国师?
这样不遗余力, 更不提那些将修行当做事业 东奔西跑 大有搞近代“人间佛教”之趋势之所谓和尚,若是弘一法师一生 真的只碰上这些同修,那他的种种表象也就不以为奇了。
但 但分有些许了解 翻过《印光大师菁华录》 读过弘一法师晚清集 都能略略明了 这些演员和文稿笔记中的修行人 丝毫没有一点关系可言,真是可怜了冠以他们之名的演员 真真上演了一场典型当代华式政党爱国录之近代寺庙版…… 更不提 在弘一法师万年对其修行影响颇深的光钦老和尚 连出镜的机会都没有 大概是他的思想还不够革命 不能符合导演之要求的缘由吧这样 洋洋洒洒一出多小时的戏 看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种种演绎 只说一句,这编剧 导演 可对得起 生生将民国初年的翻版鲁迅脱胎换骨成一位与世无争的老僧的化妆师吗??!!
叹之 叹之……
明月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是诗意、充满情怀的意象,电影名字有明月,极大提高电影的审美趣味。
电影《一轮明月》讲述了弘一法师传奇一生的故事,“一轮明月”出自诗句“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月在电影里更彰显禅意。
“人生在世,只在呼吸之间。
”人至暮年,大概会感叹,孩提变老只是刹那间。
李叔同的儿童时期便经历丰富的知识熏陶,从小会熟背佛法,家里常有古琴的演奏,传统家庭出生的他恪守礼教,全部家庭成员在的时候,画面是青黑色,显得略微压抑。
古朴的庭院里古色古香的园林,侧面展现家境殷实。
镜头在钢琴曲的伴奏下幽幽一转,幼儿的李叔已长成青年。
既暗示李叔同擅长吸收各种西方文化,也极其自然完成主角年龄的成长。
李叔同和母亲的短短几句话,透露出父亲已经死去的事实。
“刚一踏上人生的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李叔同的独白令人动容,他的悲天悯人情怀由此可见。
传统思想的弊端也在电影里表现出来,他最早的婚姻由母亲做主,而当时他喜欢的是名伶。
于是,李叔同直言,他杜绝入仕途的想法,整日出入梨园,以此消磨青春时光。
在发生战乱的时期,李叔同自嘲沦落天涯。
他有了新的目标,不被强国的条约裹挟,有学法学的心愿。
这是李叔同自强自学的觉醒的表现。
这里影片少用地使用有些阴暗的镜头,李叔同在阁楼和人谋划时,看不清两人面庞,表现当时局势动荡,人们处于危险中。
李叔同没有选择爱慕他的女人,“为谁惆怅为谁蹙”影片采用全景镜头,女人的背影显得落寞孤独,诗妓的眼泪是无声,她的感情隐忍没有归宿。
失去母亲的叔同飘落无根,他来到日本东京求学。
“真理在美中自我显现。
”“我们到底身在何处。
”学业有成的李叔同回到浙江,他教音乐美术,他的教书内容与以前老师的内容截然不同,他敢于实践,他教西洋画和英文歌,在课堂上大胆实验,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
佛教元素在许多艺术作品都有影响,在这部更是必不缺少的存在。
“一声入耳里,万事心中空。
”李叔同悟了佛法,他遁入空门,舍弃妻室。
“弘一法师,请问什么是爱?
”妻子问他。
“爱,是慈悲。
”几个字展现出弘一法师的大爱,他断绝红尘,心怀众生。
镜头对脚拍摄了大量特写,体现弘一法师严守戒律,苦修律宗,并虚心学习高僧的言行。
学佛法,救国救民。
国家民族存亡时,弘一法师不顾自己重病,不愿吃药,一心挂念受苦的人。
他如一轮明月清晖照亮众生,这一片段无疑升华整部电影。
开头三郎早慧,说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命运前定,结尾弘一站在桥上,只见一孩儿在玩鞭陀,远处母亲呼唤三郎回家,如此画了一个圆,可以想见叔同失去生母,也就一心有了遁入空门之念了,生母对叔同的影响太大,叔同作《梦》一曲悼念生母,悲痛非常。
以至于后来哪怕优美动人的日本女子也无法让深谙苦痛、深植佛根的弘一回心转意,只留下一句爱是慈悲让女子死心。
在大时代下,他看到的总比别人更多,更深,怀着大慈悲的胸怀,不容自己于个人爱恨纠缠中如年少一样荒度时光,“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
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
”从叔同到弘一,他眼前见过的苦难太深,所以只求解脱,先是出入梨园,文人聚会,再是出国留学,后回国教学,但小知不及大知,叔同是个气度宏大之人,处处可见繁华后的硝烟四起。
他早年看着黄河决堤之后追逐火车的难民,说眼前情景与佛经所说阿鼻地狱相去不远,没想到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落入此等骇人听闻的苦难。
于是与佛结缘,看过生离死别,轻尝人事苍凉,一曲《送别》,淡淡作别,只有一息尚存的悲凉。
袁世凯由名伶杨翠喜引出,叔同由日本回到上海,本是形势大好,叔同气壮山河写下《满江红》,创办《太平洋报刊》,不久袁世凯复辟帝制,没想到不久就被复古思潮扼杀。
中西之间的交流和矛盾从儿时的琵琶、古琴、二胡和西洋钢琴中可作管中窥豹,再到后来一师的裸体画课程教学引起教育厅的警示。
可以说李叔同有超前的思想,他精通钢琴五线谱,也能搞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又对西洋人体画有自己的见地,不由让人敬佩之余有种种非议,李叔同与马一浮在谈论谭嗣同梁启超时颇有赞赏,“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智慧通达”,但维新派的改革在大背景下终究失败。
他早预见大国的保守必定会受别国的凌辱,他看透了一切却发现自己对这一切又无能为力,就像是他体谅母亲侧室身份带给她的痛苦并感同身受,而他不能替他母亲承受一样,他对当时的中国存有同样的感情。
弘一入灵隐修律宗,将自己的饭分给窗边的鸟,有一片慈悲之心。
在普陀与师父吃饭,将吃完的空碗用开水冲后喝下,师父说要惜福。
不由让我想到一些在人世修为的人,像我导师,每次都要将打的饭菜吃掉,吃不完的饭用袋子装上带回家。
又如我遇到读中国思想史和美术史的女生,她们不吃荤,只吃素。
这样的自律如同在世修行,太虚法师一开始却让人觉得有些急功近利,而在弘一《三宝歌》的演绎下找回初心。
倓山寺中妙莲有心,对功名之心强烈批判,随律宗初心。
只是我觉得电影在弘一出家后的一段没有亮点。
在得病时舍己救人,反倒觉得在平常中见其胸怀宽广,此后作《大中华》,以佛宣扬道义,在中西思想交融中寻找到一条精神出路,我想此刻弘一虽然救不了天下人,但至少心能平静下来,他所做一切也都在为国为民。
最后想以弘一法师的一句话结尾,“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于人生低谷之时,内心苦闷压抑之际,机缘巧合之下看到这部电影,逐渐才平静下来。
最感动的有两个细节:一个是李叔同母逝,当抬棺从正门入府时,被他当时的三娘极力批判并引发不满,但是当他满怀伤痛地为母悲歌时,我们却看到一张悲戚的脸缓缓地进入灵堂,对着悲歌的李叔同小心翼翼地青请求:“叔同,我死了以后能不能把这歌再给我唱一遍?
”当时只觉得好的艺术一定是雅俗共赏并且深具感染力的,它能让人与人之间达成一种情感上的感同身受,让无法化解的矛盾在一瞬间就冰消雪融。
还有一个细节是在弘一去普陀山拜访印光大师,吃完饭后印光大师用水洗饭并将之饮尽,弘一在一旁有样学样,印光法师非常高兴地说了一句:要惜福啊!
这一句瞬间戳中泪点,一下子眼泪飚出。
我们的生活要比他们当时的条件幸福太多,可是为何总感觉不到快乐与幸福,归根结底把很多都归结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但很少想到比我们能力差的有过得比我们更好的,比我们能力强的也有过得比我们更差的,归根结底是上天的恩赐,但却没有珍惜,到最后来怨天尤人,自甘堕落。
于生活中最苦闷之时有幸得到佛法的开解,是机缘巧合也好,是佛法慈悲也罢,终究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并破解了痛苦的根源,就像电影中李叔同说的: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之心。
在人生中遭遇困惑之时,有佛法开解,可以获得生活的智慧。
写这篇影评主要为了上传一些截图0102-1011,283天,终于还是结束了,这是结束后,我自己看的第一部电影
下面会放一些看电影过程中截的图,一个人看电影,截图明显比两个人看要多,因为可以自由往回倒,一遍不满意,可以两遍三遍
有一说一,他的日本妻子真的很好,可惜俗缘终尽,她问“请告诉我,什么叫爱”,他答“爱,就是慈悲”,我目前不懂
看淡浮名
空门
勘破
悲欣交集
“爱是什么?
”“爱是慈悲。
”世间男女执着的情爱,究竟是该舍还是该得。
握在手中的是对方的爱,还是一个缥缈的幻觉。
承诺有时太过沉重。
能看尽世间繁华,超离浊尘,遁入空门,何等福报。
关于弘一法师,最先接触是在南怀瑾的著作上,刚开始我是无法把这个法号与李叔同这个大名联系在一起的, 记住的也是他的讲义大意,更多关注他的优美诗句。
我常常在想,是怎么样的人,可以修养这么多门高超的艺术造诣,如果有转世一说,他肯定在轮回长河中保留了完美的记忆。
但是他只是一个孤独的人。
无论是年幼严明的家教,还是在上海躲避战乱,还是最后和他认为是天生注定的姻缘的雪子相拥时,依然孤独。
这种精神上的无所依使他决定抛弃俗世繁华,探究佛理真相。
有幸在灵隐看过大师的真迹,字型很飘逸寂寥。
还很幸运有这样一群文艺工作者,把大师的一生讲述出来,虽然电影时间有限,很多的情节要查阅资料才能理解,但是在心情低落,觉得人生苦闷时,看这个电影,让人心中充满平静。
只缘尘世爱情姿,莲座现身月上时菩萨尽多真面目,凡间能有几人知发慈悲心,做自在人。
虽然大师生于乱时,在世时并未得自在。
剪得平庸的流水账,编剧缺乏佛学深度或为过审妥协,李叔同的生命片段都只是浮光掠影,触动不到内心
总之就是可惜了弘一法师,几个片段组合,情理的意味都不够。失去了深度。配音好像说相声似的。
一事无成人将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送别》
可惜了。
电影的故事性不算很强,不过弘一法师的风骨还是非常突出。
杭州与泉州,再去时会多了些凭吊
终究是党国治下的电影呀,末尾只说“念佛不忘救国”,却忽略了大师还说过“救国必须念佛”。
听送别,流泪。
没任何艺术价值最多有点宣传价值
拍不好孔子,也拍不好弘一
陈家林路奇的审美就是合我的口味。刘伟明尹治贺生伟王诗槐。
如果配乐能再讲究些就对得起弘一法师了
只可惜拍的太烂了
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
前半部分拍成了文艺版的精武门,后半部分夹着主旋律平铺直叙。
南山律宗第11祖,出家後並沒有聞思佛法的經歷,而是直接由斷食經驗,走入文獻整理、走向「一門專修」。終其一生奉行素食、燃燒臂香、留蓄鬍鬚、持名念佛。沒有生起擇法覺支,沒能走入清淨法流,甚至沒有破除「戒禁取見」。
“爱,就是慈悲。”“要惜福啊。”“我是不收徒的,我们同行吧。”似乎是很忠实地在做传记记录。佛法如何救国救民呢?很多地方是点了一下,但又未深入和连贯。还是让人看到,日常修行方式,即便是修律宗,仍是一瓢水,一箪饭。所以仁者智者,都可以从此片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吧。
太传记了
基本是流水账,出家后描绘法师的求学、讲学和持戒,比较散,小说平均分配就容易这样。20世纪初的社会风貌倒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