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观看:23.5.26重温:23.12.26(好巧合的日子)本影评从四方面展开,一是拉片扒台词,二是育儿心经,三是人格分析,四自己的碎碎念。
/女导演一生推。
/这部电影简直让细节控狂喜。
/在得知仅用40天就完成拍摄之后更爱了。
一、深扒几场台词:Thirsty,adj,除了有normal sense上的“口渴的”,还有“极度渴望的”意思。
这个单词在本次对话中出现了两次:当Kev要求Celia给他拿汽水之后,Kev说“I was thirsty”还说了:“who else is thirsty?”
第一句话显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口渴”,但是Kev显然也不是因为口渴,他只是为了后续的行动。
而第二次提到的Thirsty,可就不一般了,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意义:饥渴的。
he is thirsty for mom's attention.Kev问Celia:“you know who else is thirsty?”然后用吸尘器吸Celia的头发,于是Celia向妈妈求救,他的目的达到了一是吸引了妈妈的注意,二是帮Kev回答了这个问题:谁是饥渴的?
Celia:“ah!ow mommy”(啊!
妈妈!
)然后Kev顺着话说:“the vacuum monster!
”有关于性的隐喻和“段子”,似乎在全世界都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的,就像“妈妈”的发音,几乎都是“mama”。
所以the vacuum monster(吸尘器怪兽)—the sucker指的是谁,就无需多言了吧。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Kev小时候,他拉了裤子,打着手电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看到了suck(也就是吸尘器)的一幕,而爸爸没有选择去用正确的方式教导Kevin,反而用一句“别吵醒妈妈”的白色谎言来搪塞过去。
毫无疑问,这让Kevin对“性”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
当他长大后:你不是和老爹遮遮掩掩?
那我就把我的欲望光明正大地释放给你看。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多次表现出Eva母亲是个注重他人隐私的人(敲门),排除Eva带着目标偷偷进Kevin房间,你知道的,当妈么。
这种注重,倒不如说是希望别人对她的私人空间的注重,将心比心吧,本质其实就是自私。
而Kevin选择在卫生间进行一些手工活,无疑是向母亲挑衅,而且卫生间有镜子。
影片多次出现Eva和Kevin的脸庞混剪到一起的现象,而且没露脸的情况下,观众(我)真就产生了认错的现象...so,why did Kevin choose the bathroom but not his room??还有一处台词:
对照了Eva给他换尿不湿。
最后探访结束之前,Eva问Kevin “why”,Kevin说他以前知道,但是现在似乎不确定了。
这里有人认为是他改邪归正了。
反正我是不敢多想,我要是面对这种“只表明模糊态度”的句子,总是要问问对方到底想说什么...但是我从表情上看,他真得很想他的妈妈,这里真得要夸一下鹅子的演技,天啦噜,我觉得一个瞎子都能看到爱...还有就是Eva问kevin周日有空吗,Kevin回答:Maybe tied up (抽不开身,也有被绑住的意思)被警察抓住二、三 育儿心经+人格分析谈谈自己吧。
虽说芳龄十八,有孩子是太早的事儿,没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吗,我没养过孩子,但我是被养的那位。
和对方(父母)调换一下位置这种事情,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很容易就做到的。
有句话不是说,怎么判断一个小男孩喜欢你呢?
拽你的小辫儿,在你回答问题的时候拉开你的板凳,从你铅笔盒里藏昆虫。
Kevin也是如此,他只会用男孩子的顽劣方式来吸引妈妈对他的注意,小的时候,是扔吐司,是毁掉妈妈的房间,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长大了,家里有了Celia,便借助Celia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吸尘器事件,仓鼠毛毛先生,妹妹的眼睛...这一切的一切,妈妈你怎么就不懂呢?
是一个孩子对母亲忽视他的控诉。
正如他所说的,没人会在意straight A的good student,只有people like him才会吸引别人的注意。
偏激的想法一直没有被得到回应,没有被纠正。
而Eva这边,我不得不说,一个擅长于及时行乐的人,往往是自私的。
她的身份,环球旅行家,“在没孩子之前,一切都很好”,“现在睡醒觉,恨不得自己在巴黎”她没有做好要Kevin的准备。
当时的她,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她也是个孩子。
她不愿离开NYC,都已经进了新家的房门了,依然为自己的“损失”闷闷不乐。
这让Kevin更加觉得他的妈妈不爱自己。
影片开头,Eva让Kevin传球,Kevin会做,但是妈妈还是要求不停地继续。
这似乎不是在遵从孩子内心的意愿,而是完成她陪伴的义务。
而在稍长时的Kevin,可以从1一直数到50,妈妈并没有接受到Kevin传达“我其实都会”的信号,而是觉得Kevin在挑衅他,不仅不惊讶于他可以数到50,不夸他,甚至觉得他是在挑衅,给他出了一道在他能力范围外的数学题。
她的不关心,体现在Celia的那句“Kevin!”里,要不是妹妹看到Kevin,她压根都没注意到在她的海报前站着自己的儿子;她的不在乎,体现在答应和Kevin出去找点乐子,却又直到下车时才发现Kevin只穿了一件薄薄的衬衫。
她把目光放远到了那群陌生人身上,谈起“肥胖”“健康”的问题,在面对Kevin时,也只能问出“how's school”的陈词滥调。
她似乎是破罐破摔了,她想用第二个孩子Celia来弥补,甚至并不是出于弥补,来“施展”自己的母爱。
爱是天赋,Eva不是不会爱,她也有母爱,在Celia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Kevin来说,“她只是没准备好而已”四、碎碎念关于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认为Kevin有恋母情结1.“I love you”CD2.长大后仍然穿着小时候的衣服3.探访结束前的“未完成句子”4.被抓后坐在车里望向妈妈的眼神5.以上提到的种种○值得一说的是,一开始Eva收到金石高中的消息,还以为自家孩子出事儿了,焦急地进去,结果大门一打开,罪魁祸首竟然是自己儿子,那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天啊,我担心到死,结果你说来了个“人都是我办的”...○萌点是Kevin给妹妹撒圣水,好可爱哈哈哈哈○关于箭射死人的一些模型理论。
没有直接曝光触目惊心的场景,全程用音乐和断续的特写镜头来营造紧张变态恶劣的心理状态,很成功,让观众细思恐极。
🤢特别是小兔几尸体在下水道打碎机的暗示。。。
男主角太帅了,有种诡谲的变态气质😍😍父母的成熟与否对孩子的健康心理发展影响重大,婴幼儿时期亲密关系的破损后天很难弥补。
女主在儿子小时候就用一种嫌恶的态度面对他,甚至当着面对他说:“要不是因为你,我现在就在法国!
”小孩子觉得自己被讨厌。
他不觉得母亲是喜欢他的,他认为母亲只是习惯有他。
就像电影里他对母亲说:“习惯并不代表喜欢。
”他渴望母爱,但是他并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获取爱,他也不知道什么是爱,说不定他觉得惹母亲生气让她对自己抓狂就是一种爱呢?
他或许在母亲的怒视中获得了快感?
这种对“爱”的曲解,也导致他后来对身边生命的藐视。
他杀害他最疼他的父亲和对他言听计从的妹妹,杀害无辜的同学们,来惹恼他的母亲,是为什么?
就像他在电影中说的,考满分这类破事并不能上新闻,而他要做一件能上新闻的,让所有人都注意到他的事。
他想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变得“重要”,变得“特别”。
小凯文看到母亲在房间里很认真地贴大地图,凯文眼里全是不屑。
妈妈说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某种方式让自己变得特别,这是一种“个性”。
小凯文用颜料水枪将妈妈的精心贴好的地图全喷上了颜料,在妈妈的怒视中说自己只是希望他们更特别一些。
这是否意味着凯文在“吃醋”?
母亲从没对待地图那样对待他,他希望自己“特别”。
最后他预感到母亲要离开这个城市了,母亲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他曾经以为自己知道,但现在他变的不确定了。
是不是曾经以为自己是憎恶母亲的?
经过久呆监狱的静思和面对母亲坦诚不舍的眼神,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动机?
开始觉得母亲在他做了这么多可怕的事情后仍旧坚持来探望他,这就是爱?
电影里穿插了太多片段,都像一种暗示。
妈妈在凯文的房间里搜到一张写着“i love you”的cd碟,打开后里面是电脑病毒。
为什么凯文总把“爱”设计为trick呢?
到最后在体育馆里的射箭仪式,也像一种 trick。
说到底,是eva的“罪过”。
事发的两年里,她也任打任骂地忍过了。
我是在一篇推文中偶然知道这部电影的,具体心理分析可以看看这篇推文:https://mp.weixin.qq.com/s/t_TOY2ofTYWLi7y_2uRSHA虽然喜欢小朋友,但是我觉得一定要到“玩够”了才能决定有小孩。
我常想,如果自己不够成熟,如果孩子被我当成累赘,那对小朋友,对自己的人生,都很不负责。
---最后再表白一下这个美颜小哥哥!
😂😂
我没看过原著,以下单纯是看片的一些小想法。
第一遍顺着母亲Eva的视角看,也觉得这孩子存心跟自己作对,无法理解。
可所有旁人对Eva的谴责和她最后那句”Why?”还是让我反问这世上真有无缘无故的恶么?
重新在旁观的角度看Eva, 发现要谈Kevin, 得先谈她。
Eva热爱旅行。
她出事前就在旅行社工作,之后也是在一家旅行社找了份活。
在新家往房间里贴地图和旅游纪念品是她难得真心笑的一次。
通过她的回忆,还可以看到她年轻时在西班牙西红柿节的疯狂和恋爱时的自由浪漫。
但这一切被不期而至的Kevin改变了。
她看着镜子里越来越圆的肚子,并不显得期待,当听见其它准妈妈们分享怀孕的兴奋,她甚至等不及逃离。
孩子出生后,假笑哄不住大哭的婴儿,烦躁的她把车推到工地边,让电钻声盖过哭声寻求一刻解脱,过路人的目光都充满质疑。
整个抚养Kevin的过程,几乎看不到她为人母的喜悦。
母子间常呈现出无话可说的状态,两人一块儿出去,Eva一边做着尝试与儿子亲近的努力,一边又一副只想get it over with的模样。
一次训斥Kevin时,她说”Mommy was happy before widdle Kevin came along, you know that? Now Mommy wakes up every morning and wishes she was in France.”这段回忆穿插在trick-or-treat扮鬼怪的小孩们越来越急促的敲门声中,对Eva的问责不言而喻。
所谓“意外怀孕怎么办”,让一个母亲没准备好甚至抵触的生命来到这世界合适么?
这惩罚对双方都太过了,而故事里就更远不止双方了。
Eva怀Celia的时候显然已经比当初准备充分多了,孩子出生后也像个正常母亲一样开心地抱在怀里逗。
回想她刚生下Kevin的时候,孩子抱在爸爸怀里,她只是面无表情地呆坐在病床上。
这大概也是她和两个孩子关系的缩影:和Celia是正常的母女关系,对Kevin她却始终不知所措。
妹妹出生前的那段母子对话让人心痛。
Kevin说”Just cause you’re used to something doesn’t mean you like it. You’re used to me.” Eva竟然都没反驳。
难怪她说”I love you”儿子也不信吧。
相比于儿子表面的逆反,她的冷暴力让我觉得更可怕。
这么多年她在Kevin面前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却从来没成为一个真正的母亲。
她看不懂儿子的逆反,也以为儿子觉察不出她的冷漠,可是小孩有什么不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Kevin生病是全片中母子关系最和谐的一段。
平时Kevin对母爱的渴望表现得令人难以接受,生了病倒像个普通小孩一样赖在妈妈胸前听讲故事,连爸爸都不要了。
Eva特开心地笑了,Kevin仰头盯着她就像看着一个暗恋许久的人一样。
可病一好,倔强让人读不懂的Kevin又回来了。
整片中到处可见红色:番茄酱、苹果、蜡烛、油漆、体育馆的红色大门、和每次Eva低落时杯里的红酒。
超市里她站在整排整排的番茄罐头前,不禁让人想到片头众人往她身上泼番茄酱的梦。
红色在这片里就像是对她的谴责,让她一直在拼命洗刷油漆仿佛洗刷自己的内疚。
ps, 女王的演技是毋庸置疑了,让我惊喜的是那个演6到8岁Kevin的叫Jasper Newell的小演员,妹妹出生和生病那两场演得特别好,加上剧情的因素,他的Kevin是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
为什么?
这也许是许多观众在看完《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后想要问的问题。
这也是电影的女主人公Eva(Tilda Swinton)一直想要寻找的答案。
电影的展开将Eva的现实生活和她的回忆交叉在了一起。
她曾有颗自由的灵魂,从事的是旅行作家之类的工作,有个爱她的丈夫,过着典型的中产阶级的生活。
然而儿子Kevin的降生,将她的生活全部打乱。
他是个古怪的孩子,似乎是上天派来折磨她的小魔头。
还在襁褓中的他,便知道如何区别对待父母,以获得最大的关注。
不仅如此,他不断地以两面派的作风,在父亲和外人面前装出一个正常孩子的烂漫,而在母亲面前以挑衅的姿态,故意做出一系列让Eva窝火的事。
Eva的丈夫Franklin (John C. Reilly) 尽管一幅慈父模样,但他似乎从未认真地把Eva的忧虑当回事。
对于Kevin的举动,他说的最多的一句便是,“他只是个孩子!
”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在他十六岁那年,Kevin突然做出了件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事,而被关入了监狱。
对于Kevin闯的祸,Eva始终没搞明白他选择犯罪的真正动机所在。
然而她却必须承担其子犯罪的后果,她不仅因Kevin的所作所为而失去了家庭和事业,也因此成了镇上众多受害人家属所唾弃的人。
电影改编自Lionel Shriver 2003年的同名小说。
Eva和Kevin之间的母子关系也是电影所围绕的主题之一。
作为一个母亲,Eva不可谓不称职。
她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陪伴、教育、照顾Kevin。
她为儿子的古怪忧心忡忡,也为儿子的冷漠焦心恼火,更为儿子偶尔表现出的亲热而开怀释然。
然而Kevin对她的态度却总是不冷不热加冷嘲热讽。
和对待父亲不同,Kevin一直以抵抗挑战着母亲容忍的底线。
然而,电影的结尾告诉我们,Kevin对待双亲的真正态度并非如其表面所呈现出态度所一致。
事实上,有社交心理障碍的他对周围大多数的人一直都是冷漠不关心的,这其中也包括对他的父亲和妹妹Celia (Ashley Gerasimovich)。
他所关心的是他自己如何被关注,以及被谁关注。
他在父亲以及医师等外人面前装出懂事得样子,恰恰是要让这些人对他的关注最小化。
相反,Kevin自小到大用他的哭闹声、撒了一墙的墨汁、突然射向厨房窗户的冷箭、甚至最后的屠杀来将控制Eva对他的关注。
可见,在Kevin那看似无可理喻的举止背后隐藏了一股强烈的恋母情结。
纵观整部电影,Kevin无时无刻刺探着Eva的个人空间,并每每在Eva找到其他精神寄托的时候开始表现出一股由嫉妒形成的毁坏欲。
记得有一幕,Eva精心为自己的房间贴上了自己珍藏的地图,并对Kevin解释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带有个人印记的房间。
而随后,Kevin便在那房间的墙上喷上了属于自己的墨迹。
此外,他还肆无忌惮地在Eva面前自慰。
将病毒程序刻在一张写有“I Love You”的光碟上,从而使得Eva丢失了她保存在电脑里所有的写作。
至于Celia的降临人世,Kevin也没有表现出一个哥哥的喜悦。
相反,他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失落感,他为这个女孩分享了其母亲对他注意力而感到愤愤不平。
因此,从小到大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欺负Celia,并对她指手画脚,直到最后将她连同自己的父亲一起射杀。
恋母情结的具体表现方式有很多种。
而Kevin对Eva的依恋并非以“爱”的形式出现。
相反,他采取了一种近似于对母亲精神虐待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快感。
换而言之,Kevin的恋母情结带有某种虐恋的成分。
而他所采取的种种极端手段的目的就是要让Eva无法摆脱他的存在。
因为他相信,社会对于一个优等生的关注远远不如对一个杀人狂魔来的多。
因此即使他的身体被关在了监狱里,人们也会无时无刻地提醒Eva,她作为一个杀人犯母亲的身份。
可以说,性格障碍的Kevin正是希望通过施虐和自虐的两种方式,来达到让母亲Eva无时无刻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的目的。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贯穿全片的片名,却是从未被提起的问句。
这部电影的选角简直是完美,Tilda Swinton饰演的母亲Eva,具有智性的外表,Ezra Miller饰演的儿子Kevin长得聪慧却带有一点邪气,John C. Reilly饰演的父亲Franklin,则是典型的“父亲”形象。
凯文怎么了?
或者说,凯文做了什么我们必须要探讨他到底怎么了?
片头在一片番茄液体中,人山人海开始混战,我们可猜想这是西班牙的节日庆祝,享受着狂欢的Eva,遇上了Franklin之后,生下了第一个孩子:Kevin。
他从小喜欢哭闹,但到学走路和说话的年纪却很沉默,被送往医院后发现他不仅听力没问题,甚至也没有自闭倾向。
但面对母亲的交谈,他从不回应,母亲希望他说出:“Mommy”他却要说:“No”;母亲丢出了球希望他回抛,他却拒绝配合。
他就是故意这样子。
母亲希望确认他的认知能力要他数数时,他刻意不按顺序,再从1开始往下数,只为了证明他会数数但他不愿配合,当Eva写了算数题,他则直接把纸给揉烂蔑视母亲,甚至故意尿在尿布上使Eva不堪其扰,情绪失控的母亲将其甩到墙上,从此让他留下手上骨折的疤。
Franklin是典型的父亲,几乎从不在场(外貌上也不讨喜是另一回事了),他只在Eva好不容易哄睡了Kevin后为了体验有小孩的美好把孩子抱起来玩玩。
这是玩小孩,不是顾小孩,两者的差别在于目的是为己、或为孩,却忽视母亲已历经千辛才能换得的些许休憩极有可能因此被打断。
他也只在Eva在面对Kevin唱反调到无法忍受说出:“妈妈在你来之前是快乐的你知道的吧?
现在妈妈每天起来都希望自己在法国。
”,同时摆出一副谴责的表情。
除此之外,啥都不干。
所谓“不在场”不仅是电影镜头呈现的故事,也是许多家庭故事的现实:父亲的缺席。
镜头中总是没有Franklin,绝大多数是由Eva与Kevin间的互动推动着故事,就像诸多父亲在家庭中的空缺,徒留母子女们运转一个“家庭”。
好像父亲就是这样的。
故事的进行类似蒙太奇却非刻意混淆时间,穿插着孕前、育儿以及事发后的事,似乎在不同时间呈现的叙事中想提供给观众线索。
事发,即大屠杀。
因此我们问:凯文怎么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然而,却可能没有线索,也没有答案。
这也是近年来许多大屠杀事件让人想要追问的问题,那些“凶手”不也都曾是孩子吗?
就像大腹便便的政客或是官场文化、暴富的企业家或乞丐,这些人不都曾是强褓中的婴儿吗?
虽然在此片中有些倾向是想要呈现出Kevin是有些乖僻的性格,例如他就骨折的事情是为母亲圆谎说明了他的超龄、他无时不刻抗拒着母亲却在父亲面前表现出另一面,证明了他的聪颖,但他最多是古怪了些,但这些古怪并不是我们能仅以此来推断他会成为凶手的征兆。
于是,电影故事的问题仍然未解。
但这正是故事主轴。
导演问:凯文怎麽了?
导演要观众与电影对话: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他要观众与作品去互动,填补其中Eva与Franklin以及任何人都留下的空白。
我们不能只用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轻易敷衍,虽然我们能见到Kevin与Eva的相似,例如从嘴里吐出指甲的Kevin以及吃下蛋壳的Eva都在桌上排列起这些废弃物,虽然年幼时的Kevin打着电动喊着:“die”,让这个理论具有被选择的强烈诱因。
如果用基因遗传来解释,故事中正好在这个家庭中设定有另一名小女儿Celia,她为何如此“正常”?
毕竟在同样的家庭有类似的基因遗传,也有类似的环境,为何会出现一善一邪的结果?
若想解释这个问题,那只要冠上个“反社会人格”或是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就能结案,毕竟他在幼年时目睹母亲为父亲口交,甚至在自慰时被母亲发见却未停止动作甚至盯著母亲继续手淫直到母亲退开,这些都能在心理学上找到个解释。
然而精神疾病并不那么像癌症有个异常的肿瘤是可被经验感知,却是一种主观上被创造出的“异常”。
甚至,有些标准也不像我们所以为的如此客观,例如年龄。
所有人在看到一位成年母亲与未成年男孩时,就算男孩再过分都能被他的孩童身分给豁免:“他不过是个男孩”。
然而,年龄的划分、“青少年”概念的存在不仅是武断的,甚至也是被创造出的界线。
问题可以更为极端,探讨到在责任能力是18岁的情形下,在成年的前一秒犯下的罪是否在实质上与成年后的第一秒有所区别?
(形式上将因法律的责任能力有无区分而有天差地别的结果)。
Kevin的“超龄”除了在前述所提到有说谎与操控他人的能力之外,甚至大屠杀的发生也是他算计过后的结果,在16岁的3天前犯案。
这并不是所有的孩童都会去盘算的事情。
虽然大屠杀也不会是。
再回来谈谈父亲的不在场。
所有的镜头几乎都在Eva与Kevin身上,这也凸显出在事件发生后所有人对她的谴责,包括在房子上泼的红漆,包括在路上遭被害者父母的羞辱与殴打,包括在想要重新开始生活时却要面对周遭唾弃的眼光,纵使不愿在圣诞跳一支舞也要被贬低的非人地位。
这时我们才发现法律所奠基的个人主义责任中,并未同时适用于道德舆论。
在这里,责任依然连坐,尤其是母亲。
“都是你教不好。
”似乎教养全然是母亲的责任,所以当孩子犯了什么错,唯母是问,且故事更由Kevin的大屠杀把父亲与妹妹赐死而更加凸显。
但是父亲呢?
故事中死亡之前,他也总是缺席的,但被否定与批判的总是你女人。
其中片段更可以见及Eva作为女人、作为人的被否定,她与Kevin的对话中说道:“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房间,你有你的,这里是妈妈的房间。
”对应及 伍尔夫《自己的房间》,Eva把地图上贴上了各种机票代表没有孩子前的过往,但这些全被Kevin洒上了各种颜色的漆料,尤其是红色。
这时,父亲在哪呢?
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庞大的责任与谴责加诸于她。
透过故事中的路人眼光,也透过镜头全重量地挤压。
若有披着羊皮的狼,那Kevin就是戴著男孩面具的恶魔,虽年尚幼,但所做所为都不仅是恶作剧,却已达到邪恶的程度。
他将老鼠放到绞碎器、也让妹妹瞎了只眼,却始终冷漠着。
他是虚无的。
当他知道母亲希望家人间的互爱时,在一张写着“I love you”的CD里放了病毒销毁了作家母亲所有的电脑资料,他这么回答:“What’s the point?”(Eva)“There is no point, that’s the point.”(Kevin)
在电影里,我们无法如同在《发条橙》中看到阿利斯作恶多端只不过是青春的过程;也不是《妈咪》中有着强烈情感与反叛但终究以爱为轴的亲子关係。
在此电影中,提出和留下的是个待解的问题,是我们世界待解的问题。
基因中找不到答案,环境中也找不到答案,这类大屠杀事件就像个天灾一般发生,社会却无力可抗。
但或许正是我们从来不去谈论Kevin,或许这些人正是不被谈论的,这些人总是在社会中的各种群体的视线、话题之外,可能只能与陷入仇恨螺旋的母亲相旋,进而形成血腥暴风。
不过这些都是“或许”,凯文怎么了,依然待解。
然而重要的不是解答,是我们开始谈论。
去年的时候,这部片子还没上映,我就在期待了。
我觉得我对这部片子是很有发言权的,因为我与凯文也有着同样的心理成长过程,但没有他那么极端。
凯文的妈妈是这个家庭最关键的角色,不管是作为妈妈还是公司职员,都太过牵强了,我说的牵强是她在生活中社会上所承担的角色太牵强。
她抑郁,所以不管做什么都太力不从心,以至于不能全心全意。
因为性格的原因,在她有了凯文之后依然抑郁,新出生的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会很需要妈妈的爱,可惜,妈妈并不能把全部的心思用在孩子身上,她还要把精力花在她所忧郁的事情上不能自拔,凯文真的很聪明很敏感,他感觉到妈妈没有给他足够的关爱。
他看到那样的妈妈,觉得就连自己的妈妈都不在乎他了,他没有安全感,他想要引起妈妈的注意,想要得到妈妈的关怀,所以总是做一些很过分的事情。
难道妈妈真的没有关心过他吗?
其实妈妈真的有在关心,只是那种关心对一个孩子来说太少了。
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方法是用心沟通,要用心。
我想问凯文的妈妈,你成天都在干什么?
你在为什么不开心在为什么钻牛角尖(影片有一段似乎交代了:爸爸妈妈在一个狂欢节上认识相爱,那时候妈妈还是很开心的,不过因为认识了爸爸,便离开了法国,一度抑郁)。
影片多数在描写凯文的坏,好的片段实在少。
其中有一幕:妈妈回到家看到躺在地板上面的凯文,以为他生病了,把他抱起来。
也许在凯文生病的时候,看到妈妈真的在关心他,他才没有逞强,还对妈妈说了句“对不起”,我想,那时候是他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本身具有的样子吧(我觉得孩子都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小时候,只要引导得好,也不会变坏)。
不过因为妈妈总是在抑郁,孩子也就不能好起来。
事实上,凯文是一个坚强的孩子,自尊心强,独立,聪明,要比同龄人强多了。
坚强-妈妈把他摔得骨折,他没有说话,没哭没闹,在医院护士都要说他很勇敢,回到家他可以向爸爸撒谎说是自己的过失,因为身体上的痛远远要比心理面所缺少的关爱要轻得多。
自尊心强-不知道算不算自尊心强,他需要什么,他不会说出来。
有些事觉得说出来娇气,不说又委屈一样。
妈妈与儿子之间也是有亲昵的时候的,只不过凯文,估计大男子主义多一点,他并不会主动表现出对爱的需求。
独立-他会自己穿衣服,他才不要跟同龄的孩子那样。
聪明-练得一手射箭的本领。
还很细腻,察言观色很在行(估计有人会说这一点说得离谱了)正因为这些,他才能抓住令妈妈伤心的地方。
爸爸其实是个乐观正常的人,只不过太蠢了。
作为儿子与母亲之间的人物,他没有做好这个角色,没有用心去想问题的原因,对两个人都不太用心,仅仅作为一个普通爸爸而已。
因为他太蠢了,他的程度只有像正常的家庭一样陪老婆孩子,要知道,他的家庭不正常。
爸爸的扮演者让我想起了很早的一部片子叫《麦田守望的女孩》,里面女主角的丈夫。
如果看过这部片子,就知道那个丈夫有多蠢(后来一百度,还真是,就是同一个人,约翰雷利)。
老婆在怀第二胎的时候,居然没看出来,还是凯文说出来的。
孩子最后成那样,爸爸也有很大的责任(不是也有,是作为一个男人必须有的责任)。
最后,凯文把爸爸除掉,除了因为爸爸蠢以外,还有他并没有理解孩子,没有做好妈妈与儿子之间的桥梁。
在内心深处,爸爸对他的爱也不能弥补妈妈方面爱的缺失,为了得到缺失的部分,凯文觉得杀之亦可!
我在想,凯文的扮演者怎么能表演的出来的。
搞破坏,说脏话,让妈妈伤心,在拍完电影之后,真担心他会有负罪感。
我想,凯文之所以那样,也许他并没有发现妈妈一直在抑郁,妈妈也很可怜,没有得到儿子的理解。
如果凯文发现了妈妈的心痛之处,估计也不至于做得那么过分。
凯文内心还是爱妈妈的,有一段是他在街上注视妈妈的海报。
但是那种爱,是轻易不会表现出来的。
因为爱妈妈,所以没杀她,他想要引起妈妈的注意,最后也只有用伤害的方式表达爱了。
这样看来,凯文就像单亲家庭的孩子,母爱不够,父爱不在点上。
最后的插曲,歌词都在唱没人要的孩子,因为凯文内心真的觉得,自己是个没人注意的孩子,那会是何等的凄凉啊。
电影的最后也没有让剧情回转,一直在惯性地描写凯文的坏,纵然最后一幕,凯文在监狱里面与妈妈的对话,妈妈最后无奈地问“why”,凯文迟疑了很久看着妈妈,我以为凯文就要说出内心的话了,他先是像往常一样敷衍了妈妈,不过后来还是准备要说的,要知道,那句话是很难说出口的,那么矫情。
气氛恰到好处的时候,刚要动嘴,忽然狱警说了句“时间到”,他只给了妈妈拥抱。
(导演为什么就不让凯文说出来呢,纠结)有些爱,不说出来是不会明白的,你以为他会懂,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能懂的。
关于这部电影,我觉得,能够理解角色内心的人才会看出来它的精彩。
我不敢说自己对他们有多么了解,大多也都是主观臆断。
但是因为凯文的成长和我不无相同,我才能说得那么肯定。
不过,一定有分析不到位的地方,还望各位包涵。
最后的最后,我很正常,并没有发展到凯文那样。
因为我和家人交流过,互相理解了,也就包容了。
沟通才能理解,理解才能包容。
大概只有用心养育过孩子的人,才懂得这个母亲的绝望......有人说孩子感觉到母亲无奈接受的心情才会产生抵触情绪,拜托,一两岁的孩子呀!
人的耐心和天赋不是无限的,一开始想用心做父母的人,大概总有些心理准备。
女主准备好了做个好母亲,然而孩子的天赋跟她开了个大玩笑,这是天注定。
教育专家屡屡说,孩子这样,那你就这样啊;如果那样你就那样啊……多可笑,孩子不是汽车,自带方向盘。
孩子是复杂得多的难题,他甚至不是难题,难题总有解法,然孩子没有!
母亲是最大的问题:母亲的潜意识里一直认为儿子不正常,并放大自己对儿子无可奈何的感受。
其实真的kevin他只是个小孩。
爸爸的问题:爸爸可算是神经大条,大条到认为儿子从来没有问题,这也让儿子从内心鄙视他的不敏感,认为爸爸最好哄骗。
爸爸从来没有利用跟儿子良好的关系而跟他沟通母子关系。
爸爸一直认为儿子很好没有任何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在老婆。
即使如此,也从没有跟老婆沟通的想法,只是一锤子把老婆敲定:你需要看医生。
潜意识里认为老婆无法沟通。
儿子的问题:儿子所有的问题就是他跟母亲一样太敏锐,太过于放大自己的内心感受。
他敏锐地感知到母亲对自己的看法,他知道母亲不认可自己、觉得自己是个邪恶的不正常的人。
并因此而怀恨在心。
儿子的报复性做法就是:你越是觉得我不正常,我就越不正常给你看。
——其实说到底还是想得到妈妈的认可,希望妈妈不要对自己有偏见。
他所有的做法都是在吸引母亲的注意!
他只是希望自己最在乎的人能够突然领悟并且屈膝,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就像妈妈不抱宝宝,宝宝就把玩具往地上摔是一个道理。
在家里,儿子最在乎的就是妈妈,潜意识里一直希望妈妈能变成爸爸那样从来都认为自己正常。
初次看这部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好像是在2013年左右,看完之后,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中文版的书名《凯文怎么了》不是直译,直译过来应该是《我们要谈谈凯文》),我有个很简单的回答:因为他母亲不想要他。
8年过去了,我并没有推翻这个简单的答案,但是我也觉得,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故事主人公干了一件「大事」,在学校用一件非同一般的武器,一张弩,而不是当时「流行」的枪,射杀了他精心挑选过的十个人,其中九个是他的同学,一个是他的老师,额外的也包括一个意外停留在那里的外卖小哥。
而在此之前,在他上学的那个早晨,在母亲先行出门上班之后,他先是射杀了小他六七岁的妹妹,用五支箭将她钉死在靶子上,然后射死了前来阻止事态的父亲。
他母亲当然没事,但不是因为侥幸,而是因为她被放在一个不能死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她是整件大事的观众。
整本书,或者说电影,围绕着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呢?
无论是路人,是电视主持人,还是他母亲,都不知道,但很想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也许这就是译者或者电影讨巧的取了这么一个名字。
在电影和书的结尾,在凯文将满十八岁之际,就要被转移到成人监狱的前夕,母亲终于还是问出了这个问题,凯文的回答很有意思,「『我以前觉得我明白,』他阴沉地说,『现在不那么确信了』」回到故事的开头,我们明白无误,伊娃,也就是后来出生的凯文的母亲,是不想要孩子的。
这当然和她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她母亲在接到空军服役的丈夫在二战中身亡的消息之后,再也不愿意出门了,因此伊娃和哥哥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壮着胆替母亲做一些本来是大人们要做的事情,这样的家庭生活带给她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尽管她似乎不情不愿,但她总是将跨国旅行拆解成一个一个小步骤来攻克,然后远走高飞。
这似乎在暗示,她得费很大的劲,才能克服自己内心想要认同母亲而留在家里的冲动,她害怕成为母亲(这是双重意义上的,也就是,害怕变得像母亲那样,害怕成为一个母亲)。
这些跨过旅行之后演变成了一门事关旅行的生意,伊娃事业有成,进账不菲。
尽管每次远行似乎都要克服一些障碍,但是对于一个总是贬低美国,总是自命不凡的人来说,能够经常体验异国风情,顺便把钱给赚了,何乐而不为呢,从这个角度来说,要个孩子不也是自讨苦吃吗?
身为亚美尼亚后裔,大屠杀的阴影挥之不去,面对这种民族创伤,伊娃自有应对方案,她对很多事情持有刻薄的看法,她当然也会扮演,比如说,她知道一个合格的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她就扮演起来。
在她遇上自己的人生伴侣,成了婚之后,那个在家等待的人,就是他的丈夫,而她是不知道等待的滋味的。
只不过,这种「知道」来的过于胆战心惊,丈夫本应在晚上某个点到家的,但始终杳无音讯,也许这样的时刻,伊娃的那些负面幻想能够说明什么,她是那么担心丈夫遭遇横祸,那么害怕失去深爱的丈夫,可是这种担忧竟然生成了一个「荒诞」的方案:也许要个孩子是不错的,孩子作为丈夫的备份,可以挽救可能会发生的丧夫之痛。
我们会看到,伊娃的丈夫正好相反,他特别喜欢孩子,和朋友家的孩子玩乐的情景,伊娃看在心里,明明白白。
但她丈夫对此很慎重,也许这是因为他知道伊娃不想要孩子,所以当伊娃在那个晚上事后告诉丈夫,她没有戴子宫帽的时候,那时的惊讶谁都能感受到。
伊娃不想要孩子,于是想要孩子这种想法就成了一种挑战;伊娃喜欢挑战,所以就决定要孩子。
第一次未中,开始后悔?
那可不行,得扮演下去了,因为丈夫对孩子的热情已经点燃了。
这种对于生孩子的矛盾情感,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激烈得多,也许比伊娃自己以为的要激烈的多。
孩子出生的时候,她是那么的淡漠。
在书的最后一页,伊娃坦言,「1983年4月11日,一个儿子降临到我的生命中,而我没有任何感觉」。
孩子也厌恶她,拒绝她的奶水。
按伊娃的用语,这是他们的斗争。
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伊娃面对没完没了哭闹的凯文时的情景,伊娃费尽心思的扮演一个好母亲。
这种扮演也许只在两个时刻彻底放松过:摔伤孩子的时候,以书信写下这些事情的时候。
伊娃和凯文这种斗争围绕着热爱的事物,或者爱的对象。
如果你想让自己没什么可被剥夺的,那么你就对任何的人事物都不带兴趣吧。
这就是她的孩子,她甚至没法惩罚他,因为他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但显然他对她是有强烈的兴趣的,只不过表现的形式是憎恨嘲讽。
凯文在这种斗争中一直占上风,因为他身上没什么可剥夺的,但他母亲有啊。
搬家的那一天,尽管那座豪宅糟糕透顶,但他母亲在墙上贴上自己过往的地图,如此专心,满足之情溢于言表,还有什么比摧毁这个更有趣呢?
凯文毁了整个墙面,换来的是母亲踩碎他的水枪,但谁在乎呢?
这样的事多不胜数,也许这就我这个读者在整本书里面找到的父之名,只是不知道你会找到什么。
利用这个父之名,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凯文要杀那些人,至少我们可以解释其中的一部分吧。
凯文有个小他很多的妹妹,这无疑又是一个令母亲喜爱的对象,丈夫也是。
但是我们得留意一个细节,这件大事发生在凯文即将十六岁之际,并且父母影射离婚的谈话很可能也在这件事里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离婚意味着凯文很可能要和母亲分离,尽管他也很可能知道母亲也有摆脱他的意思,比如说,他十八岁之后,大家就可以拜拜了,所以即使十六岁前不干这事,也可能是十八岁前。
凯文挑选的那十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这是他忍受不了,但更有可能的是,校园屠杀只是一个刺激母亲的手段,仅仅是射杀母亲钟爱的丈夫和女儿是不够的,还要让整个社会都知道他是多么与众不同,就连选择的武器都不是千篇一律没新意的枪。
由此我们可以说,他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整个社会的关注,这比母亲表明上的表演实际上的不喜欢要更有意思吗?
有一回,伊娃失控了,将六七岁却还戴着纸尿裤的凯文甩了出去,凯文胳膊受了伤,骨头依稀可见。
后来他说,那是我见过你做的最诚实的事情。
这个评价怎么样?
这个家庭偶尔让我想到弗洛伊德的小汉斯个案,这两个家庭信奉的教育都在削弱象征施加的结构,否则你很难想象,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仍然戴着纸尿裤,因为父母觉得还是不要逼他使用厕所要好。
显然凯文并非一个精神病结构的主体,而是一个性倒错。
——————————作者简介:张慧强,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实践者与翻译者,长期接受拉康派个人分析,参与翻译出版中的作品有《精神分析技术的基础》《拉康精神分析临床导论》《拉康论爱》。
远程接待成人。
联系方式:QQ 690090590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张立达相对于原著来说,电影的表达是狭隘的,这样的一起未成年人伤害事件,把责任摊在谁的身上都不公平。
电影将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了母亲和儿子之间,而绕过了那个经常缺席又一味偏袒放纵的父亲,腾空出世又体弱多病的妹妹,以及那些暗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种种无法忽略和避免的问题。
电影让我想起了佐米希尔拉的那部《孤儿》,虽然后者是一部纯粹的惊悚片,但他们所带来的恐惧是别无二致的。
伊斯特是个三十几岁的老处女,她的扭曲和狠毒或许情有可原,而凯文这个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的乖儿子,他从幼年到青年的一切行径我们只能理解为——他天生就是个恶魔。
一个女人,尤其是片中Eva这种有点小能力小个性小野心的知识分子,面对一个不在计划之内降临的生命,心里的不适应和抵触是非常正常的,不然产前产后抑郁症这一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怀胎十月对于一个母亲来说,除了肚子的逐渐变大就是伴随而来的妊娠反应以及胚胎成长所带来的不适,真正的感情,是要从孩子和父母有交流开始才能慢慢培养的。
看看凯文,撇去他从小哭闹不止的倔脾气不谈,那是婴儿的天性,从幼年开始,凯文似乎就没做过任何一件让他老妈心里头舒服的事情。
在听力智力一切感官能力正常的情况下,他拒绝喊Eva妈妈,对妈妈的丢球play毫无反应,更是近乎故意的将大便拉在裤子里,为的只是让母亲面临的麻烦更上一层楼。
反而是在父亲面前,他装成了一个百依百顺的乖儿子,他的两面派表现,等于是为夫妻关系的疏远埋下了导火索。
热爱旅游的Eva这边厢喜滋滋的将房间的墙壁贴成了一个迷你地球仪以弥补她那被家庭禁锢的灵魂,那边厢就被凯文用气枪破坏殆尽,那些被红色颜料污染的墙壁和地板,预示了凯文险恶的用心,同时也预示之后那场注定要以鲜血装点的悲剧。
这是母亲和儿子之间最大也最直接的一次冲突,因为Eva糟糕的预感被证实了——凯文的所作所为,不是以一个儿童的角色,试图通过犯错来吸引关注,而是以一个和Eva平等的姿态,赤|裸|裸的嘲笑和践踏Eva不得意的生活、不现实的梦想。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能把它们归类于一个儿童的顽皮的话,那你一定是个男人。
没错,男人。
和《孤儿》里的父亲一样,本片里的父亲也是一个马大哈。
当女人们已经快要被小恶魔折磨得濒临崩溃的时候,男人们依然憨憨的笑着,说出那一句亘古不变的台词:“你想太多了,他还是个孩子。
”我不知道这是源于男性的乐观还是钝感,更加主要的是,这和父亲同家庭的疏远是脱不了干系的。
全片中,父亲的戏份很少,只有当暗里的矛盾以冲突的方式引爆时,父亲才会现身充当一个和事老的角色。
最终,父亲为了他的忽略和纵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非常讽刺的是,夺走他性命的,正是那把他送给儿子的弓。
和Eva的邻居们一样,很多人都把主要的过错栽在了Eva头上,她对凯文的疏远、冷淡,她的失手打伤凯文,在电影里,我们看见的是这些,但在此之外的,是她抚养凯文直至成年的日日夜夜,是反复的帮他换弄脏的尿布,是忍受他种种明显险恶的用心,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跟儿子之间糟糕的关系,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弥补她曾经的过失。
甚至当凯文犯下了杀人的罪过之后,她也不愿相信她的儿子天生是个恶魔这一事实,她默默背负起一切刁难苛责,每周不落的探望凯文只求他回答一个问题——WHY?
为什么?
凯文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他生来如此。
如果说他是将对于母亲的仇恨转移到了学校和社会上的话,那么在仇恨母亲之前,他带着仇恨成长,在带着仇恨成长之前,他带着仇恨出生。
Eva有错,她错在她的软弱。
不该顺从于不如意的生活,不该带着不甘生下凯文。
当凯文尚且只能在尿裤子和乱吐奶这种小事上撒泼的时候,就该胖揍他一顿,说不定还能让他在淫|威之下良心发现重新做人;当邻居们将私愤发泄在她身上时,她就应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我的儿子是恶魔,那我就是恶魔的妈。
可惜Eva只是一忍再忍,没有在沉默中爆发,只有在沉默中死亡。
导演琳恩拉姆塞诚心没让观众好受,捣烂的西红柿、四溢的红色颜料、刻意放大的红色闹钟和信号灯,加上一位母亲那形容枯槁的特写。
蒂尔达斯文顿的演技自然不用说,当她的出场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折磨时,她就成功了。
空空的镜头里印着她那张种空空的面孔,每一分钟的寂静里都回荡着震耳欲聋的绝望,配上那时不时响一下的《十面埋伏》,违和之中充满了不安。
看完电影,我最知道的,不是WHY,而是,在凯文的眼里,他所处在的这个世界,他所毁灭的这个家庭,他所憎恨的父亲和母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现在真阴暗,看这个竟然看得很爽。。不过原声真的超级棒啊!!原来是radiohead呢!!
不喜欢,为了技巧玩技巧,人物也描绘的不够!不就是想描绘个母亲没做好准备生下了孩子,孩子心理畸形么
Tilda完美演绎了个绝望妈妈。可这种错乱交错靠影像和人物表情来表达剧情的片子实在太文艺兮兮了,不是我的菜。
各种穿插剪辑,烂配乐!一堆特写特写特写!还有无处不在的红色。我觉得这电影是在逼疯观众。而且我也不明白凯文怎么了,就看到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养了个心理变态的儿子,杀了学校所有学生杀了亲爸强奸了亲妹妹。为什么?
冷到心里的眼神,可是到底是为什么呢? 都说随着孩子学会说话 之前全部开放的大部分脑细胞会慢慢闭合 其实在脑发育开始他们都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有灵性和智慧的人类了 他们知道周遭发生的一切 而母亲还在懵懂中
拍的乱七八槽、故作深沉强行想搞个意识流出来…无语、剧本也是、儿子坏的莫名其妙、就因为母亲对他的忽视?有点牵强、铺垫不够
爱死这种低成本文艺片!“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音乐特别特别赞!(写下这句后看到豆瓣说那些都是Radiohead~)/ 小女孩眼球那段没看懂(风行应该不会截啊。。。)
1."my son did it; not me! don't blame it on me!" 2.kevin is born to be a devil. 3.fine, just yet to be a mother all the time.
连续的闪回,平行交叠的叙事,迷炫的灯光,一下子就把母亲混乱的内心外化,同时也反映了母亲的反省过程。但比起母子关系的恶化,我更愿意关注于儿子的魔鬼化,用波德莱尔的话来说就是,恶之花,祈求撒旦或兽性的堕落的快乐,发掘恶中之美,而后焕发出某种“光耀夺目”,“仿佛星辰”。
这就是知心姐姐式电影的变异,就像[后裔],说教藏得再深也还是说教
凯文你肿么了,你为什么这样啊。一星给琵琶弹奏的十面埋伏。
“我的口味?没办法,长期养成的”,当蒂尔达斯文顿告诉凯文小女儿失去了一只眼球的时候,凯文无血无肉的咀嚼着状若眼球的荔枝。我以为导演会探讨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例如家庭教育和社会因素,虽然导演也是以此为目标,但是我错了,弱智的导演仅是写了一篇拙劣的三线程叙事的“三等人教死不成人”的作文
真是惊悚片……满屏的猩红、噪音、配乐还有画面都好诡异……妈妈和儿子都有问题吧……Ezra多演点变态吧好合适XDD
剧本很有问题,缺乏现实性的牵强yy
妈妈再有问题儿子也不能这么欠抽吧!
这才是正宗的bad seed,千万别对不懂事的婴儿说真心话。看得我真怕。女王照以往角色是有不同。这配乐混搭的,导演就想过瞎配瘾才拍的吧
對媽媽心理的視覺展現非常棒
你可以说这片又是给tilda量身定做的,就像她每一部电影一样…很酷,没蠢话,全她视角,编剧弱了
凯文肿了,这片肿了..
丁克家庭培养指南。不是真心期待孩子的到来,千万别生小孩,因为这将是你完全无法掌控的脱离于你的生命。只有一个女导演才能拍这样细腻的片子,对于小孩到来时自我身份的失去,烦躁,作为母亲深深的无力。可母亲只是一个人啊,而非一个身份。无法将一个杀人狂魔的罪恶全推到母亲身上。这题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