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确定我是否应付得过来。
我一直活得很有计划性,可是最近我学会的事,并不是每件事有计划性就是好的。
有时候没有计划也很好。
孩子,我不确定我一个人处理的来,我会需要爸爸的支持。
最好是全部是爸爸来,我可以偷懒。
但难度很大噢。
看我那个到时候可以学习付出。
如果意外有了就生下来。
如果要计划,那就是没有。
用九个月完成一篇学位论文。
用九个月孕育一个生命。
这两件事都要花费巨大心力和精力,电影里女主角最终没能完成论文,但是完成了生命的延续,并且达成了自洽。
我在这片子里了解了好多女人生孩子的不易,今天是母亲节,感谢妈妈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
除非我真心喜欢某个男人,非常想延续我和他的遗传性状,否则生孩子太恐怖了😱
看完这部电影,久久不能平静。
觉得被片名骗了,这绝不是件纯粹幸福的事,如果相比你要付出的和失去的东西计算的话。
看之前,奔着爱情轻喜剧而来。
男主长得真像NBA湖人队的家嫂,女主性感中带着点知性玩味,通过租借电影带暧昧告白的开场,轻松有爱。
而后是年轻人的激情四溢,幸福填满了他们相处的每一个瞬间,甚至每块走过的地板上。
终于,终于他说:我想跟你生一个孩子。
她几乎毫不犹豫:为什么不呢?
然后,然后就进入了怀孕期。
孕妇的各种情绪就不说了,这里的女主还是可爱愉悦的,虽然在生产前叛逆了点,谁让她是个哲学系的深度文艺女青年呢。
当,那个血肉模糊的小婴儿被抱出来的时候,我跟男主尼科一起激动地泪流满面。
是啊,生命就是有这种威慑力,即使在她没出来之前女主用小怪物形容(话说有时候我也曾这么想过),但像一个绒球一样瞪着小眼睛的时候,谁能抵抗呢?
我以为,我以为片子之后的剧情,会像着宝贝计划那么搞笑地进行,可是,编剧甩了观众好多耳光。
对啊,医生、机械、岳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女人就应该接受这一切,但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看:难道这一切不是遭遇了羞辱和践踏?
“我觉得自己的XX像个导管”,被医生参观,被缝合。
好像忽然被放在了另一个星球,丈夫抱怨疲累,丈夫抱怨说不能让女儿破坏二人世界,丈夫抱怨说“你根本不再是你了”。
可是,女主呢?
一个简单纯粹的博士生,忽然进到了家庭的漩涡。
她在片头时候的光芒万丈,完全被忽然而至的女儿彻底摧毁。
她夜不能眠,时刻准备醒过来哄她睡觉,一直交不了的论文被母亲脆弱的思绪分散摧毁,她失去了本来唾手可得的大学助教工作。
她跟丈夫之间越来越陌生,彼此抱怨,即使是一场旅行之后,丈夫在沙滩盯着的已经是更有活力的辣妹了。
她好想喘口气。
她想有点自己的时间。
她觉得落入海底。
这也许不能用简单的产妇忧郁症来说,因为她面对的事实就是,丈夫的冷淡,周围环境的隔离,自己的窒息。
“她把我推进战壕,缴械投降,让我越过所有的底线,让我直面绝对:直面爱、牺牲、温柔和信任。
她将我瓦解,让我脱胎换骨。
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这些,为什么大家都避而不谈?
” 影片最后,女主的独白那么具有力量!
是啊,什么是真正的准备好?
面临一个新生命,不是自己足够爱她就够了,还要做好可能失去一切的准备。
记得柴静在《看见》里说,自己忽然做新闻调查节目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准备,这些直面的现实就会把她青春期里湿嗒嗒的情绪抽走。
如果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孩子,何尝不是同样的结果?
你被迫超越自己的极限,你被迫像个万能的女金刚。
如果没有家人的庇佑,你甚至需要做好失去一切的准备。
但同时,你收获的就是——脱胎换骨!
片尾,男女主在一个下雪的咖啡馆(不得不说场景超级唯美),女主的独白“我多想通过一个眼神就能确定你爱我”,可是影片里的两个人,虽然足够友好,或者说达成了体谅,但爱再也不是从前的爱了。
“只剩下生活,只有,生活!
”我只是,有一点难过……
谁都需要理解和体谅可是谁来体谅和理解我呢我妈么?
一个只喂过28天奶,从来没带新生儿睡过觉,连阵痛都没有经历过的大龄低智妇女吗?
我老公么?
一个性别不同,责任不同,已经挺用心然而不能要求他更多的并不是我的灵魂我的骨肉,因为多巴胺和一些共同意愿结合在一起的配偶么?
嗯我谁都不能责怪他们的不懂不完美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也恰好说服了自己这一点,我真真切切对所有人都报以理解。
这些理解堵塞了所有的情绪出口。
好像拉屎是别人的正常生理反应。
他们找不到厕所了,只能拉在我这里有什么错呢?
错的只是我,是我自己做了一个不能自洁的马桶。
将所有的恶臭,不愉快都闷在桶内发酵,报以自我感觉良好的英雄牺牲感,却不能真正做到无知无觉,散发恶臭,惹人生厌。
在所有的哑口无言里好像有咸的苦的辛辣的海水在五脏六肺里在大脑里在眼眶里翻滚个不停是的这个世界不讲道理的人是我在别人小心翼翼的目光里,在别人已经自我控制的相处里我竟还不能满足还不能快乐这一切那都应该是我自己的问题了而我还不能吃药因为我在怀孕我在走向另一段周而复始独自劳累无人共鸣的生活我在一段深渊 等着自己迈向更远更黏稠的沼泽底端想起自己的座右铭everything has an ending,both love and pain我依然坚信再黑暗也会有过去的时侯但是是否也能允许我给自己找一点点呐喊的出口喘息的出口能看得到摸得着,能近在眼前的快乐呢?
女主是一个哲学系的大学生,男主是在卖碟片的地方做事情,女主小的时候爸爸就离开她了,所以从家庭角度的话是很缺乏安全感和不稳定的,男主是幽默的,比较享受生活的那种,所以正好是互补,女主在生完孩子后根本没有信心养好孩子,需要外界的鼓励。
这边男主做的很好,经常鼓励女主,逗她笑,这是做的很好的,这要是在中国没碰到好男人肯定会被说“我在外面努力赚钱给你花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女主每天都要为孩子团团转,根本就没有时间打扮自己,这时候男主就说你怎么就穿一件衣服,导演这穿插的真心到位。
这是正常的生活,当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母亲这个角色是既伟大又神圣的,而男主角呢为了养活家庭要努力工作,所以很少有时间陪女主,看到这里觉得其实男主也挺辛苦。
最后我觉的爱情保鲜的方法就是经常去度假,每个星期抽出一天时间面对面聊天分享对方的生活,适当的双方自由时间,电影里都有体现,这是正确的做法。
在优酷看到的这个片子,实在无聊就点进去看了。
这是很不顺畅的一次观影。
客户端看不了换网页,网页也阵亡了,最后还是在客户端结束的。
用了两天看完。
在进入故事30分钟后,遭遇无法播放,说它有多吸引我,也没有。
于是在挣扎几次仍旧无果之后,我选择了放弃。
今天才重拾起来。
开头的情节很浪漫。
女主角在男主角上班的影像店借碟片,两人以此传达情感,陷入热恋。
他们疯狂的爱着,尼克深情的向芭芭拉表达他想要她为他生一个孩子的想法,于是……我以为既然他们如此相爱,既然尼克那么渴望一个爱的结晶,生养一个孩子应该会像片名一样幸福。
结果不然。
整个过程芭芭拉很痛苦,孤独,甚至有些抑郁。
而尼克,无法理解她。
芭芭拉多么可怜啊!
这是一部喜剧片,却没有多么搞笑的情节。
芭芭拉逃产课出去打游戏的时候,我想这是一个多么可爱俏皮的女生!
她那不想像一只母狗一样的想法,我不能再赞同,于是会心一笑。
哈哈哈哈,对嘛,why should I do like this,我也是人,我也像男人一样。
凭什么?
怀孕的过程多么辛苦我不得而知,但我可以想见。
芭芭拉是伟大的,生育孩子的人都是伟大的。
尼克提出换份工作以求给予母子俩更好的生活时,还是很感动。
这个男人还是爱她。
怀孕还不是最痛苦的,痛苦的在后面。
照顾孩子,哺乳,学业,……芭芭拉承受太多,渐渐迷失自我,痛苦不堪。
还要面对阴部因为自然生育而松弛的问题,当医生夸她的阴道很有弹性时,她哭了。
尼克还是约见朋友,过着和往常差不多的生活。
当芭芭拉在他面前情绪失控,抱怨时,他不理解,他认为自己辛苦工作也付出了很多。
那哪里有芭芭拉辛苦。
心寒。
突然联想到之前看的电影《我的国王》也是法国电影,也是女主生孩子之后陷入癫狂,比这个更偏激。
芭芭拉妈妈说“当你认识到男人并没有什么用时,你就不会如此难受了。
”也许是吧。
我想既然有了矛盾,伤了心,分开是最好的结局。
影片没有这么处理。
芭芭拉回到母亲身边,与母亲和好,与父亲和好,与自己和好。
还好,尼克好好的照顾着她们的女儿,然后芭芭拉回去了,发现他们还是相爱。
影片更像是芭芭拉一个人的蜕变,尼克在其中“并没有什么用。
不知道有多少影迷能感受到芭芭拉的幸福。
更多的还是对怀孕和婚姻的担忧吧。
”不少女性对生育都怀着一定的恐惧心理,要是男生能够在女性生产过程中,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关心女性的心理,也许生育会变成一件更幸福的事。
“她把我推进战壕,缴械投降,让我越过所有的底线,让我直面绝对:直面爱、牺牲、温柔和信任。
她将我瓦解,让我脱胎换骨。
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这些,为什么大家都避而不谈?
”从相识到争吵,从两个人到三个人,在别人看来是顺其自然而已,每个人都正慢慢地进入自己的角色,当“我”迟迟进入不了所谓的“角色”,在别人眼中变得狂躁,不可理喻,不再是自己的时候,别人永远会认为是你的问题,而不会换位思考,互相反思!
对呀,我就是还没准备好,处在各自角色中的人怎么能感同身受,怎么能体会到自己随时都快崩溃的心态,没有什么事是等你真正准备好才会让你去经历,生活就是这样,让你措手不及,最后又让你明白生活的真谛,与人相处的哲学,让你明白,所有你所经历的纠结痛苦与磨难,都是你所必须要经历的。
我愿意相信只要一个眼神,就可以确定还爱着对方。
我们太爱对方了,以至于不能再爱。
一切都会随着时间过去,但是被一股神奇的力量留下的,就是生活。
是的,生活。
相爱容易,但相爱之后的一系列责任,会迫使人长大。
男人太孩子气不要紧,不成熟不要紧,贪玩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包容与责任心:能包容爱的人所产生的变化,心理、身材、性格;能扛起应负的责任,经济、育儿、家庭。
(有些剧透)编剧的意旨应当是立的比较高的,但评分不高,大概因为这种题材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不太愿意把两个主人公划归为文艺青年,他们只是对生活有更敏锐的感触,读过一些书,将生活过得层层叠叠丰富多彩。
相信影片开头应当是许多女孩子对恋爱憧憬的模样,毕竟和爱的人一起旅游租房子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然后影片便进入生养孩子的阶段。
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他的讲述与拍摄,不再视身体为机械的身体,而是感触柔软容易变形的一件易耗品。
孕妇不是突然就能生产的,而是痛苦地经受着身体的变化、可能会有无穷无尽的抑郁情绪、需要做好万足的心理准备。
当身体的论文遇上学术论文,康德笛卡尔莱布尼茨们已经“落后”了,即使他们将世界讲述为形而上的完美整体,但对女主来说远不如那份对女儿蕾娅磕磕绊绊痛苦的爱。
结尾讲女主选择写小说代替论文,可能也是对“其他人问题”的重新审视——她不愿意再做理性的逻辑的假借某位哲学家的分析,而选择用自己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或许女主最开始就选错了读书方向hhh女主与男主的相处模式也很让人羡慕,有问题就会说问题,也足够容忍不会突然某方撂担子不干——也不仅是夫妻相处间的问题,还有比如女主对自己身体的直视(我们的教育也真是缺乏),与父母关系的重审与处理,与学业或工作的处理。
所以说孩子实在是一个“可怕”的存在,不仅有可能推翻单身生活时的所有人际关系工作成果,还要强迫不断地输出爱——影片末尾好几次提到了脱胎换骨。
所以生育这件事不能只出于热情、疯狂与爱嘛哈哈?
这一件幸福的事也许会带来更多幸福的事,但过程着实有些沉重。
带领观众看到母亲们怀孕—生产—哺乳阶段的经历,这个题材应该还是不多见的;典型滴法国美女;拍摄也很不错;值得
现今的我还是个大学生 算是个文艺B吧 读的是服装设计的专业 自然周围的同学都是个文艺B 我和最铁的她们经常会很憧憬地谈论到这个话题关于爱人 关于想和自己真正爱的人诞下一个属于我们倆的生命我们每次谈起这个话题的时候 可以看出大家的眼神之间都流露着神采那是以后快乐幸福生活的美好想象啊和爱人一起 有了自己的结晶 生活从此有了归属 不再游荡迷离然后看了这部电影后 不得不说改变了我许多许多的想法生活总不是那么浪漫的对于爱情 我们用的词总是热吻相拥嬉笑旅行等等等等而生孩子呢?
我们用的词就会换成责任 任务 计划 安排 分工 等等看电影以前 我会觉得反正顺其自然 我很爱我的男朋友毕业后结婚生子我也愿意而看了电影以后 我就知道 这 生孩子 并不是一件浪漫范围内考虑的事情还是讲究准备好不是说足够爱就够 而是小孩的诞生真的会对你的生活改变太多如果你还没有预想好 还没有准备好就单凭“爱!
”那劲 就还是抱着你那还想享受浪漫人生的情怀再去享受多几年美好青春年华再说吧千万别冲动去旅行 去和爱人相拥 随意自然醒 看书吧等岁月沉淀得足够为生小孩这件事情负责了那就去做吧等你准备好了 那必须是一件幸福的事
生娃难,带娃更难
提前看一下,有所准备。
在医院问医生吃精子那段,笑得噎住了。
做母亲啊。。
3星半!相当好莱坞化的法国爱情喜剧片。尤其推荐给丁克和想生育下一代的家庭观看。影片以生产为分界点,之前节奏明快,色调鲜艳,之后调子随着年轻母亲的情绪转变变得略有些沉重。摄影,用光和配乐很棒。结局我这个悲观主义者更愿意相信孩子是女主角和别人的。
男主角长得就是oscar isaac + 卖口心
my-babysitter-is-a-monster.com 好想看看。
Un heureux événement
她没有变成晒娃狂魔,保留自己的生活乐趣,真是难得,也正如影片所展示的,有小孩之后带来的生活压力烦恼远比欢乐多
没有人告诉我,原来怀孕那么麻烦,从此需要戒掉奶制品腌制肉类,戒烟戒酒,欲望旺盛,像被一个外星人寄生,控制哭和笑的容器。怀孕让我支离破碎,又重新把我组合,离开孩子我以为找到了自我,心却原来从未离开。或许一开始因为懵懂无知而做下了如此鲁莽的决定,但在经历一切以后我能说,不后悔。
生小礼包好辛苦!
生育之后,一对夫妇从杰克罗斯式的热恋转入革命之路的琐碎和压抑及应对之策。法国式的现实主义和轻松直面矛盾的幽默感。电影中的生育场面因为过于逼真让人产生了紧张感。就像有人说过,好的电影是应该让人产生生理共振的。女作家的传记给了男导演充分的想象力,控制这一题材并不容易。
男人和女人孕育结晶之前都该看看
太可怕了...
片名是最大的骗局,为什么导演觉得生孩子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看到是男导我明白了一点,建议此片可以作为反婚反育宣传片.
矫情
千万别怀孕。。。。。。。。。。。。。。。。
我特别不高兴 最讨厌这类的电影了 草泥马!
想起来早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的那句话 “痛苦莫过于,你身边的男人,从来不觉得你有什么好值得去痛苦。” 电影至少告诉了我,自己没有那个心理准备不要给男人生小孩即使他求你,更不要给一个自己还是孩子喜欢玩游戏的男人生小孩痛苦的只有自己,更更不要和家婆住一起家婆带小孩……电影忒现实了!四星半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