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分 褒贬不一,被讽“无聊”,7.5的尴尬评分一度让我对这部看起来就闷的传记片望而却步。
然而看罢久久不能平静。
蕾妮齐薇格的表演彻底征服了我,我一度对她夸张的面部表情与浮夸的肢体又爱又恨,这次《朱迪》的演绎终于只剩下了蜕变后的完美,抬头纹,眼角纹,骨瘦如柴的身体,微微的龅牙,颤抖的嘴角…她的演技已经融入了角色的每一个小动作和表情,让人心疼而无比动情。
传奇的朱迪加兰和传奇的蕾妮齐薇格,两个影响时代的人物在这部电影里擦出了剧烈的火花。
其实这一次的Reene还是没有跳出她的角色圈,和《芝加哥》对比来看,虽然皮囊随岁月改变了,然而她的情绪,她眼中的星光,她表演的方式和态度都未曾更改,她还是她,只不过再一次超越了自己。
剧情很简单,选取了朱迪加兰的伦敦“谢幕”表演为背景,穿插悲情童年的回忆。
整个影片充满了窒息感与浓浓的讽刺,压抑。
色调偏暗,颇有复古的味道。
情节发展速度恰到好处,既不拖沓惹人厌烦,更不急促跳脱,而是慢慢铺垫,娓娓道来。
每一次朱迪加兰童年的镜头都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与震颤,而主线中年的她更是单薄空虚惹人心疼。
她渴望被爱,为此结婚五次,无数次被现实击垮后,她仍相信黑暗的世界总有一束光。
可能是爱人,可能是孩子,可能是知己。
她卑微地乞求被重视,被关爱,甚至披上了厚厚的铠甲,伪装成战士,完美的戏子,她的歌喉可以征服观众的耳朵,但是却不能打动她自己的心。
还是要说回蕾妮齐薇格,这大概是我看过能够的影史提名的最佳表演。
第一次上台前,她紧张犹豫,踌躇不定,然而被推上台后,她表现的无比优雅得体。
表演与真实的交错瞬间让人惊诧。
她就是属于舞台的,属于聚光灯照耀下的焦点。
这样的她如此优秀,可是没有人真正在乎的是她本身,而是她的才华,她耗尽一生换来的美丽歌声与迷人气质。
所以当她“辱骂”观众,渴望得到同等换位思考与尊重时,得到的却是嘘声,是前所未有的被攻击。
她搞砸了。
但是几天后却又没人再记得。
在电话亭,朱迪加兰给女儿打电话,问她选择是否跟着自己时,蕾妮齐薇格的演技达到巅峰的动人。
她的脆弱,她的无力,她面对命运般光鲜亮丽却从未被自己左右的一生的无奈与遗憾,以及她最终没有抓住自己爱的人的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颤抖的声线配上苍老憔悴的面容,令人难忘。
几首歌选得都十分动听,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听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他们看到我们爱她,因为她反映了我们自己生活中的痛苦和孤独。
这是废话。
我的父母是异性恋,他们是我所认识的最痛苦、最孤独的人。
我们不是孤独和痛苦的专有人。
我爱她,因为不管他们怎么贬低她,她都活了下来。
当他们说她不会唱歌的时候;当他们说她养不了男人……当他们说她很胖;当他们说她很瘦的时候;当他们说她摔了一跤的时候。
每天都有人倒地。
而她站了起来(People are falling on their faces every day. She got up.)”——一位Gay的信件在Judy Garland短暂的生命中,她曾经是全美的邻家女孩,也曾是众人奚落的对象。
她吃汉堡的照片被拍下来大肆宣扬,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和反转都被人津津乐道。
她在舞台上昏厥倒地,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演出。
她是米高梅最炙手可热的童星,但她的成功剥夺了她的童年。
她失败过,被打击过,但更重要的是,她再站起来的时候,仍然那么光辉夺目。
在旧金山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人问加兰是否介意拥有这么多同性恋追随者,她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在乎。
我唱歌给人们听!”
Part one.Judy Garland生于明尼苏达州大急流城。
1922年,加兰德来自一个演艺家庭。
在她四岁的时候,她已经开始表演了,在七岁的时候,在母亲的坚持下,她加入了姐姐们的演出。
1926年,为了给Gumm姐妹(Judy Garland家族的姓氏)争取更大的名声,Judy Garland举家搬到了加州。
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女孩们在母亲的安排和管理下继续表演。
她们出现在几部短片中,充满活力的Judy Garland很快成为了亮点。
13岁那年,年轻的朱迪与全球最大的电影制片公司之一米高梅(MGM)签约。
据好莱坞的传奇人物说,电影公司老板路易斯·梅耶尔当场签下了她,没有进行试镜。
Judy Garland在米高梅的日子并不轻松,她是米高梅娱乐童星的代表,受到公司管理层诸多限制。
当她迎来自己16岁生日时,她被要求提前两个月庆生,因为这是唯一符合她日程安排的时间,而且她不能靠近她的蛋糕,因为那会使她发胖。
米高梅强迫她保持美丽,在拍摄期间,电影公司会让她穿上非常紧身的束身衣,以进一步瘦下来。
随着她发育得越来越好,医生们还用绷带固定住她的乳房,以保持年轻的外貌。
Garland同期的电影形象依然是被束缚的乖乖邻家女孩,一种”丑小鸭“的形象:“她和米高梅的其他明星不一样……她是那种被拒绝的、不够性感、不够漂亮的人的化身”。
她的角色的存在性近乎被抹杀,从而鼓励观众为她加油鼓劲,维护她的自我价值。
除了对于形体的束缚,米高梅对手下的童星们压榨严重。
米高梅用药物来调节年轻演员在片场的紧张状态,令她们能够在精疲力尽时应付高强度的拍摄时间表,或迫使他们吃下镇定剂,得到足够的睡眠。
Judy Garland的母亲对此毫不反抗,甚至对Judy更加恶劣。
“我的母亲是一个真正的stage mother,”Judy Garland在1967年的一次采访中说。
“她非常嫉妒,因为她完全没有天赋……当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如果我感觉不舒服,如果我肚子不舒服,她会说,’你出去唱歌,否则我就把你绑在床柱上,把你打断!
’我只能出去唱歌。
”她没有一个像多萝西一样可以心心念念回去的家,等待她的只是更多的要求和待办事项。
FlyAwayThey say dreamersnever die.Part two.二战前,米高梅为Roony和Judy Garland拍摄了Hardy系列,大获成功,甚至收到了奥斯卡的特别奖。
Judy Garland的公众形象一直是美国人心里美好的邻家女孩。
这个形象由米高梅的公关打造,小心翼翼的维护。
她普通,平凡,人见人爱。
在二战后拍摄的影片中,加兰的魅力在于她敢于在不落入深渊的前提下走多远。
Garland的不安全感、她对毒品的依赖,以及她自己对剥削和过度工作的指控的轶事开始让人们将Garland解读为一个“与苦难有着特殊关系”的悲剧人物。
影迷们已经在重新考虑她的形象。
媒体不再评论她的“活力”,而是开始经常提到她的“脆弱”。
早在1942年Judy Garland就瘦的只有98磅,她的工作室都为她的健康担忧得发疯。
战争期间的灯火管制让她充满恐惧,失眠和神经过敏也一直困扰着她。
1947年,她曾因精神崩溃而用碎玻璃轻微割伤手腕。
在《伏都教》(Voodoo)的拍摄过程中,加兰无法把自己从悬崖边缘拉回来,当她被领进满是火把的片场时,她变得歇斯底里,“尖叫着‘我要被烧死了!他们要我烧死!”哭泣,大笑,哭泣,她完全失去控制,最终被带离了片场”。
Garland精神和生理的病态阻碍了越来越多的项目,在与米高梅公司合作了大约30部电影后,他们在1949年将她从《安妮的枪》中解雇,因为她过多的缺席上班——主要是由于疲惫、抑郁、吸毒成瘾(处方药),以及与丈夫的离婚。
虽然在波士顿漫长的住院期间,她恢复了自己的健康,回到米高梅公司,与Gene Kelly演对台戏。
后来,她也与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一起出演了电影《皇家婚礼》(Royal Wedding),但那时她仍然处在上瘾的状态,再一次没能去上班。
1950年,米高梅暂停了她的合同,通知她要解雇她。
第二天,报纸上的头条新闻告知公众,她试图用碎水杯“割破”喉咙自杀(媒体夸大了这个事情,事实上这个伤口只需要一个创可贴)。
“我崩溃了,”她后来谈到被米高梅解雇一事时说。
“我想做的就是吃和躲藏。
10年来我失去了所有的自信。
我饱受怯场之苦。
人们强行把我推上舞台。
”
Part three.她像一个找不到家的多萝西,失去了她的魔力鞋。
她变得真正的平凡无助,她没有去向奥兹国,但她开始了寻找自己的路。
Garland的余生都在复出中度过。
1950年后,令她家喻户晓的招牌歌曲Over the Rainbow不再是简单的赞歌,而是她通向更美好的未来的见证。
它越来越多地表达了Garland艰难地度过生活中最糟糕的时刻的坚定决心。
她继续着自己不屈不挠的表演步伐,1954年她参与了《一个明星的诞生》,1955年与Capitol唱片公司签约,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录制了十几张唱片。
她频繁的出现在电视上,首次亮相拉斯维加斯,并在美国和伦敦巡回演出。
她成功地重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这是有代价的。
1959年,她因患几乎致命的肝炎而住院。
医生告诉她,这会阻碍她未来的表现。
但她在60年代初又一次复出,这一次,她主演了1961年的电影《纽伦堡审判》,并因为这两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她还在卡内基音乐厅赢得了格莱美最佳独唱歌手奖和年度最佳专辑奖。
1968年,朱迪·加兰(Judy Garland)在伦敦的Talk of the Town cabaret club进行了为期五周的演出。
这一系列的演出将成为这位著名演员的最后一次演出。
次年,她死于服药过量,享年47岁。
“我总是被描绘成一个比我更悲惨的人物,”加兰说。
“事实上,我已经厌倦了自己是个悲剧人物。
”在Judy Garland因为吸毒嗜酒自杀被舆论一次次冷嘲热讽后,她的反击是擦好口红,画上妆,再一次不认输的站到舞台上唱出自己的心声。
她有勇气冒着死在一万个人面前的风险。
又赢下了每一次冒险。
在1950年前期,Judy Garland的公众形象一直是美国人心里美好的邻家女孩。
这个形象由米高梅的公关打造,小心翼翼的维护。
她普通,平凡,人见人爱。
而1950年后期,她画风突变,或者用今天的话说,“人设崩塌”。
她吸毒酗酒,离婚自杀,从一个美好的象牙塔女孩变成了众矢之的,多萝西被女巫下了毒。
她形象转变的经历也是她成为Queer Culture和Gay Icon的原因之一——很多同性恋在小时候是被视作平凡的“正常的”小孩,而随着岁月的变化,他们发现了自己,他们要去寻找自己,挣脱身份的束缚。
这个由“正常的驯养”到“自我寻找”的变化和Judy Garland的公众形象转变如出一辙。
如同BBC文化版采访中所述,在这一点上,Garland作为一个“幸存者”成为她的同性恋吸引力的中心。
《一个明星的诞生》进一步模糊了Garland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Richard Dyer认为,这一刻Garland“受损商品”的形象成为了她的明星角色和同性恋偶像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从那以后,Garland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试图在一个注定要毁灭她的世界里维持某种形式的控制的故事。
就像一个真正的幸存者,加兰从一个明星的商业失败中恢复了过来。
作为一名现场歌手,她找到了一个新的定位。
在经济困难使她永久破产后,她在毒品引起的阴霾中进行了一场无休止的巡演。
Garland是这个娱乐巨兽的产物,她能直接表达出想要反抗的渴望。
利用电影作为逃避是娱乐建设的一个决定性特征,电影院与其他形式的社交互动之间的隔离以及同性恋与异性恋同伴之间的隔离感非常重要。
Garland就是电影中生活欲望的代表,因为她本人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却迷上了电影的魔力。
这种平凡生活和通过电影逃离生活的联系在Judy Garland演唱会大合唱“Over the Rainbow”的时候体现的最为明显。
当人们唱起这首歌时,仿佛回到了儿时看电影时候的样子,你会相信你敲敲鞋后跟转一圈就真的可以去到奥兹王国。
那是上一代人的霍格沃茨。
Garland也可以用在这种比同性恋更古怪的亚文化话语中,用受压迫群体特有的自我压迫模式来谈论同性恋身份——疏远、否认、诋毁。
她挣扎,但从未放弃。
这是给所有非主流群体的肯定。
她1961年的演唱会和唱片的经典歌曲When You're smile就是为她的形象量身定做的打气歌。
Smile though your heart is achingSmile, even though it's breakingWhen there are clouds, in the sky, you'll get byIf you smile, through your fear and sorrowSmile, and there'll be tomorrowYou'll see the sun come shining throughIf you'll....Light up your face with gladnessHide every trace of sadnessAlthough a tear, may be ever so nearThat's the time, you must keep on tryingSmile, what's the use of crying?You'll find that life is still worthwhileIf you'll just....Light up your face with gladnessHide every trace of sadnessAlthough a tear, may be ever so nearThat's the time, you must keep on tryingSmile, what's the use of crying?You'll find that life is still worthwhileIf you'll just....Smile从她的悲剧和她的成功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被代表的受到压迫的群体认同。
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Garland的悲剧性和过早的死亡也促成了她作为同性恋偶像的地位,使她成为一个永恒的人物(如同Leslie对于我们一样)。
传言说她的去世点燃了石墙运动的。
但不管如何,在Garland去世五十年后,她的遗产依然存在。
许多男同性恋向Judy Garland这样的女性寻求帮助,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世界和个人经历。
Judy Garland也是娱乐产业的一个代表,她的人设转变放在现代和雪莉或多或少也有相似之处。
Garland曾说过她渴望的“更友善、更温和的世界”。
可惜,这个世界,还没有如她所愿。
原载于个人微信公众号:一只开山怪(或搜索:herringcat)Related Source:Heavenly Bodies:Film Stars and SocietyTIME Article: https://time.com/5684673/judy-garland-movie-true-story/BBC Culture: http://www.bbc.com/culture/story/20190923-why-is-judy-garland-the-ultimate-gay-icon
前天毕业论文开完题后回去看了之前下载后一直没有看的电影《JUDY》,之前觉得自己已经很了解朱迪.嘉兰(Judy Garland)这位女演员了,本科时痴迷老电影的我翻遍了当时图书馆与黄金时代影星有关的资料。
但当我看过这部电影后对她还是比较震惊,我知道这位女演员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过的不顺利,但我记忆中看到的她最后一段时光的影像资料——像朱迪.嘉兰秀中与芭芭拉.史翠珊(BarbraStreisand)合唱(下面有音频的名字,大家可以搜索一下,这一版本合唱很好听),还有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表演都还算很体面。
当电影中将她对于药物的依赖真实地还原后,还是忍不住为这位女演员的人生感到遗憾。
Get Happy/Happy Days Are Here Again (Duet with Judy Garland)专辑:Barbra Streisand - Duets因为本科论文是写的有关明星的论文,从那之后一直很关注明星研究,之前也在公众号发过一篇关于明星的小讨论《一个明星的陨落》,朱迪.嘉兰又是好莱坞明星制的一个重要缩影,于是今天想稍微对她有所提及。
并且好久没专门写一点东西,今天是平安夜加上我的农历生日,打算动一动笔,今天在这里稍微对她进行简单介绍。
一、歌舞片与同志偶像:朱迪.嘉兰的特殊符号朱迪.嘉兰是世界著名(也是第一个)同志偶像,著名的石墙事件来自于对她死亡的纪念活动。
有趣的是,实际上,早期朱迪.嘉兰并不支持同性恋,虽然JUDY这部电影中描述了她与一对同性恋粉丝的交往,但这很有可能来自于电影作者对她的意识形态想象。
至少她在一开始并不支持同性恋,并且明确表示过她这一观点,这个史实很少有人知道。
而她最后却变成了第一代同志符号,这一符号的来源很值得去关注,其中的巧合性很多。
为什么更具中性色彩的玛琳黛德丽(一般认为玛琳是双性恋)、嘉宝没有与此意象连接,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另外,朱迪.嘉兰在影史上的地位很高,AFI在20世纪末评选的最伟大女演员榜单中,她排名第八,在费雯丽、玛琳.黛德丽、芭芭拉.斯坦威克等人之前,鉴于她从未拿到过奥斯卡的正式奖项,可见她的影响力非凡。
一般认为,她就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最重要的代表性女演员,她的历史地位与好莱坞对于自身鼎盛时期的想象有关。
还有,美国人票选的20世纪最伟大的歌曲也是她在《绿野仙踪》中所演唱的《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绿野仙踪》在影史中的地位为她增色不少。
二、明星制的缩影:朱迪.嘉兰的悲剧起源朱迪.嘉兰是早期好莱坞明星制阴暗面的重要缩影,关于她的死因,大家普遍认为是因为她从小便被米高梅所控制,常年服药控制体重、睡眠,最终对药物产生依赖所致。
同时期去世的玛丽莲.梦露人生最后的时光虽然也很差,但好莱坞明星制并不是她死亡的直接原因。
2011年去世的惠特尼.休斯顿(Whitney Houston)虽然也是因为药物所导致的昏迷而溺亡,但她的死因并非直接来自于体制的直接作用。
这些人之中,朱迪.嘉兰的悲剧恶果埋的最早。
从她的身世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下,尤其是近期韩国演艺圈发生的一系列悲剧。
实际上,古今中外娱乐产业对于明星的剥削早已有之,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造成的结果都是明星个体能动性和自我认知的丧失,这在我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
惠特尼.休斯顿去世的年纪和朱迪差不多虽然有人说韩国娱乐公司被人诟病的问题在于其通过法律手段剥削明星的权益。
但实际上,“明星”这一身份背后的核心问题绝对不在于此。
就算他们赚了很多钱,其作为劳动者的身份仍然处于被控制之下,明星作为符号、作为“生活方式”的背后存在着一套批判性话语才能够揭示的问题。
表面上明星的身份要比马克思口中的工人或是最近谈的比较热的996公司员工的生活方式更加自由。
但实际上,明星作为一种“身份”,其异化的方式更为隐蔽和特殊。
之前看到的《社会学研究》中的一段话我特别认同: (文化产业中的劳动者)制造同意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逻辑不再是传统的马克思—阿尔都塞式的,即管理者通过劳动过程塑造某种观念,以虚假意识的方式来掩盖真实存在的劳资关系,而成为拉康—齐泽克式的,即劳动者藉由特定体验进入了一个真实的幻象,在意识形态化的现实中追求着自己的剩余快感。
最终,劳动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劳动之中。
《另一种娱乐至死?——体验、幻象与综艺娱乐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劳动控制》贾文娟 钟恺鸥 其实这种认同的制造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明星身份的殖民化”背后的运行逻辑。
JUDY这部影片中所描述的路易斯.梅耶对她进行控制的这个过程也是如此,虽然这部电影中的少年朱迪.嘉兰展现出了很强的反抗意识。
但我个人认为,这依然是电影作者的一次意淫,她若是那么早便觉醒,也不会在之后人生中遭遇如此悲剧。
也就是说,在被控制的过程中,朱迪.嘉兰的明星身份早就将其自己的人格被吞噬,“明星”成为了一种信念、一种想象,就像《景观社会》里说的:人把自己个体的权利赋予到景观身上了,景观操纵了个体。
景观社会8.2[法] 居伊·德波 / 2017 / 南京大学出版社三、永恒中凋落:被掩饰的悲剧现在,当人们想起朱迪.嘉兰这位女演员时,大家一般会想到她在《绿野仙踪》最可爱、动人的那副面庞,她是永恒的。
这既是明星的一个悲哀也是一个幸运。
幸运在于,存在于银幕、相片中的明星是永恒的,尤其在朱迪.嘉兰生活的那个明星占据电影工业主导地位的黄金时代,黑白媒介造就出了最伟大的一些演员,本雅明也将这一时代的明星比喻为“永恒的脸”。
朱迪是一位永恒的“女神”。
黑白电影这一媒介很容易凸显明星的“女神”特质悲哀在于,人民永远记住的是她们最光鲜亮丽的时刻,没人愿意探究“景观”背后的一切虚假逻辑,高以翔的死与浙江卫视背后的“失职”体现了当代文化工业何种价值观与经营逻辑?
悲剧结束后,“造星”的神话还将继续。
四、结语当然,这篇文章又是我在午睡时间喝了咖啡没睡觉这一个小时内的“激情之作”,很多内容只是想给大家一个启发,并没有花时间去深究。
但很多问题绝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关于《JUDY》这部电影,如果很关注演技部分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女主角Renee在颁奖季很有希望笑到最后,拿下奥斯卡,但电影整体叙事一般,没在之前了解过朱迪的人很有可能看起来很乏味。
今年女主角另一大热门人选露皮塔.尼永奥我也很喜欢,黑人女演员和惊悚电影也值得再拿一座奥斯卡,至于斯嘉丽.约翰逊的《婚姻故事》,我不确定其在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中的表现如何,因为另外两位本身就是演技派出身,各自也拿过一座奥斯卡,斯嘉丽虽然表现也很不错,但我估计按照评委们所关注的演员生涯的惯性来看,另外两位女演员可能更有希望一些。
我们 (2019)6.42019 / 美国 日本 中国大陆 / 悬疑 惊悚 恐怖 / 乔丹·皮尔 / 露皮塔·尼永奥 温斯顿·杜克
最后,祝大家平安夜加圣诞节快乐。
原文发布于本人公众号:二狗狗补充一下,最后奥斯卡提名尼永奥没有进入,我自己是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大的遗珠。
另外两人拿奖我也很开心,虽然我对齐薇格有更多的感情与期待。
心里有四颗半的星,开始一直担心她的嗓子是否会在第一首歌的时候出现问题。
以至于没有好好的欣赏她的第一首歌。
最后一场表演忍不住的眼泪,少年时的巅峰状态,习惯了观众的瞩目和掌声,拼尽自己最后一口气也要为上场的失误向观众道歉,向自己的职业生涯道歉。
那样灰暗的日子里,要花费多大的力气才能唱出那样享受舞台的精彩表演。
也许是职业艺术家的操守,也可能是她们程序化锻炼后形成的职业习惯。
尽管我真的很不想这样说,这样冰冷的话语不想用在如此深刻的女人身上,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层关系。
在观影过程中,唯一一处老少两个朱迪的真实碰撞是在那对男性崇拜者的家中,当朱迪在身后环抱住的演奏者时,目光停留在了自己的画像上,那当然是她曾经巅峰时期的留影。
如今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这个落魄女人,我想不到曾经的她曾红极一时,是那么的骄傲和万众瞩目,拥有无尽的掌声和喝彩,无数的追随者和才华横溢的爱慕者。
我想不到那是怎样一种神坛上的日子,而如今只剩下寥寥二人仍在剧院门口守候。
作为女性我想去抱抱她。
如果一个天才某个方面过于闪耀,这往往会掩盖他/她在其他方面的无能。
一方面人们总是会选择性地更加宽容,忽略这些缺陷;更可恶的是另一种情况了,人们为了培养天才的所谓“天赋”,不惜牺牲普通人所具有的其他能力。
(养废了的朱迪,让我想起了早些年新闻里那些生活能力极弱的学霸故事,考进了大学却连洗脸水都不会打,除了会读书考试外简直一个废人了)人生的议题有很多,某个领域的成功也许可以帮一个人在其他方面暂时蒙混过关。
比如朱迪没有稳定的住处,没关系,她可以去巡演确保自己在酒店的住处,婚姻不顺也没关系,有名声有事业可以获得下一任丈夫,似乎生活中的一切难题对她来说都不是问题。
但这样的作弊对朱迪没什么好处,因为她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只会一贯思路觉得只要自己好好唱歌🎤好好赚钱,这些都会被解决的。
可这是治标不治本啊!
人们应该真正面对这些问题,然后从克服困难中获得力量和自我意志,而不是——“只要我好好唱歌”这些就会好了,只要“演出顺利”就会好了。
朱迪为了完成这两个目标几乎牺牲掉了生活中的其他部分(正常饮食,睡眠,喜好,稳定住所……)所以她根本不具备安排生活的能力,甚至也不具备自我意志。
她不了解自己,看不清别人,处理不好自己的生活琐事,也不会与别人沟通,她竟然除了唱歌做什么都能一团糟!
于是唱歌就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她从唱歌这件事上才能获得认可和存在感,她也相信,通过唱歌其他问题也能被间接解决掉。
这一方面造成了朱迪的内心压力,她根本无法从歌唱中获得快乐,因为歌唱只是手段,是达成目的的工具。
被工具化了的事情,怎么能给人带来发自内心的快乐呢?
所以,朱迪强逼着自己唱歌,每次登台前都像自己按着自己的头去吃shi这种混乱的生活,看起来那么令人绝望和痛苦,不知要怎样才能改变——直到——朱迪的光环散去她发现自己已经没必要歌唱了(剧院终止合同,没有人再愿意听她歌唱;儿女们要和爸爸在一起,不再需要她巡演来买房),她终于获得了歌唱的欲望,也重新获得了对舞台的热情。
但匆匆已经47年过去了,她仿佛未曾拥有过人生。
(朱迪的人生已经无法重来,但如果看到这部电影的你还年轻,希望不要再跌入同一个陷阱:不要为了某些“远大”的“目标”,放弃。
生命中值得起舞的每一天更不要被自己的某些光环蒙蔽双眼,光环固然耀眼,但总会有照不到的角落,也总有失散的那天,能陪伴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把自己磨砺地更强大吧,学会照顾好自己,学会生活。
生活是需要努力才能学会如何过好的,需要勇气也需要坚强。
)
今天不忙。
我们这个工作,忙的时候忙死,闲的时候,闲的特别心虚。
总觉得哪里有事等着,有事还没干。
昨天呢,我因为有点事情,动了气,这个气到现在还没消。
惯常不忙的时候,一定是忙这件事的,但是这件事因为我的生气也忙不了,所以昨天开始,翻了JUDY来看。
唉,昨天看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憋屈,觉得自己真心不想看这种电影。
觉得压抑,我啊,最喜欢看些三星封顶的无脑爱情片,或者轻喜剧,比如Knocked Up这种,我就特别喜欢。
人生已经够苦了不是么。
Judy呢,全片看下来,最后唱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的时候,我还是眼框里有泪。
尽管,这是个不争气的女生,不硬气,不独立,但是我还是希望,整个世界,能对她好一点。
她是个孩子的时候受了太多委屈,这个我恨不得把那个胖老板掐死,太坏了,挣钱不要脸。
但是Judy对于这件事,消化的很好,她只是说,让她的孩子远离这个圈子,远离那些混蛋。
所以她知道他们是混蛋,她恨她们,但是至少在影片里,她算了。
长大以后呢,不独立,也很伤。
她对爱情和值得信赖的关系,是特别渴望的。
她希望有个人,能无条件爱她,即使她错了,还能被原谅。
这要求过分么?
不过分呀。
谁不是呢?
我不知道男人啊,至少女人,或者说,至少我,也当然希望有这样的关系。
只不过,我们都早早的认知了,这!
是!
不!
可!
能!
的。
即使有那么一点点可能,也只可能是,多年的惺惺相惜的朋友关系,例如,不是塑料姐妹花的闺蜜。
是万万不可能从男人身上获得的。
所以,我们比她呢,绝望来得早一点。
那你说,她总是相信爱情,总是有希望,错了么。
我看到这种人,总是希望世界对她一点。
像最近看乘风破浪,也有这样的感觉。
每个姐姐,都辛苦,都不容易啊,好好的美美的活着吧。
加油。
这次爱奇艺的北影节线上展映赶上五一假期,只看了一部,就是蕾妮·齐薇格夺得奥斯卡影后的《朱迪》,看到中间一段台词感觉生硬,前言不接后语,去豆瓣一看时长果然少了一分钟。
仔细对比发现(删减从“otherwise engaged”到女主唱歌前结束),被删减的这段并无露骨画面和过激内容,全片内容表达含蓄,内容克制,演员表演收放自如,已经很主动地把题材侧重于表现女性在舞台和生活之间挣扎的艰辛,主角关于同性恋群体的生平连暗线剧情都算不上。
不知道审核人员是收到了何种小心翼翼的指示去删除这一分钟的台词,还是已经对于自我审查熟练到一种浮想联翩的程度了。
如果以后主办方或视频网站都这样来引进电影的话,也大可不必过这个节了。
感兴趣的来这看下被删的部分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K411574P/
故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14岁的朱迪被经纪人看中,而进入好莱坞,唱歌,拍电影。
成名给她带来带来名气和财富,但也给她很多痛苦。
比如她失去童年,不能吃很多东西,不能正常谈恋爱,还有要拍很多疑似满足恋童癖的电影,比如她的很多对手戏是和成年男性搭戏的,有很多动作是有性暗示的感觉。
所以这也影响了她的人生,她很有才华,但也神经质,中年的时候,经历婚姻失败,独自带着两个孩子,最后真的很不济,把孩子给前夫,自己前往英国打拼,而这个过程,电影是把她呈现的挺不堪的,酗酒,磕药,逃避练习唱歌,和小鲜肉谈恋爱和观众闹翻。
但是当她上了舞台,她又绽放光彩,因为好莱坞的打磨,深入她的骨髓。
这个电影没有什么逆袭,励志,成功学,就是呈现一个不太合格的歌手/母亲。
最近你好李焕英很火,我在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李焕英多于朱迪。
我现在懂了,因为我还是喜欢一个完美的母亲,这是我要反思的,我觉得影视作品要多点呈现一个与主流要求不一样的母亲。
她不一定是一个道德模范,不是一定是一个成功者。
我们要呈现更多不一样女性的不同的境遇并且作为观众要去看这些不一样的女性。
如果不是因为这部《朱迪》,我几乎都快忘记Renée Zellweger到底有多好了。
当然这句话并不是真的,如果让我评选心中最精彩十个的cinematic moments,其中一个肯定是《BJ单身日记》的结尾,Zellweger踩着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副歌的鼓点,穿着内衣在大雪中奔向科林叔的场景。
2001年,《BJ单身日记》横空出世,这部改编自《傲慢与偏见》现代畅销书版的英式喜剧,为Zellweger挣得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奥斯卡提名。
在那之前,她最有名的作品是和阿汤哥合作的《甜心先生》。
在男人喜剧中担任女配,我们都知道这类角色留给女演员发挥的空间多么有限。
而在《BJ单身日记》中,她终于有机会大显身手。
她塑造的大龄单身女青年Bridget Jones虽然丧但是善良,虽然酗酒但是有责任心,虽然无法控制体重但是却能以一片真心感动达西先生。
并且,来自德州的Zellweger奉上了近二十年内美国演员能达到的最完美的英国口音之一。
紧接着的第二年,她又带着《芝加哥》席卷归来。
这部曾经被认为是《红磨坊》跟风制作的电影,却成为近些年来最为经典的音乐剧改编歌舞片。
导演Rob Marshall是百老汇出身的导演,《芝加哥》在原音乐剧的基础上,对编舞进行了符合歌舞片特色的影视化改编,尤其是开场的All That Jazz一鸣惊人。
在《芝加哥》获得奥斯卡奖的十年后,2013年的奥斯卡舞台上,Catherine Zeta-Jones被邀请重新演绎了一次电影中的开场舞。
在《芝加哥》中,Zellweger一改《BJ单身日记》中那个胖胖的善良女孩形象,减肥化身成为想要出名却一事无成的女演员,Roxie和Nowadays两首歌再次惊艳全场,也为她带来了第二次奥斯卡提名。
《芝加哥》在当年奥斯卡所向披靡,获得了十三项提名,并最终拿到了最佳影片的桂冠。
至于Zellweger,很可惜的是,她当年的对手是百年一遇的《时时刻刻》中的Nicole Kidman,因此也与影后的宝座失之交臂。
虽然如此,但是两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足以让她成为好莱坞最炽手可热的明星。
2003年,《冷山》。
她与去年的对手Kidman搭配Jude Law,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美国南北战争爱情史诗。
当年这个组合有多火,或许可以贴上我看过最棒的《冷山》的短评:“那一年妮可基德曼拿完奥斯卡正直颜值巅峰风头一时无两,那一年瑞妮齐薇格是最卖座的女演员演女配角拿和女主角一样的片酬,那一年裘德洛刷屏好莱坞奥斯卡颁奖礼都要揶揄他两句。
后来,这些风光都散了。
终于,那年的学院没再让Zellweger失望,给了她一尊最佳女配角奖。
奥斯卡一直有个说法,叫补偿颁奖。
有人说02年Kidman拿的奖是补偿她01年没拿到的《红磨坊》的那尊,11年Colin Firth拿的是他10年《单身男子》没拿成的,12年Meryl Streep拿的是06年《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没拿成的。
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冷山》这一尊应该是学院一次性奖励她连续三年出色表演的奖。
除了事业上的成功之外,Zellweger还是传说中的男神收割机,维基上有一个她前男友的列表,乔治·克鲁尼、布拉德利·库珀、金·凯瑞都在榜上。
然而,正如短评所说,那些风光后来都散了。
当年奥斯卡还没有那个“保障演员五年饭碗”的说法,而是让人事业与爱情走下坡路的奥斯卡魔咒。
04年的《BJ单身日记:理性边缘》,05年的《铁拳男人》和07年的《波特小姐》虽然口碑都不错,但是已经比不上当年风光无限的气势。
2013年的奥斯卡,Zellweger和《芝加哥》剧组的几位演员重聚登台,为当年的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原创歌曲颁奖。
多年未见的Zellweger让我几乎已经认不出来了,可她的声音仍然很动听,带着BJ那标志性抿着嘴才能发出来的音色。
2016年,《BJ单身日记3》终于来了。
戏内,BJ需要面对高龄产妇这个身份所带来的挑战;戏外,Zellweger也失去了BJ最标志性的圆脸。
我记得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去电影院看了两遍。
我一直很喜欢《BJ单身日记》系列,它们陪我走过了高三压力最大的时候,因此能在电影院再看一次Zellweger和科林叔总是很开心。
我能感觉到,Zellweger多少有寄希望于这部电影来为自己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但事与愿违,无论是Zellweger本人还是曾为她打下天下的英式喜剧,都已经不再享受聚光灯下的掌声了。
2019年,Zellweger出演了《朱迪》。
和所有讨巧的传记片一样,《朱迪》没有费力地去展现朱迪·加兰的完整人生,而是选取了她生命中最后的一次演出,伦敦演唱会期间发生的事情。
开头是年轻的朱迪在片场的风光无限,镜头一转就是中年的加兰为了一百五十块的演唱费唱歌,在被酒店拒绝入住后投靠到前夫门下安顿两个孩子。
那一年,朱迪四十七岁了,而现实中的Zellweger也已经五十了。
电影给了朱迪很多的面部特写,而Zellweger有一双令人无法抗拒的眼睛,这也是为什么她在胖瘦之间摇摆那么多次却仍然能捕获人心的原因。
同样地,大量的特写也在时刻告诉观众,告诉我——她的粉丝,她已经老了,我想起她曾经在科林费斯和休格兰特之间摇摆可爱,想起她在漂亮的镜子布景中摇曳生姿妩媚动人,想起她在美国南部的山村里为Kidman守夜时的坚毅果敢。
当朱迪最后一次拿起麦克风,唱起Over the Rainbow这个代表作的时候,那一瞬间,她不再是朱迪,而是Zellweger本人,或者说此时的Zellweger和加兰合为一体,回望过去,他们都曾有过如此辉煌的过往,放眼当下,周围又是如此地寂寥。
当她唱到中间语塞的时候,台下的观众为她合唱唱完整首曲子,银幕外的我也想告诉她,我们仍然记得那句经典的“Titspevert”,那条丑到极点的老奶奶收腹裤和那本惹事的日记,我们也想为她唱一次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让她能够再一次跑过下着雪的伦敦街道,朝着更好的未来奔去。
最后,加兰插着腰,泪光闪闪地对台下的观众说:“你们不会忘记我的,对吗?
”那就让我再对你说一次:“我们从未忘记你,Renée Zellweger。
”
恭喜Zellweger拿下金球,离奥奖更进一步了,分享一下她在金球奖领奖台上的一句感人至深的话:“...the top doesn’t matter. It is the journey that matters and the work that matters.”美国太平洋时间 2020年2月9日晚,杜比剧场,Renée Zellweger在凭借《冷山》拿到最佳女配角奖的十六年后,凭借《朱迪》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如果说人都有外在内在,演艺人算是需要把内心的纪律与勇气在外在燃成光的职业之一,无论现在是不是娱乐至上的年代,给人快乐、思考的悲喜剧、纪实或梦想片,或各种类型,都带给普通人其独特的光明。
所以剧主人公的经历,应该不是独此一份吧,站上了舞台,便对接了万众瞩目与心灵之光,而作为人无完人的自身,便需要近乎无限包容或者退让到偏居一隅,这种角色定位,是极其英雄的壮举。
这种音乐+传记的电影其实我是看不下去的,Zellweger作为好莱坞大起大落绯闻缠身的actress演Judy再合适不过了,只不过她本人的嗓音压限比较严重,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私以为严重限制了Judy的专业性。结合最近BS的案子不仅感叹,我们以为的明星光鲜亮丽实际上破败不堪,但转念一想,谁不是在无尽的痛苦中度过一生,期待着那短暂的辉煌呢?况且你们还有舞台上的高光时刻,而穷苦大众们却只能在挣扎中期待每个月的一点工资,别说什么freedom,在本职工作里谈freedom就是渎职。6分。
朱迪·加兰被硬生生的演成了芮妮·齐薇格...
有些人自理能力差但是真的适合舞台,对导致朱迪·嘉兰晚景凄凉的演艺圈体制也有侧面展示。
感觉蕾妮·齐薇格有70岁了。
难堪,难堪,难堪到不忍看。去世前的潦倒凄凉、自轻自贱、自暴自弃,那种如影随形的“残花败柳”感,让人心酸也辣眼睛,连撒娇都带着摇尾乞怜之气。纵然全世界都爱她,也不曾令她幸福。才华呐,从来都不是生存的加分项,更像是上帝的诅咒。
被嫌弃的朱迪的一生。
「I'm only Judy Garland for an hour a night. The rest of the time, I'm part of a family. I just want what everybody wants. I seem to have a harder time getting it.」「I love you all. You won't forget me, will you? Promise you won't.」
熟知朱迪嘉兰的观众会感受到芮妮齐薇格相形见绌的表现力,不熟悉的观众则很难在本片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移情视角,力图通过人物的凄凉晚景与舞台魅力的对比制造张力,但无论是阐释欲过剩的点题对白,还是刻意泾渭分明的功能化桥段,都是对逝者的管中窥豹,以及对观众的粗暴自大。
比我想象中还要动人很多。Renée真实演活了这个角色,即使我对这个人物毫无了解,也能她的表演中体会到这位Judy Garland女士可能经历过的那些情绪。你认为她可能在准备时破碎又难堪,但当她走上舞台拿起话筒,竟还是能唱出那么美的歌声,作出那么好的表演。和两个男粉丝在他们的家里一起共进晚餐,一人弹琴然后她唱起她熟悉的歌,然后Judy从背后抱住粉丝安慰哭泣的这个人,这一幕太走心了,以至于当最后这个粉丝站起来、其他观众也一起站起来帮舞台上的Judy唱完那首over the rainbow,根本就不可能让人能止得住眼泪。Renée在这部电影里那么清瘦的样子,很难想象出和BJ单身日记中的那个姑娘是一个人。片中的歌曲都好好听,要去了解一下真实的Judy了。
整部电影太过于平庸,只有Renee的表演还算正常, 但是那个脸真的是整容整的太出戏特别是舞台表演的时候
去年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今年的《朱迪》,都是以歌动人的人物传记片,拿了影帝影后,有点意思。最后全场合唱,虽然俗套,但真的很虐心。
浪子回头,英雄迟暮,美人香消玉殒,日落大道的故事听到第一百次依然会被触动,光环从闪耀变成刺眼,平凡和被爱却成了最困难的事。
她的痛苦被放这么大
故事无法引发共鸣 得金球女主 不太理解。
全靠演员撑着了,无聊到要死的片子,朱迪加兰真是够可怜的,生前被压榨,死后还要被消费
即便剧情如此套路与常规,却仍然有多处被感动的瞬间。比如她一路紧张与混乱之后,首次登场表演的精彩段落,你才会觉得,这就是巨星的魅力,朱迪她就是属于舞台的。另一个感动瞬间,则该是结尾的那首Over the rainbow了,其背后的意义更加感人。蕾妮·齐薇格的表演也是相当出色,非常教科书的变身式表演。
表演5星,剧情2星
穿插着叙述略显混乱,不过女主演技很好!
“- And did you get what you wanted from this life, even so? - I did. - And what did you want?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to feel myself beloved on the earth.” Renée Zellweger truly illuminated this lengthy, fragmented, classism-wannabe biopic and she is still my BJ.
Renee唱得不好听有点毁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