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尔玛

Thelma,北国凶灵(港),魔女席玛(台),泰玛(台),希尔玛

主演:艾丽·哈尔博,卡雅·威尔金斯,亨瑞克·拉斐尔森,艾伦·多丽特·彼得森,格蕾特·艾特瓦,玛特·马努斯多特·索利姆,安德斯·莫索林,凡妮莎·博格利,斯泰纳尔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法国,丹麦,瑞典语言:挪威语年份:2017

《西尔玛》剧照

西尔玛 剧照 NO.1西尔玛 剧照 NO.2西尔玛 剧照 NO.3西尔玛 剧照 NO.4西尔玛 剧照 NO.5西尔玛 剧照 NO.6西尔玛 剧照 NO.13西尔玛 剧照 NO.14西尔玛 剧照 NO.15西尔玛 剧照 NO.16西尔玛 剧照 NO.17西尔玛 剧照 NO.18西尔玛 剧照 NO.19西尔玛 剧照 NO.20

《西尔玛》剧情介绍

西尔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名从乡下搬到奥斯陆展开大学新鲜人生活的挪威女孩席玛,单纯而天真的她,内心有着坚强的信仰与管教严格爸妈的谆谆教诲。在入学后,与非常美丽的同学安雅有着深厚友谊,但却在一次图书馆癫痫事件后,她开始发现自己拥有令她爸妈向来畏惧已久的超能力。随着学期持续, 席玛对安雅的好感也越来越强烈,但突如其来的神秘事件越来越多,席玛开始发现她的超能力与家族的祕密有关,必须被迫去面对她过去悲剧性的秘密,以及那骇人超能力的后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申纪兰抓住幽灵碧蓝航线微速前进迷惘的终焉绅士的启示联盟百味超市第四季极限网红握三下,我爱你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何以飞翔蔓延补天邪灵女巫文森特要看海黑执事:豪华客船篇罪证子弹3两个爸爸房子与狗五等分的新娘∽我的富爸爸死亡修女西部战线恐惧症武大的小姐姐们帅气的恶魔母爱杀机超自然低潮霹雳娇娃冬脊

《西尔玛》长篇影评

 1 ) Thelma:艾莎女王的表妹,魔女嘉莉的远亲

男性拥有超能力,通常变成拯救世界的英雄;女性拥有超能力,被告诫不要使用,最后能保护自己,就算不错了。

台北院线于四月四日上映,就在基督徒庆祝复活节之后没多久……挪威深受注目的新锐导演Joachim Trier(尤沃金·提尔)从清冷写实的《 Oslo, 31. augus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即《奥斯陆,8月31日》)、《Louder Than Bombs 记忆乍响》(即《猛于炮火》)转变成炫目瑰丽的惊悚类型《Thelma 魔女席玛》(即《西尔玛》)。

不晓得过往支持他的文青观众是否能接受新的尝试?

左:Eskil Vogt,右:Joachim Trier导演尤沃金·提尔和多年的编剧搭档Eskil Vogt(艾斯基·佛格)表示他们这次想从形式主义着手,极力发挥影像风格。

虽不同于以往的拍摄路径,主题仍是一向关注失衡的家庭关系、周遭压抑与个人意志拉扯。

过去作品偏好男性主人翁,这次改为女主角。

这点可能要归功于编剧艾斯基·佛格。

艾斯基·佛格的独立编导作品《Blind 盲》(即《盲视》),后天失明的女主角在内心世界恣意操纵笔下角色,有时荒谬有时可笑。

其实电影的剧中剧根本是暗指电影编剧地位能左右全局。

这个心理力量概念衍伸到《魔女席玛》,席玛的超能力便隐喻个人追求独立意志和情感的张力。

《Blind 盲》片中的夫妻再度携手在《魔女席玛》饰演席玛父母。

导演和编剧两人坦承一开始受到Brian De Palma(布莱恩·狄帕玛)和Stephen King (史帝芬‧金)的启发,但并不想翻拍挪威版的《Carrie魔女嘉莉》,他们甚至没有重看《魔女嘉莉》。

不过台湾片商取名《魔女席玛》摆明就是呼应《魔女嘉莉》的标签。

70年代《魔女嘉莉》悲剧根源来自于母亲对性和情欲的恐惧及厌恶。

原著提到嘉莉是因为性侵而产下的小孩,母亲一度想杀害她。

母亲从此性格违常,沈溺于偏激教义。

母亲压抑嘉莉学习任何有关于生理发展、外表打扮、人际关系……所以嘉莉在学校格格不入,同学由鄙夷而生霸凌。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嘉莉到了16岁仍不懂初经的道理,连师长都心生轻视。

她的母亲不但没有安慰,照旧把经血视为不洁的罪恶。

嘉莉一路上得不到救助,内心的沮丧变成反抗。

作用力会等于反作用力,一次比一次强烈,当众人羞辱到达极致就激发大屠杀,全部同归于尽。

电影对人性非常绝望,毫无救赎。

2013年《魔女嘉莉》由Kimberly Peirce重新翻拍。

她是《Boys Don't Cry 男孩别哭》(1999)的导演,很多人期待会注入现代酷儿的观点。

因为“格格不入”是多数LGBT族群的处境,宗教与社群压力一向是closet的根源。

可惜翻拍离不开原版的框架,能好好发挥的地方不多。

不过Peirce在访谈提到片中那些女同学不断聚在一起讨论找嘉莉麻烦,对她隐含莫名的迷恋。

又如新版《魔女嘉莉》开场改为游泳课,青春胴体浮现性吸引力,与《魔女席玛》居然有点气味神似。

然而席玛与嘉莉的魔力连结就到此为止。

席玛更往前走,找到情欲力量的平衡点,或是说“自我控制”的领悟。

这一点反而和同样来自北欧《冰雪奇缘》艾莎女王有异曲同工之妙。

艾莎的冰雪魔法原本是中立的力量,因为一次意外,父母恐惧才把女儿的超能力视为负面,把艾莎关在closet。

就如同嘉莉的“格格不入”,让艾莎充满自我厌恶。

幸好父母没有强迫改造艾莎的超能力,再加上早逝失去影响力,艾莎才能逃离宫殿在深山幽谷自由地做自己(Let It Go)。

她如猛虎出柙不懂节制,一口气用力过度把整个小国由夏转冬。

嘉莉的超能力多半是负面情绪的反射,充满杀伤力。

该学会控制的人不是她,而是周遭不知何谓同理心的旁人。

艾莎的超能力其实可以自主运作,不一定牵涉到七情六欲,只是父母误以为没有互动就没有伤害,把她关在情感的监狱里。

安娜公主的真爱之举代表无条件接纳,包含她对艾莎的原谅,甚至是代替父母致歉,艾莎得以在亲情包容的大伞下学习拿捏力道。

《魔女席玛》比上述两部电影复杂多了。

电影开场没多久,图书馆内席玛偷瞄Anja(安雅),接着飞鸟击窗,她倒地癫痫。

这不是超能力的表现,是自我压抑的反应。

不像嘉莉受到旁人霸凌,并没有人排斥席玛。

是父母灌输的宗教信仰在霸凌席玛。

嘉莉可不像她那么信仰虔诚。

片中有很多虚虚实实的异象,或许真的有什么东西击到窗子。

但是飞鸟群聚,恐怕是她内心剧场。

就像吞噬长蛇、困入水底、病床上悬空,甚至是表演厅上方颤抖不已的巨大垂架……这些画面象征危险可怕,形容席玛的恐惧,抗拒内心的欲望。

癫痫发作就像是恐惧到达临界值,突然心灵跳电。

内心欲望的恐惧席玛与嘉莉和艾莎不同之处,她痛苦的主要原因指向压抑同性情欲。

照道理,开放的北欧社会怎么可能存在恐同?

看来只有保守教徒,不论在世界那一个角落,仍旧视同性恋为罪大恶极。

席玛的超能力会受到七情六欲的影响,有着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能耐。

小时候嫉妒弟弟占有母亲的关爱,懵懵懂懂伤及无辜。

但她的祖母为什么让丈夫消失无踪,动机不得而知。

国外社群热烈讨论席玛的超能力,除了移位、消失、火焚、医疗之外,能不能控制别人的意志?

有一派认同她父亲的理论,觉得安雅受到席玛的蛊惑。

他们举例如安雅半夜突然出现在席玛宿舍外,以及结尾席玛先感到安雅亲吻她的颈背,接着安雅好像听从指令如出一辙亲吻。

我倾向浪漫派的诠释:席玛无法控制别人的意志,就像她无法改变父母对她的意见,她只能强化安雅既有的动力。

至于结尾亲吻颈背,或可视为席玛的预知能力,而不是控制。

电影对她的父亲赋予人性挣扎。

他不是一维化的恶人,只是用错误的方式关爱。

他对于超出科学理解的范围,朝向宗教寻求协助。

既使如此敬畏上帝,他仍自以为是采用精神药物控制人性。

我最近读了很多“性倾向扭转治疗”的资料,宗教人士妄想矫正同志,一方面信誓旦旦虔信则灵,一方面又怕宗教牌失灵,跨界掺入精神医学手段。

外国常触及弑亲的禁忌,三位具有超能力的女主角,面对家庭争议的方式:《魔女嘉莉》是女儿与母亲同归于尽,《魔女席玛》是父亲承担扭曲两代的责任。

童话版本的艾莎女王不必向父母追究责任,因为电影巧妙地让他们死于海难意外。

在大银幕上欣赏《魔女席玛》,除了视觉可观,声音效果相当惊人,充份烘托惊悚悬疑的气氛,常让人喘不过气。

尤沃金·提尔的父亲退休前从事电影录音,所以他耳濡目染,非常注重声音表现。

若要说电影的缺憾,是剧本的逻辑不完整,快乐但令人无法满意的结尾。

花了许多时间表现炫丽的摄影,却没有余力好好收尾。

不过电影同名女主角Eili Harboe,容貌、气质与演技具佳,把想爱而不敢爱的情愫,表演得丝丝入扣。

对于拉子观众而言,《魔女席玛》是近年必看佳作之一。

Eili Harboe

 2 ) 沉思者(影评,Thelma)

最近推送的影片大都平淡无奇,看点不多,谈资不足,今天换种口味,引荐一部神奇的北欧作品,绝对让你拍手称奇!

北欧影片《Thelma》(西尔玛)作品类型:剧情、奇幻主要演员:Eili Harboe(饰演Thelma)...剧情概述:Thelma的魔幻人生上映时间:2017年9月15日在挪威上映

这是一部典型的幻想、心理、意识流大作,剧情简单(表面上“同性之恋”)、隐喻深厚(实际上“打破男权”),略伤脑细胞。

接下来,笔者通过影像片段,结合心理学、神学,与诸位探讨一番本作的隐意与看点。

I,鹿在心理学中,“鹿”代表了“纯洁、温柔、灵性”,是“善良”的体现。

影片中,导演用“鹿”隐射了Thelma家族里三位女性成员的地位低下,受到男性成员(Trond)的辖制。

II,鸟在心理学中,“鸟”(泛指)代表了“无拘无束、快乐悠闲”,是“自由”的象征。

影片中,导演以“鸟”隐射了Trond对于女儿、妻子的约束与监视,换句话说,也就是将她们视为“囚鸟”(失去了自由)。

III,蛇在Sigmund Freud所著《梦的解析》(心理学著作)中,“蛇”是男、女性成熟的表现,是潜意识中欲望的萌发。

影片中,“蛇”出现的几个场合,恰好是Thelma沉浸于春梦之间,两者不谋而合。

IV,水影片中多次出现“Thelma在水中(泳池、小河)游泳,然后触发癫痫状态,挣扎一番,最终得救”的场景,有何深意?

①“水”在心理学中有“感情流露“的隐意②被囚于水中,喻表”Thelma饱受压抑、封闭的精神世界“③浮出水面,暗示”Thelma终于走出了‘男权’的封锁,重获身心灵的自由“

V,非病理性(心理性)癫痫这是影片抛出的另一个值得观众深思的理论。

那么什么是心理性癫痫?

说白了,就是“潜意识中产生的癫狂”症状。

这里,我们不多深究“心理性癫痫”的名词解释,而是透过Thelma的症状,解析她的心理健康与精神创伤的成因。

①长期受制于父亲的管教(监视、操控)与束缚(不间断的过量吃药) ,使Thelma的心理压抑与日俱增②自身的特殊体质(超能力),可以将臆想实体化(物件瞬移)。

当然“瞬移”产生的同时,Thelma会进入痉挛状态

VI,同性之恋Thelma+Anja同性恋,“看点”与“争议”同在的话题。

当然本作引入“同性”话题,并非哗众取宠,而是服务影片主题之一“女性崛起”。

为什么这么说?

个人拙见,Anja的出现,除了预示Thelma的自我救赎、心理解放以外,别无他意。

导演邀请这个角色加盟的意图十分明确,以”Anja出现在Thelma的生活中“为切入点,然后逐渐加码”Anja的消失“+”Anja的再次出现“,通过这一系列剧情,对应Thelma的内心思想、思维意识的转变,将”女性的抗争“、”女性的反思“、”女性的崛起“实体化。

VII,姥姥、母亲、女儿三个不同时代出生的女性,三个不同经历的女性,三个不同结局的女性。

姥姥:妄想症患者(或许压根没有毛病,或许与孙女Thelma有着一样的超能力),在男权思想的操控下,耽误一生,老无所依。

母亲:跳桥自杀未遂后,变成了残疾。

为什么要“自杀”?

因为感觉自己没有照料好儿子,导致其死亡(思维逻辑很有问题)。

这是一个长期受制于“男权体制”下的典型女性(脑子一团浆糊,信奉“千错万错,都是自己的错”),她既没有冲破牢笼的信念,更没有反思现状的力量,是个可悲的人。

(当然影片末了,Thelma让Unni站了起来,预示“新生活的到来”)

女儿:打破宿命,争破牢笼,回归自我。

Thelma的成长轨迹就是一部“女性崛起”(追求平等)的进化史,走过了压抑、迷茫过去,最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

姥姥、母亲、女儿,三个女性所代表的就是“女权平等“斗争中的三个阶段——压迫、反思、崛起。

VIII,宗教思索祷告、唱诗、忏悔,作品中的宗教元素(基督教),是又一个值得观众认真探索的关键要义。

①”形式主义“般的祷告②Thelma毫不走心的唱诗③”满怀怨言“的忏悔

这些场景说明了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解读影片中的这些桥段?

恕我直言,Joachim Trier如此设计,意义深远!

1,抛出“宗教”话题,引发众人思考两个问题①《圣经》使人归正,可是为什么世人偏行己路?

②是“基督教义“束缚了人?

还是人误读了基督信仰的真谛?

2,仔细思索,以经解经①《圣经》真无半点虚妄!

可惜被罪蒙蔽双眼的世人为得自己益处曲解经上文字,误导众人(就像以前“十字军东征”一样)②人们为什么会有”束缚感“?

难道是宗教的缘故?

《路加福音》4:18写道”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

“很显然,“得自由”是基督教的初衷。

那么“束缚”从何而来?

人类的心魔——情欲、贪念、控制欲,这才是“束缚”的本像!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提摩太后书》3:16-17)三大宗教本身,都是劝人归正、行善!

(切莫误读、曲解)寥寥几句,分享了一些个人对于这部北欧影片的认知与思考,希望可以帮到各位。

导演★★★★☆(个人风格浓烈,将要说的都说了)演员★★★☆☆(正常发挥,亮点不多)剧情★★★★☆(故事发展扑朔迷离,猜不到下一秒剧情;类型转换目不暇接,时而“家庭伦理”、时而“同性恋爱”、时而“奇幻色彩”;开片与结尾的呼应,印象深刻)视效★★★★★(北欧影像细腻、迷人)音效★★★★☆(清、柔、淡,却十分应景)推荐度★★★★☆(思想性浓郁的作品,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看懂)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3 ) 所以,要不要给女主一个盗梦空间de小陀螺……

1.所以,要不要给女主一个小陀螺 : 女主不光可以用意念杀人哦,在结尾处还get✔了瞬间治愈、空间穿越、看见未来de新技能哦⊙∀⊙!

……稍加训练即可秒杀漫威+DC的超级英雄们哦……如果这一切不是幻觉de话……2.整片很有刚刚复习de《霓虹恶魔》既视感,人物特写都很👍赞!

3.Lesbian?

那句话咋说来着☞在你没遇到一个好男人前,你一直以为你喜欢的是女人……

 4 ) 一种宗教互文的逆反——圣洁的恶魔

她的牢笼或许并非父权。

所谓父权在影片中只是束手无策被利用而又一再心软钝化的工具。

恶的肇始是始终隐于父亲背后的妻子,不曾觉察自己对年幼的女儿施加了什么,只带着恨意记得自己丧失了什么。

最终Thelma对她的治愈是原谅,也是诘问。

【关于恶的缘起:早夭的男婴与跌落的茶杯】“如果把最神圣和最堕落的放在一起呢?

” Thelma小心翼翼地说出她自创的脏话:“圣洁的恶魔(耶稣-撒旦)。

”Anja在一旁看着她笑,要她说得再大声点。

后来回想此刻,Thelma在玩笑的不敬中恰好定义了自己,只是忐忑而不自知。

乍看上去,影片前半段似乎呈现出少女成长中老生常谈的境况:一面是以爱之名严苛独断的父亲、不动声色模棱两可的母亲、习以为常的监视、独立感知的剥夺,另一面是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突如其来的一见钟情、失控的焦虑和自我责难。

我们可能产生的猜测是,少女病态地驯服于父母的管制,而长久被压抑的心绪外化为生理抽搐和周遭的物理效应,最终将以主人公自己也始料未及的强硬,突破一直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父母威权、宗教神学,找到释放和消解的出口。

而从实际情节看,即使最终立意或有重合,前情进展也是南辕北辙。

这样倒也有趣,因为我们几乎处于和Thelma重合的视角,后者由于药物和管教不知过往,抑制着心性,身体内潜藏着恶与力,却对其边界一无所知。

而看似顽固不化的男性权威在父亲扑倒母亲床前的一幕被证明从未存在,若干年来他可能只是妻子意志的附属与延伸,有知识技能和家庭使命,或许并无主见,本心却是仁厚。

这样的猜测也恰好解释了母亲故意将杯子推至桌边并将其碰下后,看向捡拾碎片的Thelma时意味难辨的眼神。

而佐证它的是床头仍摆着的母子合照。

尽管影片对母亲着墨不多,但仔细回想,她的每次出场都耐人寻味。

由于偏爱小儿子而伤害女儿并最初唤醒后者内心“恶魔”的,是母亲。

始终怀恨的,也是母亲。

【关于符号:灌输的便捷与效力的衰微】

片头的悬念在电影超现实的基调下,伴随Thelma的每次发作或梦魇,各种宗教符号悉数亮相贯穿始终,频率和强度都到了令人疲惫的地步。

与此同时,无数被随意搁置的细节又在等待解释:为什么童年的Thelma对冰下游鱼望得出神又被父亲仓促催赶?

为什么父亲在林中狩猎时会将猎枪对准女儿的头颅而又放弃射击?

为什么母亲下肢残疾?

为什么蛇在第一次出场时绕过的脖颈是衰老松弛的皮肤?

随着情节推进,因同样的超自然力使丈夫消失而后接受“特别照料”意识模糊的奶奶、早亡的弟弟等人物出场,令人存疑的细节逐一得到解释,少女内心的“恶”逐渐显现。

到影片的高潮,当深爱的女孩失踪,Thelma立即意识到过错在于自己。

可她在清醒意识层面又是那么善良的人,这一点连父亲也确信。

于是在讲述真相前他对女儿说:这可能会伤到你。

此后,我们得以从更加完整的真相出发,重新审视符号的冗杂。

它们恰是少女内心恐惧恰如其分的表征。

她的恐惧从来不是对外的,却在外界得来的思想教育中得到了具体意象的寄托。

这些意象借由家教灌输,来自父母的说服与威慑,侧面昭示着传统的宗教符号在意识灌输上的易得和实际效力上的式微。

我们也渐渐明白,一开始令人不适的威权其实只是父母面对女儿身上未知力量的束手无策,是佯装的镇定,是让一切留在过去的自欺欺人。

【关于非理性:释放才能带来最终的消弭】从童年起,Thelma潜意识中的不安与焦虑成为不受理性控制的武器,意念落实便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她的名字在希腊语中也恰好有着“意愿”的含义。

) Thelma的父亲作为医生,只能以过强的药物和严苛的基督教律管束女儿,并企图通过抑制独立思想避免其意念的生长,认为使之皈依上帝是最后也最有效的出路;奥斯陆的医院光鲜冷漠,在检查室诱导少女发作,任病人遭受痛苦而冷漠遵循程序,记录现象而又无力从根源解决问题,排除癫痫可能后,仓促建议其投医精神科。

在最后一次忏悔和祷告后,蜡烛倏地熄灭,那是少女内在的力无法驯服的明证。

宗教和医学以规避和消除为原则的应对之策,似乎都无济于事,Thelma(或者说她自身的独立意识)才是自身非理性的系铃人。

内在的“恶魔”出于与外界压力对抗的目的存在,因此唯有消解长久以来堪比痼疾的外力所困,非理性的恶才能涣然冰释。

电影设置了若干对照,比如父亲用以警戒女儿的方式是命她将手悬置在烛火之上,要她记住这是地狱之火;而女儿内心的“恶魔”对父亲最终的惩罚便是自手掌燃起烈火,以及水火两端的走投无路。

这里让人不由得想起《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沃兰德,不遗余力保护善,而以世人自身之恶惩治他们的贪婪、虚伪与胆怯。

当仪式完成,恶魔隐去,与罪责诱惑牵连的各种宗教符号也彻底失去意义。

甚至可以说,它们带来恐惧和压抑,但对于消解“恶”从未有过任何意义。

Thelma自溺后口中吐出一只黑鸟,这个向来作为隐喻成群出现、漫天盘旋带来死亡与凶险的生命竟也呈现出纯洁无辜的一面,红爪子呼哧呼哧伴随小胸脯微微起伏,片刻后起飞,瞬间无踪。

片尾天空久违清朗,暗涌的树林也归于安宁。

当所有象征与隐喻都落空,你如释重负。

P. S. 整部电影最揪心的时刻是Thelma发现Anja失踪后与父亲的对话:“我让一个女孩消失了。

”“因为你生她的气了?

”“不,因为我爱上她,她也爱着我。

”“她没想要爱你的。

”尽管坦白说电影的感情戏实在有些扁平,其本质甚至可能是独角戏,但还是无可救药地迷上了这对细长深邃的北欧女孩子。

Anja只是投射吗?

她的爱情只是操控的结果吗?

甚至听一个朋友看完电影说,自己离场的时候满是心疼,认为Thelma投水之后发生的一切在真实中或许是不存在的,只是她生命结束前最后的幻象。

不得不说,初次观看时影片可能给人些许杂乱感,但它的卓越之处就在于为我们留下多义解读的空间,对每一个细节的主观侧重都可能导向完全不同的故事。

【补充:关于短暂的歌与无际的水】对电影原声带中未收录的那首《Familiar》印象极深。

歌的前奏在男性友人还在努力解释手机信号科学原理时就已响起,乐声渐强淹没桌前的琐碎喧闹,画面也随之切换到Anja邀请Thelma共舞的镜头。

关于这首歌,起初只觉意境动人,并未留意什么,后来找到影片截取部分的歌词,才细究起其中的深意来:Can you walk on the water with I, you and I?"Because your blood's running cold" said the familiar, true to lifeCan you walk on the water with I, you and I?Or keep your eyes on the road and live there familiar, without you and IIt glows with gates of gold, true to life把这首歌安排在这里一定不是无心插柳了。

不仅主题与此情此景二人之间的好感与试探相符,词中涉及到的意象也在情节中贯穿始终,在熟悉和陌生、虚幻和真实之间模糊着界限。

飘忽上扬的女声反复唱着: “可以和我一起走在水面上吗,你和我?

” 纵观全片,水是Thelma情绪慰藉的依托和释放非理性的出口,而如果视Anja为实体而非Thelma内心感情觉醒和依恋愿望的投射,那么水也是二人惺惺相惜的连结。

我们不难注意到水作为主角生命中线索意象的反复出现: 幼年时弟弟的死亡是从浴缸到冻结的水面; 与Anja的第一次实际交谈在泳池发生; Anja的脸书背景是仰面入水的照片; 心如乱麻时只身前去游泳却在水中发作,因重力颠倒困于池底; 母亲丧子后选择从桥上跳入河中却未遂; 片尾虽是以火作用于父亲,父亲其实是躲避燃烧而溺死水中; 最终一切消解后的象征场面也是自开放水域潜至另一端的泳池,出水后与消失的爱人重遇。

当然,所有这些也更加令我们迟疑,是否果真并不存在Anja其人,一切如最初的歌中所唱的那样,少女希望一起走在水面上的那个人,熟悉而逼真,却可能并不实际存在。

而我仍然愿意相信爱情、新生与重聚都是真实。

镜头外的残酷已经太多。

无论如何,操纵只是诱因,真心还是真心吧。

 5 ) 一个Les谈对Thelma&Anja情感的疑惑

之前在油管上看到以MAALA-Touch为背景音乐的剪辑就让我深深爱上了这首歌还有这一对。

不过那时候找不到资源就一直没有看。

https://youtu.be/I_vrwnnMWAE

MAALA-Touch终于在昨天(2018.6.4)一次偶然让我在baiduyun找到了资源,于是迫不及待下载了下来,看完了《Thelma》。

我个人非常喜欢Thelma,Thelma是个很聪明的女孩,她会对父母说一半的真话,她认识Anja之后很快学会了喝酒,泡吧,与男生聊天。

不知道为什么我被Thelma身上奇怪的气息深深迷住了。

在观影时,我觉得Anja也是一样非常自然地喜欢了Thelma。

在看《Thelma》之前我有看过一些影评,(外媒的平均评价比大陆的高)

Thelma,IMDb介绍于我觉得它的主旨是打破男权,宗教等等的限制,追求女性的独立与资源blabla...可是随着情节的推进。。。

我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惑。。。

Anja真的“爱”Thelma吗?

??Thelma的“病”一次次发作,后来甚至让Anja消失了,Thelma回到了家中,与父亲产生了一段谈话。

Thelma表示想要Anja回来,父亲告诉她,是Thelma自己内心深处希望Anja消失所以Anja才消失的。

父亲也告诉Thelma她小时候“杀死”弟弟,导致母亲悲伤过度去跳河残了腿的故事。

(つд⊂)抱歉我觉得那个小孩子挺无辜的。。。

虽然一些影评说那个弟弟象征男权的继承,但是在影片里他貌似没有来得及干啥坏事啊咋就死了。

死于Thelma的超能力。

看到这里的确见识到了Thelma的超能力。

Thelma对于Anja的消失非常内疚。

当她说她爱Anja,Anja也爱她时,这个父亲又反驳她,说Anja不爱她。

从这段话开始我开始产生了巨大的疑惑----Anja是真的爱上Thelma了还是只因为受到了Thelma超能力的影响?我回想了一下Thelma与Anja相互熟悉的过程。

有天晚上Thelma和Anja在外面玩,回来之后Thelma辗转反侧,满脑子想着Anja。

结果,Anja就自己走到她楼下了。

一开始我以为Anja也在思念Thelma,但是后来从她们的对话得知Anja并不知道Thelma住在哪里。

第一次看我以为Anja在说谎。

但是仔细想想,应该是Thelma的超能力起了作用。

以及,本片两段重重重点Thelma与Anja亲热的场面都是Thelma自己的幻想。

吸烟的那段(蛇象征着性),泳池的那段(Thelma吐出了一只黑鸟,大概是接受了自己的取向,于是Anja就回来了)。

Thelma杀死了爸爸,然后摸了妈妈的腿,妈妈就站起来了(象征女权,独立)。

似乎这一切只要是Thelma所想要的就能够实现。

我难以释怀的还是那个问题,Anja爱Thelma吗?

在影片的最后,Thelma回到了学校,等待着Anja的到来,如果直接来了就正常结束了。

关键在于Thelma坐在那幻想了一段Anja从后面亲吻她的脖子。

然后!

Anja来了,真的就和幻想中一样从后面亲吻了Thelma的脖子!。。。

Thelma的幻想

现实中Anja的行为这是什么意思?

??是暗示Anja受到了Thelma超能力的控制吗。。。

接着她们亲吻了嘴唇,幸福地拉着小手走了。。。

留下一片遐想。

https://youtu.be/vBhRyNSUb34影片结束时我脑子里满满的不舍和失落,多么好奇啊想知道啊,Anja到底爱不爱Thelma,她是受到了Thelma超能力的控制才跟她走的吗。

细思恐极啊。

总之我已经沉迷这对了…

 6 ) [Film Review] Thelma (2017) 7.3/10

A sexually awakening meet-cute laced with a preternatural conceit from Norwegian filmmaker Joachim Trier, THELMA, his fourth feature, instantly emits an uncanny thrill through its preamble with a frozen river, a doe-eyed deer and a rifle surprisingly pointing at a young girl’s head by her father.The girl is Thelma (Harboe), now an undergraduate in Oslo, but still in thrall to her parents’ over-frequent telephone calls concerning her quotidian whereabouts, and her rigid Catholic upbringing doesn’t quite chime in with her peers. Afflicted by epileptic fits, which mystically coincide with the presence of a fellow student Anja (Wilkins), to whom she feels attracted. Their inchoate romance hits an abrupt and unexplained abeyance when Thelma is under treatment of a triggered seizure for medical checkup. Guilt-driven by Anja’s unaccountable vanishing, Thelma retreats to home and childhood tragedy resurfaces, and the film manages to find a way out for her with a confluence of sacrifice and miracle, garnished with a pinch of numinous enlightenment, which renders its empowering ending a puff of absurdity that might not be appreciated by everyone. Trier grandly sinks his teeth into fabricating an atmospheric eeriness that permeates throughout Thelma’s rude-awakening, even in the prosaic campus environs: a luminous library assailed by an avian outsider, a natatorium where terror of seclusion and drowning taking a spectacular visual form with flying colors and Thelma’s dormitory building, lit by nocturnal lusterwhere eldritch menace seeps from within. Thelma’s rite-of-passage, from religious and familial suppression to physical arousing, until a final mental liberation, is conveyed with eloquence (a cracking tantalizing sequence amalgamated with a bringing-down-the-roof trepidation during a modern dance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on (metaphors and animal symbols are deployed in good senses, whether it is the deer in the opening, the slithering snake in the psychedelic mid-stream, or the black bird purged near the end),though one might grouse that the student’s life is pedestrianly exemplified by a strobing nightstand, casual get-togethers deadened by alcohol and smoke.A convulsing (often in its literal sense) and pulsating Eili Harboe makes good in the center stage with both mettle and competence, butKaya Wilkins’s Anja is deficient in any thumbprint other than propelling the plot development in the mode of a hapless love interest, bothHenrik Rafaelsen andEllen Dorrit Petersen are swell as Thelma’s conflicting parents, often muddling the water of the saint-or-sinner dichotomy. In the event, THELMA is Trier's stern-faced take on the thematic dissection of embracing one’s true id and freeing oneself from any extraneous shackles, it is a bracingly crafted parable with one proviso, SPOILERS AHEAD!!!, that if one can live down with the key placement of a dead toddler in its moral conundrum that eventually peters out in its gnomic reconciliation. referential films: Brian De Palma’s CARRIE (1976, 8.1/10); Ruben Õstlund’s FORCE MAJEURE (2014, 6.0/10).

 7 ) 《魔女席瑪/北國凶靈》:殺死父親,我們就能在一起

文/徐千惠尤沃金.提爾(Joachim Trier)今年入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挪威代表的《魔女席瑪》(Thelma,港譯《北國凶靈》)可謂新瓶舊酒的女性成長寓言。

就文類來看,《魔女席瑪》是一部結合心理驚悚懸疑與超自然元素的劇情片,然而細究便會發現,本片的結構亦符合同志成年(coming-of-age)純愛小品的架構,電影宣傳標語精煉道出本片探究的議題:有時最恐怖的莫過於發現自己真實的身分(Sometimes the most terrifying discovery is who you really are.)。

這裡倒不須急着把「身分」兩字等同於女同志身分,畢竟真實的自己可以有太多種不同的樣貌。

事實上,蟄伏於自己體內的魔物恐怕是恐怖電影迷再熟悉不過的母題(motif)了。

若將這個母題置於成長故事的脈絡來檢視,觀眾不難發現許多恐怖文本的主角都是青少年,因為成長本身便是處處充斥恐懼的過程:從青春期過渡到成年的身體產生諸多令自己感到陌生的未知變化,「我」不再是過去熟悉的「我」;青春期因此是模稜、脫序、無法以舊有知識理解的恐怖,這種源自自身的陌異感在本片可謂與斯堪地那維亞式的沉鬱冷冽氛圍完美融合。

由艾莉.哈柏(Eili Harboe)飾演的席瑪擁有用念力移物的能力,自小對家庭造成極大的威脅,席瑪的父母更是千方百計試圖抑制席瑪過於強烈的情緒波動。

劇中擁有偏執控制欲的家長、以基督徒信仰教育成人且篤行禁慾的席瑪與其壓抑的憤怒都讓人聯想到史蒂芬.金的經典小說《魔女嘉莉》(Carrie)與後續在1976和2013年上映的改編電影(片商最後決定的譯名也反映出這個連結),然而除了女性覺醒與成長的恐懼之外,這部電影更直接地將魔女的形象扣連到女女戀的情慾探索。

導演在訪談中表示自己期許《魔女席瑪》能對恐怖/愛情電影提出新詮,並坦承本片的靈感源自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1983年的科幻驚悚之作《死亡禁地》(Dead Zone)、同年由東尼.史考特(Tony Scott)執導的《千年血后》(The Hunger)和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1968年的恐怖經典《失嬰記》(Rosemary’s Baby),而後者「不是逃離怪物魔掌的故事、亦非女人身為受害弱者的寓言」,《魔女席瑪》融合北歐家庭通俗劇、女性成長故事和超自然驚悚片的題旨便可從此窺知。

[繼續閱讀...]

 8 ) 不一样终究还是不一样

有人说是男权之类的,我个人觉得这更像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当你和别人不一样(女主的特异功能,现实中可能是任何不同,比如你不同的性取向、你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方式等,甚至你的疾病),这些不一样,兴许会让家人在社会生活中备受煎熬,人类社会似乎特别执着于整齐划一,稍有不同就会被视为异类,连带整个家庭也会被周围人所排挤。

而女主的父母,自发现女主让弟弟彻底消失后,就开始对女主彻底压制,在我看来,女主父母虽因女主的不一样,可能受到社会压力,但是反过来对女主采取压制,更是残忍,在父母看来,这种能力很不恰当的,此后看似女主爸妈很关心她,每天电话,但是画面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压抑,那怕女主开玩笑的说了下对朋友的简单看法,都能被爸爸严肃的加以批评。

整个过程最揪心的是爱情,即便她们相互喜欢,女主也还是不相信或者不敢相信这事,她下意识的觉得这是不对,亦或父母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压制,让她自己都觉得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导致对方喜欢自己?

她对第一次亲吻的拒绝又渴望,明明对方回应,最后自己无法接受,父亲感觉她情绪不对的时候,她以喝酒搪塞,电话这头却是止不住泪水,后来控制自己,不去想她、不去回她,有意无意的再见面,又压抑不住渴望她,在发现自己当着对方失控自慰后,羞愧离场。

是怎么样的压抑、不自信,才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呢?

是怎么样的压抑、不敢面对,才会最终选择索性让所爱之人消失呢?

还好电影给了光明的结局,女主在了解自己的不一样之后,又很好的应用了这不一样的能力,打破了这种压制,电影中的压制更多是父亲的形象,有人说是打破男权,可能来源于此,这个过程里面,主要是父亲在实施具体的迫害,母亲也一直是帮凶,联想到父权社会的结构,也不难想象母亲为啥是帮凶了,因为父权社会从来认为母亲需要以家庭为中心,是男性的附属品。

电影最后我是感动的,女主没有被这种不一样毁灭,而是重生。

 9 ) Q&A NYFF

Q&A灵感来源?

主创人员看了很多复仇电影。

看了希区柯克。

蛇的隐喻?

这个问题很微妙,有一位英语文学老师把剧中的元素整合成了哈姆莱特的隐喻,导演说哦,好吧...蛇在大量宗教中有特别的隐喻,不只是基督教。

观众对蛇也有很直接的知觉感受。

拍戏的时候现场就放了一条蛇,摸上去感觉很特别,又超...吓人的!

挪威的宗教压力?

挪威有一个Bible Belt,在宗教方面比较保守,对女性有很多压抑的手段。

合作编剧做了精神性痉挛的研究,发现很多是由于儿童年创伤,还有一位医生证实很多同性恋男女来诊所,因为宗教团体的压力,没法接受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以后就治愈了。

结局?

有人觉得是大团圆(女主也这么觉得),有人觉得是超黑暗的结局。

我们想要一个清晰的结果,同时保持开放。

 10 ) 就是部反映精神病人的片子

觉得不是大神们说得那么深,什么女权隐臆得那么深,还反映出什么积极向上意义。

看片的感觉:所有的都在混浊之中,本片其实是非常沉重悲观,片中年轻的女主裸身时,个人感觉也惟有苍白与老与无力。

女主心灵有问题,不管这是生来还是后来,精神病,本身很多就是天生的。

女主小时,因为嫉恨而杀了其弟弟,其父母万分伤痛而又不得不强行原谅女儿,他们心灵这时也已残缺,以后的所做所为徒劳无功,在精神病状态,看似不合常理的事,其实是在臆想与心理混乱状态中,并不是真实发生。

《西尔玛》短评

女同都代表女权了牛逼

3分钟前
  • AgathaChristie
  • 很差

看的是5分钟版的,好棒啊。。拉拉情节不错

6分钟前
  • 邻家的の柠檬叔
  • 推荐

青春、奇幻、女同、压抑,有点故弄玄虚

7分钟前
  • 无聊
  • 还行

几缕发丝、一个幼虫、你坐在周围的空气都在触发我的感受,这哪是压抑得了的。

11分钟前
  • 略好些
  • 力荐

信仰与本性尖锐冲撞 身体抽搐是内心挣扎的外显 你是我不可言说的秘密 成为我压抑的精神创痛 心理性非癫痫抑或意念超能力 蛇与毛毛虫也是内心意象 情动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那堵在游泳池里的顽疾终究选择了以自我为名的出口

15分钟前
  • 熊嘴兽✨
  • 推荐

#1803#被漂亮海报吸引来看的,啊文艺片,我这俗人看不懂文艺片。很多画面确实是相当漂亮,这是性的觉醒和父权的解放吗,就,半模糊半明确地。

18分钟前
  • nikki
  • 还行

北欧神秘主义,很多空镜头展现风景很美但是空洞无物,女主害死了自己的父母然后影片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结束

19分钟前
  • 麦克斯韦
  • 还行

北欧艺术片特有的冷色调,配上长镜头管弦乐简直是专供电影节所做。剧情中掺和点性觉醒和LGBT,再加点宗教批判,搅拌一下就能拍出部逼格很高的电影来了。只希望可以接地气些少些浮夸多些真诚就像同样挪威的#羞耻#那样亲民些

21分钟前
  • oh la la
  • 还行

同性恋,超能力弑父

25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较差

以后对“申奥片”的期待值要放低一点...

27分钟前
  • 奶奶徐
  • 还行

嫁接《驱魔人》《魔女嘉丽》之类恐怖片元素,其实要比导演前两部掏心掏肺的撞墙闷片好看一些,可LGBT和原生家庭间的矛盾是个太过落伍的议题,也没讲出太多新意。这个Trier的段位真是跟他们家另一位导演没法比啊……

28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加入x战警吧,不能为了爱情得罪上帝毁了全家,能力越大越自私呀!约阿希姆的小把戏玩多了也就失效了。

29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较差

一个很怪异的拉拉片,然而各种超自然力在符号学的角度似乎都解释得通:倍受天主教家庭压抑的女主,最终以意念之力杀死了父亲,和心爱的女孩在一起,也是一种独特的女权表达。

31分钟前
  • Tilda Li
  • 还行

不明觉厉,看得稀里糊涂,云里雾里的。

36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较差

能够乏味、投机、荒谬到这个程度也是真的超出了我的意料。

4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很多概念化的细节,男权女权的暗示,但总有种挥之不去的卖弄感,再加上les的噱头,印象就更差了一等。喜欢“白雪公主”般的开头,给满分。吐鸟。ScandiNoir

43分钟前
  • 桃子
  • 还行

女主父母控制欲太强,沉浸在儿子死去的阴影中不帮女主反而是一味压抑,在恐惧和愤怒中折磨女主,却忘记了让女主利用力量把儿子带回来。其他的剧情比较一般,一点也不惊悚,哲学余思大概就是,如果总是可以心想事成,欲望也就不值一提了,人生还真的有意思吗?

45分钟前
  • 侵入型岩浆岩
  • 还行

还是导演以往的风格,重在人物的心理刻画,套用了很多类型电影的桥段,最后讲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父权社会的对抗,情节逐渐成了脑洞片,而背后的表达却很含蓄。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北欧性冷淡风我喜

54分钟前
  • ex machina
  • 推荐

给海报骗了

57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