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似乎讲了一个故事,又似乎讲了一个所有人的故事。
这一切都是美的,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两个男孩的成长环境,他们一同长大,在花丛中奔跑,全片也没有任何所谓的坏人或坏的诱因,我想这是导演的一个突破,人物的行动一定要有动机,这未必是对的,现实就是一切都很正常,一切却突如其来地发生,没有预兆,没有铺垫。
可以想象,青春期的少女们,看见两个亲密的男孩,嗑cp,不带任何恶意的,片中女生说“没有不好的意思”;而男孩们感到在新的社交空间里有两个处于领先地位的人,他们只想到破坏。
里奥作为一个绝对的主角,所有可能的心理变化都在他身上体现。
从最初的儿时最亲密要好的玩伴一起上学的喜悦,到刚进入新的环境害怕被误解,再到难以解释只能用实际行动一次次推开好伙伴,他自己都不明白,为了迎合一些甚至都不存在的东西,他丢掉了最宝贵的友情。
片中除了里奥的一切人物都不是具象的,一切有关的情绪也都被他者化了。
Remi的死亡并没有正面描写,父母们的反应也并没有过于激烈,一切都是温和的、平静的,但却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更有力量,真实就蕴藏其中。
这部电影并没有着重刻画友情,而是一切以主角为中心的情绪记录。
每一个人物都似乎是一个符号,它们把这些共同的情绪加之于里奥身上。
重点不在于友情,不在于友情的磨灭,而在于我们青春期的宝贵的情感因何而消逝。
它可能不仅仅会产生在两个男孩之间,也可能产生在两个女孩之间,在国内更可能产生在异性伙伴之间。
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诚意、杜绝一切套路的电影,它并不是刻意地规避可能性,而是用真实的人物和情绪告诉观众,冲突不代表一切,“正常”也能造就悲剧。
我喜欢这样的风格,即使很多期待的情绪并不能在其中得以宣泄,它并不会令你酣畅淋漓,但它自由的叙事告诉你,现实就在你眼前。
它值得这个提名,但它的缺憾也在于此,二人关系的推进过于着急,悲剧发生得过于靠前了,后半部分略显乏力,难以支撑剧情,结构和节奏上没有做到完美。
一小时左右的地方,有明显的剪辑漏洞,里奥在冰球场那里,前后的同一个镜头剪到了不同地方。
此外,后半部分有明显的注水行为,冰球场的动作戏过多,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部电影关注到的问题是触及到很多人的痛点的,很遗憾它没能做到更好。
双簧管的部分,一下子拉出了我的童年回忆,略显笨拙的练习,和一个感兴趣又不会吹响的小伙伴,实在是太真实了。
我们有多少人的纯真质朴的感情,在一些看似玩闹的起哄之下,逐渐疏远。
有的是双方的默认,有的则是一方的退出,无论男女。
本就脆弱的青春期,本就脆弱的友情,在一个非此即彼的极端评价体系里,更加难以维系。
我上学时也十分遗憾没有交到纯粹的异性朋友,这当然有我自己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环境的压力。
我记得《小欢喜》中就有一段男女友情,他们是两小无猜,父母关系很好,到了青春期也要被父母质疑是早恋,但它也就点到为止了,没有深入讨论。
多少青春期的孩子会因为同学的排斥、父母老师的猜忌、选择保持距离,让原本应该纯真的校园友情,也遗憾错失,在成年后的复杂世界里,一定会遗憾和不解,当初究竟是为什么,疏远了最亲密的朋友呢?
那片花海,你还记得吗?
在屋子里玩躲避游戏,我们跑出来,穿过那片花海,空气中有花香,花开得很盛,我们把它们丢在身后,经过爸爸、妈妈,今夜我要去你家。
影片前半段细致地记录了Leo和Remi相处的画面。
玩游戏(一种虚拟敌人的游戏,沉迷其中)、吹双簧管、画画、睡觉、睡前故事。
影片开头Leo妈妈问“哪天你还会回来睡吗”,可见对两人在一起睡已经习以为常,Leo和Remi共眠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而且是经常不回家。
所以后面两人疏离,妈妈诧异地问Leo“今天不去人remi家了?
” 这一点至关重要,就是因为两人在一起太久,睡得太久,所以当Leo有一天分床睡,而Remi下床和他一起,第二天两人才有了第一次激烈的正面冲突。
Remi不明白leo为什么突然不跟他睡了,他只是莫名地难过,在饭桌上流限泪,注意这是很自然的流泪,仿佛眼泪是自己流出来的,没有用力,妈妈问他怎么了,他也只是糖塞了一个借口:肚子疼。
这是Remi的第一次流泪,年少的男孩不知道对方怎么了,不知道为什么两个人就打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对方就发了脾气,一切都是突然的。
这无比真实,两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还不懂得如何理解外界,消化情绪,不懂得如何与对方沟通,只有这种不理解、不懂得带来的具有伤害性的举动。
而他们又是多么无辜。
所以我在看这段,包括后面那段更强烈的争执时,带着的是理解,和旁观者的心碎。
两个人从农村去城里上学,这是十二三岁。
侧面计算Leo和Remi的亲密关系己有六七年或更久。
或者说两个人在一起睡了六七年。
从村里到城里,画风一下就变了。
我指的是外部环境。
在影片前二十分钟,是农村的恬静舒适,花、草、狗、阳光,画面是舒展的。
进学校的那个镜头很有意思,近景到远景,两个男孩在学校漫无边际地走,不确定出现。
世界里不只有他们,还有其他人。
学校里开始有人问他们是不是一对,这里侧面反映两个人关系确实很亲密,不管是大人眼里,还是小孩子眼里。
也透露出孩子说话的直接,像大人就绝对不会这样问。
因为他们举止的亲密,同学们开始认为他们是一对,leo回说只是朋友,remi是他最好的朋友。
并且说女孩和女孩亲密,别人却不认为是一对。
男孩和男孩走得太近和女孩走得太近是完全不同的。
学校旁人对他们关系的这段刻画是真实的,对于两个男孩关系走得太近,有着自己的揣测,并认为这是不对的,不好的,男孩和男孩太亲密被视为同性恋。
而这是遭人耻笑的。
没有人告诉他们性向的优劣,没有人告诉他们同性恋是不对的,他们对性向的态度来自于外界,这是潜移默化的。
就像当同学问他们是不是一对,Leo说不是,一方面是自己认为不是,一方面是外界要他说不是,他们(包括同学们、leo)对男生和男生是一对都抱着否认的态度。
这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性意识的萌发,十二三岁正是性意识模糊、建立的时期,回想起我也是初一左右确立了自己喜欢的对象。
在那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确定的。
这个问题的提出也侧面透露了性向的压抑,即同性的不默许。
学校是残忍的,同学们的非议是残忍的,要合群,为了融入,Leo首先丢弃了Remi,为了不显得太亲近。
他加入了冰球队,和新同学成为新朋友。
一个细节是草坪上Remi挨着Leo睡觉,Leo两次都把Remi滚下,这是前兆。
是Leo第一次对亲密关系的反抗。
Remi也在试着融入,他去看冰球,他和leo的那段对话也适合玩味。
Leo说你怎么来了,Remi说来看你,我不能来吗。
Leo这里又显示了他另一种残酷,Remi是因为找不着leo所以来看他,只有在冰球场才能看到他,Leo此时已经和Remi有一段距离了。
而Leo对Remi的到来显然不太高兴,因为现在他正试着“摆脱”他,他对remi只能来冰球场有种异样的残忍。
Remi此时正孤独地在外面看。
Remi问他能去冰球队吗,他觉得自己也想打冰球。
这是对Leo的另一种接近,因为Leo在。
Leo不语。
他对remi的亦步亦趋显然反感。
因为那是对他疏离的破坏。
他们又要在一起了。
Leo开始不再去Remi家,从分床睡到不再一起,这是明显的变化。
Leo甚至不再等remi骑车上学,他真正地远离remi,有了自己的朋友。
然后是影片的第二个小高潮,Remi气得打了Leo,他问他为什么不等他,他以前都等他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戏。
Remi崩溃得流泪、打闹,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第一次情绪激动的时刻。
以前也流过一次泪,不过那是隐忍的、没有情绪的泪,这一次他是那么崩溃,因为距Leo分床睡这是对他的又一次打击。
他和Leo分开得越来越远了。
看这段我无限地和remi共情,就像一个和自己那么亲的人就这样分开,他的无能为力,他的无助,他的歇斯底里。
因为不知道怎么办而去喊、去闹,因为太在乎。
我又要提到前面看那段分床睡的争执戏作为旁观者的理解和心碎。
因为他们是十几岁的孩子,对这些都不理解,对无法言说的东西都难以消化,而只能发泄似的前溃。
我理解他们,因为这一切对他们都太残忍,因为他们还是孩旅,外界多复杂。
我心碎是因为看到他们因无法理解、无法沟通而撕裂。
这是真实的男孩,这是真实的世界。
关于Remi离去后的内容片子已讲得很详细,Leo跑回家,跑去remi家。
这里我也无法接受,刷情急转直下,Remi消失了,尽管在前半段的末尾Remi已近乎于消失,只有半个身影,Remi和其他人在一起。
Leo看到那四们,之前Remi把自已锁在门里是一个细节(想到导演的每个镜头都是有用意的)。
此后是漫长的失去Remi的疗愈过程,参加葬礼,去音乐会,练冰球,上心理课,受伤,痊愈。
这里穿插的采花、种花很美,又一年过去了,花又像去年一样长出来。
leo受伤哭泣那段很动容,他看着手腕,医生问他手腕很疼是吗,我想他在想remi离开该有多痛,他是有多痛地离开,连手腕都这么疼了,他该有多疼。
花又像去年一样长出来,Leo在花丛里跑,停下,往年和他一起跑的人不在了,他望向他们跑过的方向。
Remi的家也人去楼空,这太真实了,就像我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搬家了,只剩空壳,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搬走,这是无法避免的。
Remi的妈妈因为无法再面对Leo,也因为想重新开始,离开了那。
这是一场分别。
这是孩子无法承受的。
但要面对。
导演夏纳首映说《亲密》献给他的友谊,那些分开的朋友。
《亲密》探讨的是人和人之间最亲密、最纯粹的情感,就像remi和Leo,就像你和我,这种情感是纯粹而浓烈、不能分散、一拆散就要破碎的。
就像《活着》《许三观》用最简单、最简洁的叙事述说苦难,催人泪下,《亲密》同样大道至简,去繁就简,讲述最平常最普通的两个人的情感,没有太跌宕的剧情,没有多余的反转,一切都是稀松平常的。
因为这是人类最本真的感情。
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爱这部电影的原因。
包括导演想表达十几岁的男孩敏感、脆弱,后来逐渐被男子气概替代,这是社会要求的。
多少天性被泯灭。
少年也有一颗敏感、纤弱的心。
回想起Leo,我们中有多少人是Leo,为了合群,做最适合的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
流言是洪水猛兽,没有人想被吞没。
活在流言中是残忍的。
Remi,我亲爱的Remi,你会成为多么好的人,你是脆弱而纤细的演奏家,你爱Leo,你为这爱付出了惨烈的后果。
Remi离开后我一直想着再看到他,或者再出现他的身影,终于没有。
想着小时候的朋友大多都走散了,谁也不认识谁,少年长成大人。
这情绪的烘托,炉火纯青,从来没有为哪一部电影流过这么多眼泪。
看完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干净。
清冷的天空、花田和草丛,加上少年人特有的纯粹,干净得让人心无旁骛。
让我想起《德州北海》,也是比利时的片子,也带着类似的干净,不禁怀疑这是不是尼德兰特有的气息。
个人觉得,这是一部过程比整体更值得品味的片子。
从大巴上利奥直觉地意识到不对,迟迟不肯下车,面对妈妈的欲言又止直愣愣地说“告诉我”开始,到故作平常里的压抑与爆发,到只敢对哥哥呢喃的真心话“他疼吗”“我想他了”,再到最后花田里的这一回头,情绪就没有垮过,眼眶就没有干过。
可当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也不过就讲了一个少年人关于失去、关于遗憾、关于成长的故事,我们都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过去的,哪怕是如此浓烈的情感,也会慢慢散去,直至什么也没剩下。
只有当我们代入利奥少年人视角的这一个多小时里,情绪才是最有意义的。
欲说还休片子里有几个呼应,很见用心。
一个是雷米锁门的习惯,而利奥一路飞奔在夜色中最后看到的也只是被砸坏的门锁。
雷米正是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结束了生命。
另一个是他们玩的那个游戏,假装有身披铠甲的敌人逼近,一路不回头地奔跑,一路穿过树林穿过花海。
第一次是出现在开头,由利奥发起,满是只有彼此才懂的少年意气;第二次是雷米发起,为了挽回他们渐行渐远的关系,换来的却是利奥的意兴阑珊,不复少年意气;最后一次是利奥结尾在花田里的那一回头,从来没有回过头的他是想在这一回眸中看到什么呢?
身披铠甲的少年童话,还是那个被留在少年时光里的他?
别回头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个不那么起眼的场景,利奥去新朋友家玩游戏、借宿,当他以为自己可以在人群中找到慰藉的时候,却发现更加空虚,更加想念他。
于是他自出事以后第一次来到雷米家。
当又见到那片嬉闹过的草坪和黄狗时,我脑海中闪过四个字:“恍如隔世”,可瞬间又觉得放在少年人身上似乎不那么合适。
在和雷米妈妈生硬寒暄了几句之后,彼此都沉默了。
雷米妈妈说:“你是来看我的吗?
”其实彼此都知道,利奥回答什么也就不重要了。
于是他说:“我能去看看他的房间吗?
”仿佛一直在等他这句话似的,我的眼泪应声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打动我的,从来都是这份执着的情感。
无独有偶,利奥第二次来到雷米家,决定面对内心坦诚一切的时候,前一刻也是在喧闹的人群中。
他落寞的眼神也就是一刹,便道尽了心事。
我一直在想,雷米妈妈知道了真相后要怎么办?
要怨恨他呢,还是心疼他呢?
好像怎么做都差点意思。
而导演果然还是棋高一着,都要。
雷米妈妈让他“滚”下车的愤怒很合理,最后抱着他安抚的心疼也很合理。
也正是这不可调和的复杂性,让离开成为最合情合理的选择。
利奥最后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哪怕是暖黄的墙,和煦的阳光,都冲淡不了他弥漫出来的忧伤。
不仅雷米不在了,就连关于他存在过的证据也都一并消失了。
走了又一年花开,你却已不在。
又一年花开
#SIFF 25th | 看完好几天了,想起来还是觉得难受,小孩们的演绎值得一切赞美,但故事站在Leo的视角让人略感不适。
Leo敏感,能识别到来自周围环境的恶意,却为了所谓的“男性同盟”狠心抛弃Remi,而Remi勇敢坚定,恶劣的环境他轻轻咽下,痛苦几乎都是来自刻意疏远的Leo。
这根本不是什么性别意识觉醒,而是该死的男权社会建造的同盟需要排除异己,区别在于性别意识觉醒是自然的,而这套规则是压抑人性的。
Leo被这套规则半推半就着进入男性同盟最终得到社会特权。
悲剧是由男权社会的潜规则和顺应这套规则的Leo们共同造成的,Leo即使不是坏人也是伥鬼,他的迷茫他的压抑,真的值得细细描摹吗?
这样的视角似乎把Leo放在主要受害者的位置上,感受到了过多的共情和怜爱……如果他是受害者,那Remi是什么?
失去了孩子的Remi母亲又是什么?
可能这就是男性创作者的局限性吧,相比较而言,今年SIFF看的另一部同样以儿童创伤为主题的《达尔瓦》要好太多了。
1、親密(Close ,2022)的事件是一段友誼因風言風語而產生的變化,而故事的重心在刻畫情感的處理。
故事主角的年紀設定初中一年級,在青少年時期,在狂飆的青春時代,在自我意識與性意識逐步發展又特別敏感的階段。
現在在印度,男孩間是好朋友,走路時也會牽著手;而在歐洲,這樣親密的舉動被質疑是曖昧情愫——我想起蘇古諾夫的父子迷情(Отец и сын,2003),當歐洲影評質疑這片子的亂倫情節,俄羅斯導演抗議著說那是歐洲人汙穢的想法,因為人際間的親密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而這樣被閒言閒語刺激的里歐,開始有意識的和雷米保持距離,在這樣刻意疏遠下,傷害了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終於導致雷米的自殺。
2、里歐中學後開始展開他男性化的活動:運動、勞作。
里歐的冰球運動和農務,一方面改變了他的外在輪廓線條,抵抗社會對他女性化的評價,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影像中,他的臉部線條越發有稜角;另一方面也有魏晉時期嵇康選擇刻苦的打鐵為業的意思在,把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感覺,內斂、集中在某種技藝、技術上,強化內在的力量。
3、里歐因冰上曲棍球競賽手腕受傷而包紮時,淚水泉湧而出,但這並非導因於肉體的疼,而是喚起了他心理層面上的苦——我想,學音樂的男孩雷米應該是割腕。
4、結尾特別的有寓意。
最後的和解不僅是在醫院,而且是在產房,這意味著里歐和雷米的家人不僅傷痛得到醫治,而且還斬獲新生。
於是里歐骨折痊癒,雷米一家人也搬走,也正式宣告這項打擊與事故不再糾纏於心,生活不再停滯不前,人生能繼續邁步。
神将人劈成两半,使人终其一生都在苦苦追寻自己的另一半。
大多数电影像我们呈现的都是这条追寻之路的不易。
但这部电影的情节安排却出人意料,上帝早早的就安排他们与自己的另一半相遇。
可代价却是早早的夺其所爱,相当于宣判了另一个人一生必然忍受失去另一个人的伤痛与孤独,留下永远也无法弥合的伤疤开始时二人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
导演极力用两黄色的光,极为靠近的镜头距离,奔跑时流动的花海展现二人美好的关系。
毫无裂痕与缺憾的美好,几乎失真,让我内心对本片的质量有些疑虑。
但矛盾渐起我才体会到本片手法的高明。
二人去到学校后,因其过于亲密的关系,而被同学们调侃是一对儿。
原本的二人乌托邦为集体性所冲击。
这给二人原本单纯的关系点染了瑕疵。
看似是青春期男孩的好强腼腆,但实质上是观念的差异
里奥感到了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可他想要融入集体,想要被这个男性社会所接受。
其实是一种深层的恐惧,为了融入社会而必要的自我矫饰,自我保护。
为了接受被同化,他被迫疏远雷米,掩饰这段不会为集体所接受的感情。
而雷米则单纯的多,或者说更为关注内在,而非融入集体。
他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
而在里奥主动疏远他与他保持距离时,他便感到不解与困惑。
他感到了这段感情必然的失去,可不知如何去挽回。
他冲上前与里奥扭打在一起,是他选择的对内心不知如何表达的对里奥的渴望与希望挽回他的情感的急切表达。
而里奥再次推开了他。
其实看电影时我也对自杀这一选择的可能性感动怀疑,可整体看下来这一安排却并不违和。
其实仔细一想这个选择也并非不合理。
这就不得不说本片的铺垫还是蛮到位的。
雷米有点i人的倾向,但他内敛敏感的性格影片没有着重描绘。
不过通过一些细微的表情和对话还是看得出。
那个母亲不许他关浴室门的伏笔真的是埋的巧。
这就隐约可看出他心理上有些问题了,想必母亲也有所察觉。
后来噩耗传来,里奥跑到他家门前,那个被强行撬开的浴室门传达的讯息便不言而喻了。
其实这个年龄的男孩是极为敏感脆弱的。
像多兰一样,导演抓到这个细腻的点。
(感觉有同性恋倾向的男性心思确实都更细腻些)虽然表面不动声色,可内心极为可能压抑着长久的挣扎,并非表面所看到的轻松愉悦。
切身体会过那种长久地被陷在一种情绪中,想不通绕不开,内心单纯执拗与复杂功利的现实产生强烈冲突,不难想到用死亡终结一切。
而里奥推开他,则是将那根紧绷的弦给崩断了。
里奥也应该是在后来逐渐意识到自己并非完全了解自己的同伴,他并非如表面看上去的那样阳光开朗。
所以后来他才会质问另一个同学,你怎么知道他一直是开心的?
其实他是在质问自己吧
情感在三分之一部分便被死亡给推到了最高潮,我有些好奇后面的情节走向。
愈合创伤的青少年成长故事?
太浅薄了。
面对自己隐秘的情感,恐同即深柜?
感觉有那么点意思,可想来总觉得怪怪的。
若要说影片主要传达了个什么意思,我认为和片名有关里奥既留恋那段亲密关系又渴望融入社会性,而当亲密关系失去后便疯狂的在集体中寻求替代补偿。
可是那所有看似热闹的友爱,看似亲切的关怀都让我感到了一种更为深切的孤独。
而多次与雷米母亲的对话都将他拉回过去的阴影。
她问他他和雷米之间发生了什么,他总是找理由离开。
他在逃避。
不只是逃避自己的愧疚,更是不愿回归对那亲密的依恋。
可是拼命向前走去,更加留恋过往。
冰球队的全副武装像是他为了融入男性社会而给自己套上的强硬的躯壳,对自身脆弱的伪装。
他总是不停的摔倒,可仍不断的削足适履。
当比赛中终于把胳膊摔骨折时,也宣告了他强行融入集体的失败。
那段哭泣很抽离,错位的关怀下更显孤独无助。
或许如片头他给雷米所讲的悄悄话中的比喻,他们两个生来就与这个社会不同,他们约好一起离开。
只是另一个先走了,留下一个独自面对无尽的孤独。
意识到了这份的永恒孤独,也便意识到了永恒的失去。
影片中的象征元素很多。
本来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太过于直白的运用象征。
不过好在这些元素连缀起来可以形成体系,指示情节发展。
而且那多个拥抱的隐喻确实在最后显现出强烈的张力。
前面的拥抱可以发现都是从背后拥抱,这样的拥抱看上去像是疏离的。
一个在寻求接受,一个却在疏离。
这是里奥的状态。
他未被理解和接受,,他也在自我逃避。
而当最后他鼓起勇气向雷米母亲坦白,接受自己对那段亲密关系的依恋最终被理解后,雷米母亲给了他一个正面的拥抱。
他手中拿着用来自我保护的木棍落地,他被缴械,卸下伪装,坦露心灵真诚面对他人也面对自己,而他也真正被理解
最终被接受
其实海报已有所暗示说了这么多,我突然想谈谈爱情。
看之前我就感觉这部片子是讲同性恋的吗?
看的时候我突然觉得用同性恋异性恋或是友谊来简单划分世间的情感真的太庸俗了。
这就是普世意义上的爱。
最近读了好多关于爱的论述。
史铁生的说法最令我信服“让我们记起人类社会是怎样开始的吧。
那是从压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于是知道了善恶之日开始的,是从他们各目用树叶遮挡起生殖器官以示他们懂得了羞耻之时开始的。
善恶观(对与错、好与坏、伟大与平庸与渺小等等),意味着价值和价值差别的出现。
羞耻感(荣与辱、扬与贬、歌颂与指责与唾骂等等),则宣告了心灵间战争的酿成。
这便是人类社会的独有标记,这便是原罪吧。
从那时起,每个人的心灵都要走进千万种价值的审视、评判、褒贬、乃至误解中去(枪林弹雨一般),每个人便都不得不遮挡起肉体和魂的羞处,于是走进隔膜与防范,走进了孤独。
但从那时起所有的人就都生出了一个渴望:走出孤独,回归乐园” “那乐园,就是爱情”说白了爱产生于人类灵魂深处的孤独,爱到来让人袒露心扉,找到自由。
而雷米难道不是里奥唯一能找到心灵自由的乐园吗?
可是他在认识到孤独之前先失去了爱。
之后他在集体中感受到的深切孤独让他更意识到那份爱的珍贵。
最后里奥在花田中向远处奔去,仍像片头那个无忧无虑的男孩,可是当他回头,那个原本一直在他身边的人早已离去。
方知那永恒失去的重量
Remi两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眼泪。
一次是两人从嬉闹变为打斗后Remi的佯装胃疼,一次是被爽约后的出离愤怒。
人们说最无可奈何的事情就是倒向你的墙和离你而去的人。
在新的环境里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都选择了离开,只不过一个离开了友情,一个离开了世界。
或许不能怨怼Leo的选择,这种执拗其实你我都有,只是会在不同面向展现而已。
他并不是看轻了友情,只是急于证明。
疏离只是证明的手段,或许等到大家不再在意的时候,一切都能复原如初。
是的,他没有看轻友情,他只是低估了友情。
Remi在两人的关系中一直是含蓄和被动的那个。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无谓的言语对他而言不算什么。
他的情感有一扇门,只有被放进来的才有意义。
而被放进来的只有Leo而已。
Remi的痛苦在于他看着Leo一点点离开自己,却无能为力。
他伸出手,然后被推开。
当然,Leo是难过的,但他的难过有多少是因感情,又有多少源自内疚。
当其他同学缅怀Remi说他看上去很快乐时,Leo生气的反驳,“你怎么知道他很快乐。
”是呀,他不知道,但你知道,你一直都知道他不快乐,然后呢。
Leo跑去产院找Remi妈妈,只是因为被内疚压得喘不过气来,他需要救赎,却没想好如何救赎。
当Remi妈妈担心一个人跑进森林的Leo,前去寻找时,他恐惧的举起了自卫的树枝。
他甚至都不敢确定看着他长大的Remi妈妈根本不会伤害他。
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辜负友情,也被友情辜负。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在毫不知情的时候拥有的大多数在了然于胸后都已然失去。
Remi的眼泪
Remi的愤怒
游戏中的主导者
游戏中的跟随者
更主动的Leo
更主动的Leo
树枝指向前,脚步在后退,说明是在自卫
用一句话概括,《亲密》讲述了一对十分(过于)要好的男孩被恐同(homophobic)的环境拆散的故事。
影片开头的第一场戏便是这个剧情梗概的一次排演:看不见的敌人从后面把我们包围。
他们人多势众、身着盔甲,而我们只有彼此和脆弱的肉身。
三二一我们开始逃跑,沉浸在身体和花簇的相对速度之中而无暇设想我们终将落网。
影片的剧作非常工整,沿着环环相扣的戏剧性链条一路推进。
几乎每场戏都传递着明确的意义,许多设计也过分直白,例如冰球运动与男子气概,又如雷米边哭边对利奥拳打脚踢,这决定性一幕之后紧接着雨夜的花田收割,两个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场景旨在合成“残忍”一词。
从某种角度可以将《亲密》看作传统情节剧,但与那些曲折的冒险传奇相比,《亲密》扎根于日常琐屑之上,或者更准确地说,它力图展示日常的“重复与差异”。
例如四次骑车上下学时双方距离和态度的转变,标志了他们一步一步从亲密到疏远。
《亲密》关乎目光以及目光的威力。
影片聚焦两个少年、两个家庭,但利奥更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主人公,不仅因为他(带着创伤)幸存,而且因为他是“看”(look)的施动者。
海报已为我们揭示出这一点:我们只看见了利奥和他的“看”。
借用经典电影理论展开叙事学分析时,戴锦华指出占有视点/视点镜头意味着占有话语权,“人物间的权力关系首先呈现为看与被看的关系”。
在此意义上,雷米几乎完全是目光的承受者/“被看”的客体,而仅占有寥寥数个的反打镜头。
两人之间的观看关系在花田中的奔跑后旋即被揭示:雷米在专注地练习单簧管,利奥在一旁专注地看着他。
然后雷米靠在红色的墙上,为利奥的画作做模特儿(联想《燃烧女子的肖像》)。
暖红色充分烘托出了亲密感。
但他们即将(被迫)走出封闭(close)的二人小世界——开学了。
在一个全景镜头中,两个人踏入校门,然后镜头缓缓拉至远景,以超过 40 秒的持续时间宣告二人之间的亲密要被置于学校这个小社会大群体中的复杂关系网中。
这份亲密即将遭受众多目光的检视。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在开头即用一个小桥段刻画目光的威力:少年们用放大镜玩弄着一只蚂蚁时,蚂蚁的“视角”展示出仿佛放大镜汇聚的不是日光而是目光。
被凝视烧死的蚂蚁影射了玛莲娜的处境,也可以喻指利奥和雷米的遭遇。
在性别角色(男子气概)受到规训的传统社会里,女性之间可以亲亲抱抱,但男性之间的——尤其是肢体的——亲密是一种禁忌。
表面上是恐同,背后是父权制和异性恋正统的规范下,一方男性会被视作女性化/降格,从而对男子气概构成威胁。
当雷米躺在利奥身上小憩时,利奥向画外说笑的同学们看去,因为惧怕异样的目光,他躲开了雷米。
影片没用过多笔墨渲染二人遭受的恶意,但点到的两三处都简洁高效。
在被骂 faggot 之后,利奥闷闷不乐地走在楼道里。
刚刚挑衅的男生在后景虚焦处有说有笑,面目和话语模糊。
短短数秒,那种仿佛身边所有的笑声都是在嘲笑自己的忧虑和恐惧足以溢出银幕,想必所有敏感的灵魂都感同身受。
尽管对雷米的正面聚焦较少,我们足以感受到他其实比利奥更纤细更脆弱。
影片还暗示了他的抑郁倾向。
如导演所说,利奥代表了对规范的遵从(conformity)。
影片的复杂在于它没有将悲剧全部归咎于不够友善和平等的环境,角色有各自的问题和挣扎。
虽然不好怪责受害者,但既然雷米可以对流言蜚语满不在意,因为他只在乎利奥,利奥是不是不必那么自私和绝情?
当然这是用成年人的眼光要求 13 岁的孩子了。
情绪被煽动,但感官没有被激活。
影片虽然不乏运动中的身体(奔跑、骑行、打闹……)或相互依偎的身体,但依旧是在保持着距离观看它们。
我们没有感受人物的身体、和人物的身体一同感受,换言之,镜头和身体之间没有亲密——真正的亲密。
视界政体(scopic regime)的危险之处在于观看关系中内含的控制与支配的权力秩序,而触感视觉(haptic visuality)的话语高举感官的大旗反叛经典电影实践与理论中主导的视觉中心主义和理性主义。
作为精彩演示观看和观看关系的典范,希区柯克的《后窗》揭示了偷窥/凝视有赖于距离(distance),而触觉的激活是以邻近(close-ness/proximity)——特写下纤毫毕现的纹理和质地(texture)——为前提。
Beau Travail (1999),特写镜头下跳动的脉搏摄影上,影片多用浅焦和较紧的取景,聚焦少年(主要是利奥)的心绪。
限制一个狭窄的清晰视域的同时,制造了一个广阔的画外(或曰不可见的)空间,那里盘踞着不可见的敌人,威胁着焦点上不安的少年。
有趣的是,当利奥和雷米再次玩起“假想敌”的游戏时,利奥意味深长地说道:“他们其实并不在我们身后。
”对于利奥来说,敌人并非一直潜伏在看不见的地方,它可能从任何方向以任何面孔随时袭来。
恶意会(已)显形。
画外如幽灵一般纠缠并侵扰着画内空间。
影片如是建立起一组可见/不可见、画内/画外的动态关系。
父亲和兄长在虚化的后景,母亲在画外音。
空间被局限于利奥的自我。
甚至到了影片第二章,其中一个主角被绝对地放逐到了画外空间,以其缺席而在场(套用戴锦华爱用的文字游戏)。
讽刺的是,对于班上这样的边缘人来说,他的缺席比他的在场要更惹人注意(每周的追悼班会)。
影片第二章正是关于一个人的“不在”如何牵动着所有身边人的“在”的状态。
利奥最后轻声说的“我想他”若按法语的字面义直译即“我缺少他”(“Il me manque.”)。
尽管永远地失去了身体上的亲密,利奥也许从未在心灵上如此贴近雷米,后者的缺席深深刻入他的存在方式。
影片企图回到生活的原本轨道,但画内的日常已是被画外的一切染指了的日常。
在后半段,利奥独自继续着上学、冰球训练、帮家里干活……但看似相同的流程与前半对照叠出的细微不同暴露出回避创伤的失败,不然为何护甲在身却不断跌倒?
邻近暑假,利奥坐在一旁看着同学们伴着音乐狂欢,微微左右张望,眼神飘忽不定。
最末,利奥独自奔跑穿越花田后回头望向画外,影片再次以十余秒的镜头展示他摇摆的目光。
要知道在影片前半段,利奥的目光总有一个明确坚定的指向,即使是越过人群或书桌。
注意到海报上那个凝视,记得电影里有这样一幕。
leo和同学们乘着大巴车去往海边,唯独少了remi。
在岸边,一个同学说看见了水里的水母,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百度搜到,水母能预报海洋风暴,每当风暴来临之时,水母能感觉到超过风暴传速的次声波,遂飘到岸边躲避风暴。
因此,人们看到水母飘到岸边,就知道风暴即将来临。
这个水母不仅预示电影发展即将来临的风暴,即remi之死,更折射出我们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的一场的“风暴”,它是造成remi死亡的根本原因。
以下为个人情感所至,供自己学习改进使用。
首先,是什么造成了remi的死亡?
这一缕鲜红,是懵懂的活力,也是精神的危机 电影开头,在leo和remi的游戏中,我们能看到外在的亲密表现,但也能发现leo在兄弟间的友情中是占据“主要”或者“主导”地位的。
尽管他们在朋友的关系上是平等的,这可能和他们的性格有关,leo较之remi更为外向,活泼一点。
之后二人和remi的母亲躺在地上,remi的母亲把二人都当做儿子对待,说道“或者说,甚至比我自己的儿子还好。
”“我会永远在你身边”这种话,在之后我们也看到母亲在remi洗澡的时候不允许他锁门,这和remi房间的一大块红色布景,仿佛都预示着remi在性格或者经历上的异于常人,他可能存在一些本身的问题。
在开头的睡觉时,leo在外,而remi像婴儿似的蜷缩在内,这不仅体现出二人的力量对比,也与后面leo哥哥和leo的睡姿相对应,即经历了这些,leo也受到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更要注意的是,leo和remi都是13岁左右,进入了青春期,这是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个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的以性成熟为主要内容的生理成长,对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及社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很容易做出冲动且不理智的事情。
这样remi做出的极端行为也可以理解,毕竟他只是一个孩子。
对remi来说,leo是他最好的玩伴,这点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亲身感受,想想童年时期那些至今未再联系的伙伴。
leo不仅在玩耍中充当他的“领导”,甚至要做他未来的音乐经纪人……这样一个好朋友,却在人不生地不熟的中学生活中,抛弃了他(有意躲避他,不和他一起玩),甚至不等他一起骑车上学。
leo的提前骑行成为压坏了remi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leo也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他也是一个受害者。
那么什么是造成remi死亡的根本原因呢。
ps:才发现妈妈的扮演者正是罗塞塔的扮演者! 我的理解是简单化了。
我认为这个根本问题是教育,我把教育的概念宽泛了,它不仅仅是爱与教学等,还包括信息和媒介输出。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我们有时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不无道理,但是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现在的高中、中学、甚至小学,都可以看做类似“大学是一个小社会”这种意味的倾向。
为什么中学里的孩子能说出leo和remi是同性恋、相爱者,把友情的亲密理解成成人社会里的概念,这就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电影里,出现“youtube”“同性恋”“电子杀戮游戏”这些元素,他们本是成人面对的东西,现在却被未成年的不设防的孩子所接受,用来伤害与自己相异的同学。
这不仅使他们早熟,更导致了青春期的leo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他选择疏远remi,这里也能看出remi的形象塑造是非常理想化的,显得太单纯。
而leo这种早熟、心理变化的形象,更适合我们代入视角去理解故事,因而这个电影的主视角是leo带我们前进的,我们理解和包容他的行为。
其中同性恋和亲密的关系也值得我们思考,同性恋可能属于亲密,亲密也不一定属于同性恋,孩子对同性恋的恐惧和唾弃,是社会舆论走向导致的,同性恋的爱情应该是靠近灵魂契合的存在,而不是表面上身体的亲密。
全球化下的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大堆信息轰炸,未成年人缺乏辨别能力,也较难理清符号的正确表意。
社会教育的问题,导致这些成人向的媒介进入未成年人日常,未加阐释的复杂符号造成青少年的片面理解,和身心发展不健全化。
早熟的问题和误导倾向严重,看看现在小学的孩子,比“揠苗助长”还势头更猛,当然这个问题非常难解决,它是每个现代人都得面对的问题。
学校教育 学校的教师在开学时,让学生们民主自我介绍(这是我超爱的),给人一种愉悦感。
但在leo和remi发生大矛盾,肢体碰撞时只是互相拉开,并没有做独个的思想工作与沟通,在remi死后才集体组织学生谈心。
这种马后炮的行为深思极恐,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外在健康,却忽略学生心理关系健康和经验世界。
这在对青春期的孩子的教育上是十分失败的,当然看各国各地的教育,其实半斤八两。
家庭教育 remi母亲对remi锁厕所的行为只是批评,强制命令,却很少有真正的交流,能看到最多的就是他们对remi的期望,早早地学习音乐,诸多的烦恼和压力期待可能是他对朋友leo如此依赖的一个原因。
ps:最终remi的妈妈原谅了leo,但我愿意相信remi的妈妈在家里,或在学校的柜子里已经发现了remi可能留下的日记等线索。
她不恨leo,她要的可能只是是那句道歉,尽管这不是leo的错。
这层避障,阻隔了心灵上的亲密,它并不能阻止身体上的伤害,比如leo的左手。
我们通常只顾表面,而忽略了内在。
鲜花最美还是在大地上,而非花盆里。
比起前面写的,我更愿意把这个电影理解成简单的人生缺憾。
电影很细腻,我能感同身受,因为我也存在那些曾经的童年好友,与他们分别,尽管有联系方式也不敢主动问好,这可能就是每个现代人正经历的风暴吧。
随着工业发展,物质、精神文明和社会经验不断完善,社会变成了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现代人都十分孤独。
我们越来越能包容肤色,却不能包容亲密。
亲密可能真的只存在那些我们未入早熟的时光,我们抛开功利性、自尊心,去热爱所能爱的一切,现在却再也回不去了。
长大真的可能是一件难过的事情,电影用摇晃的运镜表现leo在冰球场的滑行,他晕眩的内心深处也令我感同生受。
要注意到leo面孔上的护具,像监狱门似的锁住我们的真实内心,他何尝不想和remi亲密地在一起?每个长大(早熟)的人脸上都有这种“监狱”,而remi没有,他试图拥有,却被leo阻止了(拒绝他加入冰球)。
时观当下,岸边水母将至,能永远留在未长大的年纪,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
唯一一部在戛纳看了两部的片子,第一次因为看了一天下来太累前半部分打盹了,觉得结尾好明亮,明亮的刺眼睛,不真实,于是我又一次走进了影院,看《close》时候阶梯上坐了三个少年,他们是最后进来的没有找到好位置,影院空调吹的他们很冷,中间女孩可爱地把毯子裹在自己和旁边女孩身上,最左边的男孩和中间女孩有点轻微的肢体语言,少年间的坦荡直率。
中途他们因为累了就躺在阶梯上 左边的男孩把手放在阶梯上给另外两个女孩靠着,我把我的包借给他们垫着,她们小声说着Merci 。
结尾的时候,一个女孩看哭了,男孩把女孩搂过来在肩上女孩一边抽泣一边笑,出来影厅正好看到close获奖的消息,我甚至觉得也许是这三个少年间的close让这部电影更加美好,我希望他们也能在草地上在阳关下奔跑,不知疲惫,我一点不在乎close是定义的什么关系,那似乎是成年人的目光,很开心在戛纳最后一天看到两个小孩间真实的疼痛和爱,那是像钻石一样闪闪发亮又易碎的东西,他们的心脏也需要保护,感谢电影让我多爱人类一点,
# 75 Cannes 主竞赛# 一个青春成长的伤痛事件,不同的奔跑是本片中出现最多的场景,也有不同的寓意
@BC 比较细腻,但是感觉还是比较寡淡。
3.5。细腻温婉,娓娓道来。
大写的无聊
激进地折断情节,让观众先于人物心碎,再依靠情绪的惯性实现“天使”的显影。想象空间寥寥,也不见对现实更具结构性的体察,当春风化雨般的拥抱出现在影片结局,才意识到曾经扑朔迷离的目光(导演有意的特写)是如此功利而轻佻。
32倍速都嫌慢,又是这种无限放大情绪的电影,看不下去大约是心思不够细腻,感受不到这种要死要活的心情
手持紧景别主要靠表演的电影看着累人
性意识萌发之初的崆峒男孩伤害了他的童年玩伴,并造成了一辈子无法挽回的创伤。典型的崆峒事故教育片。
“不清不楚也挺残忍的”一位观众说
#Cannes2022 讲真,这小男主演技不比宋康昊在broker里要好?
鲜有真实情感的描摹,每次看进去立刻被抓人的音乐打断,接着剧作也越来越觉得做作。你们比利时有两个叫达内的,不用配乐,可以学学。
空洞,缺乏真正有效的事件,全是功能性的重复,成年人的习惯性思维和视角,完全没拍出那个年纪的小孩应该有的样子。太粗糙了,即使摄影、美术、音乐都很好,小孩长相可爱也没用。
3.5 对演员情绪和状态的调动太细腻出色了。前45分钟是五星级别。
2022年戛纳评审团大奖这部电影主要探讨的是青少年内心的精神活动,叙事线很淡,但是情绪感实在强,男孩的演技好牛阿,把喜怒哀乐都演绎的特别的好。影片叫《亲密》,但是导演却没有过多的叙述“亲密关系”的形成,而是讲述两个男孩因为压力而疏离的过程来凸显亲密,这个点很有意思。还有光影与镜头语言也特别的好。[强][强][强]
Remi在剧情中过早的夭折几乎毁掉了整个灵光闪现的前半段,使得后一小时完全落入了每一个节点、转折和停顿都令人疲倦和坐如针毡的窠臼里,避重就轻又隔靴搔痒。不是糟糕的电影,但这样的大奖也不需要有更多,很难再讓我們继续相信电影。
导演颇有野心。前半部分极其细腻而出色地描绘了一对男孩之间的友情,因过分亲密而招致悲剧,暗中指向男子气概的危害,给男性在青春期与同性好友维持友情造成困扰。可惜是后半段没在此方向上继续深入探讨,却选择用戏剧化的手段来追求一种在成年人看来足够自我感动的圆满结局。尽管看得出这部分是在向达内兄弟致敬,但是这种刻意的转折令此前营造的细腻与好感荡然无存。
围坐在一起的情感教育课堂令人羡慕,流泪不是脆弱,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权利,后半段过于仓促,罗塞塔魅力依旧,反而更get达内作品聚焦精练的有效和力量
不太喜欢,没有节奏
没什么毛病,但是也拍不出什么花儿来了。打冰球设计得好。
我小小的私人的爱达荷,愿你奔向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我停在花田的另一岸,这一次不再跟随你的脚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