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晓雨去找母亲,母亲言辞厉厉的在痛斥父亲出轨私奔,晓雨反问,你有证据么。
对母亲而言有没有证据并不重要,所谓真相的目的无法是让你能接受而后开始新的生活。
所以当孟超空口白牙说出那番话来,如果你更像你的母亲,那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了。
孟超记得所有的人朱方正、菊怀义、闻亮、甘小漾,记得所有的事,甚至时间点,甚至都可以说他就是为了记录这件事而存在的。
而作为一个网上在逃通缉犯,他在这一个城市里呆了八年。
八年不换地方,天知道他需要多么小心谨慎才能生存下来。
而他居然这么主动让自己卷入是非。
我甚至可以退一步接受,闻晓雨发现蛛丝马迹找到他向他询问,而他出于天生的善良正义不能欺骗,据实以告。
但我实在不能接受他天天跟踪闻晓雨,就是为了找到机会主动将事实告诉她。
更不能接受你费了这么半天力气终于将事实告诉她了,转身就哄她走,说仁至义尽了。
你真的认为人家就会乖乖的走了么。
你这逻辑思维是怎么活过这八年的。
很难说朱方正收养闻晓雨不是出于内疚。
在利益面前人性永远排在第二。
但没有利益的时候,人性还是会出来透透气。
所以他照顾失去父亲的女儿,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这有点像杀人越货,然后再拿出一部分的货帮助人。
在不计算具体数量单位的情况下,达到持心中正。
闻晓雨在学校听到大桥垮塌时的反应几乎为零。
这是她生长的城市,这是她父亲设计的大桥,但这甚至丝毫无法让她的瞳孔放大。
就好像世间的一切都已与我无关,我的世界早已封闭。
虽然这样的心理状态能让她最后手握U盘,却选择自己捅刀子显得有那么一点点说服力。
但我依然觉得在发现父亲尸骨之前,不应该表现得这么消沉。
毕竟已过去八年,而且又有几乎让你当成另一个父亲的人细心爱护。
你可以稍微阳光一点,这样也会让之后的情感冲击更有跨度。
两个人一辆摩托车,他们的调查几乎称不上调查,没有抽丝剥茧,没有细心推理,他们只是骑着机车跟着汽车,然后所有的证据被送到面前。
其中包括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失去母亲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在门口等了几天为了把一个U盘送给只见过一次面的凶姐姐。
而这个凶姐姐,拿着刀划自己手指的样子的确好让人怕怕,只是她捅完的人不但能完成反杀,甚至还能把不老轻的她扛到爆破现场。
就算只是皮肉伤也失血过多了吧。
然后就是最没有逻辑的事情,朱方正错过爆破时间。
他之所以带晓雨过来,就是为了利用爆破灭迹,并且他还特意和工程师确认了爆破时间。
再然后他在孟超上来提出让晓雨去拿U盘的时候还特意看了下表。
结果却在警报声响起后惊慌失措。
好吧,看来晓雨那一刀还是有用,还是因为失血过多导致神志不清了。
最后,得罪人了,范伟老师的演技我一直get不到,本片也是一样。
最后骂孟超穷小子的时候不错,但他作为上位者对别人笑脸相迎,好言好语的时候,总给人一副满满的小品感,每次都让我想到《私人订制》里那个扮演领导的小市民。
马思纯到让人感觉不错,当然除了之前说的发现父亲尸骨之前就表现的过于消极以至于没有反差外,其他时候以必须跟着剧本走的前提下,表演是不错的。
王俊凯这里脏脏的look倒别有一番风味,刚开始几个镜头有些像颜值巅峰时候的谢霆锋。
此外他这装造基本上可以完全照搬易烊千玺《少年的你》了。
整部影片似乎全程都笼罩在阴影之下,天气基本都是大阴天或是下雨天,给观众们一种非常强烈的凄凉感和压抑感。
片中很多镜头都是直接对准黑暗处,完全看不清画面。
影片前半段节奏非常平和,越到后面越紧凑。
女主查找真凶的过程非常漫长,还牵扯出不少人物,但对剧情的推动似乎毫无作用,这其中有不少情节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显得非常拖沓。
另外像女主准备去警察局报案却又返回的剧情一点也不符合实际。
范伟、王俊凯和马思纯的演技都时刻在线,他们在片中的表现也都相当突出和精彩。
被工作折磨地死去活来的我,在这周二的晚上去看了这部新出的国语电影《断·桥》。
电影里时不时闪现的那种监视器里被疏离的画面,还有全程怼着演员脸的那种压迫感极强的镜头.....和目前清一色的以贴近好莱坞工业化水准的电影制作相比,这部电影算是清丽脱俗了,给我一丝久违的惊喜感。
翻看众多海报后,挑出了一张对我来说有感觉的海报马思纯和范伟的表演让我想起了《我爱你 (1998)》里的袁咏仪和《不一样的妈妈 (1995)》里的冯宝宝,精神错乱起来有几分味道,唤起了我曾经疯狂追国产悬疑的美妙回忆。
喜欢《断·桥 (2022)》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理由的,然而不喜欢这部电影也是会有很多理由的。
比如,有些人因为这部电影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有感而发支持这部电影;比如,有些人因为自己卓越的艺术追求而不推荐这部电影。
......是的,我们现在看电影已经不仅仅是电影本身了,多亏了各种电影解说的营销号和各种平台的大师电影课,我们要用侦探般的视角以及上帝般的语调来审视和评判一部电影。
这种看似价值中立的(其实是被价值中立的原则所控制)、保持距离看待电影的方式,会让人产生一种高高在上却毫无用处的自我感觉良好。
做完俯视的一部分,一些人喜欢联系过去和未来,从整体上观赏一部电影。
但是,我在这里的劝告是不要因为电影的“过去”而观影,不要被电影的制作过程的阻碍而断掉和电影之间的联系。
一些影评人总是在评价一部电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扯上大量的幕后故事。
对于这部《断·桥》,“因为资金如何如何,因为有关部门如何如何”成了渲染这部电影“不容易”的惨状。
这都无法成为一部电影上映后评判其优劣的理由。
谈论影片就从这部影片出发,而不是纠结其制作过程有多么的艰难和轻松。
观众是来为你的电影故事买单,而不是为了你制作电影的故事而买单的。
如果想要说明这一点,请拍摄一部关于制作这部电影的故事再论。
展开来说,关于资金和有关部门,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潜在的规则,不仅是在国内,在国外亦是如此。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创作环境,我们都无法跳脱现世来制作内容。
很多优秀的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电影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甚至是如今我们看来有些畸形的环境里创作出来的,他们之所以优秀并不是因为资金和有关部门,而是其所焕发的时代魅力和独特个性。
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为创作者的制作过程而给这部电影加分或者减分,切断这些强行粘在电影上的“往事”。
去感受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真正的东西,我们心中的尺度会打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评分。
不要为了XX主义而活,卸下阻挡在电影和自我之间那副XX主义的有色眼镜。
不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思考一部电影,可能因为站得太高导致自己什么都看不到,可能会因为方向不同而导致自己什么都看不到。
放下自己的身段,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电影的温度,保持一颗童心去观影。
对于很多人包括我来说,电影是一种放松的娱乐形式。
如果搞得比上一堂文化研究或者影视分析课还要心累,说实话也就丧失了电影叙事的乐趣。
如果观看一部电影,需要许多这样那样的知识,那我们还看电影干嘛,直接去阅读有关“这样那样的知识”是否来得更为恰当。
最后请不要被电影评论而左右,不要因为别人的几句话而阻挡了我们和电影之间的距离。
特别是那些带有情绪色彩的电影评论,例如“报警,全剧终”“能不能找警察!!!
女主当代研究生遇事不报警,男主不知道什么是正当防卫吗!
”这样看似“短小精悍,击中电影命脉”的一句话评论,大可不必。
感觉评论者很理性、聪慧异常的样子,其实是通过毫不理性的情绪发泄外加几个感叹号来展现所谓的理性。
说得好像很理性,但实则被感性和情绪所操控。
比较自然的是,我们观看电影,在观看电影完后总结出一丝丝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
就像我们观察这个世界里的万事万物一样,先得感觉到然后再有相关的判断。
而不是先把别人的人生感悟带入其中再去观看电影然而得出别人的人生感悟。
我们可以在事后对比别人的人生感悟,从而激发新的灵感,但切记不要被别人的评论所主导。
(完)
实在太累了,泡在电影院一整天,来写写影评。
首先是马思纯,她真的好漂亮啊,瘦了真的太漂亮了,我仿佛又看见她在“他来了请闭眼”的时候,破破烂烂也挡不住漂亮!
小马一定要瘦啊,瘦了看起来特别灵气,演员的灵气真的太难得了,一般明星都没有。
电影里的表现我觉得是她正常的水平,不过也很好很好,她需要一部只属于她的电影,完完全全地爆发她自己。
再说范伟,他这个角色很矛盾,我开始以为他有良心又贪财,所以搞得整个人可怜兮兮的。
但是看到后面就发现他没有心,胆小如鼠,命>财>情,落得如此下场也是罪有应得。
范老师的演技没得说,不愧是影帝,很适合演反派!
但是我对他实在太熟了,熟到他的作品倒背如流,以至于他一开口说话我就想“卖拐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第三说王俊凯,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他所有作品演技最好的一次,不突兀,我以为别人说会忘记王俊凯本人是夸张,事实上我真的忘记是王俊凯了!
因为我看了三版预告片,我以为他是我想象的结局,但是!!!
结局完全和我想的不一样,所以我最后震惊地瞪大了眼睛,我以为导演会按照大众的想法诠释这个角色,一点也没有。
一辈子活在黑暗里的张清东,照亮了所有人的人生,我祈祷上天偏爱他一下,可是没有,一点也没有。
在影院还不觉得有什么,但是回家的路上慢慢回味,很怅然很悲伤,这样一个鲜活,善良,正直的青年没了,消失在阴雨连绵的一天,就像他这个人,到处躲藏了八年小心翼翼讨生活。
电影的结局,他努力睁开双眼从底下望向不大的天空,就是他祈求想要的人生,明亮、干净、广阔、自由。
最后说一下拍摄手法,我第一次看以第一视角拍摄的电影,所以刚开始不太适应,有些晕,后来发现这个手法很合适,仿佛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整个电影非常暗,大体基调就是这样,看不见的,雾蒙蒙的,黑漆漆的,像人心,像官场,很绝,但是费眼睛哈哈哈哈哈。
此外,这部电影确实有些问题,预告里的东西甚至都没有,题材限制严重,剪辑师可能也很崩溃,导致有些剧情不连贯,中国对这类电影太严格了,如果放开了市场,希望有生之年剪辑师可以有机会重新剪辑一下,完完整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孟超不是张清冬,正当防卫的张清冬了结了没有救姐姐的遗憾,孟超却死在了最被爱的那一年”孟超和晓雨说的第一句话是在一片坟地“你是闻晓雨吗”最终也是在这片坟地和晓雨告别“他不是张清冬,他是我的孟超”。
断桥好像十年前的纪录片。
全片情感表达克制,每个人物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性格,自己活生生的情绪。
每个人物似乎都真实存在于那个小镇,这个纪录片记录了他/她们的几天,也记录了他/她们的一辈子。
范伟老师演技自不用说,把朱方正普通人的一面与在暴力中的挣扎沉沦完美演绎。
马思纯超出我的预期,爆发力强,拥有强大的精神力。
孟超是个很“破”的角色,破破烂烂的一生,破破烂烂地活,一边向往光明一边时刻提醒自己是条破破烂烂的命。
王俊凯的表现让人惊讶。
这个角色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可惜没给更多空间。
孟超之所以主动搅这滩混水,是因为他对于善与正义的执念,对于闻晓雨报复后将重走他的逃亡之路的不忍,对于温馨情感关系的渴望,这些要靠观众自己感悟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前几年的电影《暴裂无声》,两部影片带给人的感觉非常相似,区别在于,前者是鲜血淋漓的闷声重拳,后者是下不完的雨、永远潮湿的空气、和水一样无所谓流到哪里的人。
最后的片尾曲太适合了!
让人惊喜!!!
最后来说说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是最后执着于把孟超对闻晓雨的感情落脚于“喜欢”,而这其实超越了影片展示出的情绪,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直白地下定义,但瑕不掩瑜!
————————————————以下为8月16日下午编辑内容:
这两位朋友的评论已截图取证,评论已投诉辱骂攻击,个人主页已投诉网络暴力;此外,评论区还存在大量用脑残、生殖器、sb等词汇攻击我的评论,也一一截图取证,并投诉评论为辱骂攻击。
(目前评论区是原始且完整的评论生态,我仅删除两部分内容:1)顶顶、支持之类两三字无内容评论,数量10条以下,2)拉个群、来加群之类存在诈骗风险的评论,数量5条以下)关于我是水军的质疑及提及暴裂无声的原因,我当天就已经在评论区解释过了,在此不再赘述。
这篇影评是出影院以后十几分钟写完发出来的,并没有想到会收到如此多讨论,我只能说除非你现在给我打钱,否则我一分没有收到。
不喜欢我的影评,完全可以去自己喜欢的影评里讨论的,可以自己写影评,发表感受是每一个观众的自由。
请停止对我更深一步的网络攻击,依然欢迎讨论。
希望多多出现“勇敢”的中国电影。
本来想给2星的,冲着这个剧情,还是给1星吧电影大概在10分钟左右,几乎所有观众都能知道,范伟演的义父是暂定的杀人凶手那时我和身边的女朋友交换了下意见,我们都认为,最后范伟应该是个好人,是背黑锅的,为了义女健康成长隐忍多年…毕竟这样的剧情才符合悬疑的调调,人物弧光也得以完整,父女的救赎嘛,这种剧情在很多片子里已经成熟的展现了。
换一种方式说,如果不这么拍,这片子真的太无聊了没想到他真就没有反转的展开了下去范伟不仅很早就确定是凶手,而且马思纯所要的证据可谓手到擒来,王俊凯提供了人证,红衣女子不久就送来了视频证据,再跟踪几天,发现范伟直接在他们眼前上演杀人销赃的戏码,这电影里的配角一个个纯纯工具人,生怕主角解密过程有坎坷,连游戏里的npc都没有他们的新手引导做得好其它就不吐槽了,什么莫名其妙的吻戏,拿到证据不报警,杀义父的过程就是“我捅了但没完全捅”,最后炸塔过程就是“我可以走但我偏不,就是玩儿”这剧情不能说是非常搞笑,简直就是宛若智障但有一点还是令我佩服,当所有观众以为你会有反转的时候,你不反转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反转?
拉黑这个导演了,以后她的片子我预告都不会看
大风刮过山岗,黑压压的鸟群飞入夜空。
像极了孟超逃亡的八年,栖居于破烂的巢穴,本可以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余生,却还是飞蛾扑火般向往光明。
我整体的色调都是灰蒙蒙的,下着雨,像谁在哭,又像谁的灵魂在徘徊。
我不知道孟超在说自己因为杀死侮辱姐姐的村霸而逃亡的故事是什么心情,我只知道他在和闻晓雨,蓝莓一起吃饭时,眼底流露出的,是对光明,对亲情的向往。
他为什么愿意舍身去救闻晓雨呢?
他说,他生活在黑夜里,他想让晓雨在白天里好好活着。
我仿佛看见一朵野花,就算自己快要被暴雨撕裂根茎,还是要努力直起身子护住旁边的同伴。
孟超最后被掩埋于爆破的废墟下,也许数年后,当人们像发现晓雨爸爸一样发现他时,这又会是另一个故事。
终场灯光亮起,我只是看见两束光相互交错,在雨后冲向天空。
孟超,你的灵魂会春暖花开。
电影看完了,想了很久也很难形容孟超的特别,我觉得他的表演很可能引领出一种表演美学的复兴——在由职业演员构成的剧组里去追求非职业化的演出。
孟超身上一点点点的表演痕迹都没有,他好像感受不到镜头、感受不到舞台。
王俊凯明明在演戏,我却觉得他并不试图向观众传达任何信息,他只是在生活,而我也只是在观察他的混沌的生活。
他的表演没有重点,是他让我知道表演也可以是没有重点的。
我所能想到的非职业化的演出大多来自纯正的非职业演员,如《八月》的主创团队。
这电影更像是在主演们的日常生活里增设一台摄影机。
而王俊凯的表演更具难度,他需要想象和建构出一个与他生活经验天差地别的人的全部生活,且没有其他非职业演员可以在电影中给他支撑。
有的电影是通过其电影本身的现实性衬托出演员的生活质感,而《断•桥》更像是一场雷雨中的梦境,王俊凯的表演或多或少用生活的朴素沉郁中和了梦的极致与激烈,让一切变得更为可信。
前阵子看到一位演员的采访,她拿了一些奖,受到了一些认可,在表演专业修读后,她说现在的自己希望能够在表演中增添更多自己的个人特质。
我并不认同,不知为何,华语演员的表演越来越走向一种自恋,大家相信自己的镜头魅力并且反复强调这一部分魅力。
离“人”近了,离“故事”却远了。
很多年前,也是一位年轻的男孩子,演了一部山水秀美的电影,主角是个不会说话的小邮差,伙伴是一只小狗。
为了表演好这个角色,他和小狗一起住在露天的棚子里,夏夜与苍蝇的嗡嗡声为伴。
他凭这部电影提名了主流奖项,但是在如今,他的表演方式却不再被人提起,被掩埋在一系列充满设计感与高光的影帝moment之外,日渐式微。
我想那种表演美学该回来了,就从王俊凯开始,就从《断•桥》开始。
孟超,我们终于见面了,从去年年初盼到今年夏末。
去年到昨天电影放映前,我只知道你叫孟超,我只听到了孟超的声音,我也只对以身为孟超出现在我面前的你期待、寻找。
后来才告诉我你叫张清冬。
孟超,你又像片尾里海子的诗歌那般,于我而言,你从远方来,你到远方去。
我心里会为你遗憾,也会永远记住你。
可是孟超,写给许警官的落款,你说你叫张清冬。
我为孟超而来,孟超先入为主地出现在我面前,张清冬的声音和故事也伴随逃亡的八年坠入黑暗。
我羡慕许警官,他始终叫你张清冬,张清冬,若是你以张清冬的身份先入为主相遇,我会看到怎样的你。
张清冬和姐姐一起快乐无忧的生活,不会也不用去理解海子诗歌的你,为姐姐成为杀人犯的你,法律尚未普及之下被自己的单纯与善良折磨的你,尚未变成孟超的你,尚未被黑暗包裹却只敢被黑暗覆盖的你,想念姐姐的你看着姐姐留下的诗本,一字字念过你原本根本读不懂的诗,到一遍一遍重复之后,你变成诗里面的人。
变成孟超的你,慢慢习惯成为了世界上的一丝游魂,白天更似黑夜,黑夜里你尚可以躲在那烂尾楼里读姐姐的诗,不知道你会不会看到黑夜里也有灯火通明,黑夜里也有繁星点点。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留在地里的人,埋得很深黑雨滴一样的鸟群,从黄昏飞入黑夜,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大风刮过山岗,上面是无边的天空孟超,当时想见到你的感觉有多强烈,此刻希望你只是单纯无忧的张清冬的感觉就会有多强烈。
下一次见到你的时候,让我先以张清冬认识你,好不好。
下一次见到张清冬,你会给你的心上人念姐姐的诗本。
你会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看看太阳,了解她,了解太阳。
你会和她牵着手许诺过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却不用因颠沛流离而看清诗歌背后。
《断·桥》是一部值得过后回想、细究,写篇小影评的电影,写故事里的人,写故事外的他们、我们。
电影总体是给人很平淡的感觉,写普通人的生活,即便和”犯罪”相连,却依旧是普通人的生活。
不会有直接喂到嘴里的情感渲染,但是如果自己去一层一层破开,会有更强烈且难以忘记的实感。
《断·桥》不是爆米花电影,更适合一个人安静地观影。
或许是年龄问题,我不曾感受过李玉的作品,但有通过很多旁人的感受去了解过她和她的作品。
李玉不会放弃意象的美,镜头的美,演员的美,而这些美成就了作品的艺术性,也会让它失去大众性,但也做出最大的改变扩大电影的受众人群。
不论是电影或是其他,我个人的原因,比起横向表达,有时候我总会把自己带进纵深挖掘里面,从有限的镜头里面主观填补留白。
现在的大众点评风向,长镜头的片子会被说无聊,创作的人认真琢磨的小细节,换来的可能是低头玩手机和一句无聊冗长的评价。
谁都能知道轰烈酷炫的大片爽剧更能轻易抓住人的神经,而在主旋律与英雄色彩的冲刷之下,往往只会让人关注且久而久之只想要一场英雄的献礼来让自己痛快一场,却渐渐不自主地开始忽视了英雄周遭的人,忽视了普通人的牺牲与风骨,也忽视了普通人的生活,因为只是配角,只是众数花朵的陪衬。
《断·桥》里没有英雄,没有主角光环,只有小人物的挣扎与遗憾,只有《黑夜的献诗》。
《断·桥》它值得去回味,朱方正、闻晓雨、孟超这些主演角色值得回味,闻亮、甘小漾、宋雅美、蓝莓、许警官等非主演角色值得回味;重庆下不停的雨,破败的烂尾楼,云南和四川融汇的方言、生硬的普通话,片尾曲里的王俊凯和莫西子诗,海子《黑夜的献诗》······
其实作为演员,吻戏是每一个演员的必修课,即使是从小看着长大的王俊凯,作为观众也能接受,but这李玉在干啥,真心觉得这个吻没必要,还没有一巴掌来得有冲击力,所以当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内心里突然狂奔过一万头羊驼,“草泥马”这三个字已经在嘴边呼之欲出了。
不能理解,这些年李玉真是一点点进步都没有,反而感觉已经黔驴技穷了,前些天刚刚看完李玉导的《观音山》,有颜值巅峰时期的范冰冰加持,再加上影帝陈柏霖,我觉得《观音山》作为一部救赎片是很成功的,整部影片都笼罩在淡淡的忧郁之下,常月琴在绝望之中的结局也是遗憾了一把,塑造的南风,丁波,肥皂三个形象十分成功。
我觉得《断桥》主题有点点像《观音山》,也是几个少年陷入绝望僵局之后的互相救赎与寻找,而李玉显然没有突破自己,再加上剧情硬伤,活生生拍成了四不像。
当时的《观音山》的影片尺度对观众的冲击力不压于《断桥》里王俊凯银屏初吻给我带来的冲击力,范冰冰的演技其实是被低估的,范冰冰在《观音山》里临时加的一场强吻戏份真的绝了,李玉想让马思纯复制范冰冰,但显然失败了,这一吻没有成为点睛之笔。
姐姐到底在干嘛,在疯批路上越走越勇了,上一部戏《大约在冬季》上映时就各种沸沸扬扬,演的不忍直视,现在又是这样,真的一言难尽了。
对马思纯的演技只有在《七月与安生》里最后的那滴眼泪令我印象深刻,对她的其他都好感都已经消耗殆尽了!
7.5分吧。先说个题外话第一次看到大规模的幽灵票。周末中午看的,全场四个人。买票的时候发现1-4排的基本都被卖完了。剧情整体和男女主演技明显不如少年的你。两个cp感少了点,好几个地方剧情都有明显的bug。俊凯是演的底层人物,在逃犯,但也不用一直脏兮兮的嘛。范伟老师的演技还是可以的,不过稍微戏剧化了点。结尾俊凯的信还是蛮感人的(为此加了0.5分),你在白天好好活着,让我一个人去到黑夜…
最好的李玉马思纯范伟王俊凯,所有人都在互相成就。看完太伤心了,这种宿命的悲剧,在炎热的夏天淋了很多场雨。
领导的一生之敌,偷拍
一部看着“捉急”的片儿。
男主如果是章宇就好了。“孟超”这个角色很显然应该是一个集神经质与性张力于一身的亡命之徒,地心里摸爬滚打讨生活。而王俊凯看起来像在校大学生刚刚被骗到了黑煤矿,并且二十多年来从没有打过啵。
电影平平无奇,没有什么很大的亮点。首先是剧情,bug真的很多,我就很不解。男主逃跑了八年,见了女主几面,就和女主坦白了自己杀了人,我那时候疑惑,你到底是怎么逃跑八年的?男女主感情线也很突兀,为什么逃跑了八年的男主在见完女主两三面之后就愿意和她走,去帮她找凶手,只是因为女主长得像他姐姐?那吻戏又很不合理?然后是男女主的演技,我觉得男主的演技中规中矩,没啥好说的。最让我不解的是女主,女主的那种疼痛表情,让我老是跳戏,跳到《七月与安生》,不知道还以为你干爹抢了你男人。我个人就感觉较好的的是摄影和剪辑相较于剧情和演技而言,整个电影的色调较暗,增添了故事悬疑氛围,拍的很舒服。看完有种《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但总体而言《断桥》亮点更少,在电影院有点坐立难安。
1.逻辑说不通,在逃杀人犯能在一个处处要身份信息的城市躲八年?杀人犯为一面之缘的人而不惜暴露身份?一个读幼儿园的小姑娘能说出远超成人的话语……2.剧情拖沓,不紧凑,为了拖时间,而设计男主死亡的剧情,就因为男主的人设是在逃犯,所以非得以同归于尽的方式死亡。给人的感觉这部片子有点智障。
3.5星,全剧最佳是范伟。
剧情比较拖沓,感觉是硬生生的塞进去。一开场就猜到了谁是凶手,结局也没有任何反转,情节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跌宕起伏。
院线片伤害了我太多
剧作漏洞不少,而且非要整出一对相依为命的少男少女?撕扯几下就亲上看的尴尬死,装忧伤念诗、哼歌、比喻鱼更是造作至极,俩个人的选角也不太搭。摄影上还算有点特点全程用广角拍展示人物扭曲的内心,但这也早已没什么新意了。
剧情有问题 角色塑造不够丰满 我真的感觉我无法理解
说差又不太差,可哪哪莫名透着尴尬。
这部电影演员还行,最大的bug就是逻辑不通,u盘交警察,结束;孟超也不至于死,范伟那个角色将受到更煎熬的惩罚,编剧问题很大啊!!!白瞎了
闻晓雨带着醉酒的孟超骑车离开时,导演给的那段几十秒的双眼含泪特写让我印象太深了,不用说台词,眼睛就会说话
一部难得的,看了之后让人思考的好电影。孟超逃了八年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无罪,这个感觉让我想起了项链那篇文章,让人唏嘘,范伟老师的演技也是没得说,有好几个镜头坏的我想冲进屏幕揍他,马思纯状态也不错,总之是值得反复刷,反复品的好电影
虽然是大热天但是看完人浑身冰凉,确实是一部佳作,全员演技都不错没有拉垮的,王俊凯给我留下很深的影响。
给3🌟因为看的来气,主角的心情我能理解,但行为我是真不理解,研究生就这法律意识?这是在贬低我们中国研究生么?明明男女主角都可以拥有光明得的未来,这样刻意的惨,刻意的悲剧真的好看么?我没觉得好,我绝对脑残!
真的死烦马思纯这出,又丧气又疯,就只会哭。现在电影越来越喜欢搞这种说川渝话的伪文艺风 ,又是下雨又是老破旧的,少年的你+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剧情0分,太过cliché,摄影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