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一部表演大于内容的真人传记改编电影,裴淳华的表演很赞,但叙事很散,难以形成一股合力,做到有效针砭时弊,力度不够。
裴姐的伟大表演算是一首献给战地记者的赞歌,歌颂了作为孤勇者的坚强女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主角在遭受生理和心理双重折磨下的坚忍与挣扎,抽烟酗酒,满脸沧桑,创伤后应激反应综合症,在最美的年华下守身如玉,在年老色衰、皮肤松弛时却勇于献身,这种为艺术牺牲的敬业精神确实对得起专业肯定。
可惜电影的整体质量实属一般,支离破碎的叙事节奏没有把残酷的现实及丑陋的政治有效地进行水煮火烤,真正的愤怒没能完全暴露出来。
Marie Colvin was a lucky woman, her destiny had found, chosen and taken her in. She went through the misery, hell and death for us, she was our avatar. What she saw, thought and wrote is to let’s see, feel and save our conscience, our mankind and the whole planet. Like what Sean Ryan persuadedher bytheriver: “Is that what they all died for? Yes, you do. You see it so that we don’t have to, yes, but also because you couldn’t imagine a world in which you didn’t. No one in their right mind would do what you do, Marie. But if you lose your conviction, then what hope do the rest of us have?”The existence of Marie Colvin proves that we’re still conscientious, reasonable and responsible...
玛丽在影片中诱供式的采访完全符合西方人的传教士思维,高高在上的怜悯,唯有主和高尚的文明能够拯救苦难中的人,亲眼目睹战争场景就觉得自己比别人承受了莫大的痛苦,军人又该如何自处。
把中东的战乱、贫困都归结与独裁专政,却不提西方政权的行径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酒店享用丰盛的早餐,与友人谈笑风生,电视机里利比亚人民却在街头游行。
也许玛丽的PTSD还有酒和蕾丝内衣可以缓解,但苦难的人民是没有资格患上PTSD的。
驻外媒体秉承专业与人道主义争相报道中东独裁者的恐怖行径,要把那些地狱般的场景给世界人民看,可是独裁者手里的刀又是谁送去的,你们在背后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玛丽逝去一只眼睛受到业界嘉奖,奖励她作为记者的良知,勇气。
可是阿拉伯人民失去的光明却无法偿还。
影片的名字:私人战争甚至都让我觉得讽刺,非公理 非正义 与人民无关 纯粹是大资本私人的一场战争。
玛丽穿梭在中东的炮火中,她作为女性表现在专业上的细腻、作为记者的勇敢与人道确实让人敬佩,但她壮烈的一生想要表达的夙愿却是悲凉的。
#上海国际电影节从斯里兰卡到伊拉克,利比亚再到叙利亚,战争蹂躏那里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每一粒沙,“世界为何抛弃我们?
到底为何抛弃我们?
”电影的名字叫“私人战争”,可这些战争却一点也不“私人”,那些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情极有可能不为人知。
但正是有像玛丽·科尔文这样的人,尽可能地把真相传递出来,哪怕她付出了最珍贵的生命。
长年累月的战地生活在玛丽心中埋下了恐惧和彷徨,她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但当她摘下眼罩的时候,当她以真实面目示人的时候,一个战地记者的责任、一个女性的细腻、一个人的人道尽显无余。
电影用尽可能真实的镜头还原了战争场面,哪怕是玛丽的牺牲也几乎没有任何修饰和艺术化的处理,但在描写她内心的时候用了不少记忆碎片的闪回,从霍姆斯开始到霍姆斯结束,两种风格一样都在敲打观众的心,那眼泪真是止不住地流。
裴淳华是最适合“玛丽·科尔文”这个角色的,她每一个眼神都那么真实、深邃、纯粹。
Ps.流泪眼观流泪眼😭
依稀记得12年2月的一天我打开媒资库,看到了这条cnn的电话连线片段,当时还在想这个独眼女记者是谁;后来才知道她是玛丽·科尔文,她的职业生涯几乎报道了1990年代以来的每一次冲突和战争,波斯尼亚、斯里兰卡内战、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
今天看了关于她的传记电影,几乎真实还原了她生命最后的经历。
到今天还记得当时Andersen cooper和她的对话,“玛丽,你报道过那么多冲突和战争,这次(叙利亚)和之前的经历相比,有什么不同?
” “这是最糟糕的一场战争……这里炮火、狙击手无处不在,无辜无助的人们躲在屋檐下,他们能做的就是祈祷这次不要被击中。
真的非常、非常艰难,无法让人面对。
” 在这段(2月21日)采访播出10几个小时后玛丽·科尔文在霍姆斯遭轰炸身亡。
我本人和同行们感触更深,我自己曾于2013年、2015年2次在伊拉克报道拍摄、一次进入叙利亚北部科巴尼、Tell Brak前线进行过拍摄采访的媒体工作人员来说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部电影。
虽然已经回来4年了而且也转行拍摄娱乐类的纪实节目,但是那段经历始终抹不去。
就是tmd永远不要打仗,那种黑暗永远不要发生。
这部影片不是唯一一部打着女强人、女性之类的幌子贩卖私货的影片。
这些跑在战争最前线的欧美记者,无论男女,其背景基本都不仅仅是一名记者。
除了记者,他们还是间谍、掮客、情报贩子等等。
其复杂的背景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公正地报道一个国家的战争状态。
白头盔这等造假大户是怎么被欧美媒体塑造成白莲花的就是力证。
这些欧美记者只会无限正面报道他们所属国家所属资本所支持的阵营。
影片里是一个孤胆女豪杰几进几出战争前线,事实上呢,这类人每一次出现,身后不定有多少来自军方的军事支持。
一个女豪杰的正确等于一个阵营的正确,这就是这类影片背后灌输的思想。
同类型的影片,举个例子比如安吉丽娜·朱莉导演《血与蜜之地》。
偏颇到让人恶心。
波黑战争屠杀是二战后发生的大规模种族屠杀。
挑衅者是作为人口少数的MSL分裂武装,其率先在塞尔维亚平民婚礼上屠杀民众,挑起了波黑战争。
随后MSL分裂武装对塞族进行种族屠杀。
塞尔维亚人反击。
两波阵营打到最后互相杀。
MSL分裂武装宣布独立后一个月,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就急吼吼地宣布承认其合法地位。
并介入到MSL分裂武装不占优势的波黑战争中。
本处于劣势的MSL分裂武装得到了来自美国的军事支持。
欧美给MSL分裂势力建立了安全区,然后轰炸塞尔维亚人的平民区。
MSL分裂武装在战争中进行种族屠杀,塞族反过来杀之。
然而欧美媒体只会报道塞族杀了MSL分裂势力多少多少人,反过来,MSL分裂势力更为恶劣残忍规模更大的种族屠杀,他们不会报道。
同样道理,你们在朱莉的《血与蜜之地》里是绝对看不到MSL分裂武装干坏事的。
屠杀平民、奸淫妇女、杀害老幼,那都是塞尔维亚人干的,MSL分裂势力那都是天使。
就像这影片里反对派是天然正确的阵营一样。
这类影片啊,也就看看裴淳华的裸吧。
其余都是臭狗屎。
我觉得这片子某些情节值得商榷,尤其是最后叙利亚的部分,有为反抗军洗白的嫌疑。
内战本来就没有正义的一方,可在这部电影里,被美国宣称“正义”的一方都被描写成受害者,被所谓的“独裁者”迫害、压迫!
可是叙利亚叛军用百姓做肉盾抵抗ZF军和俄军、自己制造化学武器袭击骗局这些怎么没有提及?
我只能说这部片子又是美国政治宣传的一部“大片”!
很虚伪!
This reporter gave it her all, her life and loved ones, to be out there in the trenches of a horrible war to give truth to the people. Excellent movie!
没看明白的几点,感觉她就是个傻记者。
为什么她要在报道中撒谎,而且是明显的撒谎,甚至是恬不知耻的撒谎,不知道事实上就是这样,还是电影剧本编撰的。
最后在叙利亚,她在报道的时候说,叙利亚政府军在这里屠城,说这里没有反政府军,但是她带着一队记者和武装分子开着皮卡,在战场般的城市跑来跑去还开枪向四处射击,你们不是反政府军你们是什么?
你们开枪即使是还击,在政府军眼里,你们可能是反政府军,因为你们是一队人,有汽车还有武器。
为什么她要冲在最前面?
比手拿ak的战士还拼命的往前冲?
所谓的敌军谁知道她是记者,都以为她是人体炸弹呢吧。
那些保护她的战士是被她的美貌所折服,还是收了她的钱,所以要给她挡子弹,舍命保护她。
还是她背后的媒体可以左右世界舆论,被某方看到了她的利用价值。
她当记者就是想出名吧,虽然她长得不赖,但是和镜头前的人间尤物比起来还是没有上镜机会,所以怕碌碌无为的她选择了最容易出名的可能就是战地记者,战地记者大多是男的,所以她一个女人更容易出名,上了战场后,急于搞个大新闻的她,又缺乏经验,冒进,被炸瞎了眼睛,结果因祸得福,越来越红了,但是导致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可是又骑虎难下不上前线,她的人设就崩塌了,只能一次一次上战场刷存在感,最终得偿所愿,死于战场,精神疾病和自己的人设都完整了外国主流每天的力量很大,黑的能说成白的。
中国媒体很多也是在抄他们的报道,中国的战地记者在哪里呢?
人家一个女记者在战场直播,我们的新闻里,通常都是电话采访中国驻某地的馆或者社,没图像只有声音,说的毫无价值和特别不专业的报道
抛开故事背后的真相可能存在刻意的价值观输导这一点,电影本身的表现非常好。
《私人战争》寓意着女记者玛丽科尔文与“战争”本身之间的战争。
她仅仅是一个人,一名记者,但她的战争经验却不循序许多前线的战士,她在一次次奔赴战场的新闻调查中,失去了家庭的和谐,瞎了左眼,患上创伤后遗症,最终失去生命。
开篇,影片从一栋被轰炸的残破的大楼,缓缓摇升至整片废墟城市,展现战争后的苍凉景象。
而这一幕画面,在影片的结尾时再次出现,正是科尔文去世的地方。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截取的面可能不够广,总结起来是从失去左眼的事件到逝去的几次经历。
影片的影像风格,可谓猛烈,有梦境结合现实的穿插剪辑,剪影、幻象、怪异角度的特写种种的手法都是为了给出记者科尔文所经历的事情,对她心灵造成巨大冲击。
以观赏的角度,没什么尿点,全程都很引人入胜,水平在及格线之上。
电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是主编劝科尔文回到工作中。
他告诉科尔文,你做的事情只有不正常的人才会做,但是,如果连你都不做了,我们能依靠谁呢。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两位女主很有化学反应!姐姐到最后好宠
战争与和平改成和平,罪与罚改成与!非常好电影!
高潮是你和她在一起高兴的快要死掉的那种感觉年上莫名有咩姨的感觉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暧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好细腻的表达,两个短发女人都太有魅力啦,精彩!
3.0。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好动人的电影啊啊啊啊啊啊,在那样真正亲密的时刻,倒下的酒瓶声其实是心跳声…高潮后又回到寂寞与无趣的日常…但当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可以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尖的缝隙中流走,这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它都永远属于你。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
俄语好催眠
一篇与戏照应的小散文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能够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假期和夏天的流逝而哭泣,我们永远拥有这个夏天的回忆。她把生蚝放生回大海里,而她摘下蛋糕顶上的两张巧克力面具。经历了一无所获的戏剧节,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剧作。「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颜值都很在线 年下自由文艺会撩 年上也好宠她啊 结局很好品 “你知道她眼睛的颜色吗” 结尾那首歌好听的 不过吻戏是一点没看到啊 是我看的版本问题吗 对了年下好像年轻的kate box
偶然在b看到这个片子的切片,两位演得实在很美妙,带着大鹅特有的冷咧,不过大鹅这么崆峒的地方能出这类片子也是很有意思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