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的,感觉让我提前进入了梦境里。
片子里小女孩海伦娜画的画都很特别,妈妈病了之后的一天夜里她进入了她画里的那个世界。
里面的一切都很神奇:能自己飞回图书馆的书,长着人脸的猫等等等等。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长着鸽子头,游人猿泰山一样身体的奇怪动物。
很搞笑,鸽子尖尖的嘴一经碰撞就会长歪,要么就干脆掉下来,哈哈。
黑女王那儿会唱歌的音乐盒唱的歌很是动听,迷幻的一踏,似乎叫close to you吧。
片子也很是奇幻,但是跟我想的:是镜子中与现实完全正反颠倒的世界,就完全不是一码事了。
比起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概括的剧情,显然那迷人的、仿佛一个巨大梦境般的华丽舞台更叫人着迷。
画面华丽诡谲,色调光怪陆离,街道纵横、街角有个不合常理的转弯。
拱桥形同虚设,鱼群在周身穿梭,哪一尾精神特别亢奋,偷偷拿鱼尾扫过你的脸,你可以深切感受到,伴随着鱼腥味贯穿全身的愉悦。
这是对梦境的直接印象。
然后是急转而下的暗。
暗的世界,暗的主人,暗的八音盒,还有暗的歇斯底里的自欺。
背叛,迷失,豢养。
最后,关于人脸恶魔翅膀的猫的忠告:不要被看出你在害怕。
故事最后,光明的一塌糊涂。
各归各位,秩序井然。
少女邂逅一段美丽,开始另一段轰轰烈烈的传奇。
该补充的,女主的声音很好听。
一直PUNK其实也不错?
^-^
这是我会再看的电影,为什么?
因为…… 看不懂…… 呵呵,一千个人看这部片子,会有一千零一种评论吧,至少有一个人会看出多于一种的东西。
清晰而含混的主题,迷离的色彩,在马戏团这个最奇幻的地方,贯穿着亘古不变的爱的主题……生与死、勇敢与怯懦、坚持与背叛…… 如此之多悬浮在这样一部片子里面。
不知道找寻的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样,不知道在哪里,它却是一直注视着你镜子里,看着的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自己,窗户的里外,两个不同世界的交错。
能否承担一种生活?
这不是一部给小孩子看的奇幻片,在你每长大一点再去看,或是不同心情再去看的时候,又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当然,你是要有那么一点耐心,去忍受一点自己的不明白,它是完全没有动作片的那种于开头就紧紧抓住你的感觉,亦没有最后的酣畅淋漓,而是如香茗,一口口的品味,或是如春蚕,一丝一丝的抽出来。
于是,我决定收藏这部片子。
而文章的名字,纯属涂鸦
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脸,看到了什么?
毫无身份。
泛青的面色,开始松垮了的皮肤,浓重的黑眼圈,过敏状态疯狂肆虐的小颗粒,不再倔强上扬的嘴唇,还有忧伤,以及强烈的一种渴望,要去认可并接受的一张我母亲和父亲杂糅起来的面孔。
在楼道口抽烟时想起谢泼德的《汽车旅馆纪事》“他上了卡车,坐了很久,一动也不动。
看着一页绿色的报纸运动版被风吹过空旷的地面,飘到杂草地上,挣脱后又飞进铁丝网围墙内。
还有三只知更鸟也在看着。
他从未在这种气候内看过知更鸟,这些知更鸟的羽毛被风吹刮,飞也不飞一下,这令他十分困惑。
”楼下的枯枝泛了新绿,球场上换了一拨男生在挥霍过剩的荷尔蒙,我还是没穿裤子。
我坐在已经冰冷的暖气片上抽烟,我坐在向来冰冷的窗台上靠着窗棂抽烟,我站在窗台前看着八舍的阿姨擦窗户抽烟。
镜子面具,两个对立的自我,很大个很蠢的怪物,会挡住你猜谜语不对就吃了你的人面猫身猫妖,黑女王影子军团白女王太阳符咒,当然那符咒不可能是一只鸡。
丹顶鹤警察先生带犯人回去用长长的细腿,坐轿子时你看见你在卧室里的幻象,然后你意识这是你的梦,你可以改换情节。
帮助你的面具先生竟然是个差劲的服务生,你也不知道未来他会去你的马戏团工作,他说他有座塔楼,有一天塔楼生气了居然飞走了。
可爱的面具先生是不会道歉的,除非黑女王开始掉头发缠绕,我砸我砸我砸…… 就像天黑请闭眼里永远以为自己是神M,踩J了被人排了就大骂三字经,踩S了被人说作弊就说作弊死全家,系统屏蔽的你还要分开打死 全 家。
然后朋友来了你也继续你安然自得的游戏。
你只是想留在你冷漠麻木的状态中不受打扰。
你的借口只是你生存中的保护机制,自然启动尽管机件生锈。
你还是依旧像十年前那样,你永远不变的令人生厌。
你困惑你永远生活于回忆中,快乐的不尽然,忧伤的照单全收,你就是有自虐倾向。
你肆无忌惮享受周围人母亲般的呵护,你不感恩,你不记仇,你无动于衷,你只对自身有敏感度,你对周围世界所知不多,你也不想介入。
你喜欢旅游只是想要逃避,逃避陈腐的自我,你以为出去就能新生。
你懒得生,懒得死,懒得去管 然后你喜爱这样的句子,并把它放在个人说明栏里,期待有人能发现你的深邃,期待这些句子能改变这些句子本身的状态,你认为你也是威廉似的人物,你以为越个人的电影就越能发现你无法被人揣摩透的精神病根源,电影在你看来是自渎式疗伤,你把自己挖了千遍万遍,乐此不疲。
似乎你毕生的事业就是对于自我的自慰式实现。
今天你觉得你是威廉,明天你觉得自己生在水牛城66,后天你变成皮埃罗长一张自我毁灭的脸。
我站在楚格峰顶,等待某事发生,就好像我期待奇迹一样。
然而,暴风雪始终没有来。
--《歧路》 有时候我直直向前瞧,却故意什么也不看。
然后闭上双眼,借着身后的影像,我才注意到刚才在我眼前的事物是什么。
--《歧路》 你再也不愿摘抄下所有你爱的句子,因为你发现描述比解释更能切合你BT的心理。
你由于要继续寻找CNKI上的论文,不得不停止你病态的呻吟。
到此为止,无能为力。
《镜面具》想象力不错,不知道原作者是谁这本书让我看到魔幻类小说并非一无是处,里面各种稀奇古怪的设计,完全再造了一个世界,令人惊叹,如果这个电影原来有小说,那这个作者想象力的确是非凡的,令人佩服。
我还没有看完,力荐此书,同时,推荐看我的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看看我的想象力怎么样?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有时候,一个人坐下静想,会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人,那些本可以成为知己的人,哪怕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另外一些时候,自己错过了很多好的电影,那些本该第一眼就深深迷恋的影片,哪怕我已经知道了大概的梗概。
我想,这大概都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耐心的地步。
《镜面具》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看了十五分钟,觉得不耐烦,于是换了部别的电影看,而在圣诞节后的那个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家人正在看播放了20分钟的这个片子,而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没有一部别的电影有如此美妙而奇幻的画面了,即便是阴森而诡谲的《CELL》——我至今对那部电影里被玻璃切割成无数片的马记忆犹新。
巧合的是,这也是一部关于梦的电影,而这部英国的低成本电影中,梦中的景象更为奇异,却没有那种恐怖的感觉,那是一种单纯的奇异。
从一开始,我就为那些充满想象力又简单的物体所吸引,无论是人面猫还是飞行的书本,或者在空中游动的鱼……那种匪夷所思却又简练之极的线条,只有充满纯真梦幻的人才能画出来,那里面有阴影,却没有恐怖,显然,那属于一个类似孩子的心灵。
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反而是其中一个悲伤的片断,随着《CLOSE TO YOU》曼妙的音乐,属于黑色世界的机械人升起,温柔地摇动胳膊,将小女孩催眠,她白色的衣衫和清澈的眼神慢慢沉睡,被黑色的外套和漆黑得看不到底的瞳仁所代替,那个头发柔软嘴唇柔软的女孩子就这样变成了黑色唇膏黑色眼影的黑色公主。
这样的转化里没有恐惧,只有一种温柔的忧伤。
故事倒是非常简单和明了,没有《地震调音师》那样让人晦涩难懂的情节,孩子在梦中的黑白世界里游历,挽救善良,经历背叛,最后得到了幸福,以及爱情,这样看来,显得有些浪漫,但是这又如何呢?
那个穿着简单睡衣,脚踏兔子拖鞋的小女孩子,在这么一个悠长的梦中经历了成长,找到了爱情。
而且这种爱情并不是纯然美好浪漫的,对于海伦娜来说,那个叫瓦伦泰(意思就是情人吧,我记得倒叙的儿子就是这个英文名儿)的年轻男人并不是那么理想和忠贞的,他慌乱饶舌财迷并且曾经迷失而背叛过自己,但是,就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他有未泯的良心和爱,这把他拉回光明的世界,并且和她一道拯救了善良。
很显然,这样的情节谈不上深刻或者有冲击力,但这样清清浅浅的故事却非常适合那些奇异的画面。
只有在这样奇幻却美丽的视界里,美好才是那么让人迷恋。
而对于一个外面寒风呼啸,屋里温暖如春的圣诞节日来说,这样的情绪是再好也没有了。
就像那句话所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完这个电影没有得到一丝正面激励,也不认为海伦娜通过这场梦认清了现实,反而觉得母亲像是这场梦境的大boss,并且成功的控制了女主,取得了孩子自主控制权利抗争,这场较量的胜利。
我知道这种观念可能不太好,虽然看了很多影评讲述了这是海伦娜试图逃离真实世界然后又回归的故事,可是电影里有很多细节让人没法忽视,也不能安心得出海伦娜成长了、告别叛逆,这样的结论。
这件事情其实就像:当你还小的时候,有很多事情不理解大人,讨厌大人的种种行为,稚气地发誓长大后我绝不会这样做;而真的长大了,你却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大人,此时对于小时候的誓言,你会一句话带过“那时候还小,不懂事”。
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小孩子的视角必定是错的,因为他们缺乏经验,没经历过世事,可是当你拥有了那些经验以后,你绝对做不到像小孩子一样去想问题了,反而有很多时候小孩子做出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要靠他们自己解释,你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你们是这样想的。
如果长大真得使人全知全能,那么成年人又为什么无法充分理解小孩子呢?
事实是,长大并不能使人全知全能,而是在收获一些的同时,撒手放开了一些东西。
说说我感觉全片几个十分诡异的地方吧:这电影连续看了两遍,第一遍时候最直观的怪异之处在于白皇后醒来时候,她嘴角的笑容真的不像是久病初愈那种温馨的笑容,反而有点像胜券在握旗开得胜小人得志(误)的那种笑容啊……!
不过这里实际上有一部分镜头切换的原因,后续画面是通过畸变镜头来实现画面切换的,所以不排除是畸变效果……但不管怎么说这里我确实有点毛骨悚然。
再说回我看完第一遍之后对这部电影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部在讲抗争父母(影片里主要是母亲)的故事。
细想一遍这个电影的逻辑:女主不喜欢在马戏团的生活,她一个人的时候画画,用袜子当作小人模拟对话,构建了一个黑白的世界,但是妈妈为了生计和爸爸的梦想要求女主一定要继续杂耍。
女主用近似哭腔的声音喊着不想杂耍,想要真实生活,妈妈说着:你真自私,你哪知道什么是真实生活,我快要被你气死了。
女主顶嘴,我到希望你被气死。
进展到这里的时候女主还喃喃自语模仿者妈妈的口吻说着:你根本不能应付真实生活,傻孩子。
完全是讽刺和无奈的语气,应该是并不认同。
然后妈妈真得生病住院了,女主因此觉得这都是自己的错。
再然后爸爸安慰她不要这样想,但女主应该还是自责的,接着进入了一个奇幻世界,不知道着算不算女主的梦,因为存在一些bug,姑且先称作是梦境吧,梦境的设定就是因为黑公主的出走导致世界失衡,影子侵袭城市,白皇后昏迷不醒。
女主在梦境中自然而然地想要救白皇后,经过各种操作她终于把逃出梦境的黑公主吸回了梦中世界,此时口中喊着:你根本不能应付真实生活。
此处被很多人解读成是女主长大了,她意识是到黑公主的任性害得(梦境)世界末日,白皇后昏迷。
然后她纠正回来一切,世界恢复了,现实中妈妈也苏醒了,随后马戏团转危为安,还变成了最好的马戏团,这看上去是个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
可如果真的这样解读,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潜意识地接受了女主妈妈的病就是女主气出来的,她乖乖地服从听话,重复着妈妈说的“你根本应付不了现实世界”妈妈就苏醒回来了。
如果没有做这样的梦,纯现实讲述这个故事恐怕很多人不能接受吧,女主的确叛逆,在关于自己做什么争夺这份主权的时候,她和妈妈吵架了,然后妈妈生病了,为了妈妈健康,女主屈服了,最终也继续留在马戏团了……这样的故事合理吗,这更像是一场妈妈利用女主的自责而取胜的更加自私的胜利吧,也许发生在现实很多人会说这是一场道德绑架。
最可怕的是我看到有一条影评说以后要给自己的青春期孩子看,或许从母亲的角度理解,女主的回归的确是好事吧。
说说梦境里的黑白皇后,黑皇后大家理所应当地看到:她吞噬城市、引发动荡、强行给女儿换衣服。
在女主和黑皇后辩白的时候女主说,黑公主不是你的宠物,让她自己做选择不行么?
黑皇后直接地拒绝了。
可以看到她代表了母性里面很强的控制和占有欲的一面,是一个忧心的、负面的母亲形象。
而梦境中的白皇后,中间苏醒的幻想提示了女主不要放弃寻找丢失的东西,还透过白皇后的仆从表示了是黑公主从白皇后这里偷走了符咒导致世界失衡,白皇后昏迷,是一个温柔的受害者的形象。
可以看出,从这个梦境的设定来看,白皇后不管有多么强大,只要黑公主想要离开这个世界,黑白皇后统治的两个世界就会混乱,她设定的就是黑公主不在,那么世界崩溃,只有找回黑公主,白皇后才能苏醒,这不是一种有缺陷的制度吗?
这个世界本身的设定难道不就是女主因为自责而设定出来的体制吗?
她通过努力,拯救了世界就相当于在错误前提和假设下论证出的看似“正确”的结果啊。
再说几个小隐喻首先是范伦泰,这是女主在最初用袜子讲故事时候就拟好的名字,却在梦境中梦到了,随后又在现实遇到了一个同样的人,女主说他是服务生,他惊讶了一下不置可否。
这里先不讨论是否是强行同一人,但说一下诡异之处:首先妈妈开头和女主吵架,说到外面有孩子想进来(进马戏团)呢——范伦泰就是想进来的一个。
再说梦中女主找到镜子面具和范伦泰逃跑途中,范跑着跑着看到个大果子就不跑了,停下来吃果子,然后莫名其妙出来了一个老太太,说这是神圣之人,吃了以后看见未来,会写成书。
这一段除了范伦泰梦见自己逃出梦境成了现实世界的服务生,为之后相遇做铺垫,为啥还要强调写书呢?
写什么书?
女主手中拿的那本小红书,老是在重复听妈妈的话,这有没有可能是范伦泰看到未来之后写的呢?
他在梦境中就不断提到自己是重要角色,先是为了黑皇后的宝石背叛了女主,后来又回到女主身边;在面对黑皇后的侵扰时候,他又拿出了自己的塔楼,为什么是塔楼,为什么是他有塔楼?
他又为什么不断重复自己和塔楼吵架,但自己不肯道歉,最终不得不道歉了,塔楼才出来救他?
这个设定是怎么个意思?
时间线拉回影片开头,这座塔楼是女主话给妈妈祝愿她早日出院的贺卡,就放在妈妈病床前。
而女主在看望妈妈时出了个小插曲,她昨日送给妈妈的水果不见了,还怀疑时隔壁床铺的老奶奶吃了,那么梦境中出现告知女主吃水果的是个神圣之人的老奶奶,到底是不是现实中的这个老奶奶呢?
现实中妈妈否认了说,水果不是老奶奶吃的,那又是谁吃的呢?
是不是在暗示,范伦泰其实才是吃水果的那个人,而老太太是在告诉女主,吃水果的人写了这本书,书上反复提醒女主要听妈妈的话。
会不会范伦泰其实是妈妈的卧底呢?
而影片中结尾在现实中出现的范伦泰最开始也是先和妈妈打招呼说要加入马戏团,但会不会他其实早就在生活中出现过,妈妈吵架时说的有人要加入马戏团会不会是他呢?
然后让女主和他产生感情从而留下女主呢?
为什么白皇后在梦境中说,这是我的梦,女主认为这是自己的梦,但现实是,女主做的梦境包含了她画作所到之处,这一点从她最终在楼顶醒来可以看出,她确实是实现了一场穿越(排除她梦游的可能),那这样说的话,妈妈病床旁边的画面是否具备让妈妈入梦的能力呢?
另一方面从时间线看,女主是晚上睡觉,妈妈要第二天做手术,奇怪的是做手术的时候爸爸和女儿都没有去医院,而是在顶楼接到电话得知妈妈苏醒了,如果把梦境单纯归结为女主做的“梦”那么,她位移的能力显然只能是梦游的结果,(因为她最开始遇到范伦泰的地方从影片来看并不是顶楼)而如果真的是做梦,为什么妈妈第二天手术,没有人叫醒她,而是醒来就得到妈妈手术已经成功的电话呢?
所有不合常理的现实部分都让我更愿意相信,这并不是我们平常做的梦,而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异世界,但并不是女主理想的可以自由控制的真实世界,因为可笑的是,无论在现实还是幻境,妈妈的存在都是要控制占有女儿。
女主在现实想要逃离这种控制,妈妈生病住院了;黑公主在幻境想要逃离,白皇后昏迷不醒世界要崩溃了。
最终的结果是黑公主回归异世界,而女主口中念念有词:你根本应付不了真实世界,那一脸的义正严辞越发酷似妈妈了呢。
再放几张有些诡异和莫名的图吧
剩最后一页的时候,女主突然说了一句,如果这一页是错的呢?
导演借女主的口到底是在表达什么呢?
范伦泰说到自己妈妈的语录……什么世界就是狗咬狗巴拉巴拉,这剧情里主要的斗争就是女主要争夺回自己的世界把黑公主召唤回来,范是在鼓励女主不要放弃找镜子,但是想想她真的找回了自己的世界,她就算是战胜黑公主了么?
在这之后范又补了一句,但她其实不是我妈妈,是她和另一个男人买了我。
我觉得这电影里面有很多细节,包括梦境中出现的鸽子兽原型在现实中就是马戏团的这位:
可见导演把梦境中的很多东西都还是设成有参考原型的,确实是想象力丰富,但也不是完全天马星空,同样很多台词的设计也一样,所以我不相信范伦泰的台词毫无意义,他没事提什么他是自己妈妈买回来的是什么意思呢?
总之很多细节之处都隐隐透露着怪异,我越看越觉得这反而像一场阴谋。
写这个影评并不是想说,妈妈们都是控制狂,对女儿所做的一切就是阴谋,只是觉得有趣的是,这场电影明明通篇看下来充满压抑,最终却得出这样一个回归的结论,而大多数影评又都认同的是女主应该成长,妈妈是对的,越是这样越反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胁迫感,电影本身到底有无此意我们无确定了,又或许它的本意是正面积极,却在逻辑和各种隐喻上反而凸显了阴谋,这大概就是一种在探讨道德伦理问题时出现的AB面吧。
这是一部充满爱的电影,和‘千与千寻’一样,让我在心灵被世俗负面影响下,如同沾满灰尘的城市被细雨夜晚温润了。
夜晚那喧闹背后深沉的宁静,都被这雨烘衬出。
乘着夜幕赶路的行人,是否被疾驰而过的车辆溅了一身。
楼下借火点烟,随意聊天的人们,用不知哪国语言为雨的乐章添加点跳跃的音符。
童年多少个夜晚也是这样,静静在窗边听雨,那雨滴敲打车棚,点击树叶,跳过窗台,湿润了妈妈种的茉莉花。
都江堰的雨,借着青城山的灵气,孕育着日本动漫里清纯的剧本。
成都的雨,洗涤都市人浮躁气息后,灵动中,小家庭温馨的晚餐,儿时玩伴仲夏夜过家家的结婚誓言,跳入草丛捉蚱蜢。
BRISTOL 的雨,充斥着英伦摇滚的妖娆,高筒帽绅士路过白天花园夜晚幽深的墓地走廊,回答道,他们都是我亲戚。
Nobody did that.而mirrormask 里女孩和她爸爸那可爱的英式口语又到底来自哪个城市。
同样是拯救父母,或者母亲,如果说‘千与千寻’是宫崎骏用柔美线条勾勒,缓慢节奏诉述,彩色颜料渲染,一个日本小女孩坚韧,善良,辛勤劳动改变世界,那镜子面具就是英国小孩幽默涂鸦,玩具小丑,天马行空,不畏世俗,追求梦想的惊喜礼物盒。
相比下,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最后结束终于让人震撼。
艾薇儿叛逆甜美的歌声,伴着梦境植物的延伸,魔法般花朵绽放在屏幕。
3D的ALICE IN WONDERLAND ,给我21岁生日一个完美谢幕。
这是一个成人的童话。
克里希那穆提提到过,睁开你好奇的双眼,如同儿时般兴奋地观察这个世界,你会觉得到处充满惊喜。
苏菲玛索最近接受采访时说,Its in my nature to find why the things in this way rather than to figure out how it is in this way.如果你看着部电影,在某个细节觉得为什么这个英国小女孩会这样想问题,那你就已经渐渐和所谓的世俗同流合污了,你也曾经这样看待过这个世界,只是10年,20年以前。
现在写一封寄给给10年后自己的信,那时的自己会怎样感动?
这片子一路看下来都很漂亮,想象力天马行空。
以一位正处叛逆期的小女生为主角,描述人在成长过程中其内心所要面对的善恶选择,充满童趣。
同时很自然地包涵了西方文学中“救赎”的母题。
缺点是剧情比较一根筋,以“单薄”来形容并不为过。
总之,形式大于内容,但值得一看。
故事普通了点,从小姑娘进入梦境之后那幻想的世界就开始异化。
精美的画面是最受推崇的地方,Close to me的魔音是亮点。
在灵魔臆想的世界里,能保持头脑清晰是相对难得的。
黑暗和光明的俩女皇对比相对明显些,但黑暗和光明这俩小孩还真没啥区别,反叛和较劲是成长的必要,都尽力从茧中突破而出,过程一样的挣扎和煎熬;挣脱束缚后,成蝶成蛾只是结果。
完全的天马行空。很喜欢女主角。
20081213,这是我看过的差的电影里最扯淡的了,CG做的赶上画皮了
能看出梦境给了导演不少灵感来源,并想以魔幻诡奇的画风述说一个平凡的哲理。但整体看下来,堆砌而滥用的特效讲真让人有点儿烦。尤其是带有暗角和发光的滤镜般的镜头显得不慎高级,很多情节也挺玛丽苏的,看个热闹还行。总之,于我而言,属于不是处处看懂,却也不会想去再看的一部作品。
不喜欢不好看啊啊啊,魔幻色彩太浓而忽略故事情节
Dreams only get you that far, after that you need cash. (╯▽╰)
没看完,无聊型
细节迷人。
说不出的感觉,仿佛是有很多道理包含在里边,但是又被搅的很混,整个色调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所以想给两颗星但是看在尼尔盖曼的份上……
黑暗现实哥特版爱丽丝梦游仙境
空有其表。
场景厉害啊 做成类似疯狂爱丽丝的游戏应该挺好的吧 剧情实在太难看 一年后又翻出来看完 20181229、20200106
看完像做了一个梦。有些像Tideland。人偶换装那一段相当美。
一人推荐的,看的老不是清晰版的。
circus!
萝莉很萌
four stars for concept and visual effects
喜欢这种奇诡的风格
这个故事难懂?我唯一不满的就是有些对话稍显直白。
没什么耐心看完
想象力很奇特,画面很绚丽,情节上就小儿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