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离真理越接近、当他掌握的知识越多,他也会感觉高处不胜寒,孤独、寂寞。
影片设计了一段经典的“谈话治疗”。
尼采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的思辩、并在心理大师弗洛伊德的催眠疗法下使布雷尔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珍惜已经存在的现有幸福生活。
关于病情,并不复杂,布雷尔爱上的是欲望的本身,贝莎不过是一个载体,在她身上他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欲望,何况贝莎是一位善于撩拨男性欲望的女人,他会对每一个心理医生说:“你永远是我唯一的男人。
”人要实现欲望必然背弃伦理、道德。
当他失去妻子孩子时,他一无所有。
没有了心理大师令人尊敬的职位、没有了贤淑善良的妻子、没有了可爱的孩子们的幸福拥抱,与其美其名曰:得到了自由,不如说在落魄地游荡.....存在主义哲学的确晦涩而深奥,由于我并没有对尼采的著作进行过通读和精读,因此在故事情节背后,以及影片的经典台词中,也许有更多没有深刻挖掘出的思想内涵。
仅有慢慢学习和领会了,按照尼采的话说,伟大的思想往往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探寻到伟大的思想。
“千帆”组织的一场电影,我莫名而去.是播映[当尼采哭泣].进来也看到”千帆”自己对自己的思考,很桎梏地在怀疑自己的想走的路与正在走的道路上的冲突,乃至想法较单一化,刚好这样的一部影片或多或少能帮助或是警示自己思考的方向与定位.也能起到一些作用的.入场时我迟到,因此留低座位时已经开播了一小节.但约莫能理解出个大概.影片开初的时候反复地提到一个词:整合.是因为医生布雷尔是抱着一个目的性去治疗大师尼采.但可能只是尼采当时的名声噪起,而非了解而不能治愈.因此,布雷尔需要整合,整合尼采存在式的诗歌般地思想,以利于对症下药.而一开始提出的,也是当场被预言为现代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方法:谈话治疗.而整合的具体对象是在于对行为准则的整合.即产生出一套可循的路子.就如现在的律法,指导方针,SOP等.都可以这样来归类.继而是在治疗开始时候对事情的发展做不断地假设.即不断地切换镜头,更换场景.在这方面没有影片[罗拉快跑]做得好,后者对于假设的切换能做到很纯粹地重演情节.而该部影片采用的也是纯思想假设,就是不抱目的性地假设,不会为着结果的更好方面而去假设,亦不会朝着结果的反方面去假设.只是在于事物的表象展开,对发生的状况进行场合的变更,或者是年龄段的变更.从而冲击大脑中的思想变动.这一点,很像王小波先生的作品文章.进行反复假设,演绎,再假设,再演绎.因此过程非常之精彩.影片中采用的音乐更多的是交响乐,因为播放单一音乐时的背景人物往往只是1-2个人的场景,而争执与吵闹预示着音乐是能激起某种情绪化拨动的,而交响乐的存在则让较多人数的情绪整合.就如尼采疯狂地指挥着挥瓦格纳音乐的场面,他表现很极端.可能是瓦格纳的音乐是极度受叔本华先生的思想影响,而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而更甚的是尼采自己本身就是当时反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激昂的演绎场景可见一斑.影片中还提及到的一种治疗方式是对现实进行否定.就如对自由地思考.布雷尔医生就一开始就自问,如果像尼采这样活着,没有家庭,没有责任,那能给他的定义就是自由.后来布雷尔也有直接向尼采讨教关于自由的问题.直到布雷尔自己离开现有的家庭.因为他也将自己的生活现状进行着否定.看片的时候我想起着 The Eagles 的歌曲[Desperado]“And Freedom, oh Freedom well, that’s just some people talkin’ “,不禁自己对自己笑了一下.以上这些是当场写下的零碎.无耐着观众有人吃面,有人凌乱地唠嗑.我没看完结尾部分径自退场.想起”千帆”近来不断地重新审视着自己,想起自己曾站在起跑线上(也没有去和别人抢着争先),却往着自己曾经看到的道路上一度跑偏.而后又看到他的关于[当尼采哭泣]的影片评论,不禁黯神起来.我以为的精神领域的研究在于对人,对事物表现状态的分析,而非对心灵的分析,因此那在一定高度时无章可循.但可以做的是揣测他人的心灵,夺度他人的想法.这,即可进行精神分析和研究.因此,在这个领域,自己对自己的深层次的思考也是需要避讳的,是禁忌.你无法想象着自己需要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因为人类探索自身的方向之一也无非是”人从哪里来,为什么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至于我自己今天晚上吃什么当然是可以自我商讨的)回到影片中去,弗洛伊德的出镜让我冷不丁了一下.因为我对他的理解执着与他对”性”高度的认知.包括他创立的”自我,超我”等意识.而我谨记着的他的思想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来源于对性的探索.这可能是他理论的最高高度,所以我紧紧抓牢的是这个.影片中弗洛伊德的学生对尼采进行催眠,一并同事提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概念.这对于存在主义的尼采来说是很大的冲击.意识的存在性与尼采土生土长的存在观点能较融合,但是无意识的状态出现后不断地冲击着意识状态生活,也同时冲击着被催眠状态下的尼采.这…我偏执地想到这里面有着寓意,但我说不出来.想起影片伊始,布雷尔要求尼采给彼此相互治疗的时候,尼采说着:我只是个文人,但不是医生.我嘴角微微翘起.来源:http://net.hiing.net/2010/08/when-nietzsche-wept/
完全就是是大师版的心灵捕手,而且还是互捕。
尼采和布雷尔,这两位大师的灵魂近身肉搏,企图拯救对方,战胜对方 可以预料到,那必定是一场徒劳。
正如耶稣所说,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
精神战争本身,就是如同地狱一般的存在。
好吧,来说说电影本身。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莎乐美没那么浪,像个虚有其表的傻女人。
里面的女人都是非蠢即泼,男人却都光芒四射,看来导演或编剧对女人比较有戒心。
尼采的样子比较怂,同我想象中差距较大。
居然还出现了弗洛伊德,戏份太少,而且也未免太年轻。
看得出导演很有野心,想法也很多。
他在电影中填充进太多东西,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在拍电影。
他希望在电影中表达出深刻动人的东西,但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技巧。
有些微妙的地方处理的太粗糙,仓促的让情绪来不及发酵,所以难以产生共鸣。
侯孝贤说:“电影的美应该放在酣畅呈现浸染透了的片断中,无需向谁解释”。
电影不应该妄想呈现整体,而应竭尽全力去酣畅表达那个能够令观众联想出整体的,被整体侵染透了的片断,然后从片断中,让观众自行编织出整体。
这样的片断可以很少,但要丰富真实,那么,这个整体才会庞大宏伟。
而这部电影,导演的问题就在于,他不懂得片断的价值。
我对台词中的比喻句通常很敏感 比如:一旦他信任你,就会像一只蒸熟了的蛤蜊向你敞开。
这一类的句子很多,是这部电影值得注意的细节。
也是因为如此,我给这部整体失败的电影打了三星。
现在开始试着把一些零碎的想法都记下来。
哪怕完全没有可读性的,目的只是为了训练手指如何跟上大脑。
训练自己像说话一样的写作,不要结构,不要逻辑,不要语言的精密。
能这样写作真好,能感受到有一个自己,始终陪伴着自己。
尽情的同自己说话吧,尽情享受孤独所给予的所有感动吧。
生命令人如此目不暇接,每一秒钟不可能被浪费。
只希望能来得及用文字做画笔,记录下生命中的每个有光的瞬间。
记住,我就是这样一步步活下来的。
当你的思想到达一个高度,你会发现你自己是孤独的。
周围的人不懂你,周围的人是媚俗的,他们大部分充斥着大同小异般肤浅的人生态度, 他们追求着在你认为毫无意义的生活。
没有人了解你。
你虽然是自由的, 但是内心充满着深深的孤独。
当你在抱怨自己的人生被现实所限制时,你开始想象,如果你曾经的选择不是成为现在的你,你的人生会有如何美好。
可这只是你的想象罢了,没有任何人生是完美的,在你想象的过程中,你终究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光彩面。
你崇尚自由,不屑于被现实中的责任和负担所拘束,你觉得普通男人的世界里被妻儿带来的责任感束缚,你觉得高尚的人生是自由地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是你内心里深深惧怕着一个人孤独终老。
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是完美的,所有想象终究是想象,你所向往的总会有弊端,这就是生活,你必须面对。
我觉得这部片表现的布莱尔的各种噩梦很特别,特别到让我真正感受到恐惧。
这与现在的惊悚片完全不同。
惊悚片通常虚构一个阴森的场景,透过音乐灯光让你感受切身的恐惧。
可是这一个个噩梦像是完全真实地存在在你的内心里,你的恐惧来自于你的内心。
你的噩梦为什么如此恐怖,恐怖得荒谬,虽然是有一定的夸张,可它们真真切切地反映出你的心理状态。
每一个梦中的让你惧怕的场景,都一定是真实的自己不敢触碰的。
好电影。
我会想要把原著看了,然后把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一看。
《尼采哭泣时》:当卡门爱上埃斯卡米里奥 ■文。
火神纪。
需求;渴望;妄想;满足。
人物真实;情节虚构。
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大师的意淫以及对那个时代的窥私欲望。
——火神纪。
题记。
卡门爱上霍塞,然后又爱上埃斯卡米里奥,以致最后死于霍塞的长剑之下。
卡门之殇并不在于卡门,而在于霍塞。
当我们依旧还深爱着的情人另投他人怀抱,如何经过那个暗淡的悲戚时光,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同霍塞那样暴力,然而他们所有的绝望而伤痛却如出一辙。
在适当的时候遇上适当的人,爱情就发生了;而在不适当的时候遇上不适当的人,也许,将要发生的只能是悲情了。
卡门之死是死于爱情;而卡门之殇却永远地留给了霍塞。
与其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阿曼德·阿山特(Armand Assante)饰演的尼采与Ben Cross饰演的布雷尔医生两个人间的故事;不如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同病相怜的霍塞一起度过了卡门离开后同样艰难的悲悯时光。
当卡门爱上埃斯卡米里奥;然后离开。
当霍塞遇上霍塞,故事的主角不再是卡门,也不再是埃斯卡米里奥,而是两个相互慰藉彼此关心的霍塞。
这就是这部电影它给我们所讲述的故事了——两个霍塞间形而上的友情。
每个人的爱情模式也许都不尽相同,但是从宏观角度上看,所有的爱情似乎都惊人地相似;尤其是那些伤感的爱情故事。
当男人爱上女人的同时女人也爱上男人;这就是爱情了。
如果这两者没有同步,这就是伤感的爱情故事了。
当尼采爱上罗·莎乐美,莎乐美也为尼采而着迷;然而,这不是莎乐美的爱情模式。
为什么拒绝尼采的求婚,不是因为她不爱他,而是她希望去了解,不愿意被征服。
尼采也许并不需要去了解那么多的内情,在他看来,莎乐美曾经爱过他,然而现在她爱上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在这部电影里,尼采的哲学理伦以及留给后世的智慧都用不上了,他仅仅只是一个被卡门抛弃的霍塞,跟任何一个绝望的男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孤独、走出孤独的渴望与尝试、失望;随之而来的常常会是绝望。
在十九世纪的维也纳,浪漫之都的谈话疗法也许更接近于现代的心理治疗;那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治疗的雏形。
然而正是这个雏形拯救了尼采。
布雷尔也有一个属于他的卡门;那个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安娜·O。
“你永远是我生命里唯一的男人”,当一个女人向自己的医生坦露自己做过的那个梦,梦见自己与医生做爱,医生会不会都如同布雷尔一样欣喜若狂。
布雷尔的这段情感似乎总是停留在梦里。
安娜·O的梦,或者他自己的梦。
与尼采的狂放不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布雷尔的小心谨慎与一成不变。
然而,从心理上来说,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渴望爱,渴望被爱上,渴望拥有,渴望幸福。
布雷尔也许是一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他所渴望的一切其实他都已经拥有了;而安娜·O对他来说,也许是他那一成不变的乏味生活里唯一的宣泄之途。
尼采医治布雷尔的灵魂,布雷尔医治尼采的身体;这被当成一个交易而开始了两个人形而上的交流。
露天咖啡馆、公园的树荫下、湖边、萧瑟的墓地、炉火边的沙发,一场又一场关于爱情、肉欲、生命、自由、孤独、堕落的对话开始了。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导演也许只能算得上是中规中矩;但是从台词的文学性和哲理性来看,这也许是一部值得看上许多次的电影。
在雷雨的背景声中、在午后阳光的轻风里或者在炉火烧开木材的噼啪声里,所有的那些争辩和谈论引用了多少名言警句。
救治,或者相互搀扶着度过人生最阴霾的时光;我最亲爱的朋友,我想,尼采的眼泪是因为他不再感觉那么孤独而无助了。
布雷尔的梦境掺杂着达利油画里的荒诞;弗洛伊德的存在也许正是这种荒诞所在的真实。
坠落、棺材、死亡、性、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情人的身份置换、危机、湮没……等等这些所有在弗洛伊德著作里常见的意象都被搬上了这部电影的镜头之中。
而布雷尔被弗洛伊德催眠了之后所经历的那场梦魇,也许是他内心深处对于幸福的最后抉择。
爱和欲望也许并不是最真实可信的宣泄之路。
布雷尔所渴望的是童年时代母亲的离逝,以及自己没有半点意外的人生轨迹可能有的偶然。
尼采曾说:人生,我们竟究是在经历人生还是被人生经历,我们是否选择了我们的人生或者被人生选择而盲目地听从。
安娜·O只是布雷尔对自己已经年介中年的最后守望,不再顺着自己应该有的轨迹继续走下去,自己选择的人生将会是什么样子。
也许,或多或少,任何人都曾有这样的渴望。
只是在一成不变的布雷尔身上,这样的欲望只能通过其它方式折射出来。
我对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幕并不是尼采哭泣时的那场对于孤独和友情的华丽演讲;而是他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弹钢琴。
从现实陷入了沉思,然后回忆起莎乐美和他最美好的时光,最后彻底地陷入了疯狂。
他爬上了钢琴之上,手臂在空气中挥舞,指挥着他妄想里的那个乐队。
最初的安魂曲;安魂,却是安谁之魂。
这是尼采妄想里最孤独的演奏。
所有的悲情以及煽情加起来也许也不如这一幕如此感人。
莎乐美就站在他的脚下,叫唤他;可是他什么也听不到。
这是最疯狂的孤独,一个人,听着自己脑海里的声音而不闻身边的其它声响。
也许,这一幕是所有对孤独写照最形象也最深入人心的;歌剧《卡门》穿插在这一组镜头之前,在我看来,从配乐到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那近乎歇斯底里的悲愤叫喊,这组镜头所透射出来的是那种足以刺痛人的孤独。
卡门之殇。
当卡门爱上了埃斯卡米里奥,霍塞又该如何呢。
布雷尔与尼采似乎都在这段阴霾时光之后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路。
我记得布雷尔最后脸上那轻快而释然的表情,我也记得尼采那双通红的眼睛流下的那两行混浊的泪光。
卡门之殇也许并不一定只能依靠血泪来清洗;比如布雷尔,比如尼采。
这部电影至少开始让人思考。
生命,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究竟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一切决定了我们之后的经历,还是我们真的把握着自己的轨迹而自主地经历着。
我们是否继续延续我们从不曾活着的那种麻木的感觉。
电影并不曾给我们最后的答案,尼采选择了自由之门,而布雷尔则选择了解脱与责任。
生命的意义也许并不只有一种方式;我们没有办法去判断这两种选择最终的意义是否哪一种更符合自我的渴望。
然后我们至少开始思索,这也许是这部电影在人文意义上最后的积极意愿了。
2008/01/28;丁亥年癸丑月丁卯日。
五九第2天。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When Nietzsche Wept ■译名:当尼采哭泣 ■导演:Pinchas Perry ■编剧:Pinchas Perry/Irvin D. Yalom ■主演:阿曼德·阿山特(Armand Assante)/Andreas Beckett/Ben Cross ■国家:美国 ■语言:英语 ■类型:剧情 ■片长:105分钟 ■发行:First Look Home Entertainment ■上映:2007年7月7日(以色列) 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803152136561
真理是由非信仰和怀疑论而来。
是我们创造了上帝,我们又一起杀死了他。
上帝死了。
尼采承受着最深切的绝望。
真理是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你说上帝死了,而不是从不存在?
在人们的生活中,上帝已经不再作为一种衡量的力量。
如果上帝死了,任何事情都被允许了,没有道德,没有规则。
人是必须被超越的。
人必须向神人进化。
身体的健康和社会和心理的幸福是分不开的。
我发现瞬间野兽般的快感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数个小时的自我厌恶。
因此,这种兽类的快感并不属于我。
每次我尝试与他人建立桥梁,我都被背叛。
他把积极情绪的任何表达都理解为权力的交出。
这让人几乎无法接近他。
我的目标是用十句话说完别人一本书说的。
——我无家无妻无子,我对任何人都没有义务。
我没有压力。
——你极端的孤独本身就是压力。
——伟大思想者自己选择友伴让它疼吧,让它疼吧,你会觉得好些。
任何东西都不能阻碍你内在的超人的生长,如果肉欲拦在中间,那么肉欲必须被克制!
如果你需要生长的喜悦就得准备受一些痛苦。
看这树,如果它要获得这骄傲的高度,就需要雷雨天气——人的认识创造发现——但这些从痛苦中来。
尼采他拥有比任何人都敏锐的关于人类的认知,我想,他也许可能是至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让他帮助你,你才能最好地帮助他。
当死亡悄然逼近,生命的价值却会增长,你必须学会说是,对生命的每一刻说是,要热情,有自由思考的精神,超越你的界限,请做个超人!
做个男人,别模仿我,做你自己。
想象你想要的生活,继续想下去,然后你会看到过程,结果,然后你会醒悟,然后你就可以“过别样的生活”了!
孤独只在孤独中存在,一旦分享出来,它就蒸发了
就像《情遇尼采》这本书的序中所说:尼采不需要辩护,而是理解。
历史上只有弱者才需要辩护,而尼采不是弱者。
这部电影,将尼采下降到怎样的一个层次?
我也不是说要将尼采抬到如何一个虚无缥缈的境界,只是,这部电影里,谁真正抛弃了信仰?
无非是重新审视了信仰下的生活,生活乏味,而信仰鲜活,而那个主角正是重新在信仰下找到了生活。
他打破了多少?
不过是生活。
有人认为尼采说“上帝死了”是悲伤的,他想让人们再找到上帝。
相信这也可以是拥护者的说辞之一。
那强力意志的绽放呢?
最终绽放到了家庭生活了?
最终绽放到一直以来的无聊和忍受了?
主人公若是真遇到尼采,有如此这般的一段交流,他能获得的永远只能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愤怒与嘲笑。
这部电影或使人感谢尼采,就像西方国家感谢马克思一样。
马克思帮助他们摆脱了经济危机,“尼采”解决了人们的人生问题。
但是,不论是尼采还是马克思,不过是被人把自己学说中有利于他们的东西拿来用用,而那些不利于他们的,他们会装作没有看见。
或许,这部电影改成一个人看着尼采的书,有如此这般的感受,那反倒无妨,任何人可以用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尼采。
但是当遇到尼采,还企图有如此的感动,那简直是妄想。
再说说弗洛伊德吧,一个基本被心理学界抛弃的人,一个开创者,而非奠基人,当然了,奠基人也被心理学界“抛弃”了。
多好玩的一个学界。
若真如电影所说,他能有机会接近尼采,估计他会是第一个疯掉的人。
弗洛伊德一直不看尼采的书,因为他发现自己所谓的原创早就被尼采说透了。
一个可悲的人。
或许这部电影应该改成:当弗洛伊德在哭泣?
这个弱者需要辩护。
看了这个电影,像是跟神对话了105分钟。
每个人都是病人。
我们一直在跟心里的自己做斗争,迷茫,失落,孤独,恪守。
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轨迹,自己心里生活的样子。
尼采如此固执而忠于内心的世界,他的狂妄、自大、敏感、恪守⋯⋯需要多大的勇气去不同,去面对孤独。
当一切释然,他的压力,窒息得以释放。
那个流泪的场景,真让人心碎。
当医生邀请他:来我家吧,一起吃饭,见见我的妻子和孩子们。
尼采却说:不,我还依然坚守自己的生活,这违背我的初衷。
我们为彼此疗伤,但是是时候分道扬镳了。
在尼采出门的瞬间,放下重重的黑色行李箱,跟医生说:"We are friends but become strangers to each otherThis is what it out to be.We have two shipsEach of them has their goals and courses.And finally we have to become stranger to each other.Because this is the law, we exchange subjects.而他释然,用温情而释然的眼光注视着尼采,回应他"Have a safe journey, my dear friend."很赞的场景,很赞的背景音乐,很赞的情节。
友谊是我们坚实的彼岸。
所以我们需要朋友。
而一经到达,我们就注定成为彼此的过客,踏上各自的征途。
仅有一次的生活和生命。
值得我们坚持梦想,恪守孤独,热心拥抱。
The movie When Nietzsche Wept directed by Pincha Perry is actually adapted from the same title novel by Irvin Yalom. The plot has its focus on the psychological therapy of Dr.Breuer. The process of the therapy step by step reveals the theme that sometimes people live in a paradox: they live in conformity to the society; they always depict the different life as a colorful life and covet that style of living.Dr.Breuer, a traditional and conservative man lived a peaceful life with a comfortable salary and caring wife and 3 lovely children,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any people. He held a contradictive thought between breaking up for a new life and continuing his prosaic but save routine. On one hand, hidden behind the peaceful life of Dr. Breuer was the desperate desire for a different life. Though he had an admirable reputation and a good fortune, he was not satisfied, for he suffered from the longing for Bertha, who was once his patient he fell in love with. On the other hand, He had a strong sense to observe to traditional code:" My goal is to fulfill my duty to my wife and my children." It made him dare not to cross the line even with a step.Under Nietzsche's guidance, Dr.Breuer started to find out the truth of his life, and he gathered around all his courage to escape from his fetter and though he accomplished his odyssey only by hypnosis, his courage is still admirable, for few people can be as brave as him to fight against social pressure. Enlightened by Nietzsche he realized that he lived his life by following the expectation from the society:" I never chose goal". They were just there like an accident." He started to understand with pain that he actually lived the life he was supposed to live:" I've had a sudden and painful understanding of the obvious." In his hypnosis, he saw himself abandoned his wife and children with great sorrow and sought for Bertrha, but his perfect illusion of Bertha was blown up completely by catching sight of Bertha being with another man.A rebirth in soul follows that experience. This time, Dr.Breuer chose the life to stay his family with the true will from the deepest of his heart. He hug his children with the most real smile. He talked to his wife with the softest voice. He began to enjoy his life by his own choice.A man who really lived is to live a life he chose. In the movie Dr. Breuer conveyed this idea explicitly. In our daily life, how many people can truly live a life as they choose and how many people are still living in blindness and floating with the wave aimlessly? The aim of this movie is to push people into rethinking of themselves. Life is short. Nobody afford to waste. True, this movie is worth savoring in the cinema. Dr. Breuer's experience can bring resonance to the audience. By watching Dr.Breuer at war with himself, the audience may also accomplish a revival in their mind.
we are more in love with desire,than the desiredI am facing death without having lived my life.Isolation existsonly in isolation.once shared, it evaporates.We'll have friends, and have become strangers to each other.This is as it ought to be. We do not want either to conceal or obscure the fact as if we had to be ashamed of it.We are two ships, each of which has its goal and its course.We have to become strangers toone another, because it's the law to which we are subject.
跟《维特根斯坦》一样,都是在用鸡毛当令箭。
在我看来只有片尾是合格的。。。
第一次看到一个跟小说几乎一模一样的电影,作者实在有点恶趣味,就要看强人被情感折磨到崩溃,另外这个故事也完全是杜撰出来的,跟尼采生平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电影弱化了布雷尔为打开尼采思想的战略也同时弱化了尼采运用哲学的抵制。这让思想互动产生的火花消逝了不少,也使整个电影更像布雷尔自救的一场征程。总体来说略微有些文不对题。太多背景和人物关系都摆出的略微简陋甚至替换了概念。而我更想不到这片子是07年的。强烈推荐小说。
在天津回长沙的火车上看的 并不是史实的真实还原吧 不过还是引用了相当多尼采的语录 简单粗暴点的说 这鸡汤味道儿不错 是因为有这书然后偶然发现了这电影的 里面的佛洛依德真帅 但是尼采对于女人的一种偏见还是不敢苟同 谈话疗法在现代还是很流行的呢 接下来准备读 如是说
尼采让那些伟大的论辩变得窘迫上帝的死让我们去更深的思考对爱和事物的痴迷痴迷后的颠覆崩溃最终已决裂而告终为所爱和事物而奔赴然而摆在面前的尽是一片失望拼命的让思绪往回拉停留在一个可能的原点醒来了才知道是一场迂回的催眠学会更加珍惜现在学会彼此关心和爱护他的思想太大大的每天都在颠覆我们彼此间存在的意义
分明就是两个情场失意的老男人在敦伟大基情,却搞得信息量很大的样子!!
算了,导演,我看你还是去导演美剧比较合适~
电影比原著让人失望很多,少了几分深度,多了几分不太高明的娱乐。尤其是红头发的贝莎,完全没有了原著中那种稚嫩且神经质,需要人保护的形象。推荐对电影不满的人去看原著吧。
拍这个人物这种题材真是太不讨好了。。怎么拍也拍不出人家大哲学家的内心戏吧,不是夸张荒诞和磨磨唧唧就可以了的是不~不过有趣的是把几个历史上牛逼闪闪的人物聚集到了一起!费罗伊德在这里好像一个打酱油的奶油小生!
喜欢尼采的人都应该看,布雷尔的无意识是我们集体的无意识,我也曾幻想过另一种生活,但每一次自我选择后的痛苦都驱使我回到现在,现在我明白我向往的不是幻想中的生活而是幻想本身,就像尼采说的:“一直在外面和进去再出来是不同的。”
哲学的艺术化
一个名媛引发的鸡血案
和小说比简直差得离谱,急匆匆地赶进度,除了莎乐美还算惊艳外,这部片破坏了我对小说所有的想象。
拍的太差了,什么都没交代明白。女一的味道符合看书时的想想!唯一的一星给她
哲学大师洞察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尚年轻.尼采说人要死在适当的时候,自己终死于疾病.经历过太多朋友背弃,无人合一完成自我超越,无人共赴同一桥,是朋友终形同陌路.可谁不是这样. 谁终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身缄默.谁终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假装,我忍受孤独的秘密小方法,但我不赞美它。 ----尼采
拍得也太对不住作者了...
可以看很无聊的片子的人,这部是极限看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
今年第一次为电影打了满分。生老病死是我们内心最深切的孤独。当青春逝去,不禁自问,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想抓紧时间体会未曾得到的美好,却同时意味着对既得一切的放弃。医生最后发现,人生真的不值得颠覆,把当下的不完美变成完美,才是圆满的人生。仅言冰山一角。ps。剧中的女人都好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