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全篇笼罩着压抑,悲伤的情绪,一代代上海王在历史的洪流中更新换代,有的固步自封,不接受时代的变化,就如女主,没有变通,有的希望变化,却无人支持,如阿其,最终他们都被时代淹没,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电视剧笼罩着悲剧色彩吧!
记得看这部剧的时候是大半夜,在大学寝室里面,半夜哭的稀里哗啦,室友都吓坏了,问我怎么了,我很不好意思的跟她说电视剧太感人,太悲伤了,没忍住!
以致于现在都不敢再看,当初看这剧完全是为了钟先生看的,现在还是钟先生的粉,五年了,没有了当初的狂热,却没有改变欣赏他的心!
只不过更理性,当初是纯粉一枚,现在是粉两人,高以翔先生和钟汉良先生,没有比较,都喜欢,不同的类型,却都是人品爆表,始于颜值,忠于人品!
最近剧荒,钟先生的剧何时上映?
余其扬,一个念出来都觉得悲伤已经浓得化不开的名字,一个浪漫的 忧伤的 男人。
好几次隔着屏幕,我都试图想用手去抚平他眉间的愁绪。
所有人都在指责他变了,错了,可却从来没有人站在他的立场为他想过。
他比顾惜朝更可怜。
晚晴虽不懂他,却用自己的方式竭尽全力地爱他。
戚少商恨他,却还是一次又一次不忍杀他。
甚至还有黄金麟懂他,对他说 “我没有梦想,所以不像你这样可怜”。
而余其扬呢,他从来都不是自己深爱的那个人的选择。
从小看他长大情同父子的三爷五爷却在认为他变了之后毫不犹豫得选择杀掉他。
他没有梦想,可他更可怜,因为他本只有凡夫俗子的愿望却被带上了解不开的枷锁。
浦江商会这个名号和这里面的人,都是他一生的枷锁。
所以 他爱,可是不能说。
他挣,可无人领情。
终生内敛的爱,一生化尽的愁
呵呵,当然,本文开始之时,还是要解释一下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俄狄浦斯情结在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余其扬是个孤儿,由辛妈妈一手长大。
他说过,他从小一直就把辛妈妈当作自己的亲身母亲。
在浦江商会和一品楼的人看来,常爷和辛妈妈就是一对,虽然他们没有正式结合。
虽然余其扬没有说常爷是自己的什么人。
其实我们也容易明白,常爷就相当于是余其扬的父亲,这是余其扬的身世和常爷在商会的地位以及他与辛妈妈的关系决定的。
在剧中,师爷和辛妈妈多次劝余其扬不要过于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并用常爷的期望来唤醒他振作精神,振兴商会,因为说白了,在黄佩玉出现之前,余其扬就是常爷默认的继承人。
常爷在结婚前,看到余其扬因为小月桂魂不守舍的样子,训斥了他,其实也是他的希望变失望所致。
作为一个孤儿,余其扬有着很深的恋母情结,随着年岁的增大,他已经不好再把这份感情明白地表现在辛妈妈面前。
这时候,小月桂恰好出现,替代了余其扬心中辛妈妈的位置。
我们看到,小月桂刚刚进一品楼的时候,辛妈妈很喜欢小月桂,因为她的勤快和踏实。
后来,小月桂成了辛妈妈的眼中钉,这不仅是因为常爷吃了小月桂做的一碗菜泡饭而引起她的嫉妒,而且还有可能的是,辛妈妈已经意识到小月桂代替了自己在余其扬心中的位置。
不知道编导选择袁立出演小月桂出于什么考虑,但是袁立的形象与余其扬相比确实过于成熟,至少是在开头的十多集是如此。
的确,不管袁立本人怎么努力,她都不像一个刚刚从乡下来到上海的毛丫头。
不过从我们前面分析的余其扬的恋母情结来看,青涩的余其扬喜欢上带有成熟气质的小月桂晓得反倒是一个很顺理成章的事。
小月桂和余其扬的初次相遇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她的巡警的枪口下救下了余其扬。
换句话说,小月桂一开始就是作为余其扬的保护者的身份出现的。
这是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情节,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的生命中,母亲就是我们最初的保护者。
在沁云、秦老板这些干扰因素都被排除或者解决掉后,余其扬和小月桂的感情路看上去要走上正轨的时,却偏偏杀出了常爷这个程咬金。
这时候,余其扬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一个是他敬如父亲的恩人,一个是能满足他恋母情结的女人,无论是从道义、感情还是从实力上讲,他都没有办法与常爷直接对抗。
但是至少在一个瞬间,潜藏在他心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差不多要冒出头了,那就是在常爷举行婚礼时,混进现场的小刘像魔鬼一样道出了他心中的两个欲望:最心爱的女人,最大的权力。
在那一刻,他几乎动摇了,要放下枪了。
小刘抓住了这个时机,给了他一枪,直接延迟了救援常爷的时间。
或许我们可以解释,余其扬这个的犹豫和动摇,正是他的潜意识要留给凶手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自己想做而不能的事情,而他在中枪后拼命挣扎,走向婚礼举行的大厅去做亡羊补牢的工作,正是依道德原则行事的“超我”对依本能行事的“本我”所做行径的纠正。
常爷的死,消解了余其扬几乎要爆发的俄狄浦斯情结。
他内心最大的矛盾没有了,他感到的应是轻松和解脱。
所以小月桂在多年后与他重逢后,觉得他变了,对谁杀死了常爷再没有多大的兴趣了。
这时余其扬的处境,有些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都是要为“父”报仇。
而哈姆雷特一再地拖延报仇行为,有人分析就是因为哈姆雷特的杀父仇人,他的叔父克劳迪斯的所为,正是哈姆雷特小时候想做,而现在潜意识仍然想做的,弑父娶母。
克劳迪斯之于哈姆雷特,不正是要娶小月桂,而又杀死常爷的黄佩玉之于余其扬吗?
我对女主角性格的偏爱大概是被严歌苓塑造起来的。
从葡萄到扶桑到朱小环到苏菲到铁梨花,她所给予的女主角骨子里都有股原始的生命力,这种力量你可以理解为原始的生存本能,也可以理解为馄饨的不谙世事,也可以理解为对生存以外虚无的不屑,也可以理解为不向命运妥协的野心,无论是何种解读方式,这种蓬勃的生命力总是特别有吸引力,而且,最最吸引人的是明明是她们对生命、对生存有着不可遏止的野心,却偏偏又如此混沌与不自知,对这样的女性,大概是毫无抵挡力的。
热爱严歌苓的女主角,于是便热爱一种性格,也就热爱了同一类人,正如《上海王》里的小月桂。
我没对历史做过任何的考证,你知道的,历史这种东西,它永远不可能客观,因此,不妨你在现代化的语境里来解读一段故事,不是说了吗,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上海,仅仅这两个字,就能给你制造很多的文化想象,尤其是在30年代的上海。
枭雄、佳人、烽火连天,爱恨情仇、纸醉金迷、风花雪月、逢场作戏,你想到的所有的美好的、传奇的、荒诞的、惊世骇俗的词都能在30年代的社会里找到注脚。
而这个时代最迷人之处,我想,大概是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在黑与白之间诞生了一场片灰色地带。
枭雄可以是手上染满了鲜血,包括无数无辜人群的鲜血,可以是为了兄弟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脑袋。
佳人,莞尔一笑倾国倾城,可以是风月场上过,裙下臣无数,男欢女爱各取所需肉欲黄金交换的筹码,可以是为了年少时心底的那个穿着打了若干补丁笑容温暖的少年即使翻云覆雨间也能保有一块心灵净土的女子。
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是命运的主人,他们看起来每个人都陷进了命运的漩涡由不得自己选择,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背负着累累血债,他们每个人看起来又都天真无邪。
因而你从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种口吻来讲述一段历史都是行得通的。
小月桂就是这么复杂又迷人的女性。
或者说是电视剧《上海王》里的小月桂。
十几岁的少女因为贫穷,也因为潜意识里而那时候她还不自知的对命运的反抗,去了名震一时的寓所,也就是高级青楼一品楼。
在这里,她有了爱的人,也有了敌人。
她对自己的美貌完全无意识,她又死命倔强,但又天真勤快,她的这些倔强与混沌配搭在一起,让那些脂粉堆里过,过得早就腻歪了的乱世枭雄们眼前一亮,而且要是娶回家的那种亮。
于是这个萝莉就拥有了一个大叔和一个正太的爱。
爱着大叔的女人十几年如一日的等待也没有等来婚姻;爱着正太的女人即使被若干权贵视如若星辰也不为所动。
而这些都抵不过小月桂的粗布衣衫、光洁素颜。
大叔是正太的救命恩人,于是在那场佳人抢夺战里,为了萝莉的幸福,也为了大叔的恩情,正太带着萝莉去见大叔,自己在外面肝肠寸断地回忆着他们在一起的场景。
不知道是萝莉的命太硬还是什么,大叔在娶她的那天死在了婚礼上,从此她颠沛流离,不是物质上的颠沛流离,是心里。
她的野心、她的抱负、她的脆弱、她的坚强、她的生命力、她的无助、她的不妥协,最开始她是想本分地过日子的,后来是命运把她推上了不能本分的船,最后是她抛弃了那个本分的自我,成了完全不一样的小月桂。
这种裂变从她决定嫁给大叔开始。
她去找李姐,李姐以为这是乡下孩子对终身大事的毫无经验的求助,她却轻轻摇摇头说我心里已经有主意了就是来找你说说话,在这个上海滩,不是靠自己的双手就能吃饭的。
李姐惊诧地看着这个力气大如牛,并且完全靠体力活过日子的乡下姑娘,居然第一次主动接住了彼岸的命运抛来的橄榄枝。
大概从那个时候起,李姐就知道,这个姑娘的一生注定不能平庸。
她确实没有平庸,故事的结尾,几百个铁血男儿跪在了她的脚下,喊着我们誓死效忠筱月桂会长。
然而,那个时候,她怀里正抱着她爱了一辈子、最后死在她手里的小正太,中年正太。
她的哭不是低声啜泣,是完全失控的哀嚎,如果那个时候老天正站在她的面前,她大概会把全世界的子弹都装到枪膛里狂乱地向他射杀去。
正太和她之间,像一段穿越的蒙太奇,从他教她写字、她给他收拾房间起,他们就向彼此暗许了心意,只是最后,命运向他们开了个极其荒谬的游戏,他们不知道拐了多大的圈子,才碰到了一起,却物是人全非。
这是他们的大时代,由不得他们做主。
屏幕上曾出现过一段旁白:很多年后,小月桂回忆起这一生的浮沉,是否会记起她在一品楼签下卖身契的那一瞬间,是否会后悔她摁下的手印,可是时间已经不能让她倒回了。
记得当时年纪小,其实很巧合,我在看这部剧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涌着这句话,也一直想着正太、萝莉、大叔,与豆瓣上的评论如此一致。
袁立和钟汉良啊,都是大爱,我对袁立这样的女子和小哇这样的正太真是完全没有抵抗力。
如果当初他们就在一起了,她还是个粗布丫头,他还是个小跟班,过着阁楼里的日子,会不会很美好?
如果知道结局我们还会相爱吗?
会的。
对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情节,我向来支持女主手刃男主伸张正义。
反而在那些戏里,从无有这样果敢爽利的女主。
可对于《上海王》的结尾,我只想问编剧一句:你让筱月桂打死阿其,心里不亏的慌吗?
小月桂与阿其之间,唯一能谈得上深仇大恨的,止有荔荔的不幸罹难。
可那恰恰又不是阿其下的手,一个脑子瘫痪的手下擅作主张伤到了荔荔,余其扬自己都气疯了!再怎么苛求,照《刑法》来算,他顶多背一个间接过失的责任。
你筱月桂替三爷五爷出头,替郑老板徐老板出头,替浦江商会的会众出头,甚至就算是为刘骥出头罢(剧里她都不知道刘骥之死的主谋是余其扬),但对方是阿其啊。
是那个在枪林弹雨中抱着你躲过后背子弹的阿其,是那个你一哭便不管不顾将你藏进他的小阁楼的阿其,是贸然上门忍气吞声为你求人的阿其,是在你投向黄佩玉怀抱时私下帮你倒掉毒茶的阿其。
他救你那么多次,爱你超出廿年,你不报恩就算了,岂能杀人?!
你可以不和他在一起,不怪你,半生风雨飘摇,谁都看得出你最缺安全感,那是阿其给不了你的。
但你同样不够理由杀他,浦江商会何时成了你的责任?
为了他们你去杀阿其?
真是天大的笑话!
我只觉得,最后三集的筱月桂与前面29集不是同一个人。
前面有情有意,后面忘恩负义。
俗称“人设崩塌”。
千禧年 香港在香江这座宁静的老房子里,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稀疏地洒在90岁小月桂的床榻上。
她静静地躺着,眼神有些迷离,却又透着一种超脱尘世的淡然。
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药香,混合着旧时光的味道。
陪伴她多年的老仆在一旁轻声啜泣,泪水止不住地滑落。
小月桂微微动了动嘴唇,想要说些什么,却只发出微弱的气息。
她的目光缓缓扫过房间,落在墙上一幅泛黄的老照片上,那是她初到上海滩时在一品楼的留影,是阿其帮她拍的。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的她,眼神中满是青涩与憧憬,身着朴素衣衫,却难掩骨子里的倔强与灵动。
“阿其……”她喃喃低语,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在她的脑海中,阿其的身影逐渐清晰。
那个带她初入商会的少年,当时虽年轻,眼神里却满是热忱与期许。
还记得初次踏入一品楼大门,那嘈杂又忙碌的景象让她紧张,是阿其轻轻拍了拍她的肩,给她鼓励与安心。
画面一转,常爷的形象浮现。
常爷,那如泰山般巍峨的存在,在后续的日子里成为她生命中重要的引路人。
他的教导与庇护,让小月桂在上海滩有了立足之地,那份如父兄般的关怀,她从未忘怀。
接着,黄佩玉的面容也闯入记忆。
黄佩玉对她的爱,理性中藏着汹涌。
他从不会直白地将爱意宣之于口,而是在细微处尽显关怀。
他会精心安排她的日常行程,不露声色地解决她遇到的难题。
然而,他杀害常爷的那一幕,始终是她心中无法释怀的痛,这份爱也因沾染血腥,变得沉重而复杂。
“荔荔……”小月桂努力唤着女儿辛荔荔的名字,声音微弱且颤抖。
虽然她知道,辛荔荔早已不在人世。
曾经,她未能亲自抚养女儿长大,那些遗憾,都化作了对女儿深深的爱意。
女儿的音容笑貌,曾是她在这世上最大的牵挂和慰藉,如今却只能在回忆中找寻。
眼前还走过许多张面孔,李姐,辛妈妈……窗外,一只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为她的一生吟唱最后的旋律。
小月桂深吸一口气,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
这一生,虽历经风雨,有过遗憾,可也充满了故事。
她缓缓闭上眼睛,在这回忆的温暖中,平静地走向生命的尽头 。
——后记 突然发现 AI都比很多人懂感情与人性
都说小月桂是个很坚强的女人,但我觉得小月桂这个人物太势利了。
一开始她就选择了有权有势的常爷,而不是真正爱她的阿其。
虽说是时代所迫,但她确实失去了纯真的本性,她和阿其之间有着最真挚的感情,可是她和常力雄之间的感情掺杂了太多因素,或者根本不存在感情。
而且她流浪的时候完全可以去找阿其,为什么她没有?
难道真的如她所说的那样,她把对阿其的感情都埋在了内心的最深处,深得自己都想不起来了?
其实是因为她觉得阿其不能给她想要的权势和地位,所以她一直沉浸在失去常爷那么好的靠山的巨大遗憾中。
后来她回到上海,又拒绝了阿其对她的帮助,嘴上说是不喜欢靠别人,可是私底下又去找黄佩玉帮忙,不是很矛盾很讽刺吗?
我想势利并不是小月桂的本性,而是她初到上海的时候吃了太多的苦,差点还丢了性命。
所以要找一个好的靠山的观念不知不觉就根深蒂固了,似乎有钱有权成为了活着的唯一目标,而忽略了纯真感情的存在。
最后,当阿其成为了老大的时候,小月桂似乎又淡泊了名利,可是为什么同时又放弃了那份真爱呢?
这一点让我很困惑。
难道那种一见钟情的真挚感情真的让惨烈的时代给完全冲毁了吗?
他们可以在一起的机会太多了,但是她和他都有心无心地擦肩而过了,结果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是不自由的,被各种各样的民族感情和江湖恩怨紧紧捆绑着,以至于失去了最基本的个人爱的权力。
阿其和辛妈妈的一段对话给我印象深刻。
辛妈妈说:“你今天落到这个地步,也是你自己找的,常爷当年在的时候,为了小月桂你就让,现在见了这个姓黄的你又让,让来让去的都是你感情的懦弱造成的。
”阿其说:“我有什么办法!
常爷在的时候我是小跟班儿,现在黄佩玉在位我还是小跟班儿!
”我认为除了地位因素,还有难以割舍的道义感。
当常力雄要娶小月桂的时候,阿其是沉默的。
为什么?
因为道义,因为常力雄是他的恩人,所以不管是什么,他都不能和他争,哪怕是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还有就是懦弱。
按理说,如果真正爱一个人,就要不惜一切代和她在一起,不管对手多么强大,都要作出最大的努力。
可是阿其似乎很少真正努力过,甚至连说出来的勇气都没有,更别说私奔了。
因为他害怕,害怕失去自己的工作,害怕失去继续往上爬的机会,所以他选择了隐忍。
最后,当小月桂劝他归隐的时候,他又拒绝了。
他不是说他会一直等她吗?
为什么又要放弃那样的机会?
因为那个时候他对名利的欲望已经超过了那份存在久远但始终难以真正兑现的爱情。
表面上,让商会生存下去是为了常爷的遗愿,可是事实上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当他教她练字的时候,当他们一起玩闹的时候,怎么都不会想到,两个人的一辈子都会在想爱又不能爱中,在彼此互相无奈的拒绝中度过。
小月桂和阿其都是很固执的人物,都不给自己和对方回旋的余地。
看着阿其最后一次拒绝小月桂后离开,无奈和伤痛涌满了心脏。
就像剧中常出现的那句台词,“你变了”,的确,改变太可怕了,每一个人都被那个时代残忍地刻上了印记,将一生注定,难以更改。
哪怕是在最后的生死关头,他们还是把枪口对准对方的胸口。
既然知道无论谁死都会带给对方巨大的伤痛,为什么不把枪扔掉呢?
为什么不停下来呢?
为什么不停下来呢?
为什么一定要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呢?
难道时代真的让爱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吗?
最近开始喜欢小哇,袁立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女演员,所以每天看七八集很快就看完了。
这样的爱情太悲剧了,最后一段看了几遍都哭掉。
《上海王》中的余其扬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也是因为他我开始关注钟汉良的演技和颜值。
我一直以来都想写写这个这个人物,但又不知从何谈起,今天偶然又看了一段饭制视频,又勾起回忆,于是今天终于决定动笔。
其实,余其扬应该是一个悲剧式人物,而他的悲剧则源于太过情绪化,也注定他难以担当会长这样的重担。
网友的一个说法很贴切,常爷是英雄,黄佩玉是枭雄,而余其扬就……(此处略略略)。
一直以来,他都沉浸在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悲伤情绪中: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小跟班,所以两度错失爱情;因为自己是商会会长,肩负数万会众的幸福,所以不惜众叛亲离,只为保住商会。
可是,这真的是一种必然吗?
可能作为小跟班的阿其真的是身不由己,可是当他坐上会长之位,拥有权力时,他最后的结局真的更多的是自己的选择,而不完全是受到时代和命运的裹挟。
即使明明知道商会解散是大势所趋,他也要逆天而行,甚至不惜违背良心,只为了商会可以再存在久一点。
此时的他已经迷失了自我,也听不进外界的劝告,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商会内部分裂成两派。
虽然结局的轮流开枪互诉衷肠真的是赚足了我的眼泪,但细想来是有些矫情的,明明可以用更好的方式解决,却偏偏要鱼死网破、分个胜负,如果真的是为自己努力争取也还好,可他最后却又因为爱情主动牺牲自己,那这样的决斗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最终选择将浦江商会交给小月桂,那为何不从一开始就耐心听取小月桂的意见呢?
我觉得一个解释得通的说法可能是,他努力遵守自己对常爷的承诺——誓死将浦江商会发扬光大,但是,在面对小月桂时他还是败下阵来,他的感性战胜了理性——自己的诺言,性命都可以不要,但是他不能亲手杀了小月桂,所以只能牺牲自己。
从这点来看,余其扬是真的很sentimental了,他真的很像青春疼痛文学的主角,多情而极端。
小时候的我很喜欢看这样的故事,但是现在却欣赏小月桂这样理智的人,因为不论生活给了她什么味道的巧克力,她都会怀着积极的态度去品尝,让自己的人生在有限的条件下足够精彩,而这样的她无疑是会长的更优人选。
尽管如此,话说回来,余其扬还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因为他让人既爱又心疼——少年阿其是多么活泼好动,多么温暖多情,又是多么笑容明媚啊!
这样美好的他在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悲剧,怎么能不让人心疼呢?
(嗯,所以终极原因还是我男神演的好QAQ,此处应有掌声👏)
看上海王是因为大学时教授上课时跟我讲他一直很喜欢这本小说那时我一直在想,一个周旋于三个上海王之间的女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女人看完了,我的结论是:是那朵幽幽清香的野玫瑰.幽幽清香是属于她的味道.她如此的自信与骄傲."我不要靠男人,我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她并不绚丽,她并不高贵但是她那种坚韧与独立,深深吸引着每个人,吸引着仁义大节的英雄常爷,吸引着阴险毒辣的枭雄黄佩玉,还有那个用一辈子去爱她的余其扬.但是她也是一朵怒放于山间的野玫瑰,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她自己.还是青涩懵懂的时候,她将自己交给了常力雄,不是爱情,是敬重,是崇拜常力雄的广阔胸怀,霸气仁义,这种兄长式的感情,让她觉得温暖,觉得安心然而船没有靠岸已匆匆沉没.他是她的爱情,余其扬,可能他并不是英雄,但是她爱他.就象细细的清溪,一直在她的心里流淌.但是她也把它埋得很深很深,深到两人都没有去挖.他们没有开始过,却用了自己一辈子的力气去爱,去付出.她就是在那深夜里静静开放的野玫瑰.PS 里面几段经典台词 (说明:只是根据个人大概印象写下的)(1)小月桂与常爷的对话"常爷,他们说你要娶我""是""我们差太远了.""你是说年龄.是的,我要娶你,明媒正娶,老牛还就是想吃这根嫩草呢"(2)沁云对新妈妈说的一段话"当你爱着很多男人的时候,那你还年轻;当你只爱一个男人的时候,那你已经长大了;当你谁也不爱了,那已经重生了."(3)李嫂和小月桂交谈"小月桂, 你明天就要嫁人了.李嫂还是有几句话要跟你讲的.你的倔脾气一定要改.不是你的东西,你就不要去抢.被人欺负的时候只要咬咬牙就过去了.""不是你的东西,你不去争取,就永远不属于你的.被人欺负的时候如果你第一次咬牙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这样的男人是东风,可以借,但不可以靠。
要落就落在最高的枝头上。
虽千万人,吾往已爱是给予,所以永远都不会失去。
生活容不得片刻的自怜和犹豫痴人,人生,你把何时当做终点?
我看中的是你这个人,人不对,计划再完美也没用。
如果我爱着许多人,证明我还年轻;如果我只爱一个人,证明我已经老了;如果我谁也不爱了,证明我已重生!
在你心里,你只爱一个人,你可能并不欣赏他,崇拜他,但是你爱他。
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只能取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不能什么都占着。
d导演脑子进过水了 //20080607 End.
剪辑很牛!
最近追小哇的剧,每一部他的结局都是死,求小哇哥不要再演這種虐心的片子了!!但这部真的是超好看,虽然女主略显玛丽苏,但是难得主角配角都演的很到位,哎…对于余其扬,恨不起来,只能叹他执念太重,生不逢时吧!
重要片段总是以MV草草带过
演技都很好
及格吧
又看了一遍,一遍又一遍。。。哭
我严重怀疑这剧的分是钟汉良粉丝刷起来的,虽然服化道都不错,但是我看了五集,跟书重合的不到十分之一,还多了个沁云,弹幕全是哇粉。虽然我曾经也是,不过配音太出戏了。小说是现实主义,电视剧改成玛丽苏理想主义了。钟汉良滤镜太重了,前有顾惜朝陆励成,这又来一个余其扬,搞得人家都忘了原本人设了。不过这次常力雄完胜了他。
小哇演的很好,只是想不通这部戏里的袁立怎么那么丑那么老。
筱月桂仰慕常力雄,利用黄佩玉,真正爱上的男人是接替黄佩玉作为上海王的余其扬,阿其的爱情,永远才是唯一
我曾经很希望余其杨可以与小月桂走在一起,可是他们之间的经历太多,隔着的哪只岁月,更有太多的人情与时势。男人互相争夺仇杀以获取江山,而女人只要掌握了男人就能掌握江山。最后小月桂女儿的悲剧只能说,即使你作为女人成功,也不代表你作为母亲成功,地位是柄双刃剑。
不喜欢袁立,但我是良民
每个人看剧出发点不一样 我是为了钟汉良颜值去的 结果整个剧看过三分之二了 也没他啥事 真的劝退了
主要奔着钟汉良去的,情节闪回太多有点乱,漏洞也不少,配乐是硬伤。
我喜欢这种剪辑手法。
上海王一直在变,上海王的女人一直是小月桂…流水的上海王,铁打的小月桂😂常爷的离开真是意难平啊,阿其一直默默的守护也是遗憾黄佩玉为父杀常爷,虽然人品不行,但是能力还是有的,阿其的能力还是撑不起上海王这个位置啊自从常爷被杀后,这剧情就开始乱来了,是换了编辑了么?
非常非常好!
阿其上位后真可怜。周围一堆白莲花。前半段商会出事,所有人都出力。后半段6元老死了4个退了2个。何立跑了,月桂李丽唱戏去了。全都靠阿其一个人。阿其做得好,各玩各的。做错了,一堆人蹦出来指责。活脱脱的一堆键盘侠模样。最后还要取而代之。后半段,筱月桂从头到尾都在铺人设,开始几集还做了点帮商会的事,后面她做的事跟商会毛关系也没,就像她自己在演另一个电视剧,最后所有的人都过自己的生活了,把压力全给了阿其,感觉是等着看他笑话,最后阿其终于翻车了,这帮人一个个蹦出来做圣人。如果没有筱月桂,这剧确实不错。筱月桂在这个剧里压根没有存在的必要。一直都拼命的活着,没有目的,就是为了活着,为主线做的唯一的一件大事就是把阿其杀了,把商会解散了。就是导演养的一个表。
7集弃
钟汉良是很不错。可是跟袁立一点都不能配的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