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白狗秋千架,里面最爱的人就是暖。
(只可惜,没看过电影,没想到把编剧我最爱的小说改的这样俗不可耐)1: 骗暖感情的人是下乡时住暖家里的解放军蔡队长,他当时住在暖家,受到全村以及暖的父亲的尊敬。
他借由自己长辈身份,以指导乐理为借口对暖态度暧昧,之后还亲了暖说要娶她,回家后就没了音讯。
而且小说里没有文艺团招人,暖根本没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2: 暖是男主小姑,十年前一直把男主当小孩子,还和男主说蔡队长才能算得上大人。
所以电影里面表现出来的,男主是暖备胎,简直是无稽之谈。
3: 是男主想荡秋千并且把秋千荡太高,才导致绳子断了出事的。
女主不是断腿而是瞎了一只眼。
所以原著特别多描写男主对女主羞愧的场面。
4: 原著里暖的哑巴丈夫是很粗鲁的傻子,对暖没什么感情,还天天揍暖。
丈夫对暖甚至没有对“城里人”男主来的尊敬。
因为村里人一贯踩低捧高。
5: 暖只想和男主上床,但对男主没有任何感情。
因为暖四个儿子都是又傻又哑。
暖只是想要正常的能陪她唠嗑的孩子!
原著里的暖是一个可以用锐利来形容的女人,她即使在最悲哀的人生里也没有抱怨过任何人,即使被村里人骂个眼暖,也依旧保持着内心里的骄傲。
她一张嘴能怼的叫男主说不出话来,不住自惭形秽。
她即使坦然接受了自己个眼暖的事实,依旧能一脸狂放的问男主:“你说实话,要是我当时提出要嫁给你,你会要我吗?
” 而当男主被她这狂放的脸打动,回复说会的时候。
暖问男主能不能给自己留一个正常的孩子,男主却退缩了。。。
这个时候,懦弱的人人是面对残酷现实依旧赋予抵抗的暖,还是看着暖丈夫害怕的想抽身逃走,看见暖找上自己浑身发冷,手脚发抖,嗫嚅的说:对不起当年不该喊你上秋千,的男主呢?
呵呵编剧的魔化改编,让我最爱的小说,变成了三角恋与渣男的故事。
暖这么一位锐利的不为生活屈服的女人变成了一个庸庸碌碌只想靠男人的俗气女人。
而代表当时大多数年轻人的来自城里,内心里存在着懦弱的男主,却变成了正面人物。
更加可笑的是,带着批判意外的白狗,在原著中可是时时刻刻敲打男主内心,叫男主羞愧,也是全文主旨的暗线啊!
在电影里白狗角色变成了女主女儿,贴心小棉袄。。。。
白狗秋千架是批判的,是与现实作抗争的。
人性里面的怯懦,羞愧,虚伪,城里人看农村人的不屑和畏惧,农村人看城里人的嫉妒和偏见,都从那双狗眼中折射出来。
而女主的遭遇,女主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与世俗对女主的排挤和压迫,女主的狂放与锐利,都是这篇小说最有戏剧冲击性的地方。
(但是电影里全没了。。。。
女主两次被渣男骗,最后嫁给老实人。。。。
编剧你遭受了什么精神压迫?
)男主和村民代表的两类人,他们形成的对比与冲击,都变成了互相美化。
大家都很好,都是好人,所以女主嫁给了村里最帅的傻子,女主不回男主信是不想被拒绝。
呵呵,快要笑死。
反正大家都是好人,那么这个原著里被现实压迫最惨的受害者-暖,就背起了所有大锅,她贪得无厌,她不知足,她勾三搭四,她虚伪。。。。。。
我想,这部电影批判现实真的做到了,能够把故事改成这样,并且用和稀泥的手法解决故事里面所有矛盾,编剧简直是断案奇才!
真是叫我领略到了现实中,大家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啊!
我认为哑巴才是唯一始终如爱着暖的人。
这份爱是随着哑巴的成长由幼稚青涩变得成熟深沉起来的。
俗话说,人聋三分傻,尽管哑巴因为生理缺陷,又聋又哑,看起来呆头呆脑的,但其实是他单纯得像个孩子,疯了一般追着暖只是为了送她鸭蛋,偷偷地将苍耳子扔在暖的头发上,捉弄她,这正是小学生般表达在乎和喜欢的幼稚行为,但是暖没有感受到,她怕他,躲着他。
哑巴对暖的这种喜欢,是纯真的,也是温暖的,同时还是带有自卑的,一个是村里最受青睐的姑娘,一个是被人忽视瞧不上的哑巴,他心里知道他配不上暖,所以他只能朝着暖做过的秋千表达他这份的喜欢。
他与井河打的那场架,看似是因为井河赶走了他的鸭子,但更深层次的,或许是因为他所没有的,井河与暖的亲近关系,所以当暖跟小武生好了之后,两人自然和好了,哑巴还邀请井河荡秋千,大有一股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友谊之情,当然这也是带有孩子气的。
后来暖的脚瘸了,哑巴急冲冲地将井河的信送给暖,可见他对暖的爱依旧是无私的,纯真的,他知道这信能让暖开心,他知道暖在等着井河,所以他站在适当的位置,关心着暖,当暖将信愤怒地撕毁,他似乎明白了,暖憎恶这份遥遥无期的等待,可能有人会认为哑巴第二次将信撕毁是处于想破坏暖与井河感情的阴招,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更倾向于认为,他觉得信只会让暖继续无望的等待,而暖会再次陷入失望的阴郁。
哑巴的爱一直都是单纯的,充满孩子气的,尽管他的行为显得粗暴狂躁,这在十年后井河回村后看望暖一家有体现,当女儿将糖塞进哑巴的嘴里,前一秒还警惕的脸上瞬间绽放出孩子般的笑容,那是糖带来的甜蜜,而后他将嘴里的糖掏出要给暖吃,暖因为尴尬拒绝后,他依旧很粗鲁地强制性将糖塞进暖的嘴巴里,然后满意地笑了。
因为他是聋哑人,所以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表达,他只能用这种乍一眼像是“家暴”的方式。
他们一家与井河的那顿饭,对哑巴特写了一系列细腻的镜头,暖给井河夹菜,哑巴略露不爽,然后暖看见了,转而夹好一点的煎蛋给他,他傲娇地又夹给女儿,依旧充满孩子气的吃醋。
这里似乎也能看出来暖对哑巴的一份情谊,暖也是在乎哑巴的,所以最后她并没有选择离开哑巴。
最后哑巴与暖吵了一架,因为看的没有字幕,也看不懂哑语,我猜大概是哑巴跟暖说了偷偷撕信的事情。
为什么十年后才说呢?
我猜,可能是因为井河这次拜访中对暖的多次凝视,加上暖依旧好好保存着井河送的皮鞋,还有就是井河与女儿的融洽关系,他意识到,他当初做错了,或许他破坏了暖与井河之间幸福,所以他选择吐露秘密,让井河带暖和女儿走,他认为井河能够给予这对母子更好的幸福。
而这时,哑巴的爱是成熟的深沉的,带有牺牲意味的。
但是哑巴不知道,他们两人之间的完结,他只起了一丝催化剂的作用,加快而非改变。
而正是哑巴对暖的这份可以触手可及无需等待的爱,暖才是幸运的。
哑巴的这份爱,小武生和井河都无法给予暖。
暖的爱情"悲剧"总让我想到《氓》里的那句话"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在那个偏远的小村庄里,暖被远道而来的省剧团武生身上散发出的与村人不同的气质所倾倒。
而武生也在与暖的暧昧中留下了一定会回来接暖的承诺后离开,暖在日复一日地相思中才逐渐放弃了等待,慢慢明白爱情和现实的残酷。
然而等待的代价是巨大的——暖在对爱情的无限自信与期盼中荒废了学业。
这意味着暖可能再也无法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出这个小山沟了。
之后,她转而选择了青梅竹马的"备胎"井河,然而两个人甜蜜的时光同样短暂。
转眼间,井河考上了大学,将要飞出这个小山沟。
于是,相似的故事再次上演,井河向暖做出承诺,暖却只能被动等待。
然而井河终究也像那个武生一样,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
在暖对爱情的希望又一次破灭后,她狠心与他断联。
从此,两个人也彻底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道。
井河顺理成章地在毕业后留在了城市,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娶妻生子。
而暖则和村里一直默默喜欢自己的哑巴走到了一起。
那个曾经爱唱戏,渴望走出山沟的暖在繁重的农活中逐渐成为了一名任劳任怨的农村妇女。
所以当"衣锦还乡"的井河再次与暖在故乡相逢时,暖的状态无疑让井河感到惊讶、懊悔、自责。
所有这些复杂的情感强烈地驱使着井河在办完事后又来到了暖的家中作客。
他或许想知道,暖还过得好吗?
可是,无论答案如何,井河的愧疚、自责与否,都已经于事无补,什么都改变不了了。
井河片尾的三段独白颇为动人,其中一段是"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
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
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
"尽管在暖所经历的三个男人中,暖最喜欢的一定不是哑巴,但事实证明,最爱暖的却一定是那个一直默默守候她的哑巴。
暖啊,不知多年后的你是否明白:什么时候女孩子都应该先靠自己,男人的承诺是最靠不住的。
最爱你的人不一定会和你许下很多空洞的诺言,但一定会脚踏实地地为你付出。
井河没想到十年后再次见到暖的时候,她竟如一般普通村妇没什么两样了……可这一切能怪谁呢?
年少时的暖是那么美好,漂亮、多才多艺、心灵手巧、乖巧伶俐、……像百灵鸟一样,站在枝头,什么都不说,就静静地看着你微笑,俨然美成了一幅画……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暖从秋千上摔了下来,很不幸地脚跛了,没法跳舞了,也不能被文艺团选上了,走不出这座大山了……与此同时,井河考上北京的大学了……就这样暖和井河之间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
大家心里都明白,但是暖和井河那时年少,太年轻总是十分理想化的,他们以为他们之间的情谊能够克服任何诱惑和困难。
一开始井河总会按时给暖写信,暖也一一回复他。
时间一长,信越来越少。
暖一次又一次眼巴巴地望着门外,期盼能够传来井河给她的信息,但是现实就像一盆盆冷水,一点点浇灭了她心里的希望。
聪明的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呢?
———井河不要她了。
后来暖嫁给了哑巴,生了一个和她一样漂亮可爱的小女孩。
可能暖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初她没有从秋千上摔下来,脚没有伤,选上了文艺团去了省城,井河也上了大学,可能三五年后他们结婚了,现在在北京幸福地生活着……可能暖有时候也会想,现在这样也不错,至少哑巴对她挺好的,女儿也乖巧听话,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人活一辈子不就是这样吗,结婚生子,春种秋收,日出日落,年华流逝,老去,死亡。
*
井河说一切关于故乡的回忆都与秋千相关。
故事开头,在秋千摇摆的最高点上,井河与暖各言其志。
暖提问和回答的方式都很高妙,她问井河看到了什么,井河以为只是眼前之景,便说“稻草堆的边儿,哑巴在干活”(电影没字幕,空耳所得)。
轮到暖,她从眼前景道出了心中志——“北京、天安门”。
故事从此埋下伏笔,他们彼此看向的是对方的身后,又在秋千对立的高点上说出了迥异的发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可惜鸿鹄折翼,燕雀扶摇而上。
井河的眼前景:稻草堆和哑巴
暖的心中志:北京、天安门暖的悲剧基点在哪里?
因为没有继续读书,所以没有上升空间。
在知识跃迁无法完成之后,她的生活里还有一条路可以走。
那就是剧团。
暖的条件好,又有相好的在其中,本以为会被选上,谁知皆是空想。
小武生对暖的辜负断绝了她的这条上升途径。
此时,她只能归于乡土。
并且从小武生开始到井河,她的上升总是与男人关联,如果继续算,还有家中的父亲以及后来的哑巴。
台上的小武生
色艺双绝的小武生
入迷暖父亲和哑巴代表乡土的两种面相。
父亲是千百年来乡土空间里对女性的第一重压制和驯化。
暖没有继续读书,有父亲的原因。
细究之,或许是存在于当时乡土世界中的默认规则,女性与知识无关。
后来暖沉迷剧团,找父亲购置行头(皮鞋),父亲给了她一巴掌。
这一巴掌又拍碎了她的剧团梦。
父亲的台词大意是,放学不回家,啥活不干,净想着要东西。
在暖自助奋进的路上,父亲从来都是阻碍。
后来暖和井河的婚事,父亲倒是同意的,这也还是女子依附男人的老途径。
切换到哑巴这里,在暖的成长之路上,起初是骚扰,后来是禁锢。
井河与暖终究是断了联系。
哑巴表现出乡土的另一种面相,它的“挽留”,最终成为束缚。
影片结尾,井河与暖告别之时,斑驳潮湿的墙壁构筑了逼仄的空间,细窄的巷子里下着雨,暖提着灯一瘸一拐地被吞没在黑暗里。
被父亲打了一巴掌的暖
暖提着灯,一瘸一拐地被吞没在雨巷的黑暗里鞋子也是一个有趣的意象,它是路,是出走乡土的机会。
父亲拒绝给暖买鞋,后来井河给暖寄鞋。
这都具有象征意味。
多少年后,暖的女儿又穿着当年的那双皮鞋从楼上颤巍巍地下来,暖赶紧收起了那双鞋。
已经毫无意义。
对一个困守此地多年,生儿育女,度过她大好青春年华的女人而言,这毫无意义。
她的跛脚不仅是生理,还是各种意义上的残疾。
或许很多年以前,她还健全之时,在被父亲拒绝的那个下午,便已经和哑巴一样,既不能行走,也无法发声。
井河送暖的鞋,唯一的一双鞋跛脚的缘由再次把视角拉回秋千。
秋千断了的意象和跛脚同时发生。
这一幕也很有意味。
秋千代表远眺的希望,希望没了;随着希望的消失,暖的脚也跛了。
而这个希望笼统来说是暖此前说的“北京、天安门”那样的志向,具体而言,则是小武生的许诺。
显然,小武生不会再脚踏七彩祥云回到这片乡土,暖的希望彻底破灭。
于是,井河一鼓作气,在秋千前向暖表白和承诺。
两人荡起了秋千,如果影片就到这,与开篇两人荡秋千的镜头呼应,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只是前文已经分析过,二人道不同难相为谋。
因此,秋千断了,未尝不是再次对二人结局的一种暗示。
最后的秋千暖的希望实际上在不断降格。
影片里有三段浓墨重彩的镜头(画面特别唯美,且带BGM),刻画了三个男人对她的承诺。
第一幕是俊俏小武生给暖化妆,面前的佳人和镜子里的佳人惊艳了武生和暖。
武生带给暖的是一种近乎于启蒙意义上的希望,那鲜艳的妆饰,使得一个农村姑娘完成了视觉意义上的“变身”。
她不再是她自己,她是远远超脱出现实的风华绝代的梦幻。
小武生说她天生适合唱戏,二人做了短暂的情侣,并有了之后的约定。
第二幕是井河在秋千前,为暖披上一层红布,那分明是红盖头。
井河是要娶暖的。
考上大学离乡之前,井河也给了她承诺。
第三幕是大雨天里,暖在旷野经过,哑巴过去背起了她。
从“变身”到红盖头,再到这一背。
暖的希望实际在不断降格,三个男性代表从梦幻到日常再到赤裸裸的现实。
最后,就是一个男人,听不见也看不见,无声地背着她而已。
暖接受了生活本身。
虽然我用“降格”这样的词,但它一定就是不好的吗?
可以说,从暖的主观意志而言,她并不希望如此。
但从客观而言,井河还是谁貌似说了一句,暖是幸运的。
哪里有幸运可言?
或许相对于前两个男人而言,起码哑巴从一而终,也从未背叛和负心,尽管他有种种不好。
在人格上,前两者或许是懦弱虚浮的,哑巴才是真男人。
但总体无论如何,暖在三个男人之间,路确实越走越窄,那是无可奈何的等待,她一直在等待。
暖的“变身”
披着红盖头的暖
雨中来自哑巴的一背
哑巴忏悔,让井河带走妻女三个男人中,井河实际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他是故事的叙述者。
其次,小武生和哑巴可以形成某种极端对比:小武生美轮美奂,哑巴粗鄙不堪(井河中间值);小武生代表出走的希望,哑巴代表固守的乡土(井河既是远方的知识,又是眼前的发小);小武生走后再也没有回来,他不属于此地,哑巴一辈子留守乡土,从未外出(井河城乡来回窜);小武生背信弃义,哑巴精诚如一(井河好坏参半,他终究是回来了,尽管不是如约而至,并且他表示忏悔)。
显然,在各种意义上而言,井河都是两种极端下的中间态。
真是暧昧而又犹疑,或许本身就是映射知识分子身上的臭毛病——仁义道德又违背,而后自我忏悔自我救赎自我感动。
最后如何评价他?
还是那句好坏参半,是非难分。
也许有人说,井河与暖本来是能成的,都是哑巴从中作梗,断了二人之间的来信。
可惜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故事模板——乡下姑娘(青楼女子)等着进城的书生(大学生)回乡娶她的故事。
男人无论从社会空间还是资源上,都占据绝对的主导,关系上何尝不也是如此。
所以信断了只是借口而已,井河为啥不自己回乡看看、问问呢?
恐怕一半是怯懦,一半是贪婪,所以给自己找个理由而已。
否则为什么他要忏悔?
他忏悔的就是那颗充满了裂缝的心。
因此,作为某种救赎,结尾的时候井河给了暖的女儿(丫)两个承诺。
一是带她坐火车,二是让她学习知识。
这里也侧面说明了暖的悲剧中所具有的两个因素:困守乡土以及没有继续接受教育。
丫与井河依依惜别,井河说:叔一定接你去城里读书井河的话可信吗?
谁也不知道。
但某种程度而言,井河也扮演了丫生命中第一个男人的角色,好比小武生对暖那般。
井河是一个启蒙者,他给丫带来了希望。
只是不知命运是否会再重演,小丫还会像暖一样一直等候吗?
时间的温度《暖》导演: 霍建起 (Jianqi Huo)主演: 郭晓冬 / 李佳 / 香川照之我常常在想,这是不是男人眼里理想的女人,用青春等你一辈子,最后只是等着你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悄悄回眸。
看《云水谣》的时候我想起了《暖》撇开时代背景和贫富差距,也许这两个片子所传达的意思就是一个公式,年轻女人+承诺=一辈子的悲哀。
可我还是喜欢这部片子的,虽然结尾拍得那叫一个煽情啊。
清清朗朗的音乐,一片翠绿的山野农涧,一整片的白芦苇地,还有移动又开阔的镜头,还有郭晓东的声音,都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
尤其喜欢一开头那个郭晓东演的井河骑着自行车飞驰在山野农路里的镜头,白衬衣,削瘦的脸,还有低低的那一句:“从考上大学算起,我差不多有十年没有回来了。
家乡没有太多的变化,我却已经成了外人。
每条路都还铺在原来的地方,仿佛在等我,等了十年。
”在小溪中间的那座主桥上,井河与暖相见,这个女孩跛着脚,背着大捆的木柴和稻草艰难地行走着,不再美丽。
一跛一跛走路的声音印在了井河的心上,他疑惑地一句:“暖儿?
”两人在溪边重见,却已经物是人非。
初恋情人-暖-是让井河不敢再见又不曾忘怀的人。
暖的悲哀现状和平静的脸刺痛了井河,他决定推迟回城的日期。
暖变得粗鲁邋遢而不在乎形象,她现在的丈夫是哑巴。
井河惆怅地问一句,“你好么?
”暖反问:“啥叫好?
”这是时间的作用么,时间把暖曾经对生活的温度降到了冰点,可是昨天并没有走远,那时的暖漂亮出众,能歌善舞,在村里人看来,暖迟早要离开农村。
很多年轻人,当然也包括井河,都喜欢她,只有放鸭子的哑巴,总是和暖过不去。
省里的剧团乡下演出,暖爱上了团里的小武生,临走时,小武生答应有机会就接暖出去,可是除了暖之外,没有人相信小武生会回来接她。
这一等就是两年,井河想方设法排解暖的苦闷,他反复说服暖专心读书,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他无法替代小武生暖心里的位置。
如果不是那次秋千上的意外,暖或许还有别的机会远走高飞,如果井何真像他上大学前所说的,毕了业一定要回来接暖,暖也许不会嫁给哑巴。
井河终于面对了自己真正的情感,他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不愿回家,其实就是害怕看见暖儿。
在那些秋千荡漾的每一个日子里,井河犯了所有男人的错误,“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暖的身体,也是唯一的一次。
我知道我需要一点勇气,抱住她的勇气。
要不然,我就永远别想取代她心目中的小武生。
秋千帮了我的忙,它成全了我的勇敢,掩盖了我的惊慌,夸大了我的力量,我真想就这样永远的荡下去,那是一次真正的飞翔。
”他把瞬间的激情和狂热当作了永恒的力量,他把秋千上一次又一次的飞翔变成了自己年轻的身体里萌发的力量,可是他错了,他爱着暖儿,但他离开农村之后上了大学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井河在城市里找到了他以为更重要的东西,他没有忘了自己的承诺,可他却希望是暖儿放弃了等待,这一过就是十年。
暖和哑巴结婚7年,女儿已经6岁了。
井河走进他们的家,暖的平静,哑巴的生硬,小女孩的好奇,使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伤。
他知道,暖一定也像等小武生一样等过自己,也像相信小武生一样相信过自己的话,10年过去了,现实已无法改变,留给井河的只有深深的歉疚。
这就是初恋,爱情再也不是我们的全部,而暖执著的两段感情,最后都深深伤害了她,充满幻想和憧憬的等待以后是无尽的失望,青春流逝后的绝望。
井河和哑巴一样,他们都挨过暖儿,可是哑巴不同,在井河离去之后,他默默地,甚至是固执地帮助着暖儿,温暖着她的心,他给与了暖儿井河所不能给与的现实,他活生生地站在暖儿的面前却得不到爱情,因为他是个哑巴,这就是现实,爱情会输给灯红酒绿的城市,也会输给身体的残缺,暖儿残疾后似乎终于和哑巴平等,他们结婚了。
但井河的出现打破了哑巴心中的平静,时光倒流,往日重现,他从女儿的眼睛里看到了当年的暖,哑巴当年偷偷藏过井河的信,在最后的时刻,哑巴让暖儿跟着井河走,他说不出话来,只能不断地比划着井河看不懂的语言,他想让暖儿走,带着女儿跟井河离开自己。
结尾很感人,真的。
也许是因为哑巴的无声这一切才显得那么的悲哀,动人。
我忘不了暖儿的哭泣。
哑巴是从始自终唯一爱过暖儿的人,在希望再次出现的时候,他宽容地让暖儿去寻找她的新生活,只是哑巴不知道,十年的现实已经变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金汤,没人能再次打破现实的力量伤害别人,而井河,也不能再带着暖儿离开,即使是曾经的承诺也不行。
井河是个太沉醉于承诺的男人,太沉醉于承诺的男人是懦弱的,懦弱于这个现实社会带给他的压力,这就是男人,这个社会上大部分的男人都如此。
男人是幸运的,他们只不过偶尔会因为承诺的缺失而忏悔,女人是悲剧的,她们会因为承诺的落空而搭上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
他说“以后有什么事,一定要来找我。
”“等我下次回来,给你带北京的二锅头。
”“叔叔一定会来接你的。
”没人知道井河还会不会再回来,没人知道井河会不会忘记。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我自己的初恋了,想着想着眼泪就下来了,没有人怪为什么男人要做出承诺,这是女人们愿意听的,愿意在每个下着雨的潮湿夜里等待并为之盼望的,但是时间的温度最终会降临,会把这些承诺冷却甚至冰冻,会在男人的心底不留一点痕迹。
片子里常常涌现出潺潺的流水声,很好听,对白显得那么忧伤,那么缓慢,潮湿的爱情叫人想哭,却被现实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地吹干。
小女孩哭着告诉井河,“我爸让你带我和我妈走。
”井河看着暖儿随着哑巴越走越远,再次对小女孩做出承诺:“等你长大了,叔叔一定把你接回城里读书。
”我在想,井河又一次承诺了,他面对着这个漂亮的满脸泪痕的小小女孩子做出了十几年后的承诺,我们不知道这个结果是什么,或许井河在十几年后会潦倒,也许十几年后井河的老婆会不同意,也许十几年后井河再次忘记了自己的承诺……而这个转着红伞的小小女孩背负了十几年的希望,又会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什么让男人变成了这个样子,也许是时间,也许是男人的本质。
片子的最后有一段井河的忏悔: 人都会做错事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过失 如此说来 我是幸运的 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 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 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 如此说来 哑巴是幸运的 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 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 如此说来 暖是幸运的。
也许哑巴藏了他们的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个悲剧,但是我想,不是,还是现实和时间改变了井河,这是悲伤的爱情,也是暖的悲剧,是她和哑巴相互扶持的背影。
看完以后有些失望,因为我觉得导演还没有把那种人心里真正散发出来的暖拍出来。
暖是什么?
自认为,暖应该是一种喜悦,一种美好,一种流淌在人心底的希望,一种不用说出来,但大家都懂的东西。
但在这部电影里,我没有看到很多。
暖是什么?
是女主角的名字?
是那个摆荡在几辈人生命里的秋千?
是暖对武生的爱慕?
是暖心底一直憧憬的省剧团?
还是那个注定永远都不会来的人?
暖,究竟是一种憧憬的心情,还是一种无望的等待与困惑?
这不是暖,我并没有觉得在女主角的生命里她会觉得如此的温暖,她想象的美好总也还是没实现,她等的人也始终没有带她走,而她在这些等待中又得到了什么?
时光逝去了,美好的容颜逝去了,天赋,才华,爱情,通通都逝去了,她等来的,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甚至有点辛酸的人生。
她跛了脚,她有了女儿,她有了干不完的农活,有了众多生命里沉沉的负担。
为什么女人在电影里总是弱者?
为什么女人总是等待别人而不自己主动争取?
诺言其实一分钱都不值,他只是对于那些做不到的人的一些堂而皇之的借口,骗了别人也骗了自己,而所造成的后果确实无法想象的。
有些遗憾,有些痛苦,注定是用尽一生也无法弥补的。
就像井河最后对女孩说的:“叔以后一定会来接你,接你到城里读书。
”看到这里我笑了,这终究还是一句诺言,男人啊,总是爱这样轻易许诺,殊不知,许诺给了多少女人希望,而又换来了多少的失望,殊不知,一句许诺,毁灭了多少曾经炽热的梦想。
许诺很甜,可是结果就都不那么美好。
有些事情时过境迁,有些事情沧海桑田,有些事情你给的,仅仅只能是许诺,而结果,却注定无望。
其实最可怜也是最幸福的人,是片子中的哑巴,他不会说话,可是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我相信他是真的爱暖,否则,他不会在下雨天二话不说背起暖;否则,他不会在最后把暖和女儿推给井河;否则,他不会把暖扔进河里的皮鞋给捡回来,也不会撕掉那些给暖希望,又让她失望的信。
当他知道是因为自己的误解而撕掉那些本可以带走暖的信的时候,他很痛苦,他以为他毁掉了暖的一生,可是当他给暖认错的时候,暖却淡淡的说:“都过去了,我不怪你,不怪你”。
也许暖也已经明白,最大,最深沉的爱,不是嘴里说的,行动,远远胜过一切所谓爱情的语言,所谓承诺。
片中的画面如风景一般美好,连绵的山脉,静静的水流,全景,远景,渺小却又跳动的几个人。
影片的画面大多时候都是雾蒙蒙的,也有很多下雨的场景,这不光是为了画面好看吧,我想,这也象征了一个结果,一个事实。
在大时代中,人总是渺小的,人,总会被时代的洪流湮没,生命中的那些暖,总会被苍白,冷漠的现实所取代。
就像那个反复在电影中出现的秋千,荡的再高,终究还是回到原点。
片子讲爱情,更是讲青春,每个人都有炽热,美好的青春,可每个人的青春,也终会逝去,伴随着青春失去的,是那些我们曾经畅想过的美好未来,是那些曾经珍贵而今却放弃的许多梦想,是那些悠悠的,美丽韶光......最近一直很喜欢这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
初遇总是甜的,初恋总是美好的,美好的东西总是在最初的那一瞬间定格并且永恒。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是否就会永远怀着希望?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是否我们就不会痛苦,不会失去?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是否都会在那一刻永恒?
“一个人即便永不返乡,也逃不过自己的初恋。
”刚看完霍建起导演执导的电影《暖》,电影最后那段,生生地戳中了我的泪腺。
乡村的风景很美,一个广角的镜头摇移,男主井河骑着自行车飞奔在回故乡的乡间小路上,敞开的白衫衣随风在后面飞舞。
镜头紧紧跟着他回乡的路,这一趟竟是十年之隔。
回乡帮曹老师办事情的井河,只是出席了一顿午饭,杯酒间,便解决了乡里乡间的大事。
看来,在乡间这种人情制度更浓郁的社交环境里,“大人物”的力量更显重要和有份量。
当然,这是一个故事的背景设置,它把十年没回家的男主,从城里接回故乡、偶遇初恋,然后用倒叙的方式回述他和初恋的这一段故事,一切皆是意难平。
井河骑着自行车载老师回程,穿行在比人高的芦苇丛间,他讲起了自己为人父的趣事,又回忆了自己儿时求学经历。
回乡的事情办得很顺利,他准备当晚就回城里。
湍急的河流上,一条摇晃的木桥,他推着自行车,看到了他曾经的初恋-暖。
他看了一眼,似是不确定,继续行走,二人擦身而过,他频频回头,想确认那个不敢面对的人。
导演用了特写和慢镜头,以及略显忧伤的音乐。
故人相遇的那一刻,看得叫人内心五味杂陈。
男主已经是一个人前风光的大学老师,回家轻轻松松替老师摆平了困难,跟镇长平起平坐。
而女主却从当初的青涩少女变成了一个被生活压弯了腰、头上裹着毛巾、蓬头垢面的跛脚农妇。
背上溢出背篓的红薯叶子沉得让人步履蹒跚,越发使得瘸了的腿更加摇晃。
他终是不甘,停好自行车,追回来叫暖。
暖侧着脸止步回应,那个镜头有一种令人心疼的遗憾美。
她当然知道是井河回来了,若不是男生回头来追,她或许就任两人擦肩而过,就当从未见过。
这里有一个片段,拍得太贴切了。
暖早已不复当初的清纯,而变成了一副嘴上不停絮叨的模样,偶尔还吐出一两句脏口。
她卸下肩上背着的红薯叶子,取下头上的毛巾。
把毛巾放进河里清洗一遍,开始洗脸,甚至拿毛巾去擦洗身子,毛巾带走身上的汗水和燥热,大概这样有一点消暑的作用。
井河有点不好意思地将眼神回避了。
不远处,自行车旁边空无一人,曹老师只身离开了,他把空间留给了自己当年的两个学生。
河水静静流淌,像这个小山村一样平静。
他说,“暖,你还好吗?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有一天,当我时隔十年甚至数十年回到家乡,再次碰到青涩时代的初恋,如果他问我一句“你还好吗”,我可能会忍不住哭出来。
他问,“暖,你还恨我吗?
”暖没有正面回复。
看着暖艰难的生活背影。
井河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十年之久不回家乡的原因。
究其根本是怕见到暖,更怕见不到暖。
故事的画卷终于在井河的回忆中向观众徐徐铺开。
一切故事都围绕着村子里的秋千而书写。
荡起的秋千架旁边,是人们劳作收获的忙碌身影,也有男女老少们在劳作之余的欢声笑语,更有井河和暖那纯洁得像云朵一样的青梅竹马时光。
回忆与现实在并行,现实的井河,十年没有回乡,或者说,十年都在回避某件事。
而这一次,他不打算立即回城,他决定重走一次当年没走的路,那是他初恋里的白月光。
正在洗脸的井河,再一次将记忆的指针拨回了过去。
在荡起的秋千架上,两人面对面站着,暖问井河看见了什么。
井河说看见哑巴在干活,他们清脆的笑声传到了天际。
他们一起放学,走过狭窄的稻田间,水稻熟了,金黄色的麦穗在身后,像一幅美丽的油画,治愈且温暖。
井河享受着这种美好的独处,心里默默唱起了歌,而不一会,暖就会哼出来井河心里正在默唱的歌。
这是一种多么珍贵的美好呀。
青春真好呀。
镜头回到现实中,曹老师提示井河把带回来的糖果送去看看暖的娃,那娃差不多六岁了,是个女孩。
“遇到一个人,你对现实生活的全部感受就突然改变了。
感伤,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你。
这时候,它就是要你的命,你也不会逃避。
”故事取景于江西婺源,江南多雨,遇到梅雨季节,雨像朋友一样,与你的生活形影不离。
细雨淅沥,雨滴打在地砖上,发出嘀嘀嗒嗒的声音。
井河撑着一把红格子伞来到暖的家中。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墙角摆满了养蚕的簸箕。
暖嫁给了村里的哑巴,那是他们小时候一起长大的熊孩子,时隔多年,当年那个养鸭的哑巴娶走了井河心中的女神,到底是命运捉弄了谁。
井河进门见到哑巴,空气中气氛很尴尬和无措,暖的女儿怯懦地躲在哑巴后面。
井河给女孩递来一颗糖,女孩又给她的爸爸哑巴送去一颗糖。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上大三的时候,当时老师在给我们讲摄影摄像的课。
那节课的内容就是看这部电影,主要是为了讲述电影镜头的构图和美学。
仰拍的镜头里,雨水从屋檐滴到地面,有一种叫人回归现实的破碎感。
回忆里的暖,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文艺尖子生,那时候她美丽、浪漫、天真,又爱幻想;时隔十年,现实里的她,却有一种看透生活叫人心疼的澄澈,她接纳了生活的一切。
她嫁给了儿时最不可能嫁的人。
当井河在感怀伤逝时,她甚至会弯一弯头,平静地说“弯刀对着飘切菜,合适着呢”。
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
数年间,竟不知道自己重复看了多少遍。
它展示了江南乡村的美和少男少女的纯真。
井河最后通过上大学终于走出了乡村,而当年那个一心想走出乡村的姑娘,却因为荡秋千摔坏了腿而永远留在了山村。
这一切似乎是命运的捉弄。
又似乎是天注定。
而命运对暖的捉弄,就是让她【等待】。
把幸福交给【等待】,结局往往令人唏嘘。
暖的第一次等待,献给了来自省剧团的小武生。
穿着红色背心的男孩子在村民面前表演才艺,一脸认真,手臂孔武有力,脸上充满了专注的自信。
那画面,多少是能够攫走女孩子的心,更何况是当下全村最漂亮的女孩子。
暖的第二次等待,交给了彼时已经去上大学的男主井河。
在那个年代,从农村出门上大学的意义,相当于命运重新划上了一道分隔线,是有蜕变意义的。
更不尽人意的是,当时女主在荡秋千里摔瘸了右腿,这一点让命运的天平出现了不可小觑的倾斜。
一部平静的电影,却总是让我在平淡中看到生活的残酷。
电影通过回忆的视角,讲述了井河的愧疚。
之后,他还会回到风光的现实生活,而暖,就像电影一开始交待的那样,她有可能一生困在这里。
看电影的途中,平静的画面,却无形中有一把剪刀,无声地撕裂了观众平静的内心。
直到电影最后,井河准备回程。
暖和哑巴一家送他。
送到村子路口,哑巴突然激动起来。
他像下了某种决心一样,决绝地对井河比划了起来。
井河看不懂手势,而看懂手势的暖,痛哭起来推搡着劝回了哑巴。
小女孩哭着跟井河说,“我爸让你带我和我妈走。
”一阵忧伤的背景音乐,在一瞬间让我破防了。
我哭得像自己解析了某种深藏内心的委屈一样。
井河一脸错愕,他蹲下来,抱住小女孩,说“等你长大后,我接你去城里上学。
”又是一次承诺,就像他当年考上大学离开暖时许下的承诺一样。
可是,承诺,对于沉甸甸的生活来说,究竟又算得了什么呢?
他对着回城里的路,一阵内心独白,“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
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
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
”
电影与小说的差异很大。
从小细节到大情节,都有所改动,但所有改动从标题就能看出。
原小说名字叫《白狗秋千架》,改后直接以女主角名字“暖”命名。
为什么改标题,说是因为导演霍建起怕“白狗”这个意象与他之前的作品《那人•那山•那狗》有所重复,所以没有出现白狗。
而《暖》这个标题,一来是女主角的名字,二来与改编后的作品很搭。
改编后的电影比小说更有人情味,更温暖。
从角色设定上来看,导演将暖这个人物立体化了。
原小说中的暖,由于过去的伤痛和多年来的辛劳,已经成为一个性格单一、头脑简单的农村妇女。
而电影中的暖,虽然没有了当年的纯情,但也没转变成蛮不讲理的妇女,她只是更现实了。
她的转变,在电影中可以清楚看到。
最开始,她无忧无虑,和林井河一起上学、放学,在村里的剧团里唱戏。
当小武生闯进她的世界后,她情窦初开,第一次学会等待。
可漫长的等待最终演变成了失望。
可当她试图放开过去,想要接受一直在身边守护自己的井河时,上帝又给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她从秋千上摔落,成了瘸子。
原著中,她是被芦苇刺伤了眼睛,瞎了。
这个说法有些牵强,有些残忍。
所以电影在这里的改编是比较合理的。
受伤后的暖,渐渐发现自己配不上井河。
井河上了大学,承诺会回来接她,她表面上信了,可是内心却不可能真正相信。
当她收到井河寄来的皮鞋时,她没有一丝惊喜,只是慌张地找其它东西——也许是一封信,即使信上只有一句话。
可是她什么也没找到。
她愤怒地将皮鞋扔进河中。
后来,哑巴帮她捞起皮鞋,她收下了。
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她后来一直珍藏着这双皮鞋,她并没有忘记这段往事。
暖,不是个轻易忘情的人。
林井河终究没有回来。
暖再一次受到伤害。
她也许早就猜到了结局,却只能选择接受。
她嫁给了哑巴,不是出于感情,而是出于感激。
或者,只是觉得年龄到了,该嫁人了。
经历了这么多,结婚对她来说,只是项任务,规定时间内完成就行了,质量,倒是其次。
除此之外,哑巴也不再是简单粗暴的人,电影结尾处,他想让井河带走暖和女儿,这种牺牲精神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暖其实一直没有忘记井河,按照常理,她应该跟他走的。
但她没有,因为肩上扛着一份责任,她尝过被抛弃的滋味,所以她宁死也不当抛弃别人的人。
从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来看,电影的处理是恰当的,它让人物更立体化。
从整体氛围来看,电影也比原著更温暖,符合大多数人的观影感受。
但温暖的改编,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作品的表现力和真实性。
试想,一个漂亮聪明的女儿,虽然比三个哑巴儿子看着温情,但没法让人印象深刻。
同样的,摔断腿比摔瞎眼睛让人好接受些,但给人的冲击力,不大。
至于原著的结尾,暖想跟井河生个会说话的孩子,把井河推到道德伦理的十字关口。
这比电影要残酷,但却更真实。
因为大多数人在无缘无故经历了那么苦难后,都会选择脱离苦日子。
电影里刻画的暖,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
从井河的角度来看,小说比电影的处理更好。
电影将结局说的很清楚,井河答应日后帮助暖的女儿上学,算是弥补自己的过失。
虽然这么做不足以赎罪,但起码他对暖有个交代。
可小说呢,他没做选择。
这就留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
能引人思考,让人回味的结局,带给人的冲击力更大。
总而言之,从受众角度来看,电影改编是成功的。
但从作品思想性来看,原小说更成功。
,恐怕这也是大多数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原则。
这是我第二遍看这部电影,第一次看的时候只觉得哑巴与井河这两个男人对于暖来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今天我在b站上看了香川照之在日本首映会上的采访,他说的一番话,让我忽然对电影中的这个故事有了新的理解。
主持人问香川,哑巴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了让暖跟着井河离开的想法呢?
香川说,「我的理解是,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来表明哑巴这种想法的变化,可以说从最开始,想留住暖又想推开暖的这种心情就共存于哑巴的心里,只是在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两种感情同时奔发了出来。
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那条大河,对我来说,就像哑巴的爱。
」香川只说到这里,但对我触动很大。
我之前一直没有注意过电影中那条“河”的意象,就像香川所理解的那样,河与哑巴其实分享着同一种对于暖的意义。
在那个小村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基,物换星移,然而那条大河却始终维持着那个村庄不变的一面。
暖生命中除了哑巴,还有两个重要的男人,武生和井河。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以为井河和哑巴是对立的两个角色,但现在我却觉得这种理解太简单了。
真正与哑巴对立的角色是武生,武生是从外面来的人,从外面来,终究还要回到外面去,他的出现给暖带来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是被化了戏妆的人生幻想。
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使得暖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了有人回来接她这件事情上,原著中,武生这个形象是一个军人,电影版把他修改成了戏子。
我认为这是出于时代语境的不同所做的有一定用意的改编。
军人象征的是强权,象征的是秩序,对于中国最广大的的农村来说,主体性在历史上是从来不存在的,哪朝哪代对于村子来讲并没有任何的区别,像《鬼子来了》里面所表现的那样,日本人来了,村民们也丝毫感觉不到危机感,日本人来了,日本人走了,国民党来了,国民党走了,对于村民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完全不自觉的情况下,秩序降临在了千年不变的村野世界,而村里的人们只能默默接受这种秩序。
虽然电影里军人变成了武生,但是我认为这种对强权或者说政治因素的隐喻被保留了下来,因此不是男旦也不是小生,而是“武生”。
同时,今天以“军人”来象征外在的秩序已经不那么合适,因此把这种秩序的执行者或者说代言人变成“戏子”会更有说服力。
在化妆的那场戏中,武生赋予了暖一种镜中的虚幻的形象。
再看井河这个角色,其实这个角色远没有它表面上那么简单(我个人觉得郭晓冬把这个角色演得有点表面化了,当然可能不是演员的锅),井河是暖的青梅竹马,从小一起生活在村子里,长大后一起读书,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淡然的、纯洁的感情,井河对暖是一种类似于守护和陪伴的感觉,他没有向暖灌输和强加过什么,当暖开始怀有对外界世界的幻想的时候,井河自然而然地表示支持,当暖的幻想彻底成为泡影的时候,井河又告诉她,可以一起读书参加高考,通过自己的力量考到大城市去,而不是无止境地等待一个不确定的外在的东西。
我并不能同意很多人认为的井河是渣男这种简单粗暴的看法。
因为井河这个角色,和哑巴是一体的。
这就又要回到一开始的“河水”这个意象上,河水,是喧嚣却沉默的,没有停顿、没有间隔地流淌着,它无时无刻不在发出声音,却没有说过一句话,就像哑巴,他总是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发出无意义的声音,就像这河水。
哑巴是还没有被秩序化、被驯化的暖,也是最后能承接着暖的人,因此暖非常怕他,因为他是她所努力忘记却不得不直视自己努力想摆脱的根基。
而井河则是暖经过了从无秩序到被秩序化最后又被秩序抛弃的过程之后所保存的一种意志化的形象。
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不是井河造成了暖的悲剧,如果说悲剧是一种趋势或者力量,那么井河就是受这种这种力量所形成的固定的极具方向性的意志,就像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对河流形态所产生的规律性的决定作用那样。
拥有了此种方向性意志的井河,开始“讲话”,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即井河开始“许诺”,“许诺”是语言行为,它不再像河水、像哑巴那样沉默又喧嚣,而是开始用纯粹的语言为暖建构未来的图景,甚至不需要发出声音,仅仅通过书信便给暖另一个期待,这与武生看似一样,然而与武生不一样的是,井河的承诺并不是外来强加的,而是暖从武生那里接受了一种秩序而自然附和出的一种语言(承诺)。
影片的最后,暖、哑巴、女儿一起沿着河边送井河走,暖和井河并肩走在前面,哑巴抱着女儿跟在后面,哑巴突然情绪激动地要把暖和女儿推给井河,让井河把她们带走,这一刻,哑巴和井河终于重叠为一体,共时的、无声的、非语言的、情动之喧嚣终于追上线性的、间隔性的语言,暖和哑巴之间已经实现了这种非语言的往复式的交流,井河像一个局外人站在那里,这一刻,语言是彻底无力的。
井河仅仅是暖的一种意志,井河不敢回去,这种惧怯是井河的,也是暖的,当暖拒绝了井河的语言(书信)的时候,她却把被哑巴捡回来的井河送她的皮鞋保存了起来,并不是因为她还对井河保有希望,这仅仅是她对于自身命运之认同的证明,皮鞋是她的井河之意志的化身,也是意志的坟墓。
井河临走前又对暖的女儿做了新的承诺,而对于暖的女儿来说,沉默而喧嚣的哑巴又会在潜伏在命运的哪一个角落呢?
哑巴和井河是同一条河,是暖第一次出场时脚下的那条河。
香川叔真是走心的演员,听过他的理解,我才有了这种新的认识。
改编的太恶心了,男性对昔日跪舔女神的最大恶意不过如此了,另外景美也不代表能拍出意境,白狗秋千架,没有白狗的两人跟傻子一样,惊喜的是居然是香川照之这个大变态演的,还有小时候的关晓彤还挺可爱的哈哈哈哈
回忆与现实双线叙事,讲述了暖的三段爱情故事和人生历程的起伏转折。省剧团的帅气武生,升入大学的天之骄子,和只会赶鸭子的哑巴,看似简单的选择却充满了人生的难以两全。电影对莫言原著小说《白狗秋千架》做了不少改编,降低了悲呛之感,多了散文诗意;拿掉了白狗,香川照之的哑巴也不再简单粗暴,变得有人情暖意。
我们出走的意愿表现在时时刻刻的每一个隐喻里,一双鞋一个秋千架一句承诺。但最后,幸运也许是成为和设想里并不一样的人。不要轻易说“一定会”这三个字。在老师的解说下看完的电影,所以有解说的加分,明白了很多导演的用意。就小说改编而言,真的很棒,包括在结局的改编上。
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视听语言,都可以更精致、更细腻,因为你是文艺片。另外,闪回的运用太过频繁且和现在时空区别不大,容易让看热闹的外行人颠倒次序、不知所云。
因为听说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了莫言,因为莫言,我看了白狗秋千架。这才发现,莫言小说是金子,这部电影却改成了屎。
接地气跟不接地气的张艺谋真是一个天一个地
除了恬静的江南乡村风景,基本一无是处
他恨小白脸辜负了他暗恋的女人,然后他又和无情的小白脸一样把对这个姑娘的承诺辜负。十年后再次相见,他为她嫁给了哑巴感到惋惜。其实这么多年来,只有哑巴对姑娘的情感,从来没有改变。莫言的小说改编,婺源逼仄的阴雨天是那么漂亮。可惜剪接不大合我胃口。
那时候人们觉得最能表达爱恨困境的或是,一个纯良妹妹,得在哥哥和强势力面前做出艰难抉择,一般都是没选哥哥,后面很苦。哥哥一般都是要有远大前程,但是得离开,妹妹被迫选择当时最适合自己的情况,结果这种情况一般都后劲不行。哥哥后面会发达,然后经常回忆往事。现在不想再看到这样矛盾了,因为现在的困境不一样了。不同困难模式。
以后我再看到名单中有 郭晓冬 还有 霍建起 就直接回避好了。太装b了。
知识分子面貌,承诺是忏悔,忘却是怀念,忧虑是安慰,真自己感动,画面漂亮
精美玻璃杯中,白糖化的甜水,毫无营养!
😅
靠苦难赚人眼泪不牛逼。。。
腻得让人受不了
暖算是什么?欲望对象,然后可以交换,暖一直没有自己去梦的机会,是男女那个年代的不对等吗?不是,是一种性格的悲剧。。。但是最后她不甘心地~认命了?有点像包法利夫人的中国山村版。。无论如何暖都是最悲剧的,冲不出去的,和她的名字正相反。。后面哲理式的旁白太煞风景了,失败
230515 两星 hzdy240316 三星 霓虹人演哑巴也亏了导演想得出来 fssj
一个负心男的忏悔录。很多男人都有过负心的经历吧。不过也许他们的“忏悔”和男主角一样,实质只是自我安慰罢了。虽也煽情但拍得比想象中好。男女主角演技在“优秀的日本表演艺术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香川照之面前立显逊色。香川照之居然演活了中国乡村哑巴农民的形象,演技碉堡。最后有被震撼感动到
一般般
负心多是读书人哦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