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电脑上看的电影,原本看名字以为是爱情片,夕阳无限好那种,看到一半胸闷的我抽了一根很久都没碰过的烟。
同样是伪造,为什么猫鼠游戏就没那种感觉呢?
看完闷着回味了三个小时,想不明白心情低落的原因,突然看到了CELIN 2021的大秀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些事。
千禧时代的我还正青春活力呢,可是每天关注着豆瓣离婚帖子,避孕帖子,养老帖子,买房帖子,看着30岁女人分享自己的年龄焦虑,研究着产后恢复的瑜伽到底是怎样练习,爱好如同大爷一样养花看书听歌晒太阳。
不爱出门,不善于交际,拒绝交际。
我生怕会像女主一样被时代的洪流所抛弃。
即使现在我也感觉有点脱离尘世:从不看微博,不玩小红书,不化妆,不看抖音。
关注的话题都是比我还要大个几十岁的人才会讨论的事情,政治热点啊,资本运作啊……我好像精神世界已经很老了。
CELIN的设计师Hedi在上世纪风风火火的引领了潮流,如今却要追随潮流。
虽然我不知道他风格改变的真正原因,我也不好去揣测,但是这种焦虑情绪从电影刚开始就渗透到我的骨头里。
就更别提我看的书和电影都那么的老派……唉。
我真的是把老骨头,而且我厌烦社交的性格已经让我离世界越来越远了。
这电影看起来只是讲了个故事,可是这故事也太心酸了。
曾经大连最风光的琳琳舞厅,当时听着最潮的歌曲的大爷们可能谁都没想到它在几十年后会被电子舞曲和民谣吧取代,如今的蹦迪酒吧KTV可能在十几年后就灰飞烟灭了,可能只有大澡堂洗才是一直活下来的经典。
最近疫情之下书店危机爆发,唱片店早已经濒危和古董古着混搭,我追随的潮流原来已经是过时的节奏,又没有资本坚持自己的爱好,也没资格不去社交就能活着。
那除了荒唐的伪造八卦文书,她还有什么活路。
我还有什么活路。
真希望千禧时代能够一直坚持着,年轻着,活跃着。
不要被柴米油盐所束缚。
让我老的慢一点。
对不起,《你能原谅我吗?
》 Can You Ever Forgive Me?改编于李·伊斯雷尔Lee Israel的同名自传小说。
在美国真要当个作家不是件容易事。
李(梅丽莎·麦卡西 Melissa McCarthy饰)就是这样一个专写文人传记的作家。
尽管她的著作甚至在“纽约时报”畅销书列上过榜。
可现在她已经过气了,也没有了工作,不单一无所有,还欠几个月的房租,自己宝贝的猫病都没钱治,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她往往醉醺醺的,再加上个烂脾气到处得罪人,把自己的生路都断了,因此51岁的她只能做得就是不时要耍点无赖,或者乘机小偷小摸。
总的来说,日子过得结结巴巴或者更糟。
最后她不得不把自己珍藏的赫本的亲笔信卖掉了。
又过了两天,她在图书馆的书里看到夹着一封作家范妮·布莱斯的信。
她把信又卖了个好价钱。
当然这不是个长远过日子的办法。
就这样,她开始了山寨名人信件的绝招。
然后再出售给一个个旧书店。
虽然没有致富,但也做到了衣食无忧。
在酒吧里,她还结识了个流浪汉杰克(理查德·E·格兰特 Richard E. Grant饰)。
也是个不靠谱的家伙,不单酗酒,还吸毒,有时候还做点贩毒的生意。
两个人臭味相投,因此谈的都挺投机的,成了好朋友。
当李发现了自己不单被警察钉上了,而且上了书店老板的黑名单后,她安排了杰克去推销这些假信。
当然最后他们两人都被抓起来了。
为了轻判她接受认罪。
判决是监外执行五年。
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这本书。
她于2014年74岁去世。
李·伊斯雷本人虽然有“窃书不能算偷”的说法,但李还是被抓了。
不过总的说起来,她还是个雅贼。
为了山寨这些信件,她还买了好几个旧打字机,模仿作家的签字,再凭自己对作家的知识而对信件添油加醋。
判刑后,她还看到自己的假信在市面高价出售。
所以她对自己一手还很骄傲。
在法庭认罪时,她觉得这是她一生最得意的一段时间。
从李的经历来看,在美国当作家不容易。
美国没有什么作家协会。
一旦卖不出作品就要饿肚子。
所以她有段时间靠救济过日子,当然这也不能作为她犯罪的理由。
由此可以得知,作假真是件技术活。
连续剧《古董局中局》,就知道中国也有假古董。
作者马伯庸的微博里提到以前上海藏书家潘明训先生收藏的《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结尾处制版人的名字和制版日期被人删去了,这样一册元版古籍就提升到了宋版。
造假这码事,古今中外雷同。
可以想象到当她刚从大学毕业出来后,意气风发,为作家名人写传记,而且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
只因为一本失败的书而每况愈下,最后穷困潦倒。
一步错,就走向了深渊。
李·伊斯雷尔令我想起另一部电影,《派克夫人的情人》“Mrs. Parker and the Vicious Circle (1994)”,朵诺西·派克也是纽约的犹太女作家,不过她一生要开心多了,她不是同性恋。
结婚后仍然有无数朋友,她在自己文艺圈子几乎天天聚会谈笑风生,接着在好莱坞写剧本而大展身手。
但最后回到纽约时,老友和丈夫都已离去,没有子女,没有广场舞,就剩下她孤身一人,醉醺醺的在街上晃来晃去,同样的令人感叹到她的寂寞。
作为一个知名作家,这部电影也几次提到她。
本片得奥斯卡剧本改编奖提名。
导演玛丽埃尔·海勒 Marielle Heller曾经导过《少女日记》“ 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 (2015)”(见我的博文“《少女日记》不是《少女之心》”)梅丽莎·麦卡西以本片和《伴娘》“ Bridesmaids (2011)”得奥斯卡提名,以本片和《女间谍》“Spy (2015)”得金球奖提名(见我的博文“《女间谍》”)。
英国演员理查德·E·格兰特以本片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提名。
有多少人敢从容淡定地面对自己的孤独落魄、没钱有闲?
有多少人善于和自己相处,与猫为伴,用写作去表达自己的愤世嫉俗。
纽约不知名作家Lee Israel就是这样度过了惨淡而短暂的一生。
48岁的喜剧演员Melissa McCarthy饰演名不见经传的51岁中年女作家Lee Israel,人物呈现得张弛有度;导演Marielle Heller构造的Lee的精神世界饱满而充盈,让人疼惜她,喜欢她。
外媒说,Lee的坏脾气和粗暴不仅仅是心理掩饰,而更是存在主义焦虑的症状。
Lee Israel本尊胖、穿衣打扮不拘小节、家里不打扫乱得一团糟,却不令人讨厌。
原因在于她富余机智的谈吐和直言不讳、表里如一的人格。
这是这个小心翼翼、处处都要仔细经营自己身份标签的时代里稀有的。
代理人的话中用不中听:“要么人格魅力好一点,多参加发布会,少酗酒、穿衣精致,要么呐就转行吧”——这是个巧言令色的作家圈子运作之道,是不得不默认赞同、但也让人愤愤不平的。
Lee太坦诚,是让自己活得舒坦,却同时不得已丢了工作,逐年累月下来失去了成名机会,下场是没了钱,交不起房租,也给爱猫看不起感冒🤧。
她好斗又厌恶人类,她爱猫又心思细腻,她在刚硬的外表下有个孤寂的灵魂。
风水轮流转,曾经Lee的game show panelist Dorothy Kilgallen传记也是登上New York Times排行榜,如今写雅诗兰黛的书却本本人撇了一脚,从此写作生涯跌入低谷,书被打了75%off。
你不革新、不出头,只好被时代淘汰,是命也是人格魅力的欠缺。
(其实我觉得是作家职业的弊端,门槛太低了,稿费太低了,而当STEM生少了这一汪为钱发愁。
)
Lee Israel捕捉文人墨客语言个性的敏锐,机智而尖酸,一次次用自己的才华杜撰名家Dorothy Parker 和 Noël Coward信件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些精美修辞、类比文化评论和New York Times社论词汇书信是对文学的致敬,获得收藏者的追捧(电影旁白也超级深邃)。
而若是出于她的落款只会是无人问津的困窘,也是说明成名发展路径艰难。
幸好,杜撰信稿被FBI通缉后只是被判了五年劳动。
她的孤独传记真实而落寞:与同样也是没有朋友的Jack Hock(Richard E. Grant饰演)作伴,二人都唯我独尊,自傲不凡。
两人作伴酗酒、侃大山、调戏贬低Lee的书店老板……让辛辣的生活多了一点小确幸。
真实的Lee Israel可能更加孤苦,影片扩大化了她和Jack在患难关头的相互陪伴,变成一部苦乐参半的情景剧。
影片很文艺很忧伤。
若是导演另一种处理方法,Lee Israel也可描绘成一个让人深恶痛绝,不择手段的人:她这一生杜撰比写书更出名,几个小时可以赚上400刀,验真手段出现后,Lee更是弄虚作假地偷馆藏的真信件。
模仿Doroth Parker的书信:摘自作者自传《你能原谅我吗》这些小人物的不成功不同于名士闻人的八面玲珑,她们的脆弱让我们心疼,更给我们面对失败人生的仁慈和释怀。
电影的成功都是人物再造的成功,让观众透过演绎了解电影刻画下的她。
(18年另一部比较喜欢的文人传记电影是《Colette》)两个主演惟妙惟肖的演绎成就了这部孤独派电影,Jazz配乐(Madeira,Steeple Chase,I Thought of You Last Night,Snowy Day) 与电影基调相辅相成,抑郁愁闷。
Manhattan9.5George Gershwin / 1990
Charade8.2Henry Mancini / 31 July, 2001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
Lee Israel(1939-2004)逝世于75岁,终生未婚,无子。
好友Jack Hock逝世于1994年,在他的同人俱乐部关怀下。
你能原谅我吗?
原谅我的孤独、愤怒和对爱无能,原谅我一生都默默无闻。
希望我们大家都一生平凡,一生安好。
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祝福了吧。
如果你预期生活平凡,那每次喜事降临都会是天大的欢喜P.S. 附上电影《你能原谅我吗》的剧本。
(https://bit.ly/2CXLbrj)P.P.S. 附youtube soundtrack (https://bit.ly/2tkhix1)
自打我有了“滞销作家”的自我认识之后,就陷入了对“落魄文人”的迷恋,所以对于《你能原谅我吗?
》这样的片子必定是不愿错过的。
这么说吧,打从一开头,我就被它迷住了。
已经入不敷出的女作家李坐在那边,一面校对文稿一面喝烈性酒,所有的年轻女同事都坚信“她比我妈年纪还大”,她松垂的面颊因为太久没有好好清洗过,长满了红澄澄的斑痕,圆鼻头宛如迟钝的猎犬,偶尔抽动几下,要干的事情全凭直觉和经验。
随后,就有早看她不顺眼的上司走过来,把她开掉。
李的人生,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变得一塌糊涂,让她努力要逆境求生的——是她养的猫。
为了治好猫的病,付得起下个月的房租,她不得不向旧书店变卖了名人信件,从此食髓知味,开始伪造这些玩意儿。
伪造一个假古董需要技艺,而伪造名人书信却需要写作才能,以及一个码字者最深厚的文学知识,是的,这不是仅仅有“常识”就能做到的事体。
记得前不久,我公开跟人家讲自己对中国现代男诗人存在刻板偏见,而且永远不会消除这种强烈的鄙视。
但是很多年前,有位年轻的男诗人得意洋洋跟我讲过:“我拥有一种技能,想模仿哪个作家的风格都可以。
” 因为这一句,我认为他对自身才能有着特别清楚的认知,便也不太讨厌他,甚至至今还保持着君子之交。
他讲的那种技能,我太懂了,它有界于“耻辱”与“荣耀”之间最微妙的存在感,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你都会沉浸于这样的游戏,我曾经也是。
深谙文学营销之道的台湾文人苦苓曾经讲过:“如果才华不能换成钱,它就什么都不是。
” 所以对于“过气传记书作家”李来讲,用一台古董打字机,把信写出来,放进烤箱里将纸张变成陈黄色,接下来的生计就都不用愁了。
相信我,要不是这事儿犯法,我也想这么干来着。
因她的这种技术能换成钱已经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骗过所有“行家”的那种快感,这些号称“鉴定专家”的人给她亲手打造的赝品贴上认证书,然后卖给完全不懂的傻逼收藏家们。
这对李来说,是一种安慰,怒刷了存在感的同时,也证明不是她没有能力写出好书,而是太多的读者压根儿外行,无法分辨优劣。
于是乎,出自李之手的上百封假信以精彩绝伦的杜撰内容,近乎诡异的“实在感”流传于坊间,甚至被登上了那些名人的生平史料之中;恐怕到现在还有部分被当成真货到处展示。
也许你觉得奇怪,可这就是一个作家的尊严所在。
法庭上,李坦荡荡跟法官讲:“对于所做的一切,我不会后悔。
” 在这里,不得不怒赞一下李的扮演者梅丽莎.麦卡西,跟很多人一样,我是从肥皂剧《胖子的爱情》里认识她的。
据说《你能原谅我吗?
》最初选的女主角是朱莉安.摩尔,因为对人物的理解与导演相背离,后来换成了麦卡西。
我得说,这决定特别明智。
摩尔扮演李的话,你可以想像她得努力把自己扮丑,假装素颜,拼命往脸上刻几道风霜,以便接近角色。
但麦卡西显然不用,天然丰厚的脂肪和年纪赋予她的沧桑感已然够用,往镜头前一站,脸上就写满了“失意”,那种绝境浑然天成。
说白了,我反感聪明刻意的演技,更喜欢电影表演特有的鲁钝。
五星好评呀,看了一半就忍不住赶紧写评论,电影拍摄风格,音乐,演员演技都非常不错,主人公的一举一动都很入戏。
而且,这是感觉最真实的电影,身在豆瓣混天天见的情景,豆瓣主力几乎都是女主角这样的人吧,蕾丝撸猫丁克社交恐惧,除了文艺无一技之长,交友圈都是gay,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目空一切。
造假这种事,中国人是老祖宗,外国人偶尔做一次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竟然没人去怀疑,而且造假过程,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稍显遗憾。
你能原谅我吗?
又是一个Loser的故事。
一个传记女作者,性子傲,脾气差,酗酒,肥胖,全方位loser。
事业挫败:作品在书店被2.5折贱卖,被店员鄙视。
写不出新作品,被经纪人唾弃。
社交挫败: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只有一只猫相依为命。
生活挫败:潦倒到房租都付不起,家里乱成垃圾堆,床底下都是猫屎,参加个聚会还要骗一件大衣穿回家。
人生挫败:年过五十,一无所有。
偶然的机会发现自己可以通过杜撰已逝名人书信,卖给那些收藏家来赚钱,这些收益可以让自己的人生逐渐回暖,这种感觉就像垂危的生命突然有了稻草,再努力一点还有回春的机会。
仿佛是有一种天分,或者是传记作者的身份使然,她能把这些名人来往的书信写得跟真的似的,那些语气和遣词造句仿佛就出自那些名人笔下,因而水涨船高,在市场上被不断抬价。
这种以假乱真瞒天过海的本事,让她突然有了成就感。
除了钱,她还获得了朋友和酒。
那些收藏家为何热衷于收藏名人书信呢?
大概优越感作祟,“人无我有”的虚荣心让人沉迷,所以容易被蒙蔽。
对于这个圈子的人来说,名人书信就是一种高傲的社交资本,即便那书信是假的。
可除了杜撰的人,谁又知道那是假的呢?
名人的亲信们吧。
事情总有暴露的那天,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毕竟谁也逃不过墨菲定律。
伪造了400多封书信,有些传到了名人亲信那里,就会被怀疑。
最后FBI找来。
庭审上,她特别坦诚:我并不后悔。
相反,杜撰书信的那些日子反而是这辈子最开心的日子,生命的价值在杜撰中被释放了,一个作者就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闪光点。
很丧。
想起海边的曼切斯特,醉乡民谣,倒带人生…真几把操蛋。
豆瓣7.1分低了,可能大家都对丧逼失去耐性了。
片子节奏微慢,但106分钟并不冗长,镜头没有一个多余的。
太多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都在加深这一个人物的悲剧感。
配乐突出,没有大喜大悲,就是伴着剧情缓缓流淌出的爵士骚灵小调也将那种无处安放的挫败感烘托得正好。
演员表演也精彩,喜剧出身的梅丽莎值得一个小金人影后提名。
男配也给力,游刃有余。
1、「Can You Ever Forgive Me?」原著書名及片名並非懇請求情,而是源於偽造文書中的一句話,這透露出了故事主人公褻瀆了文字本身,還沾沾自喜的卑劣面。
2、她的偽造遊戲(Can You Ever Forgive Me?,2018)描述了一種「高級的」犯罪模式,犯罪一詞是針對經濟條文的法律而言,訛詐的對象是有閒錢的上流階級與收藏家。
故事主人公所偽造名人私人的書信文件,雖對一般人來說沒有顯著的危害,對文化界而言反生舉足輕重的斲喪,最重要的是,她的所作對她自身品格的殘害。
3、在犯罪的過程中,故事主人公發揮了潛藏而無法施展的才情,展示她對文學深入的理解,尖酸的性格透過筆頭轉化成狡黠的機智與幽默。
可惜的是她一向缺乏經濟頭腦,歪腦筋打的算盤違背了社會風俗律令,變成與蘇富比偽畫大師(Beltracchi: The Art of Forgery,2014)一樣的下場。
若談及神鬼交鋒(Catch Me If You Can,2002),其中的主角只是孩子,觀眾與社會尚能原諒,況且他還能轉入正道,而李伊斯瑞爾(Lee Israel)是成熟的大人,她作態不屑成為媚俗的暢銷作家,卻隱密的進行一場交易當兒連自己都覺得丟人的詐欺,故行為變顯得可恥可憎,難以獲得社會的原諒。
4、二十年前曾見過台灣作家寫書評,點評不存在的書冊若干本。
回顧電影中加工偽造私人書信一事,亦可以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式表現,編纂成冊發行,不也是一種創舉嗎?
若說加工變造,莊子書「重言十七」,有七成都是別人說過的話,不是嗎?
甚至莊子杜撰了聖賢的話。
再看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不也虛擬了皋陶執法而堯宥之三的言論嗎?
獨李伊斯瑞爾以求得舒適生活為目的而寫作,講白了就是貪,故其成品既難登大雅之堂,又凸顯自身見識薄淺而有限,竟然還以此為傲?
簡直「滑疑之耀」。
5、電影中,女演員的演繹少了一點骨子裡的輕蔑一切的傲性,加以導演寄予同情卻未能批判,惻隱過度而失是非,皆不智也。
6、電影中的李伊斯瑞爾有一種Tomboy令人討厭的習慣與氣質,粗俗,菸酒不離手,髒亂,蠻不在乎的魯莽,滿口穢言,集一切男人最差勁的特色於一身。
7、 故事的趣味只是一種低級的惡趣味。
紐約時報評價內文:由梅麗莎麥卡錫和理查E格蘭特飾演上世紀90年代初一對機智、憤世嫉俗的犯罪搭檔,基本上不可能是敗筆。
就算只是一邊喝酒一邊損對方都已經足夠吸引人看下去。
他們這樣的事沒少幹,而且這部電影——根據文學偽造者李伊斯雷爾和同謀克霍克的真實惡作劇改編——在尺度上是適中而具體的。
它不說教,不裝模作樣,但通過人物的細密紋理和表演者的演技,包括多莉威爾斯飾演了一位溫柔可愛、容易上當受騙的書商,它取得了某種完美。
8、對照以下電影:多甫拉托夫(Довлатов,2018)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036204/
原文來自於公眾號:WendyHasATail 香港把這電影譯名為《大老作家》,進戲院前我以為要期待的是一部老年得志的文學界勵志電影,之後才嘲笑自己多麼無知,一是對電影中提到的許多文藝屆前輩從未有所耳聞,二是笑我這從不看預告片就進場的觀眾又一次給自己擺了一道。
文學話題改編電影是很容易沈悶的,要想收買觀眾,靠的是細緻入微的幽默感和可以滲入心底的真誠:真誠的表演,真誠的運鏡,真誠的場景設計,真誠的台詞等等。
這類電影近兩年深得我心,Genius(港譯《筆羈天才》)中作者和編輯的關係讓我共鳴到電影行業裡導演和監製的互動;Their Finest(港譯《他們的美好時光》)與同期的Dunkirk(也就是諾蘭那部大片)描繪的都是同一個時代背景下,但一個溢滿了大場面,酷炫的飛行技巧和可以直接穿透耳膜的音效,另一部則是聚焦在一群依想像力而生存的編劇身上。
無論編劇還是作家,每日工作都是敲打鍵盤,生產著白紙黑字,可以悄無聲息地生活。
記得曾經有一位來自紐約主修電影的朋友,他非常欣賞The Social Network的編劇,原因是“可以把那樣無趣的生活本身改編成刺激又緊張的劇本”是一種功力。
《大老作家》改編自Lee Israel的自傳《Can You Ever Forgive Me》,講述1991年時Israel因生活拮據鋌而走險開始偽造名人書信並販賣之以維生的故事。
這裡穿插兩篇有意思的文章,既介紹了Lee Israel本人的背景也囊括了電影劇情:1> 【影評】《大老作家》:做個真誠的騙子https://www.spill.hk/films/can-you-ever-forgive-me-review/2>Her Story:從暢銷作家到偽造盜賊──Lee Israel充滿諷刺的一生https://hokkfabrica.com/her-story-author-turned-criminal-lee-israel/ 借用江澄的描述,“天氣剛轉冷,一個人或兩個人徒步走到戲院,面對排山倒海的大片和動畫,不為所動,選擇《大老作家》,看九十年代紐約的氛圍,聽著爵士樂,欣賞幾位實力派演員的演技,為精警的對白會心微笑。
”
持續待業在家,去年11月底的工錢拖到今年還沒有消息,每每陷入這種頹廢困境的時候,只有去電影院看電影才能說服我出門。
也因此電影開始十多分鐘,見到Israel酗酒不交租沒錢給貓看病還要順手牽羊別人外套的時候,期待著伴隨Israel靈魂被救贖,我的靈魂也會被喚醒。
Melissa McCarthy在電影中的扮相像極了我的一位編劇朋友,我的編劇朋友曾居住於好萊塢,養了一隻狗,身型較寬,也戴眼鏡,加上兩位都是文字工作者,這樣的巧合讓我很快進入了劇中世界。
但電影中的Israel太不羈了,向別人承認“我喜歡貓而不喜歡人”這種膽量我可沒有。
在放任自己的時候遇上另一位不羈的同伴,Jack Hock只是順水推舟的作用。
從一開始不傷大雅的小玩笑,到後來的盜竊加偽造,說實話觀影過程中連我都有些被動搖了,看完電影後需要一些消化。
Israel的性格,其實和這本書,也是這部電影的命名是非常相襯的。
我總覺得Can You Ever Forgive Me這句話,應該在吵架的時候,以反問的形式戲謔的口吻丟給對方,但因為知道對方根本還是深愛著自己,所以可以帥氣地掉頭走掉。
這才不是卑微乞求原諒的態度,而是不羈的一種極致。
無法將它定義為一部深刻的電影,想想故事中人與人的連結其實都只是比萍水相逢多了一些些而已,所有的關係都是無疾而終,即便曾經努力過要維繫的前女友,也擊敗於Israel對別人的難以信任和防禦。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這樣淡淡的關係似乎恰到好處,但多想一步,就覺得憂傷,這得是多麼孤獨的靈魂才能將自己的孤獨剖析地如此詳盡,並展示於讀者和觀眾眼前呢?
如果圍繞著故事主角也是故事作者也是故事編劇“本人”這樣無止境地想下去,今晚又會失眠。
這時候如果可以有一杯蘇格蘭威士忌加蘇打水,一個人看一部小情小趣的電影就完美了。
關注WendyHasATail,多一種眼光看電影,多一種方式感受生活 :)
Can you ever forgive me?
纽约、爵士乐、书店、泛黄的信、酒馆、街道……如果看到一部电影里带着这些元素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部浪漫的满是小资情调的文艺片吧,然而这部提名2019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电影——《你能原谅我吗?
》却并非如此。
影片根据李·伊瑟列尔同名回忆录改编,故事围绕传记作家李·伊瑟列尔伪造名人书信出售等事件展开,塑造了一位既可怜又可悲的女作家的形象:邋遢、酗酒、冷漠、自闭、肥胖、年老、养猫……Lee也是一个没有囿于名利场里的真实纯粹的人。
她曾经也是个在文学顶尖上的人:为著名人物写过传记,作品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目排行榜……而她有个“绝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小性格:不为了哗众取宠制造话题,不去为了迎合社会而降低自己的写作要求,不参与广告宣传……低谷时的她也依旧倔强地守护着这点小性格。
尽管伪造名人书信最初的原因是为了赚钱,而那些仅仅是加上了名人署名的出自她手的文字却传播颇广,别忘了低谷时她的书被放在了书店的折扣区,还有经纪人的那句话:“现在没有人会为一个叫Lee Israel的作家花钱”而这一切都在加了名人的署名后改变了,这是一件多么讽刺的事情。
在因伪造名人书信和偷窃文物而被传送法庭的那段自白里,她说“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是我唯一能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的时刻”,我想这是一位孤独者最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自白了吧,满是无奈与仅剩的骄傲还有对文字的热爱。
有人说从这部电影里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确实吧,Lee的确是现在社会里一部分人的缩影。
这是一部适合一个人观看的影片,配合着爵士乐与安静的画面,缓慢的节奏带着颓废与伤感,沉浸在女主孤独的世界里,也感受着她的无奈与骄傲。
(悄么么说感觉女主有、、可爱_(:з」∠)_)
本片中女主角的经历因为容易获得影评人们(所有码字为生的人)共鸣,就像当年《鸟人》引发了很多演员的共鸣,势必会获得很高评价。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喜欢看在生活中挣扎的失败者的故事,这让同样有类似经历的人多少感到欣慰:好在,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挣扎。
Julian Moore不知道现在是否会感到遗憾,因为原本她要出演本片中的女作家,结果临近开机居然说想法有分歧而退出了。
这才找到 梅丽莎·麦卡西顶替,没想到这个角色还真适合她!
麦卡西是喜剧出身,演过言行粗鲁,外形让人不顺眼的类似角色,因此本片中这个对人不友善,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女作家对她并不陌生。
反而是她给这个角色赋予了令人同情的特质,就算满身缺点,都让人讨厌不起来。
这一点非常难得。
本片女主是个宁愿跟猫生活一辈子也不喜欢与人类亲近的人。
个性孤僻,每天只与猫为伴。
有天发现因为她始终没有名气,没有人再愿意买她写的书,在穷途末路时,开始复制历史名人的信件,最后变成自己写诗歌和信件,用其他名人挂名,居然在交易市场上走俏。
虽然犯了罪,但她的遭遇却如此容易被理解和同情,以至于到影片最后,几乎没有人愿意责怪她。
为何?
因为有无数作家不会社交,不会夸大其词,不会宣传自己而一辈子默默无闻,最终只能等待被淘汰的命运。
而另一些人只因为会吹牛,会搞关系,成为人生赢家。
是不是很同意?
本片虽然主线是关于诈骗,其实藏着无数让人感同身受的人生体验。
此外,收藏者们花大价钱购买不知真假的历史名人遗物也说明了这个世界对于名利的追捧,只要有名才能带来财富。
而很多才华的人因为没有名气,没有卖点只能一辈子被忽视。
影片最后女主意识到这点,利用自己的犯罪史出书,也果然让她成名。
这也讽刺了,无论是好事、坏事,出了名就行,这种现实的社会形态。
本片充满着爵士乐、书店、图书馆、纽约的街道和小酒馆,有时会让你以为在看伍迪艾伦的电影,色调、配乐都与纽约的小资氛围很搭。
这部电影相信会博得很多文艺片爱好者的喜爱。
千万别一看是五大三粗的梅丽莎·麦卡西就以为是恶搞喜剧,本片中的她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孤独、消极又深受打击的人,表演非常有说服力,令人心碎。
有望在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女主提名。
女主很难对人信任因此很少交朋友这点,我也非常有共鸣。
往往当你想信任一个人,终于向对方敞开心扉时,对方背叛你或暗自使坏,一下就打翻了刚建立起的信任,并从此让你更加防范别人。
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个loner,做什么都宁愿一个人。
如果有同样状况的人,请举手。。。
我相信不在少数。
建议你们都看看本片,一定感同身受。
那些目前只与猫住在一起的姑娘们,也推荐你们看看 (多伦多电影节)
精妙的剧本,幽默讽刺的台词,轻松的喜剧风格讲述了一个底色悲凉的故事。两个挣扎在社会边缘的人萍水相逢又相濡以沫,纵使遍身瑕疵,也有闪耀时刻,且光彩照人。两位主演表演相当出彩,奥斯卡提名确实。玛丽莎真是从《伴娘》以来就非常喜欢,这次又是突破以往喜剧表演,细腻感人。男配的Gay老头更是搔首弄姿,风采照人。
真烂
把漫长岁月里潦倒的写作,凝缩成一人一猫的促狭,千疮百孔,都是寻常风雨。长期躲在叙述背后的作家Lee直言自身懦弱,怕抵不住袒露自我后的批评。惊觉这也是我长久以来龟缩不动的借口之一。很能理解当他人不再相信你能用文笔叱咤风云,而你却可兴风作浪得不惜铤而走险也要顶风作案的疯狂。人有时差的不是天赋,而是运气,以及为了抓住那种足以闪耀的运气,愿意走得多远。这电影也好,这人生也罢,真的都是卑鄙无耻,却又精彩绝伦。麦卡西和格兰特都很赞。
女主身上有蛮多值得展开讨论的符号,但因为整个故事走了偏喜剧的调调好像都点到为止了,导致片子看下来感觉有点懵。惊讶于梅丽莎中年大妈范儿十足的表演,你看不到一点这是个喜剧演员的痕迹。(听说史航老师一直在收集私人信件因为觉得里面隐秘的内容很有价值,不知道看了这片子会作何感想~)
非常一般,女主一点也不让人共青喜欢
一般能达到票房台柱的喜剧演员,演技都不会差,这部戏也证明梅丽莎不演喜剧也是能发挥出精彩的演技。这个故事是讲一落魄女作家跑去违法犯罪各种作死操作的,观看下来并没有太多的恶感,一方面是各个演员出色的表现带给角色更多层次,另外一方面是导演表现手法轻松诙谐再配上合适的音乐使整个作品的提亮不少。总体是不错的的,tiff看的第一部比较触动我神经的作品。
所以,除了迎合创作者的焦虑,最后还剩什么?既然描绘的是一个可恨之人,摆出一副道歉的姿态,又用洋洋自得的姿态消除掉了她的可怜之处,那对不起,这样的故事我没有办法理解,更别说共情了
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绝对是一个天才。人类社会无法消除的荒谬与虚伪,值得用各种方式去讽刺与揭露。
关于人生困境和生活的走投无路,影片竟然用一种格外温馨轻松的方式展现了出来,有一点凄凉,但并不绝望。在人物塑造上,一个姬佬一个gay相爱相杀的化学反应莫名萌。评论说女主很豆瓣,是的吧,我仿佛能看到几十年后我的孤苦生活大概就是这样的变版。
原来当个女作家再养只猫,老了是这副惨样。我不当了行了吧ಠ_ಠ。
飞三亚的南航航班上看的,看完了飞机因北京大雪还没起飞。不过电影还是好看的,男女主精彩,获奥斯卡提名。真人真事,无奇不有;艺术再现,令人感慨!冬日纽约和怀旧歌曲十分协调。
看了一半觉得还行,越看越觉得不行。老玻璃果然不能信任,不值得三颗星
纽约小品,丧丧的带点零星细碎的温馨总能打动我,更别提还有梅里萨的精湛表演,没想到走喜剧路线的她将一个不修边幅脾气暴躁有才华爱文学和猫胜过人的五十岁拉拉演得这么好,剧情明明没有多悲惨,可是几处让我落泪。理查德也太棒了,他俩的火花碰撞也很妙
文艺女青年老了以后…
男女主演技优秀,印象深刻事发后咖啡店再见面时,人物表现出的百感交集在眼神、动作和简短的几句对话表现出来。潦倒的中年生活,究竟是如何走到这步并不重要,而是罕见的真心,不能辜负。
仅女书店店长递作品一处微有触动。
???
真的没啥意思....如果展开anne和lee的这段感情,估计要有意思的多....
胖拉和老gay之间的塑料友谊终究抵不过爱喵情深
女主自己作死的一部影片,蛮无趣的。